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武术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武术资源对建设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探析
摘要:中华传统武术是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才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武术精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武术形式,如今我国对于中华传统武术的发扬也越来越重视,将中华传统武术融入高职校园的体育教学当中,不论是对学生本身来说还是对国家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华传统武术的历史起源,以及当前中华传统武术在高职校园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对于中华传统武术在高职校园体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华武术;传统武术文化;体育文化建设
中华传统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中华传统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武术形式,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对中华传统武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也已被各个高校提上日程,但同时伴随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许多传统的民族精华已经没落甚至已经被人遗忘。因此中华传统武术体育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促进其不断发展,发展我国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武术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武术教育概述
(一)中华传统武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中华传统武术是经过数千年才最终形成如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间与大自然搏斗、与猛兽夺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且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文化。我国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多年的历史,从最早来说,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毫不夸张地说,原始社会的野兽数量比人还要多,生存环境也十分恶劣,来自各种猛兽的威胁和不同部落之间的冲突让人们不得不拿起武器,用拳脚保护自己,也正是如此,人们学会了最初级的攻击和防御手段,也学会了制造武器,这就是最初武术萌芽的开始。商周时期,格斗技术已经应用于战场上,秦汉时,击剑运动、角力运动等也十分兴盛,汉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武术专著数量增多,多种武术流派也开始兴起。到了晋代时期,中国武术已经初现雏形。提起唐朝时期的武状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也是武术得到统治者重视的明显表现,武举制度的产生使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开始练武。宋代的武术组织仍然在发展,但是由于受到理学影响,一些杀伤力较大的武术战术受到批判,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明朝是武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武术的各个方面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武器制造工艺或者是武术招式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到了清代,统治者明令禁止不许练武,因此多种拳术在此阶段形成。
(二)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内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武术技艺本身,武术包括防守和攻击两种技艺。它以摔、打、踢、拿等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搏斗或者借助器械的身体运动从而达到攻击和防守的目的。中国传统武术的招式众多,武术流派也很多,其中也包含不少攻击力较强的武术招式,但是也因此受到了多个统治者的忌惮,到今天为止,一些攻击性较强的武术招式已经失传,这是我国传统武术中很大的损失。其次,我国武术文化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也意味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武原为戈+止,其意义为止戈为武,表明了武并不意味着格斗,而是制止格斗,而所谓术,则是方法以及艺术的意思,所以武术就是用来制止斗争的艺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是神意所赐下来的,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它并不属于格斗,而是用来制止格斗的一种方法,从更高层面上来说武术是人们一种用于修炼的基础,同时也是一条让人们修炼的门路。
(三)中华传统武术体育之间的关系。在近代之前,我国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体育的概念,只有文武之分,武,从广泛意义来说,它囊括了所有的体育活动,甚至涵盖了不属于体育范围的运动形式,有一些中国武术在西方的体育项目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运动项目,但在我国这些都属于武的范畴。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被划分为体育项目之一,但其实,我国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同时武术文化当中还含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与独特的思想内涵。因此中国武术不是体育的下属项目,而是比体育本身更加上层的一种存在。
文化传承下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改革
摘要:高校武术课程改革面临缺乏顶层设计、教学模式单一、规则制度缺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高校应采取实现价值共享,凝聚共识;优化教学模式,立足个体差异;完善评价体系,倡导教学反思;利用媒介传播,引进数字技术等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武术;文化传承;课程改革
武术除有体育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外交等功能。目前,学界关于武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局限于体质健康层面,忽略了其文化传承功能,不利于武术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鉴于此,本研究拟从文化视角探寻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改革的优化路径,以期实现武术教育的宗旨。
一、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改革的逻辑生成
(一)坚定文化自信,生成文化认同
