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雕塑艺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雕塑教学中的材料运用
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1977年的恢复高考,雕塑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雕塑家。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的雕塑专业仍然没有十分重视材料在雕塑教学中的作用。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雕塑教学发展,也容易出现雕塑艺术与雕塑教学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我们的雕塑教学中材料课程在整个课程中课时偏少。而且各大院校对当代雕塑教学的新思路、新成果不是很敏感,致使材料教学课程内容显得过于陈旧。在一些教师看来,泥塑和材料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把泥塑教学当做低年级的课程,把材料加工当做高年级的课程。还有的学院把泥塑和材料课程当做不同教学体系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把传统的写实主义泥塑课程当做基础课,把材料课程当做当代雕塑教学的课程,让它们在教学中并存。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材料课程目前仍然被视为一种补充性的、辅助性的课程。这是与我们的雕塑艺术发展不相适应的。从中外美术史的发展来看,材料的意义和概念是和我们高等雕塑教学的概念不尽相同的。雕塑史上的“雕塑”,是由材料组成的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从霍去病墓前之石雕到铸铜的三星堆铜人,无不体现着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魅力。而由于我们的高等美术学院对于材料课程的忽视,使得我们的雕塑教学成为了一个非常有限的世界。同时由于高校雕塑课程时间安排的诸多限制,我们的材料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得不到保证课程中对许多廉价材料的大量使用,加上教材的相对落后,也是材料课程在雕塑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不到积极引导作用的原因[1]。在我国雕塑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该从材料课程开始。看起来,它似乎只不过是材料教学的课程,但是它实际所产生的效果,会是对泥塑教学传统的颠覆。 鉴于材料对雕塑艺术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我们的雕塑教学在课程上应当适当加大发展综合材料教学的力度。通过对金属加工、石雕、木雕、陶塑等多种材料在当代雕塑教学中的运用与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材料的属性和加工工艺,熟悉雕塑材料其特有的美感[2]。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制作、加工各种雕塑材料,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材料的特性。同时学生的个人才情、能力和艺术思想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施展。材料作为一种雕塑语言,不仅使得雕塑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也使得许多原先无法表现的题材有了实施的可能性。但是对于材料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熟悉材料本身的性质,并且熟练地对它进行加工制作才能使材料在雕塑作品中发挥出它特有的作用,最终制作出既有材质本身独特魅力,又洋溢着个人风格的雕塑艺术作品。通过增设雕塑材料课程,我们的雕塑教学才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应用,把各种新兴的材料引入课堂,提高我们的雕塑教学质量。近些年,学术界一直在强调雕塑教学中的“中国意识”,在整个艺术思潮跟随西方走了近一个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时代强烈地呼唤着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在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在中国的雕塑界犹如走马灯般地上演了一遍之后,我们在思考着中国雕塑的未来。我们的雕塑教学要从过去单一性的教学向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从过去培养目标的单一性逐渐向综合性发展,增强学生对中国雕塑艺术形态的探索。雕塑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认识雕塑艺术的现代性——整体的、多元化的创作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具有发散、联系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多角度立体的观察方法,能用历史的、辩证的、有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学习和解读西方雕塑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够不仅关注作品的形式、内容,而且知道这些材料、技巧与作品本身的联系。在我们的雕塑教学理论中应该凸显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理论,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论,创造条件,加强措施,提倡教学理论的灵活性、开放性。 