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餐饮市场风险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餐饮企业关系营销的重要性
一、餐饮企业关系营销的重要性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服务性特征非常明显,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直接决定了顾客对企业的印象。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也反映着经营效果。如果员工对企业有不满意,很可能会把这种不满意情绪带给顾客,这会对企业长远发展埋下隐患。企业要想使顾客满意,首先必须让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多关注员工的满意状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感到有归属感。同时,员工与员工之间也必须紧密配合、相互协助,如果他们各自为阵,与其他员工勾心斗角,必然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关系营销也就荡然无存。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开展有效的关系营销活动对企业长期发展尤为重要。从外部关系营销来看,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成功,必须要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为做到这一点,企业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单一的顾客市场,它还包括顾客市场在内的其它几个市场。即顾客市场、供应商市场、分销商市场、竞争者市场、影响者市场。企业实施关系营销战略必须开发和促进与这几个市场的关系。其中,顾客市场是最重要的,其它都是支持性的市场。顾客市场居于核心地位,企业在其它几个市场上的关系营销也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餐饮企业开展关系营销活动就是重视开发并促进这几个市场的关系,从而将企业的营销活动与质量和顾客服务进行整合,以求得向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二、餐饮企业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
关系营销是一种全新的营销理论,被视为对原有营销思想的颠覆与革新,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关系营销在国外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国内餐饮企业也开始重视关系营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餐饮企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关系营销理解片面,欠缺战略高度关系营销是一项体系工程,目前大多餐饮企业开展的关系营销活动只是企业营销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的行为,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其他部门的多数员工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关系营销,更不会去有效的实施关系营销,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对此也是认识不够,没有把关系营销从上到下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去。由于在思想和行动上无法统一,最终导致企业关系营销活动陷入困境。
(二)员工欠缺长远眼光,过渡关注顾客单次消费
员工为了在发工资时增加提成和奖金,格外关注顾客的单次消费,至于日后顾客是否再来,会不会成为企业的老顾客,他们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顾客消费时不考虑顾客消费能力和实际需要,过分过量推荐高价位产品,致使顾客产生反感。员工缺乏对顾客服务的意识,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得失,导致部分顾客得不到满意而放弃顾客忠诚,最终企业流失顾客。
林业发展现况及其布局构想
1.西安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西安市以经济林、商品用材林、苗木花卉、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特种动植物等为主的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了31.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0.7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8.9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7亿元,结构比例为6∶3∶1。
第一产业主要有干果经济林产业、速生丰产林产业、中药材产业、苗木花卉产业、特种动植物产业和林下立体经济产业,2010年产值达到了20.72亿元。
第二产业主要为林产品加工经营业。目前,全市从事林产品经营加工及物流的企业共有485家,2010年产值8.98亿元。其中:加工制造业共有131家,年产值7.2亿元;木材经营企业共有354家,主要分布于雁塔、灞桥、长安等地。多以年产值1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年交易额1.7亿元。
第三产业主要为森林公园、依托森林开展的休闲文化业和“农家乐”等。2010年,全市森林旅游业年产值达到了1.87亿元,收入达到了1.08亿元。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交通业、餐饮业、加工业、种养殖业、零售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缓解了林区的就业压力,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林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林业总体产业化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
草地生态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摘要:结合乡村振兴和“一优两高”战略,分析探讨了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关键词: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三产融合;对策建议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是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中华水塔”和地球“第三级”之称,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全省近96%的区域是牧区,天然草场面积0.36亿hm2[1],居全国第四位。从2008年起,全省牧区走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道路,已实现纯牧业村和半农半牧业村草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2]。自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理念[3],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4],同年省委提出“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5]的发展要求,标志着青海开始探索草地生态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笔者通过调研分析青海省在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情,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对青海省及其它同类省份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最早是1994年日本今村奈良臣提出,即“六次产业”的概念[6];其后有学者认为产业融合始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7],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8],促使技术、产业、服务和市场三个层次的融合[9],使得两种或多种产业合成一体[10],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形成产业边界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11],也有学者认为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2]。笔者认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依托本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结合各类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新型组织,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应用现代化生产要素,完善利益机制,打破之前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纵向横向各环节融会贯通、各主体和谐共赢的良好产业形态。