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不能只着眼于攻防技击价值,还必须兼顾其文化内涵价值。离开传统文化,纯粹谈“一招制敌”的生死技击,绝不是传统武术的特质[1]。武术所蕴含的道德价值、文化内涵和精神引领都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武术具有育人价值,能帮助人们坚定文化自信,生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二)顺应教育改革,凸显人文价值
校园武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摘要:传统武术教育经历千年的洗礼,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然而,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势来袭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为响应“武术进校园”的号召,学校要承担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针对传统武术在校园开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武术进校园在中小学中施行“一二一”对策,一是人手一本武术的专门的教材,二是掌握一种基本拳术和一种基本器械,三是熟知一种传统拳(地方拳)促进校园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传统武术所特有的内涵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股洪流。
关键词:传统武术;学校教育;中小学;民族传统文化
说:“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它凝聚了民族的精气神。”[1]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无论从哪方面(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制度方面),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刚健有为、道德至上等精神)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义相吻合。传统武术经过历史的洗涤早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实用技艺,而内化、上升为一种教化之学。[2]学校承载着教育的使命,传统武术走进校园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3]
1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早在五帝时期出现了名为“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夏朝有了学校的设置,即“序”和“校”,祭祀礼仪、射、御、书、数的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因为战争的原因“军事武艺”成为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商代,奴隶主们以军事武艺竞赛、军事演习的形式检验学校武术教育的效果。周朝现出重文轻武,且规定了专门训练的时间及训练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据《孔子家语》引《乡射》曰:孔子“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讲的是孔子带领弟子参加射箭比赛的热烈场面。[4]后来出现“文武分途”,重视“拳勇”“技击”的热潮,武术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2赋予学校教育的职能
2.1学校教育的时代含义
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路径
【摘要】在体育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教学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武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对于武术课程的设置,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行建设,全方面、多角度进行实践教学,提升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路径
传统的武术文化是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为主要根据。在现代化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数的体育专业院校,都注重对学生的技巧、动作进行强化教学,但对知识理念、历史文化、武术内涵及学习武术的重要性没有进行详细地讲解,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实践教学的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对此,需要对体育院校武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能够对传统的武术技术进行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现体育专业院校武术教学改革目标。
1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重要意义
1.1对学生道德品格产生积极影响
在体育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武术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传统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流程,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武术课程自身具有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1]。武术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锻炼与提升,还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体育专业院校的教学中,弘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正确地引导,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武术人才。
1.2提升学生体质
高校武术教学模式下传统文化论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认真研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武术文化、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著十余部;通过CNKI网查阅有关武术教学模式、武术文化等文献资料120余篇,并对以上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1.2访谈法
走访享有丰富经验的从事武术课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的教授、学者共计8人,就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咨询和访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1.3实验法
1.3.1实验对象
咏春拳技术特征及典型理论综述
咏春拳给予力量较小的弱势人群一个可以面对强大对手的技击术。另一技术特征就是围绕圆形进行防守。手臂成弧线,一是面向对手的进攻防守区域较大,二是肌肉处于较佳的预备状态,可以更加快速地变化动作以应对不同方位的进攻。锁定对方中线进行进攻,采用直线进攻以尽量缩短攻击路线。而直线进攻和圆形防守是“矛”与“盾”的组合,形成了“二打一”的局面,对于身体较为纤弱的人群来说更加容易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而不是“硬打硬上无遮拦”。
埋肘蓄力与收肘变换
