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验考试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测验考试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测验考试总结

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一、国内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动机

获得学分是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最基本的目的。其次,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的考研必考科目对这些学生有着很深的吸引力。从平时学生们的提问情况来看,只有少量的学生是从热爱数学的角度去学习高等数学。

(二)考试设计

在国内高校中,通常高等数学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期末考试由于是闭卷考试、考题数量多、时间被限制,一方面学生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公式、典型例题的记忆上,从而认为高等数学是一门做题记题的课程,降低了学生们学习高等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考试是书面形式进行,只考查了学生们的对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没有考查学生们对高等数学知识的表达,缺乏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

(三)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一般开设两学期的课程,每周4学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为了适应大学生的考试需求,老师在设计高等数学教学时往往重应用、轻理论,删减一些虽然有着很强数学魅力但考试不考的内容。理论的缺失使得学生们在遇到一些数学问题时,无法找到合适的理论工具,从而不能独立的去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很强的畏惧心理,放弃对问题的研究,产生恶性循环,进一步降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全文

药学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形成性评价的形成与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泰勒在“八年研究(1933~1941年)”《史密斯—泰勒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评价”概念,他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实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1963年,美国心理测量专家克龙巴赫提出了“形成性评价”思想,认为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教育过程之中,而不是在教育过程结束之后,评价不只是决定优劣,同时也是为了搜集和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工作。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以决策为中心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使教育评价深入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将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思想。所谓“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是指为改进课程教学及其方案活动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思想讲究信息的及时反馈以便给教学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认为“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谓“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是指作出选择决策而在活动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讲究结论的全面性,以便给决策人员提供某种依据。1984年,美国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结果并不依赖于其客观实际情况相同程度如何,而取决于所有参与评价者的意见一致性程度如何,评价应更加关注过程,关注非预期效应。1986年,泰勒在《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中,又提出“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思想和计划的过程”。

二、药学专业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成功的教学需要一系列与决策相互关联的评价,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学评价的实践可分为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者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水准和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评价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药学教学评价形式基本上仍然以“总结性评价———考试”为主,存在几多几少现象: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忽视教学过程评价

阅读全文

课程建设下材料力学考核体系建设

摘要:在对材料力学课程进行一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力学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提出材料力学课程的考核改革思路,充分利用在线课程测评,采用基础理论测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组织参加省和国家的力学竞赛、教学过程中师生讨论式教学评定等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办法,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材料力学;课程;考试;考核;改革

材料力学是高等院校土木、机械、力学、航天航空、材料等多个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基础,许多工程问题也可以直接采用该课程的理论解决,故被认为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在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在“互联网+”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材料力学课堂发生了深刻变革,材料力学课程的考核也由简单的课堂学习成效评价逐步改革发展为多种考核评价手段结合的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1]。

1材料力学课程的传统考核办法分析

在很多高校,学生的课程总成绩一般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通常占总成绩的30%左右,具体评定方式由任课教师决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一般为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法在总体上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对于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工程应用广的材料力学课程来说,该考核方法存在诸多问题。

1.1课程过程考核评定的不确定性。教师一般采用平时作业和课堂考勤作为课程过程考核的评定依据,但这种过程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教师依据有标准答案的课后练习和可以由他人代替考勤的课堂考勤得到的过程成绩,其科学性是存疑的。而且每位教师在过程成绩评定中很难形成合理的量化标准,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过程成绩随机性较强,甚至还存在为了提高课程及格率,个别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偏高的现象[2]。

1.2课程考核对象的均一性。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课程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试卷,表面上看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教师也能很好地掌握评定标准。但这忽视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点,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有的学生习惯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学习,稳打稳扎;有的学生对工程应用非常感兴趣,经常去实验室;有的学生思维跳跃,喜欢自学,不太注重课堂学习;还有的学生善于攻克难题,志在竞赛。教师应在公平公开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阅读全文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改革解析

[摘要]有机化学是化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方面和教学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通过分析目前有机化学考核方式的弊端,提出了有机化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意见,旨在提高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考核改革

1有机化学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与后续专业课程联系非常紧密,同时也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考研的主要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在掌握结构的基础,学好每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贯穿“结构决定性质和性质是一定结构的反映”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应用所学反应,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合成目标化合物。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方面和教学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有机化学教学所涉及的内容特别丰富,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内容如何安排和取舍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2有机化学课程考核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考核现状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上课出勤率+平时作业)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比很小,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过大。此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凸显出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和态度,存在明显的弊端,有待提出新的考核方案。

阅读全文

农村体考生训练思考

 

