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通识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
摘要:作为高校通识课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直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只有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才能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更多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诉求。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利用开展专题性教学、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信息资源、推广问题式教学手法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等手段,来有效地促进这门课程的发展,帮助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高校课程;教学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基础之上,当代的高校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以及使用能力,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受到影响从而开展合理的变革。
一、高校通识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特点与目标缺乏有效把握
当前的高校教育活动当中,对于专业型课程教学都加以重视,例如在广告学专业当中,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目标的规划,都着重于广告创意、PS软件教学等内容,而作为一门高校通识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存在并不仅仅局限在了文学院当中,而是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展,在这种前提之下,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特点设置就缺乏了一定的把握。很多学校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时,仅仅是响应了上级的号召,并且安排了有关教师与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意义以及教学具体安排。这样一来,教师在授课时也不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实际内容进行有效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时,教学特点与目标模糊不清,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还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缺乏兴趣。
(二)缺乏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有效挖掘
茶文化在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中运用
摘要: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由此可见,我国对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重视度。随着传统文化、国学的兴起,把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茶文化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有效的结合方法。
关键词:茶文化;生命科学概论;高校思政
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生命科学概论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属于人文类学科,其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现代大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基于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科学视角来认识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思政教学中,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时代性。
1关于茶文化与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联系
1.1茶文化的概念
茶是劳动生产物,属于生物学中的品类,茶文化是一种通过以茶作为载体,进行各种人文艺术传播的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蕴含着我国茶艺与民族精神的结合。将茶文化融入到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在了解生命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从茶的历史文化、营养功效等多方面学习,深入到科学饮茶、健康品茶的学习中,使学生对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促进茶道养生、创新思维的科学素养。
1.2生命科学概论
高职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分析
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目前在高职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现实意义:厚植学生人文底蕴,提升其文化自信,并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宝贵的道德教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资源,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这些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有裨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是:单独开设通识课“中国文化概论”,塑造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理念上,对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坚守与弘扬,也要创新、包容与开放。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思政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每个国家都在保护并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这些文化遗产中的思想道德精华,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正气方面功不可没。可以说,中华民族筚路蓝缕、历经劫难,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一、高职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厚植高职思政教育的人文底蕴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层次偏低,学习缺乏主动性,且对传统文化关注较少。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缺乏文化底蕴与积淀,其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而偏重专业训练,人文素养稍欠缺,而现在高职院校少有开设文化通识课程的,这些都是客观现实。汤耀平在对广东1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有40%的大学生表示读过1-2本关于传统文化的文学著作,有30%的大学生看过3-5本,但是却有13%的大学生从来不曾看过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著作[1]。本科院校尚且如此,高职自不待言。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显示,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价值总体概念认知度仅为68.5%,明显低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2]。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应该仅仅是专业型技能型人才,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学艺术资源,那么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高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提升其人文素养最便捷的途径。
(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旅游文化类课程优化整合研究
摘要: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旅游文化;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群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在消费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国家战略需要旅游业的支撑,为了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教育界急需探讨旅游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人才培养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影响着高校学生群体,使他们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民族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生俱来有一定民族文化知识,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弘扬地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旅游行业急需的文化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整合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创新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关注教学平台和基地建设,使之更加切合现实需求和专业内功,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旅游文化类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现状
符太浩[1]认为在宏观旅游体系构筑中实现“旅游”与“文化”结合,既是现代旅游实践的本质体现,也是旅游研究创新的突破口。张静峰[2]指出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旅游文化类课程的理论较为薄弱、内容重叠交叉多,要从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拓展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行校企联合等内外结合的角度,为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作一些贡献。在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创建背景下,各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下了很大功夫。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各学校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授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专业学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真正学以致用。民族地区各高校从区域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正在教学理念、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提升,但尚未形成一整套行为有效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这给本课题提供了较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三、促进旅游文化类课程体系整合的建议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基本现状,通过不断实践与发展,探寻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发展措施,希望可以找到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政教育;融合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不断融合,教育工作成为强兵富国的一项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来备受社会重视。“全球化”的发展,让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却逐渐弱化,近年来“洋节”越来越受欢迎。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过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为品质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本文主要探讨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进共同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
