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镇发展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学视角下小城镇建设分析
摘要:当今时代,正值我国经济大发展时代,国际规划的发展战略主要致力于突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这个大难关,运用提升我国资源合理配置的效率这一方法,来达到各个地区间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实现我国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方式是利用大城市的经济优势去带动周边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一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稍落后的中小城市需要把握这次难得的发展机会,运用自身优势,发展属于自己地区的特色经济,努力跟上大城市的发展步伐。当然,中小城市在面对这一发展机遇时,好处与坏处是并存的,由于中小城市的资源缺乏,人才缺乏,中小城市的发展道路是很艰难的,这就需要中小城市首先要认清自身的不足,作好相应的发展规划。本文主要立足于经济视角对发展中的小城镇的建设方面作探究,希望能给广大发展中的小城镇提供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现正大力推行全民小康政策,力争消除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努力做到城乡经济一体化。在这方面建设中,小城镇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当小城镇发展起来,就能加快一个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想要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将每个小城镇的建设做好,但现如今很多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发展滞后的小城镇,这就影响了一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一、发展滞后的因素
(一)资源与资金问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的根本依赖是资源与资金,但是小城镇缺乏的正是资源与资金。一个城市的崛起需要大量的资源与资金,这是每个小城镇建设中的最大难关。以湖南省的小城镇建设为例,在建设初期,大量的资金缺乏,自身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到位,所以很难引进开发商投资,从这一方面来看,资金与资源是小城镇建设中的第一道难关,所以解决资源与资金问题使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
(二)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生态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黄河三角洲生态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黄河三角洲地区成陆时间较晚,处于大气、河流、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带,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该区域物种资源丰富,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在此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给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湿地淡水资源的补给,打破了湿地土壤水盐平衡,植被覆盖率降低,使河口湿地面积减少和生态系统退化。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对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破坏,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较强的脆弱性。这给生态城镇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一直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脆弱,历史欠账较多,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加快,但仍然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目前,该地区仍然缺少与周边区域贯通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完全形成,港口规模小、吞吐量较低,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很完善,特别是绿色、低碳型的城市基础设施更少。由于地势较低,不少城市夏季经常出现内涝现象,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较大破坏。
(三)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地区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7.59∶66.79∶25.62调整为2012年的7.33∶61.27∶31.40。但是这与山东省8.6∶51.4∶40.0的结构相比,产业结构层次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与城镇化息息相关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仍然是石油化工、石油装备、纺织、造纸、铝业制造、盐化工、皮革制造等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而这些产业又是污染性较强的产业,对环境影响较大。从总体上看,资源消耗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科技创新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导致经济增长代价日增。
(四)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区域内各市、县(区)采取了有力措施,积极推行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了大幅度减低。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节能减排的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据2012年山东省政府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中期评估显示,经济指标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呈现不一致的状况,涉及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的指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2]仍然占有较大比重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雾霾天气增多,PM2.5浓度在多个城市处于“严重污染”或“危险水平”。这些无疑给该地区的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很大挑战。
(五)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黄河三角洲城镇化水平为46.6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内各个县(区)之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4个市辖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超过50%,而利津、阳信、高青、庆云、乐陵等县市的城镇化水平还在35%以下。从黄河三角洲对人口集聚的能力来看,尽管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净流入人口到达了21.1万人,但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却由10.69%降到了10.57%,19个县(区)中有11个县市区对人口的吸纳力有所减弱。[2]而对人口的集聚能力直接体现了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从人口密度上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人口密度仅为全省的61.2%,城镇密度亦相对稀疏,是全省城镇密度的79.4%。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形成显著的空间聚合态势,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二、黄河三角洲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城镇化下乡村建设探思
