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医学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摘要]“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正在来临,传统文化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变化。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网络优势来提升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让校园传统文化宣传搭上互联网快车,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载体,开展传统特色文化主题活动,搭建校园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平台,推进“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让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堂;利用微信设立传统文化传播公众平台,营造清朗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环境”,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遍及的意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播需要学校教育相配合。传统文化入校园,这已成为共识。但是,应该以什么方式进入校园,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牢牢嵌入到学生的脑子里?
1“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互联网+”环境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多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也最直观最具体。在微信与微博等新媒体载体兴起的互联网大环境下,学生利用新媒体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是客观且必然的。互联网传播手段为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带来了新契机。借助“互联网+”环境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1.1“互联网+”时代学生网络运用的常态化
人们的世界观和思考方式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维也呈现出创新化的新特点。目前的在校大、中学生是互联网的“大户”。他们出生在扩大开放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透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通过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找到属于自己同类。互联网完全渗透90后、00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懂得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解疑释惑,网上听课,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随着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学生上网更加方便,所以互联网已成为当下大、中学生学习及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
东阿阿胶在国外市场的推广
一、阿胶简介 阿胶,又称阿胶珠,在中国是与人参、鹿茸并称的“滋补三大宝”。因产于古东阿地区(现聊城东阿县及其附近地区),所以以“东阿阿胶”最为出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沈括《梦溪笔谈》说“:阿井水,性趋下,清且重。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阿胶用驴皮、马皮、猪皮等用阿井水熬制而成,但以驴皮制成的阿胶最佳。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规定以驴皮熬制的胶为阿胶正品。《中国药学大辞典》对古东阿镇一带熬制阿胶的要素作了明确的论述:“每年春季,择纯黑无病健驴,饲以狮耳山之草,饮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浸漂数日,取阿井水,用桑柴火熬三昼夜,去滓滤清,再用银锅金铲,加参芪归芎橘桂甘草等药汁,熬至成胶,其色光洁,味甘咸,气清香,此即真阿胶也。”阿胶为传统中药,其功效主要有滋阴润燥、补血的功用;可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妇女月经不调等,对虚劳贫血、肺瘘咯血、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等症有良好疗效。阿胶作为我国传统中医养生佳品,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生产历史。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阿胶中主要含明胶蛋白,是一种无脂肪的高蛋白,不含胆固醇,虽甜,但食用后不会使人发胖,也不会导致体力下降。明胶还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胶体,食用后能抑制牛奶、豆浆等蛋白质因胃酸作用而引起的凝聚作用,从而有利于食物消化。所以,在现代医学领域,阿胶补益气血、增强体质、强心补肺、强筋健骨、美肤养颜、善治血症等功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女性青睐。在中国,山东半岛尤其是胶东地区,阿胶是女性滋养补身、美容养颜的首选。而其中,尤以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出产的阿胶最受欢迎。 二、东阿阿胶集团简介 山东东阿阿胶集团位于山东省聊城市,1952年建厂,1993年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996年成为上市公司,同年7月29日“东阿阿胶”A股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系国内最大的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公司以“融古今智慧,创健康人生”为核心理念,意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继承古人智慧、发扬光大阿胶的同时发展现代医学,为国人的健康和企业的发展而努力。