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乡环境治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与措施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要是针对垃圾污染、水污染、工业污染等问题的治理,从城乡融合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更应注重整体性和统筹治理。协同推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模式的多样化、治理手段的丰富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依靠更多的主体参与,同时也需要政策和技术的支持,更加需要通过统筹处理来减低成本,形成最大效益。
关键词:城乡融合;人居环境;污染治理;目标;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备受政府的重视。城乡融合进程中,城乡人居环境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城乡融合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从重要性上来讲,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反过来也会影响城乡融合的进程,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
一、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困境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在环境建设方面也在极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农村环境的连片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受传统农耕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严峻
城乡融合的同时,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一些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农村工业总量逐渐增加,这也加大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且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地区没有做好污染预防和处理工作,反而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要表现为:工厂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农田和水利的污染,不仅容易产生纠纷,也危及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工业规模在扩大,但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更新缓慢,污染总量在不断增加;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工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大;现有的农村工业污染监管不足,且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1]。基于上述问题和情形,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思考
大力实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既是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要结合成都城市发展实际,以保护城市环境、确保生态平衡为先决条件,走可持续的城市治理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一个体现新发展理念、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宜人居住、设施配套的公园城市。
一、提高站位,认识充分
必须加快成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进程,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育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各种要素,切实增强城市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理清思路,落实举措
必须理清思路,将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实现成都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要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协同并进为着力点,构建高质量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正视现状,找准差距
近年来,成都通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将生态价值考虑到城市治理之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群众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持续增强。但仍需要创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能力与水平。
生态文明攻坚期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探究
摘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需要供给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成了生态文明攻坚期尤为关键的一环。针对我国乡村生态治理的整体困境,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从理论建构和实践执行两个方面对乡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可循之策,以期对我国乡村生态治理可资可鉴。
关键词: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攻坚期
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在《增长的极限》一文中指出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地球是有限的,人们的生产活动越是接近地球所能支撑的能力限度,越会因为无法兼顾多种要素而使得环境问题变得更突出和难以解决”;“假若工业化程度、环境污染、资源消耗按当前的趋势继续持续下去,地球将会在今后的一百年中到达极限,可能结果将是人口和生产力有突然和无法遏制的衰退。”[1]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是生态文明攻坚的关键一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生态文明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成败。做好乡村生态治理,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是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落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生态文明攻坚期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论断:“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好转,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趋势,但已经取得的成效并不是很稳固,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处在背负压力前行的关键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需要供给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能力、有条件去解决关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2]它意味着在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承前启后的攻坚克难的新时期,我国不仅需要直面目前尚未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任务和平衡充分的持续需求。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治理的总体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的这一期间是生态环境治理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关于生态环境治理虽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和制度建构,但已经初步明确了环境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模式,将环境保护提升到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思想,且陆续出台了相关的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这一阶段是我国对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起步和探索建设的时期,为生态环境治理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20世纪90年代至党的十八大以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第二阶段,也是理论和实践快速飞跃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落实各项生态工作,这些理念的产生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3]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国步入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时期,即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成了生态治理的科学指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乡村生态治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乡村污染物处理方面,2017年12月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显示,2016年末,91.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4]该数据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总体有了显著地提高,有助于乡村环境的优化。在生活能源的使用方面,能源结构多样,清洁能源的使用占比也较高,其中主要使用电的13503万户,占58.6%;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11347万户,占49.3%;主要使用柴草的10177万户,占44.2%;主要使用煤的5506万户,占23.9%;主要使用沼气的156万户,占0.7%;使用其他能源的126万户,占0.5%;主要使用太阳能的56万户,占0.2%。[5]该数据表明,乡村的能源使用结构丰富化、合理化、环保化的程度已经较高,能源使用的合理化对乡村空气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助益作用。在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2019年4月的《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提到,农村绿色化程度显著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60%,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超过3000万亩。从该数据可以看出,乡村生态资源使用的可持续程度已经较高,资源的循环利用延长了乡村资源的使用寿命。
