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营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茶叶营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茶叶营销论文

模糊数学在茶叶市场营销决策中运用

摘要:茶叶在市场中的份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增加。为了更加效率化、治量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经营好茶叶市场,我们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尤其是模糊数学技术对茶叶产品、竞争环境、消费者行为、销售渠道和客户反馈等整体性流程进行数据化的收集、整理、归类、分析、组合和应用,为茶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资产。本论文尝试从茶叶市场的特征和发展现状、模糊数学的概念和茶叶市场应用现状等视角切入,积极地探索模糊数学在茶叶市场中的创造性应用方式。

关键词:茶叶产品;市场营销;模糊数学;数据资产

1模糊数学与茶叶市场的基本价值和发展现状

茶叶作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品之一,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嵌入人民的生活场景当中,更是在互联网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迭代的时代背景下,以一种规模化、效率化和场景化的产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流程中。茶叶作为产品为社会诸多企业所生产、销售和推广,成为企业组织、人民群众和社会文化重要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载体。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实现茶叶产品大规模化地触达到消费者手中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需要紧随消费者的动机需求、行为场景和工具选择,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改善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推广模式,创造能够依托技术实现规模化触达用户的营销模式,提升市场营销在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易成本的概率。

1.1茶叶作为产品的市场属性

随着中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茶叶产业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销发展路径和消费者动机、行为的满足都需要建立在对茶叶作为产品原材料的特性和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市场属性作出清晰的认知基础上,这样才能为我们理解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新技术投入使用奠定思想基础。偏好性是茶叶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差异性特质的体现,是人民群众中分别出来的部分群众的个性化喜好,具有满足人民群众一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对产品进行创造性、多元化的开发也基本的建立在群众对茶叶的态度、文化和生活行为层面的偏好度的基础上。时节性是茶叶作为一种农作物所具备的不可逆转的生长采摘时间限制特质,我们对茶叶进行的种植、采摘、加工和产出销售都离不开这种不可逆转的周期性。对各种类别的茶叶我们要按照其种类的区别性进行效率化和质量化种植培育,并依靠各种科技工具对茶叶进行逆时节的使用。固定性是茶叶作为人民群众对独特物质文化需求所能提供的具有极高稳定性特质的解决载体,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市场上,它在解决人民独特需求的载体品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1.2模糊数学的科学概念和价值定位

阅读全文

模糊数学在茶叶市场营销决策应用探讨

摘要:茶叶在市场中的份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增加。为了更加效率化、治量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经营好茶叶市场,我们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尤其是模糊数学技术对茶叶产品、竞争环境、消费者行为、销售渠道和客户反馈等整体性流程进行数据化的收集、整理、归类、分析、组合和应用,为茶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资产。本论文尝试从茶叶市场的特征和发展现状、模糊数学的概念和茶叶市场应用现状等视角切入,积极地探索模糊数学在茶叶市场中的创造性应用方式。

关键词:茶叶产品 ;市场营销; 模糊数学; 数据资产

1模糊数学与茶叶市场的基本价值和发展现状

茶叶作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品之一,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嵌入人民的生活场景当中,更是在互联网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迭代的时代背景下,以一种规模化、效率化和场景化的产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流程中。茶叶作为产品为社会诸多企业所生产、销售和推广,成为企业组织、人民群众和社会文化重要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载体。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实现茶叶产品大规模化地触达到消费者手中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需要紧随消费者的动机需求、行为场景和工具选择,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改善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推广模式,创造能够依托技术实现规模化触达用户的营销模式,提升市场营销在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易成本的概率。

1.1茶叶作为产品的市场属性

随着中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茶叶产业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销发展路径和消费者动机、行为的满足都需要建立在对茶叶作为产品原材料的特性和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市场属性作出清晰的认知基础上,这样才能为我们理解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新技术投入使用奠定思想基础。偏好性是茶叶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差异性特质的体现,是人民群众中分别出来的部分群众的个性化喜好,具有满足人民群众一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对产品进行创造性、多元化的开发也基本的建立在群众对茶叶的态度、文化和生活行为层面的偏好度的基础上。时节性是茶叶作为一种农作物所具备的不可逆转的生长采摘时间限制特质,我们对茶叶进行的种植、采摘、加工和产出销售都离不开这种不可逆转的周期性。对各种类别的茶叶我们要按照其种类的区别性进行效率化和质量化种植培育,并依靠各种科技工具对茶叶进行逆时节的使用。固定性是茶叶作为人民群众对独特物质文化需求所能提供的具有极高稳定性特质的解决载体,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市场上,它在解决人民独特需求的载体品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1.2模糊数学的科学概念和价值定位

