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人才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创新技术人才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创新技术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企业内部产能结构进行调整升级与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方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不同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度逐渐增强,总体发展情况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形势,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据此,本文主要分析在新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特征以及不足之处,如研发投入不足,缺乏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人才资源储备匮乏、主观能动性未被充分发挥等,从优化并完善创新平台、以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以及激励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征;对策

新形势下,一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兴起。高新技术产业,通常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用来进行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资金数额较大,并且需要拥有足够的科技专业人才,用来对创新产品及其技术进行研究或是开发的产业。和传统技术产业相比有许多不同,以下主要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针对性地进行建议补充,以推动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征

(一)高投入性。高新技术产业一般要对新时代下的新型产品进行研发和实验,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专业的技术设备,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研究资金,并且伴随着技术难度的增加,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如果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想要让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蓬勃发展基本不可能,据相关数据统计,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资金比例一般在15%以上,最高可以达到50%,如果将其研发的最终结果转变成市场中的物品,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又几乎是研发时所投入的数倍之上,需要耗费更多的资金[1]。

(二)高技术人才密集性。和传统产业比较,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在知识与技术两方面都较为密集的产业,其中主要包含了关于知识、技术等要素,新形势下,伴随新技术的快速崛起,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速,就必须拥有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力量。高技术人才需要根据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对技术、科技信息等多种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从组成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员进行分析,占据最多比例的是负责产品开发及研究的技术人员,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中起主导作用及核心部分都是高技术的人才。

(三)高创新性。在过往形势中,许多高新技术产业还需要依靠劳动力等初级的要素成本进行发展,整体经济水平也有待提升,但随着近年来政策上的不断改革,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升级为依靠技术、供应链、创新等高级要素进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因此其必须保持着竞争的优势,时刻保持着创新思维。首先,建立起创新意识,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如果不创新就可能会被其他产业所取代甚至被淘汰。其次,对产品的技术要进行创新,除了对原本技术的运用外,还要进行创新和完善。最后,在高新技术的制度中,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组织架构以及激励制度,以此来找出最适合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总之,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对产品、技术等进行创新,来满足市场的变化。

阅读全文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探讨

[提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得日益重要,而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文通过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在湖北省2010~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的基础上,分析预测未来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量,结果显示:未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量将会以9.7%的平均速度稳步增长。同时,通过到企业走访调查发现,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等方面工作还有待完善,仍有不足之处,因此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吸引与维护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人力需要;灰色预测模型

一、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对进入该产业的人才有技术和知识上的要求。随着“十四五”规划拉开序幕,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又迈上了新台阶,要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从量到质的飞越,将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20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突破1万家,同比增长31.78%,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意味着对高新技术人才更大的需求量,而如何利用湖北科教优势,引导人才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引进高端人才,保持高新技术人才工作稳定性,完善相关的人才政策,成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不得不讨论的议题。

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一)数据和方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数量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相关,既包含已知信息又包含未知不确定的信息,因此本文选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湖北省未来8年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分析,数据选取2010~2020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作为原始值,具体数据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并且用数据处理软件DPS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表1)

