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乡规划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乡规划知识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

摘要:为了推动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率,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关系,然后阐述了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策略,具体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

一、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是对城市资源进行空间及时间配置研究的学科,是在满足生产发展及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对产业的布局及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现阶段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已不再是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而是对社会经济及物质空间的规划。《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明确规定了城市经济学在城乡规划专业中的讲授内容,并且要求其总学时不得少于48学时,足以证明城市经济学对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性[1-2]。

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

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更多是与建筑学结合进行城市规划,并且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偏向设计类理论课程。对于部分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的唯一一门经济学就是城市经济学,这就导致其在学习城市经济学时缺少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基础,尤其是当前城乡规划归属自然资源部,其研究内容及知识体系必将发生变化。就此,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城市经济学知识与城乡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内外挑战,对城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阅读全文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探究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为城乡规划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时代背景,对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城乡规划课程知识体系、教学与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革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对策建议,为提升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编制的各类空间规划在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实现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各类规划隶属主管部门的差异、内容既有重叠也存在冲突,规划期限不匹配导致实施难,规划修改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按照党中央部署,整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部分职能部门组建自然资源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并于2019年5月出台了《中共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正式拉开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浪潮。城乡规划学科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需求,由传统建筑工程类学科演化而来的。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学科为中国社会经济、城乡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中国城镇化质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运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区域协调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城乡规划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服务于城乡建设发展管理、城乡规划编制专业技术,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紧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一定的创新,落实新的发展理念、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当前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尚存在的问题,提出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建议,为实现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提供参考。

1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现状

1.1培养目标。目前,全国约有超过2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城乡规划理论素养、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通过专业学习与训练,能够具备在城乡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管理,开展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参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区域规划研究,城市运营等方面的能力。由于城乡规划学科及其人才就业方向的综合性较强,所以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具备综合性。为了突出办学以及培养特色,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学科,注重城乡规划与建筑学、风景园林、生态学等学科的有机交叉融合,形成了以城乡规划知识体系为基础,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

1.2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是城乡规划学科办学的基础性工作,各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该专业现行的核心课程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城市建设史、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得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具备扎实专业基础,掌握与城乡规划学科相关的知识、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具备参与编制各层次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国家城乡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研究动态。

1.3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现行实践环节的培养,开展城市认知实习、总体规划实习、详细规划实习、城乡规划管理实习等方面的实践,将城乡规划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城乡规划实务体验相结合,较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仅能够开阔规划设计的视野、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各种类型和各层次的城乡规划工作内容、方法和技术,初步具备从事规划设计实践工作的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推进学生对未来择业方向的思考。

阅读全文

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教改探讨

[摘要]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公共性、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其相关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地理、历史、政治、生态、文化等相关学科。其中,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通过介绍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课程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意义,梳理了部分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开课现状,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考核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人文地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城乡规划学正式由建筑学下的分支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1],这是城乡规划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大转折。2011年以前,城市规划专业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通常被看作依托建筑学专业平台的外围延伸学科,采取3年通识式建筑学教育和两年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模式,注重形体空间设计与物质功能规划。2011年后,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学科理论深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城乡规划学应当加大对人文社科相关知识的引入,增强城乡规划学学生对城乡发展特征、问题的把控,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2-3]。早在数十年前,西方的城市规划教育就已经从以纯技术性物质规划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发展到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并存的阶段,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门类齐全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我国的城乡规划教育目前正处于西方城市规划教育的第一阶段后期[4]。张庭伟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梳理后认为,城市规划理论可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是关注城市本身,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发展及城市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见和不可见的动力的理论;规划理论则是关注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努力,即规划工作的理论[5]。按照该分类依据,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都属于城市理论的一部分,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改革,是希望对现有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探索,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探索城乡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能力,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规划设计。

