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初级会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院校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改革
摘要:高职院校财务类专业课程多样化,信息化新环境、新形势都给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更高。本文以A高职院校为例,从其《初级会计实务》课程现状,分析了该学院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推进《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改革
1引言
《初级会计实务》属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根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口会计岗位要求。是为培养学生将来在财务工作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会计职业岗位所涉及学习领域中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该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基础上,对学习会计专业后续《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拓展。
2A学院初级会计实务课程现状及问题
2.1传统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初级会计实务》作为A学院大一下期的专业课,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以及财务报告。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识记企业日常会计实务中涉及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政策法规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并能基本运用准则的规定对单位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核算。然而,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解第一章“资产”为主要教学任务,以更好地应对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旧以会计分录为主要目标,仅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进行为期两周左右的集中实训。在实训的时间和内容安排上都显得极为“仓促”。这样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电算化及职业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当前阶段完成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市场经济正处在改革时期,当前想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在市场中积极的发展,并且占据一定的市场资源,就需要完成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变。并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会计人员管理方式,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有效的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高会计工作的综合质量,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建设;绩效考核机制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人才是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最重要环节,只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在市场发展中行政事业单位能够站稳脚跟,为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要提高对会计人员的重视程度。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发展和市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完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养和管理,当前我国在会计人员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建议。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完成分层学习
在我国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中,针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都没有完成分层,也就是说在进行会计人员培养的时候,完全一视同仁没有针对不同能力的会计人员完成不同的培养,导致很多具有一定会计知识的人员在学习中反复学习学过的内容,同时也会出现很多会计人员难以快速的接受所学习的知识,这些都是没有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展开分层学习的弊端。
(二)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完善
会计经济法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
《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被忽视;任课教师应当在《经济法》课程第一堂课上对学生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有清晰的认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会计各类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基础,并与其他的课程如《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相衔接。
关键词:
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
一、《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被忽视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各类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从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开始,就注定了与《经济法》课程一生相伴;《经济法》课程贯穿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始终,《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高度。会计专业的资格考试,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五个层次中,目前有四个层次需要考试《经济法》课程,即: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是必考科目,只是在不同层次的考试中,名称不一样而已。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名称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在初级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基础》;在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由此可见,《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会计职业是“在刀尖上跳舞”的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会计岗位是社会上所有单位不可或缺的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每天在与数字、金钱打交道。很多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均需要通过会计岗位进行账面上的“合法化处理”。众多会计从业人员,或者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或者出于法律观念淡薄,或提供虚假的会计证明、或疏于履行该有的监督之责,使得违法乱纪行为屡屡得逞。因此,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法律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法律知识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和职业生涯。与《经济法》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形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实实在在地忽视了。《经济法》课程重要性被忽视的体现就是课时的缩减。笔者曾在多个三本院校做过调研,《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被缩减是众多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共存的现象。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高职教育中推行“课证融通”,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通过课证融通的实施,整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证书,将培养人才与适应岗位要求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互通共融。
关键词:课证融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
一、引言
高职教育与一般学历教育不同,其既包含高等教育的属性,又包含职业教育的特性。其中的职业教育特性指的是高职教育的内容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王金凤,2013)。2017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并陆续完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该目录清单分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两大类,并在各大类下细分准入类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自此,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各行业职业资格体系,为在校生及社会人员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南和参考标准。有鉴于此,对于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为办学宗旨的高等院校而言,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中,融入职业证书的相关内容,并将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势在必行。“课证融通”指的是把课内日常教学与课外职业考证相结合。课堂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精心安排的课堂设计,将职业考证的内容安插在正常授课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循序渐进,为后期考证铺垫。课外职业证书考试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标,不少院校均将这一要求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考证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考取市场上的众多证书,而是在精挑细选的基础上,选择一些适合高职学生能力及未来就业岗位的证书。证书范围也不局限于传统证书,包括当前“X证书”在内的一些职业技能证书、水平评价证书等均可以纳入证书范畴。通过课证融通的实施,整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证书,将培养人才与适应岗位要求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互通共融。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课证融通”实施现状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是会计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的最基本要求。证书由财政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具有高度的权威性。高职财会类专业一般都开设有《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等课程,朱庆时(2017)认为,相关课程要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两门考试科目———《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相对应,并且在课程标准、课程开设学期、学时要求等方面与证书考试衔接。具体说来,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这种将行业资格证书获取与专业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用行业普遍认同、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取代相应课程的考试,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要求接轨,学生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相当于有了就业创业的“通行证”。杨红英(2013)根据会计专业“课证融通”共生性、融合性、互渗性的特点,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体五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一体”是指教学配之以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学生在边做边学过程中习得职业经验,实现“理实一体、工学一体”。“五结合”包括课内实验与校内模拟结合、岗位实训与综合实训结合、手工做账与电算化实训结合、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践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结合。张钦宇(2014)认为,将“课证融通”模式应用于会计专业教育中,需要以多样的教学方式为途径。在此过程中,将教学要求与考证要求相结合,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黄晶,2016)。核心课程要求突出专业的核心能力,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技能,并作为获取证书的认证基础。刘根(2019)基于对“课证融通”模式的研究和其所具有的优势,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试点这种模式,但大多数学校贯彻得并不彻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学生配合不积极、教师随意教学、学校督导等制度执行不到位。
三、我校会计专业“课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摘要:通过调研,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对专业的岗位认识模糊、课程建设落后、专业竞赛积极性不高、专业证书获得率低等问题,因此要补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克服内卷现象,打造专业特色,实现特色专业、质量专业。本文聚焦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短板问题和卡脖子难题,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财务管理竞赛-财务管理证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财务岗位需求,改革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打造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写入人培,将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实现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岗课赛证;融合;财务管理
