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倡导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倡导书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政治论文

一、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倡导态度评价并注重评价角度的多元性

由于高中政治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学校、学生以及家长非常看重学生在平时以及模拟测试中的卷面成绩,考试成绩高,则欢呼雀跃,进行一顿褒奖;考试成绩低了,则垂头丧气,进行一顿批评。因此,学生考试的分数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便是改变这类仅仅注重学生分数的评价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转而重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在每次考试过程中的进步,平时学习态度端正,在考试的过程中进步较大的学生应给予高分,给予鼓励和表扬,针对考试成绩徘徊不前,进步较小的学生则在评价过程中给予较低的分数。新课程标准还倡导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改变仅仅依靠高中政治教师一人进行评价的现实,让学生、同学、班主任以及家长都能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过程中,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公平、公正。

二、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改变以书本为主的教学内容,应注意生活化与选择性

过去的高中政治教学在授课时,以课本为主,很多教师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其实不然,高中政治课本属于学科理论范畴,知识存在于理论层面,学生进入社会,很难用发展的观点审视现实社会发生的现象,总感觉所学非所用,总感觉书本知识没有太大的用处。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一种教育,离开了现实生活的高中政治教学是建造空中楼阁,是一种假象。新课标倡导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是立足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所学不能偏离实际生活,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现实,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体现时代性与开放性

过去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侧重于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识记与背诵,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要求将知识划分成三六九等,最重要的重点讲授,不理解的则要求强加记忆,并将这部分知识视为考点,而对于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则在授课过程中粗枝大叶一带而过。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方法便是记忆,知识背诵的越多考试分数越高。新课标要求改变这样的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时展的特点植入多媒体、网络、微博等教学方法,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四、结束语

阅读全文

晚清小说变革之端绪

 

