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拆除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拆除技术论文

高速公路匝道桥拆除风险评估探究

【摘要】论文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对跨既有高速公路匝道桥拆除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得出箱梁拆除过程中坍塌事故为高度危险,同时,建立了箱梁拆除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为类似跨既有高速公路匝道桥拆除施工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跨既有高速;匝道桥;拆除;风险评估

1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上的交通量快速增加,早期建设的多条高速公路已经不能适应其功能地位的需求,急需进行改扩建。为确保施工安全,要求项目施工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预防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能力。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经总体风险评估,对于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桥梁工程应组织专项风险评估。

2工程概述

2.1项目概况。既有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主线”)需要由双向四车道扩建为双向八车道,而本匝道上跨主线桥跨径为8×25m,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面宽度为15.5m,桥墩距离既有高速公路土路肩最小距离为4.8m。主线向两侧扩宽7m后,既有匝道桥净宽不满足要求,需拆除重建。经总体风险评估,本项目风险等级属于Ⅲ级(高度风险),故需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本匝道桥第4、5跨跨高速公路,其中4#墩柱在高速中央分隔带中。

2.2施工方案。本项目拟在夜间集中时段对跨既有高速路段匝道桥进行拆除施工(从跨中向两边)。施工流程为:前期准备工作→中分带护栏凿除→中分带独柱墩抄实→在高速公路上铺设垫层→箱梁拆除(拆除顺序:两侧护栏→箱梁翼缘板→箱梁两侧边腹板→箱梁两侧顶板→箱梁两侧底板→箱梁中腹板→箱梁中间顶板→箱梁中间底板)→中分带立柱拆除→清除破碎砼碎渣→恢复交通。路面清理施工过程中破碎机分置于待拆桥梁的两侧,同时,对称进行待拆桥梁跨高速跨的机械凿除施工。凿除的每项作业都必须从跨中向两侧进行,且同跨破碎机必须同步、对称进行施工(凿岩机位置如图1和图2所示)。拆除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详见表1。

阅读全文

桥梁挂篮法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摘要:

挂篮悬臂浇筑施工使用少量施工机具设备,避免了大量的支架,可以方便地建造跨越深谷、流量大的河道和交通量大的立交桥,而且施工不受跨度限制,跨度越大,其经济效益越高。因此,挂篮法施工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挂篮法施工的相关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挂篮施工的控制要点、线性控制、合拢段质量控制等内容。为以后采用挂篮法进行施工的工程,在挂篮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挂篮法;悬臂;浇筑;施工;控制

1挂篮施工主要流程

1.10号桥梁段施工流程

0#桥梁结构相对复杂,预埋件、钢筋、预应力束交错密集,因此我们的现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仔细,主要流程如下:(1)在墩顶安装托架平台;(2)浇筑支座垫石和临时支座;(3)托架平台试压;(4)绑扎底板及腹板;(5)安装腹板纵向、横膈梁横向钢筋、管道;(6)安装0#段的模板;(7)对顶板底层钢筋网进行绑扎、定位管道钢筋;(8)拆除顶板、底板模板;(9)混凝土强度达到85%以上才可进行张拉和管道压浆。

阅读全文

二维码在设备管理平台的应用

【摘要】为了能够对设备管理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论文提出了通过二维码对现场的设备管理搭建一个桥梁,分析了使用二维码的优势和编码规则等。论文通过将二维码应用到移动设备管理业务当中,分析了移动管理设备平台建立方式和主要功能框架,对二维码的设备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二维码;设备管理平台;应用

1引言

二维码也称作二维条形码,最早应用于汽车的零部件领域。因为二维码有着信息量大、范围广并且容错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应用于线上和线下交易,大大扩展了互联网服务的空间和能力。所以,在各行各业,二维码都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将分析二维码应用到设备管理平台当中,以及二维码给企业的设备管理创新领域带来的巨大价值。

2二维码概述

2.1二维码编码的原理

二维码是利用一种特定的图形,根据一些规律的平面分布的由黑白两种颜色相间的图形记录有关数据符号的信息。在编码方面,合理地利用计算机内部的逻辑0和1的比特流概念,利用多个和二进制相对的几何形体显示文字数值的信息,利用图像输入设备以及光电扫描设备对信息的自动识别。在众多的二维码当中,种类有许多种,常见的有DateMatrix,MaxiCode,QRCode,Code16K等,本文主要是针对QRCode类型的条形码进行介绍。

