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财经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财经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
【摘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可以把学生的职业素养看成一座冰山:浮在水上的占1/8,看得见、摸得着,比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是显性的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的占7/8,看不见、摸不着,比如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等,是隐性的职业素养。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对隐性职业素养认知与培养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财经专业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探讨,尝试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后劲。
【关键词】财经专业;隐性职业素养
一、培养隐性职业素养是时展的需要
一位私企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叹息说:从国外买回了一流的设备,却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主要原因是工人不按流程操作,责任心差,致使生产的产品工艺粗糙,根本无法和国际一流的产品竞争。只因现实中显形职业素养的培养比较容易见成效,而隐性职业素养由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量化,往往被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是时展的需要。
二、培养隐性职业素养有助于显形职业素养的提高
我常为学生成绩停滞不前或提高缓慢而苦恼,教研时也常和同事讨论,找原因,想办法。最后总结出几条:学习不主动、缺乏恒心、怕吃苦、习惯不好等隐性素养的缺乏,是大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隐性职业素养提升了,显性职业素养也必然提高。
三、培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
高校财经专业课程设计思考
一、高职院校的发展
近几年时间,由于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各类高职院校在这一有利的形式下蓬勃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并提出对各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建议。在201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消息显示中国目前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占高等教育的45.5%?从2006年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累计为中国输送了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中国中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巨大的学生流和市场的巨犬需求为高等职业学院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二、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
1.财经类的专业基础能力。
主要是指各类课程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能力,比如说:会计专业的基础做账能力,包括填写凭证、审核凭证和出具财务报表等。专业基础能力是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这部分的知识扎实程度,将决定学生以后在专业上发展的基础动力。
2.财经类的专业提升能力。
主要是指各类课程所设置的专业提升能力,比如说: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提升能力是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发展能力。现今是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职业人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相应的技能。技能从哪儿表现?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专业提升能力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一突出的问题。
财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富,且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了支柱性产业,成为吉林省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旅游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对旅游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是旅游从业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从业的素质和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在吉林省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共计15所,除独立办学和民营办学外的财经类学校,仅有吉林财经大学和吉林工商学院两所。因此,以吉林省为例,在财经大学的教学环境特点下研究开拓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旅游人才的发展。吉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旅游企业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及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能够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包括大型旅游集团、景区管理、旅行社、星级酒店、会展公司和航空公司等)从事管理工作,或在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吉林工商学院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服务区域经济,具有从事旅游业工作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资源开发、服务及相关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两所财经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在专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及企业管理工作,或在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已成为吉林省的支柱性产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就增大了,同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方向也在逐步转变,由单一的局限在导游服务、酒店服务等服务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为管理层面的高端人才,而这种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单一的人才了,更加体现的是全方位的知识管理型复合人才。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然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日后从事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现存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脱节。在现有旅游业发展的多方因素影响下,部分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重理论、弱实践、重成绩、弱能力”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性很强,但操作性较弱,因此,造成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专业定位不明,出路不好的境遇。第二,部分专业方向设置不当,学生知识结构弱化。虽然在2012年旅游管理成为二级学科,并下设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三个专业方向,但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因此特色不鲜明,部分专业发展方向滞后,如会展管理、旅游交通、度假管理等方面。第三,部分财经类高校课程体系不完整,学生实践能力弱。课程体系的设计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旅游本科专业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部分实习形式和内容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教学内容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影响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从而造成就业选择的偏差。第四,师资队伍中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旅游专业师资队伍中,职称和学历高的教师多数的专业背景是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外语等,教师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技能,并且到企业进行培训的机会也较少,再加上旅游管理是边缘学科、年轻学科,因此,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也要考虑实际需要,增加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到旅游的师资队伍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三、吉林省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建议
(一)适应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指出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要结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吉林省财经类高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吉林省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得他们在校期间就具备从业的相关素质和能力,是摆在旅游类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2.1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还存在错位现象
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看,部分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重理论、弱实践、重成绩、弱能力”的现象。由于旅游的快速发展,急需旅游人才,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希望能通过短期培训就让学生直接上岗,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然而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很快的适应旅游相关的工作,造成供需错位的现象。
财经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财经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认为主要存在教材选择不当问题、软件不容易选择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问题以及师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三个当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
