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初中学生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美术教学作为初中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学科特殊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解读,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并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要求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方法选择提出了几点意见,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创造能力;意义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新课改要求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色,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从现阶段初中教学情况来看,对美术教育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认识并不深刻,多数美术教师依然还停留在最初的教学理念中,单纯的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下明显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引起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视,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这一美术教学目的。
1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学校实践中,采用的一种独创的、富有新奇特征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主要体现在创造力和立异精神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创造性思维并非人天生所具备的,而是在后天的努力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性解决与分析问题的根基。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要证明自己的渴望,并存在明显的叛逆心理,同时也会有很多独特的、独出机杼的想法。除此之外,初中生在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此时若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将他们思维中那些奇特想法激活,便会形成一种创造欲望,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创造能力,而且这种创造能力还将对其以后长时间的学习与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2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摘要: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养成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形成品德的最佳时期,是社会公德的初步成熟期,在该阶段有效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尤为重要。本文探讨有效开展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几点措施,以期改善品德教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随着社会与学校越来越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很多学校纷纷尝试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只是初中学生的品德还不够稳定、不够成熟,导致文明礼仪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知晓率较低,行为实践较少,有效开展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一、开展文明礼仪活动,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生活即教育,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在各种日常活动中慢慢养成的。学生在学校的一日生活就是上课学习、课间休息、排队、吃饭等,所以教师要把握初中学生的生活细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文明礼仪,养成良好习惯,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可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学生签名以及校园广播等环节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学校文明;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初中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知,使学生认同文明礼仪;开展文明休息、文明排队、文明用餐等周活动、月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升文明礼仪修养。文明休息包括上下楼梯不推搡、靠右走,不在校园里打闹追逐,营造文明的休息氛围;文明排队包括午餐时整齐有序地到达学校食堂,养成后来让先到、男生让女生等良好习惯;文明用餐包括用餐时细嚼慢咽、不讲话,落实“光盘行动”等。通过在初中学生的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活动,基于生活细节反复抓,才能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
二、采取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手段在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有积极作用。虽然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趋于成熟,但他们依旧热衷于精神鼓励,哪怕是教师的一句口头表扬,特别是当众认可,就能使他们兴奋不已。精神鼓励不但能肯定被奖励的学生,还能激发未被奖励学生的奋斗热情,只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引导初中学生,就能全面调动他们养成文明礼仪的积极性,优化养成教育效果。例如,针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教师可开展课堂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在敲响上课铃时端坐在教室里,把当堂课所需的学习材料准备好,恭候教师上课。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学生要快速肃立,集体向教师问好,教师答谢并允许之后才能安静就座。学生如果上课迟到,要征得教师许可之后才能进入教室。如果学生在教室端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利用精神鼓励激励学生。如果某个小组的全部成员均表现出良好的课堂礼仪,教师要给予小组物质奖励,奖品可以是学习用具,也可以是奖状等。通过采取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双管齐下的做法,教师能成功激发学生参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每一个小组、每一名学生都想获得奖励。当然,教师在采取激励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礼仪时应考虑对象的典型性,行为习惯养成对应奖项设定,循序渐进开展养成教育,让学生在目标的激励下逐渐养成文明礼仪。
初中语文教育中学生表达能力研究
摘要: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但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个人特点与教材内容来制订教学策略。文章首先简单分析初中各个年级表达能力教学的现状,针对利用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表达能力教学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提升措施,以期促进初中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表达能力;存在问题;措施
新课标改革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开始教学。传统的低年级口语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现阶段教师需要认真地分析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的新要素与新内容,探索出符合基于初中语文教材的低年级表达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学生的自尊心也发生着变化,在日常交际中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形象与他人的感受,学生会有害怕自己的语言伤害别人而令自己挨批评等想法,因此部分学生会选择尽可能地逃避语言表达。初中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往往无法与思维表达的步伐一致,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说不出话来,或者说出的话与个人的内在想法不符,当他们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会变得极度紧张,甚至语无伦次。而多次的失败也使得学生不想再进行表达,这就造成多数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的局面,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表达能力指的是人思维最直接的反应,口语训练则是基于对思维力的智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与记忆力。资料显示,在人类日常的生活语言中,听占比为45%,说占比为30%,读与写分别占比16%与9%。简单来说,听说占据了人们沟通交流的四分之三,倘若一个人不善于表达,那么他的生活与工作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初中学生表达能力提高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初中对于表达能力的提升方面的课时设计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对初中部分年级口语教学工作不重视,认为表达能力的提升不是十分重要,大部分教师只重视识字、阅读、写作方面的教学。