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产业价值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业价值开发
【内容摘要】
我国多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元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成就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底蕴的厚重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阶段,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创新价值和政治价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已成当务之急。面对机遇和挑战,民族民间舞蹈必须作出抉择。本文将以文化产业价值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以此弥补政府在保护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存在的巨大缺口,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再发展。
【关键词】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业价值;民间艺术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人教育中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639)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文化产业价值链升级策略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区位可以把控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而区位高低又受制于其自身内容价值。内容价值的潜力来源于本土文化的创新力,而人才链建设又是其重要的枢纽。拉动文化创新力升级的原动力是来自于老百姓对文化产品的现实消费需求,而要扩大这种消费需求,又必须制定有力的保障机制和补偿措施。
【关键词】文化产业;价值链;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是一种内容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价值扩展和增殖能力。内容价值的扩展与增殖集中表现在价值链条的区位上,价值链条的区位高低决定了竞争力的高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价值链条的区位高低上的竞争,在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高位优势,对行业和产业产生的引导作用和价值定位能力,不仅对该产业具有价值定位权,对相应资源、资金、人才、市场和政策等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对其它相关产业在以上因素的整合和重组上,也具有相当的跨界影响力。随着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增大,这种向文化产业驱动的跨界和整合表现得越来越密集和紧凑,文化产业作为最具有战略优势的新型产业,应在全球价值链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研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的区位形势,横向比较国际同类产业内容价值状况,同时探寻自身内容价值生成机制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江西文化资源丰富,其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江西文化产业在国内文化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中等地位,其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的整体位置有关,与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来看,其发展潜力仍然是十分巨大的,其内容价值增殖潜力远远没有挖掘,比如瓷文化价值、道家文化价值、红色文化价值、书院文化价值等。如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使文化资源的内容价值在文化产业链中得到拓展延伸以及如何更好地建构这种产业发展平台,扩大供给侧的纵深,使其价值链得到逐步升级,已成为江西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日益重要的现实课题。而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抓好此项工作不仅是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一种义务。它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无形利益大于有形利益。它既体现了技术上的竞争力,也体现了文化上的竞争力。在体现价值增殖能力的层面上,其文化竞争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技术竞争力作用。在破解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时,同样需要关注其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这种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关键是对文化生态的挖掘和修复,对文化原创力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对文化原创机制的建设和维护。江西的传统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但从产业资源开发角度对其进行评估和利用还有待加强,在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区位的选择和竞争中,对江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还有待深化。比如对景德镇瓷文化的解读,并不需要表现在有形之美的瓷器本身,而是在其兼融并包海纳百川的文化内涵和内容价值。《浮梁县志》中载有清人沈嘉征《民窑行》诗:“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这首诗就道尽了景德镇瓷文化内容的精髓。如今景德镇更汇聚了三万多名海内外瓷艺工作者,成为“景漂”和“景归”,千年瓷文化至此才又重新真正找到自己的根脉,而不仅仅是追求每年能创造多少外汇,能拉动GDP增长多少。江西的书院文化也曾盛极一时,为世罕见,历史上曾有170多所书院。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书院文化的精髓是格物致知,践行人格修炼,曾是中国古代教育走向世界的名片,其内容价值不可限量。如何借鉴其办学理念,为当下教育改革之所用,其社会效益巨大。如何链接孔子学院的办学实践,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最近举办的江西省第一届文化创意大赛中,江西飞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动漫作品《白鹿洞书院》获得金奖,其获奖的比较优势,除了其优秀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对书院教育功能和内容价值的传播。江西道家与道教文化发达,龙虎山作为道教祖庭,地位举足轻重。道家文化的精髓是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它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本源,对当今世界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如何将道家文化的内容价值,使其更好地融进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占领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位,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前景。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厚,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艰苦奋斗、矢志不渝追求光明未来的大无畏精神,在江西的重要的标志是井冈山精神。如何将江西的红色文化化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将其融进文化产业链,努力传播和开掘其内容价值,对江西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实现从文化资源到产业资源的转换策略