阅读全文

茶文化旅游对茶叶经济发展影响探析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叶文化为核心主题的一种新型旅游项目,主要是以茶叶为核心,通过展示与茶相关的多种茶事活动,传播茶叶文化,全面展现茶叶的物质特性和精神象征,并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目的。本文从多角度阐述茶文化旅游的内涵,分析茶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提出茶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加入茶文化旅游的探讨,促进更多茶叶产区的茶叶旅游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茶叶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一、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概述

中国是茶文化发源地,是茶叶的故乡,有几千年的种茶历史。茶叶产业的发展最早是以中国为核心,逐步向国外多个国家扩散。茶文化不仅是茶叶本身,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延展,不仅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在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下,人们更倡导回归自然、寻求身心愉悦的休闲度假旅方式,许多城市人、年轻人都更喜欢选择生态旅游,而茶叶生态观光园,便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各种旅游资源中极具吸引力的一种文化旅游方式。

(一)茶文化旅游的社会背景。中国自古就是茶叶文化发展的大国,从神农尝百草到吴理真种植茶树,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喜欢茶,从茶叶种植、制作、冲泡到饮用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炼出了极其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旅游更是通过茶叶文化的传播,向国内外游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种以茶为媒介的低碳经济旅游方式,不仅加强了国际交流,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可以说茶文化旅游影响深远。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是一片树叶,不仅是一种解渴的饮料,它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因此,对渗透着浓郁传统文化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综合利用,开展以茶叶为核心的相关研究和交流活动,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茶文化学习的需求,同时还能提升了消费者对于茶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并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内涵包含内容较多,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为物质层面,二为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内涵就是以外化形式体现,譬如茶叶的种植栽培、冲泡、品鉴等形式,而精神层面则是与中国历史文化相关,例如茶道。文化旅游是以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有效结合的一种充满内涵的旅游方式,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新型旅游项目,在茶文化的资源上进行合理开发,引导游客在茶叶的种植、生产、品鉴等过程中体会当地风俗习惯、学习中国饮茶礼仪等,从而感受中国茶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提升文化自信。

(三)茶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核心主题的一种新型旅游项目,该项目主要是以茶为核心,通过展示与茶相关的多种茶事活动,传播茶文化。如茶叶的种植技术、采摘技术、加工方法、茶叶冲泡技艺、茶道文化、茶习俗以及歌舞等,全面展现茶的物质特性和精神象征,并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可利用这一形式传播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旅游是一种可以带动茶叶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是一种值得开发和应用的新型旅游项目。

阅读全文

农业专业期刊刊群建立初探

摘要:为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同时做大做强科技期刊,针对传统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不足的问题,提出整合行业期刊资源建立农业专业期刊刊群的建议,从入群期刊筛选、期刊网站构建及运营角度进行初步探讨。农业专业期刊刊群具有行业知识全面、可持续更新、免费共享、流量平台化的优势,在创新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广告运营实现期刊刊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专业期刊刊群;科技期刊;广告经营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传播方式对于科技应用的推动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由20世纪的纸质媒介为主,逐渐发展到21世纪初的互联网传播,目前向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主的新媒体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1]。农业生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和农村稳定,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农业生产逐步由以小农为主的经营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模式,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已不适合新的发展需要,农业科技传播方式也需随之变革和逐步完善[2-4]。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科研成果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2]。目前国内科技期刊主要是由编辑部运营,发行主要以纸质书籍为主,而纸质书籍发行量呈不断下滑的趋势。尽管业界同仁对期刊数据化、网络化趋势达成共识,但由于专业人才、经费缺乏,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2018年笔者统计了全国省级农科院主办的14家农业技术类期刊,4家期刊拥有独立网站,而能提供全文下载的只有1家[5]。同时由于期刊刊发的文章数量有限,读者很难在一种期刊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订阅多种期刊则成本过高。因此各自为战的单个期刊成为知识的孤岛[6-7],逐渐被读者遗忘,这种局面也严重限制了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充分挖掘期刊的自身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随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期刊集群成为发展方向,通过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优化配置并挖掘期刊资源,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提高办刊效益[8-11]。目前国内的期刊刊群以主办或者主管单位成立为主,如各大学的期刊刊群;或者以学科专业内容成立的期刊刊群,如中华医学会医学出版集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学期刊网[12-17]。从国内外发展经验分析,以学科专业内容成立的期刊刊群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8-19]。研究表明,国内专业期刊刊群数量较少,组织松散,以建立网站平台为主,协同性不够,只是为了聚集而建立,尚不能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运营期刊刊群,专业期刊刊群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8]。笔者分析了传统农业科技传播方式的不足,挖掘农业科技期刊自身资源,从刊群的构建和市场运营的角度探讨农业专业期刊刊群的经营管理,在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同时做大做强科技期刊。

