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表面化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表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为满足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对我校研究生全校公选课“表面物理化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建立了满足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和本科基础来组织实施教学和考核,教学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课程适应两类研究生和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全校公选课;硕士研究生;表面物理化学;分类教学
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开始在一级学科进行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1,2]。2009年,哈工大化工学科开始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确定了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表面物理化学”既是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也是应用型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同时由于表面、界面科学在化学、化工学科和其他交叉学科研究中作为共性的基础理论支撑作用,“表面物理化学”在研究生院统一协调下确定为全校公选课,除化学、化工学科外,还服务于其他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那么,“表面物理化学”成为全校公选课后,针对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研究生分类培养的需要,如何确定课程内容体系?如何组织和实施教学?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则成为“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基于“表面物理化学”课程特点,从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出发,进行了全校公选课“表面物理化学”分类教学改革和实践。
1“表面物理化学”分类教学内容体系的确立
表面科学因其学科交叉特色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各理工科类高校一般都为研究生(材料、化学、化工学科居多)开设了表面科学类课程。从课程内容看,主要是讲授表面科学基本原理及应用和表面科学分析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对表面科学不同应用领域(如催化、纳米材料等)进行深入介绍。各个学校讲授的内容侧重各不相同,课程名称也不一致。我校化工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为化学、化工学科研究生开设了“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在长期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
安全工程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
西南石油大学培养以“油”和“气”为特色和优势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物理化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本论文围绕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对《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
物理化学;安全工程;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化学中的“哲学”。物理化学综合运用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知识,剖析化学反应等过程的本质,并分析和解决化学变化和部分物理变化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并上升为一般规律,为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1]。绝大部分高校将物理化学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特色,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不同培养方案。例如,西南石油大学及中国石油大学,以石油天然气为发展特色,因此,在制定安全专业培养方案时,主要围绕石油与天然气采输、油气化工生产等行业制定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具备油气化工生产、石油与天然气采输等专业背景知识的安全工程与技术、安全设计与控制、安全教育与评价以及安全监察与管理等方面的适应我国发展的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管理,能在政府部门进行安全监察,能从事安全工程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设计、评价和咨询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南京理工大学主要围绕燃烧、爆炸的理论及防治技术制定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能从事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安全技术研究与设计、安全检测与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围绕地矿、建筑、煤炭、化工、交通、民航等行业制定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从事安全管理、监察和科研的“管理+技术”的综合性高级人才。从上述这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可以看出,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如相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等,在安全工程与技术领域有广泛应用,有的甚至是实际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比如燃烧、爆炸等等。因此,物理化学在安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我们针对服务于油气行业的安全工程专业,针对物理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针对性的改革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舍”与“得”
轻化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实践性教学中的最后一环。为提升轻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本文从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校企合作和实施过程多角度针对工程教育的轻化毕业设计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轻化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0背景
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轻化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轻化工产品是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轻化工程专业所扮演的作用非常重要。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以学生的学习产出(Out-basedEducation)为中心,通过工程教育质量考核来对各大学的轻化工程专业水平进行评估。[1]我国自2006年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宗旨是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在2013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3]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轻化工程专业计划2018年申请参加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希望通过该轮认证,对轻化工程专业学科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毕业设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近年来毕业环节训练主要是毕业论文(占比90%),毕业论文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研究,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属于局部训练。在工程认证过程中要求设计类占多数,这主要是设计类训练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知识训练。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标准为:结合所学运用相关知识以及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在遇到相关专业工程问题可以随机应变加以解决。[4]工程毕业设计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是学校对于培养学生质量的检测,是学生四年来学到知识的总结,是每个学生踏向社会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工艺原理、染整设备、染整助剂、颜色科学、环保概论、染整工厂设计、表面化学、皮革工程概论、造纸工程概论、新型纺织纤维、文献检索利用、纺织品贸易实务、功能整理、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纺织品性能测试与检验、特种印染、毛织物染整),对某一轻化工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培养学生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本专业已采取了部分措施:相对于以前的轻化工程的教学计划,已在原来传统教学计划上变成一年三学期(包含一个三周的短学期),这能提高工程教育效率,更好的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优势。