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文化依托
一、传统文化对军人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传统文化是军人精神家园的载体和平台
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军人的自身修养和追求境界。军人的精神境界的高度、精神追求的深度,与军人自身的文化修养直接相关。而传统文化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最丰富、最深厚的精神给养,这是其他文化不可比的。比如我国古代军事文化中,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要有以身许国、马革裹尸的精神,要有仁爱宽厚、严于律己的情操等等,这些关于将帅素质修养的内容,成为千百年来为将者的座右铭,激励催生出一代代卓越的将帅。传统文化能够提供军人精神家园建设的营养和资源。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它先于现代而存在,构成了民族文化精神之树的主干,其他的新生的“枝与叶”,都是在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料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如果传统文化的地位和精神弱化,不仅会导致民族精神贫弱,而且整个民族也可能会无声地消失。军人精神家园建设,必须保证传统文化始终处于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地位,因为只有传统文化才能承载得起民族的精神。
(二)传统文化是军人精神家园的理念和灵魂
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社会正常、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传统是指导人们思想行动的无声准则和心中律令,支撑起“为天下立心”的伟大工程。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更是文明的结晶、传统的核心。大凡一个民族能在岁月的风霜淘洗中屹立不倒,必自有一股坚韧不拔的文化撑拄其间,即传统文化;此文化融于该民族的语言文字、道德学术、政教风俗,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最精最要的内核即是该民族的经典。传统文化构成了精神家园的灵魂。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作为军人的一种复杂而稳定的精神整体,作为军人生命活动发展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及能力的总和,其核心部分就是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其核心的功能就在于为军人提供价值理念和精神支撑。它既延续着一个群体内的优良传统,又内在地规定着军人集体的思维、行为方式,并有社会遗传的特征,它规定着军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集体心理。传统文化主导民族精神和军人精神。传统文化形成了民族的性格,几乎军人精神家园建设的所有方面,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军人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军宗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道德品质等,其实都又归属于军事文化的范畴,它们构成了军人的精神动力和行为选择的内在依据。可以说军人的文化力、精神力的所有构成因素都将在这里融合,从而构成军人的一生活动的支点和总和,而精神家园正是军人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风格的成果展现。
二、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加强军人精神家园建设
(一)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为军人精神家园建设提供合理内核
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
仡佬族是贵州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是古夜郎国时期就有的民族,史书上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当前,石阡县尧上仡佬族传统文化缺失严重,不管是在语言节日还是在服饰建筑上,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我们亟需保护当前所剩无几的文化,更要挖掘更完整的仡佬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
石阡;仡佬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武陵腹地,北接乌江明珠思南,南邻历史名城镇远,流经石阡县的龙川河将元江水系和乌江水系连接起来。全县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其中仡佬族为主,是全国仡佬族三大聚居地之一。石阡县独特的夜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温泉文化、会馆文化交融相汇,形成了其独特传统的石阡文化。
1石阡县仡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1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缺失
传统文化认识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主干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儒学”是当时世界上一种较为成熟的人文主义,并成为当时连接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精神纽带。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境界、理想和思想的最高标准所在。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所建立团结和睦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石。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都是源于我们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另外我们不断追求的“人格完善”的人文精神、我们强调“和合中庸”的和谐社会关系、我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这些都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不言而喻的作用。当然,除了对本国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还远播世界。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的《孙子兵法》等典籍中所体现的中国兵家辩证法思想被世界的许多国家所关注,《孙子兵法》甚至成为国外许多大学的教材。
