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财政收入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虚增形成与预防对策

 

近年来,由于产值、梢售收入等指标的水分过高,许多地方改用封政收入来衡t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人们认为,封政收入的来源主要是税收,是亦硬打硬的钱来支排的,所以对政收入也被称为“最实的数字”。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本应该“最实的数字”也被注了水,一些地方对政收入也出现了失真现象。   一、财政收入盛增的主要体现   (一)对政收入毅据信息失真问题产重。目前,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亥吃卯枚,即在当期应纳税毅不足以完成收入任务时,采取预征、预借等手段将纳税人后期(即还没有实现的)应纳的税毅提前移入本期入库的方法;二是应退不退,对那些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先征后退的税收,采取不予退还或延期退还的办法,以保证当期税收收入的相对增长;三是空转,就封政、税务、金融三家联手开单据作手续,虚列财政支出,皮增封政收入;四是引税,将不属于本地区的税收人为地在本地区入库,实行异地入库,以达到本地税收增长的目的;五是列收列支,封政将预算外收入列入预算内,实行封政虚收虚支。   (二)对欢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封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这使得财政收入总t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封政也难以满足杜会经济发展的支出需要,必然导致财政收支困难,对政收入质t也就难以提高。   (三)说收占对政收入的比重不高。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封政收入管理,非税收入得到了较好的规范,因此,税收占对政收入的比t在不断提高,但这一比重仍然不商,政府收费等非税收入占材政收入比重还相当高,这在县乡尤为突出。   (四)对政收入征收成本校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美国、日本、加幸大、法国等国家的税收征税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在0.6%、0.8%、1.6%、1.9%左右,而我国目前省以上政府税收征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则在5%以上,而省以下政府税收征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10%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达到4口%。此外,组织非税收入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比组织税收收入所发生的成本更高。如果较高的财政收入征收成本没有形成较高的材政收入的话,财政净收入必然会受影响,财政收入质t也不可能高。   (五)实际可支配对力比重不高。财政收入增速与可支配财力增速度不一致,政府真正的可用封力并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已经成为制约地方封政收入质t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财政收入虚增的成因   一是分税不彻底。1994年实施分税制时,各地为保地方利益,普遗都将“两税”(增位税、消费税)墓数做大,宜吃卯粮,甚至凭空虚增。分税制实施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的税制改革,强化中央对地方的财力集中,特别是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更为明显。为了地方利益,一些地方又虚增了所得税墓数。不管是1994年的分税制还是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各地都经历了当年争墓数,以后保墓数的过程,一些地方当年为争基数做假,以后年度保不住墓数,仍得做假。   二是目标任务和政蜻考核机制不科学。目前,各级政府一般都以封政收入年年递增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而且实行目标任务与当地政绩相挂钩的考核机制,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把是否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作为考核下级政府政绩的一项硬指标,搞“一票否决”。由于这种不科学考核机制的存在,必然会诱导个别部门领导及人员为早日出政绩而虚报财政收入数据。   三是一些地方领导认为,别人在这里当领导时,对欢收入很高,如果把毅字减下去了,一方面卫得自己工作能力差;另一方面还得照顾上下任的关系,不能摘上一任领导的姐。这就形成了“虚收空转,一任跟着一任干”。   四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本权过大和中央对税权的高度集中。当地方政府无法通过正常的税收获得足够的封政收入时,就会利用其行欢权力征收各种收费、墓金、集资等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很难降下来,尤其在地方,越到墓层这种情况也就越严重。   五是税收征管“条块分荆”。目前,我国国、地税两套税收征管系统的“条块分割”管理形式,强调要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分格局,但在实际中却没有做到。现在无论是国税还是地税,墓本上还是按行政区设!的,但是在税收任务下达上却条块分割,往往税务机构垂直下达的收入任务,要小于地方下达的收入任务,地方要完成上级下达的收入任务,就需要税务机构的配合,税务部门就要政策,提条件,这块收入的税收成本特别高。   六是材政监赞块位,监专效能显现不足。各级封政监奋部门除了级次检查以外,对于收入质t的检查,墓本上没有纳入日常工作职责。造成了封政收入监奋检查工作显得比较薄弱,使得整个监奋检查工作缺乏全面性、深入性。另外,审计监冬也存在失效。审计作为政府组成部门,虽然有对财政收入宾实性检查的职能,但受多方面的影响,加之没有有效的处罚措施,导致审计对封政收入的监奋流于形式,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政收入监仔工作的效能,同时也影响了财政监奋的工作效率。   三、财政收入虚增的危容   财政水分比产值水分的危害要大的多,因为产值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参照数字,而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要用来给发工资,用于各项公用事业支出,比如兴修墓础设施等,特别是当前封政体制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其财政与事权是相统一的,上报了多少对政收入,相应的就要办多少本,不可能“画饼充饥”。同时财政又是重要的经济杠杆,杜会经济生活是要通过封政、金融、税率等工具来进行调节,一个有水分的封政无法发挥社会调节能力;从深层次上来看,封政状况是经济决策的依据,封政造假会造成经济信号失真,导致上级政府决策失误,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度假的财政收入,不仅影响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而且削弱宏观调控措施对经济的调节力度。度假的封政收入会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造成弄虚作假和腐败之风芡延。一些贫困地区本来就发展缓慢,采取预征税教增收方式无疑是杀鸡取卵,对企业来说更是釜底抽薪,给企业发展人为制造阻力,必将使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更加滞后。另外,从外地引税,必须支付大t的回扣,不仅增加倾外负担,而且容易滋生腐致,其结果必然是国家利益受损。虚很的封政收入致使出现泡沫封政,封政风险加大。由于封政收入有水分,掩盖了赤宇矛盾,加重了今后封政收入任务压力,造成一种表面上的经济繁荣,而实质上财政吃紧,从而引发财政风险,最终必将影响杜会政治德定。#p#分页标题#e#   四、预防财政收入应增的对策   (一)健全以“分悦制”为基础的对政体制。现行的非完全分税制模式是过渡阶段的产物,完全分税制才是我国财税改革的科学与理想的模式,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的固定收入,地方也有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将加快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解决当前封政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还不可能全面引入因素法的情况下,应率先将地方政府的基本行政经费和教育经费作为墓本因素引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保证地方政权的顺利运转。   (二)建立科学的时政收入目标任务与政蜻考核机制。首先,从各地财源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封政收入目标任务,明确财政收入应该依法征收。与此同时,将封政收入质t纳入封政工作目标管理和公共对源建设考核的必要内容,度止单纯以收入任务完成作依据的“一票否决”办法。其次,建立以加强收入征管和提高收入质t为主要内容的封政收入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封政收入预算管理质t考核,主要包括是否空转列收列支、是否混淆基金预算与一般预算、是否混淆预算级次、是否违反规定将事业性收费纳入一般预算等,从而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封欢收入考核机制。最后,政绩考核不应单纯以收入数字为依据,而应以工作考核、群众评价为主要依据。   (三)加快欢府职能转交。一要按照公共产品的受益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二要道循事权与封权相统一的原则,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适度下放税收管理权限。对中央税、共李税和全国统一开征而且对国家宏观经济有影响的地方税种,其税收管理权限集中于中央,以有利于全国税收政策的统一;对全国统一开征但对统一市场影响不大的地方税种,可由中央行使立法权,其他管理权则归地方;对收入较小,具有明里地区经济特点,不宜统一开征的税种,可将所有税收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地方;同时,应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报经中央批准,开征部分地方税种。三要加强封政分权领城的法制建设,用法律来规范封欢分权。   (四)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对玻职贵。规范封政自身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如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会计法等法律制度,规范封政工作行为,增加对扰乱封政工作秩序的惩治规定,坚持抵制和检举违反会计制度、应报浮夸等不法行为,对授意、指使、强令封政部门编造度很封政收支的有关人员要依法严惩,以维护国家法律的葬严。同时封政税务部门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展行自身职贵,顶住各方面压力,严把会计信息关,力求财政收支宾实可方。   (五)扩展对欢监赞的内容,健全对欢收入质全监份机制。今后一定时期内,财政监奋要圈绕若封政收入征收部门和国库的征收、划分、留解、退付等各个环节扩展,将封政收入质t监奋列入各级封政监奋专职机构的工作职贵,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封政收入质t的内部监奋和上下级之间的监奋,并逐步建立封政日常监奋机制,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奋。同时加强审计部门的监奋,明确对造成财政收入皮假的单位和相关贵任人的处理处罚措施,增大收入造假的风险成本,有效扼制造很行为。

