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测量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测量学

测量学课改定位分析

本文作者:刘绍堂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一、引言

《测量学》可分《矿山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地质工程等测量》、《交通工程等测量》等,是土建、水利、电力、地质、地理、矿山、交通、规划、国土、房产、市政、港口、航海、农林、资源、环保、防灾、安全等专业的必修课,正式出版的测量学教材有百余种之多。这些教材按出版时间和讲授内容大致可分为经典的测量学、引入了新技术的测量学和现代测量学三大类。经典的测量学系统介绍了传统的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控制测量、碎部测量、测量误差等基本理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与地形图的测绘方法以及相应专业所需要的测量知识等。但由于出版年代较早,其课程滞后现象较为严重,表现在定位口径窄、内容陈旧、通用性差。上世纪末期引入了新技术的测量学,由于电子测距技术和“3S”技术的发展,一些测量学教材把光电测距、电子测角、全站仪测坐标、“3S”技术等分别作为一节加入到经典的测量学课程中,其优点是测量学内容有了新变化、新发展,其缺点是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引入仍停留在原理和概念性介绍的层面,实用性差。现代测量学是把现代测绘技术与传统测绘技术有机地进行融合,把“3S”融合于测角、测距、测高、定位与测设的整个作业过程之中。现代测量学是我们需要建设和完善的目标,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二、测量学教材的定位

非测绘专业测量学的“课程定位”问题,应该由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和技能需求分析而定。许多非测绘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对应专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他们只有少数人专门从事测绘工作,即便从事测绘工作也往往是管理测绘工作或者是兼职工程测量工作。非测绘专业学习测量学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工程测量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领会测绘科学技术在工程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要能把测绘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因此,非测绘专业学生还需要了解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概貌,并具有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测绘工作的能力。为之,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材不能定位在经典的以测图为主的测量学上,而应该定位在测绘科学技术或者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层面上。应该在讲解测绘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全面介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投影与地图编制、地理信息系统等的研究成果。教材应基本覆盖测绘科学中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及工程测量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编写《测量学》统编教材,一种方案是统一制定测量学基础部分的教材编写大纲,而各专业测量部分仍沿用教材编写习惯分专业编写;另一种方案是综合考虑各专业的需要,尽量兼顾多个专业的特点编写大纲和教材。就第二种方案而言,测量学应适用于土木、水利、地质采矿、交通、房地产、城市规划、地理、环境保护、农林、资源调查等非测绘专业。实际上经典的测量学定位对测绘学科的自身形象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因为非测绘专业大部分学生只有测量学这么一门测绘科学的课程,许多人毕业后因为缺乏对测绘科学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总认为测绘科学技术就是测量学,测量学就是测绘学。他们尚且如此,没有学过测量学的人对测绘科学技术了解到什么程度便可想而知。

三、测量学教材的内容

测量学教材内容应根据测量学教学大纲而组织,测量学教学大纲则应由对测量学的课程“定位”来确定。编写教材大纲和组织教材内容的原则是:(1)按课程体系要求,突出现代测绘教育的特色,以测绘科学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学为核心组织基本内容;(2)要合理选择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要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同时要正确处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达到教学内容合理、全面。测绘科学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内容应介绍有度;(3)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精炼性,各个章节之间应当尽量精练组合、相互协调、前后呼应、融为一体,避免内容的重复;(4)要注意高等教材的兼容性,体现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各行业中应用的针对性,教材应能供多个专业选用;(5)要注意新教材与《测绘学概论》的区别。对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为“定位”核心而言,测量学内容应该有:地球空间学科的基本理论;地球空间点位信息的采集工具,测绘仪器的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点位的测定与测设,地面模型的描述;GIS的概念及其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测绘技术的成果成图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等。

阅读全文

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方面对土地的需求与日剧增。土地管理事业随之迅速发展,地籍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地籍测绘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目前,在我国测绘工程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将此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必修课。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

1前言

“地籍测量学”主要是通过图、数、表的形式来表示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目前,各个国家对地籍测量系统有着很大的兴趣,而且在这个系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针对《地籍测量学》课程,结合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测绘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调整

2.1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传统地籍测量学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地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为满足现代地籍测量实务的需要,笔者认为该课程应涵盖以下内容: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数据统计、分析;房产调查与测量。