1农业科技知识传播途径及不足

1.1农业科技图书。农业科技图书一般是由行业内的专家精心撰写、出版社编辑严格把关出版的书籍,承载的科技知识详实且系统化,但再版更新慢,甚至出版后不再更新,传播范围有限且成本高。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农业科技图书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一般是由权威专家执笔,系统、详实、科学地总结农业种养知识,可以适应当时农业生产相对稳定、单一化的特点,一个作物品种可以在某个地方种植多年,栽培技术并无太大的变化,科技图书更新慢的缺点不是明显的问题[20-21]。但21世纪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新品种更新的加速、智能化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各地农业种植结构的快速变化,有些是颠覆性的变化,有些是快速迭代,纸质图书更新慢的缺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再加上图书以文字描述为主,不如音频、视频更易接受。因此科技图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处于被逐步边缘化的地位。

1.2农业科技网站。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农业科技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包括各种专业和行业网站以及各地的农业信息网[22-23]。知识的网络化传播具有便利性和共享性,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只要有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想要的信息。但各类农业科技网站的农业科技信息过于简单,而且信息来源不够科学正规,大多农业科技网站只是科技知识的“量贩”,并不生产科技知识,只是收集、整理并简单加工后提供给“顾客”,科学性、严谨性不够。更严重的问题是转载的信息大多没有得到授权,版权问题是其发展壮大无法逾越的红线。

阅读全文

如何更好的培养传统茶文化人才

一、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阅读全文

现代茶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视觉审美方面,而是越来越趋向于追求其文化内涵。茶包装设计的创作思路不断扩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不断深化,使茶包装设计呈现跨越式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茶文化是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体现。茶文化通过包装设计实现创意转化,以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底蕴为设计依据,结合现代生活的流行元素,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使包装设计更能体现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底蕴;茶包装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生产大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可以治病、止渴、消食、除瘴等,陆羽的《茶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文化在唐代形成,而一段时期的禁酒制度促使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发展繁荣,一些僧人种地制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饮茶之风推广开来。饮茶成为僧人、文人、士大夫等文化群体的生活组成部分,从而促进了茶学、茶艺的发展。

一、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茶文化

茶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是茶叶的种植之乡,茶叶种植面积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是世界上公认的茶叶生产大国。茶叶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早在战国时期,茶叶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诗经》里就有茶的相关记载。汉代,茶成为“坐禅”的重要用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隋唐时朝,茶叶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出现茶馆、茶宴、茶会等,提倡客来敬茶。宋朝开始流行斗茶、贡茶、赐茶。我国的茶文化丰富多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衍生出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这些茶文化特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茶包装得以体现。设计者可以从这些元素中获得灵感。新中国成立以后,茶文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而以茶为载体的产业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如今,茶饮充满了时尚与都市的气息,现代茶饮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茶饮市场更加年轻化。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陆羽的《茶经》把儒、释、道文化融入茶饮,开创了中国的茶精神。中国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将茶与文化相互融合。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传统文化,凡是家里来了客人,都要沏茶、敬茶或是以茶代酒。茶具有解酒、提神等功效,人们通过饮茶,一方面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精神的升华。中国茶文化理念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传统茶文化把时间和生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品茶的过程是对时间概念的诠释。品茶即品味生命过程、体味生命节奏,茶道中“人在草木间”的品茶境界,正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品茶时,茶的香气浸润心田和肺腑,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人与自然得到融合。在茶道中,静与美相得益彰,无论是儒生还是僧侣,都把静作为修习的途径。静则明,静则虚,静可忘乎所以,静可虚怀若谷。

阅读全文

茶叶包装设计综述(7篇)

第一篇:草木染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的新语境

摘要:在整个茶叶产品体系中,绝对不能以普通的产品或者生活饮品的视角,来具体看待该产品,与其是其中所展现和包含的,不仅是一种物质元素,也是精神上的诠释和表达。因此,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开展与创新时,我们必须注重,文化思维的深层次融入和精神理念的全面诠释和表达。本文拟从草木染艺术的特点及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问题及实施要求,从而探究融入草木染艺术开展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草木染艺术;茶叶包装设计;新语境;文化内涵;价值传播

