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次贷危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分析
【摘要】大学生信用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其现状,寻求从诚信教育的概念、必要性、途径来开展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机制,达到教育之根本。
【关键词】网络信贷;大学生;诚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日常生活思维理念的变化,网络信贷越来越被中国公民所接受、运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信贷的业务继续扩展的对象,超强的需求性、非理性性、冲动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在网络信贷的洪水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相关知识传播,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策的效力总是差强人意,网络信贷这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的自身本质特点等都限制了政策的效力,更甚至陷入信用风险的漩涡,如何在网络信贷的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信用风险的防控,本文澄源正本,从大学生本身的源头——诚信教育来进行研究,从而寻求更优策略。
一、目前的发展现状
通过陕西省大学生信用认知的调研显示,60.65%大学生的日常经济生活每月资金完全没有盈余,甚至还有负债,资金大部分用于个人旅游、恋爱、享受等消费。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只有31%的学生选择使用网络贷款来弥补资金短缺,其中蚂蚁花呗、天猫分期、唯品花、京东白条占九成以上,只有一成的学生会选择其他P2P网贷平台贷款,但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小额小贷。在诚信方面的调查,92%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信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例高达51.98%;认为“个人对信用的理解程度和自觉”对个人诚信影响最大,占比58.80%;有88.39%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对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有影响,应该建立个人诚信或者信用档案;有72%的学生愿意或者应该通过学生活动、手机APP、培训讲座等多元化方式学习信用方面的知识。以上数据明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理财意识,对信贷知识了解甚少,资金经常短缺,喜欢用购物网站平台的贷款项目,运用第三方P2P贷款平台很少,小额小贷,基本上都有按时还款的意识,但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较严重,缺少信用风险的概念,希望学习相关诚信以及信用、理财方面的知识。
二、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和必要性
(一)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
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探究
【摘要】大学生信用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其现状,寻求从诚信教育的概念、必要性、途径来开展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机制,达到教育之根本。
【关键词】网络信贷;大学生;诚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日常生活思维理念的变化,网络信贷越来越被中国公民所接受、运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信贷的业务继续扩展的对象,超强的需求性、非理性性、冲动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在网络信贷的洪水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相关知识传播,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策的效力总是差强人意,网络信贷这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的自身本质特点等都限制了政策的效力,更甚至陷入信用风险的漩涡,如何在网络信贷的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信用风险的防控,本文澄源正本,从大学生本身的源头——诚信教育来进行研究,从而寻求更优策略。
一、目前的发展现状
通过陕西省大学生信用认知的调研显示,60.65%大学生的日常经济生活每月资金完全没有盈余,甚至还有负债,资金大部分用于个人旅游、恋爱、享受等消费。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只有31%的学生选择使用网络贷款来弥补资金短缺,其中蚂蚁花呗、天猫分期、唯品花、京东白条占九成以上,只有一成的学生会选择其他P2P网贷平台贷款,但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小额小贷。在诚信方面的调查,92%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信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例高达51.98%;认为“个人对信用的理解程度和自觉”对个人诚信影响最大,占比58.80%;有88.39%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对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有影响,应该建立个人诚信或者信用档案;有72%的学生愿意或者应该通过学生活动、手机APP、培训讲座等多元化方式学习信用方面的知识。以上数据明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理财意识,对信贷知识了解甚少,资金经常短缺,喜欢用购物网站平台的贷款项目,运用第三方P2P贷款平台很少,小额小贷,基本上都有按时还款的意识,但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较严重,缺少信用风险的概念,希望学习相关诚信以及信用、理财方面的知识。
二、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和必要性
(一)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
日本进口汇率弹性实证研究