以前因为缺少前期工程训练而严重影响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的工作效率和相关工程意识,导致毕业设计不达标。想要真正的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让广大学生去生产一线实践,亲身体会,因此需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其它的主客观因素,例如选题与工程实际问题脱钩,指导老师工程经验缺乏,学生面临找工作、考研、留学等,也影响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效果。[5]通过问卷调研,并结合自身毕业设计教学指导经验,目前遇到的毕业设计的常见问题总结为如下三点:(1)选题内容陈旧,时效性及创新性差。虽然这样的选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锻炼效果,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这种关门办学,老旧的高校教育模式与产业需求有很大的偏差。(2)选题来源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节。目前的选题模式为教师定题,学生选题。由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难以给出与当前工程问题密切相关的选题。此外,教师定题只能让部分学生选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和师生间沟通不畅的因素,使学生对选题不感兴趣,导致最终毕业设计失败。(3)到了大四下半学期,学生马上离开学校,大量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中,无法定心完成最后一项重要的毕业设计任务,致使毕业设计训练质量降低。
2问题思考及改革方案探索
以科研为牵引提升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分析物理化学教学现状,探讨将科学研究与物理化学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科学研究;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在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要的通过教与学的实践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以科研实践为牵引提升物理化学教学的质量对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钱伟长院士曾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如果没有科研做底蕴,那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1]。我们的前辈戴安邦院士也曾精辟地指出:现代的教学,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活动与科研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是高校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则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科学研究实践与物理化学教学有机结合,使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实施物理化学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有机融合、互相促进[2],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成型、过程装备与控制、给水排水工程、材料科学等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已获得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原理,研究物质的性质特征和变化规律。对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性,能够从理论上给予更本质、更深刻的说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定量地描述和处理化学运动的规律与问题。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一般研究方法与特有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增强他们在学习、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物理化学涉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等学科,并且公式的使用条件严格。同时,现代科研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丰富了物理化学内容,与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等其他化学学科结合非常紧密[3],出现了教学内容强度大、学时短、理解吃透难度大等问题,从而对物理化学的教与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结合物理化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实际,使物理化学的教与学变得高效、有趣和轻松,是任课教师始终努力的方向[4-6]。
1物理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物理化学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对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要求高,初学者往往感到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目前教师上课以教材内容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枯燥乏味,基本上为上课而上课,使得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及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引领物理化学教学的科研思想较为缺乏
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每讲到新的一章内容时,必须思考并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这一章?教(学)什么?如何教(学)?。其中第一个问题尤为重要,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就认为应该学好物理化学的内容,主动接受,积极学习。但在实际的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只偏重于物理化学课本上所列举的学习该章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结合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变化、新热点,特别是与该章知识相关的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进展不能很好地介绍给学生,科研领域新思想的灌输较为缺乏,导致学认为只是为了学知识而学习,不能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学习物理化学知识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无法积极主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
工程教育认证的涂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基于我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当前涂料行业发展趋势,结合《涂料化学》课程特点,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涂料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分别从教学理念、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了涂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为能在涂料化学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指标,且能建立课程教学评价及持续改性的新机制。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涂料化学;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益迅猛,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知识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的载体人才已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因此,人才特别是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中国加入WTO后,工程教育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华盛顿协议》为工程类专业学生迈向世界提供了质量标准准入门槛。2005年,为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技术沉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我国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通过8年的努力,中国成为了《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技术认证得到了国际认可。2016年6月2日,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对于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有着里程碑意义。就我国现阶段情况来说,工程认证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提升工程类本科专业质量,建立并完善工程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华盛顿协议》的基本认证要求,在我国各大高校都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作。