1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在草地生态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青海六州牧区结合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地方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经多年富有成效的探索、创新与实践,逐渐孕育形成了4种主要的融合发展模式。
1.1联合发展型
此模式主要聚集在柴达木盆地等区域。由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自发组合,如“社社联合”“社场联合”“社企联合”,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以订单生产、投资入股或契约合同等形式,将双方利益联结起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其产业链条延长,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及抗风险能力,提高创收增收途径。如种、养合作社联合,养殖合作社与屠宰加工企业订单联合,养殖合作社与网络营销平台对接或与餐饮店等销售主体联合,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大家互利共赢。此模式较为灵活、方便,即避免了单个经营主体间的无序竞争,实现了更大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但其利益联结方式的稳定性较差,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问题较难处理,背信违约等现象时有发生,外加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整套针对联合发展的管理办法。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共10篇)
第一篇:企业营销管理策略
一、企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传统营销渠道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过去企业使用的传统营销模式对于现今的形势来说,具有高成本、低效益、不可控性等缺点,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新目标消费人群的要求,阻碍企业革新发展进程。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被引用到商业发展,经过不断实际操作研究,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发展对互联网技术发挥的作用依赖程度日益加深。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企业的营销模式逐渐不足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缺点日益明显,为解决传统模式发展的不足,企业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新型营销制度——网络营销制度。营销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消费群体进行交流沟通,简化企业营销流程,节约资金,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营销策略,提升营销水平,加强营销模式科学化、国际化。
(二)营销管理体制规范性加强
规范的营销管理可以对企业营销方案系统的分析、具体的计划及实行过程的指导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分析与掌握,来完善营销管理体制,以科学先进的方法来对营销方案进行管理。而对于企业来说,先进的营销管理体制首先要适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各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同,所需的管理方案就不同,制定管理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制定符合具体管理细节的管理方案。只有运用适合自身具体实际发展情况的管理方案才能使企业的营销方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规范营销管理体制才更有意义。
二、企业营销管理策略制定的原则
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安康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和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但还存在着农业园区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农企现代经营管理不足、抵御风险能力不够的问题。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大农业”发展、注重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面提升现代经营管理,以及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关键词:安康市;绿色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农业。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近年来,安康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和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绿色农业现成为秦巴山区发展最有力的支撑。安康市面积2.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辖1区9县和1个国家高新区,是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市。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建设“三个陕西”和陕南循环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安康市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汉江水质保护和建设美丽乡村为主线,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一县十镇十园”试点工程为载体,构建五大体系,实施十大工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2021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95.07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10.5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64元。
一、安康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和建设现状
(一)推广“猪沼园”循环种养模式
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安康市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实施“猪沼园”生态循环模式。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安康市沼气建设起步早,综合技术成熟,已完成“沼液养猪实验”“生态农业试验研究”等项目。并且,结合畜牧产业与现代园区建设发展需要,组织实施了“猪—沼—菜”“猪—沼—果”“猪—沼—茶”“猪—沼—粮(苕)”“猪—沼—桑(蚕)”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试验和示范研究,以及沼肥配送模式试验、示范研究工作,探索、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在汉滨、旬阳、平利等重点县区开展整县推进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通过项目实施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二)培育做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
