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文化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财政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财政文化论文

交互式网络出版前期准备工作

1数字期刊平台的建设及云数字出版

软件的开发实现交互式网络出版方式转型,最关键的是具备强大的数字内容资源平台和云出版服务体系。在图书方面,国内外已有多家数据公司构建电子书平台,国外如亚马逊Kindle电子内容平台,国内如汉王书城、盛大云中商城等。学术期刊的内容是比较独立的,拥有特定的读者对象,很适合自辟一个数字期刊平台,提供版权管理、云存储和数据分析等服务。这样一个完整的、大规模的数字期刊网络平台,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管理、大型数据公司如中国知网开发是比较合适的。继而是云数字出版软件的开发,保证出版单位均可自主上传数字期刊,上传的期刊后期可进行在线出版评论和注释。在欧洲《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交互式开放存取办刊模式中,审稿意见是在线公布的,其他感兴趣者也可在线评论文章,作者也可在线回复审稿人或其他人的问题并进行讨论;所有在线评论均可存档,且这些评论(建议、讨论等)跟文章正文一样作为正式刊发的内容,可被引用。从技术角度看,数字期刊平台的建设及云数字出版软件的开发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2014年4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及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向出版界明确提出: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提升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模式。近年来,我们国家也确实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论文数字化平台、版权在线交易平台和出版资源库的建立,同时鼓励各平台间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出版内容以及行业数据的跨平台互通共享。国家财政部也通过成立一些基金项目如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出版基金等给予重点支持。政策和研发资金的支持,使科技学术期刊的交互式网络出版充满了希望。

2解决开放获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科技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是促进学术的百家争鸣,快速传播新的科研成果,传递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而免费开放获取方式最符合这一理念,方便读者阅读引用。国外的开放获取期刊正在不断产生和发展,而我国目前也有600多种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开放出版。交互式网络出版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促进学术交流,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故其同样提倡免费开放获取方式,但开放获取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经济利益,无论是期刊单位还是出版平台均不能通过发行获利。与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相比,网络出版无需印刷装订等环节,出版费用大大降低,但在数字期刊平台出版、管理同样要付费,那这笔费用谁来付?开放获取等同于取消了版权转让费,期刊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而任何一种期刊运作都是有成本的,开放获取期刊也不例外。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经济问题不容乐观,尤其是自负盈亏的中小型期刊以及由主办方和期刊社共同承担运作经费的期刊。由主办方全额提供各项运作经费的期刊,虽然表面上看似不用担心经费问题,但大多主办方也是以盈利为导向,对于亏损的期刊包袱不知道还肯背多久。因此,经济效益必然成为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最大阻力因素。目前,作者支付模式是国外开放获取期刊最主要的一种成本弥补手段,也就是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论文处理费如版面费,读者可以免费使用。然而,国内作者本来就要承担一笔价格不菲的版面费,再额外收取出版费用,负担未免过重。虽然只是学术论文的作者,但是他们作了研究、写了论文,付出的汗水不比文学作者少,可是当他们无私地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不仅没有稿费,还要自己承担高额的出版费用,这未免太不公平了。未来的交互式学术电子期刊最好免收作者的版面费及出版费,极大程度上减轻科研人员在投稿方面的经济障碍,大力支持科研活动。我国学术期刊多数是由学(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办,与国外主要由出版商经营学术期刊的模式不同。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开放获取期刊做法的同时,需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期刊运转经费保障模式,解决期刊实行开放获取的后顾之忧。也许不久的将来,待我国的国力进一步强盛以后,学术期刊也能像义务教育一样,得到国家的全额资助,我们的编辑也能像老师一样,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需为办刊经费发愁。

阅读全文

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的应用

[提要]本文整理了中国知网中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理清该研究主题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热点;同时,结合文献分析发现的优点和问题,采用SWOT法对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PPP模式;棚户区改造;文献;SWOT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但是棚户区改造又是一项准公共物品,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现阶段未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商业价值较低、实施难度较大的工程,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资金问题。近年来,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连续发文,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工程(PPP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

