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经典文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经典文学网络解析
一
传统文学经典网络化之路,也就是被解构之旅。解构,主要表现在经典情节与经典人物被刻意变形。诸葛亮的《出师表》被改作《出师表之网站加薪版》;曹操乃韩信转世(《曹操乃韩信“转世”的八个理由》);梁山好汉排座次,股份公司兴起,晁盖继续担任梁山泊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时雨宋江为新任的公司总裁,智多星吴用为公司业务总监,入云龙公孙胜为公司策划总监(《名著人物乱弹:梁山好汉排座次一人股份公司兴起》);王熙凤对宝玉一腔痴情,喜欢“他忧郁的眼神,恍惚的深情,一脸的痴气,我知道,他读的懂女人的心,看到他,我仿佛回到了从前,水边梳头的女儿”,因而使了调包计,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让黛玉得到(《乱弹红楼———熙凤篇(纯粹女人)》)。这种变形,在《西游记》的网络化中表现得异常典型。网络《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关系被刻意地更改了。经典《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有:“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道声‘师父,我出来也!’对三藏拜了四拜。”“我出来也”,虽仅四字,但设身一想,被压了五百年,如今重获自由,对于不服天不怕地、天自由的“齐天大圣”来说,这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取经路上,因为神通悬殊、性格差异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悟空、唐僧师徒曾几起争执,悟空也曾几次离开取经队伍,但最终共同取得真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悟空去而复返,师徒感情就增加几分。这也证明唐僧与悟空师徒感情甚笃,两人的感情基础也正在于唐僧助悟空解五百年困厄之苦,悟空又是取经路上第一等功臣。这种师徒真情,在《唐僧传》却变成了合同伙伴关系,相互利用,各取所寻。师徒之情在其他网络西游记故事中同样也已荡然无存。《唐僧传》中通天河一劫,妖怪设计,唐僧连人带马跌落到了大河的深处,而他的三个徒弟则齐崭崭跃到了云端,不顾师傅生死。《悟空传》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直呼唐僧为“秃头”,唐僧身陷困境他们也不营救。师徒感情如是,师兄弟之间的感情便可想而知了。《唐僧传》中,进入乌鸡国前师徒四人开会,当谈到妖怪的问题时,师兄弟三人相互推诿。为区分真假美猴王,唐僧要念紧箍咒,猪八戒说:“念吧,我会开心的。”让沙僧挑担,沙和尚立刻圆瞪双眼。谁来挑担,最终要由大将与元帅的级别高低来决定。
在《悟空传》中,沙和尚甚至成了玉帝安排来监视孙悟空的,在灵霄宝殿上两人大打出手。人物的变形孕育于情节的改变之中,同时又推动了情节的改变。《唐僧传》的第三部对原著进行了整体性的颠覆。经典《西游记》中,唐僧是师傅。《唐僧传》中,他成了被启蒙的对象。如其所言:“……如何生活,我还得向几个徒弟学习呢!”经典《西游记》是寻找真经的“西游记”,而《唐僧传》的第三部则是唐僧寻找“人间烟火”的西游记,是唐三藏的破戒之旅。在刘伯钦家里,唐僧被骗吃了熊肉。有了这一餐的实践,他知道了“肉食的博大精深”。随后,荤戒大开,过了一回吃野味的瘾。在五指山,又破了酒戒。到了高老庄,见到了猪八戒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唐僧对悟空说:“瞧,这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悟空颇有感触地说:“师父,其实你当年回到长安时,就该娶妻生子,到这时,有儿女绕膝,那是何等景观!”沙和尚制定了生子计划,徒弟几个也为唐僧作此打算。到了三打白骨精之地,唐僧又念旧情,“不是白骨精,是白衣少女,是一个很漂亮的白衣少女!”悟空这时也变了:“垒坟的事交给我吧,当初是我将这个女孩打死的。”坟垒好了,唐僧采了一朵白花,恭恭敬敬地放在坟前,两颗泪珠滴落下来。“八戒捧起一捧泥土,洒向坟头,喃喃地说:‘美人儿,老猪来看你了,你还记得老猪吗?’”“唐僧叹了口气:‘我们走吧,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树木间。’”在女儿国,八戒向唐僧传达获得激情的方式:“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唐僧也要立志成为强壮的男子汉。吃了火焰山上的哈密瓜,“师徒四人的情欲像火焰一样升腾起来”。唐僧希望:“前要再有一个女儿国就好了。”悟空脸上升起一团红云:“老孙也准备要成家了。”八戒则沉浸在与盘丝洞女妖戏水的美好回忆中。师徒四人到盘丝洞中去怀想。唐僧想在里面睡上一觉。沙和尚则认为:“没有妖精了,真没劲!”唐僧梦中与蜘蛛精七妹相会。与七妹有了梦中云雨,“泄了真阳”。师徒四人在无底洞里盘桓,唐僧要寻找“红衣少女”鼠精的一两件遗物作念想。他颇有感慨:“……沿途竟有那么多的女子喜欢我,只可惜那时我的心锁得太紧了。”又对徒弟们发了命令:“我以前把你们管得太严了,现在放宽点,让你们去寻欢作乐吧!”在天竺国,唐僧去看望公主,公主因对唐僧的情难圆,出家做了尼姑。因而有了两人的一段对话。公主由痴情而把情看破,而唐僧却成了痴情之人。唐僧回到大雁塔里,将重返取经路的一幕一幕回忆了一遍,他突然觉悟了。唐僧走出大雁塔,理直气壮地说:“是到了该把千百年的恩怨情仇了结的时候了!”经过变形,《西游记》之经典在网络中已荡然无存。
二
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解构,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特征:现代化与肉身化。现代化,是与当前时空的嫁接。如刘备开了一家蜀汉电影公司(《刘备:我这一辈子》);“单极世界”、“世界霸权”之类的话被用来形容三国时的战势(《三国演义之舌战群儒》);贾府之中,贾母厉行改革,要在府内选拔一名总管,其中文凭是重要的标准,王熙凤从北静王府拿到了美容大学管理专业的硕士(《王熙凤进修文凭》);慕容雪村《唐僧情史》把唐僧与桃花精的关系按《我的野蛮女友》来演绎。这种现代化,首先表现为语言的现代化。在网络文学经典中,现代口语、歌曲被大量使用。唐僧对白骨精心存真情,要“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树林间”。八戒告诫唐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观音赠唐僧袈娑,上面有种种宝贝,唐僧问“这些东西该不是人工培养的吧”。孙悟空要把花果山搞成一个旅游基地。唐僧见到人参果,问:“一只果子含多少维生素?比得上十个鸡蛋否?”车迟国前,猪八戒劝孙悟空少惹事,“平平淡淡才是真”。过通天河后,唐僧遭受了奇耻大辱,开会总结,他要求三个徒弟的检查要“触及灵魂”。师徒四人离了通天河,高唱流行歌曲: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快乐老家……孙悟空打杀了两个蟊贼,唐僧命其为他们垒了新坟,念经:“吸气,我知道张三的灵魂犹在呼气,我知道王五的身躯已去我知道他俩已经解脱解脱是一种幸福吸气我也一样难受呼气事情已经发生阿弥陀佛张三、王五安息吧!”