汇率传导弹性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对此方面有过大量的研究,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从汇率传导弹性的不同国家、行业估计到汇率传导弹性对政策制定的意义(如货币政策、汇率制度选择和冲击的国际间传导等),具体相关综述可参见Menon(1995)等论述。[1]在众多研究中,汇率传导弹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最近的很多论述研究中,一些学者(Campa和Goldberg,2002;Bailliu和Fujii,2004等)指出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导弹性有下降的趋势,进口价格和消费者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正在降低。[2][3]但是Bouakez和Rebei(2008)则发现加拿大的进口汇率传导弹性比较稳定。[4]Otanietal(2006)对日本进口汇率传导弹性估计后发现90年代以后大部分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同80年代相比有明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初级产品,不同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5] 上述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提供了很多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一般把时间段都放在20世纪末,没有及时反映最近的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状况,本文利用日本最新的数据,希望对此做出一些探索。本文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填补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危机对汇率传导弹性影响研究的空白,加深对汇率传导弹性稳定性的理解;二是有助于加深对金融危机期间贸易商定价和承担汇率风险行为的理解,尤其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在论文结构上,本文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日本金融危机前后的进口和汇率变化状况;第二部分估计和观察日本各行业进口汇率传导弹性的长期趋势;第三部分检验金融危机对汇率传导弹性的影响;第四部分对计量结果进行解释,并得到论文结论。 一、金融危机后的日本进口状况变化 金融危机被称为是仅次于“大萧条”的又一次需求冲击,面对快速下滑的市场需求,生产商和出口商可能会调整在正常时期的定价行为,通过直接降价的方式来维持市场份额,另外一种方式可能是通过自己承担更多汇率风险的方式来维持价格的稳定性,间接维持市场份额。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对市场定价能力有可能同危机前相比会有所下降,出口商在面对汇率波动风险时更多的采取自我承担的方式,避免在需求不足情况下的价格波动行为,从而使得进口商获得更大的定价权,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是不是所有的行业表现都差不多呢?首先看一下日本进口价格的变动,图1反映了2008年8月前后日本主要进口行业以日元标价的进口价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到各个行业价格在2008年8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纺织、一般机械、运输设备、精密仪器行业的实际出口价格基本上没有下降,有些反而出现了上升;但是其他的行业,包括全部产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化学、石化煤炭和食品行业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进口价格剧烈的下滑,这表明日本进口产品中不同行业面对金融危机时的价格调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一些行业具有很强的维持价格的能力,但是很多行业则对价格进行大幅调整。 二、日本的汇率传导弹性的历史估计和长期趋势 在研究汇率传导时一般的微观理论基础是Marston(1990)的对市场定价理论(pricingtomarket,PTM),认为具有市场实力的企业可以在分割的市场上实行价格歧视,由汇率变动引致的成本可以通过加成调整行为来影响企业出口价格,不过该理论假定出口商以购买者货币(当地货币)定价(Local-currencypricing,LCP)。[6]ObstfeldandRogoff(1995)通过Redux模型开创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虽然更加偏向宏观方面因素的解释,关注名义价格粘性[7]以及BettsandDevereux(2000)等的拓展,将工资粘性、非贸易品、不同货币定价、不完全金融市场等微观理论融入模型,[8]但是Redux模型假定生产商货币定价(Producercurrencypricing,PCP),BettsandDevereux(2000)等的拓展则是假定LCP,由于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基于LCP和PCP,所以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一般使用双边汇率或名义加权汇率作为汇率的变量。但是从东亚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是PCP还是LCP并不符合东亚贸易的事实,因为东亚国家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元定价,东亚国家对美国之外的国家贸易也大量使用美元,此时东亚和美国之外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既不是PCP,也不是LCP,而是VCP(Vehiclecurrencypricing),日本也是如此,图2反映了不同年份日本从全世界和亚洲进口中货币标价的组成状况,充分说明了日本贸易中(尤其是与东亚贸易中)的美元充当“工具货币”的现实。表1则反映了不同行业中计价货币组成状况,不同行业中本币计价的份额是不同的,即在贸易中进口商实行PCP还是PTM方式在不同行业是不同的。Parsons和Sato(2008)研究表明日元对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对日本向东南亚的出口价格没有显著影响,他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美元在日本与东南亚贸易计价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此时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或双边汇率并不能合理描述贸易中实际“起作用的”汇率的变动状况,利用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或双边汇率来进行经验分析就无法得到真正合理的结论。[9] 因此本文不使用日元的贸易加权汇率作为汇率的变量,而使用日元计价进口价格与合约货币计价进口价格之比来表示,这样就可以获得本币对实际进口货币(生产商货币)的比率,使VCP可以转化为PCP(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是一个整体,使用一篮子货币来标价对日本出口,这个篮子中的货币比重就是日本进口中的各种货币比重),从而能够利用“对市场定价理论”来进行经验研究,事实上很多学者在研究日本出口汇率传导时都采取这种方法,如Athukorala和Menon(1994)、Celglowski(2010)等,[10][11]因此本文认为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日本进口中的汇率传导。此外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可以获得不同部门的不同有效汇率水平,从而避免出现不同部门的有效汇率水平相同的情况,也不需要再重新构建每个行业的有效汇率。参考和利用Otanietal.(2006)[5]以及其他学者的方法,本文将回归方程设定为:△impt=φ0+φ1△impt-1+φ2△et+φ3△fpt+φ4△ipt+εt,其中△为差分算子;impt为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et为汇率水平,使用日元计价进口价格与合约货币计价进口价格之比来表示,根据Otanietal.(2006)[5]和Bus-siere和Peltonen(2008)[12]的方法,本文对该变量使用国内企业产品价格指数(DomesticCorporateGoodsPriceIndex,dct)进行平减,可以获得某个基期不变价格的名义影响汇率水平,从而包含了国内价格作为竞争价格对进口价格的影响;fpt根据Campa和Goldberg(2005)[2]等通行的方法,使用neer*dc/reer来构造(neer为名义有效汇率,reer为实际有效汇率);ipt为日本工业增加,一般以此作为GDP的替代变量。