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诚信道德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德育生活化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与经验借鉴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堪忧,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经常发生,大学生道德素质不断受到社会质疑。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基础》课程,但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例如,在去年曝光的河南大学生高考代考事件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考试诚信问题;多所高校表示困难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并顺利毕业后存在拖欠还款等不诚信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社会中的不诚信风气
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宏观环境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满足着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各种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造就了市场混乱,制假造假、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出现。近年来相继发生“瘦肉精”、“毒奶粉”、“彩色馒头”、“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表明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些丑陋的现象对国家,对社会,对全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个别大学生唯利是图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诚信教育脱离实际
诚信教育脱离实际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本质原因。道德教育有三个来源,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显性的,具有直接性和显著性,但当前的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具有超现实性,道德目标设置过高,与社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脱离生活的诚信教育使学生不能从内心形成道德认同,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学生从小接受道德高于金钱教育,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接触到一些错误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使之感到困惑、焦虑和彷徨。同时,教育者的教育与教育者本身行为的矛盾也会导致这种冲突,例如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老师和家长常常在生活中出现不诚信行为,这种不诚信行为和近乎神圣的道德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从小建立的道德观如巨厦崩溃。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反思
摘要: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提升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成为高职教育中的关键一环。提升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第一,要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通过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举办相关主题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诚信教育;第二,实现诚信教育学科的建设与融合,高职院校通过开设思想道德建设课程、将诚信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相结合、加强网路诚信教育的引导和管理等方式来完成;第三,健全学生信用评价体制,通过完善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和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来保障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是国家昌盛、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诚信价值观的塑造。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技术性人才。加强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诚信意识也在不断被强化,但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诚信缺失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亟需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来提高高职学生的诚信道德。诚信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认识到诚实守信对社会的良好作用,认清诚实守信在社会生活中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发自内心的认可诚信,做到做人做事以诚信为本,能够自觉地践行诚信意识。高职院校学生诚信教育是指教育学生在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诚信贷款与受助、诚信上网和诚信就业等方面养成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提升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从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特点出发,结合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来展开。本文认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一、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
实现诚信教育,宣传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在提升诚信教育时,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搞好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实现诚信教育的全方位宣传,发挥教师言传身教重要作用,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的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教者诚信缺失的不良示范。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中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例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亲自制作课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带的课件,并将制作者修改成教师本人的名字;有的教师为了评教获得良好,在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没有原则性的讨好学生,而不结合学生平时课业表现给予评定。二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殊不知,教师的上述行为都不经意间都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2.诚信教育途径较单一。
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第一课堂来实施,如以系列思政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诚信态度,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由于途径、形式较单一,效果不甚明显,许多学生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上,没有达到理性认知程度,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内化为行为习惯,使学生难以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诚信操作教育惩罚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施诚信教学存在重课堂教学、轻操作教学的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高校在诚信操作教育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监督机制,如签订考试承诺书和发表毕业论文声明等。但在约束的同时,缺乏有效激励、惩罚措施,更多强调克己和自我反省,对符合诚信准则的行为一般的做法是口头表扬,对违反诚信、违背道德的做法普遍做法是批评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终止措施,诚信操作教育效果不明显。
大学生诚信教育价值
摘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伦理体系中历来备受推崇。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几千年来作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诚实守信原则受到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道德的内容博大精深,在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功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
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献中对“诚”和“信”有着深刻而详实的解读,“诚”“信”二字连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7在《荀子•不苟》中有“诚信生神,夸诞生惑”之说,意思是说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妄夸诞则产生社会惑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从言从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宋明时期的程颐、程颢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为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2]可见,诚信不仅是交友之道、夫妇之道、治国之道,也用于生活的其他领域,其被赋予了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封建社会,儒家对“诚信”推崇备至。以“信”为例,一部《论语》,“信”字出现了38次,孔子将“忠”和“信”看作是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孟子则将“信”作为“五伦”之一,到了汉代,“信”被列入“三纲五常”之中。虽然“诚”与“信”相互关联,但二者又存在着区别:“诚”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是对道德主体的单向要求,“信”是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多边要求。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道德的内容博大精深,诚信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可以说,诚信是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基本的交友之道,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及其原因