阅读全文

乡镇街道财政收入考核办法通知

一、考核内容

1.各乡镇(街道)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完成情况。

2.税源培植、收入组织及管控情况。

二、考核方式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

按照“按月公布、年终考核、一次兑现”的方式进行考核,即按月公布收入完成进度,年终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计奖,一次予以兑现。

(二)税源培植、收入组织及管控情况。

阅读全文

乡镇街道财政收入考核工作通知

一、考核内容

各乡镇(街道)度实现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二、考核方式

考核按照“按月公布、年终考核,分档计奖、一次兑现”的方式进行考核,即:每月公布收入完成进度,年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分档计奖,年终一次兑现。

三、奖励措施

设完成任务奖和税收占比奖,奖金最高为10万元。

(一)完成任务奖。

阅读全文

地方县级财政发展难题研讨

作者:李力 单位:吉林省财政学会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财政收入也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但是,经济改革和体制创新,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在改革逐步推进与体制渐进转轨过程中,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突出地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和县级财政困难上。按照“木桶理论”,对于农业比重大、经济欠发达的吉林省来说,县域经济就是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短的木板”。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吉林省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三大战略,把“县域突破”作为战略选择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落后和县级财政困难问题,进而带动全省财政经济再上新台阶。本文试从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在财政和相关经济政策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对县级财政发展的支持与促进过程和取得的成效作简要回顾与分析,并对“十五”期间县级财政发展目标及实现途径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支持县级财政发展的过程与现状

