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抽样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区管理课程教学研讨
一、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解构与内容重构
传统社会调查方法的内容按照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调查的准备与设计,包括社会调查概述、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的实施,包括社会调查的四种不同类型和资料搜集的四种不同方法,即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以及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第三部分资料的整理分析,包括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调查工作总结,包括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的撰写特点与要求、调研工作的总结与评估等。以上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现了社会调查工作的完整过程,体现了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的递进发展过程。《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遵循社会调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更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设置。如果只是掌握了每个阶段的工作技能,而不懂得面对不同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工作需求。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常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客观要求,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知识章节和实践项目。
根据对社区的市场需求调研,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岗位确定为:社区工作站专干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工作站专干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计生、综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区组织社工主要面向社区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每一个岗位有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而需要运用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社区成员信息采集、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
第一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成员信息采集。它是社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居民信息、单位信息、门店信息、党员信息和民政对象等信息的采集,其中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查摸底、编制不同成员对象的信息采集表、对社区成员开展普查及信息的录入等,主要涉及社会调查的概述、社会测量的内涵与特点、普查的特点与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二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它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居民为本的重要体现,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样本和调查方法的选择等。主要涉及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个案研究与典型研究的特点、访谈的设计与操作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第三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它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的重要途径,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问卷的准备、设计与实施等。主要涉及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问卷的设计与运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整理审核与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从以上工作任务可以看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的解构与内容的重构经历两个重要阶段:首先,将社区典型调查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化的子任务,可以依据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等要素对其进行解构。其次,将子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章节。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子任务工作过程的步骤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二、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初中地理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教育问题
据教育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少数民族初中教育就占全国总受教育人数的33.25%,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来说,少数民族的教育已是跨越式的发展,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西藏的教育为例):
1.校内的硬件教学设施已基本完善,如多媒体。然而多媒体使用率不高,因为部分教师操作不熟悉或不会使用,学习和接受教学辅助手段相对滞后。
2.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地域、经济条件和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及观念影响,对学生接受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了学生退学、辍学的情况比较普遍,淡化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3.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而且部分地区欠缺专业的教师团队。
4.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比较差,不能够清楚、全面地理解汉语的意思和意境,以至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更加困难。这些看似简单的教育问题,想要解决并不容易。那么,老师应怎样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这些教学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地理学习知识的效率呢?
二、把初中地理逐渐科学化、生活化
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改革实践
摘要:
大学语文一纸试卷或一篇文章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基于提高课程实效性的目的,安康学院大学语文课改团队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以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建立了以个体与团体相结合的多元、开放、过程化的评价体系,并以此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以考核方式改革为杠杆的课内课外教学及实践活动,对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改革;实践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程度的重要手段。根据笔者对陕西省4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和4所老牌普通二本高校大学语文考核方式及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试卷型或作文型的传统评价模式所检测的范围、效果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回应课程教学目标、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发展,难以发挥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安康学院大学语文课改团队依托陕西省重点教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应用实效研究”,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以及语文学习的特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考核方式为杠杆、加强实践训练为方式的课改思路,面向教科、数统、经管三个院系的授课班级,正式进行以考核方式革新为手段的教改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及其特点
