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成语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成语教学

语文成语教学思索

本文作者:王广勇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六中学

提到成语的本义,即追本溯源的意义,对初中生来说显得较为困难,因为这会涉及到成语的出处和来源,不过也有捷径可走,初中课本中涉及到很多的文言文,不少的成语就来源于文言文,比如《出师表》中就有不少成语: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还有出自《隆中对》中的成语: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犬马之劳:古地臣子对君主常自比犬马,表示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现在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根据文章的意思了解其本义,而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势必会加深这些成语的讲解力度,这样一来,学生在应用时就不容易出错误。所谓成语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

由于成语的演变和长时间的应用,人们会在其本义的基础上加入许多的附加义,这些附加义后来就发展为成语的引申义了并掩盖了成语本来的面目,学生在应用时自然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例如:七月流火: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然而,“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进风,原指有根有据的事儿,常被理解为捕风捉影的意思。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明日黄花兼寓迟暮不遇之意。后因以比喻过时的事物。但现在多指明日的新星,即美好,有希望的意思。走头(投)无路:走投,投奔。“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

自出机抒(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富有新意。机杼:织布机,又用来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不径(胫)而走: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如愿以尝(偿):偿,归还、抵补,引申为“满足”。“如愿以偿”表示自己的愿望实现了。这类成语在理解上难度较大,而其引申义往往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得以发挥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细致地给学生讲解其引申的过程和适用的语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来解决,锻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除了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较难之外,成语的褒贬义转化也是个难点。词义有褒贬,成语也是如此,由于语言的使用年代很长,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词义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褒贬可以相互转化,如:“爪牙”,古代指勇士和武将,今天却表示“走狗”。“爱”,上古指吝惜,有贬义,今已不传。“诽谤”,古代指议论批评,今却表示诬陷。词义的褒贬往往最直接地反应在成语之中,所以,造成很多成语的意思褒贬出入较大。试举几例:“吞云吐雾”:原指道士炼丹,修身养气,不食五谷;后来,它的意义转化为专指吸食鸦片,含讥讽之意。

“如狼似虎”:在先秦时代指强悍勇猛,喻指军队的所向披靡,完全是褒义词语,但到了现代则专指凶恶残忍,是地道的贬义词语。“因陋就简”:西汉时期用作贬义,但今天却指凭借原有的简陋条件节约办事,含有褒义。“粉墨登场”:本来毫无褒贬含义,就是指演戏时的化妆和装扮。可是现在它比喻政客们登上政治舞台,含有讽刺意味。“眉来眼去”:古代指看来看去,是中性的。到了现代,这个成语却专指男女之间的眉目传情,虽说是中性含义,却总有点贬损的意味。

由此可见,要想在具体的语境中用好成语,还要掌握其褒贬义的变化,这一点全在于对成语本义和引申义的掌握上,所以,本义和引申义是基础,教师在这一方面可设计课外常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成语意义的理解。

阅读全文

幼儿园成语古诗教学内容选择初探

【摘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些通俗易懂的成语和朗朗上口的古诗,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这样的文学形式可以让幼儿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感受文学多样性的乐趣,同时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关键词】幼儿;古诗;成语;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纲要》中强调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成语和古诗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绚丽的奇葩。幼儿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适当地教给他们一些通俗易懂的成语和朗朗上口的古诗,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中国文学库中那么多的成语和古诗,到底如何选择?哪些内容适合幼儿呢?如何进行成语古诗教学呢?

一、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首先,选择幼儿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进行教学就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古诗《咏鹅》,熟悉了鹅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后,诗句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又如成语“井底之蛙”,青蛙和井都是幼儿认识和熟悉的,在此基础上学习成语很容易明白成语的意思———呆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鸟语花香”等相似的成语也是如此。其次,除了动物外,一些比较接近幼儿的生活、脍炙人口的古诗和成语也是值得幼儿学习的,比如成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在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总会和幼儿说:“你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哦!”,可是幼儿却不理解是什么意思,通过教学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又如古诗《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最后,可以把成语和古诗教学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一日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春天,教师在餐后带领幼儿散步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美景,并且鼓励幼儿看一看:“小朋友看!春天来了,迎春花、山茶花、杜鹃花都开啦,真是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啊!”不知不觉中,幼儿学会和巩固了成语“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又如小班的幼儿每天吃午餐时很容易变成了一个“漏嘴巴”的小朋友,将米饭弄到桌子上和地上。要知道这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浪费。众多古诗中李绅的《悯农》,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米是从哪里来的,还能感受农民伯伯耕种的辛苦,知道米粒的来之不易,从而让幼儿懂得不浪费粮食,要时刻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

