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创新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旅游企业创新管理
一、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方法
(一)在体制上谋求创新
首先要在现代市场机制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弱化政府的行政管理,将企业开展的经营管理和政府实施的行政管理有机的区分开来,充分发挥政府行政管理的主导作用,让企业的经营管理随着政府职能发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满足现代市场运行体系的企业旅游管理文化和体制。
1.要想将现有的资源合理、高效地应用于旅游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旅游开发体系政策,严格旅游行业的相关规范,制定出统一的市场发展战略,如此一来,企业在进行一些具体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就能够按照旅游行业的整体宏观规划展开灵活运作。
2.还需要建立旅游一体化网络体系,不仅要进一步完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网络业务体系,还要与区域外的经营业务网络密切联系,在一个较大范围的旅游格局下,将各个地区的旅游特色充分展现在游客面前,让各个区域具有的旅游优势能够进行互相弥补,不断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
3.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在当今市场运行机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有效的开发机制以及投融资体系,明确权属关系,谁投资谁就能够享有所有权和收益权,但是要将经营权跟所有权划分开来,通过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出让企业的经营权,并结合多种利益偿还的方式,充分带动各大开发商的投资兴趣,有效地缓解政府在旅游业开发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更多的创新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将旅游区的特色和企业的品牌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在管理上谋求创新
车务安全创新管理
一、自2004年以来,随着铁路管理体制不断改革,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管理体制上,由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生产站段的管理模式变成了铁道部→铁路局→生产站段的新体制,实现了路局对站段的直管。在生产力布局优化上,2004年、2005年、2006年三次对站段进行了撤并,站段数量不断压缩,管辖范围不断增大,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 二、面临的困难 面对新的管理体制、新的生产力布局,车务的安全生产也产生了新的课题,安全管理上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难题。 1.管辖范围扩大,管理难度增大。以洛阳站为例,管理体制改革后,经过两次生产力布局调整,原来的洛阳、洛阳东、洛阳北、关林站和洛宜支线公司等五个单位合并组建了新的洛阳车站。多站合一后,管理跨度随之增大,营业里程延长了55公里,职工人数增加了近2000人,管理范围由“一个点”变成了“一个面”,点多线长,人员分散,班制复杂。 2.管理模式不同,管理手段有待更新。一方面,车站等级复杂。以洛阳站为例,新组建的洛阳车站下辖3个一等站,二、三、四等车站各1个。既有客运站,又有货运站;既有编组站,又有中间站;既承担陇海、焦枝两大干线货物列车的技术作业,又办理大量的客货运业务。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各异。布局调整后,安全生产责任制、干部考核制度、安全生产评估考核办法等行车技术文件和安全管理办法,乃至台帐设置和填写要求均自成体系,标准各异,需进行清理、修订、规范、统一。在管理方式上,原洛阳站以客运为主,洛阳东以客货运为主,洛阳北以解编作业调车为主,中间站以接发列车为主,安全管理重点各不相同。合并后,传统的安全管理手段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如何构建洛阳车站有机的整体,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3.安全压力更大。以洛阳站为例,合站后,洛阳站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洛阳东站、洛阳北站、关林车站以洛东疏解区为中心,以各中间站为纽带连接陇海、焦柳两大干线,车流密集,任务繁重,保安全的责任重大。 三、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要抓好车务安全管理工作,可采取以下三项对策: (一)要高标定位,明确目标 要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明确全年车站安全工作主题,并结合部、局对安全工作的新要求和车站安全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好车站安全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奋斗目标、重点工作和实施步骤,使一年的安全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计划周密。 (二)以人为本,构筑安全屏障 车站全体干部职工是从事运输生产、实施安全管理的主体,也是推进车站安全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因此,要以培养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切入点,持续地为创新安全管理凝聚人心,积蓄力量。 1.全员参与,凝聚群体力量。一是要着力建立完善覆盖全员的安全奖惩、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安全奖惩基数,实施重奖重罚,不断激发全体干部职工参与安全管理和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为此,要不断完善《车站安全奖惩办法》,细化奖罚标准,促进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的有效落实。二是要挖掘群体智慧,广泛征求意见,使全站干部职工在精品工程创建上达成广泛共识。通过集思广益,出台各项具体实施方案,为实施车站安全工程营造全员参与、整体互动的良好氛围。 2.紧盯干部,构筑安全屏障。其一,要提升素质。一是要强化政治素质,引导管理干部牢固安全第一的思想,发扬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更新安全管理理念,积极主动地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审视安全工作,促进工作创新。二是要强化业务素质,结合车站的作业性质和安全管理实际,按季度组织安全管理干部进行业务培训考试,努力培养跨专业的“多面手”,提升干部的专业安全管理水平。其二,要明确责任。一是要明确巡视检查内容,细化管理。为此可将所有巡视干部划分为车站、站区、车间三个层次,车站巡视组又分为综合组和专业组,并根据各巡视组的管理范围和专业特点,明确各巡视组的检查岗位、检查内容、检查次数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质量数量要求,制作各种强化月度考核表,使各级管理干部的管理职责更加明确,考核的针对性更强。二是要明确各级巡视组的巡视时间,尤其是要加大对中午和前半夜等关键时间的巡视检查力度。三是要加大专业管理和考核力度。对于行车、调车、客货运等方面发生问题,除追究直接责任人、部门管理者和包保干部的责任外,同时要追究安全科、技统科、客货科等职能科室相应专业管理人员的责任,保证专业监督指导责任的落实。四是要明确干部安全管理责任考核的失格具体条件,加大对工作过失、工作失职的考核力度。其三,要严格考核。 要在《干部安全责任月度考核办法》中,对考核组织、考核内容、考核步骤、考核程序、考核标准、考核奖惩等六个方面进行规范,按照“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全站干部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使干部考核程序更加规范、步骤更加有序、标准更加严格。通过严格细致的考核,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发现解决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洛阳车站为例,截止今年2008年6月底,全站各级干部深入现场岗位检查巡视共计60753次,其中车站领导干部巡视检查3564次,车间干部巡视检查20698次,其他干部巡视检查36446次。检查巡视中发现、处理问题3657件,定责“两违”1465件,效果明显。 (三)多管齐下,提升现场卡控 现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线,所有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卡控措施都要通过一线来实现,抓好现场卡控是安全的重中之重。 对此,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实现。#p#分页标题#e# 1.明确安全关键,细化卡控措施。加强车站安全管理,强化对安全关键的控制,组织专业力量对车站各工种的各个作业环节进行系统研究,要把人身、接发列车及非正常行车、施工、到发线转线作业、车辆防溜和专用线调车作业、驼峰解体作业、客运、货装及货检作业、消防安全等作为全年重点卡控的“九大安全关键”,并逐条研究制订卡控措施。各站区、车间、中间站要结合各自作业实际,细化本部门的安全关键卡控措施,使车站的现场作业控制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卡控更加有的放矢。 2.组织安全攻关,强化细节控制。进一步明确干部对重点岗位及关键作业环节的盯控范围和标准。针对现场作业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的危险苗头,集中精力进行“放大”、“显微”分析,紧盯不放,扎扎实实地把安全管理融入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作业环节和每一个细节,使现场作业标准执行逐步向精细化程度迈进。 3.开展突击检查,强化动态控制。运输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有很大“变数”,必须动态把握,随机应变。为加强对现场作业安全的动态控制,可成立安全动态检查组,对其不作具体量化指标限制,也不排定检查班次和时间,主要任务是对重点岗位和关键时段的现场动态作业情况实施暗查和突击检查。如:我站在今年前6个月,安全动态检查组共深入现场检查巡视岗位上千次,发现、解决各类问题295件,其中定责两违127件,对部分职工中存在的侥幸心理和偷懒、钻空子等不良行为起到了明显的遏制作用。