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
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之一,中职教育必然充满了着职业教育的广泛特点。特别是注重市场,注重就业,注重实用的特点,这就使得中职教育或多或少的忽视基础教育、德育教育。因此,中职学生诚信缺失经常表现在:第一,学习上失信。主要有: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需要记忆的科目,会制作各种作弊工具,动用一切能用来作弊的工具完成作弊行为。还有作业抄袭,除了抄袭同学还会抄袭网络等。几乎不愿意去动脑子自己做。第二,人际上失信。主要有:欺骗老师,这个现象反映在上课迟到、旷课、不交作业等等各个方面。欺骗家长,特别是期中、期末成绩的欺骗。针对中职学生存在的诚信道德缺失现象,分析中职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是职业教育制度普遍存在的缺陷。首先,职业教育为了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在大方向上,学校更加重视的是完成生源数量,忽视生源的质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重视教授和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及操作技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较为缺乏;其次,学校为了满足就业率,满足下一年的生源率,对中职毕业学生的输出没有系统的有效的质量把关,尤其是在道德品质方面。再次,中职学生较普通高中生来说,整体生源综合素质偏低,部分学生存在严重诚信缺失和行为偏差,这对于其它中职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定时炸弹,在学生相处中,或多或少会产生消极影响。二是缺乏合理有效的道德评价制度,尤其是诚信评价。我们翻阅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估,不难发现几乎没有学校将诚信这一标准摆在一个量化的角度去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期末奖惩制度上,更加没有诚信标准的踪影。这就无形中让学生对诚信产生不重视的心理。三是社会整体诚信缺失。由于转型期道德的失序,因此严重影响和动摇了诚信文化的道德地位。使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这就使得中职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对诚信漠不关心,渐行渐远。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种种途径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构诚信文化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只有整合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德育教育的合力,才能将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因此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中职学生的内在特点去完善中职学生的诚信体系,是现在的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首先,针对市场对中职学生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道德教育综合方案和道德评价制度。在制定道德教育内容上,要以人为本,根据中职学生的特有个性,加强各个领域的道德要求,特别是从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三方面入手。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诚心和爱心,要求学生把对亲人和熟人的伦理关怀扩展到整个社会和所有的人,这样的社会公德才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相吻合。职业道德涵盖着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职学生顺利跨入工作岗位,并得到单位和同事好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校德育工作的合理和有效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能否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因此要着力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亿万个家庭结合起来构成了社会。家庭的良好状态,不仅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精神状态,而且影响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家庭美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保证中职学生幸福健康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观念建设。道德主体在这里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在践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有特殊的职业内容和要求,那就是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的学生队伍采取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因此,为了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一支较好的道德教育的队伍是道德建设顺利取得预期目标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重点关注青少年自我修养的培养,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再次,诚信道德教育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和途径。要形成启发引导、熏陶感悟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作用,形成教育合力。要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新闻导向和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体育活动对道德建设的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还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其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总之,根据中职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在校期间结合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诚实品质,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莹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中职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缺乏诚信给中职学生带来的影响
诚信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每个个体,而人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座孤岛,不讲信用,害人害己。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难以在各种情况下立足。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关系疏远。缺乏诚信会使中职学生在所在单位不被信任,从而使中职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种种困难。缺乏诚信,就会有损个人或集体的形象,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中职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
中职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
(1)受到社会上的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现象的影响,使中职学生有了背弃诚信的思想。
(2)家庭中家长们溺爱孩子,对孩子做错的事情不管不问。在中职学生家庭中,有的家长为了让学生在家多待一天,谎报孩子生病,替孩子向教师请假,使得中职学生养成撒谎和不诚信的习惯。
(3)学校诚信教育不足也是中职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原因,学校重视文化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重视,使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大思政视阈下高校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思政课堂是诚信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多层面联系实际丰富诚信内容,创设诚信教育意境,注重培养学生对现存诚信观的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在思政教育实践环节,应建立由思政教育部门牵头,多方共同参与的思政导师团队,从团体诚信入手组织教育活动,从“三心”教育入手建构诚信评价体系,从提升校园文化的审美品位入手营建诚信校园氛围。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诚信教育;现状;途径
高校教育的大思政理念,就是以思政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课内教学与课外思政教育相结合,使思政教育全程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全面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者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而是“全校的专任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乃至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1]大思政理念能对高校的诚信教育起重要作用,一能有效避免思政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两套系统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协调各方资源形成诚信教育合力。二能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主体的自我修养,促进诚信观念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内化。三能实现诚信教育对学生全程、全面的熏陶。
一、高校思政工作中诚信教育的现状
