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市应急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市应急管理

城市灾害事故医疗救援体系构建探析

1背景介绍

我国近30年呈现出快速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城市系统内主要灾害事故伤害防控体系建设更加迫在眉睫,各种突发事件与危险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较以往更加突出,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城市灾害事故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如果不加大对城市安全事故伤害预防研究与投入,传统的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问题将继续成为重大健康危险因素,且使国民同时面临安全事故伤害、新型传染病流行、气候环境危机等多重威胁[2]。因此加强对城市主要灾害事故伤害机制的综合防控研究十分必要。

2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国城市主要面临自然灾害、事故、火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灾害风险[3]。当前的城市灾害事故发生趋势主要表现为:企业生产事故伤害总体下降,公路交通、火灾、建筑等灾害事故仍处于较高水平,个体事故伤害呈散点样分布,新型安全事故仍处于潜伏衍生变化状态的趋势。按照事故灾害死亡人数排序依次为:公路交通事故、煤矿冒顶事故、煤矿机械事故、煤与瓦斯突出窒息、煤矿瓦斯爆炸伤、建筑事故、水路交通事故、煤矿透水、社会公共场所火灾、矿山尾矿溃坝坍塌、化工化学事故、烟花爆炸、电击事故、炸药爆炸、煤矿火灾、非煤矿山事故、管道毒气中毒、冶炼事故、铁路交通事故电镀、金属工业事故、食品厂事故、天然气液化气爆炸火灾、航空事故。导致城市灾害事故发生涉及的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模式、企业生产管理、政府监督管理、职业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自然条件、法律规定等因素。主要危险物理化学因素有:交通工具、火源、危险化工产品、瓦斯、煤尘、炸药、交直流电、鞭炮、各类生产机械等[4]。当前的城市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主要依托院前紧急医疗救护(120)、消防救援(119)、交通救援、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部门,依托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救治,特殊情况下心理卫生部门也会参与。院前紧急医疗救护体系及医疗机构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地方政府等管理;综合消防救援由应急管理部管理;交通救援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下,形成《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系列文件指导卫生应急工作。各省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运行。2010年12月原卫生部出台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筹建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地方建设具有地域特点的各类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目前卫生应急队伍包括紧急医学救援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以及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同时还并存有安全生产企业、红十字会等民间志愿者等救援力量。遇到灾害事故发生时,各应急医疗救援单位通常会依据各自部门的应急预案,汇集参与灾害事故紧急医学救援。但灾害现场情况复杂,仍会出现决策行动不协调的现象发生。近年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推进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部成立2年来,统筹组织各类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中的综合救援行动,将综合消防救援、地震救援、矿山救援、森林防火救援等专业救援行动通盘考虑,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在城市灾害事故应急医疗救援方面,也正抓紧研究相关政策。

3城市灾害事故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短板

目前我国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援在救援理念、能力、装备、保障、机制等方面还有短板和不足。各类灾害事故风险相互作用和影响的非线性叠加,使得城市灾害事故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在履行综合应急救援职责方面面临新考验和挑战。在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援法律法规方面,现有城市紧急医疗救治主要依照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从业人员主要有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医务人员。上海市2016年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北京市2017年了《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条例》,深圳市2018年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其他城市尚未推出相关条例。2019年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明确解答部分问题,但关于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的法规尚待形成。在信息化与救援技术装备水平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国城市医疗急救信息化没有全部做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同时缺少专门用于灾害事故环境下的医疗救援设备,在硬件、软件以及持续发展方面均与需求存在差距,航空医学救援尚未出台国家标准。另外,各专业救援力量与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衔接不紧密。现有城市卫生系统的紧急医疗救援队伍主要工作在医院内部,很少以成建制的方式参加应急救援检验;现场救援经验不足,缺少救援行为规范与培训,缺乏卫生防疫和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装备。灾害医学专业研究起步时间晚,对接国际标准有差距。我国在灾害医学与应急救援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系统性不匹配,教育课程标准与规划存在差异性[5-6]。