一   周欣平主编的影印本《清末时新小说集》于2011年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收录了1895年英国来华传教士傅兰雅先生发起的时新小说有奖征文的应征小说150部。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拒和与变法主张,一时间要求革新图强的维新运动席卷全国。时任中国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首席翻译傅兰雅受到鼓舞,开始大力抨击危害中国社会、妨碍社会进步的“三弊”———鸦片、时文、缠足。他认为抨击“三弊”最有力武器当是小说,于是出资公开举办有奖征文的新小说竞赛。《求著时新小说启》的广告中写到:“窃以感动人心、变易风俗,莫如小说。推行广速,传之不久,辄能家喻户晓,气息不难为之一变。今中华积弊最重大者有三端:一鸦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更改,终非富强之兆。”[1]   傅兰雅痛恨抽鸦片和缠足的陋习,更认为时文是浪费时间、思想和精力,所以他在征文启里开宗明义地设定了除弊兴国是时新小说创作的主题。并且对时新小说创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辞句以浅明为要,语意以趣雅为宗。虽妇人幼子,皆能得而明之。”[1]傅兰雅深信,一部好的小说能裨益世道,感化人心,具有移风易俗、启发民智、改良社会、振兴国力的功效。也可以承担起唤起民众,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周欣平在《清末时新小说集•序言》中说:在《求著时新小说启》中,傅兰雅首次使用了“时新小说”这个术语,他要求征文小说的时为“近今”,事为“易有”,词语要浅明趣雅,立意勿稀奇古怪。言下之意就是说小说应写实,描写普通社会生活,叙事要戏剧化,而不是一味地长篇议论。傅兰雅举办的这次时新小说有奖征文比赛成功地促成了一批新小说的问世。它们摆脱了旧小说的模式,从而引导了晚清时期新小说创作取向。由于选取了新的社会题材,不少的作品除了对当时的社会弊害进行揭露和谴责外,还积极地设想改革方法,以促进国家的兴盛富强,达到具体教化社会的目标。在这一点上,它们实际上是主张改良社会风气的社会小说。由于它们激发了晚清小说变革的端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晚清谴责小说发展的先声,而且它们产生的时间比梁启超一九0二年发起的新小说运动早了七年,比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早了八年。其实,傅兰雅当时并无意推动一次文学运动,但是他却无心插柳,使他的这次改良社会的诉求促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萌芽,这可能是傅氏始料未及的。[2]9-10周欣平先生在序言中不仅对傅兰雅倡导的时新小说给予了很高评价,而且是对时新小说在晚清社会及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做了一次总结。周先生所谓的“端绪”和“先声”,提出了本次时新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他把这些小说看作是主张改良社会风气的社会小说,这对我们重新认识晚清新小说史具有一定的启示性。这次征文共收到稿件162份,有155人讨论了鸦片、缠足和八股文,篇幅有的长至数卷,有的短短几页,其中不乏颇具水准的小说和诗文。有些作品文字精美,还附有插图。傅兰雅在原定7个获奖名额外,又增加了13个。可以说这是开启新小说创作之风,推动小说革新,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大赛。   二   傅兰雅选定的获奖作品20部,现存仅有15部,有5部已经佚失。《清末时新小说集》全14册,收录作品148篇,按照“获奖小说”、“未获奖小说”和“议论文章”分为三部分:前5册收录获奖的15篇小说;第6至第10册收录未获奖的小说41篇;第11至14册收录议论文章及诗歌等92篇。这些小说的主题是抨击“三弊”,所以多数作者比较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开宗明义,直指“三弊”,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以下几篇获奖文章:《五更钟》,金陵李钟生撰,署名冷眼热肠人,共10卷,20回。第1回“入印度初得木棉子,跻五台山预识罂粟花”,叙述了鸦片的来历,直接指出了国人所做无益有害之事三件:“一是男人作八股;一是女人裹小脚;一是不拘男女吃鸦片烟。”第2回“黄侍郎奏本禁乌烟,林总督遭谗到西域”,叙述并称赞了林则徐禁烟的功绩,抨击八股文的无用害人。小说的主人公希世珍的父亲希献廷精通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12年,于道光23年中了一等,得一知县。但是他却对着公案不知如何处置,无能断案,最后流落他乡。希献廷的朋友岳钟奇,反对八股,讲求实学。在两人不同经历、不同命运的对比中,对八股文进行了讽刺和谴责。第6回批评了女人缠足之事。在水灾中,因希夫人是小脚,逃难时行动多有不便,由此来抨击缠足对女人的残害。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也较为生动,虽然形式上仍为章回体,但在当时不失为一篇比较成熟的小说。在获奖作品中排名第3。《扪虱而谈》,古润青莲后人编次,上下两卷,共10回。书前有例言8则,言明本篇创作的主旨与意图:“是书专言鸦片时文缠足之弊;是编本为醒世而作。”小说特点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语句不嫌琐屑,以显为宜。辞意不尚新奇,以浅为要;能于嬉笑怒骂之中隐寓转移风化之意,按时事以立言,庶几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不难家喻户晓。”此篇在批判“三弊”的同时,指出了学习西学的必要。   《时新小说》,青州府临淄县教末胡晋修撰著,10回。叙述的是青州府临淄县一人叫石成玉,有一子叫南冈,本来聪明伶俐,风流倜傥,但因吸食鸦片而潦倒,四处流浪。由此展开情节,历数了鸦片的来历、缠足对女性的摧残;科考时文的繁琐;借英国传教士之口对八股文进行了批驳。至于创作的意图和特点,作者在《序言》就已明确:作品力求“词句浅明,意思趣雅,不但学士文人喜为看阅,即妇女幼子亦爱听闻。传之不久,辄能家喻户晓,则心为感动,力为革弊,庶几使气习一变,焕然一新耳。”作者的初衷很好,但“意思雅趣”尚有欠缺。小说的结尾对基督教进行了宣传。《时新小说》插图本,杨味西撰,4卷,30回。前10回批缠足,说的是苏州城里有个李意诚员外,有两个女儿。大小姐蓝英13岁,自从缠足之后身子就得了病,肌肉瘦削,颜色黄黑,常常服药,病体又不见好,夜晚脚痛不断呻吟,最后不治身亡。