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比较思考
1传统教育思想与信息化教育理论的比较分析
1·1传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传统教育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思想(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以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理论等)的引入,给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这些传统教育观的作用下,形成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以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纸质)为中心的“四中心”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灌输式教育;以黑板+粉笔+课本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应试教育等。其实质就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系列教育理论。
1·2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信息化教育就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以实现教与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技术层面看具有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等特征;从教学实现过程看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征。信息化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指信息化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实践领域指信息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教学实践,具体包括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数字化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评价与管理等。信息化教育不是为了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而是想通过信息化教育,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质。最终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2传统教育思想对信息化教育的影响
有怎样的思想就会有怎样的行动。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目标、过程等;同样,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也形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目标、方法等,结合以上对传统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对这两种教育方式作以下比较:传统教育和信息化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息化教育在学校中的普及和推广:
传统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
一、网络教育的定义
网络教育是我国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是将现代的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网络教育的招生没有学历和年龄的限制,因此能够为更多想获得学历提升的人以进修的机会。截止到今年,我国共成立了68所网络远程试点高校,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考生可以通过“高校网络教育阳光招生平台”,“中国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网”等教育部承认的网站查询各高校招生简章,从而制定自己的报考计划。在这些专业和正规的网站上,有意向的考生可以查找关于:入学条件、学习形式、修业年限、学历证书、注册信息、收费标准等政策。我国的网络教育包括:幼儿网络教育、中小学网络教育、高等网络教育、企业E—learning等内容。我国的网络教育采取各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命题的形式,高校根据自己的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制定招生简章,并且在高校的网站和网络教育网站上进行公布。我国的网络教育以水平考试为基准,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考生只要符合了相关的入学标准,满足了基本的学习条件,取得入学的资格并不难,很多高校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策略。
二、网络教育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我国学者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都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我国的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研究,一是侧重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二是对关注二者的整合、互补。在差异性分析方面,田溪、邓凡(2009)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研究》一文通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观点上的比较,得出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他们认为网络教育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形式的,二者是共存并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庞天祥(2007)《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是对立还是统一》运用了教育学的基本思想,从实施方式的角度对二者的差异进行了讨论,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的是互补性,二者在各自的方向上逐步靠近并且统一。朱书强、刘明祥(2001)的《共存与互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中指出: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的方式,网络教育以其优越性,对传统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他们对网络教育将使学校、图书馆、书籍成为历史这个观点进行了驳斥,但同时也指出了网络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与其他学者一样,朱书强等学者也认为在当前的国情下,网路教育是不能取代传统教育的,但是可以对传统教育产生一个很好的促进和补充的作用。在这个观点的贯彻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刘胜强(2005)《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动与共存》中指出,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文从网络教育的特点,传统教育的优势以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补和共存发展等方面加以阐释,指出了二者都有优势和不足,不能够相互取代,应该彼此相互补充以达成和谐的发展与进步。倪政林(201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一文在阐明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策略之后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二者的优势互补是可行有效的策略。杨建军;杨改学(2005)《保证质量,实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文首先肯定了网络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教育具有使优秀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共享,在新技术的辅助下扩大教育范围,适应了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终身化的需求,因此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指出了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习标准、评价标准在网络教育中是四个重要的指标。应该时刻受到重视。程艳林(2004)《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探讨》一文从网络教育的概念、特点、本质等基础性的信息角度出发,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时空性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该文对两种教育方式的利弊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网络教育能促使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实现创造性的学习。洪彬彬(2002)《展望网络教育》一文对网络教育会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这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网络教育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性,网络教育要与传统教育相融合,从而实现虚拟学校与现实学校的一体化发展。总结起来,学者对于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二者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将网络教育的优点应用于传统教育,是传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网络教育发展的立足点。网络教育的互动性、自动性、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都是超越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层次、教育对象、教学领域和教学目的上各有分工,在网络时代,更应该把握好网络教育的主动权,让网络教育成为发展传统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存在差别
网路教育提倡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采取自学性的方式,自动自觉的接受新知识,因为网络教育的课程存在于服务器中,这就需要考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的进行自我测评等,通过学生的自学加强构建知识的能力。而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教授的方式进行辅导,无论从学习计划到学习内容都是由教师进行安排,这就减少了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对学校和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网络教育提倡采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网络课程的内容是及其丰富的,网络平台中的多媒体信息都可以被学生所利用,例如:文本、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实时的交流与互动等都是网络教育中所独有的。这些优点是网络技术所赋予的,现今的传统教育中也借鉴了网络教育的这一优越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包括录音、视频、电影、电视剧、网络评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起枯燥单一的“课本教育”,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教育依托于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个学员的个人信息资料、个性提点、学习流程、薄弱环节、阶段状况等信息都能进行实时记录与跟进,同时系统能够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目标和计划,指导学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些繁琐的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无疑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记录工作、学习特点、薄弱环节和学习阶段等信息的记录工作全部是由教师完成,这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别