众所周知,技击格斗是人与人进行的身体对抗,各种技术和技法都要通过人才能发挥,而面对的是有思想和运动变化的人,其中变化因素则更多,也更加复杂。在我方进攻或防守时,对方也在同时或之后做攻防动作,所以身体各个部位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下进行技击,容不得“你出一招,我接一招”的纸上谈兵。咏春拳为快速应对进攻强调“埋肘”与“收肘”,这一技术动作要求有别于其他门派,特别是对于北派武术的习练者来说,还会有“缩手缩脚”之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人拳”。 “埋肘”具体来说,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守时,大多手肘紧贴着自己中线,从正面看就是肘部收在胸前。埋肘的原因,一是抢攻中线时距离最短;二是保护上身躯干重要部分,为防守提供了一个较佳的姿势。 “收肘”,即在攻击或防守动作完成后,手和手臂不再“蓄力”,成自然的曲肘状态,以便迅速变换下一个动作咱圆暂。从解剖学角度看,人体手臂的肌肉前后对称,任何一个角度的动作都有主动肌和对抗肌以及辅助肌参与。如果单独完成一个动作在主动肌适度拉伸的状态下延长即可,可是技击格斗中动作需要连续和突然,需要随机变化角度,手臂弯曲埋肘蓄力显然不是最佳的发力状态,却可以保持机动变化,而这正是咏春拳所追求的目标,不以力胜而以灵活多变取胜。
追求快打与不追手
咏春拳的求快和一些传统武术对于速度“暧昧不清”完全不同,表现很直白。如咏春拳有“以长制短之快”、“顾打合一之快”、“以近求快”,追求一种肉眼难及之快咱猿暂,不消过笼,不追手,这是咏春拳攻防动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做防守动作时,只做到对方攻击不到自己的角度即可,动作短小,精确。当对方的动作在自己防守范围外,则不提倡去主动追击对方而是趁机直接攻击以求抢占先机咱源暂。咏春拳追求快打和不追手是相互结合和限制的,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在进攻之前充分拉伸主动肌长度会提高动作速度,也会增大攻击效果,但咏春拳的快打是在动作相对静止时直接开始,而且进攻和防守动作到位即收,强调不追手,这样才能让紧随其后的动作同样快速有力。所以咏春拳技击上讲究角度和时间多于动作的力道。
来留去送与长桥发力
来留去送是咏春拳技术体系中一个与太极拳“粘黏相随”类似的特征。 “留”,根据对方进攻的变化,凭借接触对方手臂(搭桥)时的感觉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摊、擒、勾等是主要手法。 “送”,是进攻(也称之为“放”)的意思,在有效防守之后,对方改变动作之前发起进攻(也有防守和进攻几乎同时的技法),拳、掌、指、桥、膀都是完成“留”和“送”的身体部位。此外,咏春拳的“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的攻守策略也是来源于这“来留去送”的原则咱缘暂。要做到“来能留得住,去能送得出”,需要手背对于对方的劲力有感知力,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对手的进攻路线,并不是感觉到力的变化然后再做随后的动作,而是在对手的进攻路线与我方防守的手臂接触后随其动作即刻变化,这如同太极拳推手训练中强调的“懂劲与化劲”一样。长桥发力,指在手臂进攻后没有回收动作,再次进攻,咏春拳在粘连对方肢体时,可以直接发力进攻。拳打猝不及防,不是简单的速度比拼,咏春拳强调快,但不是只追求动作移动的速度,而是从动作路线和角度以及对于对手的控制上形成了“快”的结果。来留去送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快,长桥发力是一种缩短动作距离的快。综上,研究整理出咏春拳技术具有直线进攻与中线路线、埋肘蓄力与收肘变换、追求快打与不追手、来留去送与长桥发力等特征,咏春拳技术充分体现直接、灵巧的特点,不仅对身材较小、体力较弱的女性,对不崇尚蛮力的男性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以弱胜强的搏击技巧。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武术推广战略
1前言 近年来,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在各大洲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传播组织。但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的国际发展极不平衡,习练人数总体偏少,各国对武术存在严重的“文化误读”现象,武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技击单一性和文化内涵的表层片面特征以及锻炼方法的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质量。本研究试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角度对武术的国际传播问题给予分析和探讨。 2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承 2.1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非是一项新尝试。自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人类文明之日起,当某一部落的人们遇到另一部落的人,发现他们存在差异时,跨文化交流便随之产生。新技术的发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经济领域的转移更是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长,这种增长明显带动了人们所处社会或群体的文化要素———世界观、价值观、非语言行为和特性等的交流传播及其文化要素的载体形式的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中庸”等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稳定发展是一种有益的价值参照,理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全球化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世界交流传承也必然需要相应的载体存在和发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武术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媒介。21世纪,文化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角色,被归为与国家硬实力相对的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来达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之能力。”[14]文化软实力又是“软实力”中最核心的因素,使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不仅是其本身生存的需要,也成为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武术促进民族精粹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2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现状 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成绩斐然。在国外,基本已经形成了以功夫、针灸、戏剧、孔子和酒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形象,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明显特征。可以说,这五种文化形象成为别国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功夫作为武术在国际上的代名词,在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影视武打明星的倾情演艺之后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但是,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地位相比,与五千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很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还相当严重。