孙悟空指责假美猴王“昨天的你我重复昨天的故事”。师徒四人离别,唱起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八戒传授唐僧《酷语宝典》:“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晕;完了不叫完了,叫———歇菜;不满不叫不满,叫———靠……”唐僧活学活用:“八戒,为师今天对你不满,应该是:我靠,你这猪头三四五,你就流你的口水吧,想要老三背你,你歇菜吧你!”文学经典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给经典加入了异样的元素。其次表现为叙事方式的现代化。网络化的文学经典大多不再采取全知全能视角,不再是类似于史的叙述,而是把名著经典的故事叙述单位、由这些故事所引申或有意篡改的叙述单位纳入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框架之中。如糖所著的《沙僧传》,运用天上时光—流沙河岁月、天庭—流沙河双时空的方式叙述。#p#分页标题#e#
原先单线的叙述结构在网络看来太过简单,不能从叙述本身获取快感,他们要把自己所编织的“文学世界”立体化、多层次化。于是,在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中,两种文体风行。一是传记体,为单个人物立传,有《悟空传》、《唐僧传》、《唐僧情史》。如此,叙事视角变换,从群体视角转换到个体视角。《唐僧传》其实是写唐僧的三次“西游记”。第一次尚是取经之旅;第二次则成了欲望之旅,唐僧要充分感受“人间烟火”;第三次,也就是小说的第四部,命名为《觉悟》,其实是反思之旅。二是日记体。《沙僧日记》、《八戒日记》、《悟空日记》等等,颇有前几年所流行的“隐私”写作之风。传统经典网络化变形的特征之二是肉身化。《西游记》、《三国演义》中都没有“”空间,网络之作则把它作为重点,在改编过程中对特意渲染。比如,关公多年前爱上了一个风尘女子张妃,而张妃爱上了心理医生刘备。桃园三结义是一个预谋,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间的相互关系的最后出路。“因为这两个男人我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最后我决定两个都要,一个都不能少。我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是:把自己也变成男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同时和这两个男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就这样,我吃下了从华陀那里买来的变性药———颠倒乾坤丹”。(《张飞之隐秘情史》)网络版《西游记》也成了各个取经人的情史。如沙僧的情史、悟空的情史、八戒的情史等等。《悟空传》中,悟空与紫霞、猪八戒与阿月,都有一份生死相依的恋情。天篷与阿月相恋了八十万年。《悟空日记》中,悟空与紫霞、金禅子与九天玄女,都萌发了真情,猪八戒也找了牛魔王的妹妹作情人。唐僧与乌鸡国公主之间引发了“一夜情”,公主说:“……我们只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而已。我需要你抚慰我婚前的惶恐,你需要体验生活的反叛……”八戒要调戏盘丝洞的妖怪,盘丝洞的妖怪要调戏唐僧。无底洞里的鼠精要与唐僧婚配。月宫里的玉兔化作天竺国的公主也有了一梦情缘。今何在版的《唐僧传》中,唐僧则与桃花海誓山盟。乌巢和尚声称:“你们四人一马代表着天界的情与爱。”这其中最有象征意味的,是对佛法的代言者、一心向佛的唐僧进行肉身化、情欲化的改写,把高僧的“道貌岸然”剥下来。红孩儿把唐僧脱得一丝不挂,而唐僧的魂魄偏又要去见观音。
其中颇有意淫的味道。唐僧几遇色劫,从蝎子精到女儿国国王,取经之旅又成了色劫之旅。《唐僧传》的第一部,唐僧与观音相遇,观音称自己为他的师姐,并说要送他两件礼物,而此语让他猜测:“师姐不会送我一枚戒指吧?”有意无意之间,他想到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玄奘心里面又涌起一阵感动,竟痴痴地望着观音,不知该说什么好。”而另一方面,“观音眼里游移出一丝暧意,她读出了玄奘脸上的感动”。这是一见钟情的画面。唐僧在黄袍怪的山洞里见到宝象国公主百花羞,两人萌生爱情。百花羞将书信交到唐僧手中,深情地说:“能在山洞里见到长老这样善良美丽的男人,真是一种缘份呀!”百花羞引着唐僧来到后洞,临别,她忍不住在唐僧的脸上吻了一下。唐僧感到一种火辣辣的疼痛,他的心里闪过一道亮光。唐僧走了十几步,忍不住回头一瞥,但见百花羞还痴痴地站在那儿,双目顾盼多情。唐僧第一次感到了女人的真实。取得真经后的唐僧,却感觉到“我唐僧活了快一个花甲了,生活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八戒点中了他的心思,缺的是“人间烟火”。这种肉身化中,还包括了一层含义,即低俗化,把佛法的庄严华妙破解,与现世欲望生活紧密结合。比如,网络“西游记”颇为关心现世社会中的“人情”,佛法、天道都要让位于此。明白人所作的《悟空传》中多处设置这样的情节。悟空要收黑熊精,菩萨为其求情。“孙悟空将行李一推说:‘这西天我不去了,一碰上妖怪就有人来说情,你说这个经如何取法?’唐僧朝孙悟空使了个眼色:‘徒弟,你可得记住一句名言:千万不要得罪菩萨,她能保证我们一路顺风!’”对于黄风岭上的妖怪,悟空揶揄说:“它是如来佛祖看油灯的,后台硬着呢!菩萨说是来领它回去的。”唐僧也感叹了:“路上遇着的妖怪,一个比一个后台硬!难啦!”镇元大仙听唐僧说观音是他师姐,冷笑:“原来你们的关系还这么广,横向联系不错嘛!”遇到白骨精,孙悟空到观音那儿问是否可打,探听她有没有后台,观音强调说:“不是硬后台,她连软后台也没有,她根本就没有后台!”红孩儿,孙悟空知他没有后台,才敢打杀他。通天河遇险,孙悟空首先想到的是找观音:“我可以猜测,以往那么多的妖怪都是你放出来的,我不找你找谁?”“你要害人,可不是那种害法呀!”小雷音寺遇险,唐僧让悟空先打听妖怪的出身。悟空说:“他原来是东来老祖殿前的黄眉童儿”,唐僧称之为“名门正派”,要悟空“谨慎处理,要照顾一下老祖的面子”。在这种变形中,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都不可执着。取经之路中历劫、修行都被全盘否定了。
