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市危机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市危机管理论文
一、危机管理理念需要创新
1、政府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不够
如前文所述,危机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但做好危机的预防工作便可以减少危机的危害甚至防止危机的发生。如火灾、交通事故等,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现;对于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等,要使危害降到更低,也可以通过周密的准备工作作保障。因此首先就是加强对危机的意识,不仅对于政府应这样,公众也应该加强对危机的防范意识。
2、危机管理的指导理念需要革新
上海连续发生的“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便暴露出我国在危机应急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执行危机监督的监管部门的职能问题。目前我国的城市危机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还是因袭旧有、重救轻防的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处理手段上,还多是采取行政手段,相关机构和组织依然是凭经验来进行应急管理。
二、危机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首先是没有建立与现代城市发展适应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缺乏对城市潜在危机的分析判断和风险评估;再次是对于预案本身的研究不够,在对危机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较落后。
城市危机管理饮水问题分析
一、青岛自来水建设沿革
自来水出现以前,中国人用水多直接取自河湖或掘井,供水以民间自为的方式解决。青岛“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百户,大都以渔为业。章高元驻兵而后,渐成为小镇市。”尽管境内河流众多,但由于东北部为崂山主峰,地势向西倾斜坡度较大,涓涓溪流难存地面,淡水取得较困难。故开埠之前当地居民的饮水以河水、泉水为主。开埠后,随着城市建设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加上每天0.4-0.5金马克的较高工资,“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从山东各地聚集青岛”。由于“人口多了,井太少,实在困难,况且青岛是个刚硬的地质,地底下的涌水,又不旺盛,所以各区常添凿新井,越添越多,后来竟掘了160多个,仍然还是不够用的”。另外,这些人未改变随地大小便的习惯,最终将井水污染造成大肠伤寒流行。因此,寻找稳定、优质的水源成为当局当务之急。从1901年9月起,总督府经过长期卫生调查和技术准备,通过地下管道将海泊河谷的地下水引到了市区。1905年日耗水量最高可超过800立方米。由于水的消耗量持续增长,1908年12月李村水厂建成。在地下10米处的岩层上修建过滤机井,经过长11公里、内径为400毫米的铸铁管道将水压入位于毛奇山山顶的水塔可融水2000立方米。李村水厂的修建,最终解决了当时青岛的城市供水问题。日本第一次侵占期间(1914-1922)人口增加,自来水供不应求。1919年当局在白沙河仙家寨附近开辟了白沙河水源地。北洋政府时期(1922-1929)对其逐步改造,1928年白沙河水源地每日送水量增加至6000吨。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1929-1937)城市供水需求日益扩大,为此1930年建成白沙河西厂,日送水量约3500吨。1933年夏建成蒙古路升水机室,增强白沙河水源地的电动输水能力。至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1937-1945)当局又建成了黄埠水源地和四方山水池,日供水1.2万吨。总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青岛“水质之优良素负华北盛名,且设备完善,应用普遍,足为全国之模范。”
二、战后青岛饮水问题的出现
战后,由于后方机关及人员纷纷东迁、工厂大部分复工,“房荒”、水荒、“电荒”、“煤荒”、“粮荒”等问题。青岛城市饮水安全问题的突现,就与这种情况密切相关。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涵养林等被破坏
涵养林、涵养砂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战前,青岛市政府设立专门的法规予以保护。《青岛市水源涵养林规则》规定禁止民众随意砍伐,对违法者处以惩罚。战后二者被破坏之事却频频发生。1946年,海泊河水源地的涵养林被人盗伐,“不法之徒多深夜潜入盗伐。看守人员被阻。涵养林荒凉狼藉,不堪入目。”1949年自来水厂向市政府报告称,驻防白沙河水源地的军队将该地涵养林“砍伐殆尽,余仅二百余株。虽属向该队劝阻,然该队环境困苦无法为炊,情难强制,着长此以往,恐只株无存。”私自挖取涵养砂之事亦时有发生。1947年,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称,因“修制军品,需用黄砂贰十公吨,经由包商鸿兴号在水源地附近一带采运”。
(二)水质遭到污染
道路交通危机管理城市经济研究
一、道路交通现状
目前,我国的道路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每年我们的国家会有数以万计的道路事故,而这些事故中又有很多的死亡的人都是正值壮年的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劳动力,这些丧失的劳动力又是能够对社会产生很多贡献的劳动力,丧失了这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因为这些数以万计的劳动力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这些劳动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对受害人的家属造成了精神上难以修复的伤害,这些伤害将伴随受害人的家属的一生。另一方面,还有好多的司机还抱有着自己很幸运的心里,客车的承载的人数严重超过了客车的核定承载人数,货车的承载重量严重超过货车的核定承载重量,因为一点点的经济利益,这些司机们就抱有这些侥幸心理,这也就对社会道路安全造成了隐藏的危险。现在,也有好多的道路交通事故的产生,不仅有人为地因素也有道路的因素,比如前一段时间发生的城市道路发生的连续的坍塌事故,这些事故的产生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道路不通阻碍了人们的出行,阻碍了交通,让那些需要从这里过的车辆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道路交通危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由于道路交通危机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经济的影响,每一年都有许多由于道路交通产生的危机对经济造成的的损失达到了百亿美元的程度,我们国家每年因为交通危机而死亡的人数在迅速的上升,数以万计的人死在了道路交通危机上。这对每一个受害者的家庭产生了难以估计得伤害,无法用任何的东西去弥补。让这些家庭不是丧子就是丧是亲人。道路交通危机管理的不是很完善也对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当路交通危机管理很完善的时候,那么现实中的好多的交通事故可以得到避免,因为当又要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对这个区域做出警示,让司机,让每个人都去注意,这样很多的不是难以避免的交通危机就会得到避免,让更少的人受到伤害,这样也可以让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还有让经济更能快速的发展。