摘要:在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议题。但由于现阶段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业单一、缺乏健全的政策保障体系、基础设置建设落后,使我国乡村建设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立足于城镇化建设背景,更新乡村建设模式,做好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构建多元化的乡村空间格局,积极利用传统的乡村技艺,建立有特色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建设;问题;建设策略
在新时期,城镇化建设是以均衡呈现发展态势,提升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首要目标。在此目标下,乡村建设工作应积极更新理念,引入新型科技成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传扬农村传统艺术,建设城市化和特色化的农村。为保障乡村建设过程中各项方针政策的合理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当以人为核心,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逐步缩短城乡差距,最终提升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一、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带来了诸如发展粗放型农业造成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房屋和土地闲置、农业工业化发展速度减缓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三个问题,也对乡村建设工作的展开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1.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乡村在城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大多是以向城市盲目扩张、增加城市人口数量的形式呈现,缺少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作支撑,导致乡村产业规划中,发展模式单一,各类资源的配置也不合理。具体在两方面呈现:一方面,各地区政府部门在制订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时,没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从所在辖区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地区的乡村产业建设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当地各项资源、特色文化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综合发展指标的过度重视,使各单位在布置乡村建设任务时,未能对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准确的定位,导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产业建设较为单一,乡村工业化发展因此受限。
2.缺乏健全的政策体系保障。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建设工作须依靠政府的相关政策保障。目前,我国现有的乡村建设政策体系无法对建设工作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乡村建设也无法快速进行。以农业人口转移为例,在朝着城市居民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政府部门制定的户籍改革制度缺乏灵活性,城乡户籍制度差异较大,使部分转移后的人口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导致小城镇产业发展期间劳动力供给缺乏。农村宅基地是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原本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针对宅基地建立配套管理准则和科学的规划要求,导致一些“小产权房”产权不清问题频频发生,农用地做住宅使用、宅基地变为商用地等行为也是屡禁不止。上述问题影响了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对土地的集约化使用需求。
乡镇行政管理体系的革新
一、列为市级中心镇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
该镇按照内涵发展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产业,积极编制昆仑中心镇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强化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技术改造,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链条延伸、产业配套、集群发展。一是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编制机械制造、陶瓷文化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不断壮大提升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且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三大主导产业。目前,三大聚集区年产值已占到全镇经济总量的90%以上。二是集聚平台逐步完善。全面推进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搭建产业集聚平台。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集陶瓷展示营销、仓储物流、加工生产为一体的国瓷文化城,建筑面积32916平方米,营业店铺300多户,年营业额5000多万元。其中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已有35家陶瓷商家、5名国家级和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入驻,二期工程即将竣工。三是人口集聚步伐加快。在“扩权强镇”政策带动下,昆仑中心镇人口加快集聚,特别是2010年实现原来的昆仑镇、磁村镇和城南镇的5村1居的合并,中心镇人口迅速集聚,形成现有48个村居,总人口达9万人的规模,加上外来务工人口,昆仑镇现有人口将超过10万。
注重特色,城镇品味与风格不断提升。该镇以抓好城市景观带建设为突破口,不断丰富文化广场内涵,重点实施主次干道“绿化、净化、亮化、功能化、秩序化”五化工程,按照“提升品位,体现特色,品味与风格并重”的总体要求,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成为该镇特色风貌建设的新亮点。
民生为先,公共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统筹抓好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完善医疗、养老、救助、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基础设施向中心社区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所辖区域覆盖的要求,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扩大与完善。
二、中心镇建设中的难点和问题
(一)管理权限逐步下放,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实。
下放部分管理权限,是中心镇试点的重要举措。为推进中心镇建设,淄川区委、区政府初步确定区直部门、派出机构、派驻机构共下放管理权限43项,在昆仑镇设立双管单位7个,其中新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3个分(支)局,局长兼任镇相应部门机构副职。目前,三个分(支)局机构已经成立,人员已全部到位并正常开展工作。但在具体工作对接上,派出(驻)机构与镇政府的关系上,管理权限下放的衔接上,各项建设项目手续办理程序、办理权限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各项扶持政策也需要进一步落实。
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索
[摘要]2014年,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继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广西贺州市出台了《贺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2014—2020年)》,确定了贺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综观贺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其特点是底子薄,基础差,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贺州市政府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政策、方案,努力建设美好贺州。