而李夫人在贼兵入侵的动乱中,终因脚小逃难不便,不得已自缢而死。作品上附有各样缠足的图片。李员外思想比较先进,他反对缠足,但是夫人不听他劝告,后来由他的旧交陈善人来倡导放足。二小姐的丈夫因吸鸦片而耗尽家产,四处借债,最后成为乞丐,也是陈善人提出戒烟之法。陈善人怒斥八股文的误国无用,撰文劝戒考试时文,指出要以经济之才治天下,而不能以八股文才治天下。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方言较多。但立意清晰,有明显接受了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朱正初所撰《新趣小说》,共8回。讲的是孝廉聚友游山,来到道观寺借宿,梦见老人觉世为病者医病,施药。借老人之口道出了中国得病已数十年矣,其病为鸦片、时文、缠足。孝廉决心写书以治国病。从第2回始,孝廉开始著书,批鸦片、时文、缠足。这部小说语言比较优美华丽,在获奖小说中排在第12名。#p#分页标题#e#   未获奖小说在《时新小说集》中占了很大比重,上海朱知非著《时新小说》,共8回。书名虽为小说,但是议论颇多。书的最后一段总结式议论:“真正是害,如缠足、吸鸦片、作时文。以为害者,究竟何事?缠足害生理之不全;鸦片害百事身之荒废;时文巧言之鲜仁。日复一日,不能救正,其害愈推愈广,而不可救药。”福建莆田人宋永泉著的《启蒙誌要》共两卷,12章。每章题目为《论……》,但是以故事情节推进论述。作者虚构了一个叫辅治子的人物,为深受三害之苦的人们给出整治良策。作者描绘了被“三弊”所害的“无学村”,指出种种顽疾在于没有学校来教男女读书,所以他倡导捐建书院,集“古今万国圣贤之经书,令举乡男女自幼学习期间。”在第5章“论虚学误天下”中,提出“读书必须读天文地理之书,以使吾眼界高广;读算学格致之书以使吾之心灵活泼。则读书如火轮机器,助我运动与天地间,万物皆藏于胸内,虽吾制造。且读书须于学农、艺学、商学、医学,从眼前要用之业,择一而学,则吾为天地间有用之读书人可以自立以立人。”在第6章“论女教益于国家”中,倡导女子同男子一样读书,受教育。第9章“论魔毒迷性命”指出鸦片之害,倡导禁烟运动,众人一起除此之弊。并建议建立戒烟局,将吸烟者聚到戒烟局强制戒烟。作者还虚构了一个没有任何陋习的“乐道山”,这里的人品德极好,女子如同男子一样劳动和读书,无缠足之陋习,是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王国。全篇虽然充满了虚幻的想象,但是对科学的认同与提倡是值得肯定的。   这些小说的形式基本是章回体,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对当时文人的文化精神与创作的影响;但是它们已经摆脱了传统章回小说的惩恶劝善的主题,与传统小说具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与后来梁启超倡导的新小说(谴责小说)创作内容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另外还有些名为小说,实则或箴言,或歌诀,或五言、四言诗。比如高阳生所撰《鸦片小说、八股小说、缠足小说》,其中“鸦片小说”:“论此鸦片,害人不浅。起初客调,讬言消遣。日久盘桓,如味不免。或因有病,藉以开展……”;“八股小说”:“八股其源头,起自王安石。可见这个人,古怪又偏僻。由是论文章,科场有程式……”;“缠脚小说”:“天地生人两脚,行动举止安详。何以妇人女子,独为缚束不逞。祸始由于妲己,商纣即以国亡。厥后潘妃莲步,东昏亦被色荒。可见缠脚无益,何必争此短长……”全篇都是这种顺口溜式。署名闲散老人华云的《论足歌、鸦片歌、论诗歌》即是四言歌诀:“人生体质,秉天而成。初无知识,神赐魂灵。造主喜爱,万物备成。……男失真道,女爱奇形。脚要真小,败坏体能。”陈恒新的《无题》,先是三论:“戒世食洋烟之十恶也,禁世效缠脚之十箴也;劝世学时文之十损也。”然后是歌诀,有“戒食洋烟歌”、“禁放缠脚歌”和“劝学时文歌”。   为什么这些作者不写小说而采用这样的文学样式?广东韶州的周梦胥在他的《时新小说》序言中说:“窃思小说之最足动人者莫若里巷歌谣。”[3]周氏提交的《时新小说》就是一部劝世歌。全篇分为三部分,其分别取名为“戒洋烟,警世人也”;“改时文,醒世人也”;“禁缠足,戒世人也。”由此可见,在有些人文学观念中,认为里巷歌谣比小说更容易打动人心。   三   第三部分“议论文章”中的作品有些篇名也冠以“时新小说”,但却完全是议论文了。这些作品批判的锋芒直指“三弊”,也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学者对改良图治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傅兰雅先生仔细阅读了所有稿件后,在1896年3月18日《万国公报》和《申报》上刊登了《时新小说出案》和获奖人名单。《时新小说出案》说:“本馆前出告白,求著时新小说,以鸦片、时文、缠足三弊为主,立案演说,穿插成编。仿诸章回小说,前后贯连,意在刊行问世,劝化人心,知所改革,虽妇人孺子亦可观感而化。故用意务求趣雅,出语亦期显明;述事须近情理,描摹要臻恳至。当蒙远近诸君揣摩成稿者,凡一百六十二卷,本馆穷百日之力,逐卷批阅,皆有命意。然或立意偏畸,述烟弊太重,说文弊则轻;或演案稀奇,事多不近情理;或述事虚幻,情景每取梦寐;或出语浅俗,言多土白;甚至词意淫污,事涉狎秽,动曰妓寮,动曰婢妾,仍不失淫词小说之故套,殊违劝人为善之体例,何可以经妇孺之耳目哉?更有歌词满篇,俚句道情者,虽足以感人,然非小说体格,故以违式论。又有通篇长论,调谱文艺者,文字固佳,惟非本馆所求,仍以违试论。”[2]10-11这是傅兰雅先生对本次征文的总体评价,也是本次评奖的标准。傅氏之所以倡导小说创作,是力图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使其担负起政治责任,这与后来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的本意相契合。傅兰雅要求本次小说创作要妇孺皆能读懂,强调了它的通俗性和政治功能,但他也注重小说的艺术品位,更强调“趣雅”,对小说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疑,这是有别于传统的一次小说革新。   从时间上看,傅兰雅的“时新小说”比梁启超提倡的“新小说”早了7年,比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早了8年,可以说这一次时新小说大赛拉开了晚清新小说创作的序幕,为后来的“新小说”起了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可谓“新小说”之先声。今天这些作品的问世,为近代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这的确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幸事。