[9]尤其对中华武术来讲,它的境外传播同其它传统文化项目一样遭遇了艰难发展的困境,这可能因为与我们具有不同文化氛围和地理环境的外国人,特定的历史原因或已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显现的地域界限以及必要交流的缺乏促成了一些国家和人群对中国文化的刻板成见,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 3.1重构中国武术现行内容体系 在武术的国际传播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两个显现的问题。其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有的不了解甚至干脆满嘴迷信,胡编乱侃,误人子弟。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因为中国武术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才被称之为中华武术。在世人眼中,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的竞技和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沦为少数人追逐金牌目标的工具。重构现行武术内容体系,首先应该放弃对西方竞技体育传播体系的过度模仿,选取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的武术内容。其二,竞技武术的突猛发展使得国际传播交流唯套路表演为上,技击意识和内涵退化严重。当今社会,虽然武术技击特性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不需要更不允许以攻防技击为主、以致伤、致残、致死为主要目的武术技击特性存在,武术开始由实用性的技击项目向观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转变,但技击仍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抛开技击就只能是在练“舞”而不是练“武”。因此,当代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以攻防技击为主,淡化门派意识,鼓励武术爱好者演练特征和技击风格的指导和培养,注重传统拳术中功力练习内容的遴选传承,并努力将武术功力大赛推向世界体育舞台。 3.2完善武术教练员的选派机制 武术教练员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这个群体在对外宣传和传授武术的过程中,选择富有代表性、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内容,利用恰当的交流方式显得极为重要,相比国内对交流技巧娴熟运用的要求明显提高。毫无疑问,我们的宣传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从极左式的、一厢情愿的灌输和傲慢的、仇视性的沟通方式,变成相对轻松、公平和理性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沟通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外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他们的沟通风格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至于有的外国人说“好像中国人不关心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小心谨慎、不犯错误成为行动的目标和准则之后,任何有新意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举步维艰。某些对外宣传人员甚至还以民族主义和斗争的态度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方式彻底地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爱、礼貌、包容、智慧和诚恳的精神。另外,在教授武术过程中,教练员或翻译对中国武术专业词汇的翻译要更加审慎,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对武术翻译传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武术翻译既要尽可能地向西方传递武术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信息,同时,也要兼顾西方人的信息解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华武术’”[16]因此,建立选拔和培养拥有良好传统文化修为、具备精湛武术技艺的教练员模式,健全武术传播效果监控和即时反馈机制,完善武术文化人才培养战略体系是中国国粹文化境外传播的长久之计。#p#分页标题#e# 3.3建立武术跨国现代远程教育,扩大武术网站扶持力度和完善网站内涵建设 武术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武术教育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武术远程教育并没有因为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进步。通过对网络相关教育资源的检索研究,发现中国武术现代远程教育存在如下特点: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武术资源的共享,但缺少对武术资源和信息的深度加工。各大武术相关网站以及远程教育网,仅仅是一些教学视频等资源的罗列,资料分类不合理、资源本身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第二,互动交流不流畅。各大网站资本都设置了在线留言等交流板块,但时效性差,大部分都只是网页中的一个摆设,没能发挥其工具效用,成为武术教学方面交流和指导的障碍。第三,武术在线教育教学内容匮乏。许多看似中华武术远程教育的网站,实际内容多是涉及武术教育的资讯、学院场馆专家介绍,或仅为传授某种技法的广告,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但这一内涵在各大网站少有体现,影响武术远程教育的效果。第四,武术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缺失。武术管理部门或者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武术远程教育网站的认定、扶持和监管力度,提高武术远程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5]促进武术跨国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3.4加速武术赛事的完善和国际推广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不必要中断。入奥申请几经失败,暴露出的问题理应充分审视,但不是一棒子打死。摒除武术不适合西方体育盛会的悲观情绪或是不应该入奥的狭隘民族观。这些年学术界对武术入奥课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最有希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作为表演项目,给了武术专家学者一种慰藉,但依然要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非奥运项目的地位明显影响了国家对武术项目的经济投入,制约武术的国际传播,另外,这些年武术的迅猛发展一大部分是武术申请入奥促进的结果。不管是削足适履还是良性改造,结果都是进入国际体育盛会的希冀给了武术界一种活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全球范围传播的软硬实力的建构和完善,也缩短了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里程。除了奥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散打锦标赛,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武术节等等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交融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利用好这些平台,促进武术项目的国际化发展以及武术文化世界范围的良性传播。 