(一)从财源建设入手,解决经济不发达县(市)的财政困难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出台的“减政放权、减税让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逐级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管理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也使财政补贴县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了掌握财政困难县的经济财源基本状况,从1985年开始,省财政组织调查组赴通榆、长岭、镇赉、乾安、长白、靖宇、安图、珲春等8个不发达县(市),对其经济基础、财政实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经济环境、资源状况、科技力量等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并组织两次不发达县(市)经济发展讨论会。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支持不发达县(市)发展基金”,每年3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不发达县(市)的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对不发达县(市)还在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在项目审批、平价物资供应等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使支持不发达县(市)经济发展工作全面启动起来。

(二)制定县级财政发展规划、落实责任、强化力度,支持不发达县(市)经济发展取得初步成效。1988年开始,财政支持不发达县(市)的范围扩展到28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数量的68%,“支持不发达县(市)发展基金”数额也由3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不发达县(市)基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产粮农业大县,农业投入多、效益低,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规模小,即所谓“高产穷县”;二是分散于西部边远地区的农业县,自然环境、生产条件更为恶劣,周边经济发展及带动能力较弱;三是分布于东部山区的一些偏远县份,交通不便,开发较晚,但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和后劲较足。其共同特点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效益低下。围绕这些不发达县(市)的脱贫致富,省财政在各级财政部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1988—1992年吉林省县(市)财政收支发展规划,签订了吉林省政府各厅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县(市)财政收入升级晋档包保责任书,重点支持28个不发达县(市)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资金、科技投入,不发达县(市)的经济面貌有了明显改善,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到1993年,中部地区的榆树、德惠、农安等产粮大县(市)的财政收入已经接近亿元县的目标。

(三)适应分税制改革的发展变化,调整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和分配格局,进一步支持县域财源建设。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中央财政集中了新增财力的大部分,另一方面,中央在参与地方收入分成上,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税收增量返还的比例没有地区差别,同时又受中央财力的制约,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未能及时出台,使中西部地区省份对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应能力弱,资金回旋余地小,调度异常紧张,财政困难特别是县(市)财政困难突出地表现出来。吉林省对市、县也相应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为了缓解县(市)财政困难,增强自求平衡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从1996年起,对人均财力未达到省定标准的市、县,将省共享收入全部下放,到1998年,下放省共享收入的县(市)已达21个,占全省县(市)数量的51•2%。同时,对仍有财力缺口的县(市)给予适当财力补助,还帮助县(市)消化部分财政赤字,并从2000年开始,改革与完善省、市、县三级财政管理体制,将省对市、县改为省对市、市对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大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几年来,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省财政积极采取新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县域财源的质量和效益。在支持县(市)因地制宜发展城镇中小企业方面,一是对中小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在享受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对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重点支持开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二是积极支持县域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帮助解决企业改革中遇到的财政财务问题。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方面,省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贴息资金扶持乡镇企业的重点项目,如延吉苹果梨加工、长白集成材、伊通水泥厂等项目,收到显著效果。在促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方面,通过科技兴农、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在支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无论是个体私营经济还是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无论是乡镇还是村办企业,也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只要经济效益好、创造利税多,都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和资金扶持。在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扩大招商引资、构筑县域财源新体系,广泛培育和挖掘收入增长点创造条件,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县级财政发展的成效及特点

阅读全文

地方财源工作改善探讨

 