如何才能做好整个包装设计,需要我们分析文化思维理念融入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展现和诠释艺术特色,进而优化包装设计思路。可以说。整个茶叶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是生态理念和审美思维相结合的文化机制,其中所表达的就是注重经济实用的生活哲学,以及注重审美认知的人文内涵。

1草木染艺术的特点及内涵分析

在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中,我们看到,其中融入了诸多文化和艺术素材,而草木染艺术,实际上,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优秀内涵之一。在该艺术中通过使用极具天然色彩的染料,相关纺织品添加上色。根据当前相关研究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尝试将相关染料应用其中。当然,在应用该艺术时,人们对染料的材料来源也实现了成熟认知,比如在相关植物的根上、叶子上等等,都能提取相关染液,从而使得在具体应用背景下整个草木染艺术的成熟发展和全面创新。通常,我们将草木染艺术成为植物染色技术,正是在天然染料中,其分子结构上的不同,使得整个染色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别,而对于具体染色方法来说,其有着诸多方法特点,当然,在整个草木染艺术中,如果想要实现最佳染色效果,那么,其就必须充分结合整个染料的性质来具体选择合适的工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看到,在当前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包装设计理念和价值思维都实现了全面提升,茶叶作为重要的食品类产品,其在进行包装设计活动时,可以充分有效的借鉴其他元素的包装方式,进行合理融入和必要表达,从而在满足社会大众具体需要的同时,实现其整体设计水平的诠释。