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进行将在促进高等工科教育改革,推进本科教学评估,提升人才层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证的关键是评价工程教育的产出,即评价学生在学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多维度的变化和综合水平的提升。一般来说,评价的通用标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指导方向。因此,教学理念、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都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来进行构建。涂料化学是广西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继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天然高分子材料等课程之后开出。其内容包括树脂、溶剂、颜料、助剂、涂料的流变性、涂料表面化学等。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涂料的主要组成及原料、涂料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及涉及的化学、物理的科学,加深对涂料工业的理解,并具备设计和研发新型涂料的能力。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和广西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一所民族类高校。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其毕业生有大部分会回到生源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广西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12年,是广西区少数高校中开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类专业。自建立此专业以来,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综合能力导向和持续改进,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在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工程认证为导向的背景下,为逐渐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定的标准,使学生具备完整的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知识,我们对涂料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并对其进行改革,期望建立满足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涂料化学课程体系。
1涂料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教学理念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倡的以教育产出为评价标准的指导方向相悖。在现如今的课堂上,还是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教师重点介绍“是什么”和“为什么”,只是机械地将自己和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欠缺。因此,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能力培养严重脱节。传统的涂料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一般根据本科教学理念“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思维,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具有极强实践需求的涂料课程的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解决繁杂的工程问题技能培养不够重视,从而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1.2教学内容陈旧
应用导向的石油工程化学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大二某班为试点,以胶体系统为例针对应用导向的石油工程物理化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笔者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让学生想“动”、会“动”,能“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索思路、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基于此次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时间安排、优化督促机制和及时更新教学理论等改进方法。
[关键词]胶体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启发式方法;自主学习
社会工业化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工科类高校以解决生产和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工程师的摇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教育。2020年9月,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物理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涉及热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和动力学四大方面,主要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为基础、实验技术为手段探索和归纳化学的一般规律及理论并应用于求解复杂工程问题,属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该课程具有系统理论性强、逻辑变换复杂、抽象严谨、公式繁多等特点,但兼具启发后续课程学习和培养化学理论素养两大功能[1],在促进产教融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物理化学课程定位
工科类专业以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层次介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在多数工科类高校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起服务专业的作用。物理化学课程具有完整的体系化特点,包含知识源头的基本问题、概念、定律以及实际应用,主要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相关方法探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涉及宏观、微观不同尺度,动、静不同状态,固、液、气不同相态,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使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及胶体化学中涉及的实验及普遍规律,并养成求真、求实的优良品德,培养工程意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于此类“绿叶型”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培养等方面。实际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应以是否新颖前沿为依据作取舍,当以在工程实践中是否实际可用为标准进行优化和筛选。工科类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以基础知识灌输为主,多采用教师为主体、学科知识为导向、灌输式的程序化教学模式。讲课ppt以文字居多,以理论居上,课堂氛围过于死板,师生互动少;(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理论与生活化物理化学案例的结合,无法有效体现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吸引力不够,易给学生造成“用处不大、多学无益”的错觉;(3)授课周期短:授课周期受限,课程连贯性变差,课上思考、消化时间严重受限,学习难度增大;(4)考核方式有待创新: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够,教师对学生又缺乏监督,课后作业存在明显抄袭、雷同和“作业帮”现象,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导致了“课后都会,考试都不会”的巨大落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至2040年,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继续主导的全球能源消费预计将持续增长28%。石油工程是根据油气和储层特性建立适宜的流动通道并优选举升方法,经济有效地将深埋于地下油气从油气藏中开采到地面所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技术的总称,其直接目标是以最小代价最大限度地开采地下油气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我国是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和43%,而且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国内高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石油战略快速发展需要,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油气采收率是衡量油气开采技术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是石油与天然气领域永不褪色的话题。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作为该校的老牌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等油田化学原理、提高采收率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不仅为体系和技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持,也为油田化学用剂的研发和优化指明了方向。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限制,使物理化学这类“绿叶型”课程的教学目的无法很好达成,其服务性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推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目标、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以胶体化学部分为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了物理化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教学设计(90分钟)