4对策与建议

阅读全文

突发事件城市交通应急救援措施

近年来,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疏通城市交通和及时救治伤员、运送物资是应急响应工作的关键。传统的城市交通应急救援研究主要着眼于人、车、路、和环境等要素,而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范围具有不确定性,现有的城市交通应急救援模式已无法满足快速响应、及时救援的要求。因此,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高效快捷的城市交通应急救援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交通应急救援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交通管理应急救援问题的研究大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传统的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问题。主要是以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针对城市交通走廊应急救援站的分布问题,通过建立连续统一模型,提高应急救援系统性能的有效性。当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应当通过整合资源、细化工作、培训急救人员、建立信息报告网络等方式建立事故救援体系。二是对突发事件下交通应急救援问题的研究。例如,为了减少应急救援信号优先级对社会交通流的干扰,采用幂函数法建立应急救援的多目标信号转换优化模型。不同于传统的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应急救援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拟在利用新兴的大数据技术,探寻突发事件下的城市交通应急救援措施,有效缩短应急车辆响应时间,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二、突发事件城市交通应急救援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所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严重性等特点。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的目标是快速疏散、人员救援和事故处理。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会造成公路交通运行的中断,需要及时进行抢修保通,以及快速运送物资和抢救伤员。当前城市应急救援主要存在资源调配不均、应急救援不及时、应急资源浪费、应急车辆延误风险增加等问题。

1.应急资源调配不均

有效的资源分配和有关机构之间的顺利合作是成功应对紧急情况的两个基本先决条件。应急资源调度是指将应急物资从应急资源供应者(救援点)分配到各事故现场(应急节点),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救援的具体物流活动。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城市面临交通流量和交通要道切断的风险,亟需疏理交通,维护交通秩序。但是,当前我国城市交通紧急救援系统相对薄弱,部门间缺乏合作,应急信息繁多混杂,一旦城市内多起突发事件同时发生,应急资源调配工作无法有序进行。

阅读全文

民用天然气安全管理论文

摘要:居民用天然气的安全供给,既保证居民的用气,又方便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了提高居民用气的安全,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城市管网的安全运行效率,满足城市居民的用气需求。分析城市天然气管道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采取应对的策略,合理解决安全隐患问题,保证居民安全平稳用气。

关键词:民用天然气;安全管理

城市的燃气管道系统属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证城市燃气管网的正常运行,采取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城市居民天然气使用的安全性。做好民用天然气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全员的安全管理方式,以安全作为基准,更好地完成居民用气的供给任务,保证居民正常使用,达到预期的供气效率。

1民用天然气管道系统的安全隐患分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区的增多,城市燃气管网的扩建和延伸,影响到城市燃气管网的安全运行。城市道路的改建,各种建设施工项目的运行,对燃气管网占压等情况的出现,给管网安全运行带来隐患。随着燃气管网服役时间的延长,管道的腐蚀严重,出现穿孔的现象,必须采取应急的处理措施,关阀处理,并修复腐蚀的管道系统,才能恢复燃气的安全输送状态。由于缺乏规范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城市管网管理人员与居民中,出现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引发安全事故,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由于应急处理系统的功能不够强大,一旦发生应急的安全事故,处理的难度大,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到城市天然气的供应,阻碍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为城市天然气泄漏发生爆炸事故的案例非常多,给居民带来巨大的危害,总结经验,接收血的教训,提高居民用气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

2做好民用天然气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2.1加强城市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管理

阅读全文

智慧社区应急服务管理系统构建探讨

摘要: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项多因素的复杂工程,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来构成应急管理体系,并且通常需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且不容易达到理想效果。文中构建了智慧社区应急服务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平台技术三项主流技术实现了智慧社区的风险监测、应急保障、应急反应等功能。三项技术三位一体,能够与指挥控制管理系统、社区应急管理系统、网格化管理系统等系统数据进行连接,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实现“风险监测—数据上传—启用应急预案—应急处理—应急善后处置—行动评估”一套完整的事件处理流程。此系统的构建可以大大加强对风险的实时监测、实时处理、实时信息资源共享等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社区智能化应急服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智慧社区;应急管理;系统设计;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平台架构

