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市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市经济学发展论文
一、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3.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生态约束下城市经济增长
1引言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但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当自然资源枯竭时,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也陷入停滞,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僵化、大量职工失业等。长期粗放式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也造成破坏,如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地质塌陷、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着较大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朱明峰等(2005)认为建设生态城市应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目标,这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模式[1]。鞠松涛等(2005)结合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提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应向生态产业转型,以此来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张昕等(2009)则研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化的发展模式[3]。陈敏等(2010)以贵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了其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4]。但这些成果大多偏向定性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数理模型阐释,没有明确生态约束下经济增长的内涵,没有回答生态约束下的经济增长路径是否存在的问题。 2生态约束下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 在生态约束下,经济效益不再是资源型城市单一追求的目标,而是要实现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业组织模式对于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产业动态联盟组织模式、产业供应链组织模式、产业集群组织模式、产业网络组织模式等[5]。但上述产业组织模式都不能适应资源型城市未来综合效益可持续的目标,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产业组织模式。生态产业组织模式能使得资源型城市整个经济系统置于生态约束之下,它具有三个方面的优点: (1)资源、能源作为必要的投入要素纳入经济系统,同时考虑环境污染问题 从投入要素看,把资源、能源要素纳入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后,这种模式比其他模式更加集约、经济,而且“废弃物”的再回收与再利用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以理解为资源具有了再生能力,所以对资源和能源不再单纯考虑消耗,应同时考虑再生。对于经济系统的废弃物产出,因清洁生产等低污染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废弃物排放量。这与国内外学者[6~11]完全将资源视为耗竭性资源的研究也有所不同。 (2)物质产出部分将用于生态建设 于渤等(2006)将污染物存量纳入生产函数,并将产出应用于三个部分,分别是消费、当期投资和污染治理[12]。本文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的产出也应用于三个部分,分别是消费、当期投资和生态建设。其中的生态建设包含污染治理,另外还应包括与生态相关的各种投入如购买废弃物排放许可证等。这其中体现着经济利益追逐下的生态理念,把投资生态和投资生产同等化看待,而不再是为了规避政府处罚。 (3)引入资源能源技术约束 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将技术通过劳动的内生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得出经济的长期增长决定于技术增长的结论。此时,技术更多体现为劳动技术,即可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的技术。对于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为了保证经济系统具备生态的特性,需要集约化利用资源、能源,减少终端废弃物的排放,还需要增强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这些离开资源能源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单纯依靠劳动技术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图1为资源型城市生态产业组织模式运行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分为生产者企业群、消费者企业群、分解者企业群。资源型企业是生产者企业群的主体构成部分,农林牧渔业相关企业因其生产产品为生活必需品也属于生产者企业群。分解者企业群包含废物处理厂、垃圾填埋中心等,在这里,所有生产过程中的最终废弃物将被利用处理,并再次进入产业系统。除生产者企业群和分解者企业群外,其他企业均属于消费者企业群。生产者企业群和消费者企业群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生产者企业群内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可能成为下游消费者企业群内企业生产的必需品,而消费者企业群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可能成为上游生产者企业群内企业生产的必需品。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为最主要的产业活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则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如煤矸石可用于发电、生产建材,所发电能又可被煤炭企业使用。生产者企业群和消费者企业群内的企业产生的废弃物经分解者企业群处理后有可能重回生产—消费过程。上述物质—能量流动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复杂的物质—能量流。 资源型城市除发展资源型产业外,大多相伴而生发电、原油冶炼、金属冶炼等产业,这些产业都需要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并且建成的固定资产专用性很强,如若退出,会形成巨大的沉没成本。对于以生态理念构建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新企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不仅表现在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上,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的能耗、污染物排放等需要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通过对其征收环境税、资源税等其他方式以减少其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与环境破坏。 