江西文化资源虽然丰厚,但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到产业资源的转化,形成文化创新的内涵,进而冲击国际文化产业链及其价值链的高位,还需要对这种资源的内容做进一步的选择、整合与凝练。否则无法集中展示其内容价值的优势,也不能真正链接文化产业的生产,更无法参与国内外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位竞争,反而造成长期的低端俘获,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笔者认为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全面夯实基础,高位顶托价值链的升级。
茶产业的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品输出国之一,每年的茶叶贸易出口量都很多,是我国茶区经济支柱之一。茶叶市场投资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茶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相应的提高茶叶市场投资价值。本文基于当前市场情况分析预测了我国茶产业市场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并提出了具体的茶产业发展措施,以推动整个茶产业链发展。
关键词:投资价值;茶产业;前景预测;发展措施;发展现状
茶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时期就有关于茶的记载。从神农发现茶的药用、保健价值后,茶叶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柴、米、油、盐、酱、醋、茶”,缺少了其中一样,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不完美。所以,从古至今茶叶都是我国重要的饮品,也是对外出口的商品之一。贸易出口把中国优质的茶及茶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传承与弘扬中国茶文化,不仅使中国茶文化发扬光大,也扩大了很茶叶产品贸易出口量。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国茶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必要对其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进行合理探索,以便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支持我国茶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链的全面发展。
1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从西晋开始,至唐宋鼎盛。特别是我国茶叶产品品种类型多样,产地不同,生产的不同类型茶叶有着不同的茶味,备受世人肯定。在一千多年发展中,我国茶产业已经实现了全面发展,无论是茶叶种植,还是茶叶产品加工制作,组织团体、技术团队等都比较成熟。但是从当前社会大众的饮茶需求来看,当下茶叶产品层次化不足、科技含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因此,茶产业要想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发展,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就要立足当前时代诉求,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析、对照及产品开发措施,提升茶叶产品的层次化,满足经营发展需求。进入21世纪社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转型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这就要求茶产业顺应时展趋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在市场元素前提下融入资本元素,促进茶产业中的各个元素全面发展,实现产业、资本市场化,走现代经济发展之路。虽然我国茶产业起步较早,但是市场主体以小作坊为主,而这些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依然采用传统模式,这就造成我国茶产业市场主体不仅规模小,本身的技术力量不足,还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一旦茶叶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很多茶叶企业都无法适应,进而影响到整个茶叶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知,我国茶产业发展历史虽然很长,但是市场主体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且对市场变化的反映速度较慢,茶叶产品的层次化不足。面对这样的现状,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当代,我国茶叶企业必须立足时展诉求,进行产品与经营的创新,推动茶产业转型。
2我国茶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虽然问题重重,但是市场早已经建立了,并且随着茶叶价值的挖掘与开发,以及茶叶产品本身的层次化,茶叶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互联网+”新业态的出现为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契机,茶叶企业积极转型的前提下抓住“互联网+茶叶”、“茶叶+旅游、文化、教育……”等,加快茶叶市场与其他经济领域的互动,尽量实现优化升级的理想目标。总之,我国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变化。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我国茶叶的加工制作已经从原来的手工转变为机械自动化。截至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以上的茶叶企业都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加工。一些价格昂贵的设备使用广泛,极大的提高了茶叶产品生产效率。而且,各品种茶叶产品制作标准统一,为茶叶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条件。由于近年来健康养生理念十分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茶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价值,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茶叶产品,这为茶叶产品销售特别是名茶销售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然,人们对茶叶产品的诉求不仅体现在名茶的数量上,也体现在茶叶品质上,需要优质的茶叶产品,推动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工艺优化。为了适应茶叶市场变化,除了提供优质的茶叶产品外,还建立了更为完善的茶叶批发市场网络,生产信息收集整理、茶叶产品定价等机制都比较成熟,这为茶叶产业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第二,注入了新的资本。资本是茶产业发展的根基,新资本的注入,推动了茶产业快速发展。这些年来,我国茶产业不断发展,产业体系与发展环境日益成熟,吸引了很多新的资本注入。这些注入资本的茶叶企业通过自身的这一举措来抢占并扩大生存空间,实现向外的成功扩张。而且,市场经济下的茶叶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茶叶企业通过注入新的资本去采购新设备、钻研新技术、创办电商和门店等,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茶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支持。第三,茶叶企业多元化发展。