0引言

近些年,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从以前的高端化逐渐向民用化发展。智慧社区作为物联网+大数据的新兴产物,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项应用。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智慧大众的构想是由政府提出的,国家主席在2020年3月视察浙江期间强调了要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是推动城市智能化的必经之路。智慧社区应急服务管理系统主要是依靠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的新兴技术作为支撑建立的一个智能平台,为居民、管理员提供了涵盖诸多方向的服务[1],是一种集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形态智慧社区[2]。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各方学者拥有不同的观点。IBM认为,所谓智慧城市是可以利用当下先进的技术来控制社会的日常运转,并且在医疗、教育、生产、生活方面做出智能化的响应,从而进一步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3]。虽然我国智慧社区观念从提出到具体实现时间较长,但是相关的研究从未间断。马捷等[4]提出以多源数据框架为根本建立智慧运营体系,负责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和共享,通过多部门联合行动,提升协作能力。智慧城市的数据和行政信息系统、互联网应用等都有接口,确保可以为各种对象提供服务[5]。智慧社区的建设实质上是由传统管理向智能化方向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做出了向智慧家园、智慧城市改造推进的计划,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区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门禁、智能充电等设施的线下使用,也受到了不少好评。以往的管理手段是以部门为单位逐层审批、逐层上报,效率低下,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面前,耗时且费力,信息采集效率低,存在重复收集、重复上报、信息独立不联通、应急处置以及应急预案不足等情况,需要通过资源整合和互补、提高协同能力来实现智慧应用[7]。目前发展势头正旺的智慧城市系统能够极大地解决传统管理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应该抓住发展的关键点,加强相关主流技术的应用,体现出智能化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使城市发展得到质的飞跃[8-10]。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管理手段所存在的信息孤岛、采集和上报效率低、执行力低等问题,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共享方面做出了极大的优化。本文从系统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以及三种新兴技术结合的功能应用、智能化的具体体现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究和可行性分析,目的是使智慧社区系统能够更加完善,更好地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

1智慧应急管理系统应用技术

面对着成千上万组数据的流入,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快速分析、自动分类、条件挖掘信息等功能可以对智慧应急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服务器里面的数据进行快速定位、智能划分,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出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可以构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覆盖范围广,能够解决传统模式中所出现的数据孤岛等问题。云计算技术有着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能力,其独特的分布式计算方式能够完美地与大数据相融合,做到数据实时上传、实时计算、实时更新。在智慧应急管理系统中面对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云计算技术可以依靠其优势对数据进行快速计算、灵活选取,方便快捷,能够为系统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应急管理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感知层的设备,如红外探测仪、摄像头、人脸识别等信息收集设备,对数据进行收集,然后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得到命令后做出响应,再通过网络将指令信息反馈给用户端,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智慧应急管理系统与三大技术的关联如图1所示。

2智慧社区应急管理系统平台架构

阅读全文

科技支撑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去年12月初,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近日印发《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一批基础条件好、保障能力强的安全发展城市代表。《办法》旨在规范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过程中的评价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同时,了《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19版)》,制定并细化了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应急救援和安全状况等六个方面的指标。随着人力物力财力向城市高度集中,当前我国面临着城市安全高风险,农村低设防的现状。城市灾害的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受灾对象的集中性、后果的严重性和放大性特点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增强城市的灾害应对和预防能力以及灾后恢复弹性,减少城市脆弱性。数字及信息新技术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能够为城市的安全韧性建设提供抓手,为解决城市安全风险拿出创新方案。杭州2020国际安全与应急博览会期间进行的城市安全发展国际研讨会邀请闪淳昌、刘铁民、范维澄等专家以及地方应急管理部门代表,探讨科学技术在城市安全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前景。

