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初级中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信息时代初中生德育教学管理浅议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基本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全覆盖,预示着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的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大力发展,“互联网+”的举措得到迅速提升,快节奏的时代已经开启,在这个时代下的新一代,正在接受新的、便捷的、迅速的、具有时代感的教学与管理。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或者农村现代化的城镇,被信息化的不光是这群孩子,还有在这个城镇生活、工作、享受信息时代成果的社会工作者。信息化发展如此之快,影响如此之大,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在信息时代的步伐下,我们要转变观念,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信息化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做好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进步的准备。在农村,我们还有机会、有时间,要紧跟时代进步脉搏,做好学生教育、德育教学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学校现代化建设重要的方向,对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各行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教育部开展信息化的建设专项工作,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提倡“互联网+”的具体行动,开展诸如德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应用等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信息时代下的当代初级中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重管理,轻方式。中学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大多是从规范学生行为人手,以强硬手段来实现对课堂纪律、德育教学氛围的把控,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不是太注重,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跟互联网教育思想相比较,这种管理模式压制了学生个人思想、爱好的发展,使学生与管理者之间产生了隔阂,学生们从情感上的排斥阻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对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十分不利。没有利用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体验感。
1.2消除负面影响。在信息化大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利用好现代管理学生手段,利用好互联网思维,特备市作为管理学生的主要执行者,老师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管理的实效性,要淡化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多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很少利用互联网工具对学生进行管理,仍然使用固有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来约束学生,没有结合现代实际,没有将自身的情感部分进行有点转化,在管理过程中造成教、管分离,学生发展和时展脱钩,使得管理工作有名无实、流于表面。特别在网络时代下,网络信息量非常大,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业非常大,对这些充斥着不良信息的网络环境,加上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容易被信息误导,接触到一些消极的信息以后,学生很容易着迷网络,并不能自拔。因此,网络时代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普及性给中学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教师只能从学生人手,却不能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因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很大难度。
1.3网络信息化给教师和学生双重压力。虽然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取得良好的发展,在人们生活日新月异、国泰民安的大好环境下,我们的教育行业,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却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双重压力,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而不断加大。很多农村初级中学受德育教学管理观念、资金、技术以及环境的影响,虽然在信息化应用上有一些进步,虽然也配备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化设备,作为德育教学管理的辅助工具,但是计算机、扫描机、打印机等都比较陈旧,无法满足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为了提高升学率、提升德育教学质量,也为了使学生成为众人眼中所谓的学习型人才,教师们几乎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德育教学工作上,对信息化建设语学生发展的问题上比较保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掌握信息资料电子化、数字化的工作和运用有效的管理方式,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当大。
2农村初级中学信息化建设完善策略
2.1加强德育教学信息建设认知水平。在“互联网+”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大量的电子档案、电子文件不断涌现,使得很多农村初级中学的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农村初级中学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将管理信息化建设放到学校现代化建设整体的规划当中,积极听取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意见建议,制定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措施,明确学校信息化工作人员,下大力气加强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满足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及时解决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赏识教育的途径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赏识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所遵从的“紧抓学生闪光点、保护学生自尊心、增强学生自信心、挖掘学生潜能”等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获得全面发展。为得到切实可行的途径,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存在的“教师唯考点论、赏识‘优等生’忽略‘后进生’、师生情感认同度低”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对部分初中思想品德一线教师的访问,得出以下有效的渗透途径:学校做好赏识教育的落实工作;教师做好赏识教育的落实工作;学生站稳赏识教育主体位置;家长参与学校开展的赏识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赏识教育;渗透途径
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师长的尊重、鼓励、欣赏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赏识教育是一种“注重差别、紧抓闪光点、欣赏鼓励”的教育。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并没有很好地融入赏识教育,需要为渗透赏识教育寻求有效途径。
一、赏识教育的概述