自从我国的茶叶市场开放经营后,原来的国有加工、流通类型的茶叶企业都转变成了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市场主体的组织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茶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力量。此外,随着茶叶市场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茶叶市场。第四,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十分注重茶产业发展,给予了大量支持。如,全方位开发茶叶市场、成立茶叶发展专项基金、支持茶园建设等,这些对茶产业发展及优化升级产生了极大推动力。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价值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升,旅游业成为近年来颇受人们欢迎的行业,旅游产品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使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更具重要性,传统单一化的旅游产品已逐渐呈现出淘汰趋势,人们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对旅游活动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视。本文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着手,对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利用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长足发展提供可借鉴价值。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逐渐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创意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这一思路具有很好的发展价值,不仅能够推动创意文化发展,更能够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旅游行业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旅行社数量到2013年,其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63%,营业收入达3599.14亿元,相较于2000年的469.95亿元,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9.75%,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26276.12亿元,是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24%,旅游业所占GDP的比重为5.2%,其贡献率紧次于美国。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相关行业在其带动下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因此,旅游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其产业结构逐步成形的同时也体现出转型趋势。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可以从其内涵与外延两部分进行剖析,内涵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等,外延部分则包括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他结构。外延部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内涵部分有效运转的基础。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现出显著优势。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区,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大陆具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气候条件十分多样化。广阔的国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自然资源。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已位居世界第一,整体数量超过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强国。在全国各地,以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以及社会发展成就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已有16000多处。在这其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8处,重点风景名胜区172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各类博物馆近两千余座。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生活特色,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浓厚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
(一)旅游文化概念
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从时间、空间、具体内容等各方面体现出旅游行为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浓缩内涵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产业分析
红豆杉产业价值及其进展路径
红豆杉以其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红豆杉产业成为一些地方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对于红豆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发展红豆杉产业的现实价值
红豆杉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红豆杉产业对于城市品质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红豆杉产业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内在要求
红豆杉是稀有的古老树种,也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珍贵植物,对于绿化、美化、净化、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它四季长青,南北适宜,不会出现冬天枯叶乱飞、树枝光秃的现象,更不需要任何农药,所以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它有着鲜明的外在美,树冠饱满、主枝明显,株形耐修剪,尤其在秋冬季节,红果满枝,晶莹剔透,是极好的观赏植物;它具有极强的净化空气功能和光合作用能力,全天候释放氧气,并含有紫杉醇、紫杉碱等抗癌物质,长期呼吸红豆杉生长过程中散发出的气体,可以清新空气、杀死病菌、驱除蚊虫,从而改善人的生理代谢功能,调节心绪。所以,自2008年红豆杉走进北京,成为中南海首次大批引进的绿化树种以后,2010年又入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11年又相继亮相深圳大运会、西安世园会、重庆园博会。此外,作为“健康树”、“吉祥树”的象征,红豆杉曾被神舟四号带入太空,在美国白宫、英国白金汉宫、联合国总部等都能找到其倩影,国外较多国家已将红豆杉应用在城市绿化中。因此,充分发挥红豆杉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并将其推向现代城市的绿化中,是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的重要推手。种植包括红豆杉在内的珍贵树种,可以进一步提升市城市品质。