一、信息化延伸城市安全管理触角

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城市治理方面崭露头角。“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仍然停留在虚拟世界,而融合了互联网及感应技术的物联网的出现,则使互联网真正开始从虚拟走向现实。物联网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科技的融合应用:信息传感设备作为感知收集数据的前端设施,现实信号通过数字技术的处理和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以及云计算技术的梳理,从而达到动态监测及管理的智能化奇效。四川省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总工廖颖介绍,成都市应急局聚焦重大安全风险,通过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智能感知体系,坚持健全感知网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比如,成都市应急局的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系统,设置了感知设备17000余个,对全市所有129处重大危险源、985家高危行业系统实现了24小时在线监测和自动预警;隐患排查治理系统,推动36000余家企业自查自报隐患400余项;建设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1200余家化工危险企业。同时,成都市各个行业部门也在不断健全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系统,能够对地铁建设中的100多台盾构机进行实时在线风险监控,文化旅游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入网等,不断延伸城市安全的感知触角。同时,建设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对10个重点行业和4条城市生命线开展全域风险辨识评估,并利用数据分析提升精准监管执法的水平。

二、AI赋能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管理

上文提到,物联网的充分应用需要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多项技术的融合应用才能发挥奇效,从而将物理和现实信号转化成可收纳处理、量化分析的数据。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变成城市安全管理的重要资源和“得力助手”?AI(人工智能)算法为数据的利用和分析应用带来帮助。杭州海康威视应急管理行业总经理佟悦介绍,海康威视公司研究推出的AI技术系统赋予了城市安全生产动态监测的能力,依靠前端摄像头、物联网感知设备的数据采集,并通过特殊算法来预测并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等,进而摸清覆盖区域内的风险底数、排除安全隐患。此外,据统计发现,在全国发生的众多事故中,小微企业的事故发生率最大,可能存在资金投入和管理能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小微企业进行安全风险监测?这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对此,海康威视公司提出了整体的解决方案,依托其威视云,通过对小微企业的一些设备或者视频的统一接入,来满足动态监控的需求。AI算法将前端感知的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分析,由动态监控变为动态管理,帮助监管部门判断总结辖区内小微企业经常发生的重点事故类型等风险底数。通过建立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可以指导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并就如何进行安全生产整改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还未得到完全的普及和应用,尤其是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既不能完全依赖技术,也不能忽视人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安全无小事,只有完全经过技术论证并确定技术安全性之后才能够应用在安全领域,不能盲目;积极吸纳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时,也要冷静客观看待信息技术在安全领域发展中的地位及客观规律。

三、科技为安全韧性城市发展提供抓手

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态势。城市安全发展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应该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仍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功能和结构,迅速展开应急响应,并快速恢复正常功能。安全风险评估管控,是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重要环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5G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风险评估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从而利于防止小风险演变成大风险、防止单一风险演变成综合性风险、防止局部的风险演变成区域性或系统性的风险等,从而实现城市安全风险隐患的精准治理和源头治理。空间的精准安全,是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在研讨会中指出,城市拥有各种公共空间,社会单位有其专属空间,每一个人或家庭有各自私密空间等。各个空间在安全方面都有其自身特殊定位,自然会存在一定的特殊安全标准。这些空间全部存在于城市之中,若提高这几类空间全部的安全性,尽量做到这几类空间的精准安全,整座城市的安全韧性会随之提高。同时,追求空间的精准安全最有效的着力点和最佳途径就是科技创新,科技支撑精准安全,创新引领精准安全。无论是推进安全风险评估管控还是追求城市空间的精准安全,这些都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它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和应用,拥有过硬的技术“武器”,才能以此应对一切具有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尤其是特大灾害等危机事件。因此,安全与应急事业的发展应该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安全韧性的前沿理念为先导,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编制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构建出智慧安全韧性城市,促进全社会安全发展。