三、城市经济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我们很多时候都认为是交通情况制约了城市的发展,那么反过来,城市的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不管什么时候,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层面的空间迁徙,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没有运输需求,或者说缺乏运输劳动对象的运输业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业的需求规模适中是运输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界限。众所周知,运输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发达国家先进的运输系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运输系统相形见绌。人们通常进行对比,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设定为人均道路长度来实现。从根本上讲,一个国家越是发达,那么就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业毕竟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发展的产业。因此,我们可以说运输使社会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会同样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城市的交通跟不上经济的发展的时候,这个城市就会大力的去改造自己城市道路交通,大力的去修建那些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的道路,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那么这个城市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建设自己的道路。道路交通安全的产生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对利益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所以,当我们去解决道路交通安全的时候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这样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运用经济手段。
四、健全道路交通危机管理
城市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探析
摘要: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探索如何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有利于实现城市的智慧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目前正值数字化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可以同时考虑城市发展韧性方面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关键词:智能化服务体系;城市治理能力;发展韧性
一、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危机的快速响应和自我修复能力,成为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检视、反思和促进。面对重大疫情,对我们的政府、组织及个人的站位、素质、能力是否能够应对,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行架构、体系、机制、状态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社会治理体系中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否能高效实现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是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需要长期加强的紧迫任务。
二、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通常需要综合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及居民参与配合的协调能力,同时以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依托,有效调度各类资金和物资。而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正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服务价值为核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应用为基础,构建科学的数据治理规则体系,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提升城市发展韧性过程中必须要解答好的问题。
(一)智能化服务体系。城市智能化服务是通过“云网端”新型基础设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并以互联网为载体,在线上线下开展政务、医疗、教育、养老等城市服务,发展城市智能服务新业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服务质量、推动城市服务业经济升级。城市智能化服务直接反映了基于互联网的城市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城市发展品质,增强广大居民的体验程度和服务获得感,因此,应重点把握三个主体方向: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基础服务。政务服务是指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在线办事服务等,可以通过信息、政民互动、O2O政务办理、专属订阅等方式实现智能服务,打通“政民渠道”,构建社会化政务服务新平台。政务服务体系可以围绕各级市、县政务微博,搭建功能强大的为民服务微平台,各地政府接入城市服务平台,用户通过手机打开微博、支付宝和淘宝,就可以使用包括交通出行、旅游、文化、公益、便民、政务信息等多项市政服务。比如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完成政务信息查询、网上行政审批等事项。因此,城市智能化服务体系中的政务服务将实现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一切政府服务都在移动互联网上轻松办理,实现政府在线服务一体化、重构服务模式、升级服务效果。便民服务是以人为本,提升居民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居民角度看,城市智能服务就是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体验,为其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便民服务将为所有城市居民提供包括公共缴费服务、公共民生服务和商业消费服务等服务。