阅读全文

关于测量学的采矿工程论文

1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现状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材采用高井祥老师编写的《测量学》,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课堂授课为24课时,实验课8课时,内容设置如表1所示。实验课程主要开设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及全站仪认识与使用及地形图认读等内容。

1.2课程存在的问题

分析课程现状,目前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测量学课程的设置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较多,而学时较少

从测量基础理论知识到矿山测量的应用,课程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测量学科的相关知识,但只有24课时的课堂教学明显无法面面俱到,不得不对部分内容进行缩减,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不易保证,影响了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测量学学科实践教学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现代的教育者在教授学生时,不能停滞在单纯地传授知识的阶段,而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测量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建设领域的学科。据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学研究委员会的统计,在全国1000余所普通高校中,有400余所以上开设“测量学”课程[1]。在学科和专业教育中,它是一门很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很重要课程。笔者在《测量学》教学实践中,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的尝试。   一、理论教学中   1.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前沿信息   因《测量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测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测绘科技的发展动态,适时地将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观念、新方法,不断地引进和充实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了解测绘学科的新发展。同时,学生应经常参加生产实践,将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充实到学生的理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吸纳,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例如:在讲解“水准测量仪器”内容时,先介绍微倾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后介绍智能化数字水准仪,三种设备同时介绍,既讲明三个仪器的共同测量原理,又说明各自的区别,使学生理解一代仪器的不足正是具有特色的新一代仪器产生的创新点。这种讲授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师应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求解的内在动机,而不能让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例如:当讲到视距测量的时候,以“如何利用经纬仪塔尺等仪器确定某建筑物的高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资料。当然,在教材中现成答案是不存在的,须经过学生综合分析理解,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再做总结性讲解。学生通过主动求解掌握知识,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会学”而不是简单地“学会”。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结合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来介绍仪器的结构原理、公式推导及图表等内容,将繁琐和抽象的讲解变成形象和直观的视听信息,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多媒体教学不仅内容更加形象化、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还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课后老师将电子讲稿提供给学生自学、复习。   同时,教师还向学生推荐一些专业资源网站,,引导他们去访问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电子邮件、BBS、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解答释惑,形成师生交流、亲密合作的良好氛围,使网络成为学生自学、师生交流的第二课堂。   二、关于实践教学   测量学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学习又注重实践锻炼的学科,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在各学科和专业中测量学作为技术基础课,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要掌握基本应用技能,包括基本仪器的操作、基本测量方法、基本计算能力、基本绘图能力和撰写实习报告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课间和教学实习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测绘工作环境一般来说都比较艰苦,这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很好的锻炼。通过测量实习,增强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团结互助、协调一致的精神。   1.严谨有序的课间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在学习测量学理论期间,教师有计划地安排课间实习,以配合理论学习,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间实习要提出实习要求,明确实习内容、要点、注意事项等。学生通过课间实习养成严谨、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课间实习还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熟记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实习过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观测精度。另外也要适当安排一些创设环境问题的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做三四等水准测量实验之前,提出“为什么三四等水准测量要比普通水准测量精度高”?同学们带着问题细心实验并从中找到答案。   尽管他们的答案不一定准确、全面,但是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教师在课间实习中,要做到全程监控,随时指导。学生动手前,教师先做示范,保证学生动作的准确无误;学生实习中间,教师要随时校核其步骤与结果,纠正其不良习惯和非正规动作,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做完实验后,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报告。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生后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团队合作的教学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测量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以组为单位进行,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任务很难,需要组内人团结协作,团结协作的能力决定了一个组的工作效率。通过实习,学生将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从而有意识的调整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更加适应环境,更好的与人合作。  #p#分页标题#e# 在测量学实习分组上应考虑人员的组合问题,使他们在互相帮助下共同完成既定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把实践课的管理权下放给实习组组长,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另外,在各组间进行学习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实习过程中的激奋水平,使学生超水平地完成任务。   测绘工作环境一般来说都比较艰苦,这对学生的意志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测量实习可以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团结互助、协调一致的工作作风。   3.教师应把握“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要实现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把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前台”走入“后台”,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在各组间巡视,不是直接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热情地鼓励和启发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来独立地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中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不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众所周知,在测量工作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若不超过测量规范中的容许误差,其测量成果是合格的,否则,需要返工重测。有些学生有可能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私自变更原始数据,变超限为合格。如果此类事情发生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就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生命安全问题。因此,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学生今后从事测绘及相关行业的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在《测量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三个结合”[3],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与品德相结合,通过多维化、综合化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严谨、求实、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从另一方面看,教师也必须不断地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阅读全文