新常态公共管理创新
一、新常态下的我国公共管理环境变化
(一)全球化、区域化已成世界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方式在发生变化
首先,随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变化,世界各国、各区域发展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开放化是其共有特点,也代表着公共管理要走向开放,并且开放力度会越来越大;其次,全球化、区域化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由“隔离”变得“唇齿相依”,各国家、区域之间的公共管理需要加强合作。
(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其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以我国为例,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越来越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公共管理问题集中出现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幅增加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急剧增长,我国公共管理的空间在短期内发生剧烈重组与集聚,公共管理结构变得复杂、异常,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新形势消防管理创新对策
摘要:
当前社会经济飞跃式发展,各个行业都应用新设备、新技术加强生产与运营,人们生活中也融入了各类新式电器,这都无形中增加了火灾源头,近年来火灾隐患逐渐增多,火灾频发。消防管理问题已经凸显,消防管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当前消防工作形势,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消防管理创新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消防;管理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也逐渐加快,消防安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其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不断升高,为了切实解决消防执法管理困难、火灾隐患较多以及监管落实责任困难等诸多问题,消防单位应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的新型消防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充分制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备意外发生时方便追究事故责任。
一、要明确防火责任,重点防治与集中管控相结合
消防工作在乎于时效性,因此就要在紧急情况之前预先明确防火责任。充分联系行业管理各部门与消防执法部门,发挥好各行业管理部门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优势,充分整合社会监管资源。各部门应采取协同监管与主抓到底、重点防治与集中管控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执法手段与力量结构优化的创新方式,时刻保持依法惩治违法行为的状态,从根本上来坚固社会防火基础。对于不符合消防要求的相关项目,严肃处理,坚决不给予批准并及时备案。在公安消防部门主抓防火的前提下,各行业中各部门协调监管,推动社会中各单位明确防火责任。
创新驱动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民办高校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与创新驱动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应当采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等举措,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让民办高校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服务和贡献。
[关键词]
创新驱动;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动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创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方面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约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而应该立足于企业文化创新。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研究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运用途径。旨在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具有双面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加强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文化特点
(1)隐蔽性。企业文化正如概念上所讲是一种思想意识,并不是确切存在的真实物体,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载体上呈现。(2)系统性。企业文化具有系统性,一个发展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时,尤其注重企业文化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系统。(3)时代性。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变化不断的,企业文化的变化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发展是保持一致的,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4)人本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会,企业应该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员工的思想,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为企业管理奠定思想基础
创新性管理创新论文
一、新形势下创新性开展评审工作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了规范,中电联本部也进一步加强了本部评比表彰项目管理。历年的评审工作均为成果创造单位与专家背对背评审的方式,专家只是通过审阅申报材料对成果进行评分,创造单位与评审专家缺少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对于成果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不能反馈到企业,不利于管理创新成果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改变这种情况,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提高管理创新成果质量,中电联对2014年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工作本身也进行了创新,首次采取面对面、答辩式的集中评审方式,目的是为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把高质量的管理成果评选出来,向全行业进行推广,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为确保评审工作顺利进行,在启动2014年成果申报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专家库的组建工作。6月底,面向行业企业正式开始专家库组建工作。到8月底,专家库基本组建完成,共收录各电力集团公司推荐专家、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以及中电联本部等专家100多名,集中评审工作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毕。