秉持这一理念,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先后获得了上海世博会“千年金奖”,全国唯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企业、“中国科技名牌500强”、影响世界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最受消费者信赖保健品品牌”、“最具放心企业和最具放心品牌”等荣誉称号。公司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在全国同行业通过GMP、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三认证,跨入全国医药百强、全国科技百强、全国中药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中国最具生命力的企业百强”行列,第二届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20强等。获得的一系列荣誉,不仅展现了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也说明了公司依靠所掌握的技术和资源而获得的持久竞争力。正如东阿阿胶集团的经营哲学———“经营资源,创造价值”所体现的那样,东阿阿胶的资源观是一种系统开放的资源观,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有形的无形的,只要进入东阿阿胶这个系统,皆可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像海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正是基于此,公司凭借着“一水”“两宝”“三千年”等优势特色,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全国90%以上的驴皮资源,成为阿胶行业、乃至整个中医药行业名符其实的稀缺资源垄断型企业。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生物反应器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美国哈佛医学院等十六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最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随着公司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扩大,东阿阿胶集团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东阿阿胶产品已出口到台湾、日本、泰国、美国等地区和国家。而韩国作为中国的友邦邻国,相信日后将成为东阿阿胶产品的主打国际市场之一。 三、结合韩国本土文化对其市场可行性分析 韩国与山东省紧密相邻,隔海相望,近在咫尺,民间素有“可闻邻国鸡鸣犬叫之说”。截至2008年底,累计批准韩商投资项目4.42万个,实际使用韩资金额549.9亿元。从中国吸收韩资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山东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吸收韩资最密集且效益较好的地区。到08年底,山东省累计批准韩商投资项目1.83万个,占中国累计批准韩商投资项目的41.5%;实际使用韩资金额198.3亿美元,占中国实际使用韩资总额的56.7%,韩国超过日本成为山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所以,从上述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山东和韩国的经济交流有着良好的基础。而两国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相似,为东阿阿胶产品的推行提供了可能。其实,自公元4世纪起,中国与韩国就已有了频繁的沟通交流,其中尤以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最主要。华夏文化向周边的朝鲜半岛国家、日本、越南等国扩散,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儒家文化长久以来就对韩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中韩两国在思想风俗上有很大的相同点,例如两国都过很多相同的传统节日,对传统医学偏爱有加。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当今这个现代社会,韩国人依旧十分崇尚“复古”,对很多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而“韩医”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一)韩国的传统医学 韩国的传统医学渊源于中国的传统中医。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医药就传入了朝鲜,与其传统医学合并,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朝鲜传统医学———东医学。1990年之前,韩医还是使用中医原理来治病,但随着韩医的发展,其后改名为“韩医学”。虽然名称改了,但是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科目与中医还是有很多相似。中医的经典———《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都是其必学的内容。韩医作为传统医学在韩国受到普遍信任和重视,中药产品也广泛获得认可。韩国现有20余所韩医院,3000多间韩医诊所,同时,韩国将传统医学教育纳入正规大学教育。目前,韩国有正规全日制韩医大学10多所,开设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而在中国大学专门学习中医的韩国学生就已超过二千多人。所以,传统医学———不论是中医还是韩医,及其医药产品在韩国国内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而阿胶作为中国传统的珍贵中药材,同时见史于多部传统医学著作,其中东阿阿胶传统制作技艺精湛,有近百余道,历经千年历炼传承,其操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保密项目,在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医学文化的韩国,将能有效地开辟出属于东阿阿胶集团的市场。#p#分页标题#e# (二)韩国的饮食文化 韩国人对饮食很讲究,有“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韩国菜的特点是“五味五色”,即由甜、酸、苦、辣、咸五味和红、白、黑、绿、黄五色调和而成,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汤也是其用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韩国山地较多,盛产高丽参,所以韩国人经常会在汤里和菜中加入高丽参及其他山菌以均衡营养。