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策划培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施工企业安全质量精细化管理
摘要:
建筑施工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人员数量多、流动性大、项目分散、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特点,企业安全质量管控难度较大,本文从企业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队伍素质、安全投入、教育培训、方案策划等十个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推进施工企业安全质量精细化管理,确保企业安全质量形势稳定可控。
关键词:
施工企业;安全质量;精细化;管理
1引言
近年来,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质量主体责任,加大事故处罚和责任追究,安全质量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014年,中国中铁作为国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为加强工程项目管控,大力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在安全质量管理方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企业不断夯实安全质量管理基础,提升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打造本质安全型建筑施工企业。本文简要介绍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为基础,推进安全质量精细化管理,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2建全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标准
探析国家标准的成人教育培训服务
一、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
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制定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依据主要有国家法律、教育文献和培训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法律依据。教育法规方面有: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些文件指出: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文献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成人教育培训理论依据。终身教育理论、成人教育学理论、现代培训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等。这些理论指出: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人力资源开发是开发劳动力潜能的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人力资源开发又指为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或成长可能性,雇主为员工提供的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人需要终身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成人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开发,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活效益。实践依据。国家标准的制定,建立在成人教育培训实践基础上,是其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广泛实践的经验与问题的积淀,也成为国家标准制订过程的参考要素。
二、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
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由《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等组成。
(一)《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的主要内容
《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由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基础术语、流程术语、质量和成效术语、管理和组织术语、工作者术语等五个部分构成。“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基础术语”标准。《术语》对成人、成人教育培训、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教育培训提供方、教育培训顾客、教育培训相关方、继续教育、职业培训、非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岗位培训、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创业培训、成人学习者特性(成人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成人教育培训基本特性(工学结合整体性、针对性、灵活多样性、实效性)、成人教育培训原则、按需施教原则、参与性原则、学用一致原则等进行了定义。成人是达到法定成年标准的人。成人教育培训是培育成人道德价值、知识、技能和态度以满足要求的过程。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是为满足成人学习者需求所提供的成人教育培训活动。“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流程术语”标准。术语对需求分析、工作分析、组织分析、学习者分析等进行了定义。术语对等成人教育培训设计和策划、培训条件、培训环境、培训成本、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培训课程、课程开发、培训教材、培训实施、培训支持、培训前支持、培训中支持、培训后支持、培训技术、培训方式(现场式、远程式、行动式、自学式)、培训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拓展训练)、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成效评估、评估类型(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评估主体(自我评估、组织评估、社会评估)、评估内容(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结果评估)、评估方法(试考核法、实习法、工作成就取代法、综合评价法)、评估指标、评估尺度等进行了定义。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流程是将成人教育培训服务转化为教育培训成效的过程,由确定需求、设计策划、提供服务、评价成效、持续地监控与改进等部分组成。“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质量和成效术语”标准。术语对培训质量、培训有效性、培训效率、认知成果、技能成果、情感成果、绩效成果、社会资本积累等进行了定义。成人教育培训质量是是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满足成人学习者要求的程度。培训成效可以用认知成果、技能成果、情感成果、绩效成果、社会资本积累来衡量。“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管理和组织术语”标准。术语对教育培训管理、项目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组织、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组织资质等进行了定义。教育培训管理是教育培训组织对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所进行的指挥、控制、协调的活动。培训组织是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产品的组织。“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工作者术语”标准。术语对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工作者角色、培训管理师、培训师、培训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工作者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智能、工作者知识系列、工作者能力序列、工作者资质、职业资格证书等进行了定义。培训工作者是从事或组织成人教育培训的人。其中,培训管理师是从事培训市场分析、培训项目设计、行政管理、对培训实施过程予以支持、监控、评估的专业人员;培训师是从事培训课程和教材研发、以及成人教育培训教学实施的专业人员。
