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编辑课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期刊如何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期刊+”是利用和参考“互联网+”思维模式提出的一种期刊发展新思路,是新时期的期刊转型和融合创新实践的成果。由于作者是促进出版事业良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期刊编辑在“期刊+”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培养作者队伍新路径,应该说是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利用新的理念、思维来培养作者队伍的一种创新行为,具有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当前教育期刊面对的利好形势
当前,有较多的政策利好能使期刊健康持续发展,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4月28日刘奇葆部长在“期刊发展茶叙会”报告中批示:“期刊是主流舆论阵地,要发挥有能力做内容的优势,并在传播方式上及时创新……使期刊跟上时展的步伐,坚持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传媒和新形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形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6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了2020年发展的宏伟目标。2014—2017年的全国“两会”中,“全民阅读”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上这些对于我们期刊界来说都是政策利好,我们要抓住这些利好机会及时发展壮大自己。具体对于编辑而言,就要依靠期刊多年形成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深耕主业,延伸产业,在跨界和融合中实现期刊的“媒介平台价值”,做好期刊舆论引导力、内容传播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期刊影响力。这也应该成为期刊业界转型创新的共识。期刊创新的前提是有优质的内容,而优质内容的提供者是作者,因此,我们要重视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期刊高质量地发展。
二、当前教师作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抄袭毕业论文、教授抄袭学术研究论文、教师找“”写职称论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有机会长期和一线教师接触,笔者特地与教师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从中了解到教师找人写论文也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如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一样面临繁重的作业和考试负担,心理负担非常重;教师在百忙之中要兼顾家庭,工作家庭忙不过来,抽不出时间写论文;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和名声,而评定职称需要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工作压力和时间不够用让很多教师疲于写专业论文……这些都导致教师缺乏写作动力,而为了评职称或评优秀骨干,不得不找“”帮写文章的因素。
三、解决对策:结合新形势,利用“期刊+”的思路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需要多途径地挖掘和培养热爱写作的作者队伍。良好的作者队伍是期刊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编辑除了要善于利用期刊舆论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的优势来培养作者队伍,还应该根据“坚持内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的指导思想去挖掘和培养作者队伍,要多途径约稿。下面,笔者拟结合“期刊+”的功能和作用,介绍如何利用“期刊+”的思路来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从而促使教育期刊能拥有一支较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科技期刊编辑在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作用
1研究生作者的“两个需要”
1.1研究生作者需要编辑耐心细致,点对点地指导修改论文
在高等院校开设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有学者进行充分研究和探讨[6-7],研究提示,高等院校应依托自身优势,全面开设科研论文写作课程。然而,根据笔者自身经历以及对周边在读研究生的调研,在高校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要么没有专门的科研论文写作课;要么科研论文写作是选修课,并非全体学生都能够学习;要么该课程开设的时段偏早,研究生尚无写作需要故而没有切身感受;要么课程内容枯燥,授课形式古板。实践发现,很多研究生作者缺乏基本的科研写作素养和经验,写作基本功较差。具体体现在,研究生对生物医学类论文的基本写作规范不了解、缺乏总结科研结果的能力、量和单位表达不合规则、图表设计不适宜、语言表达不规范、文献著录规则不合要求等方面。从整体到细节,从论文框架到每一个字词,加上研究生作者个性化的研究领域、写作习惯等,编辑难以统一通过投稿须知等方式一一告知作者,只能依靠一条条审稿意见,一个个批注修订来表达,有时还需要电话沟通,或请研究生作者到编辑部由编辑当面指导。尽管可以请研究生作者参考样稿或范文撰写,但是很多研究生作者还是不知道写作应该关注什么,也没有真正理解编辑想要传达的意思。因此,对于作者,特别是研究生作者,编辑字斟句酌的修稿指导十分必要。在实际修稿中,大到文章框架,小到标点符号,编辑只有一步步引导着研究生作者,研究生作者才能在若干遍的修稿中,汲取营养,获得知识和经验,创作合格的规范的文章。因此,编辑字斟句酌的指导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效果最好的。
1.2研究生作者需要了解领域内期刊特点、编辑处理稿件的流程,了解出版伦理的相关知识