作者:1安彦林 2岳 军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济南市地方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总量不足,质量仍有优化空间   从绝对规模来看,2011年济南市的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在全省居于第二位,略高于第三位的烟台,但与第一位的青岛市差距较大,其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也低于山东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25.7%)。据统计,在2011年全国城市一般预算收入排行榜中,济南居于25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济南居于第12名,仅高于东北的长春、哈尔滨和西部的西安。从相对规模来看,济南市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39%不仅低于山东省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61%),而且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居于倒数第2名,仅高于长春市,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较小。从财政收入质量来看,虽然近5年来,济南市税收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同期的非税收入增长速度也很快,与税收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导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一直在78.5%左右波动,变化不大。非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政府的财力,但其具有不可持续性和不稳定性,其大量存在会降低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对企业的发展和税收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按目前财政理论来看,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在10%-20%左右比较合理,因此,济南市财政收入质量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二)区县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县财政收入差距较大   受自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状况、历史发展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济南市区县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造成了区域财政收入集中趋势明显,财政收入向市区集中,县域财政收入除了章丘市外,均处于底部,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城乡差距较大;同时在城区内部差距也较大,居于市中心的历下区、市中区财政收入较高,而老城区天桥区和市郊的长清区的财政收入较低。由表2可以看出,2011年济南市各区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历下区是最低的商河县的6.64倍,财政收入最高的历下区是最低的商河县的8.5倍,且这些区县的财政收入排名基本与当地产值的排名相一致(历城区由于是济南市重要的工业区,所辖地区有较多的工业企业,而工业企业形成的大多为中央税和共享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相对来说较少,因此,虽然其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为第二,但其财政收入排名为第四)。   (三)各产业发展不尽完善,地方财源建设后劲不足   近年来,济南市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日趋合理,符合国家所倡导的三二一模式,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超过50%,虽然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但与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山东省内各地市相比,名列前茅。但各产业发展还不尽完善,地方财源建设后劲仍显不足。   1.农业财源基础薄弱,规模小。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基本成为无税产业,其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微乎其微。但农业是各产业的基础,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消费市场,在财源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涵养作用,是财源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济南市近4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低,2008年-2011年平均为4.8%,远远低于同期全市生产增长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二三产业的原料供应和消费市场。同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企业税率相对较低,也很难形成规模财源。   2.工业产业层次不高,后劲不足。近年来济南市的工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整体产业层次不高,传统工业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重工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仍占较大比重。同时,全市工业投入欠缺、发展空间受限,工业新上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偏少,全市工业新增企业数量和规模一直薄弱。2011年以来全市仅新增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9年以来新开工企业只有228家,工业产值仅占到全市的5.7%,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2%;在重汽、济钢、浪潮等大集团增长出现回落甚至下降的时期,全市工业缺乏新生力量的问题会更加突出。[2]   3.现代服务业在高速增长之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上,商贸流通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仍然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发展速度开始放缓。2006-2010年,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5.2%,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1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8.1亿元,增长8.5%,低于服务业整体的增长速度;而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66.4亿元,增长15.4%,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2.8亿元,增长11.2%。[2]   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2011年第三产业共完成税收355.7亿元,占全市全部税收的54.4%,同比增长29.4%,在第三产业中,税收增长最快的是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率为39.4%,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6.3%,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中只有房地产业增长32.8%,其他行业增长速度较慢,如金融业增长11.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1.2%。③   (四)地方财政收入对营业税及骨干财源依赖较大   2011年济南市地方税收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尤其是营业税,占到地方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对地方财政收入有决定性影响。“十二五”规划对于改革完善税收制度,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的税收”。2012年1月1日,上海率先开始进行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并在“十二五”期间陆续在全国推开。这项政策的实施正好与我国结构型减税政策相一致,可以消除企业流转税双重征税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其必然会对地方税收产生重大影响,减少营业税收入,如果中央地方分享比例不变,地方税收会由于增值税总额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额不能抵补营业税的减少额。   从财源的行业结构来看,一般来说,制造、采掘、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金融保险、批发和零售等行业的生产经营相对稳定,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财源相对稳定;而房地产、建筑、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易受投资增减、经济和社会变动、疾病、气候等因素影响,财源稳定性较差。济南市的骨干财源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都受政府政策影响比较大,一旦政策有所变化,三个产业都会遭到或多或少的冲击。而制造业来说,对于骨干企业依赖也较大,截止2011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77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93.5亿元,占全市的44.7%,比2007年末提高4.9个百分点。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6家,比2007年末增加11家;重汽、浪潮规模翻了一番,二机床、轨道交通、济柴产值成倍增长,[3]这些企业都是济南的骨干企业,对济南市的财政收入贡献率很高,地方财政收入对这些骨干财源依赖性也较大。#p#分页标题#e#   推进济南市地方财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培植壮大财源   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档次,还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财源结构的优化发展。因此,在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抓好产业升级,对于优化财源结构、提高财源效益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高端行业,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高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   1.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夯实基础财源。通过财源结构的产业分析,农业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很微小,连1%都不到。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财政部门应在大幅增加农业投入和农民补贴,确保优势农产品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以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农村现代物流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和服务业优势,增加财源。   2.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巩固稳定传统财源。大力引进和增加工业新生力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工业整体实力。首先要加快济南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业,用高新技术引领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创税能力;其次要以国家着力实施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内需的重大战略为指导,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政策机遇,大力引进新生力量,壮大经济规模;最后要加强政策指导,坚持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倾斜,抓好龙头企业成长,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企业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培植壮大新兴财源。服务业是济南市的第一财源,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广,税收贡献率大,是最重要的新兴、高效财源。发展服务业,并注意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增加对税收贡献率大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在现代物流业实现突破。加强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以金融服务高级化、融资形式多样化、信用手段现代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发展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金融体系。把引进金融主体、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培育区域性金融总部放在优先地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壮大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三是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加大对各软件园的政策资金扶持,在软件业实现突破。四是发展会展业,通过产业联动小支点撬动大产业。会展业的最大特点是其发展对相关产业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可以拉动宾馆酒店、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餐饮娱乐、广告传媒等关联服务业,同时也可以构成一、二产业并优化其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对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励承办、引办、创办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大型展会的会展企业和主办机构,同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宣传会展业发展、传播会展信息和培养会展人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二)培育新的主体税种,促进地方税收的持续增长   按照财政分权理论,地方发展本地经济,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就必须有地方的主体税种,在现行分税制下,营业税充当了这一角色,但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有限,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征增值税的领域不征营业税,它是作为增值税改革后在某些领域继续保留的一个税种,税收缺乏可持续性和弹性,而且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增值税扩围的试点工作。2011年济南市在三大主体税种增长缓慢的同时,房产税、契税增长速度较快,均在30%以上。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凡是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的国家,房地产税收基本划归地方,并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发达国家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财产税(主要是房地产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相当高,分别为71.8%、99.5%、91.3%、100%、90.3%。[4]   因此,在继续保持营业税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培育新的主体税种,保证税收增长的持续性。目前,国家的房产税改革试点也在逐步推开,下一步可以在济南开始房产税试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济南市的财源,另一方面也响应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三)骨干财源和群体财源一起抓   济南市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他们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这些企业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发展后劲足,是一批骨干财源项目,如济钢、重汽、烟草、浪潮等企业,对济南市财政贡献率很高。但财源单一会给财政带来风险和隐患,一旦骨干企业经营受到市场影响,财政收入就会出现较大波动。因此,政府要在稳定骨干企业发展,优化主导财源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成长型企业发展,增加群体财源,扩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具体来说可以在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及行业准入政策上,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对公平的环境,同时,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联合协作,共同发展。   (四)加强税收征管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也是政府主要的可支配财力,一方面要广开税源,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堵塞税收漏洞,确保税收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1.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法定程序开展税收征管活动,加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工作,正确行使税收执法权,对税款要应收尽收,杜绝越权减免税。2.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源管理体系。实行纳税人登记编码制度,建立全国性的并与工商、银行等系统通用的纳税人登记号码和纳税人基础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严密的纳税人监控系统;同时,税务与财政、工商、审计、银行、海关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及时获取纳税人信息,加强税源预测分析和动态监控。3.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发达国家95%以上的纳税人都能自觉申报纳税,再加之现代化征管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致使诸如美国税务机关将50%的征管力量放在了税务审计上,加拿大税务审计人员占到了税务人员总数的30%,日本也具有高效而严密的税务稽查系统。[5]而我国目前,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不高,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就更需要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减少税收的跑冒滴漏。加强税务稽查队伍建设,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稽查方法,重点检查纳税大户和容易偷漏税的行业,同时严格处罚措施,违法必究,让纳税人感到申报纳税是一种法律义务,不履行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p#分页标题#e#   (五)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域财源   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县级政府可用财力   现在基层财政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县级财政困难,以保运转为主,无力进行财源建设,济南市也不例外,因此,省市级财政要增加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使其拥有更多的财力进行财源建设。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努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促进转移支付制度向以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和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的新型转移支付体制转换,提升县级政府统筹管理财政资金的能力,增加县级政府的可用财力。二是省市级财政在下拨县级政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降低对县级财政的资金配套要求。   2.因地制宜,增强县域财源   济南市各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各不相同,要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财源,就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进一步巩固基础财源,壮大主体财源,开辟新兴财源,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财政实力。首先要深入研究各县的经济和财源现状,给各个地区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到其经济发展、财源建设的优势和症结。然后,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按照各县的格局和产业优势,选准财源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带,推动县域财源建设。如章丘市的重点在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而平阴县和济阳县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商河县重点在建立支柱产业。

