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表演艺术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戏剧表演艺术理论的解析
作者:李贵森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戏剧是演给观众看的,一出戏剧的好坏优劣甚至成败都取决于观众对戏剧表演的首肯程度。就此而言,表演艺术在整个戏剧活动链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况且,从戏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来看,它本身就是脱胎于宗教祭祀中的歌舞活动。就西方而言,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这种宗教祭奠表演活动从农村引入城市,之后逐渐发展完善,在公元前五世纪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古希腊戏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是首创者。作为剧作家他的意义是里程碑式的,作为戏剧艺术家他的贡献在于创造并确立了戏剧最初的结构形式,和以人物对白为主要表演成分的戏剧模式。为后世的学习模仿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始有可能传承发展至今。从戏剧艺术的发展史来看,表演在戏剧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表演艺术的本质属性是无法改变的。
在戏剧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特殊的剧种—即兴喜剧,它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表演艺术的重要性问题。即兴喜剧与其它戏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没有剧本作为表演的蓝本的,演员不需要背什么台词,只要在上台前看看幕表就可以了。他们无需按图索骥,只根据实际需要到舞台上之后边表演边编台词,作即兴的演出。所以表演者的临场表现力直接决定了戏剧的表演效果和演出的成败。机智灵活的即兴表达能力,坦然自如的随机应变能力,精彩优美的言行表演,全面良好的演艺素质,使这些演员们即使在舞台上忘记了台词或者是出了什么差错,也会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加以纠正,戏剧本身依然流畅无损,多么完美的舞台表演形态。遗憾的是即兴喜剧在兴旺发达了三百年之后却销声匿迹了,原因当然并不难解。一个优秀的即兴喜剧演员需要迈过的门槛太高了,只有无私的家族式的传承才能够培养他们的艺术根底和艺术天分。他们健康灵活,才学满腹,出口成章,随机应变,既符合章法,又协调一致,但这千姿百态的才艺却完全是因演员的素质所决定的。而一旦某种艺术只是以个人的智慧为中心,那么这种艺术的生命力也就有了时限。就戏剧艺术来说,它综合了舞蹈动作、声乐音响、技巧杂技、言语行为等多种因素,汇合着戏剧作者、导演、演员、剧务等各方面的辛劳,它是要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与观众们达成心灵上的沟通。因此象即兴喜剧这种艺术只可以适合一时之需,必不会长久。然而不管怎样,不管戏剧综合了多少种因素,有多少人员参与,表演艺术才是核心已无庸质疑。于是在戏剧艺术体系中,对表演艺术的理论表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律,那么表演艺术就是舞台行动的艺术。演员用动作演绎故事、塑造人物、表现角色性格,这种从模仿而来的原生态表演,同样要求演员既是表演者,又是创造者。既要神情并茂,又要神形兼备。尽管亚里斯多德在他的戏剧理论中也提出了要求演员们化身为所要表现的角色,最大程度地使观众和剧中人物发生共鸣,产生移情作用。但这种理念显然是相当薄弱的,还不可能称之为一种完整的表演理论。古罗马时代因其整体文化的特征就是模仿古希腊,所以表演艺术自然也不可能突破古希腊戏剧演员们的套路,而且相对于古希腊来说,其戏剧表演更加缺乏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似乎哑剧演员的表演弥补了某些不足,但那些杂耍技能式的表演,已经失去了古希腊戏剧的意义和艺术传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卡斯特尔维屈罗对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进行诠释时,因为限定了表演理念中的创造,遂将表演的主导性和创造性有意无意地取消了。后来,狄德罗、黑格尔等人曾力图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建立一种戏剧表演艺术理论,但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出现,真正成熟的、体系化的戏剧表演理论才最终建立起来。
表演艺术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演员同编剧、导演、音乐、美工密切合作,按照剧本所提供的规定情景和人物思想、情感、性格,运用语言和动作创造戏剧形象、体现戏剧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艺术表现过程。一句话,表演艺术也就是演员通过舞台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创造。吕明先生在《表演基础》中指出:“表演艺术是综合艺术,它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上是戏剧、影视艺术所有表现手段,编、导、演、摄、美、灯、服、道、效、化等部分的综合。主观方面是演员本人的全身心的综合,其中有肢体、面部、声音、语言等外部的综合,还有外部要素和心理要素的综合。
由于表演艺术为观众而存在,主体创造者和客体接受者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相互传递。而动作是架起演员和观众的桥梁,通过动作给观众以感染、震撼和启迪”。也就是说,表演艺术是为观众而创造的,维系观演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就是表演艺术本身,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接受者的理解和认可,主体创造者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甚至就连它们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就一部戏剧的整个创作过程而言,导演是面对演员“说”戏,演员是面对观众“做”戏,观众是面对表演艺术“评”戏。导演应该是演员的良师益友,演员应该是观众的形象代言,观众应该是戏剧艺术的虔诚信徒。也就是说,导演、演员、观众构成了戏剧表演艺术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对于戏剧演员来说,作为戏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创造者,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代言作用,就要在理解角色、对角色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遵循创作角色的艺术规律,遵循舞台时空的假定性与可能性的客观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去行动,以鲜明的行动(形体动作、语言行动、思维活动)准确体现剧作精湛的思想内容,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动态、外在和内心视象。而要想做到舞台表演的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开合自如、能放能收、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关键则取决于演员本人良好的整体素质和深厚的表演功力。尤其是,演员对观众的情感好恶、欣赏习惯、审美趣味、心理诉求、文化取向等都要有良好的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来看待演员、评判表演艺术本身,因为他们的努力不仅仅显示着自己的智慧,而且更有导演的心血和所有剧团工作人员的艰辛。台前幕后的关系中成就的是演员。
