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创业能力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
(一)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应充分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社会舞台为依托,加大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还能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理论知识的缺陷,从而自觉调整自身的学习习惯。在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习能力与管理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业能力培养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高校应从多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创业能力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创业观。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提高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自身社会实践经验,为其日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实践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核心期刊与CSSCI数据库文献计量法
一、引言
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基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密不可分。1998年,我国高校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率先创设“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开设“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创业精神”。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同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4年,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理念。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等可折算成学分做了说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分对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创新创业教育”正走进综合、师范、理工、医科、农林等各类高校,逐步从外围、边缘状态向圆心聚向,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展如何?其研究方向、范围、主题、趋势如何?为全面了解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核心文献的主要特征,为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文献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篇名,检索方式为“精确”,在期刊来源类别中,勾选了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检索到549篇文献为本研究的来源数据。经检索发现,我国核心期刊最早刊发“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文始于2001年,故本文以2001—2017年为文献数据分析年段。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原始文献从发表年份、来源期刊、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基金分布、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分析,梳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主题,了解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展望其研究趋势。
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教学管理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难度及工作量可想而知。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探讨了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实验班、以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的毕业设计改革以及以学生管理学生的社团式学科竞赛等形式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并给出了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实验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
一、研究背景
在当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所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院校,我们在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上也做了很多尝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学业中个性发展的需求,根据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分层分类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这在教学管理中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纵观其他高校也有类似情况。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目标导向为牵引,对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建议。
二、问题的提出及探索
(一)实验班的教学管理问题
我们举办了一个面向全校、跨专业的实验班,学生来自9个二级学院18个专业共46人,教师也来自多个学院。实验班以“产教融合”、“案例教学”、“强化实践”为三大特色,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紧密结合中山本地产业特色和我校学科优势,培养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验班课程体系分为创新创业素养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创业体验等四个模块,并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和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除了学习并取得本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分外,其余可用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替换。课程可以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多元化教育课程”互认学分;实验班的实践活动与本专业的实践学分可以互认;实验班的讲座每4次可记1个全校公选课学分,最高可记4学分;优良的实验班的创业总结材料,经创新创业学院批准,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参与答辩。教学方法上倡导“多元并重”,将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知名企业参观见习、上市公司高管授课、实战模拟结合,强调教学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校企互动。通过组织参加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生产管理实训、企业家讲座等学生参与度高和实践性强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在实验班教学管理过程中,班级交叉于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实行专业导师制下的兴趣小组式的松散管理[1]。实验班开设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结合具体情况,以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为主,努力体现学生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的思考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2]。在组织教学时,因为实验班的学生既要完成原专业的课程学习,也要完成实验班的课程任务,老师也类似,这种情况对排课来说任务很是艰巨。为此,我们先是从校级教务系统中导出实验班涉及的师生课表,以Excel的格式处理,然后,利用VLOOKUP函数对这些数据中共同信息进行筛查,最后找出师生和场地都闲置的时段,并排设实验班的课程。VLOOKUP函数是Excel中的一个纵向查找函数,它可以用来核对数据,多个表格之间快速导入数据等,也可按列查找,最终返回该列所需查询列序所对应的值。如图1所示,是利用VLOOKUP函数在多个班级原始课表中查找实验课外时间的函数应用。经过优化后的排课管理,保障了实验班师生的正常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以保证,且比预期效果有所提升。
生物专业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生物相关专业是以实验验证和探索为基础的学科,科技创新来源于实验技术积累和思路的创新,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成为培育创新生物科技人才的基础。本科实验课教学是提升本科生实验能力的基础课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围绕加强生物学科专业本科实验课教学提出几点感悟和思考,重点从基于实验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实验课教学的启示和意义、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等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生物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本科教育是关键。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能读写科技论文是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生物学科是一门由许多实验组成的验证性和探索性的学科。除了开展一定的理论教学外,还开设大量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将难以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实验验证,最终通过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课的关键知识点。
