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乡家庭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单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为辅。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则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调查和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补偿措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单一或相互结合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如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张春玲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二)研究路径
从已有的30篇文献来分析,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应对措施。如:王海波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帮琴的《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则侧重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第二种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还对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唐喜梅、卢清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对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导致儿童严重欠缺家庭关爱和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成因、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近年来这一社会现象吸引了学界的关注和社会的目光,但留守儿童的数量依然在大幅增加。超龄入学、管理无力、性格缺失、成年后的阴影等问题仍然存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由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等多方面引起的,因而解决这一社会现象时需要各界协力采取积极的措施。为了使农村留守的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通过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等措施从源头破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
学术界对于“留守儿童”的定论尚存分歧,本文采用全国妇联课题组对此的定义为准:农村留守儿童即为父母中至少一方因务工,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其他地区,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被留在家的0-17岁儿童。家庭教育则是以父母为教育主体、以父母的素质为依托,对其子女进行身心的培养,使子女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村劳动人口流向城市,参与到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存在也在所难免。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饰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家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家庭教育缺失这一现象,并以不同形式呈现。
(一)超龄入学,监护不当
新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新时代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要为国育人,要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要求。目前,我国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着功利性教育思想侵入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方向出现偏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失衡,致使家庭教育失责;部分家长不注重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致使家庭教养成效不高等问题。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除教育功利化;在各司其职基础上家校合作,培养幸福的人;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家庭建设活动,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区域推进,夯实家庭教育工作等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策略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党和国家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抓手。因此,要明晰时代发展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理清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晰对策促进其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一、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社会转型,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乃至人格和心理结构等诸多领域的结构性变革[1]。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显现出地位上升、需求迫切、社会助力等特点。家庭是社会建制的最小单位,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家国同构的思想,注重家庭管理和家风传承,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建设好家庭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的底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指出家庭教育具有“四个第一”的价值。国家层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深化家庭教育工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使家庭教育工作有法可依、家长要依法带娃,进一步提升了家庭教育在大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显著增加,对家庭教育也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而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融入大教育体系,政府部门、学校、社会机构更要协同助力家庭教育发展,形成重视、支持家庭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新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赋予其更多的责任和使命。首先,家庭教育要为国育人,为民族育人,将育人与育才结合起来,以育人为本。以育人为本,就要重视做人的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正道,事关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作为人之初的启蒙教育,不仅担负着开启智力蒙昧的任务,同样也担负着开启道德蒙昧的任务。其次,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家里事”,还具有“公共事”的属性,是“家事”也是“国事”。一方面,家长要认真承担起履行家庭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努力提升自身教育素养,科学教育子女;另一方面,国家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和公共基本服务,政府、学校和社会要组织力量做这项工作。第三,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高需求,使得机械、模式化、通识性的学校教育必须与灵活随机、生活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与体验深刻、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教育密切协作,共同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总之,在新时代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家庭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家庭教育领域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须我们思考解决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家庭教育在正确的道路上传承与创新。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性教育思想侵入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方向出现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留守儿童问题事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政府、家长、学校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政府要协调城乡发展;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加强亲子间交流;学校要发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管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能为留守儿童家长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参考,并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目的,希望能够引起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关注和重视[1]。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某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家庭教育问题。
(二)研究工具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儿童群体在我国大量存在,他们是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过程中的伴生品。他们的原生家庭多在较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以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经济来源,并将他们留在户籍地同祖父母或者旁系亲戚等共同生活,在当地接受入学教育,由共同生活的监护人来代为提供监护和家庭教育。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教育本应该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出现缺位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思想、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则容易出现一些不良问题,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我国的未来接班人队伍建设,因此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应该重视的问题,更是国家、社会应该高度重视的具有公共属性问题。力求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产生的原因入手,试图探索该问题的有效解决之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责任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亦毋庸置疑,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也必然将长期存在。从数量上来看,根据民政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从影响上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长期外出会对其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成绩上,父母的长期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范逢春在“留守儿童问题的整体性治理框架研究”中表明: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的频率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正相关,父母在外与孩子联系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教育职能回归的比例。再例如2019年杭州女童失联事件,我们可以反思到留守儿童家庭安全的常识缺失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安全保护教育意识的提升。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家庭是儿童成长受教育的首要场所,家庭教育所要交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有关学校教学的知识,更具有重要影响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基本生存的常识,这些知识的获取将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安全、行为、习惯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理念的陈旧