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在它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是以一个国家特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而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百年长存也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所在,那就是我国一直保持的农业文明。我们不能要求前人在唐宋之际,就能创造出适合我们21世纪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先进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创造都需要以当时那个时期的经济基础为根本。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主要靠是当代人的创新,文化发展上要想有新建树同样需要当代人的努力与实践。在哲学界对传统文化的解释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传统的文化创造者有的是一种“初始的视界”,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情境所赋予的,而我们却用了一种“现代的视界”去解读。达伽默尔主张要将两种不同的视界加以结合从而进一步达到既“超越初始的视界”又可以超越“现代的视界”的目标,最终可以达到一个更高并且更加优越的视界,也就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历史的视界”。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应该在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适应于现代化进程发展的继承和创新。第二,历史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无论是国之兴衰还是世界经济抑或是政治重心的转移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相互作用都在推动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当然文化与经济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恩格斯曾经讲过:“落后民族也可以在思想文化领域演奏第一提琴。”世界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多么的优秀也不可能保证这个民族长盛不衰。例如,从1840年后中国人从文化自信跌到文化自卑,于是我们的国人就有了一种不正确的潜意识,将一切都归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上。费孝通曾经说过,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我们的文化是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与宝贵经验所结合而成的,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的,这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自身的“精华”与“糟粕”,所以面对涌进来的外来文化,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达到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最高境界。
三、结语
中华文明可以充分地展现中国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历尽沧桑,但是我们最终凭借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韧性重新站立起来,我们始终记得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名言,我们与命运与不公决战。我们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两种基本功能所在:即精神纽带和精神特质。同时,传统文化还存在着教化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深深融入在一个民族的血液之中。虽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会直接带给我们GDP的增长,但是它会给一个民族带来凝聚力,本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在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更要加强文化自觉的反省,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建设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作者:白璐 单位:中共鞍山市委党校
档案文化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
档案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载体,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对当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极大影响。我国当下的档案文化,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记录,利于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学习,增加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本文主要就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历史地位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档案文化;传统文化;历史地位;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盈,进而人们对于自身的发展提出严格要求。当代群众不断的参加各类的艺术培训活动,看不同的技能书籍、掌握不同的语言交流技能等等,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依据于档案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知识魅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档案文化的意义
档案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主要特点包括档案的主要理念、行为活动、物化的整合效果等等。档案把不同的环节进行整合的构建,进而产生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档案文化可以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文化的传播和精神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文化可以展现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对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民族风俗的有效展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当时时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具体来说,档案文化体系是社会文化的主要体现,对于促进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档案文化的传播,利于不同时期群众自身的良好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程,满足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目标[1]。
校园文化中的传统文化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高校绝大多数老师对传统文化是重视的,态度是端正的,教学是敬业的,工作是称职的,是为人师表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既尊重历史,又从现代学校发展的高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就继续保持和发扬;既认真学习传承,又注重创新发展。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2、高校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继承传统文化是育成“中国魂”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的灵魂,即“中国魂”。它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继承传统文化是高校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致使有些学生难于形成中国人内在人格的品位。当然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不少人缺少核心价值观念,缺失信仰,社会责任感不强,爱国意识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缺失,思想素质不高,甚至有的人自我中心,自私冷漠,我行我素,走向极端。“中国魂”指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既要立足本民族,还要具有国际意识,全球化视觉,做一个具有“中国魂”的现代人。
