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毕业美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正是艺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艺术学科的本体发展,如何在给定的学制内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是目前各艺术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此,高等艺术教育应从课程结构、教学理念、考核机制等方面作出重大变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强调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提供多种人才成长模式,使专业不同、志趣不同、特长不同的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找到最适合的成长之路。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以及评价的方式不尽相同,势必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在一所高校同时出现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比如,美术类专业可以实行专业工作室制和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方式,根据工作室风格设置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积极探索美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类专业尝试将社会项目引入课堂进行实战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画专业将书画教学统一互进,以中国画为主,书法、设计为辅进行宽口径教学,通过“修为、作文、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音乐类专业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以艺术实践为检验,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提高、本土音乐融入,探索音乐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舞蹈类专业将重大演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艺术实践载体,结合舞蹈专业特色和现代市场需求,进行舞蹈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优化以重实践、强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课程结构突出综合化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最基本单元,设置什么课程、如何实施课程教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程与学科发展、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关系,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综合化。在课程结构上,以课程模块的形式构建课程群。 如设置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与提升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素质拓展通识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等,将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科研创作课程紧密结合,保证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设置高度融合,使学生在知识、素质、技能、创新实践等层面都得到系统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艺术理论素养、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创作能力技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体系上,应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开设数量足、水平高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职业发展需要。在课程质量上,既应重视单门课程的质量,也应关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发挥课程整体质量。学校应分层次抓好课程建设工作,以此带动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凸显素质与能力 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以“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为主导,遵循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多元、结构互补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是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从总体上提升课程内容的质量。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以素质拓展为指导提升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质量。公共选修课既有通识性课程,也有能力训练课程,还可开设一些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训练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例如,可要求音乐舞蹈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美术类课程、美术设计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音乐类课程,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二是突出实践性课程内容,融人民族艺术资源。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实训课时、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明确要求。还可将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融入教学,为学生积淀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及富足的创作素材,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舞蹈类专业可尝试“取材于民间、应用于教学、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的课程开发思路,将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创作表演,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体现精讲多练。在总学分、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例如,可将每课时50分钟调整为每课时40分钟,变更教学工作作息时间表,每天可净腾出1~2个课时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这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从事科研创作、社会实践提供宽裕的时间。 三、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之根在实践”H1。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多种实践活动的相互融通与相互促进,以创新为导向,形成教学体系。 (一)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1.依托课堂,加强课内实践。积极探索研究性实践教学,创新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及参与式教学,构建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教学模块组成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利用多维的活动形式,拓展课外实践。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全国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为契机,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承接的大型社会工程项目以及直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艺术实践项目,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旅游品设计、会展设计”等,为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高更广的舞台。#p#分页标题#e# 3.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高效运作的关键,没有平台的支撑,再好的内容、方法、设计也只能流于形式。