(二)《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的主要内容
教师培训中本土专家团队建设管理策略
当前,单纯的集中通识培训已不能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学科化、小组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针对性较强的学科培训显得越来越重要。重庆市长寿区教师进修学校利用“国培送教下乡”的契机,建立了一支本土专家团队,为真正落实“服务到村校”“送培到课堂”“指导到现场”“支持到校本”的“国培送教下乡”四大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科学选拔,奠定基础
专家团队是为培训服务的。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斯密斯在团队绩效曲线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绩效团队的五个特征:共同目标、优秀成员、开放沟通、共同责任和有效激励。结合国培送教下乡培训,长寿区提出了建成一支“两愿、三能、三会”的本土专家队伍,为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两愿”,即自愿参与、自愿服务;“三能”,即能策划、能组织、能改进;“三会”,即会计划、会指导、会总结。“两愿”需要具备积极、热心的态度,“三能”“三会”要求具有独立组织、指导培训小组的能力。本土专家团队比区外专家更熟悉本区的培训,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建立这样的培训专家团队,需要注重团队组建的程序,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报名门槛。要想报名成为本土专家团队的一员,必须是区级骨干教师以上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二是自愿报名。报名前,需向报名者讲明专家团队的任务、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由报名者自愿申报,以避免上岗后出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三是学校支持。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区里的要求统筹安排教师申报,确定推荐人选并上报。这既解决了人员分布的问题,又获得了学校的支持,可避免因自愿报名而导致人员分布失衡。四是分科建队。遴选组建了学前教育、小学语文和数学、初中语文和数学等6个学科40余人的国培送教专家团队,分学科与学段到现场进行指导,送培到课堂。五是动态管理。根据培训项目、专家使用情况、专家能力结构进行动态管理,对履职不佳、能力欠缺的人员进行调整,保证各培训小组的培训水平。六是政策支持。区教委发文,积极落实团队成员的责任义务、权利待遇和所在学校的支持方式。以上选拔程序和要求,统筹兼顾了项目办(即长寿区国陪项目办公室)、教师、学校三方面的需要,保证了团队人员“有意愿、有水平、有影响力”,为教师培训奠定了基础。
二、定制培训,提高能力
团队成员虽然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在区内本学科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从研训的角度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理论与实践、组织与指导等多角度与多层次的培训,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教研能力和培训能力。一是高端培训。一方面,依托国培,推荐专家团队成员参加重庆市2至6月的国培脱产培训。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接受与研制课程、制作课件、举办讲座等相关的综合性培训,使团队成员初步具备了培训者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根据研训能力制订培训内容。针对实践中需要的能力,组织团队成员赴西南大学参加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到吉林教育学院接受提高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等培训能力的培训,到南京晓庄学院参加校本教研的策划、组织、实施、评价等教研能力的培训,到深圳龙岗进修学校参加课程开发、课堂观察、课堂改进等研训能力的培训。还组织区级专项培训,并邀请区外专家就课堂诊断、教学改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培训方案的研制等对团队成员进行专题指导。二是返岗实践。要求团队成员回到所在学校进行实践操作,做到“上好一节示范课,做一次有较高水平的公开课评课,做一个专题讲座,策划组织一次校本培训”,以提高培训能力。同时,根据《长寿区教育系统区级以上优秀人才管理办法(试行)》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择试用成员的依据之一。这样,从示范、讲解、策划、组织等方面提升团队成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参与区级和更高级别的培训指导打下了基础。三是上岗锻炼。2015—2018年,长寿区选拔了36名团队成员送教下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上岗实战中,项目办通过“三好、四会、五导”指导团队成员开展工作。“三好”,即做好项目方案、项目工作计划和项目工作流程,以此指导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四会”,即在每个阶段启动前都要召开的工作培训会,由首席专家给团队成员讲明目的、要求、内容、方法、程序、时间等并答疑;问题研讨会,在每阶段开始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研讨、纠错、补救和预防;经验交流会,在每阶段结束后,召集团队成员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共同提高;工作总结会,在培训结束后,指导团队成员进行书面总结和会议总结并进行交流,促进其在反思中成长。“五导”,即通过《长寿区国培送教下乡工作指导意见》《长寿区国培送教诊断示范阶段工作指导意见》《长寿区国培送教研课磨课工作指导意见》《长寿区国培送教成果展示工作指导意见》《长寿区国培总结提升工作指导意见》对团队成员进行指导,在整个工作和“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开展前提出指导意见,从而保证团队成员的指导工作规范有效。
三、参与项目,发挥作用