二、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生态文明攻坚阶段,我国乡村治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暴露出生态治理的短板,说明生态治理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而有效的遏制,从而大大弱化环境治理的整体效能。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做好我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环境优美新农村,为2017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好谋划,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按照“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原则,集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为认真做好2017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持续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严格按照“四化”标准,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使得城乡环境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形成城乡面貌整洁,人居环境改善,城乡管理有序,城乡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干群结合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三、组织领导
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抓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法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乡水环境治理越来越重要。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区域主要位于城市或乡镇人口密集区域,存在面积广、人流多、管线交叉、交通量大、社情民情复杂等特点,增加了施工的难度。针对不同的情形,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为此,在分析水环境治理的特点和原则基础上,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常用的明挖法、顶管法、定向钻拖管法、不良地基加固等施工方法及要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水环境;综合治理;施工方法;技术要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决策部署,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源头化、流域化、系统化”方针,将城乡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水、岸、管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污染源头管控[1]。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区域主要位于城市或乡镇人口密集区域,存在面积广、人流多、管线交叉、交通量大、社情民情复杂等特点,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因此,针对不同的情形,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以实现工程控制目标和经济效益。本文在分析水环境治理的特点和原则基础上,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常用的明挖法、顶管法、定向钻拖管法、不良地基加固等施工方法及要点进行了总结。
1城乡水环境治理的特点
城乡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的复杂工程,根据实施区域和特点可分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河湖堤防水环境提升。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针对城市及郊区的污水进行改造提升,是当前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管网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使用时间较长等,因此存在管网淤堵、破损、变形、过流截面不足、雨污混接、管道缺失、直排河湖等现象,造成污水横溢或污水收集率较低,形成黑臭水体并污染河湖等。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思路主要是,对新建管道进行雨污分流、管道疏通和维修更换、源头污水治理等,施工区域主要位于社区道路、主街道,主要特点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车辆人员交通压力繁重、人口居住密集、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较大,对交通导行、管线保护、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是针对乡村圩镇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以减少乡村污水散排、黑臭水体、河塘污水超标等问题。乡镇房屋依据地形而建,房屋平面布置缺乏整体规划,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采用自建化粪池或者自流方式排放,缺少污水收集管道和污水净化设施,是造成乡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乡镇水环境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对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其施工特点是地下管线较少,但局部管线受地形影响存在管道深埋、局部需要经过池塘水田等不良地质地段等问题,施工难度较大。同时,污水接引涉及每家每户,村民因个人诉求、思想观念不同,沟通难度较大。河湖堤防水环境提升是对污水排放末端的整治,需要与源头治理结合进行,主要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措施,对水体中的有害杂质、无机物、有机物进行降解,以达到净化水体、提升景观的目的。水环境提升施工区域位于河塘等富水低洼地段,周边管线较少,交通干扰少,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截排水和边坡稳定工作。
2城乡水环境治理的原则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统筹兼顾、整体施策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坚持“一水一策”治理原则,系统科学编制整治技术方案,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坚持从实际出发,治标和治本相结合,通过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修复城市水生态,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坚持全员参与,同抓共管,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从根本上解决水体黑臭环境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路径和方法初探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最后详细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路径和方法策略。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路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解决我国城乡发展差异性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城市的发展逐渐向着工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城市治理和经营管理越来越快速[1]。而农村无论是在经济、文明、制度还是建设上与城市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在经济、文明、制度等方面的全面建设,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稳定社会发展状态,是当前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农村逐渐向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1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缺少人居环境保护意识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居民对于人居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重视,很多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不能意识到人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很多偏远的农村,由于发展和建设相对落后,农民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因而对需要每一位村民协力爱护人居环境的思想不能充分的意识到,在农民的思想中农村没有工业排放物、没有工业废弃等污染物,日常的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并不能污染环境,对于农村的人居环境没有影响。