1.赏识教育的含义。一般认为“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是赏识教育的表层含义。但笔者认为,赏识教育的实质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还包括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人格特征等。在这个意义上看,赏识教育是一种以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独特人格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法。2.赏识教育的作用(1)保护学生自尊心。当今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部分学生会有这样的表现:课上提问无法回答、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低、考试成绩不理想。行为心理学调查发现,这类学生自尊心更强,往往更需要教师的赏识。因此,教师给予足够的耐心鼓励能有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促进其发展。(2)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的鼓励是浇灌学生自信的甘霖,特别是当学生觉得自己被重视的时候,他们的信心会备涨。因此,赏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不断地探索,不断进步,逐渐变成一个“好学生”。(3)挖掘学生潜能。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同一班级学生参与课堂不同环节时所展现出来的潜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课堂上用恰当的赏识方式找准学生知识层次和差别对待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全面挖掘学生潜能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赏识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1.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赏识教育现存的问题
中小学国防教学特色及方式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特点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目标具有基础性特点,是由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地位决定的。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其目标不是培养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对认识国防的兴趣,逐步形成爱国家、卫国防的思想观念。因此该阶段国防教育目标不应以获取知识型、技能型东西为主,而应以培养学生对国防的认识、对国家的感情为主,只有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长大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能勇于献身国防、乐于献身国防。但小学与初级中学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对国防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该阶段的国防教育无论从内容的深度上,还是从方法的运用上都要以适应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所定的目标不宜过高。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国防教育的实践证明,公民只有从小接受国防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因此,如果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实施形式多样、创意有趣的国防教育,将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的国防观念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并影响其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除了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外,还辐射周围,影响其身边人的国防观念。小学和初中学生比较喜欢和他人分享他们的新想法、新经历、新认知。而在这一阶段,家庭成员是除了老师之外和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学生的认知在不自觉地影响家庭成员。如此,国防教育效果的辐射性就很容易显现出来。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实施原则具有渗透性。《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规定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小学和初中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在具体实施上,要求政治、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师,掌握有关教育内容,把握教育要点,渗透国防教育。但要注意小学和初中的渗透式国防教育,不是一项软指标,而是一项硬性规定,它要求小学和初中必须把国防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到国防教育“进课堂、进课本”。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也决定了该阶段国防教育实施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与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相比,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较低,不要求掌握较深的理论和较强的技能,在时间和形式上无须像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那样明确规定,如高级中学规定学生军训时间为7~14天,集中训练不得少于7天;高等学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按不得少于14天。因此,在《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学校国防教育常规》等文件中,仅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对教育时间的要求是:应将国防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在每学期的活动课程时间安排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国防教育活动。据此,对小学、初中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只能以渗透为主,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坚持内容浅显、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原则。但在教学中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并采用形象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五育”教育中,国防教育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因此要努力把国防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统一起来,在方法选取上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的教育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把国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另外,《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也规定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据此,小学和初中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式教育。小学和初中在开展国防教育时,首先应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向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完成国防教育任务的首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小学、初中学生的主要课程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有不少课文本身就体现了国防教育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而且在教育中要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例如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体现爱国主义的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以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绘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疆域、物产、历史、文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描述圆明园布局精美、建筑华美、文物绝美,却被侵略者毁灭的惨痛结局,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美好心爱之物被损坏的痛苦、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再如可以结合政治课、历史课教学,宣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宣传人民解放军卫国戍边、为民造福的动人事迹;结合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等知识教育,以及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影响;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可根据学科特点,选教一些现代爱国歌曲和解放军生活歌曲,欣赏战争题材的爱国主义名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同时,可把兵役法的有关内容渗透到高年级的法律常识课教学中,把“三防知识”渗透到初中生物、化学、物理课教学中,把初级军事技能和军事体能训练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中等等。