0引言
计量经济学引入中国已有几十年时间,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的学者在吸收和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已基本取得普及。然而,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尤其是财经类本科专业,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推广和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选取不当问题。当前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琳琅满目,总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偏重理论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基本证明进行适当演绎和归纳;其二偏重实践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应用,强调软件的使用,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只教授学生怎么做;其三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该种教材既告诉学生为什么,又教学生怎么做。总的来说,这三种教材各有所长,以第三种效果最好。(2)软件不易选择问题。现在可以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软件业比较多,主要以STATA、Eviews、Sas、Matlab、Python、R等为主,但这些软件侧重点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导致任课教师在选择过程难以做出合适的选择。(3)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普遍来讲,现在的财经类大学生,尤其是二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大学的课程大部分比较简单,一旦碰到譬如计量经济学这种稍微需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就是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生厌学,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缺乏积极性。(4)师资问题。其一,授课教师只是就上课而上课,基本不做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这种情况课程就缺乏实用性,比较古板;其二,授课教师知识老化,由于近些年计量经济学发展比较迅猛,有些任课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知识陈旧,这样也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有些任课教师自己较少实践操作,导致只能就理论而理论。
2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升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法在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经济法涉及经济以及法律两方面知识,属于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专业类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为了改变现状,提高我国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措施,旨在为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了经济与法律两方面的交叉型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精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职业资质考试过程中,经济法是作为一门单独考试课程而存在的。由此可见,经济法在培育财经类专业学生以及培养实用性人才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经济法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结合经济与法律,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强大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普遍存在一种十分错误的倾向,即教师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反而轻视应用教学。这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传授,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也就不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经济法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就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
一、结合实际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自处理一个课题项目。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提出具体项目,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这一课题项目,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使其通过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交流的过程,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得到转变,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这个主体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动手能力及动脑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在问题处理上也思考得更加全面。同时,项目教学法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沟通交流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在教授“合伙企业法”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在毕业后,想要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伙经营某家企业,有哪些事情你认为是必须前期约定、规划好的呢?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通过相应的启发方式及引导方法,不断尝试着激发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形式,归纳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认识,分条列明各项合伙协议的法定内容。在学生列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想法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的形式,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归纳整理出合伙协议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要求每一小组自行建立一个合伙企业,签订相应的合伙协议。项目要求主要有:企业的名称,企业经营场所的详细地址,合伙人姓名,合伙人地址,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包括出资数额以及缴纳期限),企业利润分配的方式,亏损的承担准则,相应事物的分配方式,入伙方式及退火方式,问题争议的解决方法,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制度以及违约所需承担的责任等。在模拟创业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进行讨论与想象,任意选择自己所钟爱的创业地点、创业项目以及相应的出资方式等。项目教学法的出现将课堂理论知识同实际教学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通过完成各种具体课题项目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课堂上所传授的各项理论知识。在对课题项目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相应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问题处理能力等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最后讨论结果轻易地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与此同时,因为在各项课题提出之前并没有对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介绍,所以学生在实际的课题项目讨论过程中,必定会犯下一些法律知识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错误的印象。教师需要对学生所犯下错误的法律知识进行重点的讲解与培训,不但可以实现针对性教学,还能够将学生摆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适当增加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比例
众所周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要传授的知识不断进行优化、整合,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善于利用各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自面对具体问题,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独立地探索与解决各种问题。教师进行问题情景设置的时候,可以多找一些性格较为活跃的学生作为情景设定中的主人公,列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人作为情景设置中的人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形成强烈的画面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地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诉讼这类较为抽象的基本性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假设你们班的A同学在大一时向你借了人民币500元,约定好一周之后会还款。但一周之后A同学却并没有将这500元钱还给你,你碍于同学情面也并没有向A同学进行索要。大四毕业即将来临之时,你才向A同学要求还500元钱,A同学并不情愿还款,有拒绝还款倾向。面对这样的情形,你想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你是否能提起诉讼?你如何证明自己是债权人呢?小明是否可以拒绝还款,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情景设定方式,不仅能够具体而生动地将相应问题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容易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角色代入,站在情景教学所设定的角色上去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其应用方式以及应用场合,从而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印象,又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
人文素质教育高职财经专业教学方法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以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为例,对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素质;高职;财经专业;教学方法