药膳,成为其日常饮食中普遍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东阿阿胶食用方法多样,性质较平和,可药食两用,将其熬制而成后加入韩国人日常饮用的汤中,便也是药膳一道。同时,由于东阿阿胶“气微,味微甘”,对于药效和食物的品味都不会有太大改变。在此,对于阿胶的使用方法不再做太多赘述。另外,韩国多泉水,泉水干净清凉甘美,因此韩国人很少喝茶和开水。而食用阿胶时要求不能同时喝茶,所以产品并不会与韩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产生太大的冲突,避免了因二者的冲撞而造成阿胶难以融入韩国的日常生活中的状况。 (三)韩国的酒文化 烧酒在韩国大行其道,虽然韩国人在酒桌上很少劝酒,但经常会在下班后邀上三五知己,无论烧酒还是炮弹酒都要“一醉方休”。而男子下班后的聚餐喝酒,也被妻子认为是丈夫人缘好的一种表现而加以支持。2011年年初,韩国第二大烧酒制造企业斗山推出的新产品,在短短5个月创造了销售上亿瓶的奇迹。同期,第一大烧酒厂商真露的烧酒销量接近前者的8倍,由此可见韩国对酒消费量之多。韩国著名酒厂曲醇堂的名言是用汉字写的,断句为“酒,百药之长”,意指喝好酒会有益身体,这就是韩国的酒里为什么要添加人参、甘草、何首乌、枸杞子和五味子等许多药材的原因。而曲醇堂所推出的深受韩国消费者喜爱的百岁酒,其中也包含了多种药材,甚至该酒还获得了政府颁发的“韩国代表酒”的殊荣。所以,阿胶作为珍贵的中药材,在韩国盛行的酒文化背景下,可以独辟蹊径在其酒市场中探索推广。 (四)韩国女性的养身美容观念 东阿阿胶性质比较平和,可药食两用,是适合细水长流长期服用的一种滋补品,《神农本草经》就有阿胶“久服轻身益气”的说法,因此,只要服用后没有明显不适感受,常年服用阿胶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养生习惯。另外,阿胶具有滋阴补血、补肺润燥的功能,所以更有利于滋润肌肤,美容养颜,历代被作为女性美容佳品。服用阿胶之所以使肌肤光泽,是因为阿胶对皮肤有营养作用,并能促进钙的吸收。阿胶是由动物驴的皮熬制的,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又可作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重要补充来源,起到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由此可知,阿胶对肌肤的营养作用是值得肯定的。韩国女性注重养身,同时依靠化妆品和整容以获得或保持靓丽外形是世界众所周知的。国中大部分女性自青少年时起就开始使用化妆品,并且整容在韩国女性中成为十分普遍和经常的事情。 所以,由于韩国女性的这种对美的价值观念,造就了韩国化妆品市场和整容市场的蓬勃发展。据韩国KBS网今年2月份的报道,韩国统计厅的数据显示,2011年韩国化妆品消费市场规模已达10.82万亿韩元(现韩元兑美元汇率约为1.123:1),同比增长9.6%。因此,只要韩国女性对外在美的需要不发生重大改变,东阿阿胶“养身”“美肤养颜”这些效用相信也将获得韩国女性的青睐,使得东阿阿胶集团在韩国的女性市场中独辟蹊径。 目前,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旗下已生产出多种类型的阿胶产品,试图面对市场的扩大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中韩两国虽在历史文化上有很大渊源,但是决不能因此以偏盖全,要克服自我参照度,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结合韩国本土文化的同时,更要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动加以预测。
医学院校构建主义学生诚信教育
摘要
诚信教育是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德教育的基石。建构主义契合医学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成为重要的创新向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教育要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等维度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形成。为此,诚信教育要善于引入传统医学文化充实内容体系,结合专业学习创设大诚信实践的情境,契合校园文化特点营造医德文化氛围,并积极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协作学习平台。
关键词
医学生;诚信教育;建构主义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影响着医护队伍形象与和谐医患关系。然而,在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医学院校更多地聚焦学生医术教育,而忽视其思想观念建设,尤其是诚信观念的重视力度欠缺[1]。加强医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德育的重要基石。医学生较其他大学生而言,在思维观念、培养目标、专业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如何结合其特殊性探索与之相适应的针对性教育体系,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建构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特殊性,通过认知图式、同化顺应、前知识经验、社会文化互动等系列概念探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个体学习与教师教育的方法系统。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前认知经验重要性,又重视教育者引导作用及社会文化影响等价值方法,与医学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在诉求具有高度耦合性,成为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1建构主义:医学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向度
建构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用于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后经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学者的发展、深化与拓展,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学习理论。学者们基于不同研究立场与取向对建构主义进行阐述,但整体上围绕学习者主体性、学习情境、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概念展开,契合医学生专业特殊性所提出的教育针对性、个性化等要求。
