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礼仪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结合
在高职院校礼仪课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首先,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职学生人学分数线较低,起点低、底子薄,知识积累明显不足,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文化底蕴的欠缺不仅影响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也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考取各种证书,学生和老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习实际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大部分家长、老师、学生都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智商高、情商低。前段时间出现的南京中学生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由此还牵出更多中国游客在敦煌、故宫、帕劳、泰国等国内外旅游胜地的不雅行为。这些问题警示着我们应该在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教育。其次,礼仪教学的现状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尊老爱幼、文明守礼、团结同学、积极进取,但在校园里不乏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上课迟到、交头接耳、玩手机、睡觉、早退、遇见老师不问好等。其实造成高职学生缺乏礼仪修养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在中、小学成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通常不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进人大学后,学校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由于受到专业设置、课时限制、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更加注重实用性,很少将礼仪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教师只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的礼仪教学基本都停留在实用的表层,缺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根基。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的礼仪教材也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是国际商务礼仪的教材翻版,例如教人如何穿衣打扮、如何站坐行蹲、如何使用刀叉等,很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如此造成礼仪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道德培养。义教育应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在礼仪教学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将学生言行举止的修养升华为人格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却很容易接纳和认同夕卜来文化。很多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西方节曰却忘记了中国传统节日,对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也不愿去探知,尤其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一些外来的文化意识形态迅速地影响了中国青少年,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越来越不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向往和追求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及价值观等。这种趋势若继续持续下去,我们将会丢掉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本和民族特色。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千年以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又何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梦呢?又如何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这种情况也促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和宣传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清晰的以礼仪教育为主的德育理念,还有着严密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待我们继承与弘扬。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忽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而应该恰当地与国际通用礼仪相结合。那么,如何在礼仪授课中融人传统礼仪文化之精华呢?礼仪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2013年8月18日凤凰卫视的〈濱宇大战略》中的解说员解说道:“在100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社会体系,抛弃了主要由儒家塑造出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努力学习西方,建立现代文明秩序,但时至今日,现代文明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而传统文明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使中国人失去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无所适从,种种社会乱象由此而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对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做了深刻的剖析,致力改造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可惜他们付出的心血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然而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基本礼仪缺失、行为失去规范甚至道德沦落、价值观混乱等种种严重的问题”。那么,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呢?《寰宇大战略》提醒了礼仪老师——中国亟须一场国民素质改造运动。如果再不抓紧进行素质教育,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而礼仪老师的责任就是当好素质教育老师。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信、利、敬、义”这4个字的重要性。“信”乃礼仪之本,体现在人的行为准则;“利”乃礼仪之道,体现为人的胸怀;“敬”乃礼仪之魂,体现为人的境界;“义”乃礼仪之德,体现为人的责任。比如,在学校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开始上课后有的学生才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有的学生时不时地刷屏手机或者玩手机游戏;有的学生穿着拖鞋上课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心中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业的恭敬之心。《礼记?曲卒L±>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说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谦卑,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不要因为贫富和地位等因素而歧视别人。学校虽然在行为上对学生作了硬性规定,规定学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很少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树立恭敬之心。如果让学生懂得礼的核心是“敬”,那么就可以让他凡事用这个“敬”字去衡量,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只有“恭敬”的心在学生心中犹然升起时,礼仪操作规范、仪态仪礼等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再比如,我国古圣先贤将“明德"作为治国之根本,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明白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其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礼与德互融为一体,两者相互印证。现在简说人伦大道,人道者"~?五伦八德。五伦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遵五伦,天降吉祥也。八德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仪老师不能只摆花架子而忽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精髓,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育升华为素质教育。
总而言之,时代呼唤中华文化的新生,呼唤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归,在礼仪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和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丰富礼仪教育的文化内涵,做到古为今用,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重构民族精神,建立伦理秩序,打造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
作者:王琳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思想中西方差异
摘要: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礼是中国和外国的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对比中外礼仪教育,总结中国和外国礼仪教育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国家的礼仪教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由于东西方文化发展有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将中国、韩国、日本、美国、英国作为本文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石,从中可以吸取优秀经验,为我国的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西方差异
一、做人先学礼,树礼仪形象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作为世界知名的中国礼仪教育,五千年来还没有被时代遗弃的中国文化,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有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时代大参考。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总结学习形成的,并且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生了变化,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框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礼仪是判断一个人礼仪文化修养和能力的标杆,是做人做事的必要要求,礼仪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一个行业的发展,代表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态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代礼仪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优秀的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阐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创建国家的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而这些文化是当今社会伟大的文化和道德基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礼仪知识教育举世闻名,日本、韩国的礼仪文化建设也是在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文化礼仪培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符合社会发展的礼仪教育需要。