一、科技创新离不开实验的探索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光需要他们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也要求他们学会阅读文献,从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中获得最新最前沿科学信息,学会对知识的总结、筛选、查漏补缺,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提出创新思路,并通过实验去验证,最后建立创新的方法或理论,才能实现创新。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实践探索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积累经验,才能为以后的科学创新素养奠定基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科研和实践,实验课是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验课的意义
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摘要]
实践与创新是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河南大学将中药学“阶梯式”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此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也对此教学改革及创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药学;教学改革;创新性
综合性与实践性是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学生掌握中药学专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涉及交叉学科知识少,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学生通过课本可以提前得知实验结果,只是在实验课堂上机械式地重复书本上的实验步骤,或不积极动手参与实验,缺乏对实验原理的透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很难掌握中药学最新且适应社会应用知识的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大学教育不变的宗旨,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动手、爱实践和爱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1]。笔者通过几年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带教工作,尝试做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与中药学“阶梯式”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模式,体验到了此教学培养模式对中药学实验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方面的益处,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2-3],为此进行归纳总结。
1“阶梯式”教学实践方法
1.1启蒙阶段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讨
【摘要】为进一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沈阳工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进行广泛的、深程度的改革。本文从指导教师选拔、写作方式、论文选题、撰写时间、答辩方式、成果形式等几个方面对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为进一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金融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在经济与管理学院领导的指导下,提出在指导教师选拔、论文选题、写作方式、论文撰写时间、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方案如下:
一、认真执行学院指导教师选拔的改革方案
(一)实行双导师制
本专业拟在与金融企业密切相关的选题中配备校内外双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可针对金融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研究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令学生无论是在收集数据、调查资料和解决问题等方面,都会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支持,并得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从而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这样,让校外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开题和写作全程参与指导同时还要指导答辩,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论文应用水平,也可以令校内指导教师进一步了解企业实际,大大提高了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但这一过程也需要配备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因论文的基本要求、框架、格式、书写规范等必须保证统一,这必须由校内指导老师来把关。
(二)校内指导教师跨专业公开选拔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创业理念与启示探索
[摘要]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德国著名的理工类综合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借鉴。从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以对比中德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为新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高等工程教育;德国高等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学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重要举措[1]。教育部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基础上,2019年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再一次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2]显示,目前中国高校已逐步形成了若干具代表性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式。2017年有接近九成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毕业后创业的比例达到3.0%[3]。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机构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业技能”。但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在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实践创新培养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笔者结合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法研修期间的收获和体会,围绕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及“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了中德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德国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制造业强国之一,这与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密不可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德国本科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分为两类大学,即综合性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这两类大学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各自有着不同的定位。德国的综合性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如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深厚、科研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而应用技术大学,如科堡应用科技大学、汉堡科技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培养具有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授予大学文凭工程师(Diplom/TU)学位,学制一般是5年(也可根据个人情况延长到6~8年),毕业后可攻读工学博士学位;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颁发文凭工程师(Diplom/FH)学位,学制通常为4年。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技术大学,德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至今依然保留洪堡理念传统[4],就是把创业教育视作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该大学是德国著名理工类综合性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理工类大学,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涵盖了创新创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企业精神,并尤为注重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德累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Diplom/TU学位课程为例,该学位课程学制为5年,共10学期,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参加工业和商业界在工程、管理、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另外,其除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类科目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关于环境保护、技术影响评估、能源及原材料节约和管理以及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科目。课程设置以模块化为特点,其主修课程由基础课程和6门专业课程构成,其中基础课程共有12门必修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课程,如土木工程师工商管理、公司管理等课程,总开课数量达72门之多。