坚持“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培训”的原则,项目办采取统一要求与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各小组的培训工作顺利推进。一是明确要求。项目办要求团队成员做实做好两项工作。其一,组织工作。组织诊断课,即组织团队成员开展诊断课、课后讨论、问卷和访谈活动,并写出小组诊断报告;组织示范课后的研讨,形成小组意见;组织研课磨课,形成研磨成果。其二,指导工作。项目办要求指导形成“三课三微”:指导小组研课,对目标、内容、资源、课型、结构、教法进行研究,形成“初讲课”;指导小组观课磨课,形成统一意见与“标准课”,并讲明原因;指导成果展示,对说课、上课、评课进行指导、修改,形成“精品课”,并代表小组展示。通过入校指导(指导专家进校指导学员上课、研讨)、示范指导(学员到指导专家所在学校观摩学习)和远程指导(通过网络指导学员)等方式,形成微课、微讲座和微故事,并在全班展示。二是落实到人。将送教培训的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6~8人,每个指导专家负责一个小组,组织和指导该组的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的培训。三是管理督导。采取“三化”管理,规范指导专家的培训工作。其一,栅格化。对每人的工作目标、内容、任务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其二,流程化。对指导专家的工作程序进行严格、具体的规定,要求其操作有据。其三,标准化。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方案的报批与实施,并进行小结,明确资料收集的内容和要求。项目组深入各小组,对每个小组的指导专家进行全过程督导,并根据学员的反馈、班主任的意见和督导情况,向指导人员提供及时反馈。四是展示激励。做好两个展示,发挥激励作用。其一,学员展示。在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阶段,每组都要推荐不同的学员进行说课、上课、评课和微课、微讲座、微故事展示,他们既代表小组,又体现小组的整体水平与专家的指导成果。其二,专家展示。在成果展示阶段,让各小组的指导专家分别展示自己的指导过程、指导方法和指导经验。国培送教下乡项目在制度层面设计的“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无法用集中专家讲座式的通识培训来完成,因此必须以课堂为载体,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问题式的培训。在此过程中,更新教师的理念,提升教师的能力,并使教师通过体验总结形成迁移能力,以此带动校本教研。这个过程的落实,需要既懂教师培训又懂学科教学、既能讲清道理又能做出示范的人来指导,而且要进行小组化的指导。所以,有无本土专家团队及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高低。长寿区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不断提高了本土专家团队的水平,也使国培送教下乡的实施得以提升。
电视新闻策划实务教学改革探索
一、专业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授课效果不理想
一方面,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度不够。相比于专业必修课来说,专业选修课一直被学生当做是配角,用处不大,只不过是凑学分而已,这样的认识致使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旷课逃课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和4G技术的普及,移动通讯工具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课堂教学也难以逃脱,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课堂内容吸引力不够也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
(二)专业选修课的备课任务重
专业选修课相对于专业必修课来说重要程度略居其次,但是它的备课难度却一点也不小,甚至,由于缺少成熟的教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等原因,专业选修课的备课难度要大于专业必修课,需要相关教师端正态度,付出巨大的努力。专业选修课中教授的基础知识及培养的技术能力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必须随着专业知识、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好一门专业选修课要比教好一门必修课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三)教学模式及考核机制不够灵活
从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本质上来说,其重点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其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应该灵活创新,和必修课有很大的区别。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选修课在教学模式上和必修课的区别并不大,考核方式有所区别但多数缺乏灵活性。种种限制使得专业选修课一方面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限。
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路径及实践
摘要:兴刊之道,人才为先,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期刊出版工作的特点,编辑人才梯队建设是一项持续、长期、动态的工程,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编辑人才提供成长的沃土是期刊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以煤炭科技期刊群为例,探讨了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的路径。规章制度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编辑成长的关键;选题策划、课题研究、鼓励编辑走出去、定期开展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的业务交流活动是激励编辑成长的有效手段;灌输终身学习理念、新老编辑共同进步是最终目标。通过构建聚才留人的生态圈,多种措施有机结合,以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编辑人才;编辑培训;人才培养;团队建设
一流的期刊需要一流的编辑人才。编辑人才是编辑部的关键力量,是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保障,是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宝。“人才强刊、人才兴刊”的理念[1]得到了广大同人的重视,纷纷通过各种举措加大编辑人才培养力度。于荣利[2]分析了技期刊资深编辑通过“传帮带”助力青年编辑成长的策略与路径。李晶等[3]指出继续教育培训是进一步提升编辑素质的重要途径,系列化、持续化地对编辑开展培训工作,可帮助编辑构建充实的知识体系。朱海涛[4]用实例证实,项目育人是促进编辑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杨红等[5]分析了媒体融合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已经举办四届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就是典型重视和培养青年人才成长的绝好平台,已成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期刊后备人才的重要园地。合理的编辑人才梯队关乎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命运[6],重视培养编辑的综合能力,建设一支懂专业、肯奉献、高效率的编辑团队尤为重要。但限于客观实际,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编辑人才队伍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刘恋等[7]分析了中国地质学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指出领军人才缺乏、专业骨干流失、结构比例失调,对高级编辑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制度是其不足,未来应加大编辑技能培训、对编辑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给予编辑足够的发展空间。