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雕塑教学之路。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材料雕塑教学新理念,开设更加多元化的材料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使雕塑教学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雕塑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泥塑教学独霸一方的格局。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雕塑艺术巨大的发展,我们发现雕塑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制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材料的制约。材料艺术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当前卫的雕塑艺术作品在全国传播开来的时候,雕塑逐渐突破了单一的传统写实为主的表现形式,综合材料雕塑成为雕塑家与时代相呼应的艺术语言。当时的各大美术院校的雕塑教学也开始进行雕塑材料的拓展,用综合材料创作雕塑作品来表现自身与社会的价值。材料在雕塑艺术作品中开始呈现出特别的价值,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雕塑创作的初期构想和作品的最终效果。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性,铁的刚毅,铜的古朴,玉的温润都是例证。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几乎所有当代雕塑艺术家都对材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们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在材料选择上也开始显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说雕塑艺术家对于不同材料如金属、木材的加工和运用体现着不同雕塑家的艺术主张和审美趣味[3]。如果说雕塑艺术作品是艺术思想在物质材料中的显现,对于材料的加工和使用就是雕塑家展开雕塑艺术创作的支点。雕塑创作缺少了材料的支撑必然造成雕塑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匮乏[4]。不同材料的雕塑作品总是在本质上体现着不同材料的特质。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的感染,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表现情感。实际上艺术作品材料的应用正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载体,是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雕塑家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价值,借助材料的美感,传递自己的内心体验。 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材料在雕塑教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充分理解雕塑艺术教学的人文价值和内涵。雕塑课程作为雕塑专业学生造型训练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许多高等美术学院和综合类大学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要建立一套符合当代雕塑教学的教学课程体系,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我们的雕塑教学课程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在继承传统教学课程的基础上,把以前一些较为单一的课程进行归纳和梳理,在课程设置上要不断地改进方法。我们的部分美术院校的雕塑教学课程几十年来都采用一种方法,而没有认识到雕塑教学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它不仅体现着教师对于新思想、新知识的运用,而且体现着对学生思想空间和思维变化的关注。由于当代雕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我们的雕塑课程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雕塑教学课程的改革向来是雕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要在改革课程的同时,进行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这两者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我们的雕塑教学质量。同时先进的课程设立和科学的课程体系不仅使雕塑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观察力与创造力。通过开设各种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如陶瓷艺术、民间艺术、木雕艺术、金属加工等,增加学生研习各种材料艺术的机会,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改变过去单一授课的方式,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我们的雕塑教学课程应当是开放的、灵活的、多元化的。#p#分页标题#e#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雕塑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雕塑教学中重视材料教学就成为了我们的必由之路。构建我们本民族的雕塑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坚定地走“独立自主”的当代雕塑教学之路,发展材料教学是我们当代雕塑教学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应该有这样的自觉认识。在学习外来雕塑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把发展的长远眼光锁定在建设和发展我们本民族雕塑艺术的目标上来,才能使我们的当代雕塑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陶瓷雕塑个性特点综述