主修课程由基础研究模块、准备模块、深度学习模块、技术选修模块、面向工作模块等若干研究模块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按照培养计划自由选择相关选修课程。相比综合性大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上具有显著的应用和职业导向特点,以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每门课程的理论∶练习∶实验的课时比例分配高达1∶1∶1[5-6]。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4%[7]。国内的本科院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985或211的院校,这类院校一般属于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另一类是指除第一类外的普通本科院校,属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相比德国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我国两类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划分上并不明显,尤其是985或211院校,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与普通本科类高校并无明显区别。实际上,对于985或211高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获取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第二类高校应以培养技术应用以及跨专业学习能力的普通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8]。只有首先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二、基于“要求”和“推动”原则的因材施教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了“元培计划”,提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渐在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中推广。据统计,截至2011年,几乎所有的985高校,半数以上的211工程高校,和约20%的普通高校,都引入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9-10]。“大类招生”是指在高考录取时先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分流培养”是指经过1~2年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根据成绩和个人志愿分专业继续学习。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职业发展定位等自由选择专业,突出基础、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然而在分流培养方法方面,德国大学的“要求原则”和“推动原则”却独具特色,体现了德国创新创业教育“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大学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对学生采用的是“要求原则”。所谓要求原则,就是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考核必须达到合格要求,否则就会被淘汰而不能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其目的是将学习不努力,或者不擅长学习该学科的学生加以淘汰,并初步挑选出在能力、兴趣和个人特质等方面与该专业匹配的学生,从而在专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培养。“要求原则”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独自应对学习任务,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把握难度等级,随着学习的深入,将学习或者考试的难度逐渐提高,从而将学生的成绩拉开档次,并且限制学生参加补考的次数,最终将达不到最低标准的学生淘汰。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在这一阶段的平均淘汰率近50%,个别专业的淘汰率则接近85%。但被淘汰的学生不会无学可上,这是由于学生修读的学分在不同专业之间或不同的学校之间可以通用,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已经修得的学分申请进入另外更为匹配的专业,或进入应用科技大学、专科大学、职业学校学习。经过大批的淘汰,留下来的学生将进入专业课的学习,这一阶段,对学生采用的是“推动原则”。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更多学习上的自由,推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将知识进行转移应用的创新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即视为合格。教师会布置与所学专业课相关的课题或项目,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开展相应的计算和验算等过程,最终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与同学相互讨论、进行现场调研和实践等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于我国高校往往对课程的及格率有一定要求,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考试,这样就造成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真正过关。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过程方面给予过多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管得多,放手少”,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将所学知识进行转移应用和创新的能力。此外,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大一和大二的学科基础课程考核,但在面临大二期末选择专业时,学生往往存在从众心理,选择热门专业,而对自己是否适合学习该专业认识不足。这除了造成学科专业生源不均衡外,对学生在该专业领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采用的“要求原则”和“推动原则”,值得我们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借鉴。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在分流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要求”与“推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地分配和利用教育资源,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专业学生校园内创业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以及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好校园内的创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在校园内进行创业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服务
1中国对大学生创业要求的紧迫性
随着中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几乎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受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大学生就业难度更是雪上加霜。高校创业教育状况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利用。为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我们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培养,即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培训,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直接进行创业活动,但创业活动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资金的消耗,主要的风险有:①不知道选择哪些项目;②缺乏创业的经验和技能;③没有原始积累,缺乏资金。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大学生真正向社会融资,有多少人敢给没有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投资。鉴于创业困难,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创业,而选择打工,或者先打工,等有了经验再创业,问题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则社会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如此多的就业岗位,必须要有部分大学生出来创业,才能缓解就业的困境。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将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1]。
2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让大学生在校园内以较低的成本创业,创业的服务对象应当是校园内的学生,而不应当是社会人员;创业应当尽量应用到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发挥学生专业的优势。要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计算机专业是比较合适的,大学生在校园内的主要需求就是一些生活日用品和服务,出售生活日用品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学生本身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提升,而且计算机大学生在出售生活日用品方面并没有专业优势。大学生需要的服务比较的简单,其中有一条是电脑维修,而目前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又非常高,基本是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部分大学生还拥有不止一台计算机。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可以为高校的其他大学生提供计算机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包括计算机设备的维修、二手计算机的回收与销售、软件服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还可以为本校学生节省生活费,毕竟大学生的生活费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中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高等教育的融合,融合方式包括减少IT技术更新速度过快对学生研发的影响、课程和新技术的融合、跨专业融合团队的建立、在校生和初创企业的合作等[2]。
3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