对研究生来说,做科学研究和寻找合适的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是两件不同的事。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和收录范围,如果研究生不了解自身领域科技期刊的特点,不仅会盲目投稿,也会造成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一般而言,特定学科领域内的期刊种类和数目是有限的,如果编辑能够提纲挈领地从宏观层面给予研究生作者指导,将大大有助于研究生选择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并提高投稿命中率。以针灸学科的两本顶级期刊《中国针灸》和《针刺研究》为例[8],《中国针灸》旨在全面收录针灸学科领域的科研进展,重视临床研究类型论文,而《针刺研究》是我国唯一集中收录针灸作用机制相关文章的期刊,重在集中报道针灸基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成果。由此,对于临床研究论文而言,投前者更为合适,对于动物实验论文而言,投后者则拥有更高的命中率。对于大多数研究生作者来说,编辑部处理稿件的过程就是一个“黑箱”,不清楚稿件所处的环节意味着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投稿后,往往只能被动地等待编辑部的处理结果。如果处理结果是退稿,也不知如何获得审稿意见或如何转投文章,整个过程较为盲目。此外,一些研究生作者对出版伦理这个概念[9]并不十分清楚。有些研究生作者认为,只要科学严谨地做研究,详实有逻辑地写文章即可,至于文章如何署名、基金项目如何标注、如何投稿等则是“微不足道”的。对出版伦理认知的缺失,可能会造成赠予文章署名、随意标注课题基金,甚至一稿多投等问题。因此,研究生作者应在学习阶段就了解出版伦理的相关知识,明确学术不端的行为,这也有助于研究生作者从源头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端正治学态度,从而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10]。
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期刊中心的实践
鉴于研究生作者普遍存在的“两个需要”,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期刊中心身体力行,组织了“针灸科研论文写作培训精品班”,集中宣讲的方式,为研究生作者讲解针灸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同时,邀请研究生作者深入编辑部,观摩编辑如何使用投审稿系统处理稿件,如何审稿,如何编辑加工,如何校对,让研究生作者切身感受并了解期刊出版的整个过程。写作培训精品班的学员均由编辑部根据调查问卷作答情况选择,课程设计为两天。第一天集中授课,杂志副主编、执行主编、资深编辑从实例出发,系统讲授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体例和规范,一字一句地带领学员们发现文章的具体问题。第二天实际操作,每3名学员为一组,每组由1名资深编辑负责。学员们近距离观摩了稿件的实际处理流程,看到编辑们如何不辞辛苦地对每一篇即将发表的论文反复、逐字逐句地修改。此外,学员们带来的论文也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本次写作培训精品班充分考虑到研究生作者存在的“两个需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培训课程设置巧妙。集中授课的授课者将满满的干货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员,从编辑出版的视角为学员讲授如何解决科研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通俗易懂,又有实用性。实际操作则邀请学员深入编辑部,与编辑们一同进行实际的论文处理分析演练。写作培训精品班学练结合,授课老师水平一流,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将多年总结的科研论文写作经验倾囊托出;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课程安排充实,既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有扎实细致的写作、投稿方法,还有个性化写作指导。这是学员们第一次系统学习和了解论文构思、写作、加工、投稿整个过程,实地接触了针灸科研论文编辑出版的实际工作。学员们收获颇丰,编辑们也在写作培训精品班中受到启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高校医学期刊编辑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
“双一流”建设是政府与高校共同推进的一项大工程,在该战略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几乎所有医学院校均将在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著作为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之一[1]。在很多医学院校,甚至成为研究生奖学金及各类优秀评定的主要指标,这使得研究生作者的投稿比例越来越高。笔者对温州医科大学所属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温州医科大学学报》《肝胆胰外科杂志》等期刊近年来研究生作者的论文数量进行大致统计,发现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均占了较大比例。但是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研究生作者群由于缺乏科研和论文写作经验,与其他作者群相比,稿件中总是存在各种问题。一直以来,充足、优质的稿源是高校医学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期刊拥有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近年来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国内的大量优质稿源外流。面对此种现状,高校医学期刊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通过相应的对策培养优秀作者群,拓宽稿源值得我们编辑深思。为此,笔者对《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研究生作者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系列策略,以期培养研究生作者群,增加优质研究生稿源,达到研究生作者群和期刊共发展的双赢效果。
1研究生作者稿件中的常见问题
1.1写作欠规范
医学研究生由于初涉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短,论文写作经验不足,甚至不知道医学学术论文该如何写,所以稿件常存在写作不规范,可读性差的问题。笔者对杂志近两年来的研究生来稿进行分析后,发现写作方面欠规范主要包括:论文题目不准确,表述累赘,未能概括全文;单位和作者署名随意,中英文表述不对应;中英文摘要不够简练,未能体现全文的主要内容,甚至出现摘要内容和论文内容不符现象;前言内容阐述条理不清,写一大堆概念性内容,而未能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表述不清,读者无法重复研究;医学专业术语混用,量和单位使用混乱,图表和公式使用不规范;文内语言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参考文献著录信息错误,著录项目不全,引用的文献无代表性等。
1.2科学性不够
稿件的作者只有大量地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地研究、分析数据,并认真地在科学实验研究中进行探究,以最充分、最真实有力的实验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才能保证稿件的科学性[2]。显然很多初涉科研的研究生做不到以上要求,对相关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研究进展情况不了解,常出现选择的实验方法不科学,得到的实验数据不准确,投到编辑部的稿件逻辑结构不清晰,论述缺乏依据,结论与结果混淆或者结论只是简单重复结果的内容,未能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无说服力等问题,导致论文的科学性不够。