2.1基本概念引入
应用导向的石油工程化学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大二某班为试点,以胶体系统为例针对应用导向的石油工程物理化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笔者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自主学的方式开展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让学生想“动”、会“动”,能“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索思路、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基于此次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时间安排、优化督促机制和及时更新教学理论等改进方法。
[关键词]胶体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启发式方法;自主学习
社会工业化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工科类高校以解决生产和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工程师的摇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教育。2020年9月,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物理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涉及热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和动力学四大方面,主要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为基础、实验技术为手段探索和归纳化学的一般规律及理论并应用于求解复杂工程问题,属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该课程具有系统理论性强、逻辑变换复杂、抽象严谨、公式繁多等特点,但兼具启发后续课程学和培养化学理论素养两大功能[1],在促进产教融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物理化学课程定位
工科类专业以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层次介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在多数工科类高校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起服务专业的作用。物理化学课程具有完整的体系化特点,包含知识源头的基本问题、概念、定律以及实际应用,主要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相关方法探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涉及宏观、微观不同尺度,动、静不同状态,固、液、气不同相态,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使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及胶体化学中涉及的实验及普遍规律,并养成求真、求实的优良品德,培养工程意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于此类“绿叶型”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学和基础技能培养等方面。实际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应以是否新颖前沿为依据作取舍,当以在工程实践中是否实际可用为标准进行优化和筛选。工科类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以基础知识灌输为主,多采用教师为主体、学科知识为导向、灌输式的程序化教学模式。讲课ppt以文字居多,以理论居上,课堂氛围过于死板,师生互动少;(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理论与生活化物理化学案例的结合,无法有效体现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吸引力不够,易给学生造成“用处不大、多学无益”的错觉;(3)授课周期短:授课周期受限,课程连贯性变差,课上思考、消化时间严重受限,学难度增大;(4)考核方式有待创新: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够,教师对学生又缺乏监督,课后作业存在明显抄袭、雷同和“作业帮”现象,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导致了“课后都会,考试都不会”的巨大落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至2040年,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继续主导的全球能源消费预计将持续增长28%。石油工程是根据油气和储层特性建立适宜的流动通道并优选举升方法,经济有效地将深埋于地下油气从油气藏中开采到地面所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技术的总称,其直接目标是以最小代价最大限度地开采地下油气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我国是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和43%,而且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国内高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石油战略快速发展需要,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油气采收率是衡量油气开采技术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是石油与天然气领域永不褪色的话题。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作为该校的老牌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等油田化学原理、提高采收率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不仅为体系和技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持,也为油田化学用剂的研发和优化指明了方向。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限制,使物理化学这类“绿叶型”课程的教学目的无法很好达成,其服务性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推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目标、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以胶体化学部分为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了物理化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教学设计(90分钟)
2.1基本概念引入
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课程教育改革政策推进下,普通高校专业化教育逐渐向综合化、素质化教育层面转变。声乐教育专业的开设为教育多元化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保障,依托艺术情操的培养,营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环境,加大高校教育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对接度。基于此,以声乐教育在高校开展中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目前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声乐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0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的布局与推进在我国高等院校体系内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成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全面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声乐教学模块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通过情感、语言、音乐为融合点的教学设定,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但现阶段,声乐教育的实际开展形式受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此,必须从多个角度制定教学计划,深度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战略,提高声乐课程的实际教育效用。
1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1.1健全人格,培养审美情操
音乐作为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在不同音乐场景的建构下,可增强美育的实效性。西方学者认为,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渗透人们的内心,引导人们的情感,进而达到心灵净化的作用。高校声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可强化学生在情感层面的认知,增强学生的艺术洞察力,通过不同音乐层面的领悟,使学生真正了解自身情感所能衍生出的艺术价值,弥补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为完善学生素养、健全学生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