3生态约束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型 3.1模型设定 考虑到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内部运行的复杂性及具体实际,综合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中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和R&D技术理论等,本文构建包含生产部门和R&D部门两部门的生态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R&D部门的技术创新将污染治理和资源消耗结合起来,不仅完成了技术的内生化,而且突出了资源、能源技术对于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的作用。为此,本文做以下设定: (1)生产部门的投入产出#p#分页标题#e# 基于Romer(1990)的模型,本文把资源、环境污染也引入生产函数,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函数设为扩展的Cobb-Douglas函数(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劳动力总数为常数且标准化为1)。Yt=AYtkαt(μLt)βR1-α-βtZ-γt(1)其中,t指时间,t=0,1,2…,∞;Y为最终产出,AY为生产技术效率;K为物质资本;L为全部人力资本;R为自然资源与能源的使用量;Z为污染物。μ为产品生产部门人力资本占全部人力资本的比例,0<μ<1,μL为投入到产品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α、β分别为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弹性,并假设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0<α,β<1,0<1-α-β<1;γ为政府对污染的控制弹性,即政府对环境管制的效率,γ≥1。当γ→1时,表示没有环境管制,此时生产函数不受影响;当γ→+∞时,Y→0,表示当环境管制程度无限大时,将无法生产。各部门的人力资本分配如图2所示。产品生产部门的产出将用于当期投资、消费和生态建设。假设生态约束下的生态建设具有强制性,则资本存量的变化量可表达为:K•t=Yt-Ct-δKt-Et(2)其中,E表示生态建设投入,但生态建设包含内容广泛,可渗透于物质生产的各个过程,不易表达。为了研究方便,此处用污染治理代表生态建设,δ为物质资本折旧率,C表示生产成本。而污染治理的投入E与治理比例τ、当期产出Yt有关,为了得到系统收敛解,假定E是τ的凸函数[13],则生态投入的函数可表达为:Et=(a0+a1τa)Yt(3) (2)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作用对象是劳动者的潜在生产能力,如生产技能、经验、企业家才能等。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其函数非凸。根据Lucas(1988)[14]模型,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有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和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则人力资本积累的变化量可以表达为:L•t=ELtφLt(4)其中,EL为人力资本部门积累效率,即人力资本部门生产效率;φ为投入到人力资本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例;Lt为t时期人力资本水平。 (3)R&D部门研发 R&D部门的研发包括生产技术和资源能源技术的研发,其中生产技术的研发成果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上。生产技术的研发取决于生产研发部门的效率和R&D部门中生产技术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其函数可表达为:A•Yt=EAYt[(1-ω)(1-μ-φ)L]tσ(5)其中,EAY为生产技术研发部门效率;ω为研发资源能源技术的人力资本占整个R&D部门人力资本的比例,(1-ω)(1-μ-φ)L为投入到生产技术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0<ω<1;0<1-μ-φ<1;σ是模型参数,σ>0,表示当投入到生产技术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量提高时,技术创新的质与量也会提高。资源能源技术的内生化问题比较复杂,国内学者在研究时多假设资源能源技术水平等于社会平均水平,为了研究的完整性同时又不使得研究复杂化,本文假设资源能源技术的研发同生产技术研发类似,取决于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和研发效率,将变化量表达为:A•et=EAet[ω(1-μ-φ)Lt]σ(6)其中,EAe为资源能源技术研发部门效率;ω(1-μ-φ)L为投入到资源能源技术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4)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关于资源消耗,Stiglitiz(1974)模型[15]的思想是资源开采部门在任意时点上开采并出售的资源数量为R,那么当期资源存量为Nt=N0-∫t0Rt(v)dv(开采成本不计),可得资源存量的变化为N•=-R。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资源循环利用显著,其资源的再生能力不能忽视,设资源再生率为s,则资源存量的变化量可表达为:N•t=sNt-Rt(7)其中,R为资源开采部门在任意时点上开采并销售的资源数量,同样不计开采成本。关于环境污染,即污染物排放,假定其与产品产出、能源资源技术有关。其中资源能源技术主要致力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产品污染物排放。其函数可表达为:Z•t=(1-τ)YtA-εet-?Zt(8)其中,Ae为资源能源技术;ε为资源能源利用技术的清洁指数,ε>1;YA-εe可以理解为当期产品生产活动的污染物产生量;?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0<?<1,为方便计算设?值为常数。在任何时刻,污染物存量要在环境阀值的范围内,即Z<Zmax。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除消费效用外,还应包含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治理等。资源能源的消耗效用为正,但产出导致的环境污染的效用为负,由此产生了产出的计划决策问题。借鉴Grinaud和Rouge[16]的思想,对于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瞬时效用函数U(Ct,Nt,Zt)采用可加的等弹性效用函数,即将消费、资源能源消耗、生态建设纳入函数。 3.2最优增长路径求解 对于式(1),采用Pontryagin极大值法处理。Barro和Sala-i-Martin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发现多数国家长期增长过程中的人均增长率呈常数[17]。这一发现使得在研究稳态的经济增长时,数学处理很方便。对dC两边同时求导。 3.3最优增长路径的存在性证明 生态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不仅仅重视产出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耗也有要求。长期看,资源、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必要性使其与产出持续增长相悖。本文将其必要性条件设定为:产出增长率为正值,即dY>0,dR<0,dZ<0。因在系统稳态状态下,产出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消费增长率相等,所以在产出增长率为正值情况下,资本可以有效积累。 