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仅要专业素质过关,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进设计行业,设计行业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较高的热情与创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诚实守信、为人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诚信才能与客户长久合作下去,真诚做人才会与同事和谐相处,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不断去创新,设计才能有生命。基于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改进,将思政教学融入其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正是20岁左右的年纪,花一样的年纪,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好奇,这个时候正是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时期。高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养的学生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应用技术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能适应工作。艺术生对待专业课一般会比较认真,但是对待思政这一类的课程就不重视,不愿意学习。我们也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极具个性,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向往无拘无束,不喜欢被束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内涵丰富,值得我们去品味与学习。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努力学好思政课程,加强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总之,思政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提升自我修养的路径,意义重大,对于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价值、民族传承等等,内容广泛,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发挥身长处,展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风貌。通过学习思政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吸引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民族根基,现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对待民族的感情较为薄弱。在艺术专业课堂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归属感。
文化产业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精华部分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提供重要的素材和资源。目前,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有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内容中有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有传统文化应用。但我们也要正视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管理时存在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实、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学习观念亟待更新等问题,并设法寻求解决路径。对此,可以采取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创新教学方式以及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学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产业;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精神指导,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本文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
1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在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已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都有传统文化成分的融入。
1.1教学计划中包含传统文化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对传统文化来说,其中有些属于显性课程,是纳入教学计划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正式学习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有的属于隐性课程,是课程计划中虽未明确规定,但是在学习情境中以间接的方式呈现内容的课程,如“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等课程,它们以内隐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内容。通过这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和素养。
1.2教学内容中包含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含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文化产业概论”教材中的文化资源部分,有相当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会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文化创意与策划”中的旅游产品策划部分,并且旅游相关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创意设计也包含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些内容已经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融入教学中。
高职课程建设传统文化论文
1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议
摘要:
贵州理工学院作为新成立的理工院校,由于管理、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本文从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调研问卷和贵州其他高校管理通识教育课程模式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建议设置专门管理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人文社科部,并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必修课。
关键词:
人文;通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一、贵州理工院校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调查问卷
加强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对理工院校意义重大。贵州理工学院成立于2013年,由于学科设置的局限,同时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况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这类课程往往被忽略或者置于不太重要的位置。那么,理工科学生是如何认识这类课程的呢?我们承担的贵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课题《理工院校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专门制作了问卷调查,对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看法做了了解。本问卷印发了80份,收回有效问卷75份。为了防止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流于应付,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选修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同学,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本问卷共设计了5道题,分别是:(1)你认为理工院校需不需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说明理由;(2)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课?(3)你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学到什么?(4)你如何看待《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它存在什么问题?或者你建议如何学习?(5)谈谈这学期你学习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收获。本问卷第1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意愿,第2题是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及态度,第3题的目的是为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合理的理工科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第4题主要是因为目前贵州理工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偏少,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中,《大学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作用。总结其中的不足,有利于为今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一些良好的借鉴。第5题是了解学生学习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效果,为改进今后教学设计积累经验。第1题74人认为有必要在理工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理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有1人认为不需要,理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没有多大关系。第2题70人认为国学热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一点国学。第3题69人认为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可以学会如何做人,了解一些古代经典著作的思想。第4题50人认为有必要继续开《大学语文》这门课,因为这门课可以提升人生修养,陶冶情操。同时有15名同学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设置过分单一,老师讲课形式过分单一,手段不丰富,应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尤其让学生到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第5题有71名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了解了许多儒家经典,提升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学习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简单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认识到开设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今天,由于网络资讯的发达,智能手机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无论他们的学科背景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科,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冲击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以往埋头学好单一学科的专才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在多元文化的价值冲击下,每个人迫切需要一种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立足。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以往大学曾经充满富有活力的精神氛围,现在则已退化为单纯的学院。严格指定的课程免去了个人自己摸索道路的风险。可是,没有自由的风险,就不会有独立思想的可能性。最后的结果只能获得技术专家的技能,或许还有广博的知识,即成为一个博学之士,但不是一个探险者———这成了普遍的人才类型。今天的人们已不在博学者与探索者之间做出区分,这个事实是科学衰落的一个征兆。”雅斯贝尔斯指出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大学学科的过分细化,导致了科学的衰落。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以灌输方式为主的传统教学,这也是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一些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主题演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大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老师唱独角戏、课程结构过分单一,不能结合学生当下情况的问题。我们认为对理工科学生不能以文科生的标准教学,需要从理工科学生的实用主义角度思考问题。在理工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学生文科基础薄弱,而专业课程繁重,作业任务多,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是为了扩充知识,提升人文修养,怡养性情,甚至很多学生是以放松心情的目的学习这类课程的。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文科专业研究型学习存在很大不同,不正视这一点,在课程设计上必然会存在偏差。如何让课程变得富有魅力和吸引力,如何让人文类课程能够寓教于乐,是理工院校从事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必须思考的。教和学作为矛盾的两面,必须统一在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目的上。以往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适应老师,这样的方法对专业学习固然可行,但对于通识教育类公共课程来讲,在实际操作中就很难行得通。另外,不少学生对严格的试卷考试体系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二、贵州省内几个院校关于通识教育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