阅读全文

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的运用

摘要:水利工程因为自身的独特性,对于施工的设计方案要求和技术水平需求较高,需要考虑包括水流环境、地质特征、河流综合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其中导流及围堰技术是现代化水利工程中的关键所在,能否科学合理应用导流及围堰技术,将直接决定着水利工程能否按时按质完成,进而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对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围堰技术;应用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化进程的不断进展和完善,人们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因其自身的突出优势,开始逐步被更多人接受。水利水电工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一步。水利水电工程仅仅依靠自然界的可再生的水资源进行发电,相比于火力发电站更加绿色环保,发电过程中不产生废气废料,不需要过多材料成本的投入,符合当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同时优秀的水利水电工程会对河流正常防洪、蓄水、灌溉、航运、养殖均有明显改善,尤其在我国南方水文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周围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

1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的概述

水利工程对于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良好的水文资源是优秀水利工程的保障。但是丰富的水文资源对于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工地点需要保证干燥,整个施工环境需要在干地上完成,需要合理应用围堰技术保护水利工程基坑不受水土影响,同时制定科学方案将水流引入相应泄水渠道,进而流向下游地区。施工方应在充分了解当地地质及水文条件的前提下,根据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现场情况和施工时间制定合理的导流方案,选择合适的围堰技术,以确保水利工程顺利建设及合理使用。

2制定合理的导流方案

阅读全文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

1.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

1.1混凝土的自身特性

混凝土具备收缩的性能,这也是出现裂缝的诱因之一。在浇筑工作完成之后,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会迅速的蒸发,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的变形收缩。特别是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来讲,变形的幅度就会相对更大,内部应力左右就会相应更大,那么裂缝就更容易出现与产生。

1.2混凝土内部约束条件影响

混凝土的变形收缩同时与混凝土的内部约束力有明显且直接的关系。如果混凝土的内部稳固性与约束力够强的话,那么就不会产生过大的应力,这样就很难出现裂缝的问题,内部约束条件不足的时候才会导致应力过大,出现裂缝。

1.3外界气温变化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混凝土的开裂有重大影响。混凝土内部温度是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度和混凝土的散热温度三者的叠加。外界温度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越高。外界温度下降,尤其是骤降,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其内部的温度梯度,产生温差应力,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因此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温差,也是防止裂缝的重要一环。

阅读全文

古建筑档案管理在古建筑复建的应用

古建筑档案管理工作由古建筑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部分组成,其中古建筑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在古建筑档案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一般古建筑档案资料保存在文物管理单位,但有些珍贵的古建筑档案资料分散在一些古建筑产权和历史研究等有关部门。在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如果查找不到翔实的原始数据和完整精确的档案资料,研究和保护工作难以还原历史本来面貌,难以取得理想成果,这就是做好古建筑档案管理的目的所在。古建筑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建是古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科学保护和恢复建设是古建筑遗产得到传承的最佳途径。做好古建筑档案管理,利用古建筑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提供可靠依据,赋予古建筑新的生命,更好地弘扬历史文明和继承文化遗产。