(二)实证分析。1、数据的检验与处理。按照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分析过程,首先需要对已知数据进行检验处理。设原始数据为:x(0)=(x0(1),x0(2),x0(3),x0(4),x0(5),x0(6),x0(7),x0(8),x0(9),x0(10),x0(11))=(129365,213288,248303,310324,672547,739284,872680,991217,1082827,1201702,1314593)通过公式λ(k)=x(0)(k-1)x(0)(k),k=2,3,4,…,11,计算原始数列的级比,从而得到级比数列:λ(k)=(0.6065,0.85898,0.8001,0.4614,0.9097,0.8471,0.8804,0.9154,0.9011,0.9141),k=2,3,4,…,11经过观察发现,不是所有的级比都落在可容覆盖区间(0.84648,1.18136)内,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做适当的变换:y(0)(k)=x(0)(k)+1800000,k=1,2,3,4,…,11得到新的数据列:y(0)=(1929365,2013288,2048303,2110324,2472547,2539284,2672680,2791217,2882827,3001702,3114593)以使得新的数据列y(0)的级比都落在可容覆盖区间内,经计算,得到新的级比数列:λ1(k)=(0.9583,0.9829,0.9706,0.8535,0.9737,0.9501,0.9575,0.9682,0.9604,0.9638),k=2,3,4,…,11现在,所有的级比都落在可容覆盖区间内,因此数列y(0)可以建立GM(1,1)模型且可以进行灰色预测。2、建立GM(1,1)模型。对y(0)数列进行累加处理,得到累加生成序列:y(1)=(1929365,3942653,5990956,8101280,10573827,13113111,15785791,18577008,21459835,24461537,27576130)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y(0)数据列进行数据分析,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并输出结果,得到GM(1,1)模型y(0)(k)+az(1)(k)=b(其中z(1)(k)为数列y(1)的邻值生成数列,k=1,2,3,4,…,11)的两个参数值a=-0.050307,b=1876685.648882,从而得出预测函数为:x(t+1)=39234101.628705e(0.050307t)-37304736.628705并得出预测值、残差、相对误差,具体数据见表2。(表2)根据上述预测模型计算的预测值、残差、相对残差等参数检验模型预测精度。灰色预测模型中,a为发展系数,反映预测的发展态势,当-a<0.3时,GM(1,1)模型可用于做中长期预测,本模型中-a=0.050307<0.3,适合用于做中长期预测。3、检验预测值。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预测精度,还需要进行相对误差检验和级比偏差检验。首先,根据表2计算平均相对残差为0.0256<0.1,属于合格预测范围,且所有的相对残差值均小于0.1,因此认为此次预测精度达到较高的要求。其次,根据公式P(k)=1-1-0.5a1+0.5aλ(k),k=2,3,…,11计算得到级比偏差值序列为:P(k)=(0.0078,0.0336,0.0207,0.1025,0.0240,0.0009,0.0069,0.0182,0.0100,0.0135)可以看到,对于所有的级比偏差值,都有P(k)<0.1,因此认为预测值精度达到较高的要求。综上来看,本文中的灰色预测GM(1,1)模型可以用于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需求预测。

阅读全文

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创新探索

【摘要】在高技术服务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行业竞争驱动提升组织管理架构的经济效能,要求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在构建多元化服务能力、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组合其内部的组织管理架构与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组织管理运营的显性成本、专业技术人才闲置的隐性成本,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发展。采用“平台+人才”模式管理经营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能够使人财物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得到极大优化,实现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与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经济学优势互补。

【关键词】“平台+人才”;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基本概念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定义。从行业定义角度来看,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是采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及其他高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手段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类经营活动的企业,是相对于其辅助对象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而言的。

(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分类。各类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本质差异在于其服务手段的差异,即所经营的国民经济技术类别的不同,按照国民经济技术类别的划分标准,结合粗细不同的大中小3类划分方法,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共划分为信息服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检验检测服务企业等9个大类企业,信息传输服务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企业等25个中类企业,固定电信服务企业、移动电信服务企业、其他电信服务企业等97个小类企业。

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的特征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价值。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出现,使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可以借助专业的高技术服务资源、不需要通过组织甚至引进技术人才团队、研究技术创新方案、进行新技术小试中试、调整技术方案等过程冗长复杂的PDCA循环式技术创新工作投入即可获得技术更新。若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聘用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所支付的资金成本低于其自身开展技术更新所需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创新误区、组织管理等成本,则可有效凸显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价值。

阅读全文

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创新探索

【摘要】在高技术服务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行业竞争驱动提升组织管理架构的经济效能,要求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在构建多元化服务能力、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组合其内部的组织管理架构与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组织管理运营的显性成本、专业技术人才闲置的隐性成本,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发展。采用“平台+人才”模式管理经营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能够使人财物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得到极大优化,实现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与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经济学优势互补。

【关键词】“平台+人才”;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基本概念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定义。从行业定义角度来看,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是采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及其他高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手段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类经营活动的企业,是相对于其辅助对象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而言的。

(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分类。各类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本质差异在于其服务手段的差异,即所经营的国民经济技术类别的不同,按照国民经济技术类别的划分标准,结合粗细不同的大中小3类划分方法,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共划分为信息服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检验检测服务企业等9个大类企业,信息传输服务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企业等25个中类企业,固定电信服务企业、移动电信服务企业、其他电信服务企业等97个小类企业。

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的特征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价值。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出现,使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可以借助专业的高技术服务资源、不需要通过组织甚至引进技术人才团队、研究技术创新方案、进行新技术小试中试、调整技术方案等过程冗长复杂的PDCA循环式技术创新工作投入即可获得技术更新。若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聘用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所支付的资金成本低于其自身开展技术更新所需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创新误区、组织管理等成本,则可有效凸显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价值。