摄影测量学通识教育论文

一、我校与国内有关院校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情况

在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前,测绘学科本科有4个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图制图,虽然都要学习摄影测量学,但是各个专业间差异较大,如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测)对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生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摄影技术、航空与航天摄影技术、非地形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航测实验、航测外业实习、航测内业实习。而原解放军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摄影与空中摄影、航空摄影测量、航天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航测自动化、像片判绘(包括实习)、像片转绘,实践环节还包括航测外业实习。由于当时摄影测量教学中实验或实习内容涉及很多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测量仪器,一些院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当时只开设有工程测量专业。原武测工程测量专业在摄影测量学方面主要的课程有:摄影技术(一学期)、摄影测量学(一学期),但没有相关实习;而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设的摄影测量学相关课程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上、下两个学期)、工程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摄影测量实验、遥感实习;相较一些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其摄影测量方面的学时数已经偏多。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教学专业,现在本科阶段只有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方向之一,与原来工程测量专业比,摄影测量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但是该比重远低于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中的比重,并且由于总课时呈压缩态势,因此实际授课时间实际是在减少。随着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摄影测量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模拟、解析、数字3个阶段发展后,摄影测量快速进入了航空摄影测量与航天摄影测量并存的发展阶段;航空摄影发展到了模拟航空摄影和数码航空成像并存阶段,航天摄影(测绘卫星)完全实现了数字成像;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则实现了全数字化。为了适应摄影测量快速发展的情况,同济大学测量系在2005—2006学年开设了摄影测量学的双语教学,其他院校也对摄影测量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使得一方面涌现大量新知识点,现在本科教学中摄影测量方面涉及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研究结果,因此需要教授的内容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测绘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容都要涉及,而通识教育本身又需要挪出相当的学时进行通识类课程学习,造成的结果是在摄影测量方面,现在同济本科教学中相关的课程只有:摄影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及实践环节———摄影测量实习,并且其中作为专业主干课的“摄影测量基础”课时缩减为一周4课时(将来还将缩减为3课时),在这种背景下,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应如何开展,特别是主干课摄影测量基础教学如何开展,教学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过去的模拟摄影测量内容是否要涉及?怎样涉及?这些都须考虑。

二、通识教育下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探索

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摄影测量学在数学上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其他测绘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有较大的差异,也是一门非大众化的学科课程;但作为测绘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学习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及遥感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近、现代摄影测量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相关内容更新非常快,而且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日趋紧密,因此现阶段摄影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内容增多,二是内容改变多特别是涉及应用方面。而通识教育背景下,造成课时数紧缩,因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中须兼顾两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尤其要注意基础部分、拓展部分的比例安排,统筹考虑一般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且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深入的要求。结合摄影测量方面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摄影测量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在现在学时大大压缩的情况下,整个教学内容应强调基础性,为学生将来可能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应用,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单纯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并不多,比较多的从事工程测量,但现在工程测量这方面的仪器不少涉及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的应用,如工业场景监测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学生从事GIS数据处理的工作,其中会涉及不少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针对这些不同的学生,项目组成员认为“摄影测量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下,传授摄影测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建立摄影测量学基本框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中有关知识学习作准备。考虑到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方面课程分为摄影测量基础和数字摄影测量学两部分,而卫星影像几何处理集中在后续的遥感课程中讲授,且课时数有限,因此现在“摄影测量学基础”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应是:对摄影测量学的讲授内容侧重于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基本过程,使学生建立起摄影测量的基本思想,保证学生对摄影测量整体过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强摄影测量实际应用部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构建科学的“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

阅读全文

心理测量学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心理测量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心理测量学的教学相对比较困难。BOPPPS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型,包括引入、目的、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与总结六个步骤。本文以心理测量中信度概念为例,讨论了如何基于BOPPPS模型,对心理测量学课程进行改革与再设计。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BOPPPS;教学模型;课程设计