经典文学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摘要:经典文学是能经受住历史和时代考验的作品,具有权威性、思想性和特殊性的时代意义。经典文学能够体现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人们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可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学生学习经典文学,是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将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融合,更好地推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经典文学;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经典文学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对社会、现实、人生、情感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和描述,是对当时社会思想的深入了解和集中呈现[1]。新时代,提出文化自信,在多个场合推崇经典文学作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诠释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的需求。将经典文学阅读融入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要求。大学生进行经典文学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汲取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经典文学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经典文学中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厚重的韵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仅仅十五个字,便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准则[2]。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传统学派,到屈原《离骚》道不尽的浪漫情怀,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体现,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通过对经典文学的学习,可以领略其中蕴含的千古情怀,体悟先人仁善忠义的品德,从而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1.蕴含和谐统一、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
儒家的经典文学作品《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而提出“人和”的思想,《孟子•公孙丑下》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学派老子也十分重视“和”,他认为“和”是宇宙的本质,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3]。以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人处事的主流思想,无论是在为人交友、官场逢源亦或是家庭生活中,始终要求坚守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塑造了中华儿女的和谐精神、中庸之德,形成了“和为贵”和“中庸之道”的处事行为和人格境界。
小学语文传统经典诵读研究
摘要:传统经典诵读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经典诵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品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利用传统经典诵读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使学生在丰富的传统文学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还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传统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开展传统经典诵读,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传统经典诵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在传统经典诵读中,学生的记忆力能得到锻炼。对于已经背诵了很多遍的古诗,学生对这首古诗一定是了如指掌的。在传统经典诵读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量能得到提升,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后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而且,传统经典诵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运用文学思维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本中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传统经典诵读包含了多元化的文学元素,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二、传统经典诵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20世纪中国的四次文学经典危机回溯
一、启蒙救亡:文学革命与中国文学的第一次经典危机
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反对儒家经典的思潮,如魏晋和晚明,但最终都未能从根本上颠覆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真正具有革命性的经典重估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场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强国之路时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结果。因此,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便与“救亡图存”这一主题紧密相连,通过反孔批儒,革新思想文化来改造国民性,以启蒙来救亡。而作为新文化运动之一部分的文学革命,在“启蒙救亡”这条主线下,选择以重估文学经典的方式来革故更新,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进而救亡图存。
此时期文学经典的重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新知识分子为主体,以“启蒙现代性”话语,即“立足于社会的改造、思想精神的更新,立足于‘新人’的培养”为目的,以“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为重估的理论依据来展开。重估从破与立两方面着手,包括古代文学经典、外国文学经典和新文学经典的重估。
