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媒经济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媒经济理论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发展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

1、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现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凯恩斯经济学说演化而来的,它主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所说的混合经济就是包括了在自由私有企业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也包含了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机制,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想整治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生活的干预方面就要做出努力,因此得出,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2、西方宏观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理论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简称“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庸俗经济学”。它是一种只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它的重要特征是在经济分析过程中用一般经济关系和物质技术关系来代替生产关系进行研究,用经济现象来代替本质分析。西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的收入为中心,对各种经济变量进行分析,建立起精巧的宏观经济模型,以供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在分析出原因之后,建立一套宏观调控机制,以期待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问题,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中,资本家常常追求剩余价值,又迫于竞争压力,采用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使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的提高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人口过剩,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歪曲了失业问题的原因,不仅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而且还无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种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

3、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有问题的有效办法

西方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一定的经济时期内可以解决失业问题,维持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保证经济危机可以在各种程度上得到合理的解决、减轻破坏程度,虽然它具有这样的优点,但是它并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也不可能完全的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阅读全文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

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这一篇论文从中国的网络文化发展的状况、以及网络文化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对相关的对策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网络文化;产业经济;问题;对策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不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对经济的发展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网络技术是推动他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国,网络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进行商业活动的机会,网络的出现推动了更多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网络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一、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网络的发展始于90年代,但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普及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首先,网络技术遍布我们的生活,更多的人运用网络,能够带动更多的新的就业岗位的出现。2007年,全国的网民的数量达到了2.1亿人,上网人数远远超过了美国。上网人数的不断增长,带动了相关网络产业的不断发展。2007年年底,中国用网络购物的数量近4640万,相关的一些网络广告近76.8亿元。网络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扩宽了就业的渠道,大量的网络职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

阅读全文

网络文化产业管窥

1网络文化产业概述

1.1网络文化产业的特征

网络文化产业作为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新型产业,表现除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不少学者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蓉认为网络文化产业具有技术性、平民化、高智力等特征。高旭琳认为网络文化产业包容性强、科技与文化并重、能耗低、产值高、发展快、潜力大。王晓兵认为网络文化产业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灵感和创造力,产生财富和就业,传播价值观、思想知识,网络化、个性化和全球化,开放性与高速性。解学芳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人文化特点、高技术特点、虚拟化特点、个性化和交互性。赵辰光认为网络文化产业具有包容性、内容的多样性、虚拟性与现实性。王维认为网络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财富积累快、结构多元化、从业人年轻。

从目前学者们已有的分类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产业的特征主要可以从技术、经济、社会几个角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网络化、虚拟性与现实性、开放性、高速性特点;从经济的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低投入、高产值、财富积累快、发展速度快、潜力大、提供新就业、从业人年轻、产业结构多化、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从社会的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个性化、交互性、平民化、传播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特点。

1.2网络文化产业主要形态

王晓兵将网络文化产业的主要业态归纳为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无线增值服务、网络教育和资料有偿下载服务这几类。笔者在对现有的研究文献及资料的搜索和整理的基础上发现,除了上述几类业态外,还包括网络文学产业、网络音乐产业、网络影视产业、网络视频产业、网络电视产业、网络广告产业、网络媒体产业、移动网络内容、及时通信、网络社区、网吧行业等业态。目前网络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传媒这几类业态,研究重点集中在产业的界定、盈利模式、营销模式、产业链、战略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产业管理这几个方面。大部分学者们都认为,网络文化产业各业态还需要不断探讨新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来发展产业经济,各业态之间需要探讨整合模式,建立联盟关系来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1.3网络文化产业的分类

阅读全文

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包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增强学科现实解释力;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互动;等等。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民办

高校我国民办高校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更是有不少独立学院纷纷转设为民办高校。截至 2020 年,全国有民办高校 771 所,在校生总人数达到 791.34 万人,占高校学生总人数的 24.09%[1]。由此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过去“包分配”到如今的“内卷”,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故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且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发展方向。而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学费,故其要想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鉴于此,民办高校大多制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如一些民办高校可能会压缩思政课和理论课课时,增加应用实践类课程课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理论教育,最终导致“领导不重视、教师不积极、学生不在乎”的消极后果。其中,财经管理类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也面临被忽视的问题,如为了给应用实践类课程“让路”,将政治经济学课程由两个学期的课时压缩到一个学期,加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的要求,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张,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程,但作为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不仅对其他经济学科具有指导作用,而且还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因此,探索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教学改革的困境,找出充分发挥政治经济学作用的突破路径十分重要。

一、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思政的要求

2016 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并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集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既要传授基础经济理论,又有政治思想宣传的功能。也可以说,政治经济学是对民办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换言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探索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时,民办高校要深入挖掘政治经济学中的思政元素,因为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要求[3]。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阅读全文