二、东方国家实施八德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日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只追求生活上的满足,也开始逐渐追求精神层次的提升,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礼仪教育的继承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社会意义。当今中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父母会关心儿童在生活中的礼仪表现是否得体。国家要求各中小学积极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并且不断修改完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并且老师负责教导学生礼仪教育有关的内容,教授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小学生思想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关注学生礼仪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礼仪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徐州还有专门讲授国学、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书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和谐学校形成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汉服作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在汉服复兴运动的浪潮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群的关注。我国素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汉服不仅仅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符号。以汉服文化为载体,探究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塑造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坚定伟大的理想信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汉服运动;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积累和传承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洗礼、传承、融合与创新,至今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历史使命的担当者和建设者,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汉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其蕴含着许多精神和文化,具有“具象化、具体化、具小化”特点[1],同时具有传承时间长、覆盖地域广、受认同感强等特点[2]。以汉服运动为载体,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对于提升大学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校园良好精神风貌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长足的现实意义。
1汉服文化及汉服运动的深刻内涵
1.1汉服的起源与发展
汉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物质表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体系。汉服,也称作华服、汉装。始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定于周代,形成冕服、冠服制度,而后朝代汉服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一直到明末清初时期,受到“剃发易服”的影响,汉服传承出现断层,长达300多年之久。《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3]。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裳,还浓缩了纺织、蜡染、首服装、发式等工艺美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服包罗了平面结构、交领右衽、绳带系结、上衣下裳、宽袍大袖六大要素,中国古代服饰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服饰本身。汉服诠释着中华文化中的庄重典雅、天地合一、中和之美、尊左卑右、师法自然等伦理哲学内涵。其中朱子深衣作为一个重要的款式,深刻地融入了礼仪教化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传承汉服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2汉服运动的推广与现状
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德育在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古语说得好:要树木,先树人。德育教育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学做人必须从小学起,德育教育也必须从小抓起。通常情况下,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从两个领域开展,一方面专门的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把德育教育融入于其他科目中。本文主要以小学为研究对象,以德育教育的角度出发,解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隐藏的德育知识,分析了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德育教育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渗透
我国是历史文明的古国,上下五千多年历史,其文化博古通今,博大精深,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或者是文明礼仪、中国伟大发明,其都属于我国古人聪明智慧下的伟大结晶,这也是我国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的地方。而小学德育教学是扎根于我国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因此,教师必须有目标性的、有选择性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和智慧,将其良好的渗透于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从小就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内涵、有组织、有纪律、懂礼貌、有梦想的新时代人才。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唤醒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小学生从小就可以受到优秀传统教学的德育教学效果以及熏陶[1]。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升,这种背景下也让现在的孩子身上存在着懒惰习惯、性格较为孤僻、自私,并且现在的孩子心理抗压以及承受能力较为薄弱,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行缺失的重要表现。以往学校德育教育通常以口头说教和教育处罚方式来教育学生,这种方式很容易让现代化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起到教导的作用。其具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可以明确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性思想。以传统文化的教育为核心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思想,学校必须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坚持秉承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为基本教育目标”。为此,相关学校必须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德育教育为指导思想,让中华传统文化中隐藏的真、善、内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精神食粮。(2)可以明确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所需要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涵盖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生活模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等内容。针对于小学德育教育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其德育教育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承载了我国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传统美德,学校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容[2]。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隐藏的德育内容
(一)优秀传统文化隐藏的良好礼仪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下开展德育活动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文化层次、精神层次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在会议当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髓,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宝库。在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精神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必须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构建出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提升广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对传统民族、传统文化的集成与发展,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新的发展生命力。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职院校;德育
