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论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语文教学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限制,比如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或者不牢固,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忽视阅读教学,不怎么重视这个项目,近些年,随着教学的改革虽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重视程度,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实验改革教学方法,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的长期缺乏,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因此,长期依赖教师的教学权威,学生逐渐对语文阅读学习没有了兴趣,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语文教学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中对阅读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按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的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那么它的教学任务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然而,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根据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随想随讲,随意性很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因为在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终会致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低下。
3.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是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很少,因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用,而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即便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就不让广大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又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
传统音乐文化视域下声乐教学论文
一、高师民声教学中传统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①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语
民族传统文化美术教学论文
1.随着时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应贯穿于课堂内外
近年来,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愿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名牌大学,穿名牌衣着,开豪车,住豪华别墅,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有奢望之心,而民族文化中的优良美德不见了。公交车上的让座反而成了一种奢望,这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所致。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美术教师要时刻有这种意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在漫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创作反映社会不良现象的漫画。如:在公交车上,站着一个弯背弓腰、摇摇晃晃的老年人,旁边坐着几个青年学生,他们谈笑风生。这样一老一少,一站一坐,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此画的讲评,引导学生尊老爱幼,弘扬传统美德。在《装饰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变废为宝,利用废旧的光盘、报纸、草帽以及破旧的毛衣,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制作成各样的小装饰品,提高同学们保护环境和勤俭节约的意识。在课下,组织课外活动,成立书法和中国画活动小组,定期举办书画讲座、书画大赛。把这些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不应付,不走过场。
2.践行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民族传统文化中,书法、中国画、中国结和陶瓷艺术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制作能力非常重要,他们可以非常直观的融入其中,感受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就拿中国画来讲,首先要懂得欣赏中国画。在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风雨鸡鸣图》,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其次,要有条理地进行笔墨练习。中国画墨色的干、湿、浓、淡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学生开始练习时,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践行传统文化,还要潜移默化去引导学生。如:假期组织学生去游览遍布中华大地的人文古迹;去陶瓷之都体验陶瓷制作的神奇和各式艺术品的精妙等。
3.寻找生活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树立坚定的民族审美信心
随着伟大祖国日益强盛,我们以更包容的姿态去容纳各国的文化,以更大的胸怀去迎接世界宾客的到来,而中国的形象和中国的元素更是现在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体现在诸多方面,如:长城、故宫、唐装等。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传播世界,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走在教育第一线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在生活中寻找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教材,拉进课堂,通过生动立体的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审美信心。如在《民族风服装设计》的教学中,如何将中国元素巧妙运用到服装设计上,如面料选取丝绸、锦缎、麻、蓝印花棉布等;款式选取中山装、旗袍、立领、斜襟、对襟等;图案选取牡丹花、团花、缠枝花、龙凤和汉字等装饰纹样;颜色选取大红、大绿、明黄、蓝等色彩艳丽的民族色彩;工艺选取镶、嵌、滚、盘、绣等中式工艺。将这些中国元素,哪怕一点点元素巧妙地结合在现代的服饰中,形成最炫民族风。