阅读全文

广安天然气利用项目融资方式创新研究

摘要:广安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资金需求时间集中、额度大,融资水平直接关系到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影响着广安天然气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在采用传统的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对广安天然气利用项目发行市政收益债券这一新型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和方案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意图为项目顺利融资寻找更经济可靠的途径。

关键词:天然气项目 融资创新 发行市政收益债券

一、问题的提出

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也是可耗竭性能源。加快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好天然气这一清洁、高效能源,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从而降低我国能源风险。2005年2月,四川油气田在广安喜获工业气流,截至2007年4月,国家储委批复广安天然气探明可开采储量1000亿立方米。广安天然气硫化氢含量低,甲烷含量高,品质优良,稳定性好,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实现天然气资源产业化利用,广安市提出以新能源化工、大化肥及下游产品、醋酸及下游产品、氢氰酸及下游产品四条产业链为发展方向,选择了19个项目作为发展天然气化工的重点项目。项目预计总投入资金170.499亿元,年新增产值175.3538亿元,年利润总额34.575亿元(其中天然气化工利用投入146.499亿元,新增年产值164.8538亿元,年利润31.77503亿元)。

广安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资金需求时间集中、额度大,其融资水平直接关系到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在采用传统的杠杆租赁融资方式、产品支付融资方式、PPP融资方式、项目公司融资方式等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采用发行市政收益债券这一创新型方式,为项目顺利融资寻找更经济可靠的途径。

二、广安天然气利用项目发行市政收益债券可行性

市政收益债券是市政债券的一种,属于地方公债的范畴。市政收益债券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可以避免地方公债带来的风险,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债务负担。根据国内外经验,发行市政收益债券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并稳步增长;二是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收入来源并具有一定的财政实力和投资管理能力;三是债券所投资的项目具有稳定的收益。