二、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奠定扎实基础

不管是成语还是古诗的学习,都为语言学习积累经验,通过在环境中体现成语和古诗的内容,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成语、古诗进行对话,将环境中的画面感印入幼儿脑海,不断巩固熟练,加深印象。比如在教室门口的展板上,可以展示亲子制作的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有亲子成语故事表演的照片,以及幼儿自述成语故事,请幼儿互相欣赏、观摩。又如可以在每月创设介绍成语的环境,主要是一些名称和成语含义,并且会及时进行更换。在一个成语活动结束后,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作品以及家园合作的成语反馈表布置在教室外面,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感受成语活动的魅力。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摘要:成语故事既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存在形态与表达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成语故事,有助于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以及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方位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成语故事;历史教学;运用

成语故事既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存在形态与表达方式。很多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成语故事,有助于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以及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方位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一、运用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产生兴趣,他们才会自觉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充分关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望,以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课程目标。例如,在七年级“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学之初,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图穷匕见”的视频。视频播放结束时提问:同学们知道视频的主人公是谁吗?学生回答是荆轲。你们还知道荆轲的哪些故事?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荆轲在离开燕国的时候,他的好友曾经在易水边为他送行,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说他的。在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后,继续问学生是否想知道荆轲死后燕国怎么样了?学生都表露出想一探究竟的神情,从而顺势开始讲授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利用成语故事,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现代历史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成语故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让学生在这首豪迈的歌曲声中感受东汉末年的时代风云。待歌曲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三顾茅庐”四个字,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成语说的是谁的故事吗?”“那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是关于三国时代人物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鞠躬尽瘁’说的是诸葛亮。”还有的说:“‘七步成诗’是说曹植的。”……追问:“你们知道这些人物所属的国家最后都怎么样了呢?”在学生思维处于“愤悱”之际,不失时机地开始讲授“三国鼎立”的故事。这样的引导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人物的了解,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促进了学科素养的提升。

阅读全文

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摘要]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有关国学的内容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标准也提出,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从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存在部分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将国学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成语、古诗以及写作等几方面出发,谈谈如何将国学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希望能够为其他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语文;融合教学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国学著作中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将国学与现代教育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多元文化在世界上发展迅速,作为汉语言文字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帮助学生从小培养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

一、国学与识字教学的融合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凝结,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因此,国学经典的教育对小学生的识字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国学的角度对汉字进行解读,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汉字含义的把握。同时,教师将国学经典与识字教学进行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提高自身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文化意识以及道德情操。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许多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记住大部分的汉字,而这些国学经典中的汉字大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进行阅读和背诵,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同时提高对汉字的记忆,从而达到较好的汉字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利用《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利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观念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当中的内涵、学习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在学习《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中文字的基础上,对大自然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有所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难看出,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利用国学经典进行识字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同时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实现高尚品格的形成。

二、国学与成语教学的融合

成语以其言简意赅的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大多由四个汉字组成,寥寥几字之间蕴含许多深意。中国的成语背后往往都会有一个小故事,而这些故事就与国学有着极大的关系。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背后都会列出几个与本单元教学相关的成语供学生学习,每个单元后面的成语之间往往不具有关联性,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难度。教师将成语背后的故事简述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生对成语本身的记忆,促使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成语背后的故事简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简述:“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其大致内容是齐宣王要三百人一起吹竽,当时南郭处士自愿为齐宣王演奏,齐宣王很是开心,给了南郭处士许多赏赐,但实际上南郭处士根本就不会吹竽。后来齐宣王驾崩,齐愍王继位,齐愍王与齐宣王的爱好不一样,他喜欢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因为没有高超的演奏技能,只能落荒而逃了。”教师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成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从《韩非子》记载的这个故事中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必将会暴露出来的道理,从而促使自己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成语教学的过程中,将国学经典中的典故讲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生对成语的认识,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成语中所蕴含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策略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语言的启蒙阶段,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观念树立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一直提倡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有必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入手,探索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国学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进行吸收,从而塑造高尚的品格,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经典的诗词作品,教师应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走入国学经典的世界中,学习历史中的经典,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从识字入手,了解传统文化

小学是汉字教学的关键时期,增加词汇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可以渗透汉字的发展历史,从字形、字义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明白汉字背后的故事,为国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金木水火土》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汉字的历史进行了解,我在PPT上为学生展示了“金木水火土”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的写法(由于资料限制,甲骨文中缺少了“金”)。我让学生进行观察,不同时代的“金木水火土”有什么样的不同。很多学生发现,在甲骨文中,“木”字非常像一棵树,“水”非常像一条小溪,“火”非常像一幅画,画着正在燃烧的火。随着时代的推进,“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字也逐步与现代汉字相贴近。学生认识到,原来汉字是这样进行发展的,对于汉字起源和发展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同时也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汉字有了了解。通过识字教育,学生能够追溯中华文化的启蒙时代,为国学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诗歌吟诵,感受语言之美