艺术高校首先应优化校内实践基地,根据音乐、美术、设计、舞蹈、影视等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建设先进、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心,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其次,应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可与工厂、企业、演出团体、公司、媒体、风景区等单位紧密联系,形成布局合理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走学校安排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之路。 (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四年本科教育,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成长。在完成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可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活动内容提升到课程层面,把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主题实践、艺术考察、教育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课程纳入培养计划,融入各教学环节。这对推进实践教学实施是极其有效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课的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激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参与度、效果等方面制定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中期检查,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终结考核,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考核,以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总结与表彰,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践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毕业环节考核机制毕业环节是以强调综合能力考察为基础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毕业环节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应改革毕业环节考核机制,以专业为基点建立一套毕业环节考核方式并严格实施。 (一)选定适宜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环节形式 我国学位条例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环节形式是多样的,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显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论文形式来突出科研能力的培养;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形式来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应改变千篇一律按照普通人文学科的毕业论文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一种或几种形式,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毕业环节方案。例如,侧重理论类的音乐学、美术学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论文形式;侧重设计类的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设计形式;侧重创作表演类的绘画、舞蹈、影视表演等专业可采取毕业展演形式。 (二)严格践行毕业环节考核机制 首先,强化开题报告工作。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毕业展演,都应做好开题报告工作。应根据本专业毕业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拟定工作方案,在二级院系范围内组织召开毕业环节开题报告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开题:学生阐述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审核小组成员提问、学生回答一审核小组讨论审核提出意见。其次,重视答辩评分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一直都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键是要积极探索如何成功开展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评分工作。 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会场可设在作品展览厅、音乐厅等,与作品的展示同步,要求学生从创作主题、作品分析、创作成效、改进设想等方面进行作品陈述,接着是问答环节,最后由评分组老师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综述、作品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五、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可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构建一个含“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管理实践学分”四个板块的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体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设立一个大学生创新活动资助项目专项资金,建设一支大学生创新活动导师专业辅导团队,搭建一个校内外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科研创作、专业竞赛、行业服务、社团活动等引进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此外,还可将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评价机制与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改革结合,把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高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当然,种种路径的实施还有赖于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切实实行弹性学制,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全程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度的评价,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与条件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研究
摘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多样化的改革与实践,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及具体的写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写作的毕业设计学术理论,符合实践教学的需求,把学术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对幼儿园的实践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性的依据。同时,实践课程的合理的设计,使整体的过程都具有完整性,能够在教学方面提供基础支持,具有创造性、广泛性等特点,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期间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对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总结。而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是对学生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标志,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直接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重要的评价指标。[1]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抄袭、内容不够真实、理论知识的阐述与现实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现象等。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高度重视,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为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多样化的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1.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需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在对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能够综合分析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学习情况,创新培养的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优势。