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常规工作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ICU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2015年1月-2017年1月的3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名。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结果在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等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方面,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护理中,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科护理;分层级护理管理
ICU护理中,质量的保证非常重要,会对疾病患者的健康恢复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其实质就是促进患者的康复[1]。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逐渐应用于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效果日渐显现并得到临床的认可[2]。对于ICU护理而言,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如何,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为进一步了解分层级护理管理在ICU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本研究将我院ICU病房的30名护理人员纳入样本中展开探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ICU病房工作的30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采用数字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相同的15名。常规组:男2名,女13名;年龄最大54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0.52±2.34)岁;工作年限最长25年,最短1年,平均(8.35±2.14)年;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9名;本科及以上10名,大专及以下5名。研究组:男1名,女14名;年龄最大51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0.52±2.34)岁;工作年限最长24年,最短1年,平均(8.41±2.08)年;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10名;本科及以上11名,大专及以下4名。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学校管理误区及策略
一、常规管理步入了误区
误区一:政治思想教育被淡化。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政治思想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实施常规管理过程中,政治思想工作被简单化了,工作中往往重惩戒,轻教育。在有关管理的配套措施中,教育手段很少使用,而经济手段却常被滥用。这样使教职工的心理受到压抑,有的教职工甚至采取破坏性的行为加以反抗,使常规制度难以内化为行为习惯。
误区二:常规管理形式化。有的学校在建立制度时,往往只注重行文的新颖、上口,不重视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常看到,一些制度定得十分完善,而执行起来却十分困难,甚至没有可行性。不少学校墙上挂的和实际执行的之间有很大差距,制度成了对外的宣传品和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这必然大大削弱管理的权威性。
误区三:目标不明确,缺乏协调性、一致性。在常规管理中,有的学校领导对学校目标不明确,没能使常规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目标协调运转,没有始终突出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常常发生工作的漂移。有些学校,当工作中心漂移到某个方面时,便会动员所有力量来突击这方面的工作,其他方面的工作则被束之高阁。等到某个方面出现重大问题时,又将工作中心漂移过去。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是常规管理缺乏计划性、系统性、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必然结果。常规管理变成了解决学校存在问题的“滞后管理”。
误区四:忽视了常规管理的实效性。常规管理的绩效体现在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化上,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些学校在常规管理中却混淆了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区别,不考虑本校实际,机械地实施常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缺少对学校的科学评估标准,也人为地促使学校“重形式,轻实效”的不良风气滋长,致使学校在工作中避实就虚,摆花架子。例如通过检查教案来评定教师的备课质量,通过检查教师的各种笔记来评价教师的业务、政治学习,这种机械的评价自上而下,助长了形式主义,而务实工作的人吃亏。一些教师的教案写得十分工整、规范,而课堂教学却马虎过关,教案与课堂教学形成了“两张皮”。学校领导为了给上级领导留下较好的印象,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治表不治里,把学校管理只当作“副业”来抓。
二、怎样走出常规管理误区,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重视常规管理的民主激励性。常规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学校必须注重民主激励性。为此,应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代会,树立群众观点,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教职工的知情权,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师生员工了解学校重大问题的实际情况,并鼓励他们发表意见,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防止迁就错误、极端民主化的不良影响,把有关规章制度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集体意志。校规的建立,奖惩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打破由领导者个人专断的局面,通过“自下而上”的步骤,由教代会把教职工的意见集中起来,上报学校领导,再通过由学校各方参加的联席会议确定。
教研组春季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制定的有关文件精神,以质量为生命,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加强新课标的学习,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扎实教学过程管理。
二、工作重点: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
2、继续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向管理要质量。
3、加强对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力促学校教学常规工作规范化。
4、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加强对各校科研的管理和指导。