作者:汪淑珍 单位:景德镇雕塑瓷厂名人作坊汪淑珍艺术工作室
陶瓷雕塑是陶瓷与雕塑艺术的联姻。它既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同时又是陈设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雕塑与绝大多数造型艺术—样,只能表现—个瞬间的动作和神态,而不像电影、文学和连环画那样可以描写整个情节的发展过程,甚至还能刻画人物性格形成的始末。曾有雕塑家说过:“雕塑难于作复杂的描绘,而要求形象的单纯性”。就一定意义来说,单纯就是美。单纯既是雕塑的一种局限性,又是它的特长。陶瓷雕塑好比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行为的—个片刻瞬间,即以静态的造型表现出仿佛止在运动的瞬间,这往往恰是作品取得生动效果的主要因素。因为抓住一个姿态正向另一个姿态的转变片刻,可以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取得较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当然,雕塑表现静态对象的造型美,同样也可取得好的效果。但不管是“动”或“静”,创作都要求能把握住最明确、最动人、最集中的瞬间动作,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进行加工提炼,避免复杂、琐碎、松散、堆砌的塑造,任何拖泥带水的情节,都有可能使雕塑作品失败。
陶瓷雕塑是陶瓷与雕塑两种技艺的统一体。经过陶瓷艺术火的处理,陶瓷雕塑具有了鲜明的个性。陶瓷雕塑决不只是单调无味的雕雕捏捏手工品,它是具有高度艺术思想性的艺术作品,是吸收了绘画、装饰并结合陶瓷表现艺术手法而产生的艺术杰作,因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及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陶瓷雕塑具有宽广的内容和强烈的情感意境陶瓷雕塑的创作首先要明白其创作目的与意义。艺术的创作是要反映人民的美好理想、愿望和情感,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陶瓷雕塑是艺术品,审美功能是艺术品的本质属性,所以陶瓷雕塑具有丰富人们生活情趣、陶冶道德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基本艺术功能。陶瓷雕塑在题材内容表现上是极其丰富的,并且表现手法上多以抒情为重,恰似轻音乐那样,促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以美的享受。陶瓷雕塑作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审美需要,但是不同阶层、不向民族、不同地区对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审美内容有着明显不同的需求,故此陶瓷雕塑作品在表现内容美方面是有其针对性的。陶瓷雕塑所能表现的是—个瞬间的动作和神态,这一动作瞬间代表的是一种意境。和所有艺术品一样,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因素:首先从表观上看陶瓷雕塑是“画”,也就是“画面境界”的意思,是指艺术创造的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直观的生活画面。但是这种“画”表现的形象要达到形似与神似相统一的意境。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这种形象既要有外在形象———形似,同时又要有精神形象———神似,以达到形神的统一。其次是陶瓷雕塑的“诗”境,即指“意”的意思,它是艺术家在其创造的形象中所能表达的主观思想情感,这是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内在生命与灵魂。陶瓷雕塑可表现的内容极为广泛,大致有传统的神话题材、欢乐喜庆的儿童歌舞、健康优美的体育、文艺节目、表现吉祥的花虫草鱼、逗人喜爱的动物鸟兽等等。因此陶瓷雕塑在内容题材表现上具有宽广性,在情感意境表达上具有深远性。
陶瓷雕塑创作的高度艺术审美性陶瓷雕塑作品首先是艺术品。艺术作品的首要功能是艺术审美性,没有艺术审美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品。所以陶瓷雕塑创作首先考虑的是其艺术审美要素。陶瓷雕塑作品在陶瓷类别划分上归于陈设陶瓷之类,具有艺术审美功能。在信息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雕塑陶瓷的陶艺化促成了陶艺雕塑的出现,所以泛自由化陶瓷雕塑集中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审美功能是陶瓷雕塑立足之本,特别是适合现代审美意识的现当代陶瓷雕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总之,伴随现代审美意识的传承与发展,陶瓷雕塑的创作审美性在变化发展之中,具体可体现在陶瓷雕塑产品从传统的案头陈设走向广场、公园等大城市的公共场所或场合。