一、古建筑档案的来源与收集

1.做好古建筑普查、登记工作的档案收集。积极与城市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沟通,收集这些部门历史上对古建筑进行普查时获得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部门为了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定期对所属城市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对管辖区古建筑及周围环境进行专项调研与评定。这些工作对各个年代古建筑进行系统的普查与调研,全面掌握了古建筑类别、年代、风格特征及建筑工程等情况,完成了详细的普查和调研报告。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进行城市改造,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对行政区街、巷的古建筑进行专项普查登记,获取了很多古建筑的历史资料。与这些单位进行沟通,将这些档案进行系统收集。2.对文物、文史等政府文化部门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加强对文物、文史等文化管理部门的古建筑档案收集,这些部门承担着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和研究的职责。这些部门在对古建筑遗产管理和研究中,收集、积累了大量古建筑方面的系统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一般都来自于正规渠道,经过了文物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鉴定,具有珍贵的专业价值,是古建筑档案的重要来源。各行政区的文物管理部门和文史研究部门经常研究、编辑、出版与古建筑有关的历史课题和书籍,许多是涉及古建筑及历史文化的资料,应加强对这些单位历史资料的收集。3.对历史文化遗址的抢救性勘测、挖掘工作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古建筑博物馆,古建筑研究所在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中,经常发现与某一年代文化遗址有关的古建筑线索,这个古建筑或已经损毁或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专家们根据有关该古建筑的历史资料,确定这个古建筑的具体位置,经过立项并实施对该古建筑遗址的考古挖掘。另外,在城市建设的旧城区改造中,特别是已知古建筑附近,在进行基础勘测或基础施工中,很多情况下会发现埋藏在地下的古建筑遗址遗迹,残缺的建筑墙体、建筑台阶、建筑屋顶的瓦砾及木质屋脊等等。经过考古研究确定该处古建筑的身份及情况,认真地对挖掘对象的地理位置、建筑格局及建筑残留体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形成大量的古建筑考古档案。2012年,沈阳北中街路北地块整体拆迁,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豫珑城”项目用地内发掘出一座明末清初建筑遗址,运用考古手段寻找发现了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同时也收获了一批该遗址的古建筑档案。4.对建筑专业高等院校和古建筑博物院科研成果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建筑专业高等院校、古建筑博物院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古建筑进行课题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研究成果,这些古建筑成果的研究论文、专著将成为古建筑档案的重要来源之一。现任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伯超教授撰写了《盛京宫殿建筑》《沈阳故宫木作营造技术》等研究论文,关于沈阳一宫三陵(清盛京宫阙,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的研究成果为一宫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明。沈阳故宫博物院学者铁玉钦和王佩环撰写的研究论文《关于沈阳清故宫早期建筑的考察》,铁玉钦撰写的研究论文《论清入关前都城城郭与宫殿的演变》,对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崇政殿、清宁宫等古建筑有详细的描述。这些研究成果对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应加强古建筑档案收集。

二、古建筑档案的属性及分类

1.古建筑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国家各级博物馆和文物保管单位收藏和保管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和文献,有些是完全记载某个古建筑的,有些是在记载历史事件中间接记录某个古建筑的,这些历史档案和文献中古建筑的文字资料和图纸资料是古建筑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定义为古建筑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1982年春,沈阳故宫博物院学者铁玉钦、王佩环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张标号为“舆字225号”的满文《盛京城阙图》,在图正中最北端的一个院落赫然以满文标注着“太祖居住之宫”,这张地图终于解开了“汗王宫”遗址的谜团。《盛京城阙图》中所绘的汗王宫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四周有围墙。南面是宫门,整个二进院建于高台之上。高台前端是面阔一楹的穿堂,有台阶可登,类似沈阳故宫的凤凰楼。二进院正北面有正殿三楹,东西各有配殿三楹。《盛京城阙图》属于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2.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为了开展古建筑普查和研究,取得有关古建筑研究成果,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对一些古建筑进行测绘与资料的收集,普查和研究结束后形成了由测绘数据和研究报告组成的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具有学术价值和古建筑档案价值,由政府城市建设部门进行集中保管,为未来政府进行古建筑保护提供珍贵的档案资料。中国营造学社是最早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学术团体,1930年由朱启钤先生创办,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于1931年先后加入,他们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研测绘,形成了大量的测稿、图纸及照片,这些成为后来保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古建筑测绘调研档案。1932年至1937年,学社调查过的县、市有137个,测绘古建筑殿堂房舍1823座,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掌握了从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建筑丰富实物例证。3.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由很多工作组成,其中一项就是做好修缮记录工作,修缮记录形成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由修缮前的调研论证、工程计划、施工技术方案、建筑材料选择及工程竣工报告等组成。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记录了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历史情况、技术方法及法律依据;二是记录了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的质量;三是记录了古建筑原始和修缮保护后的状况。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对于该古建筑以后的修缮和其他古建筑的修缮保护都至关重要,尤其在对新发现的古建筑遗址进行抢救修缮时,对其破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修缮时,需要参考同年代古建筑的修缮档案进行修缮,最大限度恢复古建筑原貌。4.古建筑研究成果、专著及文献档案。建筑工程院校、建筑研究机构及古建筑博物院的建筑学家,经过课题立项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做了许多专题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学术研究成果,撰写了很多研究论文、专著及文献,这些古建筑学术成果成为有价值的古建筑档案。朴玉顺、陈伯超等学者撰写的研究著作《沈阳故宫木作营造技术》,于2010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总论沈阳故宫建筑的形制”“沈阳故宫建筑中大木作的构造特点与营造规律”等章节,阐述了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营建年代、建筑特色和木作的营造技法等。5.古建筑多媒体声像档案。古建筑多媒体档案主要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音像为主要反映方式,记录古建筑实体及周围现实情景,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影视片等新型载体的古建筑历史记录。现代古建筑研究部门,为了真实、准确及科学地掌握和记录古建筑的现实状况,为研究工作提供古建筑形体、结构、材料及色彩等素材,制作古建筑声像档案资料。古建筑声像档案具有真实、生动、形象等特点,古建筑声像档案对于古建筑实体描述和记录是其他档案资料无可替代的。古建筑声像档案对于记录古建筑的意义,既有着记载古建筑原貌的功能,又有反映古建筑保护现状、弘扬古建筑历史文化的作用。