分层次护理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选取护理人员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72例护理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护理人员36例。72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其中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9.8±5.9)岁;学历大专19例,本科17例。常规组护理人员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0.5±6.3)岁,学历大专20例,本科16例。两组护理人员在学历、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不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分层次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常规护理管理法根据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常规的排班制,护理人员按要求完成工作;分层次管理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层次划分,分为N0、N1、N2、N3、N4人员,每个层次护理人员职责不同,高层次的护理人员要指导下级工作,配合上级工作,级别间分工明确。
1.3评价指标
由专业护士小组对72例护理人员采用操作考评和试卷考评的方式进行实操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评价,两组实操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评分标准一致,且均为100分制;由与护理人员合作的医生对72例护理人员进行配合度评分,采用问卷评分法,评分标准一致,100分制;由护理人员服务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评分法,评分标准一致,100分制。
护理层级管理对消化内科护理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200例,等量性的将患者平均划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护理层级管理,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等。结果试验组投诉率1.00%、不良事件发生率3.00%、护理质量安全检查合格率99.00%,均优于常规组的12.00%、8.00%、78.0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满意率99.00%,高于常规组的83.00%(P<0.05)。结论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用更好,护理人员的总体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高,也显著改善了护患关系,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高。
[关键词]护理层级管理;消化内科;护患关系;专业水平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研究显示,医院消化内科每年接诊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程度等均不同,但均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采用合理有效地护理方法,否则容易产生医患纠纷。考虑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水平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为了保证护理质量,医院消化内科需要运用护理层级化管理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使其护理技能等不断提高。关于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相关应用均需要结合实践展开研究探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200例。男101例、女99例,年龄22~62岁,平均(57.5±15.3)岁,其中慢性胃炎40例、急性肠炎38例、黄疸52例、消化道出血36例、胃溃疡34例。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对精神病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意识障碍以及无法配合临床护理研究工作的患者均予以排除。等量性的将患者平均划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常规组男48例、女52例,年龄22~62岁,平均(57.2±16.1)岁,其中慢性胃炎14例、急性肠炎22例、黄疸32例、消化道出血17例、胃溃疡15例;试验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22~60岁,平均(56.8±15.7)岁,其中慢性胃炎26例、急性肠炎16例、黄疸20例、消化道出血19例、胃溃疡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护理排班模式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组长负责制式责连双班层级护理排班模式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名神经外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10—12月施行常规排班模式(常规组),2019年1—3月施行组长负责制式责连双班层级护理排班模式(研究组)。比较常规模式和责连双班层级护理排班模式施行后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护理质量及对排班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去人格化倾向、个人成就感、情感衰竭各维度分值及工作倦怠量表(MBI)总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操作、沟通交流能力、护理文书书写、危重及一级护理各方面分值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对排班的满意度(100.00%)高于常规组(7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组长负责制式责连双班层级护理排班模式,能减轻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工作倦怠感;神经外科;护理人员;责连双班层级护理排班模式;护理质量
神经外科是救治脑出血及外伤导致的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患者多为危急重症,工作难度大,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护理工作要求均较高,工作强度较大,长期高负荷工作必然会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增加,进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1]。研究指出,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排班模式,可最大限度减轻对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助于缓解其工作倦怠感[2]。近年来,组长负责制式责连双班层级护理排班模式逐渐应用于护理工作中,通过合理化、人性化管理,可有效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促进护理质量提升[3]。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名神经外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组长负责制式责连双班层级护理排班模式对其工作倦怠感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名神经外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全日制神经外科护理专业毕业,持有护士资格证,排除中途退出、休产假、近期发生重大应急事件等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15名均为女性,年龄23~45岁,平均(31.87±4.42)岁;受教育程度:9名大专,6名本科及以上;工作年限:2~26a,平均(9.87±3.93)a。本研究经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护理方法。2018年10—12月施行常规排班模式(常规组):按照医院常规排班模式进行轮换。2019年1—3月施行组长负责制式责连双班层级护理排班模式(研究组):以小组为单位,由责任组长结合护士个人能力进行分层次排班。(1)时间安排。责连上班(两人)总工作时间7.0h,8:00—16:00,中间10:50—11:50为用餐时间;责班下班(两人)总工作时间8.0h,18:00—次日08:00。高峰期共同值班,22:00—6:00分开值班。(2)层级管理。以老带新为原则,结合护士工作经验、护理操作能力、责任心、职称等进行分组和工作分配,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3层管理模式。(3)岗位职责。由责任组长负责各小组工作管理,结合小组成员综合能力进行工作分配,并制定整体护理规划,指导组内护士进行工作,严格管控护理服务质量,制定合理奖惩措施,并加强对护士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等护理工作的指导;责任护士主要对患者入院至出院全方面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支持、健康指导和沟通等任务,并重点关注患者身心健康,做好专业照顾。