阅读全文

智慧物联网在城市燃气防灾减灾中运用

摘要:本文结合物联网技术,基于互联网管理系统,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中易燃有毒有害气体实时监测数据系统构架及传输方案,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有害气体实时监测

1引言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并预防灾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创建智慧物联网发展模式是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城市燃气事故频发,引发广泛关注。城市燃气快速发展,安全防护却跟不上。管道燃气管线违章占压、违规穿越密闭空间等问题大量存在,液化石油气企业违法充装、无证经营等行为突出,且科技信息化手段滞后,燃气自闭阀、燃气泄漏报警器等使用率低下,甚至许多城镇燃气事故的发生源于楼道未安装信息化燃气报警装置或装置出现故障,居民无法提前感知重大风险。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网络和物联网传感器,智慧物联网在城市燃气防灾减灾中有巨大的应用空间。

2系统设计要点

该系统由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和终端传感器构建而成,需要满足城市燃气和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的需求。(1)构建一个普遍适用于城乡的传感设备数据传输网络,该网络具备终端分布广、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采样频繁等特点。(2)根据智慧城市易燃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的管理特点,形成一个高效实用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解决现场网关设备数据融合问题。(3)设计一组普适、便捷的物联网应用中间件架构及数据处理层压缩算法,实现传感器等感知元件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传输及过滤,具有统一的传感信息接入标准,具备对传感信息进行身份认证和安全传输的能力。(4)通过信息化、集中管理的方式,实现对易燃有毒有害气体的实时监测、预警,以及监测设备资产管理、运行监测、智能控制和整体运维管理,从而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提升智慧城市安全管理水平。(5)充分利用项目积累的大量数据,优化系统业务管理、风险管控,以数据为中心,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支撑智慧化应用。

3总体思路

阅读全文

哈密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智慧哈密”一张图,主要介绍了哈密智慧城市建设系统的总体架构,并分别对六大智能应用体系、城市智能中枢、智能基础设施体系进行详细解说,初步形成了全天候在线监测、分析预测、应急指挥、联防联控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体系。

关键词:智慧城市;管理;汇聚;智能化

1引言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突飞猛进,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提上日程,哈密市深入调研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大数据技术全面赋能城市发展,实现“一屏全览、一网统管”城市运行指挥机制,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2总体架构

以哈密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和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为基础,与各类智能基础设施感知数据以及相关管理数据紧密结合,建设“智慧哈密”一张图,实现城市基础数据、感知数据、管理数据、运行态势等信息的“一屏全览”,为政府、企业、群众提供权限范围内的最直观的信息呈现和最自然的信息交互。如1图所示,哈密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由一套智能基础设施体系、一个“城市智能中枢”、六大智能应用体系、“智慧哈密”一张图以及三类保障体系组成。

2.1“智慧哈密”一张图

阅读全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程进行了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建立了围绕企业生产实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最后以列车在站台发生火灾应急处理为例进行案例教学设计,融入应急演练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关键词:安全管理;案例教学;应急演练截至

2018年底,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计22条、运营里程636.8公里、车站391座(包括换乘车站59座),是1969年轨道交通首次建成通车里程的29倍。高峰时段最短发车间隔2分钟以内,列车兑现率、正点率均达99.9%以上。北京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客运量世界第一、总里程世界第二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地下超大城市”形态已然形成。伴随网络化运营格式的逐步形成,路网客运量也在以百万人次的速度增长。2018年日均客运量1054.36万人次,工作日日均1197.36万人次。客流组织压力大,换乘能力、站台候车能力等瓶颈问题逐渐凸显,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因其客流量大、空间封闭的特点,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引起严重的交通堵塞,还有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程建设现状

1.1课程定位不清晰

因其涵盖行车、机电、供电、通信、信号、线路等方向,知识面广且量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简称安全)课程容易出现重点和难点定位不清晰的现象,面面俱到则重点不突出,只强调某些重点则会偏而不全,教学计划有待优化。

1.2教学难度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