2014年最终参加评审的管理创新成果不足百项,为近年来最少的一次。即便如此,短时间内集中评审的工作量也非常大。为提高评审效率,按照申报成果专业分为三组同时进行评审。我们从专家库中精选出15名专家,每组5名,与各组成果专业分类基本对应。集中评审采取答辩式的形式,成果创造企业代表现场作10分钟成果汇报,评审专家进行提问和点评,并按照评审标准对成果打分,并现场公布了排名前列的成果,作为优秀成果的候选。尽管采用相同的评审标准,但不同小组的评审尺度仍然有所区别。为避免遗漏优秀成果,集中评审后,再次组织专家对部分成果进行了复评,最终确定了2014年各项成果获奖等次。在开展2014年度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优秀成果评审的同时,我们还启动了2010年以来的电力行业管理创新经典案例的评审工作。组织专家对2010年以来的部分获奖成果进行了再评审、再回顾,评审方式与2014年管理创新成果相同。实践证明,在新形势下,创新性开展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发挥了中电联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搭建了企业管理的沟通交流平台,成果创造单位与专家面对面进行互动沟通,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成果质量和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之间也借此机会相互进行了交流、学习和借鉴,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统一10分钟的汇报时间,对成果的归纳总结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个别华而不实的成果无法继续滥竽充数。评审过程透明、结果公平,受到了企业和专家的一致认同,对今后管理创新成果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管理创新成果评审标准
尽管2014年管理创新成果申报数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但覆盖面仍然较广。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企业标准化、风险控制、企业战略管理、物资管理模式创新等等方面,一些管理成果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了企业在多年来工作实践中对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总结和创造。2014年管理创新成果评审从创新性(30%)、实践性(25%)、推广性(25%)、效益性(15%)和规范性(5%)这五个方面进行评审,取五位评审专家的平均分为每项成果最后得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管理创新成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真正提升企业管理。在制定评审标准时,特别注重了成果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管理创新成果必须体现出创新性,并且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实践检验,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只经过短暂实践无法证明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中电联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审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向全行业推广优秀管理成果和经验,以达到共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能够向全行业或同类企业大面积推广,也是判断一项成果优秀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效益,但并不是所有成果都能体现出直接的、明显的效益,因此在评审中效益性所占比重较低一些,但每一项管理创新成果对提升企业效益都发挥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2014年是首次采取面对面、答辩式的评审,由于启动时间较晚,评审标准制定略显仓促,还不能完全满足评审要求。下一步中电联将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建立起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标准,更好地推动管理创新成果质量提高。
三、结语
通过2014年的集中评审,各企业更加深刻认识到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性。中电联将坚持“立足行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沟通社会”的功能定位,积极为企业搭建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方便企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郭培堂 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创新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探析
摘要:科研管理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文章结合润滑油行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年来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总结了科研管理过程中的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科研管理可有效驱动科技创新和科研创效工作,显著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策略;企业
1概述
科研管理是指运用调查研究、计划规划、决策实施、修正监督等方法或手段,有效管理分配一定的资源,以较优方式达到预期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和竞争力[1]。企业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均属于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2-3]。科技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潜在赢利能力,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研制开发、应用推广、迭代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集合,是科研管理的目标[4,5]。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并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4-6]。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7-10]。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探讨了润滑油企业研发中心对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阐述了创新科研管理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润滑油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润滑油添加剂单剂及其复配技术是决定润滑油品质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际上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已形成四大复合剂公司和四小特色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各有特长,均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核心竞争力,占有全球润滑油添加剂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润滑油添加剂行业面临原材料质量不稳定、部分核心单剂技术缺失、添加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滞后、复合剂开发和评定费用越来越高、核心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问题。
2.2跨行业间技术融合度不高。API(美国石油协会)与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润滑油行业的应对方案。发动机润滑油的性能要求、不同产品的限值、测试方法开发运行与监测均由OEM、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第三方测试机构共同制定。而我国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才开始起步,2016年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石化标委会、添加剂、润滑油和发动机行业的参与下成立了“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第一次实现了润滑油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创新联盟的创始单位,将与行业相关单位一起承担自主规格台架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