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创业经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型毕业论文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之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在2018届毕业生中试点开展了以社会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报告为主的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效果良好。最后分析了实践型毕业论文推广的可行性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以期抛砖引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0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秉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拓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道路。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定位,思索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要求为参照,旨在培养职业特色鲜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本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实习、实训的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实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需要构建从课内系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1]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如何摆脱传统的理论性课题的窠臼,做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和项目相结合,是各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探索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诟病由来已久,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虽然学术界鲜有大张旗鼓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但是持有区别对待态度的学者却不乏其人,比如,“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2]“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都写毕业论文或者全部取消毕业论文。”[3]反对取消的学者则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等于干脆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考核,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退一步讲,就算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取消。”[4]“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3]基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本科各个专业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要思索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英语专业2016—2017学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7年4月出具的本科专业评估达标报告中肯定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同时也指出“论文选题多为自选,几乎没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也很少”。针对这种反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突出要求,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进行论文改革,试点推进和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的实践类论文。
2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尝试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讨
【摘要】为进一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沈阳工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进行广泛的、深程度的改革。本文从指导教师选拔、写作方式、论文选题、撰写时间、答辩方式、成果形式等几个方面对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为进一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金融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在经济与管理学院领导的指导下,提出在指导教师选拔、论文选题、写作方式、论文撰写时间、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方案如下:
一、认真执行学院指导教师选拔的改革方案
(一)实行双导师制
本专业拟在与金融企业密切相关的选题中配备校内外双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可针对金融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研究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令学生无论是在收集数据、调查资料和解决问题等方面,都会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支持,并得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从而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这样,让校外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开题和写作全程参与指导同时还要指导答辩,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论文应用水平,也可以令校内指导教师进一步了解企业实际,大大提高了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但这一过程也需要配备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因论文的基本要求、框架、格式、书写规范等必须保证统一,这必须由校内指导老师来把关。
(二)校内指导教师跨专业公开选拔
MBA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一、MBA创业教育的含义、现状及重要性
(一)MBA创业教育的含义及培养目标
MBA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主要特色表现为知识产业化。MBA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得MBA毕业生不仅成为社会工作的求职者,而且能够逐渐成长为行业的领导者与创造者。对MBA学员进行创业教育,除了按照传统的高等教育目标培养学员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更注重对MBA学员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MBA学员在学期间以及毕业后的创业活动,实现MBA学员的自我价值以及MBA创业教育的成效。
(二)MBA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有高校专门针对MBA学员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1998年由清华大学率先开设“创新和创业管理”项目,拉开了MBA学员创业教育的帷幕。但是,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的侧重点仍然是针对本科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和竞赛。如,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计划大赛是由清华大学在1997年发起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该赛事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机构联合举办,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突破,但该赛事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在校本科生。直到2008年,清华大学才举办了我国首届研究生技术创业计划大赛,对激发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MBA创业教育在十几年间经历了高校自主探索、教育部试点推动、纳入课程体系等逐步发展的阶段,现有MBA教育实践过程已逐步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
(三)MBA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业教育对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对MBA学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创业教育,以此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到新兴产业创业。创业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必要的行业知识和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职业教育,MBA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非常重要。MBA学员作为新时代的管理精英,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和管理理念不断发展的艰巨使命。因此,对MBA学员进行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MBA创业教育除了向MBA学员传授基础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更重要的是促进中国企业管理者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创新。MBA创业教育为MBA学员提供了识别创业项目、把握创业机遇、进行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校企合作发展
摘要: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高校转型发展中,深化校企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深化校企业合作,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可以通过创新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师资培养、创新学生管理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
转型发展;校企合作;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发展的同质化,使许多地方高校丧失了办学的特色和发展的定位,高校毕业生的合理就业、充分就业问题仍未有效缓解,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三部委(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高校转型发展中,深化校企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目前,阻碍地方高校转型的困难很多,其中有外部制度因素,也有内部原因。从内部原因来看,一是学科与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二是有些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三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较低;四是校企实质性合作不足,大部分还停留在联系企业接纳学生参观、实习层面。此外,一些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采用“订单班”“包就业”等方式,这并一定是校企合作的最佳形式,转型发展应当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何提升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办学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当从满足学生最根本的需求———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创业质量的保障出发,合理选择专业共建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深化校企业合作,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创新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衔接,与就业市场相结合,充分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发展,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积极寻找对口企业,实现校企之间的有机对接和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开放办学的新模式,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首先,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行业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具有特色的、符合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方面,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紧密跟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充分调研,与企业一道制订出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适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通过利用合作办学企业的相关真实数据,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指导,使得实践效果更加真实具象;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选择与企业相关的真题进行调研写作,强调毕业论文的现实针对性和论文的应用价值;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组织学生深入合作企业,到一线岗位进行就业前的热身,逐渐实现从在校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逐渐适应从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过渡;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承担企业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吸纳学生参加,通过完成企业的课题任务,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校企业合作,借助校内外两大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再次,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评价方法。合作企业参与对在校学生的学业评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评价体系及动态反馈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职业成长历程进行监督和关注。借鉴企业对用工人员的业务考核标准,在对学生进行实训和创业评价中充分考察社会效果,将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新评价标准,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较为完整科学的依据。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可以尝试细化专业核心课程,依据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经历,引进实战课程模块,包括外贸实战、外贸拓展、外贸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实施对外贸易全程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业务为载体,针对各个实战模块中对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分阶段、分类别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体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就业竞争力提升
摘要: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还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情况为例,探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就业;就业竞争力
在国家号召全民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最具备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力。如何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充分整合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失衡并存[1]。面对挑战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应牢牢把握新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特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增加就业、创造高质量就业及推动大众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提升就业竞争力[2]。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企业经营体制不断改革和政府机构工作模式逐步精简的现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冲击,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3]。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874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40万人,再创近1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新高。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用人单位却纷纷表示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人才需要。就高校而言,应该结合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制定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型方案,发挥科技创新的“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大众创业的新浪潮。
一、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
(一)实际工作经验缺失
通过对百度百聘、智联招聘官网提供的针对本科毕业生的招聘资料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上都会添加上一句“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而一般不要求有工作经验的职位,需要的人才学历大多是大专以上。用人单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存在实践经验缺乏、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对于“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这个要求,经抽样电话问询得知,这个工作经验可以指真正从实际工作中获取的经验,也可以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科研、竞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所获取的经验。
(二)交际能力缺失
日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高校日语专业也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企业家意识和能力的日语专业人才设定为新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高校日语专业都在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手段,从而使日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完善。
关键词:创新创业;日语人才;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使得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要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高校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日语专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日语人才。
二、政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
2018年,国务院提出《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中着重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支持高校、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各地政府及各大专院校均响应国家号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建立创业保障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创业等政策的实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和管理上的支持。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给予创新创业大学生经济上的支持。例如,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会有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另外,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还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许多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动力。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4篇)
第一篇:创业教育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摘要】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根本无法顺利就业。面对这种情况,实施创业教育,可有助于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下文中探讨了运用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全面提升。
【关键词】
创业教育;就业能力;有效策略
一、实施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对此,要转变学生传统就业的观念,对于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都要理性地对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新理念。转变学生没有好工作就不工作的观念以及一业而终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学生从事多种职业的信心,使学生逐步认识自主创业是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趋势。帮学生熟悉未来职业的实际情况,让他们明确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促进大学生有目的进行职业规划,将自己的志向、爱好与职业的选择结合到一起,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