二、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介绍

(一)城市地理学

禹怀亮以许学强、周一星等编著的《城市地理学》(第二版)教材为例,指出城市地理学的教学重难点与创新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重难点;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是该课程的创新点。以工科为背景的城市规划更多被当作建筑设计知识的拓展延伸,其研究视角远远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学科及新时代城乡融合背景对城乡规划从业者的要求。人文地理的空间思维训练能够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提供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城市空间本质问题的方法[7]。可见,城市地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跨越城市边界,在更广的区域甚至跨国尺度研究城市生长的动力与发展的肌理、城市内部经济现象的区位分布规律与城市的形态空间结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知识研究非常重要。此外,在城市地理学课程中,新方法与新技术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也能够帮助城乡规划学生在从业时能够更游刃有余地综合地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信息,扎实地把握项目现状、剖析项目内在机制,更好地将规划设计与项目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出现“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

阅读全文

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论文

摘要:文章从新时代特征出发,分析了国内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构建包括确立“复合型+专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协同创新的教学机制与平台;优化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方法;城乡规划专业;新时代

自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一直面临着诸多变化。如何应对各种变化特别是如何满足新时代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探索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调整,为我国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奠定基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目标及思路发生重大转变

从新常态到“四个全面”,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国家发展目标思路转变必然要求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开创生态文明新纪元、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开辟城市文化新境界、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及构建空间治理新秩序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1]。我国城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指导下,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

(二)国家成立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体系出现重大改革

阅读全文

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教学体系重构

摘要: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城乡规划专业中重要性日益凸显,其能够提升城乡规划专业调研效率与质量,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的综合分析能力。文章深入分析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现状及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存在的教师背景、教学方法、教学衔接三个问题,提出从筹建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方法、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性三个方面重构教学体系,为推进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大数据

0前言

2014年,大数据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研发应用,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3月,在考察杭州城市建设时指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1]。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加之“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运营管理新理念的提出,社会对能够开发和利用大数据的专业人才需求呈增长趋势。城市是人口、产业高度聚集的物质空间,是最大的人工构筑物,也是大数据的产生地与集散地。未来,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运营管理离不开既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又具备深厚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的复合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这将倒逼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重新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技术应用在城乡规划专业

中的重要性分析自学科创立以来,城乡规划专业即“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解决具体城市问题,这需要应用科学相关领域的技术方法辅助。特别是当今大数据及智慧城市时代,计算机云计算、数学模型、统计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运用,为城乡规划决策提供了强大的客观依据,促使城乡规划学科向科学迈进了一大步[2]。

1.1信息技术应用显著提升城乡规划专业调研效率与质量。城市大数据类型多样,如人口、用地、产业、交通、绿地等数据。城乡规划专业传统的收集资料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而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体[3]。依托上述方法得到的城市数据,已无法客观描摹、精准反映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和运营管理现状,由此推导出的城市相关信息也严重滞后于城市事实。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弥补上述缺憾,借助计算机技术、依托城市数据“大脑”,可以快捷高效获取相关数据,真实刻画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环境,显著提升调研效率与质量,为准确认识、科学规划、有效管理现代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阅读全文

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探析

摘要: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低年级基础教学向高年级教学过渡的关键课程。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优点和缺陷共存,近年针对低年级的城乡规划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也存在不足,二者均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的改革,力图解决传统城乡规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弥补近年来低年级教学改革的不足,以满足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对专业培养的要求,适应新时期城乡规划实践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结构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基础知识和设计技能是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另一类是基于人文地理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其中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是我国目前很重要的一种类型。华侨大学于2002年在建筑学专业下开始招收城市规划方向的五年制本科生,2003年正式开始兴办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从创办之初依托建筑学专业到现在逐步发展完善,华侨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至今已有10届本科毕业生,并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其城乡规划专业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也经历了“摸索—成长—改革—创新”的历程。

1传统的城乡规划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

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五年制本科的传统教学体系多采用“3+2”的模式,即在一、二年级以建筑学教学内容为主,三、四、五年级以城乡规划教学内容为主。低年级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通常和建筑学专业无异,培养建筑设计的基础技能,学习建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小型建筑的设计方法,以此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的基础。大三、四、五中高年级学习各类型城乡规划的设计,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等。这种模式有其优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具有强相关性,我国多数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开设时间比城乡规划早,发展较成熟,依托建筑学能够为城乡规划初期发展提供较好的师资条件和教学体系支撑。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缺陷,以建筑学基础代替城乡规划基础致使有些学生在低年级建立的建筑学思维难以适应高年级的教学。中高年级教学中,通常将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安排在三年级,四年级安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三年级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是由低年级基础教学向高年级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过渡的关键时期。两年建筑学基础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规划设计思维和视野,使得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学习修建性详细规划时经常将规划作为放大的建筑设计看待。而且传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注重物质空间设计,着重进行建筑、道路、绿地等内容的空间分布设计,关注功能规划,而忽略了空间背后的社会、经济、人文等重要要素的考虑。