阅读全文

省级财政问题解决建议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省经济开发面临着西部经济大开发的新机遇和挑战,而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有相当的财力支持,其财力强大与否关系重大.因此,本文从财政在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财政收支的历史与现状,剖析当前财政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扩大财源.搞好财政工作的基奉思路与建议。对于增强本省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全省的z)共财政职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省由经济穷省向经济富省跨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在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两大主要职能,一是分配职能,即通常所说的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的职能。筹集资金表现为组织收入,国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的分配和再分_配.形成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二是调控职能.即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财政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整和控制,包括调节生产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及地方收入,以达到经济稳步增长的目的。单从财政的筹集收入分配职能来看,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分散在单位和个人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国家手中,形成国家集中可用的财政资金.体现着国家与交纳者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因此,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青海的财力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中央政策在本地区的贯彻和落实,其重要性也是勿庸置疑的。   近年来,理论界和业务部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建立公共财政问题,公共财政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应该是:保证政府机器正常运转的公共开支需要;保证收入公平合理分配;承担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基础产业必不可少的投入以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总量和结构以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从支出上看、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应该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支出;社会公共事业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投入;支援农业支出。   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在我省.全部税收收入分别由国家税务机构地方税务机构、财政部门的农业税收机构征收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政策既决定着财政收入及其结构.又对各种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财政和税收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织者.又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在市场经济条件F,通过税收政策,既为政府行使国家职能,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组织收入.又通过不同税种、不同税率来影响国民经济及其各种产业的发展,或者促进其发展,或者限制其发展,或者促进有利的一面限制其不利的一面。   财政支出是财政主要工作之一,而财政支出是由财政政策决定的,而财政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员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和措施。在地方财政工作中,财政支出规模受到财政收入的制约,只能在则政收入总员内来安排支出,不能搞赤字预算,对地方财政来讲,主要是合理硫定支出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强调经挤建设支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按公共财政来安排财政支出结构。在不同时期,财政支出结构政策也是不同的,在社会总供给满足不了社会总需求时,就强调压缩消费,扩大投资;在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时,就要增加个人消费,压缩竞争性行业的投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直接影响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稳定,在当前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和规范的情况下,我省的财政收支矛盾仍相当突出.收不付支比较严重。因此,正确确定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抑制同全国差距的扩大,都是十分重要的.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使财政资金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当前青海财政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省特殊的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的因素,中央在全国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对青海一直采取比较特殊的财政补助方法。这一政策对促进我省经济和财力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财力的增长有力的支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也使财力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一1998年.我省GDP已由15亿元增加到2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7%。在这20多年中有12个年份的增长速度超过8%。人均GDP由428元增加到4367元。全部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7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3亿元增加到2998年的13亿元。虽然这20年经济增速低干全国平均水平.但对我们这样一个总觉小、基础差、经济条件落后的省份来讲.已是不小的发展和进步。但无庸讳言,当前我省财政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间题。   间题一:由于财力不足,收支增长缓慢,使青海与全国的差距在拉大。回顾我省经济的发展.纵向相比成绩不小。但横向相比.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全国较落后的地位,与全国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1978年至1998年全国GDP年均增长16.7%,比我省高近9个百分点。在人均GDP方面,1978年全国人均379元.我省为428元,到1998年全国人均6404元.我省为4372元,全国与我省的差距扩大为2037元。特别是我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45%下降到19.5%。加之青海经济地理位置对发展经济的制约作用明显,舫政就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远离商市、远离经济中心和贸易通遣,属于边远且不易开发的地区,资浑的可替代性较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小,一些优势资源如水电、盐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又因为运输线路过长而抵销了这种优势。短期内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大幅度增加投资的可能性较小,同时与我省相邻的省区经济也相对落后,辐射作用有限,阻碍了发展起点本来就不高的我省经济。   问题二:由于财政投资不足,效益不高,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结构调整不力。由于产业结构布局特殊,使得财政收人的增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p#分页标题#e#   不同产业提供财政收人的能力是不同的。统计结果表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虽是新兴产业,但实际上交的税收占工商税收比重不大,第一产业一农业是基础,由于生产率水平低,财政贡献自然少。我国近年来的税收政策执行的是第一产业低税、第三产业轻税、第二产业税负适中的原则。当三大产业的结构出现变动以及发展速度出现快慢时,就会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动,从而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将由此而产生差距。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布局,严重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使我省财政增收处于被动的局面。   财政收入的源头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投资。投资活动能否带来相应的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投资结构的合理与否.从这个角度说,财政增收应是投资计划安排中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恰恰是这一点过去我们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青海固定资产投资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因为基数太小,在绝对总量_L增长太少。1998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虽高达116亿元,但仅占全国的0.5%.略高于宁夏和西藏的投资总量。仅相当干内地省区一个中等城市的投资规模。我省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工业规模和设备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全国,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严重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支出效益不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一直充当着“大出纳”的角色,加上改革后财政本身也有重收入轻支出的倾向,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效益观念淡薄.多数用款单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争资金基数上.而资金到位后如何提高其使用效益却没有得到重视。有的地方和部门只考虑任期内的政绩,许多项目的上马属于短期行为,没有从长远、效益的角度加以认真论证.二是缺乏支出管理责任制度。有些地方和项目,事前可行性研究草率从事,事中限踪问效不够,项目验收走马观花.甚至财政资金一拨了之,娜用资金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问题三:“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主因。