其中,κ表示消费者跨期转换消费的意愿,1/κ即为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当κ>1时,产品的边际效用降低速度加快,即当κ越大时,消费者不过度追求当前产品消费,使得市场需求曲线较为平滑,供给不至于大规模扩张,资源能源消耗可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反之,当κ<1时,产品边际效用降低速度变慢,导致消费者过度追求当期产品购买,市场需求曲线变得陡峭,产品生产耗费大量资源能源,所以处在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的最优增长应保持κ>1,以避免当期消费大量资源能源。υ表示不同时期保有资源能源的意愿,1/υ即为资源能源跨期替代弹性。由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于资源能源保有具有负向影响,则0<υ<1对于资源能源保有是有利的,即资源能源的边际效用下降速度变慢,渴望保有资源能源以期获得更大效用。在κ>υ的情况下,在消费产品和资源能源消耗之间,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下降得更快,表明经济系统中更倾向于保有资源能源,这种倾向一方面使得需求相对平滑,从而减少产品生产,另一方面保有资源能源的倾向使得可以投入到生产部门的资源能源量降低,发生“挤出效应”。综合来看,这样有利于降低经济系统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即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增长满足的条件应为:这里,0<κ<1∩υ>1也能保持产出的正向增长,但可能会导致资源能源过度消耗,产品大量生产。此时,一方面是产品的边际效用下降速度变慢,消费者的消费不再“平滑”,产品生产部门扩大生产,耗费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因社会保有资源能源意愿不强,在大量耗费资源能源时可能造成大量浪费。但资源能源总量是一定的,不可能维持长期的、大量的消耗,当产出的增长没有资源能源支撑时,经济增长将面临巨大挑战。大量产品的生产、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很可能使得污染排放总量上升,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同样面临巨大挑战。#p#分页标题#e# 对于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来说,因为能源、资源总量一定,对于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来说,提高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在模型假设中,σ可以理解为研发部门随着人力资本投入量的提升,产出增加的变化量。根据指数函数性质,当研发部门研发效率EA、σ不变时,随着投入人员的增加,研发部门的产出也相应增大;当研发部门研发效率EA、投入人员比例不变时,研发部门的产出如技术创新等随着σ的增大而增大。 另外,因σ>1,κ>1,所以随着σ的上升,ε也随之上升,可见提高经济系统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弹性的重要作用;当1/κ提高时,清洁生产指数也随之上升,即在不过度追求产品消费情况下对清洁生产指数的提高是有利的。当经济系统处于长期稳态时,从各变量增长率来看:对于人力资本增长率dL来说,当R&D部门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弹性增大时,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下降的,但不代表经济系统技术水 平的下降。由式(15)、式(17)可知|dR|dY<1,|dZ|dY<1,即在保证资源能源消耗增长率为负值、污染物排放增长率为负值、产出增长率为正值的情况下,资源消耗增长率要低于产出增长率。由此,长期稳态的经济增长要在资源消耗速度、污染物排放速度相对低的状态下完成。这个结果提示经济系统的发展需要走资源能源利用集约化、污染物排放降低化的道路。 综上,生态约束下的经济模型不仅使得生产技术内生化、资源能源的利用技术内生化,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也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内生。模型长期稳态分析中,当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大于能源资源跨期替代弹性,保证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在(0,1)内,能源资源跨期替代弹性在(1,+∞)内,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弹性在(1,+∞)内,经济的长期最优增长路径将能够存在,可以通过转型为生态产业的组织模式获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模型的应用 与普通城市不同,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与自然资源的储量及开采程度相关。自然资源尤其是化石资源终将枯竭,资源型城市迟早要转型,但是处于不同时期的城市生态化经济系统相关变量的存量和变化量也有所不同。 4.1兴起期的资源型城市 从我国资源型城市形成发展历史来看,从自然资源被勘探发现、决定开采开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汇聚大量劳动力,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自然资源富集地可能是耕地,而为了开采自然资源则需要将其占用并给补偿。所以,此阶段资本积累的速度几乎为零,能源资源消耗速度也低,资源型城市未达到长期稳态,这类城市如朔州、七台河等。相关存量及增长率可以表达为: α↑,β↑,资源开采及初加工业对经济系统产出的贡献度在上升,产业在逐渐形成;K•↑,资本存量一般来自国家投资或者其他渠道的投资,并非来自产业自身发展;N•↓,dN↑,dN<dN0,自然资源存量在下降,消耗速度在加快,但尚在合理范围内;L•≈0,σ≈0,dL≈0?dAL≈0,dAe≈0,资源型城市并未开始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一方面是因为现阶段技术研发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资源型企业的地理区位和工作环境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城市的技术研发处于摸索阶段。因安全管理对于资源型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资源型企业技术发展、创新大致向提高生产率和安全管理水平两方面分化;Z•↑,dZ↑,ε≈0,资源型城市污染物产生速度在上升,污染物存量也在上升。总的来看,在规模经济形成过程中,企业盈利状况趋好,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环境污染治理意识不强。 4.2繁荣期的资源型城市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存量日益减少,城市建设日臻完善,资本得以有效积累。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多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大量“废弃物”堆积,侵占土地也无法得到有效再利用,或者排放大量污水废气等。当其资本———生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后,虽然经济依然以较高速度发展,但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已经开始下滑,这类城市如晋城、平顶山等。