(二)发展红豆杉产业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红豆杉作为一种优秀树种,其自身所蕴含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及其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将助推城市生态新的腾飞。一方面,大力发展红豆杉产业,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对红豆杉产业链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大力提高红豆杉的投入产出比,提高种植收益,也可以提高对闲置山地的利用,通过组织当地农民进行生产和管理,大幅度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扩大就业。同时,红豆杉提取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大规模种植红豆杉可以给更多癌症患者带来福音,减少他们的病痛,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此外,通过规范化种植以及产业链方式发展红豆杉,可以带来产业集群效益,提高本地的经济水平。另一方面,红豆杉具有相当大的生态效益,对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都有相当大的作用。通过将红豆杉引入城市园林绿化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美化市容,而且可以更好地吸收空气中各种有害物质,保护人们的健康。对红豆杉产业链的研究,还可以充分挖掘红豆杉的经济效益,实现规模种植和生产,使其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实现森林财富和人民福利双赢的效果。
文化产业价值链建构研究
摘要:文化产业价值链是文化企业进行的文化创意、生产、营销、展演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江西文化产业价值链在建构过程中,需要以创意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创造为根本来进行,从而提升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价值链;建构
文化产业是一个以创意、创新、创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能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目前已经进入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先导的发展阶段。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江西来说,文化产业及其产业价值链的建构显得尤为迫切。文化产业价值链是文化企业进行的文化创意、生产、营销、展演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在文化创意与内容生产的相互交织中形成产业价值链,从而创造价值,使价值增值,同时又能降低风险。
一、建构以创意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价值链
江西自古便被赋予“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进入到21世纪,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红色、绿色、古色三大特色文化融汇共生,推动着江西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江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实。2012-2017年,江西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460.25亿元增加到2598.28亿元,年均增长12.22%;2013-2017年,增加值由501.99亿元到708.14亿元。2018年,江西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962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4%,文化产业增加值793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2%。[1]根据《江西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3个,文化馆118个,公共图书馆113个,博物馆144个。广播电视台101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2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648.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613.6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1%。全年出版各种图书、期刊、报纸9107种,出版各类图书24184万册、期刊7495万册、报纸83791万份。”[2]尽管成绩亮眼,但在文化创意方面缺乏亮点。我们知道,文化是有边界的,而创意是无限的。创意能够使文化更鲜活、更贴切、更生活、更大众。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建构是以人民为导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创意这个基础必须要根植于人民。一方面,文化本身的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点不能脱离“以文化人”的本性和目的,是要讲社会效益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其经营的目的,是要讲经济效益的。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之创意既要突出社会效益也要突出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意是文化产业价值链建构的源点,没有这个源点就不能激发出文化内在的活力、魅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这个源点,就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将社会、经济、文化、民众、媒介等更好地相结合;没有这个源点,更不能催化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蓬勃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也是智慧产业。江西文化产业在建构“以创意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时,要把握好人才这个关键。近年来,江西出台了系列促进文化产业的举措和政策:《关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等。都在不同层面对创意、对文化人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激励措施,为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提升了文化创意的水平、文化推广的力度和文化挖掘的深度,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建构打下基础。