便民服务的推广可以为民众参政办事、网上生活缴费、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将成为连接信息服务和数据治理的核心节点,将政府公众服务、民生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为民众提供更贴心、高效、便捷的服务,出行、医疗、上学等诸多民生领域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大幅度提升,居民的满意度更高。基础服务是打造支撑城市服务生态的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智能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制保障、法规保障、平台保障、应用上云、数据共享、服务上网等互联网基础设施环境条件。要想打通智能服务体系,基础服务是关键,基础服务设施应用比例越高,整合程度越高,服务上网越多,意味着城市智能服务能力越强,效率越高。因此,加强基础服务必须稳步开展网络整合,深化云平台等基础建设,大力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着力完善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探索大数据挖掘分析,让数据红利得到更充分体现。
危机管理意识下幼儿园安全管理问题
摘要:随着校园意外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幼儿园安全的管理意义也愈发重大。就我国目前的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在安全方面进行比较,农村幼儿园安全问题解决的迫切性远高于城市。对解决农村幼儿园存在的安全等问题不仅要求政府部门加大投资,帮助农村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还要求幼教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在幼儿园管理中树立危机管理意识以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关键词:危机管理;幼儿园安全;农村幼儿园
危机管理是指应对危机的机制,要求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尽力避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一、预防危机
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最重要阶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大多数危机。农村幼儿园,不管是镇中心幼儿园还是村级幼儿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中心园一般建立在镇中心人口比较密集、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势必会对幼儿在入园和离园的过程中造成很大的困扰,对幼儿人身造成伤害的事例屡见不鲜。村级幼儿园一般为附属幼儿园,学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理念差异,形成了对村级园在安全管理上的疏漏,使幼儿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例如,在我镇的一所村级园,我在检查工作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一名幼儿在小学生的厕所里如厕,由于小便池的尺寸太大,致使幼儿差点掉进了便池里。其原因主要是安全管理不善、园内安全排查工作不及时,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监管不力,致使农村幼儿园安全隐患随处存在。为了解决这些危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要明确职责,制定严格的办园标准,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多加监督,在办园标准上要进行有效的危机预防,并经常对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培训。对于办园条件差的情况应该严肃对待,并责令整改,无力整改的应当要求停办。管理人员应当认真接受有关安全意识的培训,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认识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幼儿的健康安全。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关键,为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的情况,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危机管理意识。危机管理包括危机预防、控制危机和危机恢复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完美实施能有效化解危机,是保护幼儿不受伤害地通向平安而有序的好幼儿园的一道强有力的保护屏障。我镇有一所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只有5名幼儿,由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教师带班。基于教室宽敞,学校把彩钢皮置于教室。在这种没有基于危机管理意识的幼儿园的运行中,事故终于发生在一天上午,就在教师离开教室的瞬间,两名幼儿相互推搡,致使一幼儿食指险些割断。而这就是没有在基于危机管理意识下管理幼儿园安全的后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前往城市工作,而留下的就是农村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随着这个趋势,幼儿园的儿童也越来越多,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包括生活和教育等诸多方面,包括来园的路途、晨检、早操、自由活动、户外游戏和离开校园等环节,特别是对于农村幼儿园,由于路途远,路段坎坷泥泞,往返校园存在的危险更多,为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农村幼儿园危机管理比起城市幼儿园管理更加需要重视、扶持。
二、控制危机
危机控制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阶段,是指控制危机影响范围的扩散以及危机程度的深入造成的损失,是危机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职能。就最近频发的各地农村幼儿园园内突发性意外事故为例,如:有的农村幼儿园,由于园内建筑面积少,缺乏储藏室,所以就将所有物品堆积在幼儿活动室内,使幼儿的活动空间减少,堆积物品也对幼儿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甘肃省率先通过了一系列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幼儿园内所有的设施设备的规格、安全系数指标都有严格的要求,杜绝一切不符合标准的教学设备及生活用品进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也有明确的要求,必须保证每个幼儿在每个活动室内的活动空间为五平方米,这样才能使幼儿在一个清新愉悦、健康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根据近年来出现过的形形色色的安全事件,那么作为教育部门管理者、幼儿园管理者,都应当有危机意识,对安全问题应提前预知并足够重视,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以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而毫无防备造成更大的伤害。危机控制是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来保证危机管理活动按照应对计划进行,需要各方面的投入,在危机尚未发生时就要培养专业人员,避免事发突然,使幼儿园陷于囹圄。