以此为标准,在教育教学中明确了目标,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也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2.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革新思考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基础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美术教育的从业人员,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都有了新的要求。论文主要就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探索,提出了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现状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提供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然而,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状况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随着社会的全面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美术教育的形式与方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虽然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相应改革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通过研究发现,当下高职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重理论轻技能
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体系架构,大多沿袭或参照本科专业的体系架构:过于偏重人才对学术的研究培养。然而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更多地考虑培养毕业生对岗位技能的熟悉度和提高人才的职业素养。
1.2重整体轻个性
浅谈美术生毕业创作的艺术感悟
通过对一些学校艺术专业毕业创作情况的调查,可了解到艺术生毕业创作的大致过程:学生毕业创作的时间一般是从大学4年级的上学期开始,前后时间跨度近10个月。学院一般会成立毕业创作指导委员会,主要确定当年毕业创作的方针、政策,协调各指导小组之间的具体问题。指导教师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分成若干指导小组,每个小组确立小组长,主要是提出自己小组的实施策略,尽量做到毕业创作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学生在得知毕业创作指导老师以及毕业时间安排后,结合自身的优势,选定各自的专业方向,认真准备毕业创作选题,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确定自己的创作方案。一般而言,4年级上学期末,指导毕业创作的教师会把学生召集在一起,通过影像等教学手段讲述创作规律,研究毕业创作方案。4年级下学期一开学,学生就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及创作初稿,此后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不断地深化创作手稿,直到满意为止。学生正式实践创作大约是两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这几年美术学院在毕业创作的细则上是做得很到位的,从制度的不断完善到指导教师的配备,再到后勤服务工作的到位,高校为艺术生的毕业创作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带领毕业创作的教师,都是从本专业中挑选出的相对优秀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毕业创作的立意开始,一直到毕业创作的展览,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的把关。艺术院校对毕业创作指导教师及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有: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指导、答疑,抓好关键环节的指导;加强过程管理,要求对学生指导次数5次以上,要有3次毕业创作的修改稿。对学生的要求包括:学生按要求完成美术或设计作品,同时结合作品或另外选题写一篇正文5000字以上的论文或设计报告。对于艺术生来说,毕业创作一般会经历如确立选题、搜集素材、设计草稿、创作作品等环节,也就是要解决“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无论水平高低,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且有了指导教师的帮助,同学的激励,艺术生的创作水平或多或少会得到提高。可以说,只要投入精力准备和创作,所有的学生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艺术感悟。
一、启发引导:教师在学生毕业创作中的任务
我们常说,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是创作者的情感所赋予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内心情感来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技法。指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油画第一工作室主任洪利标具有多年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经历,他认为,没有真情实感就很难创作出有内涵和生命力的作品。毕业创作是一个学生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创作课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指导教师要注意创作艺术规律的教学。教师必须认识、掌握和正确运用艺术规律,在创作指导中要引导和启发学生不断挖掘内心情感,使其逐渐认识艺术规律,并把这些运用到毕业创作中。在指导学生创作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播放视频,包括油画材料技法方面和艺术创作方面的,并对视频做详细解析,学生看完视频后会有所触动。
这样,可让学生对各种艺术流派的表现形式、情感表达、使用材料技法等方面有一个全面了解,对创作的形式语言有了概念,使其更有自信心,同时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到毕业创作中指导教师的引领作用,洪利标根据自己多年的指导毕业创作经验,提出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指导措施:“创作课是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系统课程。应该从低年级就要求基础学习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早点接触创作,使他们的创作水平逐渐得到提高。到高年级我们应该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学生的艺术特点和个性,让学生在创作思想、艺术语言和技法表现等方面达到一定高度。创作课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其主体潜能并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能不能对毕业创作产生兴趣,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的创作教学中,在内容上有新意和亮点,在教学方法上适当结合播放中外美术家艺术创作视频,让学生得到更多启示并产生浓厚兴趣和共鸣,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创作,其作用也会适得其反。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郭祖昌说:“常言道,教学相长。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创作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无疑,贯彻对艺术规律的整体性教学和启发诱导式的指导模式,是目前艺术创作教学的有效手段。绝大多数学生能延续其创作的一致性水准,但是个别学生能突破自身的藩篱,实现毕业创作的华丽转型。同时,个别学生由于对毕业创作的期待过高,反而会束缚水平的发挥,导致毕业创作不尽如人意。”艺术是自我情感外化的一种形式。西方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绘画风格多趋向写实,与之相反,中国则更多通过感悟的方式来传达艺术的精神旨归。