水产养殖业融资状况
宁德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福州与温州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 一、宁德市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优势 (一)宁德市水产养殖资源优势明显。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新兴港口城市,宁德市的海岸线长达878公里,占全省海岸线长度的26.4%;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1/3;全市浅海、滩涂面积1244平方公里,海域资源丰富、水质肥沃、生物种类繁多,拥有海洋生物600多种,其中鱼类100多种,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基地,具有发展海水养殖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宁德市水产养殖业无论在福建省还是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水产业总产值54057亿元,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1.5%上升到2006年的41.5%;2006年全市普通养殖网箱数近28.6万口,占全国海水养殖网箱数量的近一半;2006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51350公顷,渔业总产量73.83亿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直接吸纳了20多万人的就业,还带动了全市渔需物资、海陆交通、电讯、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兴起。 (三)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单纯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的增加,转向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随着新的养殖技术和品种的不断推出,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国渔业科技示范县项目入户蕉城。 (四)沿海四县(市、区)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加工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宁德市水产品加工水平有所提高,冰鲜大黄鱼、鳗片、虾仁、章鱼头和藻类等系列产品加工份额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逐年提高。2006年水产品出货值6.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出货值的10.9%。水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农产品出口的首位。先后注册了“官井洋大黄鱼”、“二都蚶”、“鳌江紫菜”、“安瑞蛏”等10多个商标,并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益。 二、宁德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情况 (一)银行贷款积极支持水产养殖和加工 1.贷款投入不断增长。2006年宁德沿海县市农信社累计投入贷款4.09亿元,支持渔业养殖和海洋捕捞、深水作业,贷款余额约1.5亿元。一是大力支持海洋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先后投入贷款5000余万元,重点支持了三沙、沙江、长春等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新增海带、紫菜、海蛎养殖8000多亩。二是重点扶持有潜力的养殖大户,因地制宜地支持“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渔业专业化生产。着重支持大黄鱼、对虾、紫菜等贝藻蟹类特色优质水产品养殖。三是大力支持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海产品加工业,提高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贷款方式不断创新。一是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针对海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成本上升,农户养殖资金需求逐年增大,而养殖户想贷款却无相应的抵押物的状况,宁德市农村信用联社率先推出了海域权抵押贷款,利用养殖户持有的海域使用权证,将养殖的虾塘作为抵押物,在向发证机关办理抵押后,由农信社评估抵押物价值,据此办理贷款。2006年,霞浦县农村信用联社累计发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14户共80万元,贷款余额40万元,有效化解了养殖户资金“瓶颈”难题,增强了养殖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组建村级担保公司。以霞浦县石湖村为例,该村浅海滩涂广阔,具有发展海带养殖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石湖”牌海带产品远近闻名,目前全村752户、3066人,有八成劳力从事海带养殖与捕捞生产,是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海带生产基地。2007年6月,由该村农民出资成立了霞浦县石湖农业发展担保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万,股东195人,并按股金6倍以内的比例给村民提供贷款担保。目前已发放贷款120笔,金额400万元,其中单户农民获得的最大贷款金额为6万元。 (二)民间融资是水产养殖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由于银行信贷支持的力度与水产养殖业的资金需求不对称,使水产养殖业资金需求主要通过民间融资。从需求来看,1997年以来宁德市海水养殖规模开始急剧扩张,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大。但是直接给予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部分养殖户通过住房抵押贷款等方式从商业银行获得少量信贷资金间接投入水产养殖。据测算,宁德市2006年大黄鱼养殖产量4.1万吨,按养殖1年约8~9两的成鱼每斤9元左右的成本计算,需要投入流动资金10亿元,再加上网箱等固定成本投入,以每口1000元投入计算,全市28.6万口网箱约需投入3亿元,资金总需求达13亿元。从供给看,2006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对养殖业的贷款投入为4亿多元,加上养殖户以个人房产抵押获得的贷款,按个人住房贷款总额8%测算,约有2~3亿元,养殖户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支持为其资金需求总额的50%左右,近一半以上依靠自身积累和民间融资。从单笔贷款金额来看,水产养殖需投入资金较大,而农村信用社只对养殖、捕捞等提供小额信贷支持,一般不发放大额贷款。 三、金融支持渔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障碍分析 (一)养殖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近年来,养殖业的发展是一个规模急剧膨胀和依靠数量型增长的过程。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生产方式传统、养殖品种单一、经营分散、结构不合理和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信息滞后、缺乏各种有效保障等因素,制约了养殖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渔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没有形成真正的高中低档品种与多种生产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格局;同时,过度的养殖与开发及污染,导致海域环境质量下降,加大了信贷投入风险。随着沿海工业和海水养殖规模的急剧扩张,沿海人口骤增,大量生活垃圾、工业废水不断由陆地排入海中,导致海域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二)产业化水平较低。#p#分页标题#e# 水产品转化能力薄弱,精、深加工项目少,金融扶持难,水产品加工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因养殖产品的加工仍停留在低档次的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出口基础薄弱,产品受制于国际贸易壁垒或达不到国际卫生安全质量标准,严重制约着水产品出口创汇和养殖业增效。