相关存量及增长率可以表达为:α↓,β↑,资源型产业对经济系统产出的贡献度仍在上升,产业趋于成熟;K•↑,虽然城市的资本存量仍在上升,但与兴起期不同的是资本主要来源于自身的产业发展,而不是国家或外部投资;N•↓,dN↑,自然资源存量继续下降,消耗速度持续上升;L•>0,σ↑,dL>0?dAL>0,dAe>0,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本开始积累,这一方面得益于资源型产业的规模效应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城市的吸引力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各种类型人才,资源型企业生产扩张愿望也使相关的技术研发需求增强,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研发水平提升;Z•↑,ε↑,dZ<0,|dZ|↑,污染物存量持续上升,污染物产生的速度也在增加,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足够重视。 4.3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 自然资源的长期高强度开采使得资源型产业逐渐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当自然资源储量减少并濒临枯竭时,资源经济衰退引发城市的经济衰退。没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形成“资源资本”,会引起工人下岗、居民收入下降、城市功能退化等社会问题,生态环境在长期的资源开采过程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发展停滞更使得上述问题凸显,而城市在寻找新的产业增长极时又面临缺乏吸引力的尴尬。此时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这类城市如大同、抚顺等。相关存量及增长率表达为:α↑,β↓,因自然资源枯竭,资源经济对整个城市经济系统产出的贡献度在下降,因“无资源”使得“资源资本”无法有效形成,此时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提升;K•↓,dK<0,|dK|↑,城市发展处于无新增资本的状态,资本存量下降,但维持城市正常运行需要耗费资本,寻找新的替代产业、投资新的产业都需要新的资本,就城市自身能力而言,资本存量下降的速度在加快;N•↓,N•→0,dN↓,资源型城市自然资源存量已经趋近于零或开采不经济;L•↓,σ↓,dL↓?dAL↓,dAe↓,城市经济发展后继乏力,人力资本、R&D部门投入减少,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资源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减少,整个经济系统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增长率下降;Z•↑,ε↓>0,dZ↓,城市污染物存量还在上升,城市单靠自身发展缺乏有力的资本支撑,无力解决污染物排放问题,但自然资源开采活动频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增长速度相应下降。#p#分页标题#e# 4.4生态约束下不同时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增长分析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不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加以调整,这些城市从兴起期到衰退期的资源存量将会持续下降,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先升后降,污染排放持续上升。历史经验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在衰退期再转型则为时已晚,既然生态约束下的最优增长路径存在,所以转型为生态产业组织模式越早越好。考虑到资源型城市在繁荣期才会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技术积累,所以在此时进行转型较为恰当,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其中,N0为自然资源总量,N•e为选择生态化产业组织模式时单位时间自然资源存量变化函数,tE为单位时间自然资源存量变化量为零的时间点;N•为当前利用模式下单位时间自然资源存量变化函数,tJ为当前利用模式下自然资源枯竭的时间点,tB为转型开始的最晚时间(自然资源的利用时间由tJ延续到tE)。 5结论 本文构建了生态约束下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概念模型,并将生态约束引入经济系统,考虑经济系统内部运行的复杂性及具体实际,综合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中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和R&D技术理论等,构建了包含生产和R&D两部门的生态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Hamilton函数求解生态约束下经济系统效用函数在无限时域上的最大值。经存在性分析得出,当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大于能源资源跨期替代弹性时,保证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在(0,1)内,能源资源跨期替代弹性在(1,+∞)内,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弹性在(1,+∞)内时,经济的长期最优增长路径是存在的,即生态约束下的经济系统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降低经济增长为代价。资源型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变量变化情况不同,但是不对其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则会付出较大代价。如果能在繁荣期将其转型为生态产业组织模式,则可以有效延长资源的开采及使用时间,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
摘要:为了推动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率,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关系,然后阐述了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策略,具体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
一、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是对城市资源进行空间及时间配置研究的学科,是在满足生产发展及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对产业的布局及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现阶段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已不再是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而是对社会经济及物质空间的规划。《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明确规定了城市经济学在城乡规划专业中的讲授内容,并且要求其总学时不得少于48学时,足以证明城市经济学对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性[1-2]。
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
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更多是与建筑学结合进行城市规划,并且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偏向设计类理论课程。对于部分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的唯一一门经济学就是城市经济学,这就导致其在学习城市经济学时缺少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基础,尤其是当前城乡规划归属自然资源部,其研究内容及知识体系必将发生变化。就此,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城市经济学知识与城乡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内外挑战,对城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向
