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1、传统文化课课时与质量难以保证、教育形式有待创新

虽然不少地区和学校已经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并将传统文化课列入地方课程教学中,但传统文化课质量仍难以保证且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从课时数量来说,如山东省将传统文化与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合在一起同属于“地校课程”。对于一名小学的学生来说,大约每两周才能上一节传统文化课,而担任传统文化课授课工作的老师一般都兼任语文教学,且经常由于复习、考试发生占用传统文化课或将传统等现象致使课时时间难以保证。此外,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考核标准。很多学校和老师在贯彻落实传统文化课教学工作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局限于经典诵读,要求小学生将指定的经典篇目诵读得朗朗上口,仅此而已,在口头背诵的同时却更凸显出理解和身体力行的缺失。

2、缺少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

小学大部分任教传统文化的老师都兼任其他学科,部分老师还是班主任。平日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繁忙,无法抽出时间细致钻研传统文化课的教学,致使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小学名义上开设传统文化课已经有几年时间,但不少家长仍然不断提出希望学校能开设“国学课”等建议,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并未深入人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序言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为了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使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起到塑造学生文化人格、提升学生素养境界的作用,必须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为一个体认、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在小学教育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传统文化

在诵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要求学生对所选文章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还可以辅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传统文化是凝练而厚重的。而小学生年纪尚幼,心智不成熟,人生阅历很浅,仅靠诵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蕴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比如,讲解作品时教师可先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年代和人生经历,把学生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比如,讲授成语可以配以生动故事,诵读诗歌时可以配以插图,也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身边事例来理解经典,再结合其它方式引导学生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

(2)将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阅读全文

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大家都知道,学习传统文化的是培育和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所以世界各国为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爱国心,都积极主动的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无论什么国家或哪个民族,传统文化对每个国民的熏陶是必定的,也就是说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之一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软实力的源泉之一也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苏武的持节不屈,保全国威;老子的“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兴师救亡,宁死不屈;陆游的以诗为剑,抒发心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有力的表达了这些古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发扬光大这些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当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的大学生,激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不怕困难努力学习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中国凝聚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正是我们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之所在。

二、加强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锤炼与积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瑰宝精华值得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授。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容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等等民族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国民的思想,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国民的集体主义。另外,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世界不同文化观念的相互激荡,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我国。他们利用强盛的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向我们发难,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对我国进行全面渗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心理情感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再加上现在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加剧,从而思想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这对当今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教育中的加强提供了历史条件。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文化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秦凤霞 单位:山东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阅读全文

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一、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在中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校须进行顶层设计,并由校领导组织实施,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并层层推进。如学校可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分管教学和政教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可由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及团委书记等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教育计划,并组织、监督实施。同时,团委应负起舆论宣传的主力军作用,可以利用广播台、黑板报、讲座、演讲比赛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宣传在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表扬先进,激励后进。政教部门应该把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抓,利用集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利用学校资源建设“书香校园”

在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浓厚氛围的基础上,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书香校园”,让校园里“书声满屋,书影满园”,形成人人爱读书、处处可读书的良好局面。

1.学校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定期开放,组织学生阅读。

同时,可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对爱读书、读好书的学生、班级实行奖励。

2.可建立小型开放式书架,实行图书漂流制度。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笔者认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更应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本文以传统文化为主,从三个方面探究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校园文化是经过几代人对学校长久维持和长远发展积淀下来的优秀成果,是对教育的一种思考,是对人文的一种相传,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学校的校园文化,从侧面上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以及内涵博大精深。

一.构建温文尔雅的文明礼义体系

积极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全体师生包括学校家长经常性进行诚信教育,或者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培树文明礼仪新风,帮助师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建立健全人格,塑造品行修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反过来说,学校的的校园文化形成,必定要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学校的“原料”是学生,“产品”也是学生,而“生产”“加工”的过程就是转化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输送科学知识的过程。毋庸置疑德育是第一位的,一个人的修养如何,最终通过他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来。近年来,各学校推崇的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就是看重了传统文化德育育人的方面。可以说,在以后的教育中,德育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在学校,文明礼义可以说是一个学校长远发展的生产力,是一种可待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但要我们去传承,还要我们去发展,“温文尔雅”是我们长期以来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我们学校的师生也理应如此。

二.构建和善至美的价值观念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反映的是现阶段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个时代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校园文化也是一样,它也是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适应本地的文化土壤,要符合本地的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把校园文化的积淀,把对学生的培养当做事业来做,校风实际就是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就是对校园文化最集中的表达。一个学校的理念是否先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是否具有价值效应,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发展的软实力。学校要紧密结合当地的乡情与风俗,深入挖掘本地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结合时代创新要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精髓,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情感认知或者符合实际的行为习惯。由校园文化衍射的价值体系对于学校的定位和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整合师生道德意识,培养师生精神素养,搭建价值体系构建平台和纽带,分层次分阶段构建学校师生参与渠道,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战略任务”。当然,任何阶段的学校校园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必须切合实际的反映时代价值体系的根本特征,也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持久传承并成为学校发展的思想体系和思想成果。