新医改医院传统文化精神实践
1新医改形式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
从历史上看,中国医学道德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医改中提到要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的定位,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其主要职能。医务人员要从思想上理解新医改,新医改才能顺利稳定地推进。从这个角度来说,济人为本的传统医学文化是医改破题的关键之一。在如今渴望和谐医患关系的时代,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医疗思想,对提升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时代意义。
2新医改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
新医改形势下,北京协和医院将学习传统文化活动列为建设“人文协和”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一所国内一流医院,如何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院发展的软实力,将医院文化水平提升到与医疗领域相同的水平,是医院一直探索的目标。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作为切入口,可以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逐渐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绽放精彩。各科室为创建和谐的科室文化,积极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收费挂号科从国学文化入手,由科室领导带领收费挂号科人员吟诵孝经,对儒家经典之作《孝经》进行诵读积累,使国学文化融入到每个收费人员的工作中。2015年1月起,收费挂号科正式启动每天一读的“孝经经典诵读”活动。将诵读时间定为每日午休的1点至1点半中。把孝经诵读写进科室的日常工作准则中,不得缺席,不得早退。为了丰富每日的诵读活动,除了《孝经》的朗诵,又将《感恩词》列入每日必读的活动之一。《感恩词》较《孝经》更加通俗易懂,更能激发员工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收费挂号科领导结合平日的工作,选取感恩词中的片段作为员工诵读的内容。《感恩词》中要求员工对天地、国家、父母、老师、同事、农夫、大众怀有感恩之心。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学文化活动,北京协和医院将日常活动与专题活动相结合。每月举行小型而多样的专题活动。2014年7月,邀请于丹教授作“感悟中国智慧”专题讲座,全院近600人到场学习。会后组织各科室开座谈交流会,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并陆续向院报投稿。各科室踊跃投稿,抒发对传统文化的感想和热情,稿件刊发在2014年7月协和医院院报中。2014年12月举办纪念诞辰121周年活动。活动中,倡导员工在诞辰的日子里,饮水不忘挖井人,感恩,感恩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一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每一位患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举行了集体宣誓仪式。2015年1月,邀请得谦孔子书院两位讲师来协和医院举办国学系列讲座。两位讲师分别为继光书院院长和北京方程人才服务中心国学师资培训主讲教师。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养育圣贤之道,讲授传统教育的当下意义;第二部分为中国文化精要,选讲《庄子•天下篇》的部分篇章。2015年春节,部分科室开展发放孝亲礼包活动。员工收到1000元孝亲礼包,孝亲礼包要求专款专用。孝亲礼包还附有一封协和医院为每个员工家人的感谢信。各科室传统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部门的配合,为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各科室的传统系列文化活动将长期进行下去。
3新医改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践
传统文化精神培养成功以后,只有将其实践于医院的运行管理和对患者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赋予生命力。在新医改形势下,政府、患者两方都对医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提出要创办三好一满意、争创人民满意医院。患者健康意识增强,服务需求随之增长。在新形式,新要求下,北京协和医院以优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工作目标,依托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医院的运行管理和患者的医疗服务采取了四方面的措施。
第一方面为实行专项管理。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困境与对策探析
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杰出的民族瑰宝,在我国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度介入,全程救治,中医药在不同阶段都取得了成效,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了中医力量。当前,中医药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这成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这一关键时期,本文旨在总结出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对优秀传统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原则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有效的传播对策,以期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使其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困境;对策