一、从化市地理资源概括 从化地处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部,北连粤北山区,南接珠江三角洲平原,总面积1984平方千米,属半山区。它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东部高,多以山地、丘陵为主,西南较低,以丘陵平原为主。从化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2403.9mm左右。它夏长冬暖,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并且全年雨量充沛,干湿两季分明,所以特别有利于农作物和水果的生长。 独特的地貌条件和光、热、水、土的优越组合造就了从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它的农林产品多,品质好,比如荔枝、青梅、红柿、杨桃等名贵水果,尤其是荔枝和大红柿名扬海外,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都备受欢迎。 从化市地处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区域面积被划分为流溪河、小琶河和莲麻河三个流域,并且市内共修建水库,山塘等蓄水工程300多宗,所以从化市水资源十分丰沛,其中广州70%的生活用水由从化流溪河提供。 此外,从化市境内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经地质部门探明储量的矿物不下4类,其中铁、莹石、石英石、钾长石、高岭土等储量较为可观。另外,还有稀有金属钽铌矿和被称为宇航珍品的铷銫矿等。在珠江三角洲可谓是矿产资源丰富。 二、从化经济发展现状 作为广州市经济发展的腹地,更作为广州市的重要饮水供应地,从化市境内生态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其温泉更是享誉中外,因此被称为广州的后花园。2000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计划,其中北优战略不仅直接促进了广州北部花都、白云等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将从化作为“北优”战略的重点。并且在07年明确提出将从化定位为广州的副中心轨道,要求从化加速产业转型,这就为从化经济起飞做了铺垫。 为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从化市政府开始全面实施“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以三高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近几年,从化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狠抓基础建设。目前,国道105、106线贯穿全境,京珠高速公路穿越西南部,街北高速公路也已建成。现在,从化至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只需要2小时车程。全市570多公里村道进行了彻底改造,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以及高速公路、村道为骨架的公路网。同时建成文化旅游景点达10余处,其中广裕祠、五岳殿等7个景点被列为广东省或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化正逐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旅游、房地产、汽车、化妆品等支柱产业。 但是,与周围其他兄弟县市相比,从的发展总体上比较缓慢,与其资源的丰富度相比,从化市的发展更是处于劣势,它并没有从分的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所以从化市的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从化经济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总量仍然较小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2009年从化市的GDP总量为1509777万元,远远低于同类县市,如增城4814551万元,花都5414821万元和番禺的8638281万元,虽然近几年从化的经济总量不断标新,经济增长速度也高于广州市属其他县市,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经济总量也没有得到明显的飞跃。 其二,相关类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由于近年来广州市区吸引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化,从而带来了市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各种资源不足等问题,而为广州市的卫星城市,从化就应当承担起转移这些压力的责任。目前,广州市区到从化市区的道路主要有广从公路、京珠高速、机场高速、街北高速等干道。从化到广州也已纳入广州一小时经济圈。但是与其他区市相比,其交通衔接还不够紧密,高速公路收费比较高和公路客流量比较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其三,产业结构比较简单,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从化市的经济发展大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没有围绕资源的深加工进一步发展,所以就没有形成庞大的产业结构系统。在它的工业内部,主要是以生产建材、食品、化纤和服装等初级产品为主,它的深加工比重较低,各工业之间的深度联系比较小,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比如它的龙头产业,旅游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化市风光旖旎,环境优美,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泉”的从化温泉更是世界上著名的稀有小苏打,氡元素名泉,含有微量的稀有元素,是世界上珍贵的稀有温泉。但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化只是简单的重复开发以温泉渡假、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并且各个度假村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因此也就无从进一步深入发展与旅游业有关的其他产品了。 三、从化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化经济发展的滞后对于广州国际化大都市和珠三角国际化都市群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不利于广州构建首善之区的要求。并且由于在广州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过分吸收人口和产业,给广州市的经济和环境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所以广州正式将从化定为其北部生态卫星城市,着重建设现代化产业,生态宜居为特征的广州新城区。因此从化市应当利用其内外部资源,从分发展经济,以尽快赶上兄弟区市。 首先,应当利用特色地缘优势,坚持非均衡发展策略。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从化市,应当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到重要地区的重要项目,将这些经济资源向那些经济高地倾斜,重点开发一些产业基础好,有相对竞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和产业,打造经济起飞的增长极,从而带动增个地区和产业的发展。