建筑施工危机管理意识运用
摘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变得高楼林立,建筑施工也变得越发的频繁和复杂。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因各种因素而引发的危机,给建筑工人带来了生命上的威胁。所以,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健全危机管理体制,保障施工工人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危机管理意识;建筑施工管理;意识的应用
国家要发展,城市要建设。随着我国不断地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施工也在逐渐增多。而对于建筑施工这个颇具危险性的行业,施工工人往往要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来进行操作,这也体现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且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有效的运用危机管理意识,不仅规避了施工风险,还促进了施工的顺利进行[1]。
1建筑施工中的危机问题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工作内容繁多而复杂,所以,施工期间所出现的问题也变得多种多样,其主要危机问题有以下几点。
旧工业建筑到创意产业园改造策略
摘要
围绕某市老钢厂改造项目案例,采用调查研究,归纳分析等方法,研究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后存在的潜在危机,并提出3个相应的应对策略:二次改造、强化服务理念、优化运营管理机制。旨在为今后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的安全运营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园;安全运营与管理
0引言
近年来,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数量与日俱增。其中创意产业园改造模式约占所有改造项目数量的49.3%[1]。创意产业园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写字楼,是旧工业建筑生命延续的新方向。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既给艺术家提供适宜的工作空间,又给新生产业创造发展基地。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创意产业园运营管理模式,且缺少类似园区的安全运营与管理经验,因此,在运营阶段创意产业园暴露出许多棘手问题。本文围绕某老钢厂改造为设计创意产业园项目案例,研究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后存在的潜在危机,并根据危机分布情况,提出应对策略。
1旧工业建筑改造后的潜在危机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公共危机高频发生、持续时间长且极其复杂。大数据时代改变了公共决策的运作流程和基本逻辑,需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治理,以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数据共享与信息治理技术是把双刃剑,应兴利除弊,在数据计算基础上精准治理,以实现治理手段乃至治理模式的根本变革。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治理模式创新;肺炎疫情
当前面临的肺炎疫情是典型的公共危机,而公共危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风险。一般认为,社会风险是因人员和信息的高度流动所造成的。因为这种流动造成了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复杂性。在工业社会,由于社会发展遵循着线性发展的规律,因此,即便存在着社会风险,也是可以预知且可以控制的。但是,当人类步入网络社会,情况大有不同。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社会状态,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将这种社会状态称为“风险社会”。①如果单纯从社会关系的高度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来看,网络时代确实符合风险社会的特征。但是,这种看法又是片面的。如果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凡事无绝对,网络时代除了增加社会风险因素之外,也会减少因信息匮乏所造成的社会决策失误,在某种意义上,网络又增加了社会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可以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从而将纷纷扰扰的社会环境简单化。因此,网络时代又重构了公共危机的防范和治理能力。
1.大数据技术助力公共危机管理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更新换代产品”。在网络中,各种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可以为我们进行大数据分析提供便利。大数据是总价值高,然而价值密度较低的数据,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相当于沙里淘金,但是,只要正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就完全可以将社会治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其关联筛选出来。对于应对公共危机而言,防患于未然无论是付出的成本还是造成的损失,总是远远小于亡羊补牢。运用互联网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在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强化公共危机的预警能力,对于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特别是涉及面广、涉及人数众多的公共卫生风险,防止造成社会恐慌和重大疫情传播,意义重大。网络时代改变了公共决策的运作流程和基本逻辑。传统决策往往按照组织层次逐级收集信息并决策,但这些信息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也难以及时传递。由于本位主义或者专业知识不足,信息收集方对于基本情况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有时下级出于种种考虑,对上级也存在虚报、隐瞒的情况。传统的信息传输渠道通畅性不足,这是下情难以迅速上达的重要原因。应对复杂的公共危机问题,作出决策的高层领导,需要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显然,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依赖传统决策方式已难适应。借助互联网,决策者可以更加全面地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社会风险因素的精准研判,迅速形成决策并借助网络的广泛传播功能,将决策直接传递到基层的执行者,以减少可能存在的信息“肠梗阻”现象。只有集思广益,才能避免决策失误。