演员的表演体现着他的创作追求,演员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在戏剧舞台上尽可能完美地塑造一个艺术形象,并为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任何一部戏剧作品都离不开演员对形象的塑造,没有形象的戏剧不是戏剧,而有形象的戏剧也并非必然就是理想的戏剧。因为戏剧形象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必须是来自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的。戏剧形象的艺术效果反映的应该是“创造者”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情感体验和表演水准,而演员的功力在一定程度上则决定着这部戏剧的成败。演员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舞台行动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要想形(形体)、声(台词)、情(情感)、神(神态表情)、貌(形态)各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形象思维的能力等,要以人物形象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其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地区等环境条件为依据,还要深入体验人物形象的阶级、职业、年龄、身份、阅历、教养等各种因素条件下的特定性格,融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和创作经验,融合自己对剧情、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舞台表现形式,将体验到的各种感觉和认知综合起来并展示在观众面前,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观众体会到戏剧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人物的本质特征。戏剧演出是以服务于观众为目的的,演员的当众表演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使尽浑身解数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这种观演者之间的交流与共鸣的关系,同样决定着戏剧表演艺术的成败。因此,演员的表演既要有良好的声音、语言、形体等可塑的外部条件作为基础,更要有充分的自信,良好的创作状态和正常的自我感觉等内在素质作为保障。既能与角色情同意合,收放自如,还能非常严肃认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形象的规定情景中,用全部热情、全神贯注地去创造,选择恰当的形体动作和舞台表演情态,运用抑扬有致、节奏分明、能够准确传情达意的、富有情感的生活语言,为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服务。总之,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完成对戏剧形象的塑造和对戏剧情景的演绎是演员必备的表演基本功。演员的表演要真实,有美感,又必须一切都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承转合自然,情理张弛适度,做到了这些,观众就会自觉自愿为演员的表演叫喊、欢笑和哭泣,就会对人物形象的命运表示牵挂和关心,就会让角色形象永驻心间,就会在移情睹物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一种愉悦。也就是说,演员对戏剧角色各种状态的真实理解和把握会激发观众的心绪与情感,而观众的情感共鸣反过来也会激发演员的情绪,并融入到愉快的创作中去。事实表明,观、演者之间的互动是戏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这一切也表明能够打动观众之心的戏剧作品,不仅需要有好的原创立意、舞美设计、音响效果和导演恰到好处的指导,更需要有责任心、事业心和艺术功力的演员在舞台上的成功表演。#p#分页标题#e#
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传承和发展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文化和日韩文化不断输入,学生开始对国外文化产生兴趣。学校和社会必须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学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必须树立文化自信,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本文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政府的主导作用、民间艺术家的宣传和音乐教师的教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还能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发展。传统音乐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依靠音乐教育家的坚持不懈才能实现。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一)传播力度不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更是瑰宝。新时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了解过少,而被国外流行文化影响较深,所以不了解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由于了解的人少,传播的范围就小,传统音乐的传承很多是靠民间的心口相传,没有正规的体系和方式。在现代教育中,除非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对传统音乐有一些了解,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只能依靠平时音乐课上教师的教授,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有兴趣的学生来说,缺少了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二)审美性不足
虽然现在社会和学校都提高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落实到位。审美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判断往往取决于其的审美能力。在进行传统音乐的教授时,很多教师还是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和学习。
二、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建议
服装表演艺术中舞台美术设计反思
【摘要】服装表演艺术舞台美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门类,通过声音、光影、布景、造型以及多媒体技术为服装表演艺术营造了绚丽的舞台场景、氛围效果等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台美术设计研究对于推动服装表演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服装表演艺术舞台美术设计的现状和现代服装表演艺术中舞台美术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充实服装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为今后服装表演艺术的舞美设计、推动服装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主体化;服装表演艺术;舞台美术;设计研究
一、服装表演艺术舞台美术设计的现状