阅读全文

陶行知农村教育启发

本文作者:董春华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教要以生活为内容,学要学对生活有益的内容,无论教还是学都要建立在“做”即“行动”的前提下,是“在劳力上劳心”,在行动中思考。乡村教育应与伟大势力携手,与银行、与科学机关、与卫生机关尤其应与农业携手,教育就教人生利。倡导为大众办教育,为普通底层老百姓办教育,以生活内容为源泉办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改造生活为目标。陶行知先生指出,“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小学校;从活的中小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1]。他认为,乡村教育的核心是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还提出了活的乡村教师的标准是“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教师的教育观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建立在强国利民的基础上,是为国家大义从事教育活动的,是对全体国民的教育,既不能“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又不能使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人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必须“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进行乡村生活的教育,要读书学习、活学活用。教师应秉承虚心好学的态度,以人民大众为师,与人民大众为友。乡村教师要走入田间地头,关心农民生活疾苦,对五谷、杂粮、猪狗下工夫。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人人都可以成为先生,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倡导互相学习,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各地群众更为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偏低[2]。在辽南农村教育调查中发现,近40%~50%的农村学生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有的回家务农,有的进城打工[3]。而这些没有受到专业培训和缺乏良好的农业观念的群体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知识素养低,生产技能差,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创新性地发展农业科技。究其原因是各地政府和群众漠视了农村初中的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将学校教育看成是离开农村生活的“跳脚板”,优秀的农村学生学成后将留在城市当成是第一工作选择,很少有农村大学毕业生回乡建设家乡。这是教育观念功利化和城市化的必然后果。

陶行知先生曾震聋发聩地提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变得格外弱。”[1]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体现农民需要,目标明确,不盲目崇洋媚外,不学象牙塔式的书呆子教育,不为教育而教育。他以独特的视角体现农村教育的本土性、区域性、独特性和现实性。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何尝不是与国家的农村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近半数未升学的农村初中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农村孩子初中还未毕业,就已辍学在家或进城打工,这使农村人力资源大量浪费。乡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要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为教育的出发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体现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实效性,切实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培养“伟大的新生命”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习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1]。这段话说得精辟,乡村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活的本领,是可以让人“生利”的致富本领,要培养学生成为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成为自强自立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把升学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和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认真贯彻实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改革的要求,忽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没能将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紧密相联的知识纳入到校本课程中,没有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性教学活动,一味地为教学而教学,严重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农村各级教育要深入农村生产生活,重视在知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视开发以培养新型农民为视角的校本课程。要发挥农村教育对科技农业的作用,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提倡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后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高效和谐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必须全面推行“活”的素质教育,升学与生计并重,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就业能力。