三、古建筑档案对古建筑复建的作用

1.古建筑营造工艺档案为古建筑复建工程设计提供支持。梁思成、莫宗江以中国营造学社名义设计的滕王阁,是中国对“古建筑复建”(滕王阁早已全毁无存)的最早尝试。1942年,梁思成按照宋画《天籁阁》及《营造法式》所示的建筑规范,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但当时并未将该草图付诸实施。这个方案讲求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施工技术,都有详细的档案及研究论证,为利用古建筑档案开展古建筑复建开辟了道路。滕王阁被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以火灾为主,其次还有战争、自然坍塌、地震等原因。其中最后一次被毁发生在1926年,当时南昌曾被军阀占领,他们害怕城外的北伐军居高临下攻打南昌城,所以一把火把滕王阁给烧了。现在展示给世人的滕王阁是1989年重建的作品,如今已成为南昌有名的地标建筑,气势磅礴,是借助于古建筑营造工艺等古建筑档案完成的。2.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施工提供技术帮助。岳阳楼复建工程是综合利用古建筑原始档案和后期修缮档案进行古建筑复建的典型。岳阳楼自建成后,由于战乱、火灾、洪水多次被毁,多次复建,由于岳阳楼原始建设和后期修缮记载的资料保存充分,使1983年复建工程保存了历史的规模、结构及装饰。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岳州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清光绪六年(1880),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将楼址东移六丈多。1922年7月27日湘军进占岳阳,岳阳楼窗梁栋柱等多半被毁。1934年2月17日岳阳楼重修竣工。岳阳楼在晚清、民国战乱后幸存下来,后来逐步得到修整。现在所见的岳阳楼是1983-1984年大修后的成果,保存了清代的规模、结构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如四根被白蚁蛀空的楠木金柱,经过化学加固处理后仍在继续使用,确属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落架大修,把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历时十个月,保存了55%以上构件原物。一楼民国时加砌的三面砖墙换为明清式样的贴金雕花门窗;二楼镶嵌有清书法家张照书《岳阳楼记》雕屏原物;三楼镶嵌书杜甫《登岳阳楼》诗雕屏。3.古建筑测绘数据档案为古建筑异地复建提供全复制。沈阳建筑大学为了开展古建筑研究和教学设计,对沈阳的多处古建筑进行了测绘,收集了大量的古建筑测绘资料,绘制了大量的建筑结构图、工艺图,利用这些古建筑测绘档案完成了一些古建筑的专题研究和古建筑修缮和复建,如八王寺、十王府、盛京施医院等历史建筑的复建。1882年,英国苏格兰医生司督阁,受苏格兰基督教会的派遣,到奉天开办诊所,应用西医西药为百姓诊治疾病,成为在我国东北地区使用西医西药治疗疾病的第一家医疗机构。诊所地处原盛京,因免收全部费用,经费来自各界商绅和爱国人士捐助,并建成医院,故称“盛京施医院”。“盛京施医院”原址在辽宁省省肿瘤医院院内,该建筑建于1910年前后,属于文物级建筑,由于建筑本身原因被拆除,经沈阳市政府批准,由沈阳建筑大学负责迁移重建。沈阳建筑大学利用建筑测绘档案进行了“盛京施医院”的复建,指导了易地复建的设计和施工,在大学校园按原材料、原貌、原结构进行了复建。古建筑“盛京施医院”拆除后,保留了每一砖和每一瓦,甚至每一扇门和窗,异地于沈阳建筑大学古建筑保护基地内重建。4.利用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古建筑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BIM技术核心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和完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BIM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的全息几何模型、整体建筑信息模型、局部构件信息模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分析四个方面。将BIM技术与GLS、GPS、三维激光扫描、模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建立古建筑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助于古建筑的展示、信息查询、专题研究及修缮和复建。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实现方法包括信息采集、模型构建、属性信息录入及VR虚拟展示等。利用BIM技术与GLS、GPS、三维激光扫描、模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准确采集古建筑表面点云数据,导入BIM软件,建立三维BIM模型,在BIM模型中输入各构件的年代、材料、破损情况、保存状况等信息和属性。在虚拟模型中录入古建筑的测绘图、照片、相关古建筑档案信息、历史修缮记录周围环境信息,实现BIM系统下的古建筑信息的全覆盖,为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建提供强大的数据和建筑档案信息支持。