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分析
1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的共同特点
1.1将教师的讲授与自我学习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法,通过课堂为基础,将教师的授课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体系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讨论起到辅助作用。将自主学习与接受性的学习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而在远程教育之中,虽然并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对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强,学生要自行的对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来进行学习,同时进行时间的规划,最后取得成果。
1.2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那么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将知识加以应用。目前来说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向实践教学不断地进行转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长,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适应实际的工作情况。虽然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重视时间的部分,但已经有很多学校在传统教学的方法之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学习的部分。要注意到,远程教育的应用者主要都是在职者,他们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比起传统教育方法的学习者来说更为迫切。但是远程教育由于自身的形式限制,并不能提供场地或者条件来为学生增长实践的经验,只能以一些毕业设计之类的形式来对学生的施加能力来做出考验,这当然是远远不足够的。
2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2.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差异
小学语文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策略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但目前在一些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优良传统教育还相对缺失。基于此,笔者联系实际,结合具体案例,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良传统;教育策略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观念,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国家的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若能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教育,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教育的发展均会产生积极意义。下面我联系实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必要性做简要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让小学生多接触、学习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尊重、孝顺、仁义、宽容、诚信等多种美德,其能教给小学生许多道理,让小学生爱国、守信、善良、尊老爱幼,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崇尚美德、重视修养、人文素质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一直秉持的理念,这些理念即使在今天,也对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将中华优良传统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优良传统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小学生优秀思想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小学生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石灰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通过透彻的讲解使学生深入感悟、体会作者无私无畏、勇于抗争的高尚品质与宁死不屈的精神,进而使学生正确了解什么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让学生在古人高尚品格与精神的熏陶感染下,也能一身正义、坚守信念[2]。
二、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中的问题
(一)对优良传统教育不够重视
阅读教学革命传统教育渗透策略
内容摘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选文是最重要的育人载体。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范本,分析梳理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传统文化的作品,立足弘扬革命文化精髓,进一步探讨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下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更好落实语文新教材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位一体”;革命传统教育;实施策略
时代不同,赋予教材选文的育人功能就有所不同,教学策略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革命传统教育,首先需要我们立足语文学科的性质,立足弘扬革命文化精髓,梳理出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革命传统教育的选文,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元素,从而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选文概况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反对“空对空”的思想道德说教,主张通过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材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依托。通过梳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革命传统教育相关选文有29篇,名著类有6篇,包括《邓稼先》、《回延安》、《黄河颂》等经典选文,以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意在实现语言文字运用与人文教育的联动共舞,从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使青年浸润在社会主流价值之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下面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选文具体篇目。上述教材选录的革命传统教育经典篇目,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现了教材编写意图。有的叙写了、等革命先辈的革命经历,如《沁园春•雪》、《梅岭三章》等选文;有的记录了闻一多、鲁迅等革命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和生活日常,如《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等选文;还有的反映了邓稼先、杨利伟等在不同时期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行业领军人物的光辉事迹,如《邓稼先》、《太空一日》等选文。既然这些篇目被选录进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和学的内容载体呈现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之中,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呢?如何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既定文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呢?这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去思考的。
二.“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有效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策略
“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即以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为载体,以不同人文主题的选文为内容构成的一个阅读体系,意在实现学生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链接,让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生活。在初中语文“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有效落实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学生感受革命人物形象,体会革命爱国情感,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在教读课文中知晓事理,在自读课文中生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走向课外阅读中外化于行,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比翼齐飞,全面立体落实立德树人。
传统教育与新课改关系
一、继承传统精髓、促进新课改发展
课改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它是在扬弃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传统教育的理论,是多少贤能志士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理应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可是有的老师不能理智地看待传统教育理论,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把传统的东西批得一文不值,仿佛要打进十八层地狱。在这些老师的眼里不打倒旧的东西,新的东西就没有立足之地。其实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演变发展过来的,离开了旧的基床,新的东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然旧东西客观上阻碍着改革进程,妨碍着新的东西的发展,不破不立,但要看怎么破,怎么立。改革中,我们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的东西,不要像马克思批判的那样,为了泼洗澡水,不惜把澡盆里的婴儿一起泼掉。我们应该把婴儿抱起来再去泼水,这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二、剖析传统优劣、认识新课改意义