服装表演艺术从最早的服装商品推介会,发展到目前形式多元化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服装表演艺术自产生之始,服装设计师就致力于创作新的演出形式,让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模特着装的效果,与舞台美术相结合,通过灯光、舞台造型、音乐、舞台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舞台视觉效果,从而引发观众对于服装表演艺术的无限想象,引领服装时尚潮流。舞台美术设计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视觉造型艺术,相对于绘画、平面设计等二维造型而言,运用统一、对比、平衡等表现形式,对于色彩、造型、肌理、活动等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创作,让舞台场景的所有元素形成更深层次的艺术形态,为服装表演艺术的主题彰显、观众视觉审美、服装特点和设计理念的展示等更好地服务。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科学技术在服装表演艺术、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服装表演的形式不断丰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和时尚潮流。服装表演艺术时尚理念和创新意识的逐渐多样化,让商业性和创意设计型主题化服装表演艺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给予观众更为立体化的视觉冲击。随着服装产业和艺术审美形式的不断发展变革,舞台美术设计在主题化表演艺术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舞台美术设计在服装会、促销型服装表演、服装模特比赛、娱乐性服装表演、服装设计新品展示等活动中,如何充分运用舞台美术各造型元素、造型设计手法更好地为服装表演艺术服务,是一名服装表演从业者和舞美设计者艺术素养高低的关键。
二、舞台美术设计对服装表演艺术的影响
舞台美术设计是主题化服装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服装表演过程中具有通过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塑造人物形象、创造和组织动作空间、表现环境和地点、制造剧情所需的情调和气氛、通过场景的设计帮助演员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剧本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等众多功能。在现代主题化服装表演艺术中,舞美场景设计成了决定演出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对舞美场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从海量的舞美素材中检索到满意的素材,并在设计中快速形成创意方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主题化服装表演艺术中舞台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服装表演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台美术对服装的影响
滑稽戏表演艺术思考
【摘要】滑稽戏是一门笑的艺术,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多年来,滑稽戏的足迹不仅踏遍了江浙沪地区,更是走向了全国各地甚至飘洋过海,向世界展示了传统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滑稽戏如何赢得观众的认可和笑声呢?这就取决于滑稽戏的表演艺术形式。本文探讨了滑稽戏的起源、形式、表演功课,并联系自身实践的表演生涯,探寻滑稽戏表演艺术的真谛,“真情实意、轻松自如、收放得力”是滑稽戏表演艺术的关键。滑稽戏表演技能的提升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舞台和实践。
【关键词】滑稽戏;表演艺术;表演功课;真情实意
一、滑稽戏的起源和形式
(一)滑稽戏的起源
滑稽戏貌似西方中世纪的世俗剧,文艺复兴后的闹剧,但滑稽戏是种高超的表演艺术,而非快餐文化,也不是日本自我丑化的谐星或西方马戏团中的小丑。它有一定的门槛,需要过硬的自身条件,滑稽戏演员要能学习南方各地方言和地方戏曲。好的滑稽戏演员多才多艺,浑身是戏。滑稽戏演员是把创造笑料当做自己的使命,于嬉笑怒骂之中透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在笑声里倾注耐人寻味的各种社会体验。观众把滑稽戏看成使人开心的表演艺术,行家们把滑稽戏称作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早期在创作剧本时,剧作者对某些具体情节在结构上作了特殊安排,往往有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表演手法有“因小失大”“出尔反尔”“看错人头吃错药”“张冠李戴”“自搬砖头打自脚”“正反错位”等等“套子”。到如今,滑稽戏的创作更注重人物和生活。在运用“套子”构筑情节、制造笑料时,剧作者和演员已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在滑稽戏的创新、发展中下了功夫,以符合人物性格、贴近真实生活为标准,来构筑滑稽戏的情节,深入挖掘人物的喜剧性格,引发喜剧冲突,发现喜剧要素,包括台词、语言的喜剧性,还有对舞台表演运用适度夸张的手法。用喜剧性的情节、喜剧性的人物个性、喜剧性的语言来构成滑稽戏,这是滑稽戏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滑稽戏的形式及分类
滑稽戏是上海一带的汉族戏剧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州,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周边吴语地区。如今为了让人们对滑稽戏有更多地了解,也会加入北方的语言特色,表演形式类似北方的相声和小品;还加入对其他地方语言的模仿,如山东、广东、四川及东北方言。滑稽戏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多采用幕表制,演员可即兴发挥。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而成的,如《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优秀滑稽戏传统保留剧目;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第三类,是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而来的,如《苏州二公差》《好好先生》《西望长安》《万无一失》《天罗地网》等;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如《活菩萨》创排成滑稽戏后,连续演出并满座达到1年9个月之久,创自有滑稽戏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第五类,是根据现实题材创作的新剧目,如《阿混新传》《满园春色》《路灯下的宝贝》《复兴之光》《妈妈不要哭》《顾家姆妈》《毛脚媳妇》《土裁缝与洋小姐》《多情的小和尚》《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摘要:我国现代音乐美学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当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逐渐的应用到其他的文化领域中。随着音乐美学的发展,使得声乐以及音乐演唱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音乐作品与生活更加贴近,能够更好的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使音乐作品能够服务于生活。本文主要对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声乐表演艺术;启示
音乐美学指的不仅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的音乐内容进行展示,同时也是从音乐意义的表达方面以及作品的内涵方面对音乐作品艺术的再次创作,进而使音乐作品获得新的活力。“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并且是构成音乐美学完整性的不可缺少部分”[1]。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音乐美学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透彻,而且获得丰富的收获。当前随着音乐美学艺术的发展,音乐美学对音乐的影响力也更大,特别是声乐表演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促进音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一、音乐、音乐美学