二、建构以创新为动力的文化产业价值链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主席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3]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建构更是如此,没有创新驱动就不会有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文化需求而言,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导致创意产业链不断延长、丰富、更新、重构,而在这个过程中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也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不断寻找新的赢利机会。”[4]所以创新成为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常态。而在文化消费升级、社会转型等背景下,创意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传播创新等显得更为迫切。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从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雷同、初级的困境中走出来;只有创新,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文化自信;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融合文旅产业的协同机制;只有创新,才能在更大舞台、更深层面上建构文化产业价值链。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首要关键词就是融合。首先,江西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包括红色、绿色、古色在内的所有文化都可以与科技、经济、旅游、教育等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如井冈山的红色文化之旅、抚州的牡丹亭戏曲文化等等。近年来虽然发展态势较好,但远远没有尽善尽美,在许多地方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次,要善于借势。在网络文化IP热潮喷涌的背景下,我们要借助知识经济、智慧经济、网红经济的发展势头,将江西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等进行创新性推出,打造江西样板。第三,要兼顾。要在文化产业结构、新型文化业态、数字化转型和文化消费模式等上面兼顾到从文化创意源头到消费者接受的整个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打造,形成生态闭环。而江西文化产业价值链恰恰是不完整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其不完整而放弃整个文化生态链的建构和创新。在文化产业价值链建构方面,创新驱动更多地体现在反而是一些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小处和细节,这是由文化基因的传承决定的,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是不变的,变的只能是创意、生产、营销、展演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
民歌文化价值分析及产业化发展探究
摘要: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黄土高原风味,悠远清澈的嗓音能让人沉迷其中,其中孕育的文化价值是其生命力绵延不息的根源。在多元文化崛起与融合的背景下,陕北民歌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对此,本文以陕北民歌为核心,在陕北民歌特色基础上,对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予以论述,并探究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文化价值;产业发展;路径
一、陕北民歌特点
(一)特点。首先,声色高亢、冲击力强。陕北民歌声色显著,特点鲜明,具有较强冲击力,极其容易辨别。并且,声音洪亮、高亢,与普通民歌不同,天生具有野性,乐节以四度大跳为核心,连贯性强,冲击力大,歌词叠韵浓厚,气息悠长,宛若天籁之音。其次,形象鲜明,内容丰富。陕北民歌主要记录的是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人生感悟,是地方民俗活动的另一种展现形式。例如,陕北民歌中的小调,主要是对民俗活动的一种展现,包括婚丧、祭祀等民俗内容的记录,在叙事、展现人物性格、情感方面极其具有张力,能够将生死、贫困、挣扎的情感通过歌声展现出来。再次,感情炽热,情感丰富。陕北民歌是民众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是自我宣泄的重要途径,矗立在厚重的黄土地上,将苦难、思念、忧愁、烦闷通过歌声传递出去,让一些不如意通过歌声予以释放,让生命更加坚强、绚烂,充满生机[1]。例如,民歌《冬日九九歌》《过年歌》《报喜》等是陕北民众为庆祝节日民俗而创立的歌曲;《牧羊歌》《打场歌》《祈雨歌》等是陕北民众在农事活动中表达情感所创立的歌曲;此外,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劝酒曲》《卖西瓜》等歌曲,这些均来自陕北民众生活之中,是陕北百姓情感寄托的主要体现。最后,精神传承,风貌展示。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精神色彩,无论是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或是陕北民众的红色革命精神,在陕北民歌中均有所表达。其中陕北红歌在国内传唱度尤为广泛,人民耳熟能详,比如,《东方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横山里下来游击队》等。
(二)艺术特征。陕北民歌类型诸多,主要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等主要的艺术特征。其中,信天游特色鲜明,情感丰富,不受题材、环境影响,一般即兴而作,音调奔放粗犷,豪迈高亢,节奏多变,自由性强。小调主要是陕北民众休闲、娱乐所唱类型,内容雅俗共赏,以叙事为主,寓意丰富。劳动号子则是在劳动中所创,以打气、缓解疲劳为主要目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声音洪亮、节奏鲜明。
二、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价值。民歌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地民众在长期生活劳动中有感而发所形成的歌曲,其内容主要展现地域风情和民俗特征,所以民歌具有显著的民俗文化价值[2]。陕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黄河母亲文化的重要体现,在长期发展中,民俗与人们相伴相生。在陕北民歌中,有诸多关系陕北地区民俗的内容,这些内容总包括节日庆典、婚嫁丧葬、祭祀等。这是陕北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和精神依托,通过陕北民歌可以更好了解陕北文化和陕北风情,展现陕北人民风俗面貌。例如,《十二节令歌》《丧失歌》《拉船歌》《保锁歌》等,均属于民俗歌曲。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价值
摘要:由农牧民创造并维护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有丰富的生物、技术和文化等因素,深入认识这些因素在乡村产业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可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还可推动乡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二,充分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这集中体现在传统品种和知识技术的保护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利用,生态产品和现代社会消费群体的有效对接。其三,创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创新主要包括:创新消费对象,明确目标消费者的界定;创新服务功能,强化生态维护的价值;创新服务内容,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创新服务空间,推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各种资源;创新服务手段,发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国家政策充分结合的优势。总之,借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创新,时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可选择不同途径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乡村产业发展;保护、利用与创新