比如,首先应当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重点加强境内产业基础较好的经济开发区,明珠工业园等重点园区的建设,充分完善园区内相关的配套设施,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使工业园区成为广州甚至是珠三角产业转移优先考虑的地区之一。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引进产业的同时,不能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最后,要考虑到社会公平。因为在实行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也可能会对原本贫弱的地区和人群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让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果实。#p#分页标题#e# 其次,以旅游业为龙头,以三高农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特殊旅游地,未受污染的绿色山区市,广州大都市的“读书桃源”,资源突出的旅游业理应成为从化市的先导产业。但是目前从化市的旅游业景区设计单一,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而且经营管理不善,所以面对珠三角周围的竞争对手,如长隆旅游集团,清远漂流,珠海海泉湾等,从化的龙头产业也并没有飞腾起来。因此,从化市应当重新定位旅游业,利用本土特殊的山、林、水、色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高龙头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从化市也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本地特殊的气候、土壤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发展“高质、高产、高量”的三高农业,充分利用卫星城市的特别优势把自己发展成为广州甚至是珠三角的农产品供应地。 最后,从化市在充分准备好自己城市发展的硬件后,也应当及时加强自身城市的宣传和营销,尤其是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的宣传,树立起从化休闲时尚之都,生态环保,宜居宜业的形象。最后,争取区域性的合作,促进资源与经济的发展。由于从化市的经济实力有限,而资源产业化又是区域化发展的大事,单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加强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目前,从化应当重点争取广州和花都等地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以及资源开发性的项目。同时,从化在行政区域上属于广州市,所以从化也应当积极主动的加强与广州的联系,为自己经济发展争取一个更为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道路交通危机管理城市经济研究
一、道路交通现状
目前,我国的道路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每年我们的国家会有数以万计的道路事故,而这些事故中又有很多的死亡的人都是正值壮年的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劳动力,这些丧失的劳动力又是能够对社会产生很多贡献的劳动力,丧失了这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因为这些数以万计的劳动力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这些劳动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对受害人的家属造成了精神上难以修复的伤害,这些伤害将伴随受害人的家属的一生。另一方面,还有好多的司机还抱有着自己很幸运的心里,客车的承载的人数严重超过了客车的核定承载人数,货车的承载重量严重超过货车的核定承载重量,因为一点点的经济利益,这些司机们就抱有这些侥幸心理,这也就对社会道路安全造成了隐藏的危险。现在,也有好多的道路交通事故的产生,不仅有人为地因素也有道路的因素,比如前一段时间发生的城市道路发生的连续的坍塌事故,这些事故的产生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道路不通阻碍了人们的出行,阻碍了交通,让那些需要从这里过的车辆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道路交通危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由于道路交通危机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经济的影响,每一年都有许多由于道路交通产生的危机对经济造成的的损失达到了百亿美元的程度,我们国家每年因为交通危机而死亡的人数在迅速的上升,数以万计的人死在了道路交通危机上。这对每一个受害者的家庭产生了难以估计得伤害,无法用任何的东西去弥补。让这些家庭不是丧子就是丧是亲人。道路交通危机管理的不是很完善也对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当路交通危机管理很完善的时候,那么现实中的好多的交通事故可以得到避免,因为当又要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对这个区域做出警示,让司机,让每个人都去注意,这样很多的不是难以避免的交通危机就会得到避免,让更少的人受到伤害,这样也可以让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还有让经济更能快速的发展。
三、城市经济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我们很多时候都认为是交通情况制约了城市的发展,那么反过来,城市的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不管什么时候,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层面的空间迁徙,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没有运输需求,或者说缺乏运输劳动对象的运输业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业的需求规模适中是运输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界限。众所周知,运输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发达国家先进的运输系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运输系统相形见绌。人们通常进行对比,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设定为人均道路长度来实现。从根本上讲,一个国家越是发达,那么就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业毕竟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发展的产业。因此,我们可以说运输使社会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会同样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城市的交通跟不上经济的发展的时候,这个城市就会大力的去改造自己城市道路交通,大力的去修建那些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的道路,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那么这个城市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建设自己的道路。道路交通安全的产生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对利益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所以,当我们去解决道路交通安全的时候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这样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运用经济手段。