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以此次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为契机,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通过建立合理的人才建设与培养机制,大力推动编辑人才的成长。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系统现有科技期刊50余种。2015年初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整合所属20本科技期刊的基础上,成立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出版传媒集团),现有编辑队伍近100人;直管《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洁净煤技术》《智能矿山》《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英文)》5本期刊,并设有新媒体事业部,运营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煤矿智能网2个服务平台以及5个期刊微信公众号,编辑团队近30人。出版传媒集团的成立,将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所属期刊编辑团结凝聚起来,为打造“中国煤科”精品期刊群,实现刊群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相比于单个编辑部的人才培养,集团化期刊人才培养更成体系。为此,尝试总结了近年来出版传媒集团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收获,以供同人借鉴和参考。
1制度是编辑人才成长的保障
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紧紧抓住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机遇,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和鼓励编辑成长,出版传媒集团一直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为期刊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构建制度化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制定了部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选题策划管理办法、期刊质量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资金使用报销管理办法、考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10余项。将管理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用制度管人、管事,代替领导管理、人情管理。二是年底考核方式定量化,确保重点工作优先完成。要求直管部门负责人和员工的考核从以前的无明确考核,变为以量化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督促各部门和员工个人制订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各部门全年围绕期刊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与影响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市场经营创收等工作,制订年度绩效考核表,不同工作赋予相应的权重。为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要求部门负责人每周提交工作总结和下周工作计划,倒逼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三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奖罚分明,激发编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向上进取之心。在上级单位员工评优的基础上,2020年出版传媒集团首次开展了员工单项评优和部门评优等活动,开展了“红烛奖”之优秀策划编辑、优秀数字编辑,优秀营销编辑、优秀编务评选活动,激励编辑奋勇争先,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相应的新闻也在上级单位官网、微信等平台上进行了报道宣传,这一做法后续也将在出版传媒集团所属期刊中推广。
2选题策划是编辑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选题策划是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选题策划最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则取决于编辑的业务能力。选题策划是编辑独立开展的一项工作,是检验编辑业务能力的试金石,是青年编辑迈向优秀编辑的重要一步。选题策划需要编辑与客座主编、约稿专家进行多次沟通,从选题调研到确定选题、从遴选专题主编到组稿约稿对象的确定,再到审稿退稿处理,后期推广宣传,无不体现了编辑的能力。出版传媒集团一直将选题策划作为培养编辑能力的重要抓手,为指导编辑做好选题前期策划与把关工作,提高组约稿件学术水平,制订了期刊选题策划管理办法,要求编辑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热点前沿,严格按照策划流程,每年至少策划出版1个重要选题,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这就要求编辑必须走出编辑部,与行业专家交流,全面了解学科发展现状与前沿研究,寻找报道热点,以确保专题出版后的影响力。经过几年的策划实践,编辑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编辑走进学术圈、结识专家资源、提升策划沟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律职业考试图书的历史演变与选题策划
【摘要】国家确立和改革法律职业准入制度,法律职业考试图书应运而生,成为法律图书市场的重要板块,而且不论是图书品种还是销售数额,都在法律图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律职业考试图书的策划与出版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图书,有其自身规律和特殊规则。随着2018年第一次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即将举行,法律职业考试图书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法律职业考试图书;司法考试;策划策略
一、法律职业考试图书的历史演变
对法律出版而言,法律职业考试图书的出版历史就是国家法治发展、法治进步和法治文明的历史。1986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司法行政部门开始施行全国律师资格考试,选拔出一大批法律专业人才,为我国律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期,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考试单独进行,分别由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负责实施。当时的法律从业人员主要由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组成,可以说,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和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考试开启了法律专业人才选拔的先河。这一时期的法律职业考试图书主要是考试主管机关编写审定的大纲和少量辅导资料,品种不多,市场化程度不高。2002年,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和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考试合二为一,改革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法律职业人员范围相应增加了公证员,由3类改变为4类。