陶瓷雕塑极具装饰性的创作风格与表现手法陶瓷雕塑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是陶瓷的发展史。在陶瓷雕塑发展简史中,各个历史纪年中都有比较独特的陶瓷雕塑作品,特别是极有代表性的陶塑,从其造型的运用上看,其源于表现生活内容的艺术形象已运用了大胆的装饰化手法,从而经过艺术处理形成最终作品,其明显地让人感觉到比生活中的原型更为生动优美,具有既源于生活又远远高于生活的口味。从我们现在批量进行生产的陶瓷作品可以看到批量生产的陶瓷雕塑具有程式化的装饰性特征,因为现在批量生产陶瓷雕塑作品是先模型化后再生产的,其整个生产过程已经程式化了。现在陶瓷产区生产的传统或神话题材的圆雕人物陶瓷雕塑,其形象塑造、发式服饰、衣纹彩绘都有明显的程序化特性;而批量生产的现代题材的人物、动物等实用雕塑则在装饰性要求不变的前提下更趋向追求夸张、变形的高度艺术处理,其风格更显得多样,手法更显得清新。从这些题材的陶瓷雕塑作品风格和表现手法可以看出,陶瓷雕塑所说的装饰性就是指用富有美感的创作手法,以形式的优雅修饰、人物形象的美化加工为造型方式,具体表现在研究形体线条的变化、流畅美妙的节奏等,并通过作品的极度夸张变形来增强作品的美感和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
陶瓷雕塑创作过程具有较高的工艺技术性陶瓷雕塑是陶瓷与雕塑的融合,是自然界土与火的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所以可以说不懂陶瓷工艺的人是很难从事陶瓷雕塑创作与制作的。对于有志于陶瓷雕塑创作的人来说,必须对陶瓷原料制作、陶瓷成型、陶瓷装饰、陶瓷热工(烧成)整个工艺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在雕塑艺术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扬长避短,才可以创作出具有陶瓷特征的陶瓷雕塑艺术品。
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设计
摘要:景观雕塑设计在艺术景观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对生活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艺术景观的核心单元,景观雕塑的设计同样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成长。景观雕塑的艺术特性在当前园林艺术设计内逐渐崭露头角,一举变成园林景观的艺术特质以及彰显整个艺术氛围的核心,景观雕塑设计逐渐被诸多艺术景观设计人员关注。基于此,文章对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设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艺术景观;设计;景观雕塑
1景观雕塑设计概述
景观雕塑的设计是艺术景观设计里面核心的构成单元之一,在国内,很多比较出名的园林皆是园林内部的景观雕塑设计完美才使其盛名。对艺术景观设计而言,景观雕塑是设计的中心,亦是设计的焦点,其能影响整体的设计效果,这一点对很多出名的艺术景观来说都有很好的体现。此外,雕塑不但可以装点景观,同时起着点题功能,使其作为具有代表意义的标识。景观雕塑自身还具备强大的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纵使其存在于艺术景观的设计之中,同时还较易变成其所属领域的代表标识或是拥有代表意义的载体。由此可知,景观雕塑设计的存在对艺术景观设计而言不止是它的一个核心构成单元,同样,随着景观雕塑在不断前进,也促进了艺术景观设计的成长。
2现代艺术景观雕塑的设计
2.1匹配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由于景观雕塑是作为静态艺术中的一类,因此其材质及质感也就断定了怎样才能使其完美匹配周边的人文环境。景观雕塑融合周围的人为环境,使其荣获生命活力,在进行园区内景观雕塑规划时,设计人员第一要思考的就是当地的环境要素,需建造亲近自然和谐健康的空气质量,保证景观雕塑可以与所在区域环境中诸如植被、建筑物、地形特点等自然景观相匹配,同时也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基于此要求,在其规划进程里面也要时时重视减少一些别的特殊物体的参与,防止规划好的景观雕塑会使观看者感觉非常的不自然,同时还能规避在建设进程中对之前环境与整个文化体系太过毁坏。也要重视光线的问题,避免它在视觉层面对景观雕塑的外表造成不好的影响。
中西雕塑的差异论述
作者:董浩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司徒安国际雕塑学院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黑格尔的“理念”就是他所谓的“客观观念”和“绝对精神”,是指一种客观的存在、本质的存在。
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分析中西雕塑内在精神的差异
中国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与西方审美以视、听觉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中国的这种以味、触觉为基础的审美感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审美主体在与美术作品发生审美关系时,有一种内在的交融,也决定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味、触觉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也决定“味”和“品”成为它的基本范畴之一,而特别强调“淡乎寡味”、“澄杯味象”、“韵味”、“意味”等。这在中国古代雕塑上都有所体现,魏晋雕塑的“秀古清像”,秦俑所体现出来的雄浑气质,汉代雕塑传达的柔静神韵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感知方式为基础的。中国传统雕塑注重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下传达出的神韵。而西方的感知方式主要是以视、听觉作为主要依据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视、听作为“近于智慧的官能”,视、听的对象与主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主体要在客体之外,而中国传统的以味、触觉为先的感知方式要求主体必须接近对象并与对象融为一体。