面对复杂而多变的公共危机,需要集中多方面的智慧,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比如肺炎,这是一种新型的疾病,对于这种疾病的病征、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必须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网络在国内乃至国际层面共享信息、联合研究,对于早日实现抗击疫情的胜利极为必要。对于大规模疫情传播的群防群治,需要动员公众参与,让公众早知晓、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人群聚集和大规模人口流动,以切断病毒传播的渠道。网络社交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在促进信息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也是公共危机高发的地方,特别是在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上千万级别的特大城市,传染病一旦在人际传播,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风险。因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府架构设计、政府职能转变、政务流程再造结合起来,以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防控和治理社会风险。运用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精确识别疫情高危人群,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实现智慧公共服务,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在抗击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应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和面对面接触,很多地方都将线下办理的公共服务改为线上办理,“最多跑一次”乃至一次都不用跑。这样一来,必然大大增加线上服务的需求。对于一些程序性非常强的服务,比如疑难解答等,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线直接办理。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①在疫情监测方面,通过电信大数据,可以统计分析全国特别是武汉和湖北等重点地区的人员动态流动情况,分析预测确诊、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动态流动情况,支撑疫情防控部署。截至2020年2月13日,中国联通已经建立了“区域人口流动”等13个大数据模型,开发了基于人口流动的疫情防控、风险预报等大数据平台,向各级疫情防控部门交付3017份数据分析报告。在防控救治方面,武汉市开发了“武汉微邻里”微信小程序。市民实名注册,小程序会通过手机定位他的具体位置,确定他所在社区组织和相应的志愿者。此后,与他相关的社会活动、信息通告将通过小程序予以告知。如果他出现发烧,应第一时间通过系统上报病情,系统会立刻提供网络诊断,并定位和登记他的隔离地址。如果需要就医,所在的社区会通过志愿者安排车辆将他送到医院,同时在系统上跟踪他的病情进展。社区会要求周围其他成员远离他的隔离地点,志愿者会安排消毒人员上门按不同标准进行消毒。为助力疫情防控期间安全复工复产,工信部要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企业充分发挥电信大数据优势,向用户免费开通短信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查询本人最近15天和30天内途经的省市信息。必要时,该信息可以提供给有关部门,作为本人是否到访疫区的重要参考。
2.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数据共享与信息治理
公共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多因一果,因果联系也极其复杂而且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要对公共危机进行正确研判,必须共享多方面的信息。在传统治理条件下,各部门一般将获得的信息视为私有的,不愿意共享。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只是将传统治理的做法照搬到网上,而并未实现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我们看到的是诸多的“信息孤岛”或者一个个的“数据烟囱”。每一个部门都在收集自己需要的数据,但又不与其他部门共享,从而形成“信息孤岛”。每一个部门也都借助自己的下级纵向地收集数据,从而形成了“数据烟囱”林立的状况。这两种情况都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后者还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应对公共危机,必须共克时艰,同心聚力。信任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谣言对信任的破坏力是极大的。一旦信任被破坏,要重建信任必须付出巨大努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信息公开有助于树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塑造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但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增大了网络监管的难度,各种网络谣言充斥网络空间。如果政府没有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很有可能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传得更广。为此,应当强化信息治理。信息治理并非简单删帖,更不仅是进行相应的处罚,这种做法本质都是“堵”。信息治理要求对网络信息进行疏导,对于谣言或者错误的认识,应通过权威平台辟谣,还要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消除公众因信息不足造成的焦虑和恐慌。公共危机管理,特别是应对重大疫情,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慈善捐赠可以汇集社会的力量,解决重大疫情短期之内急剧增长的物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某些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高,捐赠财物的分配不够透明,以致引发公众的质疑。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开放查询平台,方便公众查询跟踪捐赠财物的使用情况,还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慈善组织的信任建设。区块链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其本质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共享数据库,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依靠各网络行为主体进行维护的,任何一个人对于数据的更改都会留下记录,这种公开透明的机制确保数据全程留痕,从而使得数据不可篡改、便于回溯。因此,区块链技术为网络空间稀缺的信任资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其他技术(如数字签名技术)一起,区块链技术为网络行为主体进行合作搭建了信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