2当前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问题

阅读全文

茶叶之路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1茶叶之路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图1)。据《诗经》、《尔雅》等历史文献记载,早在3000年以前中国人就开始栽种茶树,饮用茶叶。至迟在汉代,中国茶树的栽种和茶叶的饮用开始外传。世界各地的种茶、饮茶风尚都源于中国,中国茶和盛茶的瓷器(china)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称谓。1824年,英国出于世界对茶叶的需求和茶叶贸易的需要,派人四处寻找茶叶的种植地,驻印度英军勃鲁士少校(R•BRUCE)在当时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北部发现了野生茶树,并利用中国的种植技术,逐渐开始对其扩大种植和利用。目前,全球约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其茶树树种均来自中国。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纬45°以南,南纬34°以北的广袤区域。但饮茶习俗却遍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中国茶叶外传,一是因为茶的提神醒脑和医疗保健功能;二是茶叶是高寒地区牧民生活的必需品,是以肉食为主的民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三是茶与佛教融合,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尚“茶道”。茶叶在什么时候,从何地方开始向外传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中得知,中国茶叶最迟从汉代开始,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茶文化通过以下通道外传。   2茶叶之路传播途径   向东传播:由海路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国。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在当时的日本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都设有官管的茶园,专门种植茶叶供朝廷使用。9世纪,日本全面仿效唐王朝,饮茶随“唐风”一起在宫廷和高级僧侣中风靡。并在日本兴起了第一个茶文化高峰“弘仁荣风”。12世纪,日本僧侣荣西又从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带回了优良茶籽和宋代“末式冲茶法”,并写成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极力鼓吹茶的药用和养生价值,并将该书献给当时镰仓幕府二代将军源实朝。寺院也将茶作为药救助贫苦百姓。形成了日本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其后,日本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不断融合,至15世纪下半叶,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形成了今天的日本茶道。茶叶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在新罗统一时期(668年~935年),唐文宗太和后期新罗大使大廉在返回朝鲜时,将茶树籽种于华岩寺。“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埋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   向南传播:从四川、云南经西藏,延伸到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形成著名的“茶马古道”。时间至迟在西汉以前,盛于明清。“茶马古道”原是边地相互沟通土产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而自然形成,后因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而大兴。茶马古道所经过的周边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当地生活的藏民,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以抵抗高山严寒,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但却没有什么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必须依赖茶叶分解脂肪,防止燥热。在长期的生活中,藏民创造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汉族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而藏、川、滇则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换“茶马互市”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形成一条中外著名的“茶马古道”。   向西传播:沿续古代的丝绸之路到波斯等国。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在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贸易通道。应该说明的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之路就早已存在。其起始的时间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还需要指明的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是汉唐时期,其标志性的现象,是大批阿拉伯商人专程来中国购买丝绸、瓷器、茶叶等,经新疆,远销至波斯等国家。   向北传播:从湖北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内蒙、蒙古直至俄罗斯的大通道。时间至迟在明代(图2)。在茶叶外传的四条通道中,向东到日本、韩国的茶主要以佛教为媒介传入,还谈不上以茶为贸易,也不是专门的茶叶贸易通道。向南到不丹、尼泊尔、印度的茶,是唐宋时期官方以茶换取战马开辟的“茶马古道”。元代和清代,入主中原的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他们并不缺少战马,这条“茶马古道”就改为民间商业通道,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是一条从事多种土特产品(包括茶叶)经营的古道。向西随丝绸之路外运的茶,是中西贸易中的重要货物之一,但这条通道主要的是运送丝绸和瓷器,茶叶只是副产品。在这条路上曾有过茶马互换的专用场所,那只是封建王朝因战事需要而开设的临时场地,还谈不上是专门的茶叶贸易通道。只有向北外运的茶,是专门为茶叶贸易而开通的通道。这条通道要经过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区域,又没有现存的通道可借用,必须开辟专门的通道。这条路因茶叶贸易而开辟,又因茶贸易而兴盛,最后因茶贸易衰败而废弃,可以说是一条严格意义上的茶叶贸易大通道。   1689年,满清王朝和沙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建立了两大帝国间直接的贸易和政治层面的接触,从理论上说“茶叶之路”作为中俄间的贸易通道正式形成。1824年,通过恰克图进行的茶叶贸易达到了顶峰。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鉴于中俄茶叶贸易引起的巨大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为此,出台各种措施,限制和打压茶叶贸易。1929年,中蒙之间最大的茶叶贸易公司大盛魁商号的关闭,从理论上标志着茶叶贸易的衰亡和茶叶之路的废止。   3茶叶之路建筑遗产的启迪   茶叶之路由南至北长达万里,纵贯大半个中国,作为文化线路,涵盖的文化遗产资源不可胜数。在茶路遗产中,以建筑为主要形式的物质文化遗产中,部分被国家各级政府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图3)、名村,使这些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更多的建筑遗存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没有列入重点保护名录。如赤壁许多小桥、石板路以及北方小关隘、骡马店等(图4~7),都因为单体建筑价值还够不上保护的标准,没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相信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深入开展,这些文化遗产将会纳入各级文物保护范围。#p#分页标题#e#   如果仅从单体建筑保护与重要性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应该看到其中不少遗产目前确实不够条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化遗产孱弱而孤立,如果理所当然的任其废弃,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从文化线路的高度来看待万里茶路,这些级别较低的文化遗产便能鲜活起来,犹如散乱的珍珠被这条文化线路串联起来,成了万里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而具有了一种整体的意义。而且越是这种低级别的文化遗产,就越是接近当时晋商贸易的生活现状,从而越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   我国正准备申报世界遗产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这些文化线路的开辟大都是封建朝廷的政府行为;而茶叶之路则是为民商开辟,代表着明清之际民族商业资本的崛起。特别是晋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塑造企业的文化依据,形成了“诚信为本,信誉第一”的职业道德和经商宗旨,追求质量第一,重视“和气生财”,注重与社会各方的和谐,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均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保护茶叶之路这条文化线路,刻不容缓!万里茶路上留下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铸就了万千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知道,茶文化本身,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意义,带有浓厚的文化精神。湖北的采茶调、茶歌、茶戏、茶道等将茶乡的田园精神深深植入了荆楚文化中。特别是茶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四大发明以外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世界贡献巨大。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过:“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在全球公认的茶叶、咖啡、可可三大饮品中,茶叶名列为首位,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可以说全世界的饮茶习惯和文化都是来自中国。