数字经济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经济实现创新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经济管理人才,将数字经济理论融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出适应数字经济社会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从供求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等四个方面,提出数字经济在这些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关键词]数字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融入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经济实现创新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经济管理人才,将数字经济理论融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出适应数字经济社会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一、数字经济融入供求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

(一)供求理论概述。微观经济学教材(马工程版)的第一章是供给、需求和均衡价格,从理论上解释了供求定律及如何实现均衡价格。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需求量越小,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越多;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需求量越大,供给量越小。商品的市场价格由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共同作用形成。一般情况下,买方期望更低的价格,而卖方则期望更高的价格。这两种经济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当经济体系达到一种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时,则称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市场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事实上,除了商品价格以外,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也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水平、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预期以及政府政策等将影响需求;生产者的目标、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成本、生产者可生产的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政府政策因素等也会影响供给。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数字经济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新型经济。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信息传递和经济交流的速度。在传统经济中,商品或服务的多样性与覆盖范围是一对矛盾。大众化的商品总是一样的,定制的产品只能让少数人享受,无法满足更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拥有独特而又庞大的数字消费群体。消费者提供需求数据,扮演着前所未有的角色。数据包含了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和需求,数据挖掘可以发现之前隐藏的需求,甚至“比消费者更了解自己”。互联网企业采用了独特的生态战略,利用数字经济提供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直接触击消费者的痛处,努力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开拓巨大的新市场。

(三)数字经济在供求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在讲解供求理论的时候,可融入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经济满足数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案例。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似,中国的一些产业不太成熟,许多需求无法由传统产业满足。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数字消费者群体庞大,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可以低成本地收集消费者的各项资料以分析和确定消费者的偏好和预期,再结合人工智能化技术向消费者更加直观地展示商品或服务,与消费者充分沟通,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个性化且不断变化的需求。不仅如此,互联网公司不断提高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在生产和提供中融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扩大定制化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相互作用形成了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因此,考察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才能较为全面地解释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决定机制。数字经济提供了创造性的机会,直接触击消费者的痛处,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就是数字经济发展中最典型的产业。据估计,中国消费者每100元的网络消费中有39%是新增消费。如果没有网络零售,这部分新消费就不存在。在教学中融入数字经济的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供求定理,均衡价格等知识点,并且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信息时代下的数字经济。

阅读全文

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

“旅游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逐渐被大众群众所认可,坚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必然趋势。结合湖湘旅游文化发展趋势,总结英国旅游产品设计特色,对本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旅游文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启示

“文化元素”是许多创意设计常用的手法,借助朦胧感作为艺术表达范畴,产品设计时可以拓宽个人的主观思维,将个人已经融入文化创意展现中,也可以灵活地体现出个人思想的内在蕴涵。湖湘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要综合国外文化概念元素,吸取西方国家创意设计理念,助推本国产品设计革新与发展。

1湖湘旅游文化

旅游产品设计领域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不仅是产品研发,创意传媒、市场规划、企业经营等均会遇到不同形式的产品设计内容;这些都是系统性地产品设计过程,文化创意里也要灌输系统性思维,展现出个人主观意识的综合融入,让产品形式变得更加优越。对湖湘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及其包装设计的色彩、图案、材料等方面必须融入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只有挖掘湖湘文化历史。提取文化特色才能突出湖湘旅游文化产品的特色。提高湖湘旅游文化产品的作用、设计品位及市场竞争力。

阅读全文

院校广告学教育创新

作者:谢晨 单位: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1当今广告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新滞后。广告学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更新速度明显慢于市场发展速度,很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当下的广告市场发展,以这种循环来培养学生的话,广告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的时候始终只能适应几年前的广告市场。

(2)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的广告学专业教育仍停留在“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关上门”来讲理论,轻视广告学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孤立关注课堂教学,与广告业界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够有针对性,使得学生的实战舞台不够广阔,狭小而单一,这种教育就等于纸上谈兵,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3)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目前,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比较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精神的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曾在2006年中国广告教育国际论坛上指出:“广告学专业要立足创新。”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讲遏制了广告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告学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

2高校广告学专业教学的创新思考

2.1调整培养方案,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广告学作为一门知识面涉及广的学科,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一定要做到广博而不乏特色。高校必须从实际条件出发来构建符合学校发展和符合学生发展的“双赢”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确立是培养广告技术性人才,而非学术性人才。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注重技术层面的培养。第二要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的“理论教育-实习教育”转化为“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结合实践再教育”,在大一大二阶段应该普及广告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实践教育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教育结束后,学校应该收集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系统地进行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吸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第三,考试模式也应得到相应的变通。广告学专业中一些实践应用型较强的课程需要积极探索新的考试方式,如广告策划课程,可以将学生分组,针对某些特定产品来策划一个广告进行考核。新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广告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感。