(一)PPP模式。目前,关于PPP模式的起源,一般认为英国的PFI模式是现代PPP模式的发端。20世纪80年代,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在公路、水务、国防、教育等方面大规模推行私有化,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来共同经营提供公共服务。1992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拉蒙特将撒切尔夫人在公共服务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命名为私人融资计划(PFI),现代PPP模式由此萌芽。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统一PPP模式的定义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贾康和孙洁根据人们对PPP的认识,并结合国内外机构和专家的观点,就PPP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

(二)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通常指建成区范围内平方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一般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等。棚户区改造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根据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要全面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加强组织领导,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二、基于文献计量层面分析

阅读全文

学术论文注释编辑过程中的问题

编辑在编校学术论文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注释问题。这些注释问题影响学术论文的流畅性、严谨性和清晰性。各种注释问题是作者没有掌握注释写作要领造成的。编辑在编校过程中,通过与作者耐心细致、充分有效的沟通,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术论文中的一些注释问题。本文拟分析编辑在编校学术论文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注释问题,分析其不当之处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一、常见注释编辑问题

1.注释位置不当

注释位置不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释的整体位置不当。目前,学术期刊上学术论文中,注释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页末注”,一种是“文末注”。“页末注”是指学术论文正文中每出现需要注释的部分,就会有一个注释号,并以上角标形式出现,相应地,在当页的左下角,把注释的信息呈现出来,如果该页有多个需要注释的部分,就列出多个注释号,该页的左下角就按顺序把这些注释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下一页出现新的注释,则以页为单位另排注释序号,并在该页左下角呈现注释信息。“文末注”是指学术论文正文中需要注释的部分从前到后按顺序编注释号,并以上角标形式出现,最后在文章末尾以注释号为序,把注释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页末注”和“文末注”各有千秋,也被不同学术期刊采用。“页末注”节省空间,方便读者阅读。“文末注”整齐划一,美观大方。注释的整体位置不当,主要是针对“文末注”的形式而言。一些作者提交的论文,会把“文末注”的注释整体放在学术论文的最末。这显然是欠妥当的。我们翻阅了大量科技杂志,发现学术论文的“文末注”的注释整体一般放在参考文献之前。注释位置不当的另一个表现是在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结论处加注。一篇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结论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部分应该语意清晰、信息显豁。对这些部分中的某个信息进行注释也是不当的。下面是某论文结尾处增加注释的例子。

2.注释内容烦琐

注释内容烦琐主要有两种表现样态。一是在正文中和注释中分别用不同语言陈述相同的观点。有些作者在正文中陈述了一个外国学者的观点,该观点是作者直接从英语原文中翻译过来的,但是作者还要以注释的形式列出该观点的原文。这样的注释显得非常烦琐,甚至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注释内容烦琐的另一种表现是注释和参考文献内容重复。一些学术论文中已列出许多注释,说明了引文或观点的出处,已包括了具体的作者、页码、出版者、出版时间等信息,但在参考文献中,还是再次一一列出上述信息。有些学术论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仅是格式不同,如参考文献标注了文献识别码,而注释则没有。有些学术论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和内容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排列顺序不同。许多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中,此类现象非常普遍。

3.注释表述不清

注释的根本功能是引导读者清晰理解相关信息,并给读者更多的信息,以方便读者查阅相关信息,但是一些学术论文中的注释却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究其原因,作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或是作者由于自身喜好或自身具有的逻辑判断能力,不能清晰地确定注释中的内容。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分析3篇

(一)

一、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

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决定了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应该被社会共享。并且也是由于该特点,决定了使用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由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农业生产者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其次,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资与农产品经营服务。农业科技、信息等属于知识结构中容易传播的一类,根据其消费上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的不同,有的属于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投资;有的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私人部门给予补贴。最后,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除了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但是其效益具有外溢性,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决定了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综上所述,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当然,需要明确一点,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不代表其就是公共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农业推广服务是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属于私人物品。