2.2继承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与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学生参与和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意识与和谐观念,将大学生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学生是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已的美梦,但要与民族的梦相结合,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高层次的合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做一个受人民爱戴的多有建树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宝贵财富,它包括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内容丰厚,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吸收养分,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才能勇当重任,不辱使命。
标志设计地域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从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本质属性出发,引用符号学原理,论证当它被引入现代设计之时必须产生相应改变的原因及其变化原则,结合“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标志的设计实践加以佐证。结论将地域传统符号合理地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对提高地区文化影响力及丰富设计文化内涵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再生途径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梅山文化;再生
当今全球的高速信息化给具有个性化本质特征的设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大量趋同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创造出既能被广泛接纳、认可,又与同类设计拉开文化距离?挖掘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符号并合理的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已被业界视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未来设计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这里以湖南省安化县“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的标志设计为例,结合符号学观点,探讨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
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及其再生
1.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
招贴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再现
一、现代招贴设计的传统精神
招贴设计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普遍手段,要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色,就要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植入本土文化元素,让招贴作品不但能体现民族个性,又具有时代特点。富有民族艺术生命力的招贴作品,能够融合不同地域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气息,沟通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对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宝贵资源,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才得以形成,并且植根于人们的生活模式与思维方法。作为传播学中的符号,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的传播途径与物化形式,有著特定的精神文化内容。很多民族传统文化符号,都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现代设计要体现民族特征必须由传统图案中吸取养分。在有文字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图形符号来表达思想。这就是早期图案的形式。中国传统图案按其内容可分为原始艺术类、青铜器类、民俗类、少数民族类等等。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规定了图案的形式与内容,是一个社会的审美心理、生活习俗、文化需求的反映。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文化的不断推成出新,科技、工艺、材料的日益发展,及外来文化的融入,更加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便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文化体系。这个传统艺术文化体系彰显我们民族的艺术特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积淀。今天所处的时代,信息与科技的发展前所未有,技术与材料的革新和应用在多领域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国外艺术思想给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优秀的民族必然会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世代相传,与社会心理、民族情结、文化结构密切相关,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就可以得到体现。但这些文化形式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而是伟大的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探索创造的集体智慧结晶,处处体现着本民族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时代的发展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本应该给传统的视觉图形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的盲目,信息传播的便捷,却带来文化作品的同质化。在招贴设计作品中经常看到文化符号的无序组合,表达逻辑混乱,创作观念模糊,诉求不明确。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社会习俗在招贴设计中的再现,是传统设计元素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视觉载体的具体体现。如何对传统元素加以运用,使现代招贴设计在艺术与设计的美感和文化价值取向上变得尤为重要。
二、现代招贴中再现传统元素的“形”与“意”
(一)“形”的续写