所以,无论是中国水墨画还是草书作品,其作品风格多趋向写意。随着艺术院校专业设置日益增多,各门类艺术层出不穷,相应的艺术形式及艺术手法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随时更新观念,了解新的艺术动向,做到与时俱进,并与学生的专业喜好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与学生一起观看经典的艺术作品,随时跟踪学生创作作品的进程;下载一些创作视频,与学生交流创作心得。教师将多年的教学所得与经典的艺术作品案例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作品更趋完善。首先,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专业特点,确立选题时,教师仅起到引导的作用;随着选题的逐渐清晰到确立,老师的引导会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其次,有的学生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跟某些老师的艺术风格非常接近,这时,老师就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谈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以及对艺术创作的认识,有了这个大框架,学生进而选择自己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手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科4年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绝大部分学生远没有达到独立创作的能力,但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应是指导教师努力的方向。记者以为,毕业创作不乏优秀作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像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这样的毕业创作毕竟是少数。资讯发达、物质丰富并不与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物质丰富使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有时反而是心态浮躁的代名词,学生除艺术创作外有更多的选择,社会充斥着更多的诱惑,或者说有更多打发时间的方式,在某些同学看来,有很多时髦的玩法远比枯燥的毕业创作更有趣。另外,毕业创作应是学生4年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这个阶段思想学习的一个反映。作为指导教师,他们希望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有旺盛的创作精力积极投入到毕业创作中,把自己4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偏好相结合,创作出满意的艺术作品。在引导学生进行毕业创作时,教师应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不让自己的思想与爱好左右学生的创作初衷,应以辅导者的身份出现,多听学生对毕业创作的理解,不轻易改变学生的创作想法。同时,在学生选定自己的毕业创作方案后,教师应利用自有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优秀艺术作品,或在相关书籍中找到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范例,先让学生做到“眼高手低”,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意识,进而提高其艺术水平。
二、突破局限:学生在毕业创作中追求的目标
师范美术教育中的改革政策
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决定着一个民族兴衰,能承担起历史重任的新一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知识还应有高尚的精神与丰富的情感,强化素质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目前教育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有其特殊的意义而艺术教育则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思想,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简单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整体发展教育观,强调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这一改革客观上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必须建立起一个有别于其他美术教育培养要求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师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并通过这个媒介达到对人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思维方式、情感和道德感等方面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完善人格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专业”这个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首先是师范教育。我国香港地区的美术师范教育,甚至只把教育类课程称为专业课,而把绘画与设计类课程列为选修课。作为未来的教师,美术高师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一个人掌握了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不等于具有了高素质,从能力和素养角度上看,素质是一个人在文化的全面性、文明的进步性与身心的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所以,仅仅掌握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等于具有了从事美术教育的能力,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多元素构成的”,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但现实中许多高师院校安于现状,无视基础教育改革,固守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致使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观念落后。一些专业管理者和教师对美术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认识不清,没有充分认知和理解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对新《标准》的推广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少同基础教育保持密切联系,很少考虑自身师范性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过分强调“美术专业”的“专业”教育,认为高师美术教育仅是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的)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面窄。课程设置多局限于美术专业的“专业”范畴内,狭隘理解“一专多能”的内涵,将“一专”往往定位在国画或油画等某一画种的技能水平上,“多能”也多圈定在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层面。 在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法等方面有待改进。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技能灌输上,在考试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这些都难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满足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近年来高考中的“美术热”使得美术师范教育生源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许多院校竞争意识淡漠、安于现状的思想,对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胜任未来工作漠不关心,造成认识上和工作上的“滞后现象”。 高考中过于重视“专业”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化课录取线过低,难以支撑其以后学习;专业考试落入新的“八股”之中,人物头像素描和静物色彩成为高考中的“永恒”主题,许多考生不是在“画”画,而是在“背”画,艺术天性正在被抹杀。新《标准》将着眼点放在未来,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从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能力。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必须是超前的必须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文化意识并驾齐驱;面对素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间竞争加剧,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竞争获胜的最重要因素。面对基础教育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作为培养美术教师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如何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确立科学、合理、系统的师范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既有较强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综合素养的美术教育人才,以适应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美术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新形势,必须组织教师(尤其是教育教学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学习和研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按照新《标准》要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对美术高师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范围之内,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凸显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加大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教育力度。