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常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常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主要体现为生态哲学、生态实践、生态常识等三方面。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产物,它不仅对古代人民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智慧;实践;当代价值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还没发现哪个文明能像中华文明一样,在自己的文化注入如此鲜明的生态属性。如把人与自然关系当作核心文化理念加以对待,并且在文化内容里流露着很强的生态意识,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特征之一。正是这种生态属性,赋予了中华文明弥足珍贵的可持续发展机能。一定程度上,这解释了为何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鲜明的生态智慧,使得中国文化又别于其他文化而独树一帜?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如何产生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产生

文化是现实的反映与表达,文化创造来源于生活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传统文化类型里的一种生态文化,其产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系统性的经验总结。中国自古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华民族则为典型的农业民族。不同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依据季节干湿草场迁徙,或者对其他民族进行掠夺为生。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农业民族,其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使得农业逐渐摆脱了早期“靠天吃饭”的被动阶段,因为精耕细作意味着更多的管理与控制,这种管理与控制的对象不仅是生产过程的人,也包括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界,因此,农业相比于游牧业更为复杂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生产特征,使得农耕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理解比游牧民族更为深刻与广泛,如农业生产要求劳动人民必须对播种,天文、历法、物气候、水文等熟悉,这有利于人们从深层次角度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同时它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这种生态智慧既含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又具有科学知识的成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原因。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人类农业文明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认识水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主要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它又是以何种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呢?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生态实践与生态常识。

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应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中应用

摘要: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数学知识与文化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们数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与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推动学生们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种数学文化教学在新时期的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应用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这些小学老师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之间的一种结合点,不断地进行创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充分地挖掘出来,引导这些小学生从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感受数学文化知识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达到新时期小学数学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学科知识进行巧妙的融合与渗透,这是当前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方向,教师要刻苦钻研,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1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的重大意义

(1)是新时期小学数学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整体全面的提升学生们数学学素养能力。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正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需要,这种方式与恰好适应了新时期数学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传统文化教学日益兴盛的大背景之下,国家在除以语文为主要内容来教授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学科之外也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学,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们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同时,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要求下,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就显得更加重要,对新时期小学数学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们数学学素养能力的提升来说,数学文化常识的渗透也是学生们文化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新时期培养专业数学人才的需要。

(2)是新时期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与渗透也是适应了新时期小学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的优秀文化教育对新时期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当这些小学生从小就处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他们才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种文化教学还有利于推动国家层面的历史文化素养的建设,对推动国家文化体制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国家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力度的增加,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重要。无论是从小学生数学学素养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从国家历史文化体制建设的层面来看,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便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其有效的应用策略。

2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效渗透的策略探究

阅读全文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摘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着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获取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增强高中生文化底蕴和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方面影响深远。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并且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随着全球化加剧,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外来文化侵占,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作为伟大的民族教师都应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消失而担忧,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高中课堂中,让学生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1简介中国传统文化

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在时间上,表现在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优秀文化;在空间上,包含中原、边疆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容上有经济生活、科学住行和政治制度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摒弃,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功能的社会效应,无形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言行产生重大影响。还有部分人觉得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演变成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例如:习俗、信仰和法律等各种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同,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各不相同,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各不相同的原因是语言学角度多、视野广以及研究者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角度不一样等。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出版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定位模糊,教材编写未能形成体系且内容杂乱,同质化严重,经典阅读关切不充分。教材市场供需两旺,却存在竞争无序、教材数字化滞后的问题。必须推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化建设,注重教材建设的体系化并以此带动教材出版的规范化。出版机构先期介入教材编纂,实施精品教材战略;吸纳数字技术,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则是满足教学需求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材出版;通识教材;传统文化教材出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持续升温的传统文化热,此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自觉的必然反映。高校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责任与担当。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领域和各环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时至今日,高校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编纂出版相关教材已有一定经验,可问题依然不少,必须反思,以求实现质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一、传统文化通识教材编写现状