1心理测量学的意义与课程定位

测量是科学的基础。在心理学中,我们通常需要通过自我报告与行为观察评估相关变量,如“智力”“攻击性”等。心理测量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的课程,是心理学与教育学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心理测量课程既需要理解和记忆大量的重要概念,又需要掌握公式的计算与推导过程,可视为统计学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的混合,因而难度较大。本科生一般在大三学年学习心理测量,课程开设于心理统计、普通心理学等基础课之后,组织行为学、临床心理学等应用型课程之前,可以说心理测量学承担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1]。

2心理测量教学中的困难

在心理测量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些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以因人而异。前文说到,心理测量课需要统计与研究方法的基础,如果学生这些课程没有学好,学习心理测量会感到非常吃力。如何在课前评估学生基础水平,以及如何在学生基础不一的现实条件下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心理测量涉及面较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复杂计算,内容较多,如何在48个课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也是教师需要深入思索的。最后,心理测量可视为基础与应用的结合,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重视理论教学,单纯讲授灌输知识的方式,学生参与度低,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无法跨越,学生会觉得课程枯燥,师生间缺乏互动。

3BOPPPS教学模型简介

阅读全文

摄影测量学背景下通识教育论文

一、我校与国内有关院校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情况

在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前,测绘学科本科有4个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图制图,虽然都要学习摄影测量学,但是各个专业间差异较大,如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测)对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生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摄影技术、航空与航天摄影技术、非地形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航测实验、航测外业实习、航测内业实习。而原解放军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摄影与空中摄影、航空摄影测量、航天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航测自动化、像片判绘(包括实习)、像片转绘,实践环节还包括航测外业实习。由于当时摄影测量教学中实验或实习内容涉及很多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测量仪器,一些院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当时只开设有工程测量专业。原武测工程测量专业在摄影测量学方面主要的课程有:摄影技术(一学期)、摄影测量学(一学期),但没有相关实习;而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设的摄影测量学相关课程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上、下两个学期)、工程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摄影测量实验、遥感实习;相较一些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其摄影测量方面的学时数已经偏多。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教学专业,现在本科阶段只有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方向之一,与原来工程测量专业比,摄影测量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但是该比重远低于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中的比重,并且由于总课时呈压缩态势,因此实际授课时间实际是在减少。随着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摄影测量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模拟、解析、数字3个阶段发展后,摄影测量快速进入了航空摄影测量与航天摄影测量并存的发展阶段;航空摄影发展到了模拟航空摄影和数码航空成像并存阶段,航天摄影(测绘卫星)完全实现了数字成像;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则实现了全数字化。为了适应摄影测量快速发展的情况,同济大学测量系在2005—2006学年开设了摄影测量学的双语教学[9],其他院校也对摄影测量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10-11]。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使得一方面涌现大量新知识点,现在本科教学中摄影测量方面涉及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研究结果,因此需要教授的内容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测绘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容都要涉及,而通识教育本身又需要挪出相当的学时进行通识类课程学习,造成的结果是在摄影测量方面,现在同济本科教学中相关的课程只有:摄影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及实践环节———摄影测量实习,并且其中作为专业主干课的“摄影测量基础”课时缩减为一周4课时(将来还将缩减为3课时),在这种背景下,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应如何开展,特别是主干课摄影测量基础教学如何开展,教学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过去的模拟摄影测量内容是否要涉及?怎样涉及?这些都须考虑。

二、通识教育下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探索

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摄影测量学在数学上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其他测绘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有较大的差异,也是一门非大众化的学科课程;但作为测绘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学习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及遥感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近、现代摄影测量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相关内容更新非常快,而且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日趋紧密,因此现阶段摄影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内容增多,二是内容改变多特别是涉及应用方面。而通识教育背景下,造成课时数紧缩,因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中须兼顾两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尤其要注意基础部分、拓展部分的比例安排,统筹考虑一般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且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深入的要求。结合摄影测量方面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摄影测量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在现在学时大大压缩的情况下,整个教学内容应强调基础性,为学生将来可能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应用,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单纯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并不多,比较多的从事工程测量,但现在工程测量这方面的仪器不少涉及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的应用,如工业场景监测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学生从事GIS数据处理的工作,其中会涉及不少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针对这些不同的学生,项目组成员认为“摄影测量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下,传授摄影测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建立摄影测量学基本框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中有关知识学习作准备。考虑到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方面课程分为摄影测量基础和数字摄影测量学两部分,而卫星影像几何处理集中在后续的遥感课程中讲授,且课时数有限,因此现在“摄影测量学基础”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应是:对摄影测量学的讲授内容侧重于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基本过程,使学生建立起摄影测量的基本思想,保证学生对摄影测量整体过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强摄影测量实际应用部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构建科学的“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