数据中除了ipt来自IMF的国际金融统计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日本银行,时间从1990年1月到2010年6月。在实际的回归过程中,由于ipt不显著,Bussiere(2007)指出:在进出口价格回归中,需求项一般都不显著,这是由于需求效应已经包括在其他变量之中。[13]因此,本文将最终的回归方程定为:△impt=φ0+φ1△impt-1+φ2△et+φ3△fpt+εt,所有的变量取对数,φ2为短期汇率传导弹性,λ=φ21-φ1为长期汇率传导弹性,表示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升值1%,将导致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λ%。单位根检验表明所有数据都是I(1)的,即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这样可以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回归结果表明汇率项系数是高度显著的(均在1%置信区间内),限于篇幅不再列出。下面给出通过滚动回归方法得出的长期传导弹性系数的变化图(使用SAS9.0软件,以10年为一个窗口期)。从滚动回归图中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大部分行业的传导弹性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很多行业(如纺织、食品、运输机械等行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缓慢的下降,这和很多学者指出的很多工业化国家进口汇率传导弹性有所下降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化学、木材、电子电气部门的传导弹性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上升,不过上升幅度并不是很明显。但是2008年9月以后一些行业(如全部产品、化学、木材、食品、石油煤炭等行业)的传导弹性出现明显的上升,而一般机械、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等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p#分页标题#e# 三、金融危机改变汇率传导弹性了吗? 为了判断汇率传导弹性是否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了变化,本文首先通过分段回归的方式,计算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的传导弹性,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尽管滚动回归和分段研究表明,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和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两个时期,许多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确实发生了变化,但为了更准确判断2008年8月前后汇率传导弹性是否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同时也为了使计量结果更为稳健(Robustness),本文采用邹检验(ChowTest)来判断2008年8月是否是个断点,首先构建断点期哑变量,将2008年8月以后设为1,之前设为0,再将该哑变量和每个解释变量相乘,获得一个关于哑变量的乘积项,然后对方程进行回归。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邹检验结果和滚动回归及分段回归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进一步证明了金融危机对行业进口传导弹性有明显的影响,而且不同行业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食品、木材、化学和电子电气产品以及全部产品的进口传导弹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并没有说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日本进口商承担了更大的汇率风险,而恰恰说明外国出口商承担了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后日元汇率的单方面大幅升值,进口汇率传导弹性的上升说明日元汇率升值1%将导致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幅度更大,即日本进口商从汇率升值中获得的价格下降的好处更多,外国出口商则要承担价格下降的损失。但是机械类产品(包括一般机械、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则正好相反,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使出口商比以前承担更多的日元汇率升值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使得日本进口商比危机前更多地分担汇率升值所带来的价格变动。由于石油煤炭制品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使得邹检验分析并不能确定传导弹性的结构性变化,但分段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传导弹性都有了大幅提高,出口商也更多的承担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出口价格下降的风险。从汇率传导弹性的具体数值来看,在日元升值的条件下,传导弹性增加的行业具体数值均大于1,表明日元升值1%,导致进口价格下降幅度超过1%,即意味着出口企业获得以实际货币计算的单位收入下降,出口企业完全承担了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进口商完全获得升值带来的好处,而机械类产品的传导弹性均小于1,表明出日元升值1%,导致进口价格下降幅度小过1%,出口企业获得以实际货币计算的单位收入有所上升,即日本进口商分担了部分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各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变化是成直线形态,而不是缓慢变动,在2009年2月之后,汇率传导弹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有些行业出现了小幅回落,这表明汇率传导弹性水平的变化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导致传导弹性急剧变化的原因可能包括两个,一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包括范围和强度)对于很多贸易商来说有些出乎意料,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人认为只是一般性的金融危机,主要的冲击对象是金融机构,而不是一次巨大的经济危机,并伴随着急剧的实体经济和需求下降,所以很多产品价格直到2008年8月仍在上涨,但9月莱曼兄弟的破产使得全球对于次贷危机的预期发生急剧调整,很多产品价格开始大幅调整,但是到了2009年2月以后对金融危机的预期和判断比较稳定,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正如张明(2009)所指出:2009年春季被称为“金融海啸第二波”,以对应雷曼兄弟破产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系统性危机。[14] 不过,由于投资者预期已经显著调低,很难有打破投资者预期的意外事件发生,所以2009年春季后汇率传导弹性受价格调整行为的稳定也开始稳定下来;二是日元汇率在2008年9月开始对美元和欧元(主要的标价货币)急剧升值,到2009年2月,日元对美元大约升值了30%,对欧元大约升值了40%,如图4所示,由于美元和欧元在日本进口标价中的比重,导致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的比率也急剧升值,同时也导致了日元汇率急剧升值的预期,但2009年3月以后日元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有所反弹并开始稳定,使得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比率逐渐稳定下来,汇率预期也开始稳定下来,汇率的急剧变动的现状和预期也可能会导致传导弹性的急剧变化。 