凡教育,就得有教材。传统文化通识教材是专门为高校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编写的教材。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必须依托高品质的教材以便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但就目前各高校相关教材使用状况看,不尽如人意之处还不少。问题首先体现在教材编写上。

1.定位模糊,教材内容较为杂乱

目前,多数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定位模糊,并未将其列为独立课程,缺少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既有的相关单列课程彼此孤立,课内外关联不够。这就导致不少已出版的教材编纂指导思想不明确、体系杂乱,内容碎片化严重。编纂这些教材时,不是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需求,而是单纯注重传统文化现象的讲授与介绍,缺少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渗透。还有一些教材内容停留在文史理论知识传授上,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与鲜活的地方文化缺乏联系,导致课程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意在提升学生人文涵养,促进德性与知性协调发展,认识中华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重要启示。但一些高校却将传统文化教学仅仅定位于琴棋书画、汉服唐装与诗词歌赋的传习与体验,或者以“大学语文”“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充任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甚至将传统文化依附于其他教材如思想政治教材中。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主体地位。这就导致教材编纂者与出版单位基于市场需求导向,或侧重于诗词歌赋,或主要编写儒道思想,或注重习俗文化的介绍与传统伦理道德的认知。已出版的教材并未吸纳更多的传统文化素材与资源。不少学校因难于找到合适的通识教材,不得不用专业性极强的文史类教材替代,无疑会影响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意义

[摘要]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在普通高校之中为本科生开设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普及课程,有利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中医药学的良性发展,提高中医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共进的可能性。高校可以利用开设选修课、网络课、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通识教育讲座等方法进行中医通识教育。

[关键词]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中医药学

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推崇。特别是在北京大学与北大学子座谈时,几次提及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可见,党和中央非常重视在普通高校学生当中开展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教育。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体系完备,思维逻辑缜密,蕴含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在新时代依然充满着潮气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很有必要将中医文化的一般性常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引入普通高校的课堂。通识教育脱胎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课程设置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精神成人’,具体来说就是‘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1]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强调的不是将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手段,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普通高校之中为本科生开设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普及课程,让在校大学生或离校的知识青年成为继承、传播中医文化的活的载体。

一、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意义

在普通高校的非医学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扩展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范围的认知,使其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还包括含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因此,在普通高校学生中,特别是在本科生中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将基本的中医药知识传播开来,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自觉性,有利于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更有利于为中医等传统科技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沃土。1.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树立对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技术的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目前虽然多数人都能够理性地看待中医药学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仍然受到知识的局限,认为中医就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就是针灸汤药的治疗手段而已。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上出现了小部分打着中医药旗号招摇撞骗的企业与个人,使得大众,特别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学识素养的民众开始以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来对待中医,让真正的、科学的、传统的中医受了不白之屈。这些存在都不利于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科技进行传播,在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为中医正名,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2.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加深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只有在继承、传播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这绝不仅仅是中医药从业者(包括中医医生、教师,中药药剂师等)的任务,还需要全社会为其提供土壤和环境。尤其是在学历、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本科以上),对中医药常识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认知,这是构成中医药文化健康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普通高校非中医药学专业中医通识教育,必然有利于这一基础的形成。当接受过正规的、集中的中医基础常识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会将客观的、正确的中医认知观念带到社会各个领域,从而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从根本上杜绝恶意夸大、歪曲利用中医,或刻意诋毁、一味排斥中医的情况,为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众所周知,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经历通常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思维模式的定型,但由于高校专业的划分,多数学生所接触的学科门类和知识体系相对单一,因此也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模式。加强普通高校非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的中医通识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传统逻辑思维和科技思维的参考模式,并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供多样的思维模式。4.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中医药学的良性发展,同时提高中医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共进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必须眼界开阔,寻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共进。中医药学也不例外。目前中医药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几乎都是在交叉学科背景下产生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利用中医药学理论结合西医药理学、化学等进行实验,最后提炼出青蒿素,为整个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因此,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说现代化发展,不可能离开跨学科研究。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开设中医通识教育,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在中医药学和其他各学科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中医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提供初步的可能。