全球各地有着诸多独特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不仅维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而且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在数千年中给当地居民提供了经济、文化、产品与生态服务。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奢望的不断攀升,这样的传统农业系统正在被旨在提高单位面积效率和规模发展的现代农业系统所取代。然而,现代化农业引发的各种生态弊端,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这些有价值的本土知识资源库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在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的传统文化[1]。为此,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并提出动态保护理念:农村与其所处生态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还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GIAHS项目旨在建立一种与其密切相关的生物多样性高、食品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景观优美的价值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响应,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源泉与基础[3]。该项目启动之后,中国有关的实践工作进展很快,特别是从国家层面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取得了显著成就。从2013年农业部公布第1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已公布了5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创新利用民族地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产品优势,在外来资源的激发和调动下,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的内生路径[4]。为此,保护、利用和创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壮大乡村生态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还可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有丰富的生物、技术和文化等因素,深入认识这些因素在乡村产业中的地位和价值,将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为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由农牧民创造并维护的特定农业系统和人文景观,其潜在价值已成为提高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3]。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系统与人文景观是各遗产地民众的生计体系,更是其农业文明的创造,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保护[5],确保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不管是怎样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技术体系无一不具有先民的在地性特点。所谓在地性,就是指尊重所种作物的生物属性的前提下,凭借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地自然与地理环境,特别是当地生态系统属性,凭借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启动相关民族文化与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演化,达成所种作物与环境的互惠共存,从而形成适用于当地相关作物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并实现相关技术体系的可持续利用目标。只要当地环境不发生改变,当地各民族文化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那么这样的技术体系在当地就可以永葆青春。类似的文化、环境和作物的系统匹配关系,还可以在类似的空间环境中进行推广利用,并实现相关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运行,甚至实现现代化的创新。湘西州花垣县“子腊贡米”已获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立项保护。子腊村地处低山丘陵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的低温沼泽湿地环境,本来不适宜水稻(Oryzasativa)种植,但该项遗产的技术体系却能使当地顺利产出优质稻米。当地自然环境下,由于高山的阻隔,丛林的隐蔽,再加上大气降水绝大部分会穿越山体石灰岩的溶洞,再以井泉伏流的方式,成为山间湿地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水中富含从古生代海相沉积中溶解出来的磷和钾肥分,水质比平原稻田中的水质还要优越,然而水温偏低是水稻种植的致命杀手,因此在这样的沼泽地种植任何品种的水稻,稻秧可以返青,但不会分蘖。即使分蘖后,由于终年水温保持在17℃以下,以致于开了花,也无法结实。加上这样的山间湿地,四周都有高山环抱,丛林隐蔽,种上水稻后,每天能接收到的直接日照,平均不超过2h,强行种植水稻后只长稻秧,不产稻谷。苗族先民面对这样的环境,自然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局之中。就是肥分不缺,缺的是水温。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种植水稻,顾得了水温,却顾不了肥分;顾得了肥分的充分利用,那么偏低的日照和终年恒定的低水温,又会让水稻只长稻秧,不长稻谷。而此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技术特色正在于将当地盛产的原木采伐下来,铺填在沼泽淤泥之上,以期达到抬高稻田海拔高度的目的,实现将井泉低温的凉水与山体坡面径流下泄的常温水分割开来,从而弥补了低温水环境的缺陷。随着稻田种植面海拔提高数米后,稻田水面每天能接收的直接日照实数也大致可以提高3倍,达到每天6h左右,从而满足了水稻种植水温的需求。与此同时,来自井泉凉水中所富含的磷、钾等肥分又可以被稻田下方填埋的木材所吸附。再借助水位的季节变法,将这样的肥分上升到水稻根系的着生土层之中,被稻田表面填埋的土壤所吸收,水位下落后,水去而肥留。这无异于在水稻着生的土层中,设置了一套无需外加动力,无需常年维护,却可以做到可持续均匀施肥的地下人构装置。凭借这种看似粗陋的传统装置,其精确性、低成本性和可持续收效性得到了全面满足,堪称是一劳永逸的技术发明。一些专家学者对这套技术装置的投入和产出,至今依然多有顾虑。他们往往认为,这样去营造稻田,一次性的成本投入太大了。另外埋在地下的木材肯定会腐烂,以后要重建,花费的劳力和财力,将会使当地乡民不堪重负。“子腊贡米”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两位笔者亲自探勘了这批稻田的现有状况。发现只要赤脚踏进这样的充水稻田,稻田淤泥中就会不断地冒出大大小小的气泡。与此同时,捧起这样的稻田淤泥,还会发现淤泥中所含的未降解的有机肥残积,几乎找不到踪影。也就是说当年施入的有机肥,当年就能全部降解。对此,笔者的理解在于,由于地下填埋的木材处于与空气完全隔绝的状态之下,好氧类的微生物根本无法生长,以致于明代造田时深埋的原木至今还在生效,既没有腐烂,稻田土面也不会下陷。其间的生物学原理在于当年埋下的木材,只能支持厌氧菌的生长,而厌氧菌所降解的木材,却只生成CH4和CO2一类的气体。与此同时,这样形成的气体本身也会形成静压力,以确保稳定的稻田土层和优越的透气性能。CH4和CO2的气泡在水面破裂后,又会导致土中留下的空间被表面的水所填满。这样的水富含O2,可以支持水稻的生长,从而不会烂根,水稻也不会感染稻瘟病。稻田表层中的有机肥,气体可以常态自动互换,其降解速度比平原地区的稻田快,而平原稻田土层中不同气体的自然交换,得靠人力去翻动,或者靠水生动物去翻动。因而其有机肥的降解速度反而低于子腊稻田。总之,此项技术体系的优越性、可持续时效性和低成本性不仅属于古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只要我们在低山丘陵带或高山峡谷地带种出稳产高质高产的稻谷,那么这套技术体系就可以推广利用。如果要实现现代化的创新,还可以动用现代化的建材和测量技术,营建具有以上优越性的高标准稻田。建成的稻田不仅可以在山地环境连片布局,甚至可以在连片稻田的周边,架设硬化固定的钢轨。只要配上电动的农机具,不需要推广拖拉机,也可以实现山地农作的全机械化操作,而且还可以实现土壤活性永葆青春,当地的无机资源就可以免费就地循环利用。而且除了水稻外,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轮作间作多种水生农作物。