四、对行业差异的原因解释 为什么不同行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状况呢,尤其是机械类产品的变化方向和其他行业正好相反,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同的行业市场价格维持能力不同,即各个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差异较大,一般来说机械类行业的周期比较长,短期内受到的需求冲击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小,另外机械类行业产品替代产品较少,因此机械类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Oiet.al(2004)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些佐证,他们发现日本对东亚出口的长期需求价格弹性的行业差别很大(见图5),机械类相关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出口商的市场维持能力较强,他们虽然没有计算各行业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但行业特征应该相差不大。[15] 从图1我们也可以看到,汇率传导弹性下降或者变化幅度较小的行业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时,均保持实际价格的相对稳定。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机械类行业的企业内贸易水平较高,机械类行业是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企业内贸易在机械类行业的贸易中比重非常高(见图6)。日本跨国公司从总体收益增加的角度出发,将企业内贸易的风险进行最佳配置,由于日本母公司具有更强的处理汇率风险的能力,海外子公司在向母公司出口时更多的使用美元或者所在国货币定价,从而将汇率风险转嫁给进口商-母公司,由母公司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对冲汇率风险。在巨大的需求冲击和日元汇率单边升值两个不利影响的冲击下,海外子公司承担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减少汇率对子公司的价格影响,母公司倾向于保持实际的进口价格,自己承担日元升值风险,表现在进口汇率传导弹性上就是具体数值的减少。 五、结语 本文利用日本的进口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作为重大需求冲击的金融危机确实给汇率传导造成了影响,但不同行业的反应是有巨大差别的,大部分行业进口传导弹性明显增加,而机械类产品的弹性则明显减少,说明大部分行业的进口商在危机后比危机前获得了更多的升值好处,出口商承担更多的汇率损失,但机械类行业的进口商从升值中获得的好处则要比危机要少,表明他们分担了部分出口商所面临的汇率损失。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行业的产品竞争力差异,也可能在于各个行业的贸易类型和贸易结构特点。#p#分页标题#e# 本文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不同类型的产品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进行价格调整的程度和承担汇率变动风险的能力是有巨大差别的,可以说金融危机对那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企业内贸易份额较小的行业冲击最大,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和企业内贸易份额较大的行业则冲击较小,这既显示了一国贸易结构对于防范汇率和需求冲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随着跨国公司在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汇率传导弹性也受到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与学生诚信教育
[摘要]我国助学贷款一直以来本着让贫困大学生读得起大学的初心,由党中央、国务院主导,通过国内金融机构推行的资助政策。政策的推行,结果与预期一致,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也圆了“大学梦”。但是因为毕业大学生存在种种问题,导致存在违约和逾期还款的现象,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无法顺利开展。本文通过分析助学贷款工作开展、毕业生还款现状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从而展开对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讨论。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高校大学生
国家助学贷款由政府主导,目的是资助贫困大学生,通过承办银行发放贷款,学生在校期间是免息的,主要有国家财政缴付利息,高校与相关教育部门协助政策的推行和贷款的办理。学生只需要承诺毕业后及时还助学贷款本息,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即可,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但纵观政策推行至今,以及结合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现实还贷情况,高校大学生因逾期还贷,甚至是有意违约,拒绝还贷,而造成信用危机的社会现象日益严重,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
一、高校助学贷款现状
国家助学贷款于1999年在北京和其他7个城市试行,主要承办单位是工商银行。学生如果出现违约还款的情况,由学校和财政分担。2000年,在全国大范围正式实施,得到了各个城市的高校的认可,同时也从根本上帮助了贫困大学生解决了因经济条件制约就读大学的问题。2003年,是自1999年以来首批还贷的时间,还贷进入高峰。不过,通过调查发现,还款的具体情况显示的数据分析,主动申请还款和向学校,或有关部门报备具体去向的毕业生与贷款学生总数的比例仅有50%,可以见得学生对于这个还款的时间观念还不强,另外,助学贷款中的第一笔还贷情况也不理想,比例居然低于80%。因此,国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停止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不完善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制度、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以及不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单一的还款方式、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还款意识的缺失、就业竞争压力大,社会工作收入低,因家庭实在拮据无力偿还贷款等,成为我国助学贷款风险的主要成因。而笔者认为,制约申请助学贷款学生还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多学生的诚信意识有待培养提高,所以,学校结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促进诚信意识和道德等个人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高校大学生的助学贷款违约率,从而对高校助学贷款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在当下大学校园内,随着社会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以至于学生对于个人利益,如:金钱、荣誉、欲望等方面产生了超乎现实的追求,学生因为经受不住种种不良的诱惑,从而出现了诚信危机。