1.3观察指标。(1)工作倦怠感。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评估工作倦怠感,从去人格化倾向(5项)、个人成就感(8项)、情感衰竭(9项)3个维度评估,每项0~6分,工作倦怠感越轻,对应分值越低。(2)护理质量。采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制护理质量评定问卷(经预试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为0.90,效度系数为0.81)评估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操作、沟通交流能力、护理文书、危重及一级护理4个方面,各方面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3)对排班的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工作人员对排班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内容包括排班合理性、休息时间是否充分、人员安排是否合理等方面,分值范围0~100分,0~69分为不满意,70~80分为一般满意,81~90分为比较满意,91~100分为非常满意。
小儿外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外科护理中出现安全隐患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以提高护理安全质量。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份收治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盲选的方式划分为常规组和风险管理组,前者对小儿患者实施常规形式的护理服务,后者分析风险隐患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与管理措施,分析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常规组总体满意度为81.63%,风险管理组满意度为9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小儿外科护理安全质量,合理规避护理风险因素以获得家属的认可。
【关键词】护理服务;安全隐患;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满意度
要想提高护理质量则必须要做好护理基础工作并防范相关的风险因素,这样才可以给患者提供更高层面的临床护理服务,也能有效降低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问题的发生。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分析相关的安全隐患,通过风险护理管理的方式减少在临床护理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这样有助于得到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认可[1]。本次通过分组研究的方式分析风险护理管理对提高小儿外科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观察患儿家属对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满意评价,结合安全隐患制定针对性的护理防范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份收治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盲选的方式划分为常规组和风险管理组,前者对小儿患者实施常规形式的护理服务,后者分析风险隐患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与管理措施。常规组有男25例,女24例,年龄在1~3岁,平均(1.35±0.24)周岁。风险管理组有男24例,女25例,年龄1~3岁,平均(1.36±0.29)周岁。本次研究得到领导层批准和患者家属的同意,因为基本资料不呈现显著差异,所以能进行本次医学分析。
1.2方法。常规组对小儿患者实施常规形式的护理服务,风险管理组分析风险隐患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与管理措施,分析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1.3评价标准。为了可以更好的获得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本次研究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分≥90分判定为十分满意,评分≥70且≤89分判定为满意,评分在70分以下则认定护理服务不过关,家属不能满意护理服务。同时,家属可以在调查表中填写不满意护理服务的地方或者是希望整改的护理方向。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肿瘤患者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并总结护理管理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142例肿瘤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71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行强化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护理管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1.4%)明显低于常规组(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8%,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5.9%,研究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细菌培养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行护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还可以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同时细菌培养合格率明显提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护理管理;肿瘤;医院感染
当前在医疗服务中,医院感染问题时有发生,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所有医务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尽管无法完全杜绝医院感染的出现,但可以通过适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其发生概率[1]。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过程中,护理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使医疗安全得到保障,医院工作质量明显提升,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2]。基于此,特选取本院收治142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并总结护理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142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71例。常规组男40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50.2±4.3)岁;其中20例为胃癌,12例为宫颈癌,15例为结肠癌,14例为子宫内膜癌,10例为直肠癌。研究组男38例,女33例;年龄26~83岁,平均(50.1±4.4)岁;其中21例为胃癌,13例为宫颈癌,15例为结肠癌,13例为子宫内膜癌,9例为直肠癌。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