4.结语
高校传统课堂历史教学论文
一、传统高校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势
1.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主导历史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学生则在教师的教导下能够很快了解和系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
2.传统历史课堂教学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便于历史教师集中传授系统的历史知识,并能够与学生展开面对面辅导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深入理解历史规律。
3.传统历史课堂教学能够展示历史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师生间感情交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时能够带动和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然而,高校历史课堂教学发展到现在它的缺点也逐渐显示出来。一是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轻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主能力;二是历史课堂过于统一的形式使差别教学不容易实施。
二、高校历史网络课程教学及其优势
20世纪后期计算机多媒体和interenet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在教育领域应用改变了教学形式,1999年,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国家的政策激励下,高校各专业不断引入网络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在高校不断普及。历史网络课程是信息时代条件下历史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合起来的历史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本人有三年的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践教学活动,我认为高校历史网络课程的优点有:
(一)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教学论文
一、教学目标的不同
传统素描教学是以培养准确再现对象造的造型能力为目的,遵照客观物象大的形体、结构、明暗、体积、比例、质感、空间等,强调如实地客观表达客观物象,侧重技术和技巧上的训练,以培养眼、脑、手相一致为己任,思维上也侧重严谨、理性、客观。学生根据描绘的现实对象,反复去推敲对象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明暗关系和体积的起伏转折、质感、量感、空间虚实等,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真实再现对象本身上,重视素描技巧,很少涉及灵感和感受问题。因此学生忽略了素描的创造性、思想性的一面,即大都是一种特征为概念,空洞、麻木、苍白,言之无物,仅仅重视表象事实的描述与再现这种应试式的写实素描,致使技巧方法抑制了创造力的挖掘,从而造成大量的素描浪费,所获颇少。所以这种直观写实训练是一种纯粹的再现造型的技能训练。现代素描教学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是重新用新鲜的眼光观察我们周围世界的生动表象,将过去所谓的素描知识悬置,颠覆了以往“传统素描”在造型思维和训练目标上的认识,将自然的一些形态与形式要素转化为设计的要素,接受从亲身经验中获得信息的理念。注重训练学生对客观物象的再创造,鼓励打破客观物象的原有造型,强调以主观的方式“主动”地去破坏重组物象,重新建立新的画面秩序,从自然形态中获取敏锐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过去表面的描摹,重新认识形态与功能的潜在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脑对事物的联想与创造能力。在思维造型上更加自由、无拘无束。发掘每个学生潜在的看待事物与表达事物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不同
传统素描教学内容以几何石膏、静物、风景、石膏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人体这一秩序来按部就班操作的,绘画对象比较单一。教学侧重再现与表现光影与物体两者间的内在规律和微妙变化,深入挖掘研究物象形体之间的各种微妙关系,力求造型上以准确表达再现为主,偏重纯粹的审美性与艺术性。传统素描更进一步地传达物象内在的艺术性和精神性,探索的是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和纯粹的视觉艺术语言。设计素描教学围绕设计专业的特点,经过不断的探索,基本可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五个单元:形态的表象研究,形态的写生解析变体,自然形态的内部分析,人工形态的写生解析变体,造型与语言表现研究。形态的表象研究强调重新用新鲜的眼光观察我们周围世界的生动表象,将以前所谓的素描知识悬置,接受从亲身经验中获得信息的观念。着重训练学生自主选择与综合处理的能力和对现实物象的敏锐感受力,以及选择与构图的审美原则。作业的研究对象以铁桶、废弃物、破碎的石膏、手套、揉皱的纸张等,也可以有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选择物品,要求学生非常真切的感受事物,改变看的方式,借以发现这些易被忽略的物象所具有的表现力。通过跟老师的讨论决定形态的造型与构图处理,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基于观察现实的审视方式,培养一种超越一般审视自然物象宏观的视觉眼光。形态的写生解析变体重点要求学生认知各种不同的结构,例如植物的枝状结构、自然中生长的螺旋结构、动物的解剖结构和骨架结构以及几何结构、榫接结构、团块结构等,通过研究这些结构从而强化对形态的掌握与再造能力。重点训练学生在排除自然光影、肌理与明暗的干扰后以结构分析的眼光观察自然、认识形态,理性地分析表象之下形态的结构的能力,旨在能够透彻地分析存在的物体,掌握功能与形态、环境与形态的关系原理,并进一步将功能构造转化为实用的设计,从而为形态的创造和主动的表现打下基础。作业的研究对象以人、动物、植物、瓶罐、三通等机械物的结构等。自然形态的内部分析着重给学生讲述内部结构单元形及相似形态,让他们关注造型、结构对设计的启发。思考物体的内部的确隐含了富于功能性的结构骨架从而也存在着一般无法观看到的种种形象,例如剖面的青椒、西红柿、圆白菜、洋葱等;分析这些自然形态,剖析物体从外部到内部的研究和分析形态单元、放大微观图形分析与宏观景象的对比,采用研究草图、摄影、文字分析、速写、素描等方法记录分析的过程,将分析的形态、形态之间的关系分门别类,利用分析、解析的结果通过透叠、交错、切割、局部放大、缩小等手法发展成一张或系列变体绘画,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得到延展,并且初步具备分析能力,这是绘画素描所不重视不具备的。我们身处在后工业社会文明之中,周围的环境基本上是人工形态的东西,所以人工形态被我们所关注是必然的。人工形态这一单元的写生解析变体要求以自行车为对象,做不同研究小稿20张,可利用圆规尺子等辅助工具表现造型的几何性所归纳的准确性,理性地寻找形态之间的比例关系、数理关系并且从中寻找出一种处理画面的结构秩序规律,在随后此类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形态的归纳拆解并继续保留自我判断能力,最后根据解析,完成一张变体作业。此单元旨在训练学生对现代主义设计物进行解构,启发更多新形态的想象空间,唤起内心深处对于潜在创造力量与隐喻的渴望。造型与语言表现研究这一单元训练的内容以明暗练习、空间练习、空间形态写生、节律练习、色彩练习、线条练习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视觉因素丰富性的传达与表现技巧的提高。虽然在前边各单元的训练里,形态的表现已涉及语言的表达,但是专门就语言表现本身做一番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学方式不同