四、健全道路交通危机管理
城市经济学指导下的数字化市政管理
摘要:近年,伴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城市的数量与规模大小都呈现出猛烈增长的趋势。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以人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型市政管理的缺点也日益显露,如:相关机构各自为政,信息共享差,相互沟通少。传统型管理方法只能有效发挥市政管理的基本功能,只适用于市政设施种类少,数量小的情况。一旦市政设施类型多样化,数量激增,落后的传统型管理方法就难以满足城市市政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进行数字化市政管理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及相关概念
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不可避开的必经阶段,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会给城市带来层出不穷的难题。这些问题牵涉范围广,会触及土地、环保、市政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由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也日益成熟,而城市经济学也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应运而生。城市经济学是以城市综合体的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可以为公共经济资源在政府手中的分配,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包括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城市规划不仅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意志,更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各界人士的智慧结晶,是党执政为民的政策的重要体现。时代变迁,科学技术飞跃,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要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势必需要政府运用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城市市政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其主要特点如下:(1)地理分布特性。市政设施和使用者的地理位置分布呈现出显著特征,市政管理中的各项活动如管网改造、检修等,都取决于位置距离、覆盖范围、街道分布等地理因素。(2)市政设施数量多,种类多,分布广。(3)动态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管道管线、市政设施等也相应会增加、废弃和更新。因此,在城市管理中,新情况新决策的出现都会带来海量的信息。
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市政管理现状
在众多欧美发达国家,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可视化监控管理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在市政管理中实现了成功应用,且大幅度地提高管理效率、水平和力度,推动了城市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如:美国运用GIS进行市政管理,从而实现了对部分市政设施的远程监控;加拿大通过土地信息系统,搭建起与土地有关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档案以及申诉案件的信息库等。此外,在灾害及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上,美国、日本等果都各自利用GIS技术搭建起有针对性的紧急事故处理系统。这几年间,中国部分城市市政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也陆续建成了部分市政业务管理系统。例如,南京市政府建立的户外广告管理系统、上海出现的管线管理系统、大连市政府使用的城市路灯监控管理系统等。上述管理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水平。下文将以广州、北京两座城市为例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分析。
(一)广州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要: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城市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较好地实现这种目标。案例教学法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的质量。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出发,重点阐述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以及城市经济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一、引言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1960年,它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城市经济研究是以整个城市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如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化等;微观的城市经济研究考察的是城市中的单个经济单位(个别企业、家庭),如城市生态环境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不断地受到各类人的关注,因而在教育中提高城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也刻不容缓。目前,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大多数经管专业的大学生以及研究生而言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课本里大部分讲的是理论性的知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法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不能发挥自主性,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并且理论性的知识比较枯燥,造成学生上课质量不高,不能发挥自主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区别。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典型案例进行城市经济学的讲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学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建立各种联系,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上,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讲课过程中,学生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以此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案例教学法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可以结合几个具体案例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和分析。