结合课外活动,进行国防主题教育。课外活动一般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把国防教育寓于课外活动之中,既是课堂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国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堂国防教育成果的重要渠道。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举办少年军校活动、军事夏(冬)令营活动;组织国防教育主题队会;开展国防科普知识竞赛;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办国防教育壁报、板报和小广播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小学和初中的国防教育走出课堂,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得到拓展和加强。一是结合团队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小学、初中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团队活动要把国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彻始终。要根据时机确定恰当的教育主题,如在春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陵墓,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建军节组织学生参观军营;国庆节组织隆重的升旗活动。平时的团队活动,可以组织读书报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二是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国防技能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的年纪,学校应根据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学生对国防的兴趣。开展国防科技活动,正是消化国防知识、进行国防技能培养、提升国防兴趣的有效措施。很多学校都有物理、化学、生物、气象、航模等科技小组,可根据实际结合兴趣小组的活动,进行“三防”模拟实验,制作航模、军舰等军械模型等等,让学生手脑并用、演练结合,始终保持对国防科技知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组织军事游戏活动,如开展红蓝军对抗赛,组织学生分成两组开展“占领高地、穿越封锁线、追击敌军”等活动,在游戏中提升军事技能。三是结合少年军校或军事夏(冬)令营,体验军事生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军事夏(冬)令营或利用少年军校,让学生体验军事化生活,学习军事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自制的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p#分页标题#e#
地方区域中小学校舍空间计划研究
一、校舍空间计划的方法
根据县域内各项规划和学校布局,结合学校的位置、服务范围,占地面积等,确定布局调整后该校未来建设发展的职能、性质和规模。考虑到学校发展的弹性机制,制定出分期发展计划,明确近、远期目标。
二、校舍空间计划类型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县域中小学校的调研与分析,根据中心学校、普通学校、教学点三种类型,分别提出对于校舍空间的计划,探讨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校舍空间后续利用与发展建设等问题。
1.中心学校校舍空间计划
中心学校是进行义务教育的骨干学校,一般全乡(镇)只有一所,涵盖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在某些人口密集,教育事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大乡(镇),也可根据需要设立2~3所。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中心学校的校舍空间体现为短缺和不足双重特征。以铜川市印台区学校为例,其内各镇(社区)中心小学普遍存在原有校舍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严重不足,而各镇及社区内所辖初级中学,虽建设质量良好,但由于生源严重不足。中心学校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校园环境,齐全的教学设施,较大的服务范围和广泛的影响力,是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需保留,且需重点发展建设的学校。由于县(镇)域中心学校接受了被撤并学校的生源,必然面临扩建或者选址新建。与此同时,布局调整中所在乡镇也撤并了一些初级中学,此时可以将中心小学迁址到被撤并的初级中学里继续办学,原有的中心小学校舍可以改建为幼儿园。因此,以合理、有效利用教育建筑资源为目标,以学校职能性质灵活置换为原则,对中心学校校舍空间计划可采取原址改扩建和择址新建两种方式。
2.普通学校校舍空间计划
基础体育教育历史演变
1建国前我国体育教育 从体育教学大纲到体育课程标准的演变,反映了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演进。回顾20世纪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903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设立新学堂,制定新学制。在各级学堂章程中,出现了《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这可以说是我国课程标准的雏形。民国初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1913年公布了《中学校令课程标准》。1922年政府进行了学制改革。 “1929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步以学科形式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将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延续至今。”[1] “与1932年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体育》、《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2] 1936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中高年级的课程标准》、《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1940年教育部了《修正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修正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 “1941年教育部了在少数学校实验的《六年制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1942年教育部修订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至新中国成立。”[3] 2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2.1建国初期的学校体育(1949.10—1956.8)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学校体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在1950年颁发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教育部于1956年颁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完整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这部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从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思想,为体育教学正规化奠定了基础。体育内容和运动项目应不断丰富,而且应具有综合性甚至有的项目本身应具有娱乐性。 