我校地处梅州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专业考生的生源,文化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为了让体育考生能顺利考上大学,我们就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选好体育专业考生人才   高校录取体育专业生既要看专业考试分数,又要看文化考试分数,只有两项都上了线才会被录取。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该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方面具有一定的天赋,这样的学生的训练成绩才会容易提高。(2)该生的文化成绩一定要处于中等水平,最好是理科方面的成绩比较好点,这样才不至于专业上线后因为文化成绩没有达到要求而上不了线。我们在组队选人时的做法是:文化科成绩参考其高二的学年考试成绩,而体育基础则通过测验来获得,测验项目就是高考测试项目。选择高考测试项目进行测验有两个好处:   一可以达到测验的目的,二为组队后的训练提供依据。   二、加强体育高考训练管理   1.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确定解决措施   组队初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体育训练的目的,进行入门引导;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手段和专项身体训练手段相结合;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积累比赛经验;培养意志品质;加强心理培训;同时在队伍管理中要坚持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一起抓。制订政策,鼓励两方面都进步的队员,鞭策拐角队员。   2.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安排全年训练具体任务   (1)学年度的训练计划要有明确的训练任务、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运动量,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单周计划较好。由于考生训练水平较低,应重点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发展一般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等,适当加大强度,减少运动量有利于考生体能的恢复。   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训练的量和强度要从小到大,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先安排走跑结合练习,如越野跑、变速跑等,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水平,适当调整间歇时间、重复次数和跑距。   主要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和有氧、无氧乳酸混合供能能力。   (2)力量素质是决定各项成绩的重要因素,没有力量成绩就不会有大的提高,而协调能力是决定力量发挥能动效应的关键,所以要安排力量素质与协调性练习交叉进行、共同发展。   根据学生训练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重量的杠铃蹲起、负重跳跃、负重加速跑、上坡跑,加强腿部及腰腹力量,运用十字往返跑、追逐跑和各种游戏来改善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   三、重视考生心理素质训练   1.以体育精神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是一项激发人的潜能的运动,我们要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不断增强考生的高考斗志,加强心理暗示,坚定奋斗目标。鞭策学生刻苦训练,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   2.加强自我管理,培养良好习惯   体育专业训练大多是利用早上、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的,而且要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取得好的成绩,还需要坚持日复一日的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注意发挥团队的作用,取得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支持,从队员的日常行为抓起,和他们交朋友,经常找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3.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是运动场上的灵魂,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就没有学生在考场上的良好发挥。针对农村中学学生比赛经验少、心理素质较差的特点,我们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如模拟考试,邀请父母、同学到场观看,播放观众噪音进行心理干扰,陌生的体育老师做裁判等。   对学生的日常训练数据、比赛成绩、模拟考试成绩进行详细记录,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高考要求,增强紧迫感,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自信。对表现异常、情绪有波动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采用合理的情绪疗法、放松练习、暂时转移注意点等方法来进行调节和治疗。   4.临场指挥为体育高考加分,尽最后一分努力   每场考试后成绩就出来了,教师进行临场指挥,对他们而言,就是提高0.1分,同时也决定能不能上线。   也就是,当一个项目考完,教师及时收集成绩,对分数进行总结,这对学生下一项目的考试帮助很大。   教无定法,实践证明有些训练措施对农村中学来讲,还是有借鉴作用的。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都应竭尽自己所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生成材的途径。

阅读全文

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实用性

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1.形成性

教师在每一个单元的小组阅读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都会不断通过课堂展示、小组讨论、个人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帮助小组及成员了解自己的英语阅读情况与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逐步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将根据不断掌握的信息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等做深入的调整与修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和评价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以一次期末考试结果来评定学生的学业表现,而是根据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和各个单元小组活动中的学习态度、表现、成绩等综合评价其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满足了合作学习要求的“形成性”。

2.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合作学习和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形成性评价,教师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到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课堂任务、评价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中,采用各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真正实现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3.多元性

在每一个单元的英语阅读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将对小组及成员做出评价,同时要求小组间进行互评、自评,小组成员自评,这正是形成性评价手段中的一种。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不是单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被鼓励积极参与到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中,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并反思其学习过程的意识,不断提高和完善,同时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及学生对于评价结果的认同度。

阅读全文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解析

【摘要】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产生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教育现状;对策