从时代和民族的角度分析中西雕塑内在精神的差异
内在精神的时代性是受社会发展中不同历史环境制约的表现,如中国传统雕塑中魏晋的风骨清像、唐朝的肥美等;现代雕塑作品中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雕塑的对形式的研究到九十年代更注重观念的表达。每个时代对雕塑精神的追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西方,从古希腊的对理想美的追求到巴洛克的动感激情,从洛可可时期的华丽柔美到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有很大的不同。美术的民族性是美术发展中社会制约的表现,艺术的内在精神也离不开民族的习惯、感情、语言、审美取向。中西雕塑的内在精神差异是由多层次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等因素决定的,那么他们是怎么通过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来的呢?中国的传统雕塑由于注重“写意”及对“气韵”的把握,所以在形式上不是完全写实的。
在人物的刻画上,并不注重人物的解剖关系,不强调作品与现实对象的统一,而强调神似。从秦汉雕塑、中国石窟造像、陵墓雕塑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雕塑在创作手法上偏向于装饰写实,非常注重整体体量的空间感,形体上“宁方勿圆”,在雕塑上有非常明确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每个面上的形体尽量压缩,使之保持在整体的立方体造型之内。特别注重左右的对称、平衡关系,给人以大气、雄健、中正的感觉,这一点深深体现出了儒家的美学价值特点,在饱满充实的形体上运用线刻、浮雕来刻画细节,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多运用“曹衣出水”的手法,浅薄的衣纹以线的形式附在形体之上,加强了形体的体量感。整个雕塑强调“线”的运用,从轮廓线到细节,无论是五官、头饰、衣纹都是以线的形式表现的,这一点和中国画的处理方法达成一致。
当代雕塑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中西方雕塑艺术存在较大的差别。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西方文化发生了碰撞、融合,促使中国当代雕塑开始呈现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本文对当代雕塑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表现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与实践、内涵与功能、写实与写意三方面提出了中西文化有效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融合;当代雕塑;传统文化;西方文化
雕塑艺术作为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能够展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发展当代雕塑艺术时,应当认识到文化融合发展的意义,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效结合的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1文化融合视域下当代雕塑中传统文化的表现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雕塑深受西方古典雕塑影响,题材和艺术手法等都十分单一。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艺术才开始突破教条模式,结合社会大众生活经验进行艺术创作,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1.1题材方面的表现
从题材上来看,当代雕塑拥有较为广泛的题材,如动物、人物、自然山水、历史故事等。雕塑作品《假山石》以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象征物品之一的太湖石为题材,采用不锈钢和假山石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雕塑设计的,体现了古代园林中假山石巧夺天工的形状,同时展现了现代社会常见的建筑材料,突显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象征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间的碰撞,表达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雕塑艺术包装设计运用
【摘要】
商品化时代的到来使现代产品免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工业产品设计中除保证其基本质量外,更应从外观包装方面着手,确保产品包装设计能够达到吸引消f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标。而工业包装实际设计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融入,如雕塑艺术等,其在彰显工业产品个性特征的同时,可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工业包襄的吸引力。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以及雕塑艺术运用于工业包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
雕塑艺术;工业包装设计;运用;注意事项
引言