1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分析
1.1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不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不低于200万元或者生均1万元。(847页)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设施生均远远低于1万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20-2021年第二学期可供使用的智慧教室只有6间,而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有30个班,现有学生1137人,智慧教室数量远远不够。然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多是在智慧教室或者会计实验室完成,一方面智慧教室数量不够,另外一方面很多教师也不会使用,这使得学生不会学的现象甚嚣尘上。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少,有的会计实验室只能完成比较简单的实操模拟训练,而且实验室设备陈旧,电脑反应慢,财务软件运行不稳定等影响着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另外,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6522.36元,这说明教学资源投入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面对智能财务、财务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课程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学设施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于此,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
1.2课程内容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
通过笔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开设课程随意性较大,并没有针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跟踪调研来开设课程。以部分高校为例,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入学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税法、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Excel财务管理应用技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资产评估、公司治理、税收筹划、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与挖掘、ERP沙盘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审计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但是却没有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智能财务、财务共享中心规划与实施等课程的开设,虽然这些课程已经写入了人培,但是还未真正去开设这些课程。在开设的课程上,课程内容没有与初级会计会计师考证相结合,初级会计师考核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但是部分高校并未开设经济法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落后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并没有强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会计类学生应该具备电算化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依托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校外基地岗位实践。
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反思
摘要:
成本会计是会计类的核心专业课程,本文针对高职现阶段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成本会计
社会在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变化,会计教育就需要进行适时研究,使得会计教学跟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一、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界定不清。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成本会计经过演化、发展成为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这样,我国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的内容存在诸多重复,有些内容类似,个别章节内容完全一致。例如: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制度等。
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论文
一、经济法课程的内容
一直以来,经济法被学界戏称为“大杂烩”。法学部门的划分,一个主流的标准就是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和其他学科存在一定承担的交叉,比如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经营主体、消费主体和社会中间层,其中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涉及行政法内容,作为经营主体的公司涉及商法内容,作为经营主体的合伙企业涉及民法内容。而作为经济法重要内容的劳动法又与社会保障相重合。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法律规范,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规则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且不像民法、商法那样法规集中,仅作为土地、水、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土地部分就包括《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于经济法课程本身的特性,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对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与专业相呼应,有的放矢。以笔者为例,笔者在给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时,必须做到紧扣司法考试,面面俱到。由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民法和商法基础,所以经济主体法重点讲授社会中间层,社会保障部分重点讲授劳动法,其他内容简单介绍一带而过,市场规则法重点讲授,宏观调控法选择讲授。而笔者给会计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时,往往围绕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主要集中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金融法、税法等内容。
二、会计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的问题
笔者作为专职老师长期活动在教学第一线,为我校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笔者曾受邀给其他院校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教授过经济法,在讲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其所有的课堂设置都应当围绕着专业本身来建设。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专业设置了什么课程,课程在不同学期具体安排,所设课程对这个专业有什么意义,这门课程要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教学效果,都应当是学校预设好的。所以,在讲授前首先应当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授课内容。而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并不明确,笔者在受到一次民营学院的教学邀请时,为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向其教务部门详细询问授课专业、授课学时、相关课程,而其教务部门觉得奇怪,他们认为只要是同一课程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2.法律基础欠缺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是“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创课证赛”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创业就业、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竞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课证赛”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培养专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获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为目标,以强化大学生会计专业竞赛为核心,以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为手段,将“创课证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贯穿始终,从而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创课证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企业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要求学校培养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化、创新创业化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另一方面,《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明,要着力培养信息化、管理型会计人才。因此,无论是企业需求还是国家政策,都要求高职院校应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因此,基于“互联网+会计”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创课证赛”四维融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进入职业人状态,从而推进整个高职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职业能力需求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济事项日趋复杂,财务内部控制、资本运作、投融资管理、风险管控等逐渐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财务管理分析能力和审计能力等各项专业处理能力;综合能力素养包含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和再学习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为此,本文开展了温州用人单位和高职会计学生的调研,其目的是了解企业与学生对会计人员所需职业能力的现状,进而找出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关于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判别观点,企业与学生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能达成共识,均认为会计专业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但二者对于综合素养的认知情况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在会计专业能力方面,超过90%的企业与学生均认为会计核算能力和税务处理能力是最重要也是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选择财务管理分析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的企业和学生占比分别为61%和55%,排名第三。其次是审计能力,仅有50%左右的企业和学生认为会计人员也需具备审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会计专业能力方面,日常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学生而言仍然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专业能力。相较而言,财务管理分析能力和审计能力在信息化日益更新的时代,虽然其地位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却未引起企业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的企业主要是温州企业,而温州企业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其岗位特点是一人多岗,要求会计人员会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和税务申报等日常业务。此外,这也反映出高职会计学生对于会计专业能力的认知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专业能力需求的偏颇,说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符合时代潮流。在综合素养方面,企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高职学生,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企业方面来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各项综合素养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和再学习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其中,超过八成的企业认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是重要的综合素养,对其非常重视。但是仅有60%左右的学生选择此项素养,说明未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的选项比例,在企业与学生之间存在鲜明落差。在调查中发现,约七成左右的企业认为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不仅仅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更是各项职务在工作开展中需具备的基础能力,而仅有55%的学生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映射出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偏重专业能力培养而忽视综合素养培养的问题。
三、高职会计专业“创课证赛”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