由于将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系于思想文化之革新上,因此,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之因便尽数归于以“儒者三纲之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于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古代文学经典便成为经典重估的首要对象。重估的中心主要集中在两点:一在文字工具的革新,废除文言这一“半死的文字”,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二在文学内容的革新,废除“非人的文学”,建立“人的文学”。在倡言以白话替文言这点上,为了更有效地推行白话,使之成为“标准国语”,胡适将中国古代的白话文学作为国语范本。于是,文学革命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批判眼光抨击用文言所写的骈文古文律诗古诗,转而为传统文学观念中属“引车卖浆之徒”的小说、戏曲等白话文学寻求经典化的合法依据,称其为“可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并力图为之建构中国白话文学传统,“从文学史的趋势上承认白话文学为‘正宗’”。通过撰写白话文学史①、古代小说史②、古代小说考证③、出版古典白话小说丛书④等方式确立了中国白话文学传统之杰出代表———古代白话小说的经典地位。在提倡建立“人的文学”这点上,周作人认为一些由白话所写的旧小说如《西游记》《水浒》《七侠五义》等在思想内容上宣扬强盗迷信鬼神,只会妨碍人性生长,乃“非人的文学”,不宜作为新文学的楷模,也需要革新。因此,引进西洋近现代文学来革新思想便成为经典重估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在“启蒙救亡”这一意识形态话语下,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是推介重点。被认为体现了“健全的个人主义”和“写实主义”的挪威作家易卜生在1918年6月《新青年》上以专号的形式得到推介。不少刊物积极登载拜伦、雪莱、海涅、歌德等诗人的作品。此外,与中国一样受损害的弱小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也受到青睐,想要借此输入其中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①。著名的有鲁迅和周作人的《域外小说集》、周瘦鹃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郭沫若翻译的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的《鲁拜集》等。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除旧革新之努力下,新文学倡导者们对“文学革命”以来的新文学创作也进行了有意识的经典建构,这便是1935年至1936年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初步确立了文学革命后的新文学经典序列。
反观这场文学经典重估运动,它在语言、文体、内容上全面颠覆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等级体系,将文学创作从宣扬儒家义理、文字雅驯为正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辟出新文学典范的创作路径。这条以白话为语言基础,以小说为经典文类,以诉诸现实为内容的创作路径不仅在当时增强了中国文学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表达力,而且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多样化的探索路径,一批现代文学经典得以涌现。
但不可否认,这场以革命意识形态话语为核心的文学经典重估以激进的方式割断了中国文学经典系统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其赖以重估的话语依据———“启蒙救亡”和“进化论”也偏离了文学自身的建构典律。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白话文学经典序列的建构,对域外小说的经典化,还是建构新文学经典,都表明在“启蒙救亡”这一意识形态话语下,“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内在变革冲动,也是中国的现代性焦虑在思想文化上的直接表征。”这种“现代性焦虑”在经典重估中表现为全盘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价值,以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利用进化论为这种传统到现代的裂变提供“科学”的合法性依据。因此,几千年传统之中国古典文学,“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今人也。”不止如此,文学因时进化,新胜于旧,“两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这种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新与旧、活与死、先进与落后的二元对立,以科学真理的身份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树立其权威的重要依据———“时间”②因素的瓦解。同时,这种源于革命意识形态的偏激批判话语最终走向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非理性否定(所谓“不读中国书”),遮蔽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割断了中国文学经典传承的延续性。
二、社会主义革命话语:社会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第二次经典危机
大学文化建设下大学生经典文学阅读探究
内容摘要:当今大学生的经典文学阅读存在着阅读意义认识不清、无法区分经典文学与畅销作品的区别等诸多误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一方面则是剧烈就职竞争压力带来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将大学生的经典文学阅读置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视域下,以课堂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借助现代传媒,复原经典文学的意义,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文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经典文学;大学文化