一、引言
各家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理解各不相同,胡真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由中医药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组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是我国抗击肺炎疫情中的突出亮点,“三药三方”、莲花清瘟等中医方案为我国抗击疫情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缺乏、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不甚理想等原因,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素。而在后疫情时代,定位好阻碍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问题,找到解决策略,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使其在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新时代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时不仅仅有固有的一些老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新情况,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
(一)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
医学人文教育文化管理应用
摘要
高校文化管理就是以文化为根本手段,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模式。医学教育因其专业特殊,必然凸显人文性,应实施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达成精神重塑。从科学管理过渡至文化管理,反映了高校作为文化先导的创新性与影响力。
关键词
文化管理;医学;人文教育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教育界对先进管理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大学文化因素在学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有了日益清楚的认识,越来越重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但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十分突出,管理职能效率不高、唯科研论文与项目、唯评优评奖、唯就业率等矛盾困扰着师生,影响了教育成效并使师生缺少幸福感,创造性受到压抑。“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从科学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模式的过渡,为大势所趋,量化管理模式与理性实用诉求受到质疑。高校文化管理就是以文化为根本手段,将软要素作为管理的中心环节,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模式。如何在有效管理的目标达成中实现精神重塑,需要系统化更新,从行政管理到科学管理直至文化管理,反映了高校作为文化先导的创新性与影响力。在医学类学生管理教育中,因其专业特殊性,近年来医学人文概念逐渐被重视,生命感恩教育、医学伦理教育、志愿服务意识成为医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治愈为终极目标,以文化管理模式帮助医学生以积极的行为去感知美好心灵与优秀品质,增强自我建设的勇气与幸福感。只有拥有完善人格与乐观心态,才可能克服巨大职业压力,拓展职业生涯。文化管理概念结合了高校学生工作实际,是在新工作情境下的深入探讨与延伸,试图从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内部管理架构,促进大学内部管理工作向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从而探索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为大学文化缺乏独立精神,管理导向误区、民主氛围淡薄、人际关系疏离、压抑感弥散等现象寻求改善方案。目前文化管理观念与医学人文实践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高校作为文化集结号具有特殊使命,其运行机制的弊端成为知识阶层诟病的焦点,近年来关于“去行政化”、“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争论日盛。前期调查中,对高校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包括《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调查》《目前医学类大学生对教育成效的满意度调查》《你所重视的大学精神与文化理念是什么》,范本人数充足,分布广泛,具有代表性。在以苏州大学为主要对象的问卷调查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只有53.2%,医学类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满意度为63.4%,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75.8%,对于医学人文的概念初步了解率为72.5%,对于本校医学教育沿革了解仅为61.7%,对于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了解率为82.3%,对理想中大学精神的主要诉求表现为对学生各类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平等权,对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向往。对高校目前新旧交错的管理体制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期待以文化管理的理念来澄清误区,匡正偏差。文化管理策略基于如下认知: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各项潜能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科学管理虽然解决了官僚体制的一些问题,建立了量化评价体系,却仍是双刃剑,忽略了高校作为知识阶层聚集点的自主性与人文意识,造成了新的实用主义倾向,专业过于细化、制度过于繁琐。大学精神和文化作为学校管理的灵魂,使大学管理在吸收科学管理合理成分的同时能够努力克服缺陷,文化管理模式不仅视现代大学是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社会组织,重点在于视其为极具活力、协调紧凑的知识社区与文化圣地。大学的有效运行不能没有良好完备的制度、机制和体制,但是仅有这些又远远不够,当教师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少,人才培养过程有变成工厂流水线的危险,学术自由和知识创新受到严重的阻碍。牛津大学校长ColinLucas指出,好的人文环境是该校作为一流大学的三个理念之一。在充分调研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可探索文化管理理念的实化途径与具体模式,并提出积极策略与实施方案,即高校管理的自主管理范式。管理以引导向善行为为主,采取柔性方法,强调管理者与广大被管理者的互动,鼓励主动参与。这一范式以塑造大学独立精神、以人为本和尊重开放性为原则,以文化管理为基础,以自我管理为核心,以弹性管理为手段,具备创新性与可操作性:
1以民主参与重塑集体话语权力
高校文化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属于知识阶层,具有主动言说的强烈欲望,校园文化传播呈现出精英性强、热点聚集、百家争鸣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及尊重这个特征,才可能把握大学文化导向,增强主流集体话语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知识精英对主流集体话语的抵触,建立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与校园精神。建立起融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为一体的融合性校园媒体,才能促使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从而扩大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立体舆论合力,推动宣传效应的最大化。建立完善高校各类参与式平台势在必行,培育师生主体意识和民主精神,“集体话语就是集体存在状况的表达,每个组织都要有自己的集体话语,透过集体话语就可以看到一个集体的精神世界,引领了集体话语也就引领了集体文化的走向”。这种集体话语不是某一专家学者的专利,而是众声喧哗后的沉淀,又是意识强化的一种导向性的集体价值取向,即一种和谐性管理,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蕴含情感。增强主体意识,培养民主精神,是引领高校组织的文化走向的有效途径。开设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如组织学生参议会,开放校园BBS、学生沙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互动教育与自我教育,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学校发展大业和焦点话题中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科研与重大活动承办以招标的形式,组织发动学生参与研究,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统计各部门、各组织分散的新媒体平台,引导、扶植既有的校园文化领袖,打造主流新媒体复合平台,宣传有公共影响力的名师与学生精英,为他们提供便利的资源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建言,引导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性力量。
新型医学生人文教育路径
摘要:福建医科大学医学艺术馆集医学历史、医学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系统展示医学艺术的内涵,为开展医学艺术教学、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医学生和社会人士真正感悟到“让医学艺术化、科普化、生活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艺术馆;人文教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医学艺术认识的逐步深入,单一医学学科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医学发展需要,人文社会学科、艺术学科与医学本质上的关联越来越明显[1]。艺术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医学生艺术技能、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提升其人文素质[2,3]。医学院校医学艺术馆建设亟待加强,成为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医学艺术知识普及和人文理念提升的重要窗口。福建医科大学医学艺术馆于2017年1月4日正式开馆,自开放以来发挥了强大的医学艺术知识普及作用,同时提升了广大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医学艺术馆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艺术馆集医学历史、医学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系统展示医学艺术的内涵,为开展医学艺术相关知识教学、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1功能定位
(1)学习、教学功能。医学艺术馆为广大医学生掌握医学艺术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提供了学习平台,为教师开设医学艺术相关课程提供了教学平台,通过互动式、情景化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2)医学艺术知识传播功能。医学艺术馆可以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医学艺术的途径,通过视听、交互和体验等多种形式,充分感受医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医英译中的难点与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针对翻译工作,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从事中医药英语翻译(以下简称“中医英译”)的工作者,可能对这番话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民族对人体疾患从哲学、道教、佛学、儒教、环境与人和谐并存等方面,不断总结、深化、精炼、提高而自成体系的。据史料记载,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华夏儿女扬精华、弃糟粕与传承的结果,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化。 