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初中德育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有待改进:首先,初中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注重对知识的系统化的强调,容易将德育知识与德育生活实践分开,切断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比如部分思想品德课程,在学生的知识掌握评价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考察,而忽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内心成长。其次,初中德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还有德育方法的问题,德育的开展过程需要综合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的德育工作过程中,通常是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发挥。还有部分初中德育的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道德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也影响了初中德育的实效性。
二、增强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1.因材施教的多元评价机制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品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就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多渠道的班级评价机制。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德育评价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对学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从而提高思想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来自教务处、德育处、学生会等多部门的考核,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在评价中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的多元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学生的有序发展,减少在单一评价中出现的德育落实的误差,有效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内容
增强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实施策略之二是提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初中德育的核心载体,德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整体质量。一方面,从内容的完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增加分层次的德育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比如道德教育中,对于公民义务劳动的规定,通过对于各种表彰奖励和劳动模范等案例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自主体会,内化个人行为。另一方面,各科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此外,还可以增强乡情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强化策略
【内容摘要】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班主任应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据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其次提出了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强化策略
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教育中,如果德育工作实效性得到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在我国初中德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进行探讨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
1.初中班主任德育观念落后。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老师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没有根据具体实践进行指导,例如学生犯错了,老师只是进行简单的教育,学生在意识上没有完全更正,下次可能也会犯同样的错,学生只是在表面上承认了错误。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大部分学生比较叛逆,如果老师每次都用同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批评,学生就会比较厌烦,只会适得其反。初中德育工作有三方面,即道德意志、行为以及情感,所以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说教,学生在心理并没有产生认同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行为。2.班主任道德水平有限。部分初中老师德育理论知识储备有限,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了解学生,无法掌握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不能对症下药,缺乏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3.一般情况下初中德育教育都是利用周会的时间,对本周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大概的总结与概括,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对于犯错的同学进行点名批评教育,基本上都是利用一节课对本周的德育教育进行概括,并没有深入到德育工作的研究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没有体现出来。
二、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差异性
如何提升初中生德育教育实效性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教育备受关注,特别是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人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为满达到目标,应积极开展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与个人涵养,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对此,就如何提升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开了相应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核心素养;实效性
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对初中生的成长意义非凡,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初中生正处在成长与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会叛逆、抵抗,且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规范而精准的是非判断力,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因此,中学应重视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及时处理与解决相关问题,是当前的重要使命。
一、初中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新形势下,我国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原有的德育教育方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基本发展要求,因此,必须优化与完善德育教育模式。而今,我国信息科技、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诸多的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在网络环境中也出现了诸多负面性的信息与新闻。当前,初中生大都会使用电脑与手机,这些负面信息与新闻会对学生构成威胁,势必会对德育教育工作形成制约。此外,学校过度重视课程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常挪用德育课堂,使得德育课程的课时数量减少,是不重视德育教育的突出表现。此外,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家庭教育也十分关键,其会对德育教育整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家长仅仅是关注学生成绩,往往会忽视学生德育问题,势必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升初中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加强校园文化与安全建设
初中德育生活化分析
摘要:初中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初中生德育的教育,并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学习德育,最终起到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