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独特方式,其基本功能在于引导人与塑造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大学及大学文化建设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大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存在,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过程。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一个支撑。这给大学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一个持续性、可实施的大学核心文化建设摆在各个高校面前。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教育目标明确的校园氛围,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文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大学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人文教育的特点在内化。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先生在《大学何为》中所言:“中国的大学改革,需要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以及一切对教育感兴趣的读书人的共同参与。”2人文精神的内化和文学阅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视域下大学生经典文学阅读问题在当前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其置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视域下,目的在于纠正当前大学生文学经典文学阅读过程中存在这偏差与误区。
一.经典文学阅读中的误区
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中小学教育中对考试成绩的过分偏重,使一部分大学生对经典文学及其阅读的意义存在着相当大的误解。误区一:对经典文学认识不清,错将经典文学等同于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文学的,同时是经典的。文学是人类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语音文字,以塑造人物形象等等方式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传统文化则范畴要大得多,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作品中蕴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和表现的一种形式。但是经典文学不等同于传统文化。误区二:对经典文学作品与一般文学作品认识区分不清。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并不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含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是读文学作品即可。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曾经指出,经典的原义是指我们的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是接受教育者的必修书目3聂珍钊先生曾经论述:“文学经典与普通的文学作品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文学修养的必知之书和必读之书;后者则是文学修养的选择之书和非必读之书。”4误区三:对经典文学阅读意义认识不清。当前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在生存压力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文学阅读中,存在急功近利和短视的现象,对经典文学阅读意义认识不清。笔者对二十名在校学生进行的面对面访谈中二十名学生只有六名学生认为经典文学阅读可以提升个人素养,会对他们未来求职提供帮助。网络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出现的这个差距说明青年学生对于影响自己自己阅读的因素和自己进行文学阅读的目的根本没有清晰的认识。在经典文学阅读中存在的这些认识误区,使学生在读书时选择失误,误将一些缺乏价值的畅销快消心灵鸡汤类书籍当做经典阅读,忽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二.影响经典文学阅读的环境因素
影响当前大学生对文学阅读意义的理解除了认识误区之外,外在社会环境等因素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及阅读心态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经典文学作品在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的同时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思想性,经典文学作品大多数需要阅读者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多读多思,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去挖掘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当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生活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无孔不入,手机电脑平板已经成为日常必不可少的装备,也是青年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手段,67.4%的受调查学生坦承其阅读的媒介是手机。而网络时代新媒体的阅读从时间来说常常是碎片化的阅读,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内容越来越趋情感化、通俗化。“阅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们的阅读习惯,进而也影响到阅读的内容。”5由于竞争激烈,紧张的生活节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及阅读心态。一方面,为缓解紧张的外在压力,部分大学生选择内容相对轻松、带有娱乐性质的作品,作为其忙碌生活的调剂品。另一方面,竞争压力导致急功近利及短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阅读者的阅读心态。在调查中,59%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就业,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但是经典文学的阅读作用不能简单的以短期职业能力提升来判定。这样的阅读环境和阅读心态势必对当前大学生的经典文学阅读造成障碍。经典文学作品无用的观点一度甚嚣尘上。