阅读全文

经济学分析论文(共10篇)

第一篇

一、技术逻辑:个体需求的功能性满足

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观点强调“文化制度对人的生物和心理需求的满足”。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也在于其对特定人群心理需要、社会需要的功能满足。有学者认为Web2.0及未来技术对数字化个体进行了再定义,指出“自我的数据化将是新媒体时代个体的普遍行为”,“个体已经变成互联网上巨大的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平台中的传播中心”,“人与终端的融合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新媒体时代的个体需要已明显有别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呼应个性化的个体功能需求,技术推动下的媒介融合带来了传播理念的更新,使传播的交互性增强、时空界限消弭、主体多元化、受众分众化、渠道综合化、内容多媒体化。传统广电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后所发展出的全新传播形态,包括网络广播电视台、移动客户端、IPTV、OTTTV等多种类型,显现出台网互动、多屏融合、直播与点播结合、个人观看与社交网络分享结合、定制与推送结合等适应全新受众需求的功能特征。

(一)传播方式个人化、移动化

传统电视的收看场所相对固定,更多表现为“合家欢式”的多人观看模式。而广电媒体所拓展的新媒体业务中,无论是在电脑上的网络广播电视台,还是各种手机、平板电脑的影视客户端,其观看模式则具更强的个人性、私密性。与此同时,以移动设备为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入互联网、结合了移动数据通讯和互联网综合优势的移动互联网,已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与生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智能终端与手机网民群体的壮大,为广电新媒体的全方位布局、广电机构内容传播的无缝衔接提供了可能。广电新媒体在时间性上的一个重要优势是由单一线性传播转变为直播与点播结合的多重时序,个人用户在内容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突发事件将在第一时间借助广电机构强大的采编能力并融合用户微博等渠道产生的“公民新闻”进行立体化直播,可有效占领舆论高地,实现突发事件传播的积极应对策略。综艺、娱乐、生活资讯类节目的点播方式让用户能更灵活、更个性化地主动选择相应传播内容,便于维系忠实观众,形成传播内容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覆盖。但其中的挑战也日益显现,突发事件中广电机构融合用户采制信息的立体化传播涉及其对“公民新闻”的反应速度与甄别能力。非新闻性内容的点播方式也不应是对广电内容的简单拆分和添加标题,而是需要对叙事方式与手段提出了全新要求。

(二)传播内容碎片化、社交网络化

广电媒体占领移动智能终端、布局移动互联网后,原有的线性、条状内容以碎片化方式呈现。移动终端上被重新编辑、组合后的内容有效利用了用户碎片化的时间、适应了新媒体用户碎片化的信息“阅读”习惯。而即使迁移到个人终端、移动终端上进行更具私密性的观看模式,用户的媒介接触动机除了获取新知、娱乐消遣外,仍保有甚至强化了原有的间接参与社会、获取认同、融入群体属性等社会性动机。据美国尼尔森公司2013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75%的美国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用户每月一次以上边看电视边使用这些“第二屏幕”。且这一人群中约一半会每天都会接触“第二屏幕”的内容———也就是约五千万人。另据尼尔森公布的2013年第4季度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手机用途情况数据,除去占29%的“其他”,用途排名前两位分别是占28%的“社交”和占12%的“通讯”。这说明拥有移动终端的用户在观看电视同时,会利用移动终端与其社交网络中、非同一接收场所的人群同步进行信息分享、意见交换、观点讨论。由此可看出,传统电视“大屏幕”与移动终端“小屏幕”的互动关系与模式不应是单纯的广电内容上网、切分重组。无论是网台互动还是双屏、多屏互动,都需要结合不同终端特点与传播形态的优势,最终实现用户规模的扩展与产业效能的提升。业界已有相关设想,认为“推出符合双屏观看模式的新网络电视业务,应该实现用户在同一时空内的:传统电视观看与个性化观看结合,面对面沟通+网络沟通,电视聚会线上人数大规模扩张,内容选择性无限扩展,电视内容线上快速分享和传播……大屏播放的节目可以形成中心兴趣点,用户围绕此中心兴趣点展开相关资讯的阅读、发起相关社交话题或者相关移动互联网活动;抓住中心兴趣点,积极开展社交,相关资讯、电商、扩展广告等规模化运营。”广电媒体在其跨屏传播中合理布局不同取向的传播内容与功能、挖掘社交网络属性是面对传播内容碎片化、网络化的必然选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