正所谓“民族的便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世界的,在世界全球化日渐深入的当下,民族传统文化成果必须要发光发热,充分保护并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利用和开发,让民族传统文化绽放异彩。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创造出了多样且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诸多的德育内容,具备极大的价值。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节日文化、民间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几个层次的内容。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民族传统文化具备浓厚的德育价值,所以可以充分借助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借助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高效地实施德育,而且还能够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发扬,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道德建设为目标,有效创新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涵。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所以学校必须要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德育的深度、广度,切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活动实践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在信仰、信念、文化价值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在互联网时代下,各国之间的距离日渐拉近,在西方不良思想价值观念影响下,一些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社会责任感薄弱,甚至一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艰苦奋斗意识丧失[1]。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借助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将优秀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当中,展现出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的人文力量。客观来说,德育活动是扭转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良药,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有利于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瑰宝,我国青少年必须要继承并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真正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该阶段引入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是非价值观念、美丑观念[2]。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并且借助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德育活动实践,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当中,不仅可以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能力,在继承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肩负起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责任。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类型
小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摘要】小学阶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阶段。素质教育要求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养,而德育是放在首位的,一个人品德的好坏决定着这个人今后长远的发展。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也应该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融入进来,利用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小学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一方面,关系到了学生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将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我国传统文化熏陶学生,让学生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渗透的意义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所以青少年的品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基本素质水平。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思想还不成熟,对各种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完善,所以这个时期正是为孩子指引一条正确的思想道德方向的关键所在,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以免引导学生会选择一个错误的方向。我国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有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需要学生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使祖国的思想、民族的文化融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的具体做法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大量的礼仪文化
茶文化推广大学生礼仪素质提升
[摘要]
目前,高校学生礼仪素质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茶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高校礼仪教育的形式,加速礼仪教育的内化过程,有效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
[关键词]
茶文化;礼仪素质;礼仪教育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2月30日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凝聚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赋予了时代的生命力。
一、高校推广茶文化的内涵及主要方式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浸润着幽幽茶香。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已然从士大夫的高阁上走入寻常百姓柴门中,茶文化也已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中国人饮茶,不在饮,而在品。品茶,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茶文化融合儒、释、道思想精华,表达了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生态度、心理情感的影响。我们在大学校园推广以“廉、美、和、敬”为核心的茶文化,引导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展示茶艺,遵循茶礼,用这种古老而又时尚的健康文化形式,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审美情趣,提高文明礼仪素养。目前,多所高校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校园推广茶文化。1.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目前,茶文化课程不仅仅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很多高校也开设了茶文化相关选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因此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形成茶文化知识的储备,并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的养成产生影响。2.建立茶文化学生社团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学生社团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业余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或者组建茶文化社团,或者通过社团活动举办茶文化培训、讲座,或者在校园活动中进行茶艺表演,通过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中传播茶文化的美,感受并传递着茶文化的美。
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资源,其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一系列整合,从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道德底蕴、在朗读教学中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礼仪教育中培养学生传统道德、在传统节日中升华学生道德认识四个方面,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发掘传统经典的道德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对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渗透;策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它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德育的宝贵精神资源。如何将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更好地结合并发扬光大,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在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道德底蕴
我校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系列整合,以校本课程方式发掘传统经典的道德价值,将经典阅读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对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文化传统在古典文学中随处可见。学生读古往今来优美的散文,可以直抵人性的本质,吸收古人的智慧。站在圣人的肩膀上,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启迪心智,成为一个尊重师长、奉公怜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人。经典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毅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高山流水”的友情;“见贤思齐”的人生修养等都引导着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经典、背诵经典时,不知不觉地成为自己的内在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学生的道德底蕴。
二、在阅读教学中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同时能够更加具体、生动地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比如,阅读的《沁园春•雪》,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恢宏的气魄、坚定的自信,从而树立崇高的志向,投身于充满活力的知识学习浪潮,回报祖国。读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多么美妙,它充满了苦涩、艰辛,明白成长也需要付出代价。青少年应该勇敢地面对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如果我们坚持到底,就会有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朗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使学生在充满父子情怀的章节中体会到世界的真实感受,激发珍惜亲情、热爱生活的情感。朗读《中国人失去了自信了吗》,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总之,只有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才能逐步摆脱低级趣味,产生高尚感情,形成高尚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崇高目标,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