传统课堂“师道尊严”,造就了传统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学生是被动者,是被支配者。建构主义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运用认知能力自行建构。他认为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协作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是过程导向而不是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是学习导向的,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把语文课仅仅看作是识字课、讲解课、把能力训练当作题型训练,让学生“题海无涯苦作舟”,既没有兴趣培养,也不注重人格价值引领,忽视了语文还有“人文性”特点。在人文方面,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改革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既要重视双基、强调工具性,又要抓好以人为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即人文性,这是语文教学的走向,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单一性中走出来,顾及两点,整体推进语文教学。
三、改革传统教育、促进新课改创新
语文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之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传统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教学层面,本质上是一种维持性学习,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几代学生做着同样的作业,把作业的反复训练作为能力的培养。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忽略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应用知识逻辑综合分析问题的训练,抑制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灵活运用、勇于创新知识的能力。从社会及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减弱,结果,使社会对学生语言素质的高度期望值与学生对学习的淡漠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公民有更高的人格独立性,思维独创性以及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从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来看,语文教学格局需要转变,素质教育应提上日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应成为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语文教学内容将必然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转向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从对知识接受性的学习转向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看来,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务实、求活,应以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应该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强调充分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使其最大可能地发挥效益;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但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作者:翁艳玲 单位:山西省孝义市青年路小学
语文教学对传统教育的思考
一、语文传统教育的“双基”
语文传统教育讲求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语文是其他科目的根基,而“双基”是“毛细血管”,它是获取语文知识的工具。当前教育改革,有些思想偏离了“双基”轨道,一味崇尚“刻意”改变,忽视“双基”的重要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就是基础的夯实性。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高度上出发,全面了解“双基”在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教学虽称作“新”,但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利用传统教学精髓加以弘扬和发展的创新。传统教学精髓是血脉相连的中的“DNA”。教师要对“语文双基”有辩证思维,虽然新课标没突出说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两个概念,但是我们在文本中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应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可见,新课标不但没有否认“双基”,而且还在“双基”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强调以学生自主合作式掌握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在学习发展中借助浓厚兴趣和丰富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取自我探索的能力,这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立体目标。
二、语文创新教育“探究”
新“三维目标”教学中,三者并不是独立个体,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贯穿的整体系统。这个系统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贯穿以学生掌实用知识和技能,注重系统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包括教师每一节课程的传授、每一次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都要落实在“双基”的基础之上。教师要顺应新课标要求,针对与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要了解新课标的要求、了解学生存在的“短板”,针对短板来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进行“对症下药”的“治疗”。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由于学生的思维局限性,不能洞察知识点前后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教学当中引导非常重要,引导是建立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上,也就是“合作”;为追求和结合知识连贯性,老师可在课堂课件设计下足功夫,力求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问”,以积极方式,如情境、探究式提问、兴趣的引导,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彻底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强调“自主”,才能将学习激情得到完全释放,取得学习扎实效果。“探究”存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点探究,围绕语文知识所遭遇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学习手段方法寻找最佳学习途径的研究。针对于“语文知识问题”探讨,可在语文教师之间展开民主谈论,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师可将教学课件拿出来进行评述,广泛征求大家意见,这不是专家评述而是自由式的畅所欲言;每一个教师都有着丰富的讲台实践,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探究”既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分享。“学习手段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民主谈论,同样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手段,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能同样让其他同学受到启发和模仿。
三、结语
语文教学传统继承和创新并不矛盾,现时教师需要的不是改革的勇气,而是深化改革的方法,努力挖掘传统语文教学精髓,在创新中继承和发扬,那么语文教学工作会做的更好。
作者:胡秀华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青阳小学
抗联遗址遗迹资源融入革命传统教育
关键词:思政教育;抗联精神;遗址遗迹,革命传统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正不断发生变化,思政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工作特点,“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强调高校教育教学中应全面贯彻落实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成果尤为重视,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领域和文化阵地建设,成为省内高校探索建设一流院校重点项目。
1吉林省抗联遗址遗迹资源融入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现况
2021年10月,对吉林省内部分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数据表和统计图,系统和直观地了解不同专业、年级同学对抗联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观点。据调查显示,在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大班教学,集中教学”的现象,加大了思政教育的不均衡性。同时“大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备课缺乏针对性,部分学生对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不理解,对课堂内容更是“置若惘然”。在对省内某大学大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课程的教学上,对课堂外开展思政实践教育表示接触较少,同时,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大部分同学认为思政课堂枯燥无味,自学自讲的授课形式在提升小组合作能力和构建自学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调查显示,43.8%的同学认为,现阶段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较少,影像资料缺乏,高校思政教育缺乏有效载体,无法进一步凝练形象化教学成果,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僵化,呈现“灌输式”“说教式”现象。
2将吉林省抗联遗址遗迹资源融入高校革命传统教育路径分析
2.1“抗联三步曲”,重温抗联史
吉林医药学院开展“抗联三步曲”,即“重走抗联路、重忆抗联景、重怀抗联感”,以走访吉林红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例、组织学校教职工重走抗联路、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学校教职工先后参观了李二桥、杨靖宇居住地等遗址,杨靖宇将军战斗生活过的饮马池、碾盘、司令部等遗迹,以及东北抗日联军蒿子湖密营纪念馆,一幅幅史实图片、一份份珍贵文物、一声声慷慨激昂的讲解,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东北抗联史,使教职工深切体会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真切感受艰辛困苦而又不屈奋战的抗联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