美术“专业”课程也应拓宽知识领域,按照中小学美术教学要求,加大美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设计、民间艺术、手工制作等课程的教学。 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将知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科知识的交叉和信息量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互动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考核评价方法上要将重点放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p#分页标题#e# 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应有地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美术高师生是未来的教育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参与者,一个对本民族缺乏情感、对自身文化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的人,是不可能胜任教育之职的。 积极开展职业意识教育。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教育性决定了其职责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意识培养。要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明白他们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参与者,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承担者。 加强教学实践,提高美术高师生教学能力。教育理论以及实践已充分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美术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多因素的,在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丰富实践课程形式的多样性,拓宽教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同时,要增加教学实践课的时间。 重视学年论文的写作,提高美术高师生的科研能力。新《标准》中学习领域的划分对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的高师生不仅仅要会“画”画,更重要的是会“评”画;没有一定理论水平将无法胜任美术教师之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为此,高师院校学生的论文写作不能仅限于毕业论文,应高度重视学年论文的写作,以学年论文写作作为提高师范学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重要补充和途径;可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在选题上尽可能围绕教学研究来展开,以提高美术高师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加大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力度。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综合素养,才能帮助受教育者接受和领会知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中历来十分重视教与学、言传与身教、教育者的教学与受教育者的个人体悟的统一。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墨子强调教师只有“得一善言附于其身”率先实践表里如一“使言行合一犹合符节”。 《墨子•兼爱》,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要“言教”而且要“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受教育者做出表率。为此要重视教师的再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学历、知识与能力,完善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要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由于复杂的因素,目前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大多出身于绘画专业而非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因此强化教师职业教育十分必要;教师的引进也应从单一学历和技能考察转向综合素质方面。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开展多种多样文艺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在具体课题训练中尽可能多采用课题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教师职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合作。 根据师范教育自身特点,对现行招生政策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别于美术院校选拔人才的标准。专业考试应从单一技能考试走向多元,可参照目前一些院校美术史论专业的方法,增加文艺常识、写作等方面的考核;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避免将那些综合素质差、有“技”无“文”的学生招入师范美术教育专业。 面对基础教育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形势高等师范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基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能胜任基础素质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教学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育人才。
美术图书资料定位管理
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工作,与教师、学生之间应该起知识信息的桥梁和引渡的作用。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到十分全面的知识领域。因此,怎样把他们引渡到所需知识的彼岸,这与如何发挥图书资料的作用,有着重要关系。 作为专业美术图书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最大特点是个“专”字。唯其专,才更显出它在专业教学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翻阅中外美术史,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传统。纵观国内外众多纷扬的美术诸流派,门类繁多,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绘画艺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发展,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珍贵的绘画资料。作为专业美术图书资料,以其特有的形式和艺术价值,在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中有着特定位置。 美术图书资料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如同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总是不断地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外界不断变化了的需要。知识爆炸的挑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美术领域中诸流派的引进等等。我国除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高等美术学院之外,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专门的美术资料室就有上百个。美术图书资料室的规模,随着出版业的日异发展,对外开放外国文化遗产的引进,信息时代对图书资料的促进……美术图书资料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美术类图书资料的分类是按其美术理论、各国艺术概况、绘画、书法、篆刻、摄影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而划分的。就绘画而言有绘画理论、绘画技法、中国绘画、各国绘画等。要搞好美术图书资料工作,除了要有资料管理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对绘画知识的了解和绘画艺术的修养。比如讲,对绘画画种的分类、艺术特征的了解,对画种的表现方法的鉴别,对绘画艺术风格流派的发展变化,对绘画基础课(素描、色彩等)知识的认识等等。只有具备美术专业特定的基本艺术素养之后,才能在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美术图书资料应有的作用。 作用之一:为美术教育服务“书籍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阶梯”。图书资料,是当代人之间、上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下代人交流的桥梁,使人类文明得以保存和再创造的宝库。