3.5加大武术文化底蕴挖掘及输出途径探索 中国武术的功能优势,表现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表演、养性、自娱等各种功能的复合体,从而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这能够在相对简捷的运动中一举多得;中国武术的精神魅力,并不在于其对所谓的“高、难、美、新”等技术规格的人为设计,而是在于其简单朴实的动作运动中所内含的文化蕴含与宗教魅力。我们必须使中国武术所固有的文化魅力得以挖掘和完好的保存,扭转中国武术发展的形式化趋势,保持中国武术所具有的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功能多样、自娱自乐等文化特质,把中国武术介绍给整个人类世界。在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中孔子学院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但遗憾的是,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注重形式的推广,即便是在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也难逃此窠臼。虽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没有达到系统推广武术文化的程度。中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是传播和弘扬武术文化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当前阶段,应深入探索和研究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武术的具体方法,构建内含武术文化特质的办学模式,努力使其成为各国习练者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 4结语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之所以能够千年传承,得益于其内在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也并非仅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自身孕育的结果,而是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过程不断吸取和兼容中逐渐实现的。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并不是要对其做原汁原味的推进,而是要发掘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东西,弘扬和提升武术文化能对全球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有更加开放的胸怀,使其固有的原汁原味的内在要素在不断吸取和兼容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袁济喜教授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武术的境外传播,为国外朋友提供一种路径去感受和体认这种文化精神,让文明的火炬薪火相传。
传统武术的当代德育教育
一、传统武德的现代内涵
古往今来,武德从来就是武术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艺的传授与道德的教化从来就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武术之所以具有常胜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与武术所具有的德育价值是密不可分的,而武德便是这种价值的核心体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传统武德由先古发展到现在,其内涵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的核心教育价值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随着时代的需要赋予了传统武术新的内涵。主要包含,第一,爱国敬业精神。爱国是传统武德的要求,更是现代社会的首要美德。在和平年代,爱国就要用敬业精神去体现爱国之情。第二,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本质要求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第三,明礼诚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道德受到挑战,人们的道德信仰出现危机。而武术所崇尚的重承诺、守信用无疑是当今社会的又一道德亮点。第四,正直勇敢。首先表现在参与武术活动的过程中;其次表现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方面;最后正直勇敢倡导敢于同种种不良社会行为作斗争,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做斗争。第五、顽强勤奋。武术的修炼不仅要承受身体的苦痛和磨练,还有来自心理的压力。没有顽强的作风、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同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技术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长期、艰苦的练习更需要超乎寻常的恒心和毅力。
二、中国武术的德育价值
1、中国武术德育价值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体现
武术教育素来注重德育,认为“学拳宜以德行为先”,要求学生“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如《武术汇宗》所列少林传授门徒条规之第一条即“尊师重道,孝悌为先”,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素质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刚好相契合。武德教育并只是流于口头或者书面的教化,而是“是以感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习武者养得至善的德性。它以尊重的态度和方式引导习武者实现自己的意志的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自由意志,能够把经验中的生活准则放置在理性中考察,能够自我立法,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并在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中实现自己的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变革。”
2、中国武术价值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方面的体现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和事业以及爱国与否等,这些问题都涉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祖国、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中国武术倡导的“侠、勇、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与青少年学生“四观”的教育和形成密切相关。世界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武德中的“侠、勇、忠、信、礼、义”告诉我们要“任侠善勇,忠于祖国”;要“抱诚守真,表里如一”;要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正确对待权利、地位和金钱,要“见利思义”而不是“见利忘义”;要知荣辱,有羞恶之心。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传统文化与传统武德保持着紧密联系,而传统武德又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学生“四观”的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