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医药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药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论文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和自然做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的阐释,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状与路径
摘要:文章试从中医药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医药教育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中医人才培养造成的影响。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缓慢、中医发展及创新西医化等问题,提出中医教育应当尊重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树立正确的中医人才标准、合理设置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凝聚社会合力以培植中医药文化土壤等路径解决中医药持续发展的困惑,复兴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建立中医学术发展理念、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医药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困惑与挑战。一方面,中医药发展国内外环境祥和,为越来越多人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中医药国内市场萎缩、中医人才质量下降、优势特色淡化以及本体文化传承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学界也掀起了几次关于“中医存废”和“中医科学性”的大讨论。振兴中医、保持中医特色的呼声不绝于耳。一味歌颂中医药的昔日辉煌绝非明智之举,正视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寻应对路径和策略才是当今中医的持续发展之道。
1中医药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
中医药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可谓同生息,共盛衰,水乳交融,难以分割。自中医学形成之初,中医药便汲取了包括哲学、天文、地理、军事、农学等多学科的养分,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和文化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生存、发展的文化坐标,二者在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天然一致性。中医学在起源、形成和发展中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展示。其养生学以道家及道教理论为旗帜,强调“静”字,以“无为”方式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天文学以易学为旗帜,如五运六气便源于对天象的观察和历法的进步。医学伦理学则以儒学为指导,并借鉴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构成中医阴平阳秘,整体和谐的健康观。此外,中医的语言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擅长移植和嫁接“气”“阴阳”“五行”等文化和哲学概念构建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的基本模型。中医理论的创新和突变都与彼时的文化思潮、价值理念密切相关[1],其优秀也很大程度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利用。正如楼宇烈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维特点,最充分地体现在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中”[2]。新文化运动后,以文、史、哲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逐渐转变为以数、理、化为基础的西方科学结构,重视数量概念和分析还原的思维方法。知识文化结构的冲击显然极大地影响了医学领域。凭借现代科学文化价值的宣传和推广,西医的迅猛发展使得祖国医学的科学地位遭到责难和质疑。另一方面,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不断边缘化,使得中医教育丧失母体文化,人本主义和临床技艺被淡化,极大影响了中医特色思维的建立和中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对中医教育及发展创新的影响
2.1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缓慢
优秀中医药文化传统构建中药调剂技术
摘要:以中药调剂技术课程为例,针对当前的教学情况,结合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发展途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传承优秀中医药文化传统,构建中药调剂技术新内涵。
关键词: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改革;中医药文化传统
中药调剂技术作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并作为一项传统中药技能,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调剂员、中药营业员、中药购销员等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一直致力于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改革,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中药专业所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发展途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紧密对接产业链,重新梳理、融合教学内容。通过中药调剂技术这一有形载体传承优秀中医药文化传统,构建中药调剂技术新内涵,传承、挖掘、创新中药调剂技能,达到“外化中医健康养生理念于行、内化中华文化价值于心”的效果。在整个课程改革中,我们通过访谈法、BAG、调查等方法,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中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课程标准、课程微观结构、教学资源,并通过3轮教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课程改革效果良好,达到预期效果。现将课程改革开发技术路线汇总如下,见图1。
1深调研,摸实情,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中药专业对应的行业为医药行业。医药产业作为广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迅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为摸清中药专业毕业生去向,对我校近3年毕业生去向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药店和医药公司从事药品调剂和药品购销工作[1],见图2~3。从而明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具备中药生产、经营、管理和使用技能,毕业后能在中药商品批发部门、销售部门、医院、国医馆、养生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品质控制、中药购销、中药仓储、中药调剂及药学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
2精分析,构框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在明确中药专业培养方向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山东、河南、四川、重庆等中药产销大省、广东省广州地区著名中药企业调研中药专业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标准。邀请来自不同类型企业(连锁药店、单体药店、医药公司、医院、智慧药房)、不同工作岗位(采购、验收、收银、调剂、煎药、仓储)、不同职务(经理、店长、主管、店员)、工龄在5~15年的企业人员与课程开发专家召开座谈会,通过企业与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回顾与岗位能力分析,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梳理出中药专业职业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学生应具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材的采收、加工、鉴别、购销、用药指导的专业能力以及药品质量管理规范意识、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我们确定市场营销技术(含推销实务)、药店零售与服务技术、GSP实务、中医基础知识、大宗药材购销、全国道地药材产销、广府中药传承、中药调剂技术等作为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中药调剂技术作为面向医药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中药调剂岗位设置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中药调剂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熟练从事中药调剂技术的职业能力[2]。