此时期,“进行了改造旧学校体育和建设新学校体育的艰巨任务,吸收了旧学校体育的合理内容,借鉴苏联的经验,实现了我国学校体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向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转变;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比赛、学校卫生等迅速恢复和发展。”[4] 2.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学校体育(1956.9—1966.4) 在1958年的情况下,学校体育也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等“左”的错误。1961年颁布了《小学体育教材》、《中学体育教材》。这套大纲克服了1956年大纲偏重于学习苏联,并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删减或改编了不符合我国民族特点的某些游戏教材与项目,反映了对体育课程认识的进步。 这部大纲基本上摆脱了前苏联体育教学大纲的影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编订的,初步奠定了具有我国特点的“增强体质为主”的目标体系基此时期,“学校体育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其发展趋势称‘马鞍型’轨迹。先是出现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后突出‘四红’(盲目追求高指标),以劳动、军训代替体育,以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学校体育低潮和学校体制、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5] 中央及时调整,是学校体育卫生重新走上正轨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2.3时期的学校体育(1966.5—1976.9) 此时期,学校体育遭受“”的严重冲击和破坏,后期,在、邓小平的关怀下,各级学校恢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国家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对学校体育有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2.4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校体育(1976.10———) 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在筹备编写的义务教学大纲中对现行的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订,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个性”、“陶冶情操”和“创造精神”,意识到了健全的心理和健全的身体同等重要,注意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意识到了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1996年,教育部又对试用本作了修订,颁发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并于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山西、江西、天津)试用。 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2000年12月,教育部对试用大纲作了修订,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决定于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此大纲有以下明显的变化: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大纲仍然沿用了“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表述方法,但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的现象,在教学目的中突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6] 教学任务充实了新内涵。由原来的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改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由原来的初步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改为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新大纲改变了过去以教会学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做法,强调学习体育技能只是达到健康目的的一个手段,学生应在掌握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体育实践的机会,使自身得到发展。“在第三条任务中,从原来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改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仍然强调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7]此外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应该说这两部大纲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大纲还没有完全反映当今教育改革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但已吸收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与这两份大纲相配套,也出现了不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材。这些教材无论是体系还是内容,都比以往的同类教材前进了一大步。”[8] 3小结 回眸百年,我们看到,我国的体育教育与时俱进,首先经历了由体育课程标准到体育教学大纲的演变。 建国后,由体育教学大纲取代体育课程标准是时代的产物。这种变化与我国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大纲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指令性文件,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学大纲在我国这么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自身建设虽渐趋完善,但仍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如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内容竞技化的味道很浓、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等,造成了多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也没有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正因如此,目前进行的这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拟以新的“课程标准”取代现行的“教学大纲”。这样做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同时也是迈向新世纪之际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它还反映了我国的教育正在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潮流之中。 中国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国家,必须紧跟世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必须力求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又要符合我国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本课程健身与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进行了基本调查。发现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忠诚度不是特别高,并从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薪资福利因素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雷里克在《忠诚的价值——增长,利润与持久价值背后的力量》一书中指出,职业忠诚是目前国家和社会现实情况发展的必然要求。换言之,职业忠诚是当前形势发展的根源[1]。作为企业的员工来说,用自己的忠诚来为公司获得更多的利益,是每个员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样的,作为教师来说,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价值也需要良好的职业忠诚度。目前,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所带来的问题已经慢慢凸显出来。怎样提高教师的职业忠诚度,并且有深度,有远度地去研究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体育教师作为体育事业的先行者,对于外界的关注度无疑是最高的,如何提高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对于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南京市初级中学教师基本情况及忠诚度状况的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京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进行了基本调查。共发放了22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00份。其中年龄方面:20-30岁占总人数的58%,31-40岁占总人数的31%,41-60岁占总人数的11%。性别上:男教师占总人数的51.5%,女教师占总人数的48.5%。在婚姻状况上,已婚教师占总人数的61%,未婚教师占总人数的39%。在职称上:无职称的占总人数27%,二级职称占总人数的41%,一级占总人数的28%,高级占3%,特级占1%。学历方面:专科学历占6%,本科占86%,研究生占8%。而根据相关性因素分析得到,年龄越高,教师的职业忠诚度越高。而在职称方面,职称越高,教师的职业忠诚度越高。对于学历来说,学历越高,反而教师的职业忠诚度越低。在性别和婚姻状况方面,女性教师表现出的职业忠诚度往往高于男性教师,可能的原因在于男性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往往较大。未婚教师的职业忠诚度也高于已婚教师的职业忠诚度。