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提升,审美水平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对音乐表演和演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音乐的表演者在音乐演绎的过程中,要融入自身的想法以及灵魂。而这种表演方式用语言描述比较简单,但是对于表演者具体的表演来说却存在很大的难度。表演者必须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表演的独特见解,因此表演者作为音乐表演的桥梁,需要将音乐和表演进行有效的结合。演唱者在音乐表达以及自身情感的抒发中可以通过唱歌以及演奏乐器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可以看作是音乐作品创造以及欣赏间的桥梁,而由于音乐表演者以及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异性,这也导致当前音乐界的精彩纷呈。总之,音乐表演中不同形式都可以划分为音乐美学中的一部分,同时音乐表演是音乐效果传达的形式和载体。
二、声乐表演中美学应用的原则和特征
(一)音乐美学在声乐表演中应用的原则
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分析
【摘要】
本文在回顾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取得的成果的前提下,针对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的自然衔接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歌剧表演进一步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丰富了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是民族歌剧艺术的多层次化表现,是表演艺术的个性化创造,借此希望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以促进我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歌剧表演;民族声乐教学;自然衔接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成果回顾展示
改革开放促进了文艺体制的不断变革,加强了民族声乐专业在高校的课程开设与体系建设,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正以其蓬勃生机不断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在文化艺术中风姿别具。近几年,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建设越来越受到相关文化部门以及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视,为将我国民族声乐人才综合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在相关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高等艺术院校频频联合社会各方力量举办各种民族声乐大赛,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并涌现出大量高水平人才,全面反映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经验累积,不仅取得卓然成绩,同时教学体系也逐趋于科学系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诸多如刘辉、金铁霖等[1]这样的民族声乐教育家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全新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经验,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民族声乐艺术家,为民族声乐事业翻开辉煌篇章做出了贡献,展示出了以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己任的艺术品格。此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家频频亮相于国际高端音乐舞台,向世界完美演绎出我国这一艺术形式的风采,且受到各方肯定与赞美,这不仅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弘扬与传承有积极影响,而且还在歌唱及表演技巧方面对实现与西方的融合有促进意义[2]。民族声乐教学应与时同步,适应社会文明进程发展需求,将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追求目标,而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便是要将歌剧表演自然衔接入民族声乐教学中。歌剧作为声乐艺术中的最高表演形式[3],较之纯粹的音乐独唱,其表演性很强,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服装搭配、场景设置方面,歌剧都涵盖全面,更富于特色。因此,将丰富多彩的歌剧表演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可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歌剧表演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
声乐表演课程革新及实施
作者:李玲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声乐教学与表演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语言、音乐和情感于一体的综合性强的表演艺术。声乐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使普通高校大学生了解声乐艺术的特点,掌握演唱的技巧和规律,并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意境中学会发现美、体悟美、创造美和传播美,全面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创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在普通高校从事声乐选修课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毕业于音乐院校,他们经过多年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学习,在唱法、作品和舞台表演上形成了一套学院派声乐教学的路子。然而,随着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的增多,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心理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其对音乐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他们大多数对声乐的认知和喜爱程度不同,面对声音技巧训练、古典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渐渐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下简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师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分类教学、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团队互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艺术理论的知识性、声乐演唱的技巧性与青春活泼的时尚性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交替参与演唱、创编、欣赏、思考四种艺术内容,②创造轻松、和谐又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分类教学。