在政策层面,组成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在实施方面,考试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截至2017年,共举行16次国家司法考试。这一时期的法律职业考试图书百花齐放,除考试主管机关制定的考试大纲和考务机关编审的辅导用书外,图书品种多达几百种,主要由出版社自主编写、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编写或二者联合编写构成,市场化程度很高,市场竞争饱和。2018年,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国家司法考试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律职业人员由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4类增加为9类,即将初次担任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和行政机关中初次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公务员,一起纳入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按照《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报名资格条件、试卷学科组成、考试考查方式和重点等都将面临较大变化。因此,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图书也要因时、因势而变,准确把握政策走向,为考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备考服务,这是新时代法律出版人必须完成的答卷。
二、司法考试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策略
正如司法考试在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一样,司法考试类图书的策划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目前市场上几百种司法考试类图书可以做不同的分类:按内容划分,有教材或讲义类图书、法规类图书、真题及练习题类图书、专题或速记类图书4种;按作者类型划分,有司法考试主管机关、社会培训机构、出版社专题研究组织和部分一线名师个人著作等;按出版形式划分,有纸质出版物、VCD/DVD影像光盘、电子产品和在线数字产品等;按考试阶段划分,有前期产品、大纲和辅导用书配套产品及冲刺阶段产品等。司法考试类图书的目标读者十分明确,就是当年准备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因此,实用至上、助考成功是对司法考试类图书的基本要求。虽然读者对象非常明确,但由于考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悬殊——有法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本科生,还有非法学专业但向往从事法律职业的门外汉,以及多次参加司法考试分数总差一点点的“老司机”。因此如何做好细分市场,满足不同考生的个性化需求,使策划的图书实现预期,确实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司法考试的特点决定了法律职业考试图书选题策划应该遵守实用性、时效性、个性化、准确性和针对性五个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
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既包括对编辑部工作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人员的管理;既包括对工作流程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工作各个层面的管理。汪玲,夏黎明,汪晓等人认为,科技期刊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面期刊工作的各个方面、全程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和全员所有参与期刊工作的人员及工作对象的质量管理。本文对编辑工作全过程引进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即把PDCA循环法中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各个阶段分别对应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螺旋流动上升,以期对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提出建议,使期刊迈上新台阶。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所提出的,它诠释了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程序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这个程序的全部过程,即对某项工作的质量管理进行制订计划和组织实施、实现目标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一个不停顿的周而复始的运转的过程。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进一步完善每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发展与进步,即原地踏步还是持续进步(如图1所示)。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提出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个计划(P);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实施具体步骤(D);当完成这些工作以后要进行检查(C),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A)。在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我们全面引进、试行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组稿、审读、审改、审定、编辑加工、校样处理、刊发、总结等期刊工作的总体流程进行分析、检查、总结及改进。实践证明,采用PDCA循环法能有效地达到管理期刊质量的预期目标。 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PDCA循环法的四个阶段:P(计划PLAN):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环节D(实施DO):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环节C(检查CHECK):审定发稿、评估结果环节,总结本循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A(处理ACT):提出改进意见环节,为下一期循环提供改进和标准化推广建议
(一)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起点和依据。应在新年度来临之前,时间上应与上一年度最后一期期刊共同进行。依据上年度的总结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年度期刊的栏目策划、选题、组稿等工作。具体到栏目名称、实施负责人及完成时限等。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我们除加强宣传外,还组织每位编辑学习同类优秀期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栏目“区域经济”与“丝路经济”。拟定组稿计划,一方面约请知名专家撰稿,稿酬从优,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高职称、高学历,以稿件质量为选稿标准,多方吸引优秀稿件。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办出刊物特色。根据《财经理论研究》期刊的特点,我们努力办好财经理论方面的研究,突出刊物的理论性与专业性特色。我们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在网页上刊登《征稿启事》,不但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保障了一定数量的稿源。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在每一次循环组稿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来稿的质量及数量。