1明确德育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课程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一些经典的蕴含着生活化元素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氛,从而为生活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在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明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事例,让学生了解生活和学会生活,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规范学生的道德准则,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如,在《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就班级内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事件为例,让学生来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思考———怎样与同学和朋友相处?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交流答案,教师则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整理和纠正,最后总结出若干条建议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事件发生的缘由,还能够教会学生处理类似的问题。
2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生活化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的进行备课,并将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如,在《学会感恩》这一节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先不让学生看课本,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三段视频:视频一:一位父亲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有尿毒症的儿子,并告诉儿子:“什么比你的命还要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视频二:在公园里,当一位妈妈发现自己儿子的右手在黑熊嘴里的时候,她猛的把双手伸进了黑熊的嘴里,一只手代替儿子的小手“喂”给了黑熊,另一只手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地从黑熊的嘴中往外夺。视频三:一家三口乘坐的出租车冲进了渠道中,在绝望挣扎的过程中,儿子艰难的打碎了窗玻璃,当儿子想要拉自己的父母逃生时,父母在濒临死亡之际,使劲的将儿子的手掰开,并把儿子推出了窗外。观看完视频后,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并来谈谈自己身边的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不孝敬父母的视频,并让学生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说一说自己会不会这样做?为什么?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现象,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还能够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政治课课名界定反思
作者:车广吉 陈红岩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在我国从夏、商延续下来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礼教”(道德教育)为首,至西周,已开始以礼教为重心,其余各育均“饰以礼乐”。汉代的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统治者要兴学校,抓教化。他说:“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名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2]清末时期,中国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引进并推动了新式学堂制的建立。其称谓和教学内容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光绪年间,中学堂就设有“修身”科,即原有的“道德教育”课。1907年,中学堂还编用了《修身教科书》。
近现代时期,虽民国年间推翻了帝制,但若干年间,“修身”科依然沿用。终于在1923年至1928年间,才将其改称为“公民”、“人生哲学”和“社会问题”等科目。1928年至1932年间,为实施反动统治,又将其改称为“党义”科。1932年以后,初、高中均改称“党义”科。1932年至1949年间,“公民”科的称谓虽未改变,但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随其形势的变化却做过多次调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将其统称为“政治课”。1942年《陕甘宁边区暂行草案决定》,初中教学科目设“公民知识”课,高中教学科目设“社会科学概论”和“哲学”课。全国解放以后,分别称“政治课”和“思想政治课”等名称。但其课程内容将根据不同形势的要求进行了不断的调整。1951年至1954年确定了《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本常识》和《共同纲领》等课程内容。1954年至1955年增设了《政治常识》内容。1955年至1956年增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1957年至1959年增设了《社会主义教育》内容。1959年至1960年增设了《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简史》等内容。1963年至1964年增设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和《经济常识》等内容。1964年至1966年增设了《做革命接班人》的内容。1966年至1967年改定了《语录课》、《批判课》和《运动课》等内容。1978年至1981年,设定了《社会发展简史》、《科学社会主义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和《政治经济常识》等内容。1981年至1985年增设了《青少年修养》的内容。1985年至1992年增设了《公民》和《共产主义人生观》等内容。1992年至2000年改称为“思想政治课”。1997年以后又增加了《心理品质教育》方面的内容。2001年至今,小学称之为《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和《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初中改称为《思想品德课》,高中称之为《思想政治课》,大学称之为《政治理论课》,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如:高中的三门必修课改为四门必修课和六门选修课,大学政治理论课缩减为四门课。
“政治课”的本质隶属于教育,是教育学的下属分支学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指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3]100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3]100既然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教育的分支学科“政治教育”也自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教育”即社会的“政治教育”,而狭义的“政治教育”是指学校的“政治教育”。从顺延的推理角度去审视,彼此关系的存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从理性思维的深层次角度去审视,不能不发现其中的问题。
(一)从时展的角度透视,“政治课”的称谓,已不符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政治课”,旨在突出以“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把“政治”作为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自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作为无产阶级的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特别是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强调开放条件下的合作发展,为适应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理应改“政治课”为“德育课”。这样既符合我国现实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实际,又便于与国际该学科称谓的接轨。
(二)从学科研究对象的角度透视,“政治课”的称谓,不太符合现有学科的研究对象“政治课”的研究对象是人,但并不是人的全部,而是人的某些具体要素。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具有多重属性,如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等等。研究人的自然属性,是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意识属性,是哲学、逻辑学、思维科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政治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能研究人的思想和政治因素,而无法涵盖人的道德和心理等因素,然而,将“政治课”改称“德育课”(即思想道德教育课),可涵盖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四大因素,且完全符合学科构筑的全部研究对象。
中职教育中德育生活化教学综述
一、生活化教学概述