二、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组织结构、推广方式等在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

1、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我国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总量偏低,导致了虽然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的比重不低但总量低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不足发达国家的30%。从推广项目来看,其地区投资结构、行业投资结构均表现出不均衡性。从农业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占了近90%,业务经费仅有10%左右。由于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推广的有效开展,是其投资效益不高。

阅读全文

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探析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阅读全文

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高路径

引言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长期以来对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中国现有科技期刊5000多种,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系统主办,中国科技期刊已呈现“三分天下”之势,高校学术期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学术期刊中坚力量的高校期刊,近年来发展迅猛,整体质量逐步提高,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期刊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中拥有话语权的则是凤毛麟角,能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更是屈指可数,离真正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状况与作为教育大国和科技大国的我国是不匹配的,没有真正反映出目前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发展与繁荣景象。21世纪以来,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大量使用,革新了高校期刊传播技术,同时也加强了国内高校期刊与国外优秀期刊的联系。我国期刊要想在国际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要前提是提升国内高校期刊的影响力,因此有实力的高校以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作为重要目标并为之努力,创办英文科技期刊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3]。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20172018年度其共收录的来源期刊中,英文期刊201种,中文期刊1028种。目前,许多有实力的高校已经创办了中、英文双版期刊,在论文的排版格式、表格形式和摘要等方面都模仿国外主流期刊,以期引起国际优秀期刊及作者、读者的关注,增加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检索的成功率。但在求变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英文期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只是将中文论文翻译过去,并没有真正形成学术交流的互动。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期刊国际化不仅是搭建中国与外国平等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适应国际现代期刊出版业的发展潮流,更是提高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探索提高我国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提高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意义

1.1展示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18年1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高校有2000多所,创办期刊有2500多种,但高校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迫切希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我国也需要更加开放和拥抱世界。然而,我国学者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的见解往往不被国际所关注,更谈不上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诉求也难以被认同甚至被曲解。此时,只有通过交流平台和渠道的建立,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沟通,才能让中国和世界彼此了解。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为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的指示,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专项支持。国家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介,已经不单纯是传播文化,更是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为了顺应这一需要,较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中国学者优秀的研究成果,以国外读者能够读懂的文字表达方式传播出去。而高校期刊平台,正是世界了解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担负着一定的重任。因此,提高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优秀期刊率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中,通过大众媒体、建立网站或者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出去,让世界各国互相了解,分享科技与经济成果。例如,国际知名出版集团会将所属期刊的内容共享到社交网站上,有些期刊通过开通博客或自媒体将期刊内容发表到博客上,吸引读者,宣传期刊。中国知网创办的“OKMS机构知识管理及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媒体、沉淀知识资产的知识仓库,成为集研究、学习、创新、共享于一体的,面向具体问题的多媒体、多模式、多终端的群体实时协同研究、研讨和创作平台,实现了机构内外各种知识资源的一站式发现和获取[5]。当前,高校期刊已逐步认识到信息及数字化技术发展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正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提升自身实力,追赶优秀,以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的需求。

阅读全文

文学史同人写作分析

本文作者:史习斌 单位: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近些年来,关于“同人”的话题在文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者或是对同人团体的媒介活动、人事变化、思想轨迹等做单一考察,或是对单个的同人刊物做全面研究。事实上,要想从同人的角度深入讨论这些问题,需要对同人的所指做出清晰厘定,对同人团体和同人刊物的同人因素进行准确分析,对与同人相关的媒介活动尤其是写作活动进行系统而独立的梳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同人的存在和写作方式所具有的文学和文化意义,才能避免用大而不当的同人概念笼统地涵盖包含着诸多非同人要素的团体和刊物。为此,笔者拟将同人写作作为与个体创作和集体写作并列的一种写作方式单独提出,以现代中国文学(文化)史上重要的同人群体新月派的写作实践为例,论述同人写作的内涵特点、典型方式和意义及影响,以期凸显这一独特写作方式的横向状貌和群体性价值。