由于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多数均是年龄较大的家长进行隔代教育,隔代监护人的由于文化水平低、生活习惯和隔代的子女存在差异、教育理念也是比较陈旧的,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思维和方法难以适应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因为隔代亲的原因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而父母也因为常年和孩子聚少离多而对于孩子的补偿心理更是导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百般纵容,在双方均无纠正意识的前提下,则容易使孩子养成骄纵,娇气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在道德教育上呈现某方面比较失败的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3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一、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基本都是由爷爷奶奶看护,由于年龄及思想等原因,他们往往认为孩子只要吃饱喝足就可以了,经常放任孩子和别的孩子一块出去玩耍,孩子干什么去了哪里他们都不关心,只要是能按时回家就行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也有了网吧等游乐场所,留守儿童极易被网络上一些东西所吸引,误入歧途。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政策性原因
1.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就开始实行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即城乡相分离的户籍制度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城乡不同的政策。比如教育方面,很多学校都是根据户口来“划片”,而农民工的子女因为户口在农村,无法和其他城里孩子一样进入学校,享受教育,必须要缴纳借读费等费用,高额的教育费用,使得农民工只能将孩子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儿童。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没能及时纳入政策议程。农村留守儿童远居农村,很难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引起关注,这期间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不利于政策的制定和问题的解决。3.政策执行不力。虽然近年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政策仅仅体现在文字层面上,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路径
1.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取消城乡不同的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差异,让农民工及子女能够享受和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逐渐减少农村留守儿童。2.切实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就地转移。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就地就近转移,既可以缓解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压力,也能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同时还能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3.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待遇。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进程飞快,但是农民工却处在一种“半城市化”状态,虽然是生活在城市之中,但却不能享受城市市民的待遇,使得农民工没有归属感,更无积极奉献的精神。因此必须改革制度,改善其生活环境,出台并落实相关政策制度,使农民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以便更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4.加大财政投入,在物质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以保障和支持。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给农村教育提供支持,增加教育硬件投入,改善学习环境,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项维权机构,使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降低留守儿童沦为问题儿童的几率,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调查与对策
摘要:了解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是实现家庭教育精准指导的必要前提。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学前儿童的家长出现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认识“知行不合一”、提升家长自身教育素质的需求“初漏端倪”、个别形式的指导成为“众望所需”和有经验的家长成为指导对象“新亮点”这四方面的特点。进而提出创新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形式、强化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功能、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学术研究力度和激发家长的自我教育潜能四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家长互助
一、问题提出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又是提高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家庭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安康。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多次在不同场合中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社会公众也随之掀起反思家庭教育问题的新高潮。2016年11月,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这也标志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正式提上了政府议程。该《规划》中强调要始终把家长和儿童的需求,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科学调研学前教育阶段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情况,是实现家庭教育精准指导的必要前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态度与认知情况、家长自我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途径、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需求、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需求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人员需求五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从辽宁省沈阳市随机抽取3所公立幼儿园和2所民办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共计208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小班幼儿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31.6%,中班幼儿家长占总数的43.3%,大班幼儿家长总数相对较少,占总数的25.1%。母亲占78%,父亲占22%。回收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92.8%。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问卷星”专业问卷网络平台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学前儿童的家长,共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总计有效问卷472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家庭教育向大学阶段延伸成为必然
作者:姜超 单位:江西蓝天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早已有之,“根据目前可考资料,国内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3600年前的夏末商初,国外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1],但目前学术界对家庭教育基本内涵仍未形成统一认识,代表观点有三种: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2];《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3];还有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4]。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父母对子女单方向的教育,后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参考以上定义,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为: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主要指家长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学者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相比较,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目的更多样、内容更丰富、途径跨时空、方法重互动等特征[5]。基于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教师的不足、现代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家庭教育向大学阶段延伸成为必然。在调查基础上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描述,有利于拓展家庭教育的研究领域,使之向大学阶段拓展,又可以促进家庭教育更好开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选择S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从该校大学生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选择该校理由如下:第一,从专业上考虑。S大学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涵盖11大学科门类;第二,从区域性考虑。江西地处华东南腹地,东南临近浙闽粤沿海发达地区,西北和湘鄂皖相接;第三,从代表性考虑。S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排名处在65位左右,比较能代表全国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水平。基于以上因素,S大学在校生具有生源地、专业类别等方面分布的“典型性”,因此选择了S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使用课题组自编《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先把要研究的总体按某些性质分类,然后在各类中分别抽取样本”[6],在抽样过程中划分了性别、年级和专业门类几个层次。问卷人口学资料部分包括性别、年级、专业门类和家乡所在地等共10道客观题;调查的主体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家人沟通的途径与方法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家人交流的内容。家庭教育内容①部分采用五级计分法,每道题目的选择项为“非常多、比较多、不多不少、比较少和非常少”,分别计分为5、4、3、2、1。涉及有生活琐事、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情感、性教育、理财能力等13个方面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基本情况。表1显示,女生样本略多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达样本总数的68.7%;所在年级的分布,研究生样本较少,只有40人,其它年级相差不大;专业上,理工科的学生较多;生源上,农村和地方城市样本比较多,大城市样本较少,只占样本总数的6.9%;父母文化水平总的来看不高,大多为中小学文化水平。父亲接受高等教育的占18.4%,母亲接受高等教育的有13%。父亲的文化水平总体上高于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