阅读全文

心理测量学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帮助薄信用的客户获得贷款以改善他们的生活,鉴于心理测量学能够有效地对个体差异进行测量并对行为决策进行预测,很多征信机构或者信用评分公司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分。总结信贷市场上基于心理测量学的信用评分实践,发现该方法尽管可以很好地降低违约率,但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及普适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信用风险管理;信用评分;普惠金融

一、研究背景

据统计,全球有将近50%的成年人因缺少可以进行信用评估的数据被排除在信贷系统之外。为了帮助更多的个人和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扩大贷款的客户群,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很多征信机构或信用评分公司开始探索基于替代性数据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目前看来,使用的替代性数据包括公用事业支付记录、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和付款信息、心理测试数据以及少量社交媒体数据等。这其中,基于心理测量方法的信用评估受到推崇。心理测量是用来衡量个人态度、行为或在某种情况下认知能力的标准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心理测试数据可以预测还款意愿,并能生成帮助放贷机构评估借款申请人信用风险的信用评分。行为金融研究表明,个体差异解释了消费者偏离经济最优决策的原因[1],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与债务积累、消费支出模式以及规划和预算行为有关。比如,尽职尽责的人往往不会花钱购买超出他们负担的物品,一旦发生了购买行为,就会努力履行他们的责任,而缺乏自律和粗心预算则是个人债务积累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使用信贷之前用理性决策方法评估购买的人随后不太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在此基础上,Bernerth等人分析了心理测量结果和信用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责任心和信用评分成正相关关系,而宜人性和信用评分成负相关关系[2]。换句话说,越有责任心的人信用评分越高,而宜人性越高的人可能会因为性格中的信任、顺从和宽容等特质,容易为他人牺牲个人资源而做出无法实现的承诺,因而信用评分越低。目前,部分征信机构或信用评分公司基于心理测量学进行信用评分并将其进行了实际应用,其应用效果如何、存在哪些不足,都关系着信贷机构以及借款方的切身利益,是双方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征信机构和信用评分公司将心理测量学应用于信用评分的研究和实践结果,总结当前基于心理测量学的信用评分市场的现状与不足。

二、心理测量学与信用评分

(一)心理测量学的概念和历史演变

心理测量学是一门有关心理评估的科学,通常被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其影响远不止于此[3]。人们在很多时候都需要经历评估,比如在学校学习期间接受测试以衡量学生的表现;在学校学习结束时接受测试以获得学历证书;当需要通过信贷购买或申请抵押贷款时,必须填写以相同方式评分的表格。评估形式有很多种,包括面试、考试、实践等。但是,尽管应用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所有评估都有一套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它们应该是可靠的、有效的、标准化的、没有偏见的。评估方法有好有坏,而心理测量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估质量。心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都没有对个人日常生活产生这样的影响。心理测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SirFrancisGalton)对人类智力的演变特别感兴趣,他在1869年出版了《遗传天才:对其规律及结果的探究》一书。该书研究了人们拥有的不同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使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更优秀。这些差异正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心理测量学的早期理论和应用工作主要是为了测量智力。高尔顿在研究中设计并包含了心理测验。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JamesMckeenCattell)扩展了高尔顿的研究,并于188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测量实验室。他们开发的观察和分析技术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4]。心理测量学的另一个主要焦点是人格测试,目前已有一系列理论方法来概念化和衡量人格。一些为人熟知的工具包括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五因子模型(或“五大人格理论模型”)、个性与偏好量表,以及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等工具。这些测量工具在不同人群和许多语言版本中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测试与发展,结果表明其测试是有效的、可靠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