2近年教学改革侧重点及对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专业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的设立,多个院校针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其中低年级城乡规划基础的教学改革相对较多,改革重点围绕如何根据城乡规划学科特点,根据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合理设置低年级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建立城乡规划所需的逻辑思维和设计方法基础[1-2]。如在教学内容中设置城市街区的调研,将某个建筑设计改为场地设计等,扩大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于城市空间的理解。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使学生在低年级课程学习中除了掌握建筑学知识和技能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城乡规划的设计思维,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学习时能够更快更好地衔接上,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迷茫期”和“困惑期”的出现。但是教学改革也存在不足,如教学改革中加入城乡规划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模块,替换了原先的一些建筑技能的训练,以及一些小型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缺少了部分建筑基础知识的储备,如一些学生对于建筑体量和形态的掌握较差,这样在三年级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学习时对于城市空间中建筑群体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把握不好,容易出现构思好、理念佳,但难以落实的问题,无法通过图纸将规划设计想法表达出来。

阅读全文

生态建筑设计对城乡规划设计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社会环境的主要发展趋势,城乡规划建设应实现设计建筑生态化。本文将结合目前城乡建设实际状态,提出在城乡建设中生态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建筑材料使用、节环保措施推广、环境卫生监督等方面,并且给出一定建议与方法,希望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切实将生态建设高效应用到城乡规划之中,对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化建设有一定推动作用,实现整个社会绿色生态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设计是目前城乡发展的第一步,生态建设主要是合理应用城乡建造空间,达到城乡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将绿色生态建设引入到城乡规划中。对于城乡之中的人文历史与自然资源进行整合与协调,最大程度使居民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互相融合,实现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目标,推动新型城乡生态化持续发展[1]。

1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城乡建设规划最初以艺术发展为目标,后转变为工业化发展建设。但是,目前生态化城乡建设主导整个建设规划市场,采用符合发展的生态化建设可以实现城乡建设与自然资源环境两者相融合,创造了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城乡建设的推进对于实现国家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2.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深度认识

阅读全文

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

摘要: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规划师的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和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现状需求分析,发现信息技术类课程迫切需要与其他传统核心课程进行融合和创新,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模块内容融合到规划原理课程和规划设计课程中,并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课程中实现规划“一张图”,研究表明该实践教学成效显著,为推进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引言

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计划安排和蓝图,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以城乡土地使用为对象,同时城乡规划专业涉及有关城乡建设的多方面内容。城乡规划发展的趋势从增量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存量的内涵式发展。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管理与运营理念的提出,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规划师的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对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城乡规划的编制设计和城乡规划的决策支持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将城市发展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作为城市规划实施的指导和依据。

一、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现状和需求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的课程主要包括五类课程,分别为建筑学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城乡规划理论课程、城乡规划社会实践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建筑表现(CAD)》。两个主要课程涉及到的信息技术软件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制图与建筑表现(AutoCAD、Pho-toshop、Sketchup)。除了单一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外,设计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实践的工程案例,展开设计和规划编制,而城乡规划理论课程主要是讲述城乡规划专业的原理和相关理论(如《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最后通过城乡规划社会实践类课程(包括城市中心区、小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等类型和毕业设计)进行巩固和完善。根据规划编制的层次和类型,两者一一对应:道路交通类课程方面,《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课程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课程对应;修建性详细规划类课程方面,《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与《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对应;总体规划类课程,《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对应;控制性详细规划类课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原理》课程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课程对应。信息技术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为方法手段,来进行规划分析和设计,加深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的理解。但是,目前单一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没能很好地与核心课程进行衔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完即忘,学而不用。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融合和创新,很好对接其他核心主干课程,使信息技术类课程有用武之地。其中,设计类课程需要与信息技术类课程紧密对接和融合,城乡规划社会实践类课程需要对信息技术类课程内容进行创新。

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和需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