二、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方式

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多种方式结合使用。1.开设选修课。目前普通高校一般会要求本科生选报与自己专业相异的选修课,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有师资条件开设中医药类选修课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校内开设有关课程,并赋予相应学分,吸引对中医药学有一定兴趣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但应注意,开设中医相关选修课,绝不能以培养行医治病之医师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并强调其通识教育的目的。2.利用网络课程教学。普通高校可以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黄帝内经》选读等中医类课程录制教学视频,上传至本校校园网站,以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并计入学分。也可要求学生注册、登录智慧树、学堂在线、爱课程等微课、慕课平台,在线学习中医药学有关基础课程,以达到普及中医药知识、文化的目的。3.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通识教育讲座。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招聘、配备中医药学专业教师,并由这些教师定期向学生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的讲座。如果不具备直接招聘、配备中医药专业教师的高校,也可以邀请临近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或中医医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医师等前来开展不定期的讲座。这类讲座宜浅不宜深,宜广不宜精,以达到中医知识普及、通识教育的目的。以上所涉及的几种教育、教学方式宜综合使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重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宜以严格的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避免让不同学科学生将中医通识教育视为严重负担而产生逆反心理。

阅读全文

自媒体下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探析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和命脉,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途径。事实上,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崛起和不断发展,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备受国家的关注和支持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可避免的挑战。在自媒体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面临的挑战成为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应该如何利用自媒体平台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播;自媒体

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机遇与困境

(一)自媒体时代创造机遇

中国步入新时代,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对内发展还是对外传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自党的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数次报告均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影响力,为我国“国潮”“国创”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服文化崛起和发展,国潮品牌更受年轻群体的青睐,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度日渐提升,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构建了一个较为优越的网络生态环境。此外,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引起了群体的广泛关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进行价值渗透的做法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清晰认识到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作用,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成了自媒体平台传播的重点内容。其次,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这一桥梁,真正意义上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学者们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由此碰撞出大量的思想交流成果甚至是新发展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

(二)自媒体时展困境

1.过度娱乐化抑制文化发展

阅读全文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路径

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创作提供内容源泉

文字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的最主要形式,通过文字语言留存至今的先哲先贤的著作、经典文学艺术、民间遗存文化等,播音主持创作活动通过有声语言表达的还原、转化与表达,以不同介质形式进行创新性的传播与弘扬,在为播音主持创作提供内容源泉的同时,也发挥了有声语言表达记录时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创作内容与形式上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播音主持创作通过有声语言传播,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绽放提供了新的传播形式。

(二)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创作奠定审美基础

播音主持创作的内容多样,新闻语言的庄重、评论语言的简明、文艺语言的优美,这些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是词,基本结构是汉语语法,语言则是表达思想、阐述思维、沟通交流的重要支撑。现代社会语言表达遵循了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摒弃糟粕,传承经典,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了本民族的主流审美意识理念。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是基于本民族的思维模式,使用符合本民族语言规范的词语,并且语言传播规律符合本民族语法规范的要求,才能确保语言表达的艺术展现和信息传播效果。这种规范性的表达是建立在本民族的主流审美基础之上,也为有声语言创作建立了审美标准:播音主持创作与民族审美理念相统一,有声语言表达与民族意识形态相统一。

(三)创作主体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

播音主持创作活动和有声语言表达的主体是“人”,是处于传播过程中“关键一环”的播音员、主持人,播音员、主持人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对于有声语言创作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也是创作主体的核心优势所在。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创作活动的遵循。优秀的创作主体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培养的核心所在,播音员、主持人创作素养的提升应以专业教育为起点,贯穿于整个创作生涯,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的责任。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为创作主体素养提升提供了指引,体现了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