陶行知倡导乡村教育的核心是对乡村教师心灵的洗涤,要求乡村教师必须有一颗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心,这样的乡村教师“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在那样动荡不安、生活贫困的年代里,他们有着“能够叫中国个个乡村变做天堂,变做乐园”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没有挂怀自己的得失和生计,他们眼里是国家民族的振兴,教育的发展,这是何等无私坦荡的胸襟和气魄。热爱乡村、热爱农民、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样的赤诚之心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缺乏的。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倡导乡村教师应“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

我们今天的农村教师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师十八信条,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教育理念,坚持教学做合一,化教学困难为教学优势。要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和地域资源,拓展课程领域,开发贴近农村生活生产实际的校本课程,重视职业教育,建立农村生产实践基地,聘请生产能手、种植大户到学校教授劳动技能课程,为培养科技型农民服务。乡村学生要认识生活,要有活本领。通过教学进行乡村生活的教育,让学生充分热爱农村生活,“对稻、粱、粟、麦、稷下工夫,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陶行知主张,学校不可固步自封、以围墙为界,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即生活,不论老师还是学生要和农民打成一片。穿草鞋,去田间劳动,担水、做饭、伐木、办公、看报等,做到学校与社会结合,学生和农民结合,劳动和生活一致,变成一个社会、一个农村、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学校;他还在校内实行卫生值日制度和事务实践制度,给学生以多种实际的锻炼。主张教学做合一,摈弃了那种动口不动手的教育方式,培养能够吃苦耐劳、自己动手解决生计问题的学生,学生之间互相教导,互相信赖,读书不做书呆子。让部分没有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农村学生,热爱自己的乡村生活,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充满真挚的情感。乡村学生要探究事物的起源,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科技农业的观念,学会一技之长,重视自身农业技能的再学习。#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国内全民阅读的知识图谱

摘要:以WebofScience为数据源,简要概括全民阅读研究的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展现国内全民阅读研究的年代分布、学科构成、机构合作以及热点主题与前沿等知识图谱。

关键词:全民阅读;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阅读习惯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已从过去的“读书时代”进入到“读图时代”。国民阅读率总体下降,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界也对全民阅读进入了深层次的探讨。易图强国内全民阅读研究进行了量化分析,从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刊载的期刊、学科分布、选题内容四个方面阐释中国大陆全民阅读研究的状况。李玉萍基于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进行了新媒体环境下全民阅读策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全民阅读的具体策略。李杏丽基于知识地图法分析了国内阅读推广的现状。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已有有关全民阅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本文对国内全民阅读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其历史、现状与前沿。本文应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分时段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识别出全民阅读研究前沿。

二、研究数据及其发展趋势

本研究以CNKI为数据源,检索策略为:主题=“全民阅读”OR“全民读书”;来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时间跨度=所有年份。排除报纸、年会通知、目录、获奖名单、资讯等。检索时间为2018年12月1日,共检索到文献6043篇。统计发现,国内全民阅读研究分三个阶段:1991-2005年,文献量缓慢小幅度增长;2006-2015年,全民阅读研究受到了大量关注,文献量快速上升,并且逐年增长;2016-2018年,全民阅读研究的文献量稳定,由于本研究搜索的时间不包括全年数据,且有些文献更新较慢。但是,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几年的全民阅读研究的文献量将会波动增长。这不仅跟我国的读书文化有关,更深受现代读书热情的影响。自全民阅读研究以来,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的研究较多,达到了43%。其次是教育领域(23%),其中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这可能与我国的文化有关,自古以来,阅读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因此,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较高。其他还包括文化占4%,行政与法制占3%,新闻与传媒占2%,计算机占1%,经济占1%。

三、全民阅读研究主体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阅读全文

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初探

1适当实施激励手段,奖罚分明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适当的激励手段可以激发馆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物质激励可以解决图书馆员的生活之忧;精神激励,则可以激发出他们为事业而奉献智慧的无穷潜力,促进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奋发努力,积极实现自我价值。实施激励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公平、公正,奖惩并举的原则,以奖为主,严格考核,奖惩分明,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2加强感情交流,增强凝聚力

对员工进行感情交流,可以增强其归属感,也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人是自然属性的人,有七情六欲,对人的管理也不能过于苛刻。领导者应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在讲求平等与公平的基础上关心体恤下属这也是“包容性增长”本质的体现,是“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的充分展示,更是让全高校图书馆全体员工共同进步,共同享受社会稳定与和平发展的体现。