第二,初中部分年级口语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仅仅依据课本进行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讲解,或者参考他人的教案教学,并未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与个人学习能力进行设计,也并未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材。第三,教师也不看重在教学时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由于课本内容较为丰富,且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认为仅仅依据课本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却并未创设有趣且相关的教学情境。第四,学校缺乏系统化的评价系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系统不够完善,教育工作者也不看重对教学评价系统的搭建。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应依据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创新教学策略,改善如今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完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教材大有不同,是通过独立进行呈现的。教材的不同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更加看重这部分教学的内容,同时还需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材,根据课本教学内容确定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且重点完善的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应先总结梳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要点。初中生的表达能力有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记性差、表达较困难,等等。教师应重点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应确保学生表达清楚、说话连贯,还要能灵活地使用多种句式进行交流、语速得当等。第二,教师还应深入寻找课本中的语言材料。教材是表达能力提升的根本,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深入研究语言材料,寻找适合学生模仿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在练习中得以提升。第三,教师还应依据初中语文教材来安排学生的教学目标与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确定此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认真学习课本中的表达方法、使用自己的话来自信、清楚地表达,可以认真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并从中学习他人的优点,也可以在倾听完他人发言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进行合适的补充。教师可以让初中生模仿阅读中的表达方法,并把图片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 要:伴随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上日程。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心理变化非常复杂,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厌学、逆反、抑郁及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除了要管好学生的学业功课,还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提出了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具体策略,以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学生;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教育初中生正处于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身心发展出现剧烈变化,智力、性格、意志等心理因素并不稳定。外界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责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增添动力。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变化,容易引起各种青春期的心理矛盾问题,如焦虑紧张、抑郁不安、厌学恐惧、逆反叛逆等,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症状,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其不良影响。有学者曾对我国 5 省 20个地区 912 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不适应的问题,此外还有 5.2%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这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乐观,为此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教育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必须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这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学习的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一环,因此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灵导师”的角色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这段时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讲,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缺乏关注和正确引导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正常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作用,随后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提供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农村家庭父母需要长期外出务工,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存在孤僻、自卑等不良心理。学生进入初中后,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往往想要更多的关注,并且会表现出较强的叛逆心理,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校园生活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开展道德与法制课程时,一定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帮助农村初中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校园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作用
1.1帮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缺乏与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问题堆积,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农村初中学生还容易存在焦虑心理,在考试时由于担心能否取得好的成绩而影响到情绪状态,而这种情绪会导致学生在考试时难以取得较好成绩。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比较努力,这种结果会对学生的心态产生影响,感觉到学习压力,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心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则可以用更健康的心态享受校园生活,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成绩。
1.2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
农村初中学生德育发展
【摘要】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发展,社会过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农村地区的很多问题被忽视,比如说有关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已经十分的严峻。本文以农村初中学生德育为题进行研究,从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遍性特点和德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性意义着手,分析在现实教育情况中,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及其背后成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若干帮助农村地区初中学生加强德育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改善德育工作效果。
【关键词】
初中学生;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德育;价值观
1.概况
1.1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遍性特点。我国农村地区的初中学生通常拥有比较相似的特征:家中多为老年人陪着未成年人,生活条件和受教育条件较差,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和动力,很早就辍学打工,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被我们忽视,社会的普遍关注点都集中在那些好的一面中,经济背后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1.2德育的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意义。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还是需要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方面有所陶染。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青春期阶段,这是一个从孩童到成人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开始接触到真实社会的一些事情,有的时候会面对很多的诱惑,也会面对很多的困惑。