网络时代现代文学论文
1经典文学形成方式的变化
1.1网络时代
唐诗、宋词、元曲、名小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大量的文学大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古人和今人共同搭建了一座巨型的“文化大厦”。通过对各个文学大家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他们都重视经典文学。网络时代的来临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典文学的传播方式也逃不过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网络时代改变了经典文学的传播方式。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作家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通常都会和作家的生活地点、生活状态、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文学家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呐喊》等作品都同它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每部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先驱者的结合,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一代人的精神的合集。经典文学使人文价值能够永恒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但对这种价值的挖掘和发现往往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经典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虽然剥夺了文化精英对文化的掌控权,但是却没能获取到经典文学的正真价值,造成了在网络时代下,文学作品发展出现了空心化。
1.2阅读方式的变化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数据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并且在逐渐走向消失的途中。电子书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传统书籍,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都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阅读方式的变化使阅读变得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使文学经典的形成发生变化。在网络时代,作家创作的作品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在网络上和读者见面,同时和读者就作品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通过网络,作品将成为作家、读者、批判家的探讨对象。网络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发展速度,也使人们的思考形式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的欣赏逐渐变成了快餐文化,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成为了仅仅是追求感官刺激,不在是为了心灵冲击和精神上的愉悦追求,这种变化使文学经典阅读逐渐缺失。
2解析经典阅读方式
对于文学的学习不能仅去听,要去读去想。只有通过读和想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在阅读中,我们往往摆脱不了政治因素对心理造成的影响。钱理群教授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由于长时间受政治元素的影响,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都会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而带着政治色彩去阅读就很难走进读者的内心。虽然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价值和革命价值,如果带着历史情结去阅读,那么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将会消失在阅读之中,这种情况不仅仅会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在其它文学家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浓厚的政治因素将会使部分读者(年轻的读者)失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久而久者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将会消失在变化之中。经典的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其政治性的体现,而是其文学价值的体现。一部具有文学价值作品可以起到净化人心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同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读者在经典阅读中,往往因时代的独立性而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从而心灵同经典阅读之间将会形成隔膜,使读者的心灵和文学作品之间产生距离,缺少了读者的支持,作家写作的动力也会逐渐消失,长时间的发展下去,经典阅读将会消失在文化的海洋之中。网络文学的出现使阅读受到了一种新的解析方式,自从20世纪90年代网络文字兴起后,经典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强力的冲击。城市快节奏生活,巨大的生活压力使深度阅读已经成为了历史,反观轻松的现代网络文学更加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阅读形式。网络文学的特性、读者在网上交流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促成了所有以读者身份上网人员在网上进行交流的局面,而且所有网民在交流中相互都是独立的,不受到任何人的约束,这种“绝对自由”导致了戏弄经典、嘲讽经典、改造经典情况的发生。