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摘要:在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提高留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建立跨文化适应能力及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然而,目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不够,与专业的相关度不足等,文章从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在实践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留学生走出本国人的舒适圈几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医药;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是培养海外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留学生教育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医药院校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留学生培养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还能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1加强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古代哲学、易经、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理论是学习中医药的必经之路,中医药学历经千年,从理论体系到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都带着传统文化的烙印,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基础,在整个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留学生教育来说尤为如此,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对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意象思维、取象比类等思维模式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从传统文化入手,“以文化解读中医,用中医诠释文化”,培养留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
1.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跨
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策略
本文作者:陈兆华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因此,中医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应把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一、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医学生的身心修养
从古至今,我们都将中医称之为“仁术”。“术”乃方术,即医家救死扶伤的技术,只掌握这门技术而缺少“仁”只能算是“工”。而“仁”指的是“怜惜、疼爱”,即是“人命至重,以贵千金”。正如“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等名句所言。因此,必须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渗透到医学生的教育中,使其具备仁爱之心,身体力行,对患者不论贫穷贵贱都一视同仁,视患者为亲人,视他病为己病。
2.加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必不可少。营造良好的校园中医药文化环境,医学生会将自我生活方式和中医药文化相互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习兴趣。
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保护研究分析
传统工艺与传统知识实践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种文化的源头,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智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质就是在延续我们祖先的创造力。
1.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
本文所称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指的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包括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传统工艺与传统知识的正确实践两大门类知识体系。(1)传统医药即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主要是包括两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中医和少数民族医药,例如中医诊法、藏医、瑶族医药等。(2)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主要有:琉璃烧制技艺、钧瓷烧制技艺等。
2.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的特点
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产自本土、来源于民间,具有非常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本身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与时俱进,因而中医药也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性。(1)原生性。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存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不仅保留了很多长期使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技术操作手段,而且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以及濒临消亡的旧的文化形态。而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临床经验、技术操作手段以及文化形态,就是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的原生性,其原生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2)现代性。在任何时代都应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其他学科成果,促进理论变化发展作为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先进的必要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它同样遵循了这样一条道路,传统工艺和传统医药经历的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因此本文所指的传统工艺和传统医药的现代性是:语言现代化、概念和规范现代化、知识调理化、科研多元化。
现代科技政策视野下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发展问题的解析
传统中医文化的影响
作者:邓翠荣 单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医与良相同论,说明中医在古代得到老百姓较高的认同。不仅如此,传统中医文化在当代社会也有较高的认同度和较大的影响力。在港澳台地区,中医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如在香港,香港东华三院的综合性医院内设立有优质中医药中心,为香港民众提供优质中医服务。香港博爱医院致力于推动中医服务发展,与医院管理局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2所全新中医临床教研中心,自资开办了5间综合专科诊所及10部流动医疗车,积极组织各种中医养生展、中医义诊活动等,服务覆盖港九新界各区,深受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信赖。孔宪绍博士伉俪的中医药博物馆作为香港首家中医药专题博物馆,通过展示与香港中医药有关的内容丰富的文物、图片、实物等,介绍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澳门自回归后,其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机构正逐步建立、完善,为保障居民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由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主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澳门中心”挂牌揭幕仪式于2007年6月在澳门举行。该中心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实力、人才与知识优势,结合澳门优越的国际平台,建立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医药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培训国际型的中医药科研和管理人才,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使用中医药的历史比港澳地区还要长。台湾的“中国医药学院”1966年就设立了中医学系,至今已有毕业生3000余人。近几年,台湾与大陆在中医药方面的交往更加密切,如2007年签订了“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合作意向书,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同样,传统中医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很广泛。早在唐代,《伤寒杂病论》就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日本尊其为“东洋医学的宝典”,并形成了“汉方医学”。
朝鲜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韩医学”,英译本《伤寒杂病论》译者认为其可与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欧几里德原理在几何学中的地位相媲美。到了近现代,由于华侨对中药的需求,海外中药市场兴旺。在抗战前,药材占我国出口的第二位,仅次于蚕丝。1973年4月,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美国第一个《中医法》在内华达州诞生,美国现在中医诊所约有5000个。在英国,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经常使用中医药,每年在中医等传统医疗方面的消费开支达1.3亿英镑。2008年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主要学习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在德国,有四到五万人从事中医工作而且还不是华人,德国慕尼黑大学成立了中医理论研究所。东南亚国家如泰国于2009年由泰国国王正式签发了中医立法文件,泰国卫生部把中医药列入疾病治疗辅助医科,并列入《国家从医条例》。东欧国家如捷克,有以针灸和推拿为主的中医药服务,在捷克行医的人员几乎都来自中国,2009年该国有10万人曾经接受过中医药方面的服务。中东国家的伊朗也与中国建立了中医方面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医药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学习中医文化。