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体现,现代包装设计融入较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表现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进行精神文化的传递。以当前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其更注重传达商品特性,其整体造型设计将决定产品的风格特色与营销目标的实现。尽管现行大部分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多将如雕塑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但由于设计中忽略塑造手法、塑绘结合等的应用,导致较多深层次含义无法被传达出来,工业包装设计难以达到其实质目标。因此,本文对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
公共雕塑状况调查及思索
作者:金皓 单位:宁波市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市城雕办组织参加了“浙江省城市雕塑评选活动”,这是浙江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全国首次举办的省级城市雕塑评选活动。宁波市有多件雕塑获奖,其中《院士林》喜获大奖,《梁祝化蝶》、《天保九如》、《结》、《中国结》获优秀奖,市城雕办获优秀组织奖。2010年中国宁波城市雕塑宁波论坛系列活动的举行,大大提升了城市雕塑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为宁波城市雕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积极成效。也是为宁波城市雕塑的方兴之路、未解之题、创新之举、求精之道、谋策之略“引入外智”。
宁波市中心城公共雕塑现状分析
2008年、2009年,宁波市城雕办和规划院对宁波中心城区的雕塑进行了初步调研,2010年再次进行了深入的普查。据初步统计,目前宁波中心城城市雕塑共计235余件,其中并不包括各居住区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雕塑作品。其中海曙区52件、江东区45件、江北区31件、高新区8件、鄞州区20件、镇海区23件、北仑区55件、东钱湖1件。在布局上整个中心城区内雕塑总体数量不多,主要集中于三江口核心区,约75%布置于公园绿地、广场,其余分布在宁波大剧院、北仑艺体中心等城市公共建筑周边和道路交叉口、道路绿化带内。中心城区内近五分之一的雕塑为群雕。高度小于3米的小型雕塑113件,占雕塑总数的48%;高度3米至7米的中型雕塑93件,占总数的40%;高度7米至20米的大型雕塑26件,占总数的11%;高于20米的巨型雕塑仅为3件。质量好的有24件,占总数10%。从调查情况看,宁波市的城雕大多数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建设,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上,还是从表现形式及制作选材上,都趋于多样化,较好地表现出了宁波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并弘扬了时代主旋律。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与国内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长春、青岛以及浙江台州相比,存在着数量少,类型单一,缺少标志性雕塑等问题,这与宁波作为国际性旅游城市、港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不相称。而且由于人为破坏以及无人管理等因素,许多雕塑已经缺胳膊断腿、涂料剥落、锈迹斑斑了……因而,宁波城市雕塑的建设管理亟须规范化。应该尽快健全城市雕塑建设领导机构和保障机制,提高决策层和咨询层的专业素质,加强执行层的执行力度。
宁波市中心城公共雕塑存在的问题
1城雕建设缺少规划,整体布局系统性差宁波现状雕塑的布设主要是各建设单位自行设置,未做过总体布局谋划和设计构思,造成布局呈零星、分散状态。在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城雕规划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在文化底蕴和城市建设问题上,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缺少与本土文化和城市精神契合的作品。
2缺乏对宁波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表达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有放在城市文化的框架中才能真正解释城市。如果仅仅从艺术的角度看城市雕塑,往往抓不到问题的核心。现有的宁波城市雕塑缺乏对宁波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表达。有的雕塑缺乏思想,缺乏理论思维。有的雕塑则脱离了居民的欣赏水平,老百姓不接受。同时,也存在提高公众素质,和普及艺术知识的问题。
汉代园林雕塑风格与艺术
1汉代园林———中国园林艺术的奇葩 园林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和技术手段,所形成的优美的环境景观和游玩休息场所。汉代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大转折阶段,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其影响全面地渗入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在这种文化历史因素的大背景下,园林雕塑发展到了西汉时期更注重写意而非单纯的外在形式;更注重于性灵的颂扬而不是细节的装饰;更多的表现个体人性从集权政治中的解放。任何一个时代中杰出文化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由形成、发展的必然土壤与相类似的大众文化共同孕育的。在汉代文化的滋养下汉代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塑造了其里程碑的意义,其造园规划和建筑技术日趋成熟,注重天人感应,开创了我国造园“叠山理水、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的先河[1]。 