在小学教材中,有非常优美的诗词歌赋。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刚刚接触到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和欣赏处于初级阶段,理解诗歌和背诵诗歌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非常困难,他们难以在诗歌中发现中华语言之美。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让他们不仅仅是机械地对诗歌进行记忆,更要深入对诗歌进行感受,体会诗歌的韵味。例如,在学习《咏柳》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我先为学生配乐诗朗诵,让学生跟随着朗诵走入诗歌当中,想象柳树在二月的春风中飞扬的场景。然后,我为学生进行了范读,让学生跟着我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有情感地朗读这首诗,渐渐地从僵硬、刻板的朗诵,转变成为带有丰富情感的朗诵。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仿佛也来到了春风吹拂的柳树下,与学生共同享受春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中的内容产生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能够熟读成诵,背诵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诗歌吟诵教学,学生在一字一句中,对诗歌中的文学意境进行了深刻的体会。

阅读全文

视障学生特殊教育探索

一、适当选用改编故事并结合文史常识开展课堂教学

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故事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力、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视障学生通常用听力补偿视觉缺陷,课堂学习往往以听说为主,所以故事教学法对视障学生更具适用性。语文故事教学就是把语文内容的字词句、思想内涵等融入到故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讲故事或者听故事中学习到语文知识,以实现教学目标。对此,可以设计成语故事专题,有针对性地挑选、改编成语故事,并结合以文史常识讲解及情感价值观引导。如鉴于有相当部分视障学生经历坎坷、性格自卑自闭、对未来消极悲观,还有些学生三四十岁仍生活窘困的情况,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励志成语故事,如“大器晚成”,通过讲述崔琰、姜尚的故事,让学生重新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讲完故事后,再讲解与故事相关的文学常识,如“二十四史”、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又如,针对部分学生在接受帮扶后却不懂感恩、缺少爱心的现象,可选择成语故事“投桃报李”,将经过改编的网络故事《丘吉尔与弗莱明》与中国古代刘秀的故事进行串讲,加深学生对成语“投桃报李”的理解,再扩展讲解《诗经》等文学常识。此外,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学成语故事,并在每堂课上安排一名学生为大家“讲故事”,再由教师点拨。此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增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独立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思维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鼓励和培养其独立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引导其全面深入、辩证统一地看待事物、开展实践。如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视角温故经典文学。在讲授《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与葡萄》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如果自己就是那只狐狸会怎么做。在分组头脑风暴后,四个组都给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一组:葡萄就是酸的,因为如果是甜的早就被路人摘走;二组:找把高梯子就知道是甜还是酸;三组:找大象帮忙摘葡萄大家一起吃,还能交个朋友;四组,找长颈鹿来帮忙,可长颈鹿摘到葡萄后竟独自吃了起来,结果被农药毒倒,故事说明路边的葡萄还是不要随便吃。在深入挖掘、创新拓展《狐狸与葡萄》这则寓言后,安排各小组表演改编剧《狐狸与葡萄》,并评出团体与个人最佳表演奖。此教学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实践进行综合化学习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古代诗词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创作过程等历史知识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将赤壁大战的历史背景、周瑜的运筹帷幄同北宋与大辽的历史背景、苏轼的政治抱负相结合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词的时空转换和思想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体会。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在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也体现在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比如:讲授成语故事《投桃报李》时,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感恩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先回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投桃报李的事,再实践做一件投桃报李的事并写成记叙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应以视障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入研究、实践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热爱语文课程,同时让语文课程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

作者:房芳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分析(8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语文;兴趣;多媒体

兴趣是一种在情感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积极探究某项事物的强烈意识倾向。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积极探索它,不仅不会当成负担,反而乐此不疲地追求。因此,兴趣是推动人们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形成强烈的语文学习欲望,在这种强烈驱动力下,学生能很轻易地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贴近生活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是语文的特点,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教师将学生当成知识容器,一味用知识填充、灌输,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是机械地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使语文学习陷入死循环,逐渐丧失语文学习兴趣。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谈谈看法。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全文

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

一、对文的涵义

“对文”这个词本身就含有“相对为文”、“对举”等意思。“对”是“相对应”或“相对称”的意思;“文”指的是“文字”,也就是词或词组。“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对”“文”连起来作为一种修辞或训诂使用时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反,意义相同比相反更常用。古人行文忌用语重出,在遇到上下文有重复的词语出现时,往往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来替换。古人或称作“错综为文”。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凝练传神,富于变化,增强表现力。利用这种同义词替换的特点,可以据已知的词来推断未知的词义,有时虽然不能解释的很准确,但至少可以弄清楚释词义的大致范围。这对我们学生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对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举例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当然以文言文居多,还有相当多的现代文中运用的成语用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如张洁的《我的四季》中的“怨天尤人”和“幸灾乐祸”。

(一)“对文”在中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举例分析

1《.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课文注解将“少”解为“小看”,将“轻”解为“轻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小看就是轻视,避复而已。?

2.苏洵《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与“愈”意义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