2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以查阅相关资料为基础,问卷调查为前提,结合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对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发现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忠诚度不是特别高的问题。在走访调查中,与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沟通与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薪资福利因素等。
做实真人德育做细真本课堂分析
近年来,新郑市部分学校面临师资匮乏、生源相对薄弱、课堂形态根植效果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面对问题和新优质初中创建的机遇,新郑市市直初级中学党支部提出了“抓思想、带队伍,抓德育、促动力,抓常规、提效率”的工作思路,做实“真人”德育,做细“真本”课堂。
一、队伍建设引领教师发展,解决好“一群人”的问题
“四抓四促”,引领思想。围绕党支部提出的“抓党建促思想、抓党建促管理、抓党建促服务、抓党建促质量”的工作思路,学校以党建为抓手,把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高度融合,推动教师队伍发展。一项大赛,引领起航。一是开展解题析题活动。每学年开学初,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做各学科中招试题,引导教师准确把握中考动向。二是组织教师基本功比赛。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分类进行教师业务知识测试,如新郑市名师培养对象主要进行学科素养、知识网络构建等测试,其他教师主要侧重于目标叙写、教学流程设计等。培训当先,引领提高。学校把青年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来抓。一是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成长。学校以内部教学专刊《聚教》为平台,推荐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文章,并根据学习内容写出心得体会。二是常规培训,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为了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培训,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环境。三是多渠道培训,助推素质提升。学校积极组织新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各学科培训等。头雁领飞,众雁齐飞。学校实施众雁齐飞工程,组织青年教师与同学科中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基本功过硬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结成对子,并签订责任书,让优秀教师当好领头雁。
二、“真人”德育规划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原动力问题
学校的发展最终是学生的发展,这需要学校引领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建起生生合作的样态。一是开端教育课程———起航,开启成长航程。新郑市市直初级中学力求用三年的初中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在此目标下,学校汇集教师智慧,开发、编辑开端教育教材《起航》,对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二是生涯规划课程———我的未来不是梦,规划成长方向。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职业意识萌芽、职业幻想生成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实施生涯教育,对学生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班会课程———养成,鼓足成长动力。主题班会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桥梁,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党员教师宣讲新时代中国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远大理想。四是家长课程———父母学堂,形成成长合力。家庭教育是育“根”的教育,只有“根壮”,才能“枝繁叶茂”。父母学堂课程激活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动力,为家校合作蹚出了新路。五是传统节日课程———传承,丰富成长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学校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开发传承德育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
三、“真本”课堂根植形态,解决课堂规范高效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因此,教学改革要从变革课堂开始。一是抓实教学常规,确保教学管理实效。一方面,从宏观上搞好常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重视教学的过程管理,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调整。学校还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评估机制,对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态度、教学艺术、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体检”,并及时反馈与纠偏。二是加强课题研究,深化课堂形态。如何让“真本”课堂彰显更好的效果,是学校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学校通过建构与课堂形态相关的小课题,使课堂更规范、更高效。三是强化备课教研,突破制约课堂效率提高的瓶颈。备课先备思想,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思想定位,在充分自主备课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并通过小教研活动,及时解决困惑。四是坚持观课议课,提升教师素养。每学期初,学校会安排名师和骨干教师上示范引领课,为新学期课堂教学奠定基调,同时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新郑市市直初级中学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在学校管理、课堂形态、学生发展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未来,学校将抓住机遇,凝心蓄势再出发,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力前行。
初中生物教学运用(4篇)
第一篇:参与式初中生物教学运用
摘要: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效的激发学生对生物教学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能在生物教学中培养中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对参与式教学方法受到重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生物教学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学生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教师就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能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一、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