同时,诚信危机也成了现在社会中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大学,需要考试,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校有设立奖学金、国家层面为了表扬与激励、帮助困难学生设有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部分学生为了不挂科、为了拿到相关奖励,铤而走险滋生侥幸的心理,屡碰考试作弊的红线;为了评先评优,伪造虚假的获奖证明或证书;不能及时缴交学费、住宿费,甚至故意拖欠;提供的助学贷款材料中,存在虚假信息,谎报虚报;毕业后恶意违约,逃避履行还款责任等诸多恶劣行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让大学生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让大家给当代大学生贴上了“诚信怀疑”的标签。培养诚信美德,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为青年已经成为现在一个严峻的研究课题。
多边金融体系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表现在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国际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等方面。随之而来国际金融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还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
关键词:
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大学生诚信教育初探(4篇)
第一篇:CRP管理大学生诚信教育探索
一、诚信教育管理体系完备,构建诚信校园
如数家珍式的将学校资产、教职员工、管理制度、学生情况等信息以大数据形式进行一一登记在网。大到学院主体建筑,小到一草一木的网格化,网络标签让学生更加理解自己的学校,让学生成为学校的真正主人。CRP系统排课,让教师体会到更加公平、公正,避免了个别教师随意、不合理人为改变;CRP系统任务与接收,让管理人员从繁忙的大会、小会中得以解脱,更加专注具体事务的处理;CRP系统学生管理,让学生管理人员更加轻松应对工作;CRP系统学生问题反馈,更加让学生体会到及时、高效。管理的透明化必定带来效益的无限放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必然使校园的诚信氛围更加浓厚。
二、诚信教育管理过程留痕,树立诚信学风
直接参与学生管理事务的有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学生工作部、院系学工办、等部门和人员,其分别作为“诚信银行”的“员工”角色。如果班级采取分组管理模式,那么支行负责人可以请各小组组长负责。学生把个人资料、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学习情况、学费、住宿费缴纳、奖助学金情况一一记录存档于CRP系统,作为学生信用状况的依据。具体内容包含学生在校学籍、学历层次、上课地点、宿舍床位、食堂就餐、言行举止等信息。“诚信银行”记录着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与非诚信行为,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通过电子“诚信银行”的建立,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要求,督促学生以“诚信为本”,做有诚信之人,由此树立诚信的学风。
三、诚信教育管理结果量化,塑造诚信学子
为了体现学生诚信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的要求,“诚信银行”实行以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为实施主体,专兼职任课教师上下联动,其他教职员工、学生党员干部、学生各类典型代表共同参与的全员管理机制。在学生入学之初,在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安排中,全面解读“诚信银行”设置的目的意义、使用方法。学生入学后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诚信积分存、扣”息息相关,通过网络,不仅使学校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诚信情况,学生本人也可通过其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查询,据此结果,校学工部、系学工办、班级等管理单元都可以按照学生诚信银行积分,随时调整学生活动主题,使诚信积分即是学生本人养成行为的表单,更是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利依据。
治经济学教学的难题及措施
作者:董玲 单位: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政治经济学是充当整个经济学科和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基础理论支撑的学科和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政治经济学讲授中,深感教学的困难,具体表现在:(1)在教学中煞费苦心地强调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反复讲解重点概念,基本原理,学生仍是不理解,学生学习兴趣丧失。(2)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长期道德说教,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又讲经济,而学生普遍对政治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烦。笔者就曾经遇到有学生一学期学下来仍认为学的是政治。(3)学生课堂听课积极性不高,为得学分而学。(4)学完后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忘完。这些情况使得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尤为不好讲,形成“教师不好讲,学生不爱听”,最后教师和学生都在应付的局面。
2原因分析
2.1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学生学习不感兴趣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基本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学生认为再重新学习一遍意义不大,自然提不起兴趣。而且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又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接受的都是如英语、思想政治,数学等的基础教育,也容易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单纯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而对政治的学习,学生普遍不感兴趣。
2.2课程内容过于抽象、理论,不容易理解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程度很高的学科,学生学习这门课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内容抽象、深奥,基本范畴多而且含义丰富,难以迅速掌握不同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细微区别;也很难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知某些概念,感觉理论与自己很遥远。最后是虽然认真学了,但效果不好,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