阅读全文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摘要: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步骤。而为了让思政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以上海为发起方的“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策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这个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辅助内容在逐步完善的课程思政平台体系中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对此,本文将茶文化教育作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代表,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含义及其价值,然后分析了在课程思政平台下茶文化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所面临的困难,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借助课程思政平台发展茶文化教育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课程思政;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促进思政教育的需要,也是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传承的需要,因此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其内容涉及到诸多文化板块,而因为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与我国其他传统文化相比遥遥领先,在课程思政平台下茶文化在各学科中融入所面临的机遇和困难也是其他传统文化同样需要面临的,所以茶文化教育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极具有典型性和折射性。如果我们笼统地谈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思政平台下的融入,由于缺乏一个具象的参考,所以很容易使得本次探究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而这也是本文要以茶文化作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案例的原因。针对于过去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内容空洞等问题,国家主席强调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更加深入地对马克思理论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教育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无形化教学,让学生的思想和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课程思政正是满足于无形化教育的一种教育改革,探究课程思政平台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质量有着现实意义。

1课程思政的含义及其价值

1.1课程思政的含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优越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越来越追求自我满足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对于生活的来之不易、粮食的珍贵、民间的疾苦、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以至于个人主义成为年轻一代身上的标签。思政教育是高校针对于学生人格素质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是“四有青年”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是在专业化授课的模式下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很难达到最初设定的教育目的。因此,在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思政教育做出进一步强调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被率先提出,并首先在上海部分学校试行。所谓“课程思政”,就是以强化思政教育为目的,各学科有意识地引进思政教育内容并自觉与思政课程进行同步教学,从而对思政教学起到协同促进作用,并最终将高校的思政教育落到实处。“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自2005年实施以来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3个阶段:在2005年到2009年期间以上海为试点开始执行“两纲教育”;从2010年到2013年“德育一体化”教育被全面推行;从2014年至今“课程思政”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且获得了政府的支持。

1.2课程思政的价值

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应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阅读全文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2篇

第一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日前,教育部社科司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战略要求。与此同时,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时,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四个讲清楚”,鲜明地指出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植根之基,实现中国梦、解答前进中面临的“中国问题”,既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也必须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2.1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

由于文化基础不牢,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问题较多,这与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明晰,自我认知欠缺有直接关系,突出表现在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迷茫,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知比较主观、片面,较多考虑自我,很少考虑他人。因此,宿舍成为学生的矛盾集中场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层面的提升和启迪,强化对学生品德修养、思想净化的内化过程,对学生的性格、理想、意志、情操等思想要素进行升级或修复。

2.2平衡学生的心理问题。

阅读全文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及策略

摘要:新时期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推进新时代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该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及策略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其次分析制约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创新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困境;有效策略

文化本身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够使得民族的发展更加具有根基,我国的也强调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够推动时展,但是当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以及制约因素,传统文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改进,通过采取有效的策略,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创新传统文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够保证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取得良好实际效果。

1新时代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呈现出快节奏发展的现状,因此在速食时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存在着偏差,导致了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呈现出碎片化的教育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传统文化教学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碎片化和零散化的发展趋势,比如说当下除了中文和历史等专业之外,大学开设的其他专业传统的文化课程相对较少,而且占有的课时比较少。设置也往往是鉴赏性质的,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了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并不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了解,很多高校往往是把传统文化教学作为一种选修课程,而且选修人数也相对较少,这样就直接限制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实际效果。第二,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不高,呈现出淡漠化的发展趋势。当下很多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有少数人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认为传统文化值得学习。尤其是很多学生们迫于就业的压力,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也不高,导致传统文化的教学缺乏有效的主题,纵然有部分的学生们开展传统文化学习,但是由于传统文化较为深邃,难以理解,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的兴趣大减,很难有效坚持,所以说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正在不断下降,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出现了淡漠化的发展趋势。第三,传统文化教学区域形式浮于表面。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下很多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尤其是很难进行深入持久系统化的学习,学生们对于一些传统文化课程进行学习时,往往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对于相对较为深奥的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导致了学生们很难选择持续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很多人愿意发几分钟趣阅读小短文,但却不愿意花费很多个小时来对传统的点击进行学习,总之由于大学生们很难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导致当下传统文化学习呈现出浅显化的特征。

2新时代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职业因素分析

高校传统文化教学实际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所造成的。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进一步破坏。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当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载体,只有借助于文化载体,才能够真正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们形成行动自觉,养成传统文化学习的习惯,但是当下传承的载体进一步损坏,导致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有效的载体,不利于传统文化教学的开展。比如当下很多的传统建筑被拆毁,导致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存在相对较少。另外在经济发展的现代,很多人持理性的态度,缺乏思想上的矫情,很难对古董或者是一些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尤其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大学生们愿意去过洋节,却不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渊源以及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进一步破坏以及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入侵,直接造成了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其次,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相对较为复杂。随着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文化氛围正在不断减弱,很多商业化的行为正代替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在电视剧类型中可以发现很多的穿越剧备受推崇,但是很少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往往进行了很大的演绎。另外很多流行的网络游戏也都只是借助于历史人物的名字随意地篡改相关的实际,这样都会造成我国基本历史事实的扭曲,影响到了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阻碍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原貌的认知,由于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对越来越复杂传统文化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最后,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减少现象日益严重。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博大精深,因此不仅学习它需要费尽力气,更需要教师队伍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能够真正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好地讲解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日益淡化,有资质有能力的传统文化教师纷纷退休,而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样就会造成我国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的现象。另外部分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试教育下就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很难对考试之外的内容进行教学。而传统文化本身大多不在考核范围之内,这样就会造成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下,传统文化学习备受冷落的现象。另外当下缺乏对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培训,导致当下很多的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以及文化素质很难承担起传统文化教学的重任导致了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举步维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