传统的素描教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依据自己的审美挑选静物,模特,最后画面是由教师本人的审美提供的,学生只是被动地画出老师所摆出的美感色调,画出老师的审美。设计素描在此教学方式上作出大胆的尝试,以指导并鼓励学生对素描对象进行适当的拆解、解析、变体的作业推导方式进行,强调对客观物象的再创造。减少长期作业,提升速写与默写量,培养学生的推测与想象力;通过“凭空”设计,即不给出实物,仅给出实物功能,让学生自行开始设计素描;“反面”设计,即给出具有相反功能的实物,让学生自行设计能实现所需功能的物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摆好静物被学生围一堆写生的状况,而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着手挖掘题材,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给自己摆静物,保证出来的每一张作品独一无二,风格和主题都具有鲜明的审美取向和个性;适当地引入设计类专业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深入设计的世界中,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或者实地观摩,让学生认识设计的整个过程;当然教师也特别注意在作业中启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的审美和设计意识的形成,而不是纯技术层面。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作业无论从构思上,构图上,审美上,表现上都是前所未有。同时由于每个学生问题不同、路径不同,老师会针对问题提出下一步会怎么做,从而说明教学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交流,一种活泼的参与行为,突出教学互动。
四、小结
传统中学与新课标体育教学论文
1传统中学体育教学的局限性
这种传统的强调体育知识,忽视学生实际素质技能的体育教学方式,极大的限制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独立活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导致许多中学生的心理、身体素质比较低,最终对学生学习的效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教学过程单调乏味。中学体育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借助相应的教学环境来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优势,以多样、灵活、实用的体育教学手段让所有存在个体差异的中学生都可以通过相关手段实现其学习目标。要较好的保证中学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尽可能的避免盲目扩大以及过度强求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以及步调一致现象的出现,以免出现体育教学目的错位的情况。而传统中学体育教学,普遍选择按部就班、机械的操练模式,使得中学体育教学的时效性大大降低,教学形式也较为单调、呆板、机械及乏味,大大降低了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再次,体育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竞技体育过度强调体育活动对人体具有的各种改造作用,且强调身体活动各项能力的超越,这与人类自然生长规律及实际状况背道而驰,偏离了强身健体的实际目的。此外,竞技体育中技术要求较高、规则较为严密运动项目尽管增强了中学体育教学的严肃性,但是却不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乏味、枯燥等感受,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降低。
2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
2.1教学方法出现较大转变。
新课标重点强调运动兴趣的培养、激发,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这说明不管是体育教学内容,还是体育教学方法,中学体育教学都以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及体育素质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因为只有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给予重点关注及培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课堂当中,从而达到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2教学主体发生转变。
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强调体育教学课程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及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只有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潜能给予重点关注,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采取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大学生人文精神传统音乐教学论文
一、传统音乐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
(一)传统音乐能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丰富的人文文化,传统音乐资源非常丰富,因为各地区间的地域条件、社会风俗、语言等等不同,所以音乐风格差别很大,这就形成了传统音乐的多元化。这样丰富的多元化传统音乐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对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某一音乐文化的差异与局限性,这样才能更加直观地进行思考辨析,才能逐渐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才能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培养其人文精神。
(二)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能给予大学生精神滋养
中国传统音乐包含了几千年来的许许多多优秀品格,在传统音乐中渗透了几千年的思想文化、艺术道德、人文修养等各个方面的精髓,是通过积累沉淀的,它反映出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智慧、情感意志的体现。在高等教育中加入传统音乐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反观自身,使大学生了解并且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二、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传统音乐进行渗透,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认为将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教学方法视角下传统声乐教学论文