3了解员工的各种需求,尽可能地帮其实现

自我价值人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表现在个人身上又有差异性。管理者需要明察秋毫,尽量满足职工的现阶段需要,以激励员工积极性。比如开展丰富的集体职工文化活动,让有文艺才能的人展示才华;开各种形式的民主生活会,充分尊重个体意见;最后达到协调统一;倡导文明窗口服务比赛,让员工在“争先创优”的环境下,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自我岗位价值等等。

4重视个体差异,实行人性化岗位轮换制度,然后再定岗

阅读全文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指高校党委在二级院(系)建立的党的基层组织(包括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对院(系)行政工作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并对其发挥保障与监督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得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全局。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与发展目标,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日常行政和教学工作等密切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廉政文化建设体系构建的对策与途径

廉政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反腐倡廉既需要有严格要求自己的自律意识,又重在预防和教育,必须在自律与他律的基础上,达到以自律为主的效果。我们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尝试构建理论武装、文艺倡导、评选典型、警示教育、制度建设、渠道创新、开展家访、科学研究八位一体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

1、与推进理论武装相结合,注重读书学习

基层党组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核心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在各党支部和党小组中开展“读书月”活动,要求读“廉政”书籍、做“廉洁”好人,积极营造“读廉政书籍、养清正之气”的良好氛围。在基层党组织中成立书友会,组织大家阅读《做最好的党员》、《廉政文化丛书》、《焦裕禄》、《传》、《履职忠告——公职人员清正廉洁读本》、《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党员干部修养镜鉴》、《中国历代王朝反贪录》,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规定。

2、与开展文艺活动相结合,注重宣传倡导

阅读全文

高校激励机制下图书馆管理论文

1激励机制及其基本原则

1.1概念

激励作为管理中的主要环节,可分为激发和鼓励。激励的本质在于激发动机,包括亲和动机、成就动机、能力动机和权利动机等。激励机制按照不同类型可分为行为激励、利益激励、团队激励、奖罚激励和竞争激励等,也可分为精神激励及物质激励两种。激励机制是一种对员工行为进行启动、调整、持续及提高的运行机制,通过满足员工各方面的合理要求,促使员工发挥最大潜能,激发工作热情,最终促进员工个人行为目标及整体目标的统一、协调。激励机制主要起到创造良性竞争及增强凝聚力、吸引人才、激发内在潜能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作用。

1.2原则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含义即充分理解人、尊重人、调动人及关心人。馆员作为图书馆内最关键、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是图书馆开展多项工作的基础。图书馆必须以政策激励人、以事业吸引人、以真情温暖人,才能保证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及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及开发人才,如何培养、吸引及稳定人才是图书馆管理的关键。

(2)公正合理。

阅读全文

阅读推广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规划,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所在,也是服务教学、科研、打造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读书活动及读者参与等模式,激发读者的主动性,提高阅读量,使阅读成为校园文化的支柱。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校园文化;读书活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资源服务与文献信息中心,在履行藏书职能、为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和风向标。图书馆拥有海量的馆藏文献资源,具备开展阅读活动的环境和场地[1],因此,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既是职责所在,又是打造书香校园、创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推手。

1阅读推广的现状

阅读推广,并不是近几十年来的首创发明。从古至今,早就有不少中外名人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对于“读书”的赞誉,未尝不是一种倡导读书、推广阅读的号召。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世界,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2004年,我国启动了以图书馆为主要阵地、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届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成立;2017-03-05,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力推动全民阅读”[1]。目前,许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都纷纷加入到阅读推广活动中,将阅读推广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但迄今为止,阅读推广的效果十分不理想,尤其在中国,愿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包括学校教师闲暇时间都忙于玩手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进步,我们不能将人们阅读的减少归咎于手机等原因,而更应审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激发人的阅读兴趣,通过积极努力,主动调整,将各类人的精力吸引到阅读中来。要重新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需要以图书馆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活动,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出借图书。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能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能否具备有思想、会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从手机的广泛使用可以发现,阅读并不应该是一种刻板、限制较多的事情,阅读应该是一种有趣的生活常态。

2阅读推广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长期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的核心,是校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2],通过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可以引导阅读方向,弘扬真善美,从而达到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