中国传统图案的形是指外形与构成形式。现代招贴设计中借用传统图案的形来表达设计目的是常见的途径。对于传统图案“形”的引用,是把传统图案整体或者局部元素作为现代招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直接借用、简化、打散后重构等手法,结合现代设计要素重新组合,使设计作品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具有时代特色。借汉字之“形”来创造图案由来已久。汉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载体,造型结构美观严谨,理论发展体系完整,它的结构内涵体现出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汉字经历漫长的发展,不光是只有记事的功能,在创作形式来看,其中蕴含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智慧。汉字的图形化构成从生动性、美观性、创造性、表意性等几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汉字文化的源流。生动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在创造艺术作品时具有高度的造型艺术思维。如“日进斗金”、“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都是对文字进行打散后的重组,却不失均衡灵动的形式美感。在招贴《去毒得寿》中,可以看到作者使用异形同构的手法,在对比中使主题更加突出。韩秉华先生的作品《发现亚洲》中的凤凰图案,是借用了中国传统的龙凤纹样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招贴在视觉形式上飘逸而不失庄重。林家阳设计的作品《安》则是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门神形象引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的。以门神图案充满了整幅画面,以取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中国的门神是保佑人们安居乐业的神灵,是人们精神的守护神灵,用门神的形象作为主要图案引用到招贴中,体现了人们期望安乐祥和,与作品的主题相呼应。同样是以门神作为设计元素,潘鲁生教授在他的作品《保护文化生态》中则运用了打散与重构的设计手法。作品将圆形作为设计的母题元素进行重复排列,巧妙地编入感叹号,暗合了门神夸张的眼睛,又以文字点明主题,突出了设计的主旨思想。
(二)“意”的再现
“意”是传统图案所蕴含的观念体现。是长久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积淀。在现代设计中引入传统图案,就要深入研究它内在的文化意义,找到传统图案与现代招贴主题之间共有的价值成分,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设计者的创作理念与招贴的主题。图案本身具有符号的特性。当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在20世纪初,把语言符号解释为‘能指’和‘所指’。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就是符号的表现形式,即符号的形体,“所指”即符号深层的内涵,也就是符号“能指”所表述的情感与思想。从这个层面上讲,符号就是“能指”和“所指”,即内容和形式结合的统一体。在招贴设计中使用传统元素,本质上就是借用符号所指代的意义来表达设计的主旨,在看到招贴的表面图形时,又能领悟到到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即传统图案的民族精神。陈幼坚的设计作品《HELLO,香港》,招贴的主体部分是传统的“龙”的形象,但是它所表明的意义却不全是中华民族、权利与富贵。在这张招贴里,龙的形式是电脑图形与书法笔触的结合,所蕴含的“意”是香港由一个传统的小渔村慢慢发展为一个现代的高科技的港口城市,重点在于腾飞的“龙”,而不仅是一个吉祥的图案。
传统文化古筝艺术审美思考
一、古筝艺术具有独特的“写意”审美内涵与特质
“写意”是我国古典艺术审美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艺术审美特质之一。其概念源自于我国国画艺术中的一种绘画理念与手法,指的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注重画作神态的表现与作者个人意识的表达,不苛求和局限于细致的工笔。“写意”是一种形式简明,而内涵和意蕴丰富、深刻的美术表现理念和手法。写意也是我国艺术领域最重要、最核心的审美特质、审美思想与审美气质之一,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我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写意审美特质与精神反映在具体的绘画艺术上,表现为对绘画的对象或者说客体不做具体形象上的细节描绘和刻画,不拘泥和局限于绘画客体与对象的细节描写,而将捕捉绘画客体的精神、气质及韵味作为出发点,通过抽象化和意象化的线条和点缀性的色彩准确生动的将客体的内在神韵准确鲜明的展现出来,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达到一种“传神”的状态、目的和境界。这种写意的理念与手法绝不代表对于绘画客体具体形状的忽视或忽略,恰恰相反,只有在对物体的具体形态与细节有足够细致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其真正的精髓,这也是写意的首要基础和根据。反映在音乐层面上,写意则表现为我国传统音乐对于线性旋律之美的极致追求与表现,以及在音乐节奏上的独特处理理念和方式。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性、整体性、和声性的纵向音乐不同,我国传统音乐更加注重音乐横向上的韵律与美感,也就是音乐旋律的走向与美感。无论古今中外,节奏都是音乐的当之无愧的核心音乐和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节奏的处理和表现方式最能展示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音乐节奏上更加全面和清晰的展现出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写意精神,表现出鲜明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质与风格。整体而言,我国的传统古典音乐在节奏方面不追求速度上的完全一致,而注重整体节奏上的把握和控制,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处理上往往会留给演奏者较大的自由处理空间,这就给了演奏者更加自由和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因为与绘画艺术上的写意手法一致,这种节奏上的自由度不代表无根据的随意性与任意发挥。恰恰相反,这种自由度首先是必须建立在对于音乐节奏的精准掌握基础之上。演奏者需要准确的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思想、精神、情感、内涵及气质,然后在原有的节奏框架内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发挥与二度创作,达到写意的音乐意境。古筝,作为我国历史传承最为久远、受众面最为广泛的、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承载和蕴含着极为全面和深刻的写意特质与精神。同时也更加全面、深刻、鲜明的体现出我国音乐艺术审美趋向在整体上与西方音乐艺术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精神形成最为显著的对比与区别,展现出鲜明的自我个性与特色,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层面上独有的思想、思维、精神、个性与气质。与我国其他的传统民族乐器相比,写意的审美气质在古筝艺术中有着较为独特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古筝作为一种音色变化丰富、音域宽广、和声性最强的民族乐器,必然具有自身最为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更加全面、深刻的境界与状态。具体而言,与其他单旋律传统民族乐器或具有一定和声性的传统民族乐器相比,古筝在音乐与和声性上都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但这并不是说古筝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乐器已经开始背离了我国民族艺术的写意审美精神与审美特质,开始向和声性、立体性、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音乐转换,具有了完全不同的音乐审美特质。相反,古筝作为一种常见的、流传范围极广的弹拨乐器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其基本的乐器形态与艺术形态早已固定下来,而其相对较强的和声性不是为了从写意性向现实性转换,而是要用这种和声性衬托和强化写意性的音乐美感与审美特质。这就涉及到了音乐艺术表现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古筝和声性的核心目的在于更好的表现写意性的音乐美感,和声性是其更好表现写意性美感的手段和辅助方式,其根本的审美特质与内涵并没有改变,反而在和声性的衬托和辅助下更加清晰、鲜明,完全的展现出来。