高校诚信教育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作为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事实上当今社会对诚信的呼声很大,用人单位普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诚信品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让诚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习惯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多高校对此却不够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十分普遍。基于大思政的视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诚信教育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其一,诚信教育内容脱离现实。思政课堂教学是高校诚信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思政课教材中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甚微。在高校思政宣传教育工作中,诚信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表现为:一是重诚实教育,轻信用教育。诚信道德教育多集中在真心实意、诚实不欺这个层面上,但在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等方面的教育则很少。二是重诚信道德品质教育,轻规则教育。诚信教育主要集中在道德品质教育的层面上,诚信的规则教育较少,突出地表现在纪律和法律诚信教育少、经济诚信和职业诚信教育少、诚信合作的团队精神教育不够等。其二,重认知教育,轻行为体验,诚信教育呈现科学化倾向。高校开展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堂教学、诚信专题讲座等方式来进行的,重在诚信知识灌输。诚信教育走向“科学化”,缺失了人文性的特点,使大学生对诚信停留在认知上,忽视了诚信的体验、反省和实践。许多高校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出现了“管知不管行,管教不管育”现象,许多规章制度本身就违背“三公”原则,缺乏诚信约束,尤其是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间按不同的标准执行,领导失信惩罚无章可循,无人过问,教师失信惩罚无力。在一些高校,领导和教师没有真正起到诚实守信的示范作用,学生管理过程中因“人情风”而引起的失信现象十分普遍。从诚信道德内化角度看,道德认知固然重要,但诚信道德是需要践行的价值体系,诚信认知若不通过诚信行为体现便没有意义,而我们的诚信教育恰恰削弱了这一重要环节。认知与体验相悖会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因此诚信教育要从“科学世界”走出来,在实践中营造人文性的行为体验氛围。其三,教育考核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思政课实施诚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理论灌输,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僵化的说教形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诚信道德考核途径单一,“应试德育”使诚信教育流于形式。诚信教育的最终评价标准本不应是分数,而是诚信品质的表现和诚信信念的养成。然而,当前高校对学生诚信品质的考核普遍与智育的考核形式相同——通过德育课考试的形式进行。“鉴于中国人分数唯上的传统价值取向,德育课程所取得的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德行等级的标准。”[2]很多人认为成绩好则品德好,成绩差则品德差,这种考核方式仅能考查学生的诚信认知水平,无法对学生的诚信情感、诚信行为进行考核、评估。大学生的诚信修养更多的是从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忽视与受教育者的日常沟通与交流,没能发挥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的作用,只凭传统课堂教学和考试的教育模式是很难达到良好效果的。其四,教育者没能形成合力。多数高校都把诚信教育看成只是德育教师和生管部门该唱的戏,专业教师忽视自己言行诚信的教育责任,许多党政干部在工作中总是人情世故高过诚信,一些学生干部也“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不同教育者各唱各的调,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系部组织的教育活动之间往往是脱节的,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教育者没形成合力,高校就不能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诚信受监督”的氛围。综上所述,高校诚信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当前高校这项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大思政观,诚信理论教学和思政教育实践严重脱节。
二、大思政视阈下开展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诚信教育必须把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正确认知、感悟诚信,体验诚信,培养诚信能力。
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
摘要: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逐渐融合了文化自信教育,但力度不够,存在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教育形式单一、文化自信认识不足、社会消极影响等问题。推动文化自信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融合,应当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观,结合大学生群体教育特点,在已有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认知和认同,实现文化自信与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文化自信;道德教育;大学生教育;校园文化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自身文化具有极高的认同感,如从内心的尊敬、爱护、学习传承等。因此,文化自信的一般来源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或指导民族国家重建和复兴的科学理论。大学生作为一个青年知识群体,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后续储备力量,其道德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学生道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文化自信概念提出以后,全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孝”文化继承、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继承等主题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现有社会背景下,就业压力的增大、功利主义的盛兴、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极易对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产生影响,对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化自信存在某种认识误区,而学校却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为此,通过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分析,结合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对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创新尝试,试图提出新的融合方式,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回应,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另一个途径,本质上是为了丰富和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坚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丰富精神世界,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当前对于文化自信的含义和特征有一些共性的认识。有人认为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反思、认同、批判、比较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从而对自身文化价值、生命力的肯定和高度认可,因此,文化自信具有包容性和主体性等特征[1];也有人认为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政权组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认可,积极传承和发扬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积极维护自身文化在地区内的主流地位。因此,可以说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2]。本文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主体(可以是民族或国家、政权)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认同,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生命力的肯定和认可,并在积极继承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兼收并蓄、结合时代创新的精神,发展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因此,文化自信应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主体性,这是一个文化创造和继承的主体所具有的文化自豪感。每一种文化都有主体,文化主体对创造和继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主体自豪感,并与其他文化主体进行辩论,维护自身文化的尊严和荣誉。二是包容性,文化自信最大的特点在于“自信”二字,真正的文化大国,是自信的,勇于直面其他文化思潮的挑战,因为真正的优秀文化会在文化的交锋和交流过程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三是发展性,文化自信不是抱残守缺,不是守着千年的荣誉,沉湎于过去,而是能积极地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传统的优秀文化只是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只有与时代结合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中的矛盾因经济发展的放缓逐渐显露,因此,提出文化自信有利于社会矛盾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协商解决。可以说,文化自信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一是作为调节社会矛盾的润滑剂,通过文化自信的提出,共同打造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社会大氛围,通过文化认同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立。二是作为精神支持,有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作为精神动力,是我国民族复兴和中国梦实现的不竭动力。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道德教育的现状
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全国各高校都积极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道德教育,通过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大学生文化自信道德教育呈现了新的面貌。但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道德教育发展融合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文化自信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化自信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资源开发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