只要我们对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思路,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那么当前已经立项的每一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永葆其技术的青春,还能为当代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既可传承,又可创新的技术体系储备。有了这样因地制宜的技术体系,乡村生态振兴的落实,就可以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上述可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产业有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可利用价值。对于二者的这种关联性,国外也有一些成功的个案值得借鉴。意大利学者Mantia等[6]的研究表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护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地中海小岛一样,意大利兰佩杜萨岛(Lampedusa)的农业生产活动在20世纪下半叶急剧下降。因本土农业系统的消失,该地区43种本土植物物种灭绝,其中一些植物不仅在地方,而且在区域和国家水平都是极其稀有的物种。该研究认为,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壮与发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另外,墨西哥学者Lira等[7]对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农民经营了数千年的一种称之为“Milpa”的套种制度[玉米套种豆类、南瓜(Cucurbitamoschata)、辣椒等其他作物]进行研究,认为这种传统农业系统不仅可以保障粮食安全、经济稳定,还可以保护地方农作物资源,保留许多与传统农业系统密切相关的作物品种。这些传统农业体系对维护本土技术价值、农业生物多样化,以及乡村产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国外个案对我国“三农”问题有很大的启示。长期以来,受“现代化”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引种外来作物品种,放弃本土传统品种,导致一些本土物种绝种。加上生产过程中过多施用化肥,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也面临严重的危机。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各民族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因此,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是目前应着重考虑的问题。而这样的发展目标,恰好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使命和担当。韩国学者Choi等[8]认为,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完善保护制度,还需创新管理政策和管理计划,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确保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持有人——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如今立足于乡村发展的需要,则要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高度关注和充分认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推动遗产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合理转型,使之有效地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FAO启动GIAHS项目,不仅在于肯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而且要借此指明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走势,特别是要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关系,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维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9]。从这一理念出发,加强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如今,随着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多,为乡村传统产业的发展和生态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2充分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实质,在于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护,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了本土生态系统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遗产地农民对传统技术的管理与传承,确保了地方粮食安全和农业多样性的维护。因此,对其充分利用,不仅可以稳定粮食产量,促进粮食产出多样化并获取最大化回报[10],还具有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食品和生计安全、优化人文景观等多重效用[11]。重视对传统农业知识技术的利用,有助于提高乡村民众的生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效益[12]。而同时完善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后续工作,有助于获得新的投资、技术、人才以及体制的支持,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途径。可见,充分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同样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Appendini等[13]对墨西哥瓦哈卡州(Zapotec)土著家庭的调查发现,尽管平均总生产成本比市场销售的玉米价格高400%以上,很多土著居民却坚持种植和食用传统玉米品种,而非现代玉米品种,原因是他们认为传统玉米品种不仅味道好、质量高,而且还具有营养优势。由此看来,制定我国产业调整中农产品价格的结构优化对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产品的价格定位,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然而,这些工作已远远超出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而是涉及整个国家的产业优化和匹配政策。如果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还会降低其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服务成效。闵庆文等[14]认为,现阶段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核心内容主要是价值挖掘与多功能拓展开发、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因此,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需要做出动态的应对[9]。即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对其升级换代,才能达到有效利用,但具体思路却值得深思。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方面是其自成体系的社会文化建制,是人类社会与所处生态环境高度适应的具体体现,有明显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因其源自传统,必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确保其有效利用,不可忽视其与现代化的结合。