2006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量10.02万吨,仅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3.57%,实现水产品加工产值12.98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15.3%;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全市共有水产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仅23家,比重不足10%。2006年全社会渔业总产值83.12亿元,第一产业产值为55.91亿元,占67.23%,水产养殖仍以买卖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有待延伸。产业化服务水平低。一是销售体系不健全。营销基本是渔民自发行为,养殖户、经销户之间恶性竞争普遍存在,部分不法商贩造假、掺假,影响了行业声誉。二是政府管理不到位,科研、防疫卫生、市场信息等科技服务投入力度不足。三是行业自律组织匮乏。专业协会、商会局未能起到协调行业的作用。 (三)水产养殖业自然风险大。水产养殖业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大,一旦遭受损失往往得不到任何补偿。如2006年的“桑美”台风给宁德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受灾面积5.34万亩,经济损失11.9亿元。对银行信贷也产生了连带影响,据福鼎市农村信用联社统计,因“桑美”台风直接受灾贷款户5563户,直接经济损失4.03亿元,受到影响的贷款1.8亿元,预计贷款损失0.42亿元。 (四)水产养殖业担保难问题突出。一是养殖户缺乏足够的抵押品,信用和保证贷款成为农信社的主要贷款方式,使小额信贷的资产风险和贷后跟踪管理成本加大。据调查,农户因找不到担保人和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而得不到贷款支持的占72.44%以上。二是虽然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海域权证抵押和农村担保公司的尝试,但仍然没有普及推广。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养殖户的信用评价体系。农信社信贷等级评定方法对个人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缺乏一套切合地方实际、科学完善的评定办法,信用等级评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 (五)渔业保险缺失。专业性渔业保险和渔业相互保险等新型保险机构尚未建立,渔业及相关海洋产业保险法规不完善,险种少、保障低。而渔业和养殖业属于风险较大的弱势产业,一旦遭受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往往导致养殖户血本无归,基本得不到补偿。 四、拓宽融资渠道,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持 面对水产养殖业的巨大发展潜力,金融部门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抢抓机遇,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信贷投入机制,努力挖掘资源潜力,不断提高养殖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实施金融创新战略,增强信贷支持能力 1.推动小额信贷创新。一是管理创新,通过贷款成员自发地组成小组和中心,对小额信贷进行民主管理,以降低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二是业务创新,增加贷款额度、灵活掌握小额信贷的期限,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贷款环节。三是完善定价机制。要针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担保抵押状况、市场情况以及资金供求等综合因素进行贷款定价,在实现金融机构盈利的同时,强化风险评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2.创新抵押方式。要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将海域权证、船坞产权、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住宅作为有效抵押担保物,进一步丰富担保手段和担保物品种,使渔民和渔业加工企业的资产能够转化为金融部门认可的、可流转的信用手段。同时,建议产权机构要加快发证确权,抵押登记部门要简化登记手续,降低办证费用。为银行创新信贷业务提供空间。 3.创新管理制度。商业银行要根据水产养殖业的结构特征和布局调整方向,实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实行差异化的业务授权、客户准入、方式准入和产品准入条件。适度下放和扩大基层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合理界定信贷员的责任,对于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信贷资产沉淀,不应过多追究信贷人员的责任;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对增加信贷规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拓展与培养优质客户资源的信贷人员给予奖励。 4.创新服务手段。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要充分依托科技手段,积极发展银行卡事业,通过增加POS机、ATM机,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和个人支票等业务,加快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和拓展适合农村的各类金融产品,不断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二)确立金融支持重点,促进水产养殖业优化和升级 1.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要从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中,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以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2.支持渔民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要按照“绿色水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的标准,重点支持渔民引进和开发名、特、稀、优品种,如大力发展养殖滩涂鱼、石斑鱼、尖刀蛏、波部东风螺等本地珍稀品种;积极支持渔民开展多元化养殖,降低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比重,实现养殖结构科技化和环保化。 3.支持创立水产养殖业“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在水产养殖业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区域品牌”标准,对符合品牌质量的养殖品种和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和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创立品牌。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1.加快金融改革步伐。一是以农信社为载体,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增资扩股,取消县联社一级法人,以设区市为单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使农信社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二是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服务功能。要在开展经营性业务试点的基础上,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增加信贷品种,增设基层网点,改变目前县域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较少的状况。#p#分页标题#e# 2.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通过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组建服务“三农”的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机构,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流向农村,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3.