教育本质的指导发展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面对这场危机,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项措施竭尽全力进行挽救,同时也引起了各国专家和学者对引起危机原因的反思。导致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许多学者和专家指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科学的危机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危机”[1]141。因此,解决经济危机不仅应从经济中寻找,还应从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去寻找,这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视。而培养人的正确价值取向和社会伦理问题必然涉及到教育。教育是开启文明社会的一把金钥匙,关于人和社会的所有理论如果要走向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都得通过教育,都得变成教育(广义地理解“教育”)。 中国当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严重缺陷在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裂,以及人文教育的缺失。时代的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任务,即要造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呼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 一、教育的本质:培育全面的人要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教育?”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背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剩下,就意味着你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白上了学”。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综合来看,中外教育家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说,教育是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教育要担负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功能;从个体角度来说,教育是唤醒和引导,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引导学习者成人,发展其人性,培养其人格,改善其人生。一个有教养的人,精神丰富的人,真正的健全人格的人,也必然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培养的人服务于社会,更在于培养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亦即人的宝贵禀赋都得到发展的人,有能力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人,同时又具有仁爱之心、有能力关爱自己和他人的人。 尽管对教育的释义多种多样,但他们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却是共同的:即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培养全面的人。教育要使学生变得聪明,更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智识和认识的堆集。”[1]4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长期处于分裂和抗衡状态,偏离了人的全面培养,即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二、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分裂 (一)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这个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第二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人文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理想的人,通过传播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学科和课程,通过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品格、修养的教育。通过这一教育过程来实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 什么是科学?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是指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首先又是指近代自然科学。 科学教育就是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而从事的教育。如果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类,显然,科学教育是属于智育这一类的。从学科上划分,如果把全部两千多个专业归纳为七大学科,即物质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在内)、生命学科(包括生物学、医学和农学在内)、环境学科(包括大气学、天文学和地学在内)、数学和计算机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那么,前面五大门学科就组成了科学技术这个大学科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工医农”。对上述五大门学科,或者说理工医农学科,实施的专业教育,就是科学教育。 (二)当前中国教育现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分裂 18世纪中叶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水岭。 随着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各种实科学校的纷纷建立,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种自然科学课程广泛开设,并且分量越来越重。可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是近代以来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中国,这种分裂更为严重。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分科的扩张、分化,使人文学科的领地越来越狭窄[2]2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学科日益分化、日益扩张。每一次科技的进步之后就会出现很多新兴学科,并产生了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高校中文理科职能的发挥极度不对称,理工农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人文学科比例相对在减少,如哲学是万学之祖,而今天哲学在大学里是小系科,尤其在理工科大学,文史哲学科只是理工农医的陪衬而已。