可以说,图书资料是社会的大脑,是人类大脑智慧的延伸,它解决了人类“集体记忆”的问题,把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和结晶贮存起来,并且源源不断地为教育服务。 从美术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美术教育与美术图书资料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主要表现有:(1)学生们进行的中外美术史课程的学习;(2)文艺理论课的学习;(3)对绘画基础课(素描、速写、色彩等)的技法学习;(4)国画、油画、版画、工艺、装饰、装潢等各专业课程的学习;(5)教员和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毕业论文、理论文章;(6)系里举办的各类美术培训班;(7)承接社会上的美术创作、装修任务;(8)学生为社会服务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用美术图书资料来引导、借鉴和提示。“以智力开发智力,以智力开发财力,以智力开发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展示,美术图书资料工作在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上工艺课时,教员们为了介绍甘肃彩陶纹样图案的演变,就在资料室反复查阅有关资料、彩陶的图谱和甘肃专辑画册成为研究此项教学必不可少的案头资料。在素描教学中,教员除了自身应具备一定的素描功底和必备的教具之外,同样离不开美术图书的帮助。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素描技法》,从素描造型训练到艺术提炼的概括,既有严格的科学性又有造型的艺术性,可以说是一本比较系统的素描参考教材。国画教学中,图书资料室保存的《荣宝斋画谱》、《芥子园技法》、《艺苑辍英》等书籍,为学生们在绘画中如何去执笔、如何运笔找到了依据。学生们充分运用这些资料,临画册中的笔墨技法、练线描、认识构图规律、体会各种不同风格的表现……这些书籍,成了他们学习中无言的良师益友。还有《室内外装饰设计》、《世界建筑画分类图典》、《立体构成原理》等书,对现代平面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都有系统的全新阐述,给装潢、装饰专业课程增加了新的内容。 正是通过这些美术图书资料的帮助、引导,经过教员的理解、消化、分析,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地安排教程,从而在美术教育中取得了满意的收获。比如,我系装饰、装潢班的部分学生,已能将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学用结合,为社会服务。既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同时还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报酬,从而增强了学生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懂得了自己如何去学、怎样去学、学些什么的道理,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作用之二:学生的启示学生是美术图书资料的服务对象之一,掌握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借阅兴趣、特点,是高等院校图书资料工作重要的环节。 有的学生,遇到专业基础课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会不顾一切地查阅名人画册中的范作,研究他们的技法、造型以至表现方法,及时地用到课堂作业当中去。有的学生在毕业创作时,构思、想法确定之后,往往会犹豫不决、不敢下笔,总习惯翻翻画册中大师的作品,翻翻国内美术刊物中选登的优秀作品,对自己的创作有了信心和勇气。有的学生对画册中作品技法的临摹,学到了大师们在作品中的艺术追求。有的学生看画家的传记文学作品,对自己有所启示和感悟……。 学生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最需要大量的书本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最容易接受书籍中的知识和思想,如何更好地发挥美术图书资料为学生服务,这正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用之三:美术研究、美术创作的“助手”作为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走专业教学与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教员自身的艺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要进行美术创作与研究,教员仅靠现有的专业知识和创作水准还远远不够。只有从大量的美术图书资料中进行再学习、再研究,才能在艺术实践中得到提高。大量的事实表明,处在知识爆炸的现阶段,科学研究质量的高低,有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别人已取得的成就的掌握程度。因而,充分运用美术资料,对教员美术研究的提高也尤为重要。#p#分页标题#e# 教员们通过学习、查阅美术图书资料所提供的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面貌和风格,分析、研究、思考适应自己艺术风格和面貌的优秀作品,从而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之上审视自己,为创作出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具有个性的新作创作了条件,不能不说,这都是由于美术图书资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间接作用和特定的启示。 从另一意义上讲,就美术的特殊性、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言,往往也还要体现在教员对学生,在美术创作的教学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上。教员们自身的创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如何,与学生的艺术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道是“名师出高徒”,这一点也一直被美术教育所重视,也是一贯强调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机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只有要求教员们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拿出好作品,出成果,出成绩,才能进一步带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起信心来。优秀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与指导教师是分不开的,学生们对艺术的灵动、启示及艺术个性的发挥,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美术图书资料的作用,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美术研究和探讨的学术空气,才能将美术教育推向新的台阶。 西北民族学院美术系的教授、教师们,大部分是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画家、艺术教育家,许多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并在各自专业绘画领域里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们的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的过程当中,对美术传统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学习,往往都离不开对美术图书资料的借鉴和参考。比如在油画创作中,油画风格的形成,无论是古典的、现代的、抽象的、具象的,在《世界美术全集》、《世界美术巨匠》等珍贵画册中,世界著名的美术大师们,都以不同的出色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依据,从而使作者在创作当中,对自己作品画风的确立、技法的追求和突破,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美术理论和美术技法的探索中,美术图书资料同样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美术史当中著名画家的考证,也都离不开珍贵的美术图书资料的帮助。只有本着科学的治学态度,认真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学习心态,在占有和消化了扎实的材料之后,才能有锐敏的眼光、独具的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使美术图书资料在运用和实践当中发挥作用,变成我们自己的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理论水准的学术成果。我校不少教员在美术理论的探索中,许多论文也都先后参考了不少美术图书资料,从而使自己的见解升华为有一定深度的独到的学术价值,部分理论文章,被学报和国家级的学术刊物发表和采用。 展望美术图书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前景十分广阔,有着很大的潜力。 同时,还应该看到存在的困难,虽然国家每年都能拿出专项资金,保证购置必要数量的美术图书,但同样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由于世界性的印刷材料和成本的大幅度涨价,尤其是进口的国外美术图书、画册的大幅度涨价,给美术图书资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许多措施的进一步深化,在教学、科研、管理、效益各方面水平的提高,美术图书资料工作也一定会有新的起色
师范美术教育研究思索