加快保险体制改革,要针对水产养殖业和渔民需求,积极开发低费率、高保障、手续简便,等适合海洋养殖业的险种。探索推进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模式、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形式和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渔业保险试点,鼓励和支持保险业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创新业务。 4.积极推进农村担保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担保模式,在农村设立村级信用担保机构,组建由财政、村民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农业担保中介机构,为农户和农业生产提供担保服务。 5.建立与水产养殖业相适应的信用评级制度。要根据水产养殖户的情况和特点,遵循易行、实用及便捷的原则,从借款人的环境、品德、信用、资产、能力等方面对养殖户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已收集到的信息尽快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以实现信息共享。 (四)加强对民间融资的引导。 要进一步摸清民间融资规模、特征及活跃程度,加快研究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对民间融资的利率、期限、金额、交易方式等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规范,并引导其健康发展。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水产养殖业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如设立银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养殖业融资损失的补偿;也可采取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银行加大对水产养殖业贷款品种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对支持水产养殖业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税收优惠以及担保一定比例的风险资本,以降低银行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
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微(7篇)
第一篇:创业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
目前,创业项目在我国市场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经济活动。对创业项目的管理者和投资者来说,必须要具备承担较高风险的能力。因此,在创业项目的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加强项目的风险管理。而如何对创业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管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市场现状出发,对创业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
创业项目;风险管理;意见和措施
我国对创业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并不深入,因此在创业项目风险管理中,更需要我们立足当下,结合自身现状,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创业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一、创业项目及相关概念
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中的财务内部控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购物中心”已从一线城市迅速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形成了地方经济、就业、税收的新增长点,也逐步的奠定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发展中的管理水平的欠缺,特别是财务内部控制能力的不足,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随着规模的扩张而不断增大。下文从购物中心财务内控角度阐述内控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内控关键控制点及相应对策。为实现企业自身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购物中心;财务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对策
一、购物中心与财务内部控制概述
购物中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有计划地集结在一起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服务的综合性商业集合体。这种商业集合体内通常包含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商铺,主要涵盖综合超市、专卖店、餐饮店、影院、KTV以及娱乐健身休闲等业态;它一般由投资者根据分析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然后进行招商租赁及运营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整合各项资源,进而提升商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财务内部控制属于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分支,它是企业为实现财务活动预期目标,利用控制论的主要原理和方法来实现对企业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的约束、规范和评价等一系列的程序、技术和手段的总称。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保障资产的安全、准确;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资金不受损失;经营不出现风险等。其常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有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全面预算控制、风险防范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和内部报告控制等。
二、购物中心的特点及财务内部控制对其的积极作用
购物中心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购物中心是不动产的持有者、资产规模较大,一般属于“重资产”型的商业企业,二是购物中心的管理规模较大,所涉及的范围业态类型较广,财务管控较为复杂且难度较大。因此,财务内部控制对于购物中心来说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首先,财务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健全并有效运行是购物中心防范和控制运营风险的基础;购物中心重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率低,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必须要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来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约束,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促使资产保值增值。其次,购物中心的管理规模较大,业务所涉及的范围业态类型较广,决定了其必须依赖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来实现对企业所涉及的财务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稳定运行。
三、现阶段购物中心财务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关键控制点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