阅读全文

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中建造技术的运用

摘要:后工业化时代大量传统工业被新型产业替代,城市旧工业区大量有价值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为了在新时代营造健康城市,将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是有必要的,从旧工业建筑空间模式的转型以及建造技术入手,研究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过程中更好的实践探究模式。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空间模式;建造技术

1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朝着更深入的层次发展,产业结构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全面接轨也进行着重大的变革与调整,城市化的进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飞进。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传统的工业正逐步被新兴的产业所替代,工业企业从城市中心搬迁到郊区、开发区,“退二进三”成为许多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主题。大部分工业资源都被拆毁,当中包含不少有价值的旧工业建筑物。如今自然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所以,通过大拆大建使用旧工业建筑用地的方式己经不符合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同时,可连续、可循环、绿色节能的建造模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建设发展潮流。因此,再生利用建筑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是今后我国城市旧工业建筑建设的大趋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旧工业建筑的研究起源于英国工业考古,伯明翰大学的麦克尔•里克斯在1955年提出“产业考古学”,号召各界应该即刻保护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机械设备和纪念物。1973年,英国工业考古学会创立。同年,在全球最古老的铁桥所在地点———铁桥峡谷馆内召开了“首届国际工业纪念物会议”,这让全世界对旧工业遗产的保护有了重视观念。第三次国际工业纪念物会议于1978年在瑞典召开,会议成立了TICCIH,它是当今世界上首个致力于推动旧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化机构。20世纪80年代,由于众多城市对这些区域的改造更新和发展实践,该研究领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荷兰于1986年开始研究和整合了自1850年起一百年间的工业遗产资料;法国也于同时期提出了收集历史文献资料并建档的长期规划。在2002年,柏林国际建协二十一届会议上把大会主题定为“资源与建筑”,并引入了鲁尔工业区再生等一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成功例子,进而使工业建筑在历史地段的保存、改建和再造等事业,引起了全球建筑设计同行的注意和重视[1]。

阅读全文

铁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

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行业,而铁路在我国的交通行业中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满足人民快节奏生活和工作需要,应对城市间人员的快速流动,迫切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出行方式,而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快速、大运量的便捷交通方式,很好地满足了这些需求。论文针对铁路桥梁工程高墩施工技术方面展开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铁路桥梁;高墩;施工技术

1高速铁路施工中对桥梁工程的核心要求

1.1更严格的轨道平顺性要求

轨道平顺性是保证高速列车安全行驶以及乘员舒适度的最重要指标。只有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施工中严格把关,高标准执行设计文件,才可能保证高铁线路具有良好的平顺性,避免列车的颠簸,从而保证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同时保证旅客乘车的舒适感[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