同人与同人写作

20世纪以来,随着政治控制的逐步削弱、文化规训的不断失效、西学价值观念的冲击、科举制度的终结、大学教育的启蒙和留学运动的发展,传统读书人逐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其在行为方式、精神气质、信仰与价值追求等方面都产生了新变。不仅“个体”的自由独立与“人”的现代性格得以彰显,而且作为个体集合的“群”的现代聚合形式也得到较大发展。同人群体便是这种聚合形式的典型代表。正是在同人聚合成为一种新的合群形式,同人刊物成为同人群体诉求表达的载体与平台这一背景下,才出现了同人写作这一特殊的写作现象和方式。那么,究竟何谓同人写作?总的来说,同人写作是同人之间就某一观念、议题或认同的目标进行各自表达,借助同人刊物集中发表的一种非集体的群体聚合的写作方式。同人讲究的是“志同道合”,同人间自发或自然粘合在一起,不具有社团组织章程严格的事先约定性。同人们以言论、文化来影响社会,以文学来建设文化,他们通过聚餐、沙龙和同人书信等形式来联系感情、讨论问题,通过创办非官方的同人刊物开拓媒介阵地,通过写作活动进行文学理论提倡、创作实践尝试和观点的发言发声,从而实现同人的社会参与、专业责任和自我价值。

首先,同人写作是介于个人创作与集体写作之间的一种合作写作的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集体写作是伴随着革命文学的兴起从苏联引进的一种写作方法和文学生产方式,经过抗战救亡的特殊需要和解放区的规范、培养逐渐形成模式,在新政权建立之后的“十七年”文学和“”文学书写中达到顶峰。集体写作的发展与成熟自有其独特的功效,但对个人创作的独立与创造造成冲击和掩盖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同人写作不同于集体写作:它没有集体写作那么统一的创作主旨,不是集体署名,也不是各人写作然后集体统稿修改,相反,参与写作的个体同人自身有较强的独立性,体现出接近于个人创作的个体特殊性;集体写作将意识形态性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放在首位,强调集体写、写集体,注重表达集体意识、集体精神与集体形象,同人写作则是五四启蒙精神的延续和深化,在文学上多为对文学革命的反思与重建;集体写作看重群众基础和大众化效果,同人写作是知识分子的精英化书写和文学实验。同人写作也不同于完全独立的个人创作:个人创作是完全独立和自由的,个体风格明显,而同人写作势必会受到同人共同思想、约定的写作主旨甚至同人刊物等媒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同时,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群体特征和同人色彩。其次,同人写作是同人们为同人刊物进行的有明确目的和清晰目标的写作。同人写作以同人刊物为中心,同人刊物是其表达平台,一旦这个平台失去了,同人写作也就失去了聚集能量的磁石。同人写作是伴随着同人期刊的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彰显个人主义的五四文化精神与之相适应的个人创作方式不再一潮涌动,朝着集体写作方向发展的革命文学转向与左翼文学思潮尚未固化,客观上为同人期刊的繁荣和同人写作的勃兴提供了机会。