(一)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失地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现状及提升
摘要:我国城镇化发展深入,“征地”需求旺盛,失地农民数量激增,提升失地农民金融素养对于推进农村金融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技能三个维度研究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现状,针对失地农民提升金融素养水平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金融素养
一、引言
在金融业与数字技术蔓延交融的背景下,愈发多样化、复杂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对消费者合理管理个人资产、明智决策金融产品、有效掌握金融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能力称为“金融素养”。全球对金融素养尚无统一定义,有学者将金融素养界定为消费者为了实现个人财务安全而有效决策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在我国城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失地农民在总人口中占比超10%,并以每年约300万人的速度递增。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提升失地农民金融素养、优化其金融行为,对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热情,改善农村贫困面貌,进而缩小城乡发展鸿沟,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
二、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现状
据2018年的《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总体不高,金融能力掌握度不够,金融知识结构单一。结合历年研究及央行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来看,金融素养涵盖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技能三个维度。
(一)金融知识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思考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无法正常享受父母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与引导,因而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道德问题尤为突出。应注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注重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全社会积极践行道德行为教育,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形成改善和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质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1]其中,外出农民工的人数为16884万人,与2014年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6821万人相比,增加了63万人,增幅为0.4%。农民工总数呈逐年递增之势,导致留守儿童数量随之逐渐攀升,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应得到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沟通较少,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对德育重视度不高,导致其在生活、学习方面未养成良好习惯,道德教育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既不利于儿童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应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与政府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一、家庭教育有着天然地赋的德育功能
1、监护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后奥运会发展下的群众体育趋势
一、后奥运会时期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1.以奥运为核心体育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转变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至今奥运会紧张筹办已整整7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理念:“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完美进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题。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奥运人民参与,奥运成果人民共享。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底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健康为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后奥运会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2.从竟技体育强的目标指向转为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 我国竞技体育从“举国体制”的确立,举国上下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到《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竞技运动全面走向世界。从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中国体育军团取得了骄人成绩,进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表1所示),显示了体育强国的风范。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从中国第一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1997年)到第二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2001年)中显示:1997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为:巧.5%;2001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为:18.3%增加了2.8%。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尚有一定的差距,但群众体育发展的势头良好,向着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转变。 3.体育工作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 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已引起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论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指出:2008年奥运会后会出现一个以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为核心的体育改革新局面,并以此促进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体育要扩大普通劳动者的体育参与程度,尊重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迎接大众体育热潮的到来。 4.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为群众体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在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中占据的比重日趋提高。1978一1998这20年时间里,我国体育消费品年零售额由63.3亿元增长到1457.2亿元,增长了23倍,充分显示了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市场优势[’}。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人们必将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兴起。而居民对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将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后奥运动会时期发展我国大众体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我们清晰看到当前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高;体育人口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大众体育的体制还不很完善,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尚需加强。