现代文学经典及其影响2篇
(一)
一、后现代文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文学流入中国文学界,因此,大量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作品也相应出现在中国文学界,这充分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确实对中国文学产生了莫大影响,也将中国文学流派划分成具有明显后现代文学思潮的几个流派。80年代末期。中国文学界刮起了评论后现代文学思潮的文学风,但是,后现代文学也并非只是带来了正面影响,它对中国文学界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后现代文学对中国产生的正面影响
首先,后现代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后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打破了我国文学创作的思维定势。后现代文学使得我国专家学者开始着手考虑如何构建国际文学关系的标准。包括中国文学界在失去了创作中心和准则以后,与全世界的人民处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全球文学界的态势形成多元化发展,但是多元化发展又集合成一个流派。这些发展实现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平的文化交流。第二点,现代文学主义提倡“自我为中心”,而后现代文学主义主张以“语言为中心”,后现代文学摘掉了现代文学的虚假的面具。后现代文学的“语言为中心”主要强调的是语言的本身的含义,要增强语言的能指性,淡化语言的所指性。在中国众多后作品中,如《宿命》《边缘》等均符合后现代文学作品的思想特征。这些文学作品受到了后现代文学思潮的严重影响,其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学完全颠覆,无时不刻体现反传统的叛逆思潮。第三点,随着后现代文学的潜移默化,中国文学逐渐趋向于大众化。一些更为新颖、构词更加大胆的语言出现在了人们生活中,因为后现代文学的没有理想就是一切创作的最高境界很大程度上使中国文学作家的作品趋于平凡化,作家群体开始消散,在其作品中人们看不到追捧和拥戴,正所谓后现代文学“零度”创作的象征。同时,中国文学界也开始出现多种风格的文学风格,比如新状态小说、新都市小说、新写实小说等。
2、后现代文学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
任何影响都不是绝对的正面影响,因为突如起来的后现代文学思潮,让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出现了一些极端主义现象的产生。首先,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为达到一种纯客观写作角度,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遏制,完全强调客观写作手法,这些就造成了中国原本存在的文学形态,使众多流派作家变得盲目跟风,失去了传统中国文学的韵味和特色;其次,后现代的特色即消散一切凝聚物质,化整为零。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主流文学失去了文学深度,使文学的整体形态趋于散乱不规、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最终导致文学变得肤浅单薄。对此,中国应理性对待,进行客观批判和学习。
现代文学经典诞生与传承发展探究
摘要:作为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在发展中凸显的原创性和历史渗透性特征,使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释放空间。在文学经典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了解其文化价值,以及诞生的过程,对现代文学经典的流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为此,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进行阐述,并积极探索文学经典诞生过程,提出传承发展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经典;传承发展
一、引言
我国文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对经典文学不断阐述的过程。我国现代文学历程萌芽、曲折发展、繁荣的过程,造就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巨作,也推动着我国现代文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其成为经典化的存在。面对现代文学经典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应明确文学经典的诞生和形成过程,了解其延传的路径,为其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活力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概述
(一)文学经典的含义
立足文化角度解释经典,其主要是指大众认可的优秀作品,能够在文学领域发挥其重要价值。而现代文学经典的含义,难以进行准确的概括。众多文学创作者认为经典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它无法被超越和取代。而部分学者认为经典是个人化创作的,它具有本体性的特性。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反映着对于文学经典的矛盾态度,表明经典处于不断的被阐释中。笔者认为文学经典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而应多角度分析、看待。从文学本体理论来解释经典,它的存在是鲜活的实体,其崇高不可被复制的特征,表明其本体的关系。而从开放的角度来看,文学经典是不断被认可的过程,它的存在诠释着生命的活力。正是这种理论凸显了作品在社会中表达力的无界限,强调了经典的不确定性,是不断被认可又被重新诠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