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它重视人的品格、修养、技能等各方面的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将所学知识加以内化。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培养能够适应岗位工作的专业素质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而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其重点在于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所以,在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这是学生得以成长发展的关键,是加快教育体制革新的必然趋势。
一、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职人文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其中包含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价值观念、学习态度、思想觉悟、抗压能力等。当学生拥有了这些基本素质,他们才能够正确地看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敢于质疑,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二是职业精神方面,这一内容包含学生的职业态度、技术水平、责任意识、信誉等等。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各项技能、能够对未来工作岗位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热情、能够对自身专业进行准确定位、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为日后步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实践创新精神,这一内容包含学生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作和学习的需求[1]。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方法
在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以专业基础知识或简单的案例讲述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这样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渗透。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发展特色专业,比较重视校企合作[2]。但从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看,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解决学生就业和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而已,在科研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并未考虑到这一内容。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必须要对企业或社会需求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从外请专家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这就需要校企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方案、计划,发挥校企各方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通识教育与财经大学英语改革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和人才培养观
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他们在本科教育中由专门设立的基础学院或通识教育学院来实施严格的通识教育,开设一个不从属于任何专门的学科而是多学科课程组合的“普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在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探索基本的学术问题打下基础。在这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批判和分析问题、写作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今后在高年级能够深入地学习和探索高深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对财经类高校进行大学英语课程
设置进行改革的必要性财经类高校为社会培养经济领域的建设者和经济事业的接班人,经济领域对人才的要求除了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之外,更有着对综合素质的要求。然而,财经类高校作为专业特色明显的院校,长期以来习惯了专业教育模式,导致其在管理体制、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功利主义”的色彩,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的学生也有了功利心偏重的通病。财经类高校对通识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所培养的财经类学生呈现出注重经济利益,价值取向出现偏离,知识结构不合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薄弱,社会价值意识和责任感缺失等素质缺陷。在高等教育逐步得到普及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对职业需求的多样化和职业变动的频率正在增加,财经类高校的毕业生终生从事一种财经工作的可能性相应地正在减小。职业和岗位变动频繁要求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次变化职业的精神准备和能力储备。因此,财经类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必修的课程,其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以及教育内容决定了它可以承担更多通识教育的职责。但在财经类高校专业教育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陈旧,教学内容单一,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与财经类专业英语相结合,为实现财经类高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对财经类高校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势在必行。
三、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方向
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都是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以补充中学英语语言基础为性质、以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四级要求为目的而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这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明显的功利性应试教育(四六级考试)、目的不清、定位不明、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随着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以夯实语言基础为目的的语言教学应逐步转向通过学习语言以外的知识内容学语言的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出发,从打基础的英语教学转向为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获取所学专业的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术交流能力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财经类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应从改革课程设置和改良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服务于财经类高校培养出既适应当前财经领域就业市场、又具有厚实的人文素养和批判精神的财经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课程、人文思想教育课程和财经类专业技术课程之间的比例,力争三者之间的相互渗透。
为了兼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我们可以将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英语语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指对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性质上延续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性质,以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为授课内容,以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来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具有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主要在大学本科低年级开设。第二类是英语语言拓展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化类、语言文学类、语言应用类课程。其中英语语言文化类课程可包括:英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对比、英美概况等课程。英语语言文学类课程可包括:英美文学、英美小说、英美名作、英语诗歌等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则包括:英语公众演讲、英语报刊选读、新闻英语、外国影视欣赏等课程。该类课程在第一类课程之后开设。此类英语语言拓展课程符合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以外语通识教育为内容依托的语言教学发展改革方向。2010年5月,“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也指出了以外语通识教育为内容依托的语言教学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有会议材料认为:“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思路将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很可能会成为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三类是财经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服务于实现财经类专业教育的目标,帮助财经类学生解决与专业相关的语言问题,帮助他们把英语作为工具应用到专业学习和研究中去。此类课程包括会计英语、财经英语、金融英语、外贸英语、商务英语等。该类课程紧密结合财经类专业,能高度激发财经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迎合财经专业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学生进行财经专业的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了语言准备。该类课程可在第一、二类课程结束后开设,也可与第二类课程同步开设。财经类高校普遍存在着对通识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缺陷,加上财经类院校专业相对单一,通识类课程的师资较缺乏,导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一直以来都以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课程为主,缺少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具有的特色和个性。我国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应在遵守《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尊重财经类学生认知需求、符合财经类高校特色的原则下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