网络文化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讨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网络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将造成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裂变,也对初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弱化。基于这一现状,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正视网络文化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消极影响,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增强网络文化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使校园文化得到强化,促进初中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与发展。以下,本文就从网络文化背景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些不良影响与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文化;初中思想品德;不良影响;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的持续兴起,丰富多元的、开放式网络文化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丰富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忽略的负面影响与冲击。在中学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意志不够成熟与坚定,网络往往会传递给他们更多的不良信息。所以在初中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现实,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带给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我们更要防范网络对学生思想品德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要基于思想工作的特点,重视网络文化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作用,通过占据网络思想品德工作阵地,适时疏导与网络环境优化,对初中学生的人格进行积极的培养与塑造。
一、网络文化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
(一)文化影响
初中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搜集到丰富的学习资料,但在搜索资料同时,学生也可能受到一些不健康的色情信息等内容影响。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的信息传播成本较低,一些非法的信息传播借助网络环境的快速性与隐蔽性特点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如果初中学生不能正确分辨这些信息,将导致其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造成一些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二)个人素质影响
初中语文课堂促进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具有德育渗透的极有利条件,通过初中语文课堂学生能够间接地接受道德教育。语文教师要尽可能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融入道德教育,让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道德素养共同取得进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让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要结合语文课堂内容的特殊性,充分利用语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以语文课堂为载体,设计合适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中学生道德教育。
关键词:道德教育;中学生;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与道德教育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语文属于语言性学科,注重的就是人文和道德,中学语文所教授的很多文章都是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实际上是要求语文教师对讲课内容进行重新考虑和设计。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直接开展专门的道德教育课。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穿插道德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更愿意接受。语文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两者相互融合,语文课堂讲的是语言知识和思想,是易于学生接受、学习的;而道德教育就需要对学生慢慢地启发和引导,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一、德育和语文的关系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只是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符合新时代对三好学生的标准要求。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极大地减少了青少年做出错误行为的概率。只有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有更好的人生道路。我们都明白,学生即使在学校没有学到知识,进入社会后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学生在学校没有培养好道德修养,出了学校后就有可能犯下错误。初中语文注重的是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孝顺父母,这些教学目的很契合道德修养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进行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教导,强化学生在语文中学到真实情感,同时中学生的修养也会在真情实感中得到升华,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最终实现让每位学生都能成才的目标。通过教师对一篇篇经典课文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语文基础知识,也可以懂得如何为人处世。比如学生如果懂得了换位思考,就不会养成自以为是的坏习惯;一个明白父母的爱的学生,是会真正去尊敬、孝顺父母的,他们是不可能去伤害父母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
其实,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是和道德教育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单单认为德育教育就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把道德教育和语文教育区分开来进行直接的思想灌输,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愿意听,造成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分离。这种可以区分的结果是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丧失,也使教师的教学计划无法实现,学生自然无法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自然也就失去了在语文课堂上培养思想道德修养的机会。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求教师给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在学好语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精神水平。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了,那么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就会变得容易很多,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助于教师实现自己的教学任务,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到以“德”促“文”。首先,教师要抓紧语文课堂开展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道德培养渗透在课堂上进行。语文教师在上课期间通过课文内容结合道德教育的方面进行授课,效果往往是最好的。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道德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上课前用一段前言来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先声夺人,开一个好头就可以加速成功;在导入新课时,导语的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容易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带领学生步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比如在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台阶》中,初中生的长辈或多或少都是从事过种地劳动的,初中生的爷爷经历的时代其实和文章描述的时代大致相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爷爷平常的生活习惯,是不是平时特别勤俭节约,而且一直都有辛勤地劳动;再让学生回忆爷爷脸上的皱纹、满是老茧的双手,这些都是岁月的痕迹。通过情景的回忆让学生去感受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这样就能够很快地帮助学生唤起对自己爷爷的敬佩和感动、对爷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同情,这种授课形式很容易就让学生很好地感染了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