因此,很多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及时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和改善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首先,农民的生活废物处理不够科学。很多农民由于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随意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丢弃在路边、河岸或者空地,还有一部分农民会将一些生活废物直接丢弃在田里或者是焚烧点。而这样的做法造成农村地区严重的白色污染,生活废物中的塑料袋不能被分解,残留在土壤中或者是在空中乱飞,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内的微生物大量死亡,破坏土质结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空中乱飞的垃圾袋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影响到人民的安全,很容易在开车或者是高空劳作时由于遮挡视线而酿成危险。焚烧的垃圾袋严重的降低农村的空气质量,残留有害物质融入到空气中危害农民的健康。此外,对于生活污水的治理和排放也很随意,很多村民直接将生活污水洒在院子里或者是院内的菜园子中,还有的会将院中积存的污水、粪便下水等通过自制的下水道排放到街道或者空地[2]。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粪便渗入到地下水或者是河流中,不仅是对人居环境的一种破坏,而且被家畜或者是人类饮用后很容易感染疾病,增强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其次,对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废物处理的不够及时和科学,为人居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农民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的作为秸秆不能及时的、科学的进行处理,随着禁止作物秸秆焚烧制度的加强,很多农民直接将作物秸秆堆放在田里或者是路边,使作物自身腐烂。而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农村治理的社会面貌,而且秸秆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滋生的细菌、致病菌等严重的影响人民的生活健康,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对于环境治理的意识不足,很多人认为环境治理或者是垃圾处理是政府的工作,而非农民需要自治的,因此很多人明知道垃圾的随意处理会造成污染,但是仍旧不愿意想办法或者花钱进行科学、无害的处理。
1.2政府治理力度不够
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一、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治理政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缺位
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一直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态势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加之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中的重经济因素的偏向,导致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农村是城市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大量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不断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一些农村地区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一些污染物排向农村却不包括在治理范围之列,并且对于农村小水体、水源地、耕地等治理和保护也未加考虑。作为环境治理的政策长期主要用来治理城市环境,对广大农村环境的治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二)缺乏农村环境治理的机制
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农村环境关注较少。在中国城市地区,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这源于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长期缺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个人或企业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只能由公共的权力机关来代表公共利益。在环境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的利益,而且基本垄断了环境制度的供给,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农村“环境良治”的实现。因此应发挥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三)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仍需提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环保的知识掌握不足、环保意识较弱。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大多关注自身经济条件的提高。对环境的重要性并未上升到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居民无关。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难以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与监督作用,导致环境治理难以收到科学的反馈信息,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二、对策分析
(一)以政府为主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
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秦州区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部署,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打造绿色安全屏障,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促进秦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分析了秦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管理;河长制
秦州区地处甘肃东南部,是天水市中心城区,区域面积2442km2,海拔在1130~2700m之间。属大陆性半高寒半湿润气候,草茂林丰,四季如春,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和“天河注水”传说。多年平均降水量531mm,全区森林覆盖率34.3%,城区森林面积0.71万hm2。全区辖16乡镇,420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0.41万人。近年来,天水市秦州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部署,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构想。全面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打造绿色安全屏障,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促进秦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1水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管理现状
1.1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先后实施了藉河环境治理(藉河风情线)一期、二期工程、藉河湿地公园、豹子沟珍稀植物园、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区南北两山生态综合治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城市功能完善项目,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峪河新居、安民家园、锦绣苑、山水新城、山水嘉园、山水花园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使用,小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防洪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河流水域环境逐步治理秦州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深居内陆,地形复杂,由于降水在地域和时空上分布不均衡,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多年来,秦州区十分重视抗旱防汛工作,把加大堤防工程建设,加快河道治理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护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截至目前,全区建成防洪堤防工程150.18km,其中藉河城区段建成标准堤防37.33km。在堤防建设中,坚持按照“堤沿河走、路沿堤走、树沿路走”的原则,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全区水环境面貌,做到堤固、水清、树绿、路宽,使治理之后的河道成为区域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3)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先后实施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试点工程和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成山洪灾害预警区级信息汇集与会商决策预警平台1处,乡镇预警平台16个,村级无线预警广播站472个,自动雨量站68个,简易雨量站313个,自动水位站3个,预警短信平台1套,预警广播主站11座、分站18座,6个图像监测站,2个视频监测站。基本实现了气象、水文、防汛监测预报的现代化和资源共享。围绕防洪安全、排涝减灾、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目标,因地制宜地兴建城市排涝工程和落实非工程措施,基本建立了排涝减灾体系。
1.2水资源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