现代医学的历史仅有两三百年,是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由传统的希腊古医学发展而来的,后来的发展基本上背离了古希腊医学的原始道路。 很显然中医和现代医学在文化基础、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趋势、语言(汉语和英语)等各个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这就给中医英译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本文试图结合上述因素论述中医英译中应当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使中医英译既能完整准确地让目标语读者真正了解中医,又能切实保留中医的特色。 2 中医英译中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2.1 文化的冲突 中医英译过程中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不可调和性。中医文化当前作为一种弱势文化,无论是其本身的传承还是其翻译著作的推广,都会受到强势文化的排挤和冲击,处于挨打的地位[1]。当今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全世界开始瞩目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中医英译者应在外来强势文化与本土弱势文化冲突中,通过中医英译捍卫我们的民族文化,呼吁世界认同[2]。但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认知过程,对于中医也是如此。因此,在西方社会还没有接受中医药文化时,中医英译不能仅翻译中医的基础理论、古老药方和经典著作等,而应该更多地介绍一些中医药治疗世界性医疗难题的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中医药疗效,是让西方文化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应当成为中医英译者的首要任务,也是促使中医文化走向“强势”的必由之路。 2.2 与时俱进的中医理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医药理论也在不断弃旧更新。如果中医英译者不能及时了解中医药的最新发展和弃旧更新的知识内容,仍然按照原始的著述进行翻译,势必降低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地位。如对板蓝根药理作用的认识,板蓝根本身并不具有杀灭病毒的作用,它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作用,激发了人体潜能,促进患者病愈[2]。而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板蓝根”并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类似的中医药新理论、新发展在中医英译工作中必须及时体现,与时俱进,才能确保中医英译的准确性。 2.3 学院教育和传承教育的区别 “默会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他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一种是默会知识。所谓“默会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默会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源,默会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默会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是个体间共享默会知识的过程,其默会知识的获取要通过共同的活动来进行,潜移默化得以实施的最佳模式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3]。 学院教育体制使中医教育的主体脱离了师承教育的模式。学院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教材和课堂不能完整的反映中医的深奥内涵,课堂教育的形式很难实现中医知识的潜移默化。因为中医文化的内涵恰恰就是中医药知识的隐性部分,师承教育对传递这部分隐性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给中医英译者带来一个现实问题,即目前的教材和古籍基本上是以学院式教育为基础的,翻译成西方文化所能接受的译文也是学院式教育的文本,这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是相违背的。如何在中医英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的传承式教育,使西方学者能够懂得中医药的真正内涵从而获得“默会知识”,这是中医英译中一个非常尴尬却又十分现实的问题。 我们认为,中医默会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因为隐性知识往往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只有师带徒的形式才能实现对这种隐性知识的传授。因此,在中医英译中译者应当具有比较丰富的中医临床诊治经验,同时具有比较丰富的英语日常俗语,而不是满篇呆板的直译。 张功等云:“日读《黄帝内经》,反复多遍,每读每有新意,多有不同,最后‘一头雾水’。查字典,询国学师,复又明。”“知识像加了密的电码,要翻译‘滴滴答’、‘嗒滴答’,只有向‘师傅’要密码”[4]。简短几句感言对肯定师带徒的传承式教育很有说服力。 2.4 谨慎翻译名称 在汉语中,人的名称可以用不同字形表示,这是鉴于汉语起源于象形文字。汉语中一种发音可以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汉字相对应,采用繁体字或简体字也会使人的名称不同。在中医英译中,由于西方文化采用的是字母拼接的形式,中国人的名字又以汉语拼音标注,因此,稍不注意而出现误解是中医英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医英译中,刘九茹建议,我国历代著名医学家如张仲景、王叔和、李时珍等名称的英译按照惯例一般采用汉语拼音音译的方法,如“张仲景”译为“Zhang Zhong-jing”,“王叔和”译为“Wang Shu-he”,“李时珍”译为“Li Shi-zhen”等;朝代的名称,如“元朝”译为“Yuan Dynasty”,“商朝”译为“ShangDynasty”等。由于汉语拼音在标注名称类词汇时经常出现音同字不同的现象,如不加以特别处理极易被误译。例如Huang Di可以代表“皇帝”或“黄帝”;Qi可以是“岐”、“齐”、“祁”或“戚”;jin可以是“金”或“晋”等诸如此类[5]。