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产学合作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金融人才素养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作模式评析
我国高等教育在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和时代对大学生群体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形成了包括“学工交替”、“订单式”、“全面渗透式”等在内的多种典型产学研合作教育运作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典型运作模式
1.学工交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指的是将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培养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两种方式,在这两种方式的交替进行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模式中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习惯和理念,也强调了社会实训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2.订单模式,指的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合用人的预备“员工”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已被用人单位“订制”,一方面,就用人单位而言,用人单位由于具备了明确的培养目的和要求,因而其合作意愿和参与水平也较高;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订单式”的教育模式意味着学生自进入学校学习起就具备了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减少其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预分配“3+1+1”模式,以学习年限和固定的学习实践安排与学工结合模式相区别,是一种把人才培养过程稳定地划分为基础教育、岗位教育和专业及综合素质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企业和学生双向投入的正面效应,在通过实习生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实习生自身也获得了职业认同,树立了责任意识。
4.共建实习基地模式,指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内或者校外共建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基地,企业选派资深员工驻扎实习基地中负责培训、指导实习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操作演练。
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探讨
[摘要]
针对“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远远没有能够跟上数量发展”的现状,本文通过探索实践“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培养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对于参与市场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力地增强了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
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强国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1],因为其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知识结构的创新以及学术水平的提升[2-4]。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5]。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日益增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远远没有能够跟上数量的发展,因此研究生的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6],那么,如何保障并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难题[7,8]。从2010年6月国务院所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开始了对于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的重视,可以说,经过这些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其理念和实践已经逐步获得了国家高等院校的广泛认可[9]。而“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政府和相关政策调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部门在功能和资源上优势协同互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围绕人才市场的需求,形成资源上的强强联合,从而有效的改善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形成科学研究成果和当今实际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9-11]。对于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框架培养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参与市场实践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力地增强了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依托于牡丹江医学院的医药研究中心,利用此研究平台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社会实践等,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培养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现报道如下。
1教育模式开展方式
1.1建立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工程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发展
【摘要】
在当代大工程观背景下,加强政产学研四方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是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长效机制,政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积极作为。为此,政府在政策指向、法规制定、人才就业、财政投入等宏观调控方面理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多方共赢的基础上,促进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政产学研;大工程观;工程教育;发展机制
近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界出现了“大工程”的观念与“回归工程”的呼声,这对工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代工程教育不能抱着传统的过分专业化、封闭型的学科形象对学生进行谱系化的知识传递,而应该在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社会关系的大视野与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工程教育体系予以改造。照此要求,工程教育的发展机制必须创新。即在原来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让政府置身于多方合作,提高政产学研的合作水平。这不仅对于提升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对于提高工程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工程观教育亟待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工程观影响甚至决定着工程教育观。简单地说,工程观就是人们关于工程问题的总体看法,是认识和进行工程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从历史的维度上看,“不同历史时期工程问题的性质不同,造物的模式也不同。工程观存在着传统工程观与当代工程观的分野。”[1]这种分野同时影响着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产学研合作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业教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技之长,而且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创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开拓就业之路的高层次技能,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革新性的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应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跳出固有的樊篱,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地方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对创业宏观过程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难、敢于创业的精神品质。应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迁,从“就业者”转变为“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能使学生系统了解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创业型人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我们说,一切创业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是培养企业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择业与创业的对接。因此,应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积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产学研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因而是办好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良好举措。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早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领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时代性观念”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和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和理念,培育优质合作企业和实践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拓展合作教育模式,完善合作教育评价体系等方式,共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信息安全等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以及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行业应用中运用所学知识,具有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还是通过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式,这种培养方式的结果就是,由于脱离企业与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投入到企业中工作,往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或者在企业中的见习实习,才能逐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真正的软件研发工作。当前,在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是软件工程专业提高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1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1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和理念落后
目前,多数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采用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些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中,也主要是对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综合训练,选题基本来源于课程内容,缺乏新颖,难以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因此,这种脱离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很难毕业后就能马上投入到企业工作中去,必须在企业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实习期或者通过一定的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软件研发工作。
1.2优质合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选择机会少
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摘要:分析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探讨适合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体系,探索适合应用型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产学研的合作道路,构建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工程造价专业
0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的基于知识传授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机制在新形势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成为高校之间的核心竞争手段和方向[1]。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产学研发展道路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新建本科应用型高校的工程造价专业产学研合作还存在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2]。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探索适合应用型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产学研的合作道路,构建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1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
1.1美国高校的产学研模式
美国是产学研合作的发源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模式。美国的大学鼓励教授们不仅要进行学术研究,还要求教授们走入企业将最新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切实带来实际效益。美国硅谷就是大学产学研与企业、政府结合的产物。
校内产学合作工程技术对策
【摘要】
产学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学校部分工作岗位的空缺,更利于学生安排时间,而且节约了时间成本。对于部分学生,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校内设置岗位由于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与社会还是存在较大差异,难以达到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因此探讨校内产学合作的局限性,创新产学合作教育岗位设置有很大的意义。本文旨在前期对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调研访谈基础上,对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为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校内产学合作;局限;对策
产学合作是一种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出发点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用户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的新型教育模式。近百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产学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超越了理论的束缚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常常也作为企业的角色,以雇主单位的身份雇用学生从事一些管理、研究或行政上的工作,通过监督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校内的产学合作岗位包括学校产学合作督察员、学生协调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不仅可以满足学校的部分工作岗位的空缺,节约时间成本,更有利于学生安排时间等;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产学合作学期有更多的选择。在学校推行完全学分制,实行“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的模式后更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校内产学合作的岗位是在学校内部的环境下,与企业的真是环境存在差异,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也有其局限性。本文旨在前期对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调研访谈基础上,对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局限性进行探讨,并为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局限性分析
(一)学校与真实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
产学研结合在会计职业教育的作用
摘要:在职业教育当中,学校与会通过与企业合作来进行一些项项目的研究工作,进而联合进行生产活动,这就是产学研结合。在职业教育当中,由于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式起步较晚,学校的相关基础比较差,这就对产学研结合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会计职业教育当中的产学研结合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作用
在职业教育当中,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促进校企共同发展,这是职业教育发展当中比不可少的部分,这一部分就称之为产学研结合。随着会计专业的改革创新,产学研结合在会计职业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能够促进会计职业教育的科学创新。根据会计职业教育当中产学研结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提升对产学研结合在会计职业教育当中的重要性。
一、会计职业教育当中产学研结合现状
(一)校企之间参与度不同
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共同的科研开发可以促进校企的整体实力进行提升。国家也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合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一直在积极的与企业进行沟通,以寻求产学研合作。但是根据调查显示,会计职业教育对产学研结合虽然非常的积极,但是并没有特别多的企业愿意进行产学研结合,对合作的态度比较冷淡。因为企业是以利益为先,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对任何事物都会优先考虑其需要投入的多少与能产出多少的比例,这与学校教书育人以及知识传授的目标完全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二)制度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