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找合适的案例,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学现用。其次,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对案例进行相关的解释分析必须要拥有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不同的案例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案例教学法突出实践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接触并且学量的社会实际问题,把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际中。最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沟通交流。这个过程是动态性的,比传统的教学法更有意义,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收集了大量真实的案例。例如,城市物流部分的学习,以我国的金融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为例,这个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上海发展物流产业的必要性,对发展的环境进行一些分析,对上海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教师或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简要评价,接着从物流园区的规模及物流基地的实现方面对上海物流业的特点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对上海物流未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上海物流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从案例角度对城市物流进行一些分析还是学生上台讲,最后的效果肯定比教师单纯的讲述理论知识好。城市经济学课程讲述有关城市方面的相关经济知识,在课堂上采用真实的城市经济案例进行分析效果更好。因为一般来说,这些案例都有充分的数据以及相关机构的一些评论,这样讲课也更加有说服力,通过实际的案例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以后可以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循环经济论文:城市循环经济构造完善思路
本文作者:朱忆恺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现代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过程中应加快对城市经济基础情况的调研。通过对城市经济现状的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掌握,为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城市居住人口情况、城市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城市地域特点以及城市资源型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经济模式优化调整以及经济模式改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应强化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城市经济的优化与调整。以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提高城市环境资源的配置、以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同时以循环经济模式特点以及结构优势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需求,现代城市经济优化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改善传统经济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使城市新兴工业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与改革中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通过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时应针对其对全市人民利益相关性加强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经济理念的宣传。针对人们对循环经济缺乏认识的现状以多种宣传渠道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通过各企业经营者、社会各界人士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为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不必要的麻烦。以循环经济的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大众消费、引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方向。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入手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城市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引导职能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把握方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鼓励以及城市资源的协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低污染、高循环企业的政策扶持、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整改及限制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主流方向。同时以政府作为媒介,鼓励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循环经济活动中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运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目标。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与运转,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应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需求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淘汰资源浪费、高污染工艺设备及企业,限制能耗、水资源、高污染产业发展。以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清洁产业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产业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注重非耗能产业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