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岁月中,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少是因为封建王朝关闭边关,阻止茶叶贸易和外运而引发的。   另外,茶叶之路对社会安定,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作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自湖北以北地区,基本没有相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茶叶之路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社会安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特别作用。晋商推崇的忠义、诚信为本的文化和“关公崇拜”等,也说明茶文化中非物资文化遗产在精神层面的作用。茶路上的建筑在体现各民族风情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凡此种种,只有以文化线路来统领万里茶路,才能使茶文化得到更为深刻的挖掘;也只有和茶路上的建筑遗产结合起来,才能使茶叶之路获得整体上的意义。长达万里的茶叶之路,纵贯戈壁大漠,连结东亚西欧,输送了华夏特产,弘扬了神州赤子和谐友善、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茶叶之路是晋商外贸活动的大手笔,是在封建王朝时代难能可贵的民间长途商贸,是突破统治者禁锢的卓有成效的市场运作,是儒商义利兼顾的商业文化的真实展示。晋商在两个多世纪内,运往俄国的茶叶至少在300万吨以上,是中国运输史、茶叶史、东方文明史和国际贸易史重要的历史篇章。   4茶叶之路的意义   文化线路的研究是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动态。2003年3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会议,要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文件《行动指南》的新一轮修订中加入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2008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6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文化线路被正式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范畴。   文化线路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和对世界文化贡献的标志。由此,世界各国纷纷将文化线路作为本国遗产保护的重点。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责任去保护那些具有价值的文化线路;同时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文物保护也刻不容缓;特别是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博大而厚重的文化遗产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线性文化遗产。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文化线路都应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从湖北到莫斯科的茶叶之路作为一条线性文化遗产,历时约250多年,广泛而深刻影响着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代表了人们通过贸易活动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中国、蒙古和俄国之间,汉、蒙、俄罗斯等民族之间的交往;代表了茶叶之路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和相互滋养。中国境内茶叶之路上的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恢宏气度,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必须把它们保护下来,这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针对当前茶叶之路上古迹遗址分布零散,保护层次不统一等现状,论文探讨用文化路线这一特殊的形式,研究古迹遗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对湖北境内的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尊重多样性和线路连贯性为主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历史上“茶叶之路”所经过的城市与农村环境风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从城市整体特色的保护,历史老街区的保护,以及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探讨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强调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保存即将湮灭的建筑,并把它们带回生活,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它,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它,为保留历史城市与村镇的特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的支持,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茶叶之路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也为现代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茶路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沿途的村寨、民俗风光和数不清道不完的缠绵悱恻的故事,以及在这条文化线路中不同的民族用自己鲜活的生命演绎了历史的悲喜剧,形成了发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和旅游资源。约4000km的路程,无数建筑与废墟,印证了茶叶之路的雄伟与壮阔,并深深植于人的灵魂。其自身的博物馆作用,可以向旅游者充分展示传统建筑所带来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   文化遗产是文化进步、文化创新的母体,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是文化发展的先声。茶叶之路是中国近代国际贸易的先声和童年。随着它赖以产生的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消失,但它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新生。广泛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茶叶之路上的建筑遗产是茶文化的真实载体,不仅具有历史与考古价值,而且具有一种精神象征。#p#分页标题#e#   5茶叶之路建筑遗产的保护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次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正式通过了《文化线路宪章》,并使之成为国际文化线路保护的基础性文件。   中国的茶叶之路就是宪章中强调的文化线路。它将陆路、水路或其他交通线路用一种有历史联系和文化关联的动态方式集中起来,呈现出多边的、更完整和准确的历史图景,构成跨地域、跨学科的共享构架。茶道线路遗产包括水陆运输,商贸、宗教、迁徙等特定功能的线路主体及其附属设施,以及相关历史环境和景观、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所体现的重要历史时期中民族、国家、地区间进行的多维、持续和互惠的茶叶贸易和思想、知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世界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而且加强了国际间和地域间贸易合作。   茶叶之路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围绕砖茶的生产、长途运输和营销,形成了内地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俄罗斯与欧洲之间长达上几百年的经济交流。在这条路上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以茶治边”政治局面,造就了享誉海内外的“茶叶之路”文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砖茶所承载的政治和文化意义超出任何一种普通茶叶,它已不是一种普通的物品,它的历史也绝不是一部的茶叶贸易史,它是中国内地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蒙古与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记录和见证了中国、蒙古以及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一部砖茶史就是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以及中蒙、中俄和中欧的交往史。   茶叶之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富于代表性的载体,其遗存的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时代特征被视为一段历史的缩影,为研究我国的对外贸易,建筑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非凡展现。   今天,当我们置身于茶叶之路时,扑面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至今的光彩华章,作为震动历史的茶叶之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当我们在回味茶叶之路带来无与伦比的审美享受和心灵震撼的同时,我们深深的感到必须尽快将茶叶之路上的建筑遗产保护起来,保护这段历史,就是保护我们的根基。特别是当前迅猛兴起的城市化进程,使我国许多城镇“旧貌换新颜”,原来的地形地貌、乡土特征、文化特色被淹没了,换来的是“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城镇空间,斩断了自己的文化血脉。   人类社会在进步,居住环境必然与时俱进,如何使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对这两者关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历史精神的本质在于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性沟通。重温历史、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身承担的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我们深信:一个国家一旦拥有伟大而悠久的历史,就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