北京奥运会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奥运会的精神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将植根于人民群众,并在人群中传播,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从历届各国举办奥运会后群众体育发展可以看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将大幅增多,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邻国日本为例,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政府发表《关于增进国民健康体力对策》,加强了群众体育的开展,30年后的结果是,李刚等人在《中日两国大学生体格及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中得出结论:“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与日本国1993年的数据比较发现,中国男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平均发育水平低于日本国同年龄学生。比如,20岁中国男学生平均身高为169.90米,而日本国同龄学生为171.83米。’,[2]广州体育学院教授吕树庭认为:“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步入经济大国,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致使体育政策的重点再度转向大众体育,形成了在国家干预下推进大众体育和人们自发地参与大众体育的合流趋势”。 2.加强体育制度和法规制定,保证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提高 体育制度和法规是我国体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简称《体育法》;1990年3月12日国家体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令,并相继出台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这些体育制度、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推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和觉悟,但是全民健身的制度、立法还不完善,相对滞后,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的建设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体育事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难以享有平等公共体育设施。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领导人对“民生”的关注不断提升,体育制度和法规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家燕说:“政协体育组已经联名提案,呼吁《全民健身条例》尽快出台。”胡家燕强调,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出台《全民健身条例》是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职能、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需要,将极大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弘扬奥运精神,继承奥运遗产,更好地连译“人文奥运”的内涵[3]。#p#分页标题#e# 3.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大众体育管理体系 举国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体系,从1994年《奥运争光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重大国际比赛当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为人民赢得了荣誉,在世界体育强国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结束,要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战略,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群众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设备、人才资源等等,而竞技体育则可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探索科学方法和手段、给以技术性的指导和服务等等。因此,社会、国家和民众既需要发展群众体育,又需要发展竞技体育,而且二者必须协调发展[4J。 4.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满足群众的需要 从1994年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群众体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起步较晚,在管理上尚不够完善,体制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缺点。如农村与城市指导员发展不平衡;各省市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等级结构与我国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不长;兼职和离退休人员多,有指导员称号的很少,指导力量相对薄弱[5J。 根据2001年对我国群众体育现状第二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 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75.5%的活动点有1一2名指导员,24.5%的活动点有3名以上(包括3名)指导员,其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调查还表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体育人口尚有较大差距。群众体育的社团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但群众体育的计划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缺乏宣传、引导、规范,在群体工作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后奥运会时期必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提高他们的数量及指导质量,才能适应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的需要。
爱弥儿对家庭教育的启发
一、当今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
“性”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对孩子难以启齿的话题,因此造成性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内容中的一大缺失。2007年《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当今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例如:家长在回答“碰到性骚扰该怎么办”的问题时,有54.0%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在回答“青春期生理变化怎么应对”的问题时,有41.6%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儿童出现青春期生理变化,往往“不知怎么办”、“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无助”。感到“心里害怕”的比例,女生高出男生10个百分点。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令人担忧
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随机调查了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的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结果发现:父亲对儿童的投入不足,尤其在与母亲投入的相比之下,更显薄弱。在小学儿童组,有9%的父亲回答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0,.%父亲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生活方面,在对“你经常去学校开家长会吗?”的回答中,15名学龄前儿童的父亲中,7.%表示从来没有过,5.6%表示很少去。
二、《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1让孩子在自然民主的环境中成长