而且在“近代以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即社会科学日渐兴起,它们进一步挤占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地盘,人文学科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下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社会‘科学’的概念取代了‘人文’的概念,‘功利’的概念取代了‘理想’的概念。在一个科学化的时代,为了争得在学术殿堂中的位置,人文学界也出现了‘人文科学’的说法。”[2]22-23“仅从学术影响(而不是学术水准)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是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壮大、人文学科日渐衰落萎缩的三十年。不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上看都是如此:在整个中国学界的人文作品一百七十三篇,平均每年不到六篇,在整个中国学界所占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特别是最近十年发表的作品已然不及六分之一。其中原创的人文作品只有三十九篇,平均每年一篇多,不到同期社科作品的六分之一。”[3]“改革开放三十年,给社会科学带来的是机遇,而给人文科学带来的更多是挑战,甚至是严酷的挑战。”[3]#p#分页标题#e# 2.科学教育的价值观膨胀,人文精神失落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很多人产生了“科学万能”、“技术至上”的“现代新迷信”———“科学迷信”,似乎“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无论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都应当诉诸“科学”,用“科学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正是这种价值观的现实反映。认为科学无所不能,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人类从此可以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不仅在学科规模方面人文地位越来越低,而且在教育思想方面,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2]32受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支配,现在的高等教育中相当程度上存在着“重术轻道”的倾向。这里的“道”指的是理论、理性,是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能力的综合,指向学生的人格、理想、信念、视野和胸怀。“术”是指具体的操作性知识。为培养急用现学的人才,把教育等同于专业培训。在高等教育中重专业知识,轻视人的全面素质培养;重理工实用学科,轻人文社会科学;重单学科研究,轻综合交叉研究。“到处都为争夺学生数目而在各专业之间展开了激战,以及为满足专业细化而降低原来作为人的教育的总体要求。学校课程在计划中经常被更换。”[1]32“今天在大学和技术学院则渗透着:无休无止地招收学生,增加所谓必需的讲座和练习,象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不成系统的所谓专业和知识,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对一个问题反复思考的习惯。”[1]33这些片面性导致人才的知识缺陷和人格缺陷。 3.科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统治地位,人文教育缺失 对于当代中国教育来说,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裂体现在现行教育体制中严重的文理分科现象。这种分科现象在西方各国的教育史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但都没有像当代中国这样突出。我国在高中阶段就划分了理科班和文科班,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功利的需要,理科人数极度膨胀,文科人数少得可怜,而且这还被认为是理工科学得不好的人在无奈中的一种选择。至少我们都知道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计算机、航天、土木建筑等学科,其次是经济管理、法律、政治,再次是选择新闻、社会、信息、教育,最后才是文史哲。到了大学,学校和专业就明显地显示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来了。理工科高校人文专业太少,甚至没有。 在课程设置中,“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偏小,总体上不足1/5,而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人文课程的比重普遍占到1/3左右”[4]。受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人们热衷于技术和专业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这直接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高校不断增加新的、技术实用性强的专业,而裁撤一些人文专业,人文课程进一步被排挤,从而导致大学人文精神的衰落。 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三、让教育回归本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正由于今天高等教育的本质———精神价值的失落,所以今天高等教育的任务更为明确和负有使命感:将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服务于社会。如何使教育回归本质?那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崇尚科学,重视人文教育 只有教育理念是科学的,才会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新世纪的竞争和挑战,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创新型、全面的人才。2001年8月在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时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可见,时代呼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 在高等学校中要改变培养专才的理念,高等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要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在专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难以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和深谋远虑的计划。正像许多教育家所指出的,如果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用自己学科内部标准去判断事物,那就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掌握内部标准,也能够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即‘外部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科,能够看出自己学科的优点和缺陷。”[2]23高等学校诚然要为社会输送人才,问题在于输送怎样的人才。高等学校要向社会输送的不是一台台没有思想的机器,而是应该有独立人格、心智健全、人文关怀的人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内核,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5]。丧失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6]。