[关键词]贺州;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索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贺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2014年11月24日,贺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贺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2014—2020年)》,确定了贺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标志着贺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始启动。
一、新型城镇化启动的经济基础和城镇化水平
(一)产业经济
贺州市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448.38亿元,较2013年增长6.1%,年均增长超过8.5%。2014年工业增加值134.23亿元,增长5.6%。主要支柱产业电力、林产、矿业、电子、碳酸钙和新材料、食品药品等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其中2014年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落地西湾(平桂)工业园区,发展大理石板材及工艺品加工、碳酸钙粉体加工、人造岗石、复合材料及制品生产、机械制造、配套物流等6大产业,初步形成了“大理石原料——大理石板材和工艺品加工——大理石边角废料回收加工——重质碳酸钙超细粉——合成人造大理石——新材料(涂料、塑料母粒、石头纸等)”循环产业链,2014年当年即完成总产值49.33亿元,占贺州工业总产值的14.5%。2014年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129.64亿元,占贺州生产总值的20%以上。粤桂县域经济产业合作示范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占贺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0%。截止至2014年,贺州有八大工业园区:旺高工业园区、西湾(平桂)工业区、电子科技生态园产业区、粤桂县域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钟山工业园区、富川工业集中区、昭平工业集中区。其中,旺高工业园区是自治区级开发区,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西湾(平桂)工业区、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钟山工业园区属于自治区A类产业园,富川和昭平工业集中区属于自治区B类产业园。这些工业园区集中了贺州的主要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贺州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二)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摘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泾川县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本文以泾川县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做法和成效为立足点,具体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产业聚集、城镇管理和人才聚集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泾川县;建议
近年来,泾川县把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重要途径,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相统一、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县城建设为核心,以乡镇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着力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环节集中用力,泾川县城镇化建设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1)城镇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县城综合功能进一步健全。大力实施城北综合开发。坚持县城“北扩、东展、西延”的发展思路,以“三纵三横两桥”为重点的路网框架,建成泾州大云寺博物馆、体育中心为标志的旅游休闲区,以花样年办公楼、人社局、武装部等为中心的行政办公区,以职教中心、泾川三中、县委党校为代表的科教区,初步形成了以泾河为轴线、南北对称、合二为一的县城新格局。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指导重点小城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体系配套,大力实施小城镇排洪渠修建、市场改扩建、街路延伸、罩面硬化、绿化亮化等工程,着力构建以小城镇、中心村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体系。集中建成了城关凤凰、泾明白家、汭丰郑家沟、王村完颜等一批具有陇东民俗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区,形成了产业相互关联、基础设施配套、区域联片突破的发展格局,全县小城镇和中心村聚集、辐射、带动、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2)城镇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创新城镇管理工作机制,加大整治力度,集中解决影响城镇环境的突出问题,县城和中心城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建立健全公安、综合执法、新闻媒体等协调联动管理机制,全面建成了“数字城管”和覆盖城乡的视频监控系统,各乡镇成立小城镇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小城镇管理,聘用专职保洁员,按天清扫,不定期巡查,实现了常态化保洁。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六大行动”,2019年新建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5609座、村级公厕150座,配套垃圾清运车辆33辆,建成清洁示范村55个、人居环境示范村6个。(3)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紧紧抓住群众最迫切、社会最关注的吃水、行路、上学、看病等问题,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主体、以村组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扩建校舍1.94万平方米,第四幼儿园全面建成,第五幼儿园实现招生,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通过验收命名,不断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效改善了城乡教育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补”、城镇困难职工脱困解困等政策,健全完善医疗救助、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力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4)城镇产业聚集效益不断显现。充分发挥城镇化建设在聚集产业、引领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市人口、提升城市承载功能的重要途径,全力推动城镇率先发展。特色产业方面,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助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居民转变的重要平台,大力建办农产品销售市场,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有效带动了果品、畜牧、蔬菜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保持7%以上的增长。工业经济方面,8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中盛建材二期10万吨活性石灰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加大“个转企、小升规”力度,2019年新增规上企业1户、私营企业216户、个体经营户946户。文旅融合方面,把旅游产业开发作为培育城市名片、增强城市软实力、扩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景点体系,着力提升景区质量,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完成布展,百里石窟长廊保护、南石窟寺修缮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了王村完颜、城关凤凰、汭丰郑家沟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泾川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发展差距较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3元”,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6∶1,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仍然较低,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事业覆盖不全、质量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2)城市功能还不完善。