同人刊物由同人合伙创办和经营,编者群和作者群高度一体化,变为“用稿封闭,较少采用外稿,稿件多为同人撰写,而且没有稿酬”,编辑也多是义务劳动。严格地界定,“‘五四’运动以后,所有的新文化阵营中刊物,差不多都是同人杂志”1的说法可能略显宽泛,但其数量也不少,从《新青年》(3至6卷)到《新潮》《创造》《语丝》《新月》等,同人刊物一度呈现繁荣之势,同人写作也成为一种显在的文本生产方式。直到40年代,仍有《希望》等将自身“不合时宜”地定位为同人刊物。新中国成立之后,同人刊物的创办增加了更多的政治和政策风险,同人写作也随着同人刊物的日益衰落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再次,同人写作以同人之间共同的“志”与“道”的存在为基础,以同人群体的存在为前提。一旦这种共同的精神基础和组织前提发生了变化,同人写作也就不复存在了。例如,新月同人的骨干成员聚合的主体价值观念是以个体本位为主的自由主义思想,这一群体的几个关键人物中,徐志摩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2,胡适曾不止一次地说,“狮子老虎永远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结队”3,梁实秋也曾明确表示,“《新月》一批人都是坚强的个人主义者,谁也不愿追随在别人之后”4。他们都是极具个性而又关注公共利益的人文知识分子。以新格律诗创作为主的文学写作者和以争自由、争法治、讲人权为主的政论文写作者,是新月同人中的两个次同人群体。从《诗镌》《剧刊》到《新月》月刊在2卷2期对编辑者做出调整5,新月同人写作基本以文学为主;从梁实秋执掌《新月》开始“谈政治”,胡适引领“人权大战”,新月同人写作转向政论文为主;《新月》后期显示出对文学的回归,1931年创办的《诗刊》则是新月同人中的文学写作者在《新月》之外回归文学的努力。

“热衷文学”与“转向政论”的不同侧重是这两个次同人群体的分歧,各自的妥协和总体的认同则是同人群体尚能存在的底线。直到《新月》终刊,同人解散,同人写作也随之停歇。因而可以说,同人写作是一种在同人精神与价值的感召和坚守之下从事的阶段性的写作活动,具有历史性。最后,同人写作是一种超越文学的文化写作,或者叫做大文学写作。无疑,文学写作是同人写作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领域,但不能完全涵盖同人写作。因为文学的非功利审美特点和对人产生影响的长期性,使得同人文学写作有时并不能满足同人们表达观点、改良思想文化的直接性和迫切性需求。在新青年同人的文学革命中,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四大“台柱”都不是作家,他们写作的成品不是审美的文学作品(当然不排除其文章的文学性成就),而是表达思想见解、用语言文学的变革来改良社会和启蒙大众的文章。新月派同人的政论文章,涉及政治、法律、人权、教育、财政等内容,虽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使用的却不是纯粹文学创作的形式,体现的也是同人写作的文化性特点。所以,对于同人写作而言,文化写作的光华很多时候会盖过文学写作。#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该文通过论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前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建立基于培养质量的过程体系中,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创新培养模式,强化质量建设,形成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导师责任制,提高导师培养质量;建立标准的研究生评价监督体系,重视学术严谨性;同时要建立灵活多变的培养机制,加强同其他科研机构、校外实践单位的合作,以期形成长期的良性培养机制。

关键词:培养质量;研究生;体系建设

我国教育部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指出,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要统筹建构质量保证体系,寻找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以后的充分就业打下良好基础[1]。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相继印发了关于研究生质量培养的一系列质量保障和监督措施,逐渐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质量保障内生动力的核心要素。本文将通过讨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于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的建设策略,希望对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已经迈上了新台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框架内,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将质量文化纳入高校建设中,旨在培养师生追求卓越文化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其对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认同感,促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的大学质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高校自觉营造高标准质量文化氛围,从组织层面研究质量实践活动,让师生认同“以质量为中心”的理念[2]。另一方面,高校承载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学术和科研充满敬畏和尊重,培养师生崇尚学术、自由探索以及为了学术甘于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而形成关系民族和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高校、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自我实践活动深化质量文化内涵,使质量文化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元素,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研究生教育文化建设体系中,导师要始终将质量文化放在培养的第一位,树立起“质量为先”的培养理念和“以生为本”的责任意识,将质量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以质量为准绳,追求卓越的培养质量。

2基于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导师指导的专注度不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导师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责任意识不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较少,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迫于科研项目申请、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压力,导师很难将注意力专注于培养研究生的道德素养、人格品行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