本文作者:张志强 单位:邢台学院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师美术教育,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不断增多,研究内容逐步拓展。笔者分别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1999~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筛选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86篇作为取样对象,回顾与反思近十年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研究情况,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研究者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存在普遍共识,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应有别于专业美术院校,应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如赵诗镜(1999)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培养目标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定位,有效推动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
1.专业课程的设置。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学者们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2]有研究者提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并建议增设设计基础、结构素描、意向素描、电脑设计等课程。有研究者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中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3]
数字媒体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研究
摘要:该文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究当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创新实践,以期通过跨专业、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域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整合四年所学知识,积极应对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毕业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学科专业,属于艺术学学科,一级学科为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立足于设计专业,强调的是使用媒体传播手段生产、传播利用数字技术创作的美术和设计作品,其中涉及科学史、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网络技术、数字音频、游戏编程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视觉艺术、素描造型、构成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公共环境艺术、产品工业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相关艺术类学科的知识。此外,设计应服务于需要其或者即将需要其的用户,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该要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其中也涉及一些人文学科的知识,如传媒学、广告学、社会学、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编导等。如此看来,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高度融合和交叉的专业。各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抓住这一特点,制订具有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跨时代”的概念和内涵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创新切入点应着重在毕业设计环节,以研究学生毕业设计的实用性、综合性及专业的融合性为主要内容,明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为目标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在实际操作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学生毕业设计这一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跨专业、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域,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积极应对、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多种“跨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最终的设计结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平台内容或价值载体,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行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一、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对于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有助于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经过研究,笔者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采用的技术过于陈旧,难以较好地与市场接轨,毕业设计作品的价值转化率低。部分学生针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某一个技术模块分支进行毕业设计,影响了自身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单纯地照搬理论知识,设计缺乏应用性,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二,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技术点与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吻合。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闭门造车,其选题往往针对的是若干年前的社会需求。数字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如果选题方向不合适,学生即使再努力也往往只能事倍功半。其三,部分学生难以把控毕业设计的创作时间。一些学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往往在前期准备阶段缺乏合理的规划,对毕业设计部分环节的琐碎程度预计不足,难以预见在实际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也难以把握毕业设计的创作时间。其四,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毕业论文是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检验,艺术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过大,论文往往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少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难以达到概念清晰、结构合理、语句通顺等基础要求。
二、探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问题产生的根源
对于以上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笔者探究了问题出现的源头。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高度交叉和融合的学科,但是在部分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各年级在课程学习上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各设计专业和各学院之间的课程无交叉。同时,技术类课程、文学类课程和艺术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相互独立,三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这导致学生难以做到在专业内部的纵向方向上循环交流,也难以做到在专业外横向拓展学习。横向、纵向上的问题会立体式地反映在最后的毕业设计环节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进入当年的实践教学阶段时,由于所学课程无交叉,往往难以就之前积累的实践学习经验展开深入交流。相比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往往具备更强的设计实践能力,但是部分高年级学生难以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有大量工作是基础性、重复性的,对于这些工作,低年级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下也可以胜任。然而,一些高年级学生需要重复进行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熟练操作而不是进阶性、创造性的拓展上。因此,要想解决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