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其基本途径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1)加强传统品种与知识技术的保护利用。农业文化多样性的体系,包括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尺度梯度,从耕种方法到景观、文化的组成,都属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容。而传统品种在农民之间的流通,对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15]。事实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涉及的生物物种本身就是作物育种的基因来源。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当地群众在对自然环境长期的适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经验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充分的反映,而且成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6]。如今,成套的抗旱防灾种植技术、复合种植技术等,都受到了现代科学家的重视。例如,Isakson[17]对上文提到Milpa套种模式进行研究,发现这种农业多样化的生计方式,有效维护了当地粮食和经济的安全与稳定。另外,Ferro-Vázquez等[18]对埃塞俄比亚孔所(Konso)梯田系统的研究发现,当地民众能利用侵蚀来控制土壤侵蚀,具体做法是:收集被冲进河道的土壤,将其储存在可灌溉的河边沉积区,然后修建山坡梯田,有效利用新的土壤“重新种植”被剥蚀的山坡,让土壤侵蚀构成一种新的农业生产资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甘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的种植技术在当地规模性推广。这里的玫瑰(Rosarugosa)种植生态系统十分独特,其地处黄河上游的河谷台地,上方是连片的荒漠草原,而河谷台地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土壤中丰富的地下水很容易渗出地面,渗出的泉水因富含氯化镁而带有苦味,其地名“苦水”也因此而得来。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玫瑰种植技术也具有特异性,地表覆盖、黄河水与泉水混合灌溉,以防止土壤盐碱化。进而不仅确保了玫瑰花的优越品质和稳产、高产,而且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干扰也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为此,传统农业系统的本土知识技术是农民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专利保护,形成农业知识产权,其拥有者还应分享专利补偿,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持有者应该获得相应的法律援助,并与乡村产业发展合并考虑。这样,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才更具可利用性。2)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要与现代的应用相结合,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19]。据此,当代的信息技术和电商体制,也应当成为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手段。原因在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范围小,总产量不高,知名度的提升受到种种限制,借助现代科技的电商平台,不仅可以直销,而且可以提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品牌化”过去被认为是一种商业策略,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途径,目前还很少有人关注。其实,本土品牌不仅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内动力,还可以通过品牌共同价值观和品牌扩展共同效益而受益[20]。日本政府早在2004年,就发起了“日本品牌发展援助计划”,为地方社区寻找和培育区域品牌提供支持。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品牌[21]。Rausch[22]还对日本津轻漆器(Tsugarunuri)和津轻三味琴(Tsugaru)等本土文化品牌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与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形式相结合,大力推进本土品牌发展和提升品牌形象,能有效带动偏远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当下我国的乡村振兴中,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形式和技术相结合,不需要太大投资,就可以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在推动本土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项整体系统,要实现对其有效利用,主体必须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持有人,应让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服务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而不是分道扬镳、本末倒置,让现代科学技术去替代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换句话说,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应当重视其主体作用,推动二者的结合,政府和科研部门只能从中起到协调、支持的作用,而不是发挥主导作用。3)加强生态产品与现代社会消费群体的有效对接。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在《文化模式》中指出,自然环境的多样化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生计方式,文化生活中首要任务就是进行选择[23]。其中就包括人们对食品消费的选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形成的产品,虽然可以认定为生态产品,但如何实现生态产品与现代社会消费群体的有效对接,其间涉及到人们的消费心理问题。消费心理并非凭空而降,往往也不是按值论价,其间存在着文化偏见和误导。这就意味着,人们消费心理的调整,应当成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利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罗祎等[24]指出,中国应建立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生产者和社会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力度。我国拥有丰富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储备,乡村产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性,理应强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特优产品的优势,提高本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助于坚持农业育种的多元化方向,克服过度追求产量的单一化育种倾向,有助于实现良种选育的优质化、特色化、地方化目标;重视传统优质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推广利用,形成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优势,还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并利用好地理标志品种资源和农业良种资源[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