一、当今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一)教育教学方面

一是重知识轻能力。尽管从理念上看,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阶段,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也很普遍。测验命题讲解知识的细枝末节,忽略了记忆以外其它能力的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了多元能力的发展。二是片面追求分数。分数成为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而激发出的学习动机,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激发起的学习热情。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国外研究显示,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在有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而那些学习比较慢的学生在不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更积极有效。在小学低年级,分数对后进生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当众批评学生,甚至羞辱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许多成年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不能忘怀的是老师的一次表扬或一个意想不到的鼓励;同时,久久不能遗忘的是老师的蔑视或嘲讽。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考了高分,就被认为是好孩子,并获得奖励;而考得不好,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考试压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考试焦虑,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考试竞争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如抄袭、说谎、攻击性过强等。四是制约教学改革。由于测验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测验观念和测验内容及方法的变革都难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无法在实践中推行的事情时有所见。如学校开展“愉快学习”教学改革,但评价时仍然盯着学生在传统测验中的得分高低,则改革必然受阻。因为改革意味着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会对常规教学带来影响,不仅不能保证使学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时还会因追求一些素质发展使学生的某些分数下降。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有一些学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二)师资力量方面

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学校,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造成了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小学,这里管理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低,甚至相当部分教师长期在本地工作,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乡村中小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不如城镇,生活条件苦,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大。所以,长期以来,乡村中小学校教师调进城镇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乡村与城镇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衡.还有部分教师为了自己子女的前途着想,想尽一切办法调入城镇工作,这也是导致乡村的教师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另外,在乡村学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教师一旦出了名,就会被城镇的学校主动挖走,致使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无论骨干教师还是学科带头人,几乎都在城镇学校,只有个别的能留在乡村学校。再有-种类型的青年教师,刚刚在农村任教不久,由于父母和对象在城里,也没有长期扎根农村的思想,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都想方设法调入城镇。二是因信息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少,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三是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因素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难贯彻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四是因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五是因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的改变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的教师,特别是部分有技之长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非语数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六是教师队伍老龄化,导致农村小学校师资力量缺乏。

阅读全文

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当前,形成性评价国内各中医院校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普遍采用的评价体系。文章从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三方面分析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药学;课程教学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要求高校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明确要求:“开设中药学类专业的院校必须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实施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国家教育部政策指导下,逐步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课程教学评估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正积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研究形成性评价模式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

1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M.Scriven)于1967年在他的《评价方法论》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的,这一概念首先被应用于开发课程的评价,为了促进新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形成”所进行的评价[2]。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Bloom)第一次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而言的,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3]。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交流。在国外,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长时间实施的评估策略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强调评价者通过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达到自我提高。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通过不断沟通,互相修正自己的观点,共同完成这一互动过程[4]。

2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学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程大多传统理论强、实践性强。教师在以往的理论课教学中多采取讲授法,教学过程单调,学生听起来觉得很抽象,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各中医院校在不断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中药学类专业作为中医院校的核心专业,已经有多门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程尝试逐步引入形成性评价,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用中药的品种鉴别和质量评价。王添敏等[5]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包括理论课形成性评价、实验课形成性评价和实践环节形成性评价三个部分,采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登记和管理。该评价体系实施后,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6],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是中药学专业比较难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科学评价学生成绩,马瑜等[7]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药饮片的认识能力,掌握中药的性能功效与主治,形成临床正确辨证立法选用药技能。周蓓等[8]针对中药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中存在的考核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考核评价受教师单方主观因素影响大、评价结果反馈滞后等问题,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构建了中药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以求评价公开、公正、有效。谢谭芳等[9]设计的中药药剂学课程形成性评价采取课程作业、实践教学、课堂学习、专题讨论、平时学习、学习笔记等形式,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与结果反馈,达到了以教促学,以教促教的教学效果。史辑等[10]采取课堂提问、课间测验、课后作业、与学生交流及学生互评、注意观察等措施,将形成性评价引入中药炮制学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王楚盈等[11]建立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药理与中药药理实践教学的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三个不同实验体系,采用操作考试、互动等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考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张芳等[12]通过在中药商品学教学中采用随堂小考、分组专题调研与汇报、利用精品课程BBS版块进行教学互动交流的方式开展形成性评价,发现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孙志蓉等[13]采用平时成绩、作业、展示、总结性考试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获得对学生的综合性考核结果,实践证明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持续动力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曹雨诞等[14]采用期初诊断性评价,提高教学主动性;采用过程形成性评价,提高教学针对性;沿用期末总结性评价,提高教学实效性,将这综合教学评价方式在学校部分班级的中药分析课程教学中试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反思教学。马凤丽等[2]在方剂学教学中将学生最终成绩划分为考试模块和课堂模块,通过期中口试、期末考试、课堂提问、模拟处方训练、PBL教学、自主授课的方式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张延武[15]根据方剂学的课程特点,在实施形成性考核中设置方剂方歌背诵,并制订了促进方歌背诵的激励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林莺等[16]在中药植物学课程教学中通过阶段性测验、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和中药原植物识别的评价,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