阅读全文

论工程教育新范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

摘要:针对如何高效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问题,分析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对人才培养的挑战,厘清政、校、企三方对人才培养的利益诉求与职责,提出工程教育新范式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阐述以校企“双元育人”为中心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最后说明实施效果与辐射效应。

关键词: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软件技术;双元育人

0引言

据相关统计,我国近年高校工科毕业生占全国总毕业生的33.8%,工学已经成为全国所有学科中的最大的一个分支,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程教育大国[1]。2018年10月,教育部在沪召开了“汇博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论坛”,参与大会的有CDIO工程教育联盟、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以及中、德、美、瑞士国的高校代表,大会积极探讨了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变革等问题[2]。随着工程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工程教育的“融合创新”范式已经逐步取代“回归工程”范式,逐渐融入到目前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当中[3]。由此可见,我国要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还需要深入研究“融合创新”范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输送符合目前国情的高水平工程型专业技术人才做出努力[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首先强调的是融合,李茂国、朱正伟提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可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交织融合,实现工程技术与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融合[3],也就是说,人才培养不能只局限于高校,应该与行业、企业进行有效融合,同时高水平人才应该具备多学科的知识、适应多岗位的能力和综合的素质;其次注重的是创新,工程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将创新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施教者和受教者,施教者要创新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和鼓励受教者勇于创新。为迎合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定位、目标、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实力[5]。

1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对人才培养的挑战

1.1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知识体系的挑战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无法通过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来完成培养的,必须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实践教学比例达到训练的目的,而这样又势必要压缩理论知识的学时,因此,就出现了重理论研究培养(本科)或重实践能力培养(高职)的两套教学体系。“工程教育新范式”的提出,其研究的关键就在于注重培养人才的工程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在重视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解决了一头重的问题,因此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安排、教学方式等改革创新也就成为了一种挑战。

阅读全文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因能源危机而困扰,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每年的燃油汽车数量与日俱增,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排放了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逐渐加剧。汽车制造商开始寻找新的能源代替燃料汽车,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人尤为紧缺。因此,新能源汽车维修应坚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程、全方位、全员参与培养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1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前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力的发展,维修行业需不断进行专业技术的提高,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专业人员的培养等。和传统型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要求更高,工作更加精细,需要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向新能源产业技术升级革新,充分调研新能源汽车市场供给与维修人才的需求,进行产教融合的定向专业培养,使其掌握新能源技术以及维修本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培养从研发、生产到售后服务的技术性人才,使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操作能力是掌握新能源技术的根本保障,同时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认真学习相关的实训知识和技术理念,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

2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情况

2.1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高

无论是广大消费者还是从事汽车专业的教育者,对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认可度不高,短期内被使用的几率较低。是否能成为社会的主流将成为关键,一个产品的成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洗礼。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的是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否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促进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的动力所在。无论从售前还是售后,都需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随着销量的变大,产量也会加大,相应的维修人才会变的紧缺。在紧缺的同时,才会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定向培养相应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

阅读全文

论国有能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摘要:我国改革发展正进入深水期、关键期,专业技术人才是国有能源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为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新时代国有能源企业必须树立强烈人才意识,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发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指引作用,针对人才引进、培养、体制机制建设及保障服务方面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能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管理

“十四五”期间是国有能源企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关键时期。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人才是保障国有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企业要向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管理。现对新时代能源企业人才开发管理探讨如下。

一、发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指引作用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人才”二字,党的报告中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代对人才工作赋予了新内涵,进行了新部署,只有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在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提供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全面提高工作广度和深度,支撑人才强国建设。

二、“引”“育”结合聚人才

将“引才”与“育才”并举,着眼“高精尖缺”人才短板,把人才培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为人才搭建良好成长平台,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得好。一是要精准引进高水平人才。将国家所需和公司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高精尖缺”,针对能源行业亟需解决的“补短板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以及企业转型发展急需紧缺领域,择优引进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所需的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注重引进战略性储备人才,弥补新产业、新技术人才短板。二是要把好应届生招聘入口关。选择价值观与企业匹配、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潜质人才,充实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引进新鲜血液。通过实施青年人才专项引进计划,重点着眼于为企业培养高端人才、为年轻干部选拔积蓄资源,为入选青年人才计划的人才量身定制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通过培养锻炼期考评后,进入职业发展快车道。三是要加强年轻员工培养,通过做实“师带徒”机制,充分发挥成熟人才作用,促进新员工尽快熟悉岗位工作。安排新进员工跟随现场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师傅学习,深入生产一线锻炼,培养解决现场实际问题、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