2汉代园林雕塑风格———兼收并蓄的汉代雕塑 和秦文化相比,汉文化开放性和吸纳性都有所提升,加强了浪漫气息和兼容的气量。因此在文化的各个层次上汉代文化都善于兼收并蓄,因而有利于创新和发展,就汉代的社会精神风貌来说也显得豪迈洒脱,不像秦代那样过分僵硬。然而汉代文化同时呈现出武力过弱,文德有余的倾向[2]。体现在园林雕塑上可以从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作为切入点来对比分析(见图1)。马踏匈奴的主体由一匹孔武雄壮的战马和一个被马踏在蹄下苦苦挣扎哀求的匈奴头目构成,两者作为包含象征意义的极具代表性的形象,展现了对霍去病的纪念、颂扬、追思这一主题[3]。说唱俑作为汉代代表性雕塑(见图2),直到今天仍被人津津乐道。说唱俑是泥质灰陶材质,陶俑蹲坐于地面之上,扬起右腿,右手作敲击状,看似正在敲击左臂下的圆形小鼓。俑人嘴部大张,在开怀大笑,好像正说唱到表演的精彩之处,引起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最值得一提的是,人物面部的表情通过细致的刻画被表现得非常传神。幽默、诙谐的击鼓说唱俑反映出东汉时期在塑造艺术方面的极高成就,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研究及参考价值[4]。 3汉代园林雕塑艺术 3.1雕像石刻艺术 西汉时期的牵牛织女像作为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期的园林雕塑,是古代较大的园林雕塑作品。它们是由整石雕刻而成,石像含蓄、简洁、生动、形体高大。石刻内容是关于神话故事牛郎和织女。该石刻抽象传神地将艺术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这一时期的雕塑家在表现手法上不在细节上过多地雕饰,更注重雕塑的整体体积。艺术家在石刻中展现了亲近大自然的理想,这使得早期的中国园林雕塑作品显得更加自由开放,从而更大程度地摆脱了具象的束缚[5]。徐州汉桥的镇墓兽也是汉代雕塑的典型代表,该雕塑取材于豹,本是猛兽之一,汉代雕塑大师给它戴上一制作精美的项圈,有驯化之意,将凶残的野兽转化为庇护墓主人的神兽(见图3)。 3.2水榭楼台的雕塑艺术 人形柱陶水榭(见图4):绿釉三层人形柱陶水榭,高144cm,进深47cm,面阔43cm。1952年于河南省淮阳九女家出土。楼共分为三层,平面是一个方形,可以分拆组装。每层都是四阿顶,通体施有铅绿釉[6]。其中第一层前面有廊,廊的后面有一个室,室前有一呈“人”字形的楼梯,梯旁还有四个女俑像。第二层和第三层的造型完全相同,都是敞开的亭式结构,内放卧榻。亭四周有围栏,每个面还附有变形的人体斗拱若干个。楼建筑整体豪华壮丽,三层都是四阿顶,有云形雀替、挂拱、人形柱等,这些艺术微构件在当代研究汉代建筑艺术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汉代绿釉陶水榭(见图5):出土于浙川县,由塔式亭榭和象征着湖塘的浅口圆盆构成。中间为一圆形的台座,座中为一个四柱二层的亭子,亭子四角立一凤凰,每层都为四面坡式。下层的亭座中间端坐着一人,据查应为亭子主人。池塘中有鸳鸯、家鹅、乌龟、鱼虾等水禽。该汉代绿釉陶水榭已具有私家园林的一些典型特征,所配置的景物极富生动多姿的自然情趣,是研究中国园林建筑的一笔宝贵财富。汉代的陶雕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汉代的雕塑主题与审美风格。 4结语 1)汉代园林雕塑开启了日后造园雕塑的新生面。汉代园林雕塑实际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后来中国传统园林雕塑理论的源泉。汉朝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汉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契机,正是在这种文化及社会背景下,汉代园林雕塑才得以蓬勃发展。汉代园林雕塑所展现的中国早期园林雕塑的审美取向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园林雕塑实际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后来中国传统园林雕塑理论的源泉。 2)汉代的园林雕塑在雕塑题材上具有部分情节性,能记录一定的时代生活内容。在汉代诸多的园林之水榭楼台的雕塑艺术品对比中不难发现很多作品都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所呈现的太平盛世景象。它为研究汉代的建筑艺术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典型的实物资料,不仅映射出汉代雕塑的审美风格与主题,还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3)园林雕塑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代园林雕塑,其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 4)汉代园林雕塑开创了雕塑写意艺术的新格局。汉代以前的雕塑多以写实为主,如秦代雕塑很少有夸张和虚浮的成分,精于比例、善于细节、富于装饰、稳重敦厚,有严整的秩序感。相对而言汉代园林雕塑更加浑然天成。 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来说,园林雕塑反映了相应时期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了对应的大时代的思想内容,其既可点缀园景,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是全园的构图中心。因此系统的将汉代园林雕塑风格进行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该课题对现阶段城市文脉建设及人文装饰等相关方面将具有很强的实际参考及应用意义。对汉代园林雕塑风格的研究仍需要更多园林文化、雕塑文化爱好者及相关专家的关注。 #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