过去一段时期我省经济发展中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所谓的“速度型”经济,其含义就是只要有速度,就会有效益,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益,以致各级领导,抓经济工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抓速度上,效益被摆放在次要的位置。近几年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特别是90年代以来,许多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都在8%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于全国,一些与效益有关的财政收入中的主体税种逐渐萎缩,如企业收入,1978年全省尚有近l亿元,到了1998年只有0.6亿元,20年中竞有17年企业收入为负值。企业收入的萎缩与企业近几年经济效益下滑直接相关。经济效益高意味着少投入、多产出,必然会创造更多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越多,财政预算就越有可能多集中一些财力。经济效益上不去,可供财政分配的部分也就不多.而企业亏损还要给予补贴,进一步增加了财政困难。   问题四:财政收入主体发生偏移,财源后劲不足。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工商税收,即通过发展工农业生产.搞活流通所得到的收入。近几年来.我省财政收入的一个潜在危机就是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工商税收,其贡献越来越小。1985一1998年工商税收由2.8亿元上升到8.4亿元,其所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40绒下降到巧%。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财政收入主体偏移错位的现象明显。增值税增长也过于缓慢。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微乎其微。   问题五:财政支出总量不足,制约正常履行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财政支出有了迅速的增长,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财政总支出1978年为6.8亿元,1998年达到44.1亿元。然而从我省的财政支出现状分析,_财政支出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形成反差。首先,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省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0%左右,中央对青海的定额补助不再递增10%,使财政收支矛盾愈来愈突出,开始出现财政赤字,到1998年,全省财政赤字达6亿元.由于我省的财力规模较小,在相当一部分地县,存在着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必需的行政办公费、公务费的挂帐,个别甚至连工资发放都缺乏保证。部分县把保工资发放作为财政的“第一职能”,这是一个严重的信号,连工资都保不了,表明财政的支出职能弱化,财政支出总量魔乏,对社会的长期稳定也带来隐患。其次.财政资金损失浪费严重.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当前的奢侈和浪费只能加重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延缓现代化的进程。第三,财政支出结构明显呈现“吃饭”财政的特征。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底我省财政仅补助开支、财政预算拨款供养人员总数达22万人。由于财政供养人员的膨胀,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导致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被“人头费”吃掉了,若按现有平均每人每年8000元的个人经费标准计算,现有的财政供养人口一年就需要财政供给经费近18亿元。另外增人增加的财政压力远不止这些,还需提供办公设施、个人住房、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由此增加的财政负担就更为沉重。   问题六:县级财政十分困难,财政平衡压力大。县级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程度严重,县级财政困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在全省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中,大部分县都是靠吃补贴来维持的。其原因是县级经济基础薄弱,收入规模过小,每年增收数额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因增支因素过多过大,在压缩生产性支出后仍无法保证基本支出的需要,这样长期压缩生产发展资金.带来的后果是经济发展无后劲,事业发展无保障。   上述间题的产生.既有历史的欠帐,也有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既有宏观调整不到位和调控手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也有认识和操作上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依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提高我省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政策的整体效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搞好我省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p#分页标题#e# 现实情况表明,我们的过去是成就和差距共存,我们的将来是机遇和挑战同在.特别是一份希望,即西部地区大开发已迈开坚实的步伐。一个信念二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凝聚全省500万人民的意志和信心.在党币决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迈向新世纪的青海旧经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起跑线、一种责任:实现邓小平“两步走”的伟大构想,实现西部地区大井发的战略息想,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已经赋予每一个高原儿女,青海腾飞终有时、从振兴整个国民经济和财政的高度讲,必须重视和强化财政管理;但需要明确,当前财政收支管理面临的一些向题,珍吸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间题,要立足长远,在经济体制转换和社会事业发展中逐步解决孟’对我们思想认识和管理工作中不足之处.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改进和完善。我们要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重多的生财之道,聚财之策、用财之方。   1、解放思想,转变理财观念。我省由于历史的、地理和体制政策环境的影响,封闭、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时间观念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改革以来虽有很大转变.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的程度与沿海及内地先进省份相差甚远,求稳怕乱,改革的步子慢、力度小.依赖性大.等靠上级文件.很少主动出击.对国家已有的政策.不能因地制宜地用活用足。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一切束缚我价的陈旧观念,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财观念。一是投入产出观。一方面要克服单纯“守财”的观念.不敢大胆用财而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也要破除有钱尽量用的不良思想,要最大限度的增强资金的增值以及时间价值观念和效益观念。要提倡少花钱多办事和多花钱办大事.有钱早投入早见效才是真正的精打细算。二是“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观。“量入为出”是强调量力而行,注重财政收支平衡,处理好“吃饭”和建设的关系。“量出为入”的原则.要以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为中心来安排财政工作。三是依法理财观。要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法制化程度。   2、发展青海经济,培植财源,严格把好投资关,投资增量向财政贡献度大的产业、行亚倾斜。一是生产性财政资金的使用飞应在财源建设起到宏观导向作用,按照料技兴青的战碍思想,加大对骨千企业的狡资力度。二是对子既特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是地方政府经济发赓规知和财源建设的重点项月应于以优先扶特;三是财政对有市场楷力和前景的项目的贷款进行贴息,促使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缴纳税的能力。   3、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保证财政增收“唯有源头活水来”。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最终依赖于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为此,一是要调整经济发展思路,要从单纯抓速度,一片面追求产值的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切实实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二是从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资产存量的重组,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放到增强财政实力上来。兰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李在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形成.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只有加大科技的投入,才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4、财政支出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政府的职能相适应。在现代社会,财政就是政府的财政.是政府行政的物质基础.是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所以财政的职能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其一,政府财政支出政策与信贷政策相配合.应起到减轻减缓经济增长波动作用。在目前买方市场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生产不景气等情况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正如朱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卞采取的特定政策。其二,界定政府的职能.财政支出的范围要与目前的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压缩“吃皇粮”人数.清理预算外资金,压缩政府开支.规范事业单位财政供给范围。改变传统的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对能推向市场的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走向市场。   5、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节俭财政支出。政府采购是指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行为。其要点是“公开招标”、“统一采购”。政府采购不但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价廉、质优的商品和售后服务,而且还可以避免以往分散采购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浪费,增加政府依法支出中的透明度,减少资金使用的腐败行为。目前上海、河北等省市都相继进行了政府采购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省财政状况欠佳,更应积极推行这一政策。