为避免错译或误解,英译时此类问题建议结合两种方式,即侧重人物和朝代名称的可以在拼音后加注汉字,例如ZhangZhong-jing(张仲景),Wang Shu-he(王叔和),JinDynasty(晋朝);侧重人物和朝代生卒年代的,可以在人名汉语拼音直译后面加注时间标识,例如:孙思邈Sun Si-miao(AD581-682)、汉朝Han Dynasty(BC206-AD220)等。#p#分页标题#e# 总而言之,中医药英译与一般性文学资料的翻译有明显不同,出现汉字和汉语拼音标注是保持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可省略,更不可随意。文字翻译又与口译不同,口译时遇到这种情况可当场做额外的解释。 2.5 等值翻译 等值翻译,字面理解就是两种语言的信息量对等,而不是文字、词汇数量的大致对等。古代汉学文化基本上由古汉语、文言文、词赋、四字格成语、六字诀、七言五字诗等构成。这些古代汉学文化的特点是文字简练但信息量大,翻译成现代文字往往在词句数量上不成比例。中医药文化孕育于汉学文化,发展于汉学文化,上述特点同样突出。因此,中医英译必须重视等值翻译,即信息量对等。从数学角度理解即为等号两侧的信息量相等而非语言词汇数量相等,即“汉语词汇表达的信息量=英译文词汇反映的信息量”。 从中医英译的角度说,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译文传递的信息量应满足双向互译的原则。如果从汉语译成英文后,再反向回译,回译反映的信息量不能满足源语言表达的全部信息量,那这个翻译是不成功的,没有实现“信、达、雅”的标准要求。郭先英在《中医英语等值翻译的语用研究》一文中对此做了比较深入的论述[6]。 2.6 长句的翻译 中医英译工作,除了带有中医药专业特点之外,其本质是语言文字的翻译。尽管中医英译中有大量的汉语拼音标注甚至是汉字直接加注,但是还要遵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和顺序。特别是长句的翻译[7],决不能走目前网络上中式英语的道路。对此曾有人提出顺译法、逆译法、综合法、拆离法、改变顺序法、插入法和重组法等,还有人提出长句的翻译应视具体情况结合意群的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我们在参与《国际标准化英文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编译工作中遇到不少此类句子,现举两例如下。 例1:《难经》内容简要,辨析精微,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译文:The contents in The Classic of DifficultIssues involve various respects of physiology,pa-thology,diagnostics,disease patterns and therapeu-tics,especially pulse lore in which comprehensiveand clear explanation and new ideas are given. 翻译特点:此例该长句采用的是分译法。 例2: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译文:The human body is composed of severalviscera,body constituents,and orifices.Each ofthem has it s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however,they are not isolated,but mutually relative,restric-tive and dependent. 翻译特点:此例采用了重组或综合译法。 2.7 不同的学术观点 出于不同的目的和思想意识,对中医药持不同观点和态度的人很多。近几年出现了对中医药的质疑和毁誉之声,有的人甚至是某个专业的知名人士。 对待这些对中医药持不同观点或持反面意见的评价和言论,中医药从业者或中医药事业的热爱者当然会据理力争、强力反驳。如文献[8]从孙中山、鲁迅、章太炎等历史名人对中医药的维护,甲骨文及巫在历史文明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对中药常识的误解,对“医为仁术”的误解等多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分析和辩驳。类似问题中医英译者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将这类反驳诋毁中医药言论及时翻译给西方中医药学者,使目标语读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中医药具有现实意义。 2.8 “四字格”语体 人们通常把汉语四字言体形成的格式统称为“四字格”。“四字格”在中医古籍书中经常出现,占有很大的比例。有人进行过统计,在《素问》中仅前30篇,“四字格”词组就占了约39%。在中医术语类词典《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和《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四字格”术语所占比例也高达21.4%。可见在中医语言词汇中,“四字格”语句极其重要,中医英译针对“四字格”语句也显得十分重要。 张登峰提出了几种中医“四字格”语句的翻译技巧,即译语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的,可完全对应翻译;原文与译语词序和结构部分对应的,可采取不完全对应翻译;完全不对应的,即无法对应[9]。 完全对应的翻译例句:扶正祛邪:reinforce the health qi an deliminatethe pathogenic factors;痰热结胸:phlegm-heat accumulated in chest;不完全对应的翻译例句:面色晦暗:darkish complexion;胞生痰核:phlegm node of the eyelid;无法对应的翻译例句:关节疼痛:arthralgia;经期延长:menostaxis.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汉语与英语在词组组合的规则上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应先对“四字格”词组的修饰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再整体考虑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译文。#p#分页标题#e# 3 结论 中医英译工作应引起重视的事项有很多,本文仅从几个方面做了提示性论述。在中医英译过程中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不会削弱翻译水准,相反会大大提高中医药信息量的译释质量。因此我们主张不仅要翻译教材、教学大纲、中医药古籍、药典等,还应通过对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播的信息资料的翻译,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