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同,对声乐表演艺术课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果课程教学内容是“一刀切”或者“齐步走”,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懈怠的情绪,课堂气氛容易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上课伊始,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做课程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认真归纳分析该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演唱方法时,将B-box、R&B、摇滚、Acappella、戏歌等新鲜元素引入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激情,塑造个性化的演唱风格。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竞赛、展示、自荐等途径,选拔演唱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将其组成演唱组合或个人独唱,推荐参加校外演出。对演唱一般的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选择难度适中的曲目,帮助学生树立演唱自信心,并鼓励他们将舞蹈、朗诵、曲艺、书画等特长与音乐有机联系起来,创编新颖的表演节目。此外,还设立课程理念标识、节目单、课程展板海报设计、晚会编导和晚会服务团队等项目,让艺术设计、统筹协调等方面突出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需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审美器官,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把他们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教材作为训练教材,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在多媒体课件中嵌入练声曲音频片段,指导学生跟随光盘中富有律动感的练声曲进行热身准备和嗓音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课程在教务BB系统网络平台上开设作业与互评版块、声乐表演、流行趋势等主题论坛。在这里,学生录制和上传演唱曲目的音频作业,交流学习体会和表演经验,展示团队风采,教师在网络这一虚拟教学方式中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
3.团队互学。德国音乐教育学家君特•克莱南认为,音乐课需用更多的小组活动和类似项目的活动加以替代,学生在思考、理解和合作中学习音乐,并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声乐表演艺术课程实行50人小班教学,采用团队式和项目式管理模式,引入团队竞争机制。按照乔恩•卡岑巴赫的“团队管理”法则,全班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团队,平均每队人数在10人以内,且不少于7人。团队中每名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各有所长。他们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共同参与项目的策划、排练与表演,这样既克服了紧张羞怯心理,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巩固了音乐知识。
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文艺体制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这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传统歌剧蕴含丰富的艺术精华,将歌剧表演引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以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提高民族声乐的表演技能。本文就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歌剧表演;民族声乐教学;促进作用
对于民族声乐教学而言,其与一般的音乐教学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涉及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若在实际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及理论,则会严重制约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而歌剧是以歌唱为主导,包括场景、人物、矛盾和情节等,将其与民族声乐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可以促进民族声乐教学,为声乐表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继承民族声乐
声乐体系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其中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的手段包括传统戏曲中的步、手、眼、身等;同时,两者的表演元素较为相似,如针对某一环节使用的表情、动作、眼神,只有表演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全面理解,才能借助民族声乐的方式将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当然,与传统戏曲表演相比,现代民族歌剧表演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一是表演内容:民族歌剧表演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基础,向观众灵活展示故事内容中的人物形象;二是演员要求和表演体系:对于戏曲表演来说,其表演体系明显大于民族歌剧表演,对演员综合素质和基本功具有严格的要求。表演者在歌剧表演过程中,要想准确把握歌剧故事中的人物内心,必须掌握高超的演唱技巧,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有机结合实践经验和表演情节内容,将人物情感进行更好的展示。所以,要想提高歌剧表演者的表演水准,对传统戏曲表演手段加以借鉴至关重要。以《洪湖赤卫队》为例,其塑造了革命武装洪湖赤卫队在刘闯与韩英的领导下,利用地区优势与敌人进行周旋,沉重地打击敌人。其需要准确把握如下几点:第一,积极借鉴戏曲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表演者可采用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形式,协调好自身独特的发声方法与传统戏曲综合表演艺术,让观众想象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性格,对人物命运加以揣摩;第二,真实性:表演者可以自身生活经历为依据,与剧本内容相结合,发挥自身的联想力,继而有效展现剧本内容,使表演与实际生活相贴近。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歌剧艺术的认知度,增强学生的歌剧表演能力,促进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的发展。
2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水平
我国歌剧的发展历程较长,而《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歌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歌剧的发展,该时期的民族歌剧有机融合了戏曲与民歌,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继而塑造更丰富的人物形象,充分表达人物的情感。由此可见,民族歌剧的优势有很多,学生在歌剧学习中可增强自身的表演能力,准确理解民族声乐的内涵。实际上,很多学生缺乏丰富的传统知识,甚至不知道民族歌剧,部分学生甚至花费额外时间学习基础知识,以跟上学习进度,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歌剧的重要作用,借助其他方式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歌剧表演的兴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