江苏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诰业基地,积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有效实施这一具体行动,关键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形成与“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相匹配的高素质、大规模、国际化的优秀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一、充分发挥江苏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现实优势

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科技改革30条”)、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人才新政26条”)和建立健全“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围绕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环节,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服务品质,营造人才服务氛围,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壮大。2019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825万人和414.8万人,均居全国第一。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人才贡献率超过40%。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骨干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研发人才队伍规模逐年增加。2019年,全省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6.01万人;2019年,全省上市企业中,先进制造业人才数量占比超过60%,人才增长11%,其中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增长21.1%,全省人才向新兴产业集聚的特征日趋明显。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以省“双创计划”为引领,全省各地出台近100项引才计划。支持政策包括创新创业经费资助、个人生活补助、计划项目扶持、生活配套服务等方面。省级层面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000多人、团队近400个。围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遴选培养一大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在累计2万多人次、1.7万人培养对象中,有70多人成长为两院院士。以“333工程”为代表的人才工程成为极具江苏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工程。实施产业教授、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经理等系列人才计划,推动科技人才到基层和企业一线创新创业,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政府引导和市场作用相互促进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二、着力破解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

先进制造业集群产才匹配有待提升。2020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4.6万家,营业收入超过12.2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7100亿元,均占全国近1/8,工业投资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正在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相比之下,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相对滞后。根据对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偏离度测算结果,产才偏离较为明显,其中,前沿新材料、28核心信息技术、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产才偏离度分别达到1.9、1.2、1.1,产才匹配失衡问题相对突出。产业技术高层次人才集聚有待加强。目前,全国有两院院士1696人,其中江苏籍院士463人,位列全国第一,但在江苏工作的仅有102人,远低于北京的605人、上海的183人。在苏两院院士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江苏产业技术领域世界级科技人才、战略科学家相对紧缺,高层次人才集聚不足。江苏高校毕业生在产业就业比例仅为24.6%。2020年,江苏仅有7家企业上榜中国创新企业百强,与广东、北京等超20家企业上榜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亟须加强知名企业和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集聚。产业技术人才供需结构有待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相对偏理,教学环节重视知识传授而对实践技能培养不够,学术研究多而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较少,校企之间缺乏有效合作,高校与产业对接成效不高,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不太满意。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高校培养的产业技术人才供需占比仅7.5%,高技术人才供需占比仅4.0%。企业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投入不足,技术骨干人才流动频繁,造成人才队伍不稳,苏北企业人才紧缺尤为突出。

三、着力落实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关键举措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产才深度融合。一是完善产才融合组织推进体系。成立省产才融合发展工作领导专班,由省领导牵头,省人才办、发改委、工信厅、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科协等部门协同,发挥省、市、县(区)人才工作合力,统筹推进新兴产业与技术创新人才融合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明确技术创新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二是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战略联盟。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战略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人才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合作组织。三是推进产业高端智库建设。围绕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批由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领衔,国内外院士和世界级创新人才深度参与,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产业高端新型智库,组织智库与相关政府、行业协会、产业技术人才联盟协同开展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高端咨询。加大引进力度,着力做大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规模。首先,统筹布局战略科技人才重点引育领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目标,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引进,强化国内外产业科技合作,加快建成十个国际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以江苏战略科技人才为主,发起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其次,大产业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化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机制,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全球搜集掌握前沿科技成果、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顶尖人才和团队分布,动态急需紧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目录和人才地图,每年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引进100名以上高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10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团队。最后,深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后备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开展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校行系列活动,面向产业领域国内外知名高校,重点引进一批满足企业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创新开发所需,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和海外留学归国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围绕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关学科,建立健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学科协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重点建设一批产业技术优势高校和学科专业,开展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江苏高水平产业技术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创新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在苏高校、科研机构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建立市场导向、灵活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荐遴选领军型产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副校长,企业高管到高校二级学院担任产业副院长。支持开展校企合作完善新型学徒制,改革课程体系,推广订单式培养。在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培养计划中,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实行“一人一策”;依托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每年遴选资助100名左右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聚焦自立自强,释放产业技术人才创新红利。一是超前部署前沿专项计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