老年人虐待状况及干预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以及传统家庭模式的转变,老年人虐待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许多国家,虐待老人现象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和被否定的健康和社会问题,这不仅使老年人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引起疾病、生产力的丧失,产生社会隔离,更违背了老年人的权利。随着老年人虐待现象逐渐受到关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老年人虐待问题列为重要的议题。 1老年人虐待的定义和分类 自1975年老年人虐待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形式首次被提出后[1],各国学者已对其进行了30多年的调查和研究。老年人虐待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现象,涉及老年学、社会学、犯罪学和刑事审判学、被害人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和领域[2],这种多学科性质使老年人虐待的定义和分类存在不同的看法。1993年,英国一个由医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专门组织(ActiononElderAbuse,AEA)提出老年人虐待的定义是:“在本应充满信任的任何关系中发生的1次或多次致使老年人受到伤害或处境困难的行为,或以采取适当行动的方式致使老年人受到伤害或处境困难的行为。”这一定义随后被世界卫生组织所采纳,并在全球预防多伦多宣言中引用[3-4]。 AEA将老年人虐待分为4种类型:(1)身体虐待(physicalabuse),包括暴力行为、不适当的限制或禁闭、剥夺睡眠等。(2)精神虐待、心理虐待或长期口头侵犯(psychological/emotionalabuse),包括那些贬低老年人、伤害老年人、削弱老年人的个性、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言词和交往。(3)经济剥削或物质虐待(financial/materialabuse),包括非法使用或不适当地使用或侵吞老年人的财产或资金;强追老年人更改遗嘱或其他法律文件;剥夺老年人使用其个人资金的权利;经济骗局以及诈骗性计划。(4)疏于照料(neglect),如不提供适当的食物、干净的衣服、安全舒适的住所、良好的保健和个人卫生条件;不准与外人交往;不提供必要的辅助用具;未能防止老人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未能进行必要的监护等。另外,全美虐待老年人中心(TheNationalAgingResourceCenteronElderAbuse)与美国老年人协会和特拉华大学一起研究制订了一套新的指标,确定“虐待老人”除了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外,还应包括:(5)性虐待(sexualabuse),包括各种未经许可的任何不同形式的性侵犯或攻击。(6)自我疏忽(selfneglect),如拒绝或无力提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食物、水和药物并保持个人卫生。(7)遗弃(abandonment),指放弃或拒绝对老年人履行照顾和监护责任。 虽然欧美的学者和组织已经对老年人虐待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但是老年人虐待事件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内容。在中国,由于中国的国情和相关法律规定,虐待老人更多地是指用残暴的行为造成老年人身体上的伤害,与欧美学者定义中所指的身体虐待行为相似,而有关精神虐待、物质虐待和疏忽照顾的行为,在我国相关法律中虽有所体现,但对于其行为是否构成虐待老人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我国学者给“老年人虐待”所下的定义[5]是:在家庭养老或机构养老中,负有责任关系的人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对老年人的伤害,包括身体虐待、精神虐待、物质虐待和疏忽照顾。这一定义将“本应充满信任的任何关系”范围缩小,强调“负有责任关系”的当事人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更符合中国国情。 2老年人虐待现状 2.1老年人虐待发生率 老年人虐待的发生率可能因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不同地区及老年人虐待定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在任何国家、社会阶层、种族,老年人虐待都是存在的[6]。在对14项研究的系统综述显示,人群中老年人受虐待比例从3.2%~27.5%不等[7]。主要的虐待形式有精神虐待、身体虐待、经济虐待和忽视照顾。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隐瞒和否定虐待情况的出现,使得实际的数据应高于目前研究所得数据[8]。虽然目前关于老年人虐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缺少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系统的数据收集,但是对印度农村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每1000老人中就有40人受到身体虐待[9]。在韩国,一项大样本的研究也显示,至少经历一种虐待类型的老人在人群中占6.3%[10]。在中国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11],农村老年人一般身体虐待、严重身体虐待、情感虐待、经济虐待、忽视和总虐待与忽视的报告率分别为4.5%、1.5%、26.9%、4.9%、7.2%和29.9%,说明农村老年人受虐待与忽视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对于虐待老人的案件没有做过系统的统计。中国内地关于虐待老人的研究还较少,中国香港有关虐待老人的调查报告显示,即使通过救助热线和积极的外援服务,在明爱《防止长者被虐计划》的前18个月内处理的怀疑被虐待个案共有110件,其中半数的施虐者是老人的子女,另外还有80件怀疑受虐待的案件,其老年人拒绝接受服务。这种现象反映了处理虐待老人问题的困难。台湾地区仅有蔡起源在1997年对公私立安养机构老人受虐的研究表明,机构虐待比率大约为10~20%[12]。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对老人受虐议题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且无法与国际间做接轨。 2.2易遭受虐待的老年人群体 老年虐待通常与宗教、种族、教育水平、经济地位无关[13-14]。研究表明,易遭受虐待的老年群体包括:老年女性,躯体功能障碍,患有老年痴呆,过分依赖他人照顾等[14-16]。照顾忽视和经济虐待通常发生在单独居住、无可寻求帮助对象、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13,17,18]。与家人共同居住时语言和身体虐待发生率可增加[17-18]。 2.3老年人虐待的主要施虐人 由于受虐者和施虐人通常为照顾关系或者共同生活,最常见的施虐者为成年子女(30%~33%),其次为伴侣(14%~15%)及其他亲属(13%~20%)[19-20]。 3老年人虐待的识别征象 老年人虐待现象通常是隐蔽的,且被虐待老人常因为不同原因而否认被虐事实。因此需要医疗护理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来识别老年人被虐征象。#p#分页标题#e# 3.1身体虐待 (1)身体上有不能解释的瘀伤、鞭痕、变色;(2)身体上有不能解释的烧伤、绳索捆绑的痕迹;(3)撕裂伤、切割伤、针刺伤;(4)视力方面的问题,如视网膜脱落;(5)有被幽禁的痕迹,如被绑在家具上,门从外被反锁。 3.2精神虐待 (1)说话犹豫;(2)难以让人相信的叙述;(3)有睡眠中断现象;(4)饮食习惯的改变;(5)有焦虑、抑郁、愤怒、自杀倾向;(6)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7)思维混乱或定向紊乱。 3.3经济虐待 (1)银行账户和资金的动向不明;(2)在老人不能书写的情况下出现签名的支票;(3)拒绝为老人的医疗和护理花钱;(4)未付的账单和过期的债务;(5)缺乏便利设施;(6)个人贵重物品的丢失,如艺术品、珠宝首饰等。 3.4照顾忽视 (1)皮肤清洁卫生不良,出现压疮、皮疹、长虱子,患有传染性疾病;(2)着装不当,衣服单薄或过厚;(3)营养不良或脱水;(4)肮脏的衣服或床上用具;(5)缺乏必要的用具,如床栏、拐杖或步行器等;(6)居住环境存在不安全隐患;(7)存在未处理的医疗问题,给药不足或不恰当。 3.5性虐待 (1)行走或坐位困难;(2)沾污或有血迹的内衣裤;(3)阴部疼痛或瘙痒;(4)外阴部瘀青或阴道的流血;(5)患有性传播疾病。 4老年人虐待的预防和干预 预防老年人虐待,并减轻由此给老年人带来的不良影响,医疗护理人员在这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21]。医护人员应服从本国本地区相关法令,并对潜在受虐案例保持足够的警觉性,及时发现和解决案例,才能充分做到保护和救助受虐老人。 4.1保证老年人安全,及时发现潜在的受虐案例 医护人员对于受虐待和忽视的老年人,首先应保证老年人的安全。由于羞愧、害怕社会歧视、害怕施虐者的报复和被遗弃等原因,再加上老年人受虐情况的隐蔽性,老年人很少报告自己被虐待的事实。此时,照顾者的行为举止可提供给医护人员虐待老人的线索。如照顾者不允许老人向医护人员诉说自己的情况或者在没有照顾者在场的情形下与医护人员交谈;对于老人的态度是冷漠、愤怒或攻击性的;对于老人的受伤给出的是前后矛盾的、不合理的解释。这些细节也许不一定是老年人受虐的直接证据,但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评估和及时发现潜在的老年人虐待和忽视案例。 4.2根据相关法令条文,及时上报受虐案例 一旦发现老年人受虐待的案例,应马上确定是否需要法律干预。如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专门的司法条例,规定了老年虐待和忽视的定义,并界定了各种类型的虐待。医学保健人员和社会服务工作者都必须依从这些司法条例对各类疑似和确定的老年虐待案例进行上报,而不需要为报告疑似受虐案例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恶意谎报除外)。 4.3筛查潜在受虐患者,预防老人受虐和忽视 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定,以帮助医护人员常规筛查潜在受虐待和忽视的案例。潜在虐待案例应该再集中讨论。许多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家庭随访小组,并与其他保健和社会服务机构共同合作,制定和实施综合性计划,以促进消除虐待或预防老年人被严重忽视的现象。 4.4进行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维权意识 医护人员应告知老年人如何照顾和保护自己,如何找到可用的社区服务资源,同时教会照顾者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并指导家人寻求减缓压力的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