阅读全文

乡镇企业经济影响思索

本文作者:李新源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西芹镇人民政府

乡镇企业是由镇、村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联合企业组成的,具有规模小、投资少、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中乡(镇)、村民群众联办及个体劳动者兴办的企业,它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其前身是农村手工业和社队企业。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明确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中国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实际中,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都被称为乡镇企业,即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中国工业化的重要一翼,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国乡镇企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乡镇企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乡镇企业是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3)乡镇企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内容;(4)乡镇企业是大力实施富民工程的基本途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对乡镇企业十分关心、十分重视。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目前我国学者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改革和制度管理、发展战略和上市融资、企业体制和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对乡镇的具体的贡献分析等。西芹镇地处福建省南平市区西郊,距市区10km,是南平市委、市政府实施“拉开城市框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战略中西拓的中心腹地。自唐五代建制镇系闽北千年古镇之一,原称西津镇、三芹镇,因址在延城之西,清代时更名西芹至今已有1104年的历史。自古商贾云集,商贸繁荣,为闽江上游主要商埠。东邻夏道,西交沙县,南接塔前,北连来舟、茫荡。境内青山叠翠,自然资源丰富,沙溪、富屯两大河流贯穿全镇。西芹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距北面205、316国道、福银高速公路和待建成的浦南高速公路互通口仅1.5km,东、西两面有绿水、西芹两个火车站,数个水运码头,500t级货轮可直航省城福州。全镇共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7个自然村,1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1万人,其中镇属人口3.5万人。全镇土地面积251.1km2,耕地面积1400hm2,林地面积1.7万hm2。西芹镇是福建省重点工业卫星镇、省明星乡镇、省乡镇企业百强镇、省文明乡镇、闽北十强乡镇。地理位置优越,是南平市西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具有“亚城市文化圈”美誉。

1西芹镇乡镇企业组成与发展现状

西芹镇主要产业有加工业、种植业、畜牧业、流通服务业。全镇现有18家林木加工厂、8家笋罐头厂、56家竹制品厂、6家机械制造厂、5家饲料加工厂、3家建材厂。全镇果树种植面积约866.67hm2,其中种植早种六号枇杷、日本板栗等优质果品种面积约200多hm2。蔬菜基地面积174.4hm2,稻菜轮作面积270hm2,年上市蔬菜总量达2600t,产值3000多万元。全镇有规模养殖企业20家,其中万头猪场2家、800头奶牛场1家,年出栏生猪6.8万头、家禽50多万只、蛋品700多t。流通服务方面,现全镇从事流通专业户达400多户,在省内外设有20多个流通窗口,建有延平区最大的笋菜批发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芹镇加快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步伐,努力拓宽商品流通的渠道。20多年来,全镇建成一大批设施比较完备、大中小衔接的商品交易体系,形成以西芹车队、龙盛运输、公交运输为依托的汽车运输业;以广本四位一体专卖店为龙头的汽贸业和以新力量医药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仓储服务业等工业产业化集群。特别是“十五”期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事批零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及其他行业的个体工商户有741户,有以服装鞋帽为主的前溪路商业步行街,里面有才子、红豆等驰名品牌专卖店。又拥有品种齐全、种类繁多、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西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面积达1.52万m2,历来是闽北农副产品集散地,集聚了延平、建瓯、尤溪、沙县、将乐、顺昌6个县市近40个乡镇农副产品,并被列入全国“万村千乡”市场改造工程。同时西芹镇将在近期内启动建设闽北最大西区大型物流配送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西区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建成一个集订单处理、仓储管理、流通加工、捡货配送于一体的中心,使之成为福建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结点。

2乡镇企业对西芹镇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西芹镇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的变化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