1.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为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更好地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首先要正确认识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德育课教学中的意义。(1)生活化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将生活引入教学,实现了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将使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射其特有的魅力和光芒,使教与学变得轻松。(2)生活化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生活蕴含着知识与力量,并教会人们生存发展的技巧,教会人们如何走向成功。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3)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学习始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将生活引入教育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进入教学中的生活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要走进生活,还要去认识新的生活。
2.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现实生活是德育课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为现实生活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新课改德育课在内容上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此外,中职学生与初中时相比,他们更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这就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德育课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将德育课的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体现德育课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取得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在中职教育中,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加强班主任德育教学发展思路
本文作者:刘玉红 单位:兰州市第十九中学
新课改已经开展多时,许多教师也更改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儒家正统文化礼教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教师进行德育的时候还在采用“说教”“批评”等方式,这与现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宗旨不符。此外,在德育的内容方面,也过于守旧,很多班主任还将上一辈的教育案例拿出来做德育工作;或者只是注重阐明道理,而无法针对性地为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例如,没有从学生性格、经历、品格或者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就根据普遍的德育道理进行教育,这不但是表面性、片面性的,还大大偏离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形态发展轨道,这令德育工作根本无法获得实效。
初中班主任缺乏教育科研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初中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大多是依靠自身的认知和经验,缺乏与学生深入沟通,也缺乏实际的调研过程。这导致班主任进行的德育工作可能会偏离现实,没能具体针对学生的问题去提出教育建议,所以无法找到强化德育工作实效的良策。
初中班主任队伍德育理论水平良莠不齐。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要求班主任自身具备较高的品德教育水平和觉悟。然而,在当前初中学校中,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主要还是各个学科的教师,加上有些教师不擅长于做学生管理工作,其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导致初中班主任群体中的德育水平参差不齐,最终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整体实效性。
要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要求初中学校能够选聘有才能的教师为班主任,尤其是思想品德高、理论修养深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能够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德育工作水平,同时要遵循新课改的教育宗旨,尽量改变教育模式和更新德育内容,以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总的来说,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作用的认识。强化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作用的认识,即是通过教育宣教,树立班主任全新的德育观念。让他们摒弃以往成效不高的德育模式和过于陈旧的德育内容,虚心而认真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思想特点,认识到德育工作对学生各方面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并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切实从学生的思想出发,将其教育成为一个拥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人才。
明确德育的具体要求。明确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主要指初中班主任以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根据德育标准选择德育内容和安排德育课程、个别教育等,增加班主任德育的指引性,这也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成效。
初中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
摘要:对于德育工作,教师要避免灌输式教学,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章分析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指出提高初中德育工作实效性要从家庭教育方面改变,从学校教育方面改变,从社会教育方面改变。
关键词:初中德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行为习惯
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比较松懈,学生的德育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但这些不规范的生活教育难免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果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就会在学习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反,如果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就会在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为人处世以及更深层次的方面存在片面的理解。因此,针对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对初中德育工作全面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初中德育工作包含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其中,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可以体现在初中政治课本内容之中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在学校,学生接触到的有关德育知识的课程只有思想政治,而且理论性较强,他们会觉得这些晦涩难懂的政治知识与自己相距甚远,不能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行为处事相结合。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师按照初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标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听教师讲授,师生很少有知识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有主动去接受知识,更不会在头脑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改造。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实际上,初中生为人处世的本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大部分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及与他人相处中逐渐学到的,这其中难免存有不良因素。例如,一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是因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人对他们进行德育方面的指导,没有人告诉他们读书的重要性,再加上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而放弃了读书,成为辍学的青少年。同时,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多处在尚不能很好地分辨是非的年龄,若因过早辍学接触社会而误入歧途,那就会毁了他们的一生。所以,教师在初中阶段要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理想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方式,成为一名具有健全人格和优良品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提高初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1.从家庭教育方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