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所高等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在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不仅拥有合理知识结构而且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p#分页标题#e# (二)合理地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进行教育活动的载体,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落实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美国高等教育,本科以培养‘通才’为理念,较早强调课程结构体系的综合化,并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课程结构体系上。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要求各学科学生必须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实验、自然科学等领域课程组中各选修若干学分。俄罗斯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视文理渗透与结合,如要求获文学学士学位者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了解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相关关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7]因此,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中应该有1/3的课程是人文学科,理工科学生要选修一定的人文课程,人文学科学生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理工科课程。这样,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掌握和运用科技的能力,更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师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灵魂。 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学术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什么是好大学?教育家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即“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要有一批好老师,一批心灵崇高、头脑活跃的大师,通过他们去影响学生。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从而在教学中贯穿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只有教师具备了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学生也具备以上的素质。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教育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更是这样。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灌输知识,更不仅是培养职业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导师制,由导师规定学生每周必读的书籍,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学生按时见导师,把报告读给导师,然后进行相应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撰写文章、组织讨论等教学活动,可以训练学生如何评价有争议的论题、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那些活跃、博学、著名的专家学者的不断启发引导下,学生逐步懂得参加研讨会、讲座、以及校园其他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要求每位学生一学期内参加至少3天的社会实践工作,并就这一工作经历写一份体会报告。学生参加实践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学科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校还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轻松、宽容的环境。 一所大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图书馆,学生的学习研究、学术交流要以图书馆为依托。学校要用丰富的辅助教学活动来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如组织学生社团、学生俱乐部、学术讲座等等,为学生营造宽松、自主学习的人文氛围。 (五)合理的、灵活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 当今在我国高校中,对学生的学习检测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因为闭卷考试客观性强,但容量小,形式死板,它只能偏重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利于独立思考,弊端比较严重。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常常是学校的考试无法检测出来的。因此,高校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采用灵活的评价机制,如闭卷、开卷、写论文、口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口试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论文考查知识运用及创新能力,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综合研究的水平。无论哪一种都有其弊端,关键是多种方式的融合,灵活运用。 四、结 语 回顾我国的教育发展史可以知道,我国古代教育走了一条重人文轻科学的道路,到明清时期尤为极端。近百年来,我国教育又走了一条重科技轻人文教育的道路,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要倡导科学教育,但不是唯科学主义。我们在肯定和高度评价科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时,要从理性与价值的立场出发,反对盲目推崇科学,尤其是反对科学万能论。科学只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除此而外,还有道德、宗教、文学等人文领域的成果,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各有其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求真,后者求善、求美,其间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培养出大多优秀公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不是凤毛麟角地出几个名人或科学家,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大多数国民本身的素质。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主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