一、声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只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男女有别、嗓音有别、音色有别、声部有别、个性气质有别、审美取向有别、体格状态有别的具体差异。考试时,入学声乐演唱水平高的学生和演唱能力差的学生一律唱《茉莉花》《二月里来》等简单的作品,其结果是条件好的学生依然得高分,基础差的学生还是获得较低的分数。表面上看,得高分的学生比得低分学生的演唱水平高,其实高分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没有提髙多少,因为他们和开始的基础一样。因此,同样的歌曲竞赛,基础不同、起点不同,还是基础好的学生占优势。这种“变过程式教学为结论式教学,变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为单向灌输式教学,变内在诱导思维式教学为学生被动式学习的逆向教学方式”,容易忽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忽略声乐课堂的生成性和过程性,忽略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及其广度、深度和传授信息的多维性、集成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没有特色,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更被动、厌倦学习,师生的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信息和多向信息的交流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指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只顾详尽、透彻地讲授声乐教学内容,忽视启发学生的活跃思维,以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学过程比较死板,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形成教与学的对立面。另一方面是指教师与学生虽然有交流,但是视野过于狭窄,不能拓宽思路,学生放射性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比如,高师的传统声乐教学多以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训练模式展开,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财富,为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人们对于声乐表现的多元化需求,两种唱法的培训已不能涵盖声乐表现的广泛性、多样性,在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驱动下,通俗歌曲和原生态的声乐形式日渐成为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对象,民族民间音乐如戏曲、说唱音乐也逐步被列入一些高师的地方特色课程。高师仅以某一种唱法教学的模式似乎已不切合现实。这就需要高师声乐教学遵循声乐训练的基本规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嗓音条件和文化素质为依据,通过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多元的声乐元素和完美表现拓宽声乐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适应社会对声乐教育、声乐传播的多元性审美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当今的声乐艺术舞台上,集几种唱法交叉、融合的演唱者并不罕见,并且得到了社会认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如果声乐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不到拓展,“具有基础厚实、覆盖面宽、综合性、针对性强的声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就受到制约,反映社会声乐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就会远离学生的学习范围,与声乐相关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就会缺乏。这样就会导致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多向信息的探讨与交流,声乐知识、技能等涉及面狭窄,不利于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创造欲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就得不到实现。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高师声乐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基础音乐教育和基层音乐教育工作的需求。
三、声乐教学手段的单一化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使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成为可能。多媒体、语音和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一些高师已投入使用,幻灯投影、电脑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进入高师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过去单一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些音乐理论性学科也广泛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促进了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运用多媒体的案例目前还不多见,因为声乐学科的抽象性和难学难教的印象已根深蒂固,声乐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创造性得不到真实的体现,教学效率就不能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声乐教学效果也就相应地大打折扣。另外,相比较而言,传统声乐教学的效率偏低,学生在课堂学会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常常因课下练习时没有参照物使声乐训练的要点荡然无存,达不到预期效果。虽然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学生的声乐知识、技能的训练方面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为高师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实践性、创新性、实用性、应用性等多元化要求,应充分发挥声乐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成为高师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既强调“教”,又强调“学”,既要直观生动地“教”,又要主动灵活地“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多元化新型人才以适应新时期声乐教学的需要,就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作者:常虹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