(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实质和核心阶段。需要将计划阶段的目标具体化,责任化。建立质量管理负责人及质量保证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及改进目标等落实到责任人身上。指定专职编辑、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等负责刊物的具体实施。首先依据计划阶段的组稿情况选择稿件,再依据统一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并设立审读制度,严把稿件编排质量关,建立健全期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一般期刊,都存在出版工作环节多,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又无形中就增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从人员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几个方面入手细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降低难度[5]。人员质量:重视对编辑人员质量管理的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召开编辑业务学习会,加强每位编辑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要求规范编校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主要从编辑编校工作与工作方法方面入手,狠抓关键环节和工序。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专门设立审读室,强调加强文章的审阅工作,多层次把关,将期刊质量做到最好。产品质量:主要从设计质量、纸张质量及印装质量等方面着手,把好形成成品的重要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期刊,几乎每篇论文中均有图和表,还有很多公式,因此狠抓图表质量是把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财经理论研究》每期内页图表近100项,每张图表的处理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些作者提供的图表经过排版,放大以后像素会降低,缺乏清晰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无法使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再加工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图表的排版业务,最终实现了适合本刊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图表纠错、排版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图表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和排版费用。
(三)检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关键和保障阶段,即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保证期刊的质量,就必须对刊物整个出版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检查组稿、选稿的恰当与否,还要检查编辑工作中的编校全过程,并将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如此,更何况一个编辑出版部门,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严格坚持《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三审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科学传播人才状况与教育需求探索
作者:吴琦来 蒋丽平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传播是指通过某些“方法、媒介、活动和对话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一种或者多种反映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科学传播也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其重要性已经超过科学传播本身,而开始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像《探索》这样的科普影视作品、《国家地理》这样的期刊正在形成科技、文化、艺术的强势传播体系,在全球传播着科学文化以及价值取向。据调查,我国2010年公民科学素养平均程度为3.27%(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水平),还不时上演着“地震抢盐”“张悟本事件”这样的闹剧,科学传播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是我国科学传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直接传播者。研究其科学传播人才状况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一、科协机关科学传播人才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概述
(一)推动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成为战略共识
科学传播正与科技创新一起成为支撑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综合实力。从美国1985年的“2061计划”、欧盟2001年的《科学与行动计划》、英国1985年的《公众理解科学》和2002年的《科学与社会》可以看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增进公众理解科学进而促进全民参与科学已经是各国的战略共识。近年,我国科学传播(科技传播)也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国家和公众对科学传播的实质性需求越来越迫切,推动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成了政府高层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为此,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等法规政策,为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科学传播主力军——中国各级科协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国各级科协是科学传播的核心力量。科协系统组织体系庞大(图1),而各级科协的机关对整个科协系统的科普工作起到一个领导、组织的作用,它既要策划组织,又要进行具体的科普工作。因此,科协机关的科学传播人才的素质、能力对整个科学传播工作影响重大。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对科协机关人才的研究很少,主要是整体数量的统计,而对与科学传播工作直接相关的人员的工作现状、教育需求的把握,对从事该类工作所需素养、能力等的调研基本是空白,而这些是各级科协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