二、古筝艺术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
“雅”与“俗”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艺术审美标准之一。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音乐审美标准与审美定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审美等级与阶层上的划分与区别。顾名思义,雅乐,指的是我国古时宫廷贵族所演奏和欣赏的音乐或典礼乐舞,而俗乐则指的是民间的音乐艺术。虽然从根本上来讲,我国传统音乐中的“雅乐”皆源自或来自于被称为“俗乐”的民间音乐,只是在表现形式和规格上有所提升,但在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而言,对于音乐“雅”与“俗”的等级划分,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审美思想与理念中一直有着清晰的划分、界定和审美认知与定位。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音乐艺术的主流审美方式与审美标准来说,这种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与审美界定具有极为强烈和浓厚的人文性特征与色彩,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及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就是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古筝却凭借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包容性在极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审美标准的划分与界定,成为一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能够接受和喜爱的器乐艺术。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风雅之士都对古筝予以极大的热情,并将古筝融入于自身诗词歌赋的创作之中。同时,古筝也深入了民间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包括职业艺妓的才艺表演、勾栏瓦肆等娱乐场所的公共演出,甚至是最为“接地气”的一些酒楼、茶馆,都能见到古筝的身影。时至今日,更为如此。古筝艺术不仅能够登上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文艺演出的舞台,同时也出现在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小型文艺活动之中,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愉悦。古筝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古典、优雅的整体风格与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又具有多元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包容性,这就使古筝艺术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系中极大程度上打破固有的审美标准与界定,从而具有和表现出传统民族器乐艺术中所少有的“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与内涵。这也是古筝艺术能够经受住历史长河的考验,至今仍具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可持续的艺术发展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三、古筝艺术具有文化传承的艺术属性和审美特质
在我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审美体系、审美标准与审美认知中,音乐除了要具有娱乐功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还具有对人的思想、精神、思维、道德、品行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在我国传统艺术价值观体系中,音乐艺术的文化传承与教育,或者说教化作用与功能甚至超过了音乐的娱乐功能属性,成为衡量音乐艺术的首要审美标准。这种艺术价值观与艺术欣赏思维也深深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那么,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一部音乐作品、一次音乐表演,是否具有足够的人文属性的审美内涵与特质,就成为衡量其艺术审美标准高度、品质优劣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而从这个角度来讲,古筝艺术完全做到了在保证极强娱乐性的同时又具有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文化传承功能,对于人们有着极高的文化教育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古筝艺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蕴含了极为深厚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属性,承载并以音乐的形式记录和抽象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如曲子《高山流水》反映出我国古时文人的志趣高雅;《渔舟唱晚》表现出的拉动人民辛勤劳作与乐观精神;《寒鸦戏水》表现出我国潮州地区乡间的美丽、安逸的乡间景致和人们悠然、从容的生活状态与心态;《出水莲》表现出我国古时文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与情怀等,充分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与人文思想。我国曲艺艺术通过有声的文字与表演,用一些具体的戏曲曲艺故事影响人们的思维、思想,使人们接受一种较为直接的文化价值观,这是我国曲艺艺术最为重要的艺术作用,也是与西方歌剧艺术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从音乐欣赏与审美的角度来讲,我国曲艺艺术的欣赏方式和标准,除了要具有足够的娱乐性与专业性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其主体内容要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思想性,并要蕴含足够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性,从而能够对人们产生重要的教育,或者说教化作用。古筝艺术在这方面与我国的戏曲艺术在审美理念、审美标准、审美属性、审美内涵基本一致,只是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古筝将这些文化内涵与人文属性内化与抽象的音乐作品与音乐表现,通过一种抽象化的方式将这些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精神、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时至今日,古筝艺术仍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和喜爱。很多人喜爱学习古筝,一方面是因为其令人动容的音乐魅力和在弹奏时所表现出的优雅气质,同时更在于通过学习古筝能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进而影响自己的生活态度,使生活更加美好。当前,我国的很多民族器乐艺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式微,但古筝艺术却凭借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逆势而上”,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市场和空间。古筝艺术无疑要更加充分的发挥、发扬和强化自身的这种艺术属性与审美特质,在我国的传统民族传承事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