近年来县财政增收困难,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欠账较大,供水供电、排洪排污、道路交通、绿化亮化、卫生保洁等投入不足,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障,消费、交通、用工、中介市场建设比较滞后,加之城镇容量小,城镇化水平低,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城乡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3)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45亿元”。由此可见,全县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1.1%,工业对城镇化建设的带动支撑能力不足;旅游、物流、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配套起步晚、规模小、基础差,对城镇就业贡献水平比较低。(4)城镇管理相对落后。由于我县城镇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城市管理还存在漏洞和盲区,加之市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使全县城镇管理工作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严重影响了全县城镇化发展步伐。
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新型城镇化强调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实现功能完善、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不再以城镇人口比例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是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更加侧重城乡的集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由注重外延发展转为注重内涵建设,由片面追求城市规模转为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的品质。其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型城镇化是有利于集约发展、整体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强调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优化城镇布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要想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就要完善城市群规模和结构,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注重城市群之间的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的衔接,统筹制定城市群规划,明确城市群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开发方向,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资源高效配臵和开放共享,谋求共同发展。
2.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由过去的注重速度转为注重质量,强调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具体体现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总量提高效率;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最终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
3.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地质灾害避险的库周移民安置规划对策
摘要:以工程移民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对于受到水库地质灾害威胁的村民避险搬迁安置问题,以黄河小浪底水库山西省库周为研究区域。根据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定受库区地质灾害威胁而需要搬迁1497户合计4409人。依据避险搬迁安置规划策略,采取本村后移后靠当地集中安置和进城进镇自主安置两种方式。在识别和评估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周淹没范围附近以及在水库运营后新产生地质灾害类型的基础上,划定库区地质灾害威胁红线区域,统计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红线区域内移民人数及相关财产数量,提出适宜的移民搬迁避险安置规划策略,制定科学的移民搬迁安置方案。
关键词:水库;地质灾害;避险;移民安置
水库建成运营后,受降水、洪峰等不可控自然因素以及库水位影响,水库库周岸坡地质条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改变,从而出现库周岸坡塌岸、滑坡、湿陷等地质灾害,给库周附近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影响。这类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问题,移民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根据已有水库工程移民理论和实践,水库移民安置的侧重点逐渐由“重搬迁”转变为“重发展”,并从单一安置转向多方式安置。
1小浪底水库库周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实地调查,小浪底山西省库周地质灾害类型为水库黄土塌岸、黄土滑坡、水库浸没、黄土湿陷、采空区塌陷等。库区黄土塌岸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垣曲县境内黄河主河道及其支流沇西河、亳清河、西阳河、闫家河、板涧河两岸土质岸坡处,岸坡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至上更新统粉质壤土及壤土。多数岸坡较为高陡,坡脚受库水浸泡,抗剪强度降低,引起黄土岸坡塌岸,库岸线后退,危及库岸两侧耕地及周边建筑物安全。根据地质勘察,综合分析山西省库周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按地层岩性将研究区内库岸岸坡分为一元结构(C类)、二元结构(B类)、三元结构(A类)3类,其中一元结构主要由黄土状土组成,二元结构主要由砂砾石层和黄土状土组成,三元结构由基岩、砂砾石层和黄土状土组成。A、B类岸坡砂砾石层为弱胶结至半胶结,具有一定抗冲刷性,对塌岸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库区塌岸范围有限;C类岸坡为均质岸坡,是库区塌岸发生的主要岸坡,也是需要搬迁的村庄岸坡的主要类型。山西省库周多位于黄河及其支流附近阶地上,地形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黄土状土,具有典型黄土的特征。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第四纪大陆松散堆积物,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显著附加沉陷性能即湿陷性。湿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黄土以粉粒和亲水弱的矿物为主,具有大孔结构,天然含水量小,在干燥时可以承担一定荷重,变形不大,但受水浸湿后,土粒连结显著减弱,引起土结构破坏产生湿陷变形。黄土湿陷性会造成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和建筑物墙体开裂与倾斜,影响建筑物安全。山西省库周库岸为低山丘陵地形,是黄土台塬的前缘及垣曲断陷盆地的地缘,地势低平,同时覆盖层上部为几米至几十米厚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状土,具有一定透水性,受库水影响后会产生浸没现象,浸没将对农田带来危害。滑坡主要分布在库区左岸垣曲县境内,分别为南坡村滑坡、赵村滑坡、申家庄滑坡等,南坡村滑坡分布于亳清河右岸南坡村上游约200m,申家庄滑坡沿申家庄一带分布。这些滑坡具有面积大、发育深、地表破坏明显、方量大等特征,对附近村庄威胁很大。采空区塌陷也是小浪底库区典型地质灾害之一,其中采空区分布范围、开采深度、开采厚度、埋藏深度、煤层情况、开采方式等决定了采空区塌陷灾害的影响范围,也是采空区塌陷灾害搬迁避险的依据。
2避险搬迁安置规划
2.1避险安置任务及安置意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