传统中医文化在文化统战中的作用
文化统战工作应基于大文化、大统战理念,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大众文化的社会感化功能,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络功能[1]。传统中医文化恰恰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能增强海内外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传统中医文化的引导作用传统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华,“医乃仁术”,这个“仁”就是儒家的“仁”。孔子把“仁”作为人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礼记•中庸》有“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国家君王要“施仁政”,所有人都要有“仁爱之心”。这种仁爱的思想为大众所普遍接受,能引导人们避恶向善、讲究礼仪,与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理是一样的。中医倡导“天人合一”的医学价值观,如《灵枢•邪客》说的“人与天地相应也”,与道家倡导的“道法”是一样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要人们善待万物种类,尊重生命,对人宽容友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变化运动规律,反映了道教中和谐、平等的思想,所以《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中医很讲究一个“和”字,如《黄帝内经》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身心的和谐。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整邓翠荣:弘扬传统中医文化,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开展体。人体内部的各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合的。如《素问•宝命个形论篇》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唯人为贵。”《灵枢•玉版篇》也说:“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认为人在天地间最为尊贵,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一样的。中医的人文精髓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人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引导作用,也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写照。
(二)传统中医文化的凝聚作用传统中医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学为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繁衍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已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之中,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包容、发展、创新,也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所接受。中医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汉以后的中医融合了儒、道、佛的精华,从儒家那里接受了伦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医德规范,从道家那里接受了养生思想。同时中医也对儒家、道家乃至佛家产生影响,从而成就了儒医、道医和佛医。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医在不同朝代又融合了匈奴、女真、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荔枝核、檀香等,渐为中原医家所采用,中医也被一些少数民族接受并融合形成了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维医、蒙医、藏医等。中医并不排斥外来医学,如在西医传入我国后,清朝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撰写了《医林改错》,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和治疗体系。古人云“有容乃大”,中医文化正是因为它的巨大包容性和融合力,使它历经不同文化的冲击而保存下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和满族统治的清朝时期,中医仍为主流医学。在元代,伏羲、神农、黄帝“三皇”成为医学祖神,供奉于三皇庙,由医家专司祭祀。清朝由政府命令编纂的《医宗金鉴》是对18世纪以前的历代中医书籍进行校订、编辑而成,包括医学理论、方剂、针灸等内容,是清朝太医院医学生的教科书。现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中医热”,其影响逐渐深远,也证明了传统中医强大的生命力,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华儿女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中医文化也在长期的融合中因民族的认同而一代代传承下来,这种文化认同表现在许多人移民到了国外,仍然信赖中医,在生病时仍想到中医,并把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带到国外,服务于广大同胞,也服务于所在国的人们。他们对中医文化的归属和认同,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和认同,由此可见,中医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p#分页标题#e#
中医药法颁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思考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推广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文章根据《中医药法》相关条款,分析了《中医药法》的颁布对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的作用,指出当前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期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法》;文化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1日在我国正式实施。这是目前我国在中医药领域内的第一部基础性、纲领性的法律规定。国家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保障,明确指出了中医药的地位、方针和政策,也给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指明了新的方向与规定[1]。《中医药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中医药发展事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中医药法》的实施,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中医药法》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飞速发展之后,人们开始注重各个领域质的提升,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也不例外,人们已经开始在品质生活上投入更多,开始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疾病的预防上面,这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但是中医药文化的深入人心还需时日,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要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理念,多样化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途径和产品类型,规范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加大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工作效力,让公众通过参与中医药文化活动获得切实的利益。全面提高中医药文化质量。《中医药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肯定了中医药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促进了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创新[3]。《中医药法》第六章提出要加强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并在第42~46条中提出多种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以期对公众实施中医药文化的普及教育,大力提升中医药文化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优化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1.1肯定了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的应有名分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模式的中医师承教育对于培养中医人才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中医技能发挥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医药文化熏陶。《中医药法》的第42条中明确要求中医药管理的相关部门应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创造有利条件。这条规定强调了师承教育对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给于中医师承教育应有的地位。《中医药法》的落地,为中医特色的师承教育扫除了法律障碍,将有效地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