1.3存在学术失信行为
高校科技期刊与研究生作者群协同发展
高校科技期刊承载着思想传播的功能,是学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期刊约占中国科技期刊的1/3,具有其他学术期刊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1]。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明确指出高校科技期刊工作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对其功能定位首先确保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高校科技期刊肩负着培养人才和传播科学的双重任务。恢复高考后的40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从1978年的1.07万人,迅速增长到2017年的80.61万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校研究生达到290万人[3]。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科研素质的迅速提高,研究生已经逐渐成为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写作技能的作者群,并且大部分今后会持续成长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优质稿源成就优秀期刊,优秀期刊展现学校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所以高校科技期刊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培养本校研究生作者,造就一支稳定成长的高素质作者群,形成高校科技期刊特有的校友作者与编辑如师如友的良好合作关系。
1研究生作者群体与高校科技期刊
1.1研究生的历史沿革
中国历史上最早最接近研究生教育的是唐代国子监的大成。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后,1935年4月,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初步形成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框架,1935~1949年,中国仅有232人获得硕士学位;在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在1999年,国家将高等教育从为国家培养干部转变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至此,研究生培养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还会保持适度增长[3]。
1.2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熟练掌握论文写作
技能且稳定成长的研究生作者群研究生群体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工作方法及治学作风)直接影响着中国今后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科研成果的发表是研究过程精髓的体现,庞大的研究生群体毕业前需要掌握知识产权、著作权等法律法规知识,在具备科学素养的同时熟练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否则“肚里有货倒不出”必将成为其未来学术道路上的绊脚石。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人会继续从事本行业的科研、教学或生产,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加大对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不但以办刊育人提升本校教学科研的软实力,而且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一批稳定优秀的专业人才。高校科技期刊在发现、帮扶本校创新科研人才方面具备其他科技期刊不可企及的优势,导师在学术上进行专业指导纠偏,编辑可以面对面直接讨论修改。未来,他们中间会走出一批院士、长江学者、各自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中流砥柱。在很多高校,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两院院士、著名教授年轻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发表在本校科技期刊上,如北京师范大学刘伯里院士和刘若庄院士就是如此,在不断积累锻炼中成长起来[1]。
1.3研究生作者群的创新研究可以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中文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质量问题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概括性内容摘取,是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窗口。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英文摘要既是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体现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中英文摘要不一致
从国际学术惯例来看,摘要是体现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核心段落。中英文摘要的区别仅在于语言形式的区别,在内容上应当保持一致,以防止因信息增减导致的认知差异。然而,通过对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案例分析,中文期刊学术论文仍然存在着大量中英文摘要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篇幅过短是最为突出的一类问题,即英文摘要的字数和内容并没有完全展示与中文摘要同等的意思,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概念性的字句,简要翻译了中文摘要,缺乏对结论、过程的准确阐述。如中文摘要中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内容的案例实证过程,在英文摘要中往往不被重视。此外,英文摘要也存在内容过长的现象,有些英文摘要没有忠于中文摘要,而是增添了一些辅助理解的“简单句”——由于中英文语法差异,英文摘要使用简单句过多而带来的篇幅过长问题较为普遍。
(二)词类误用
与中文一样,英文作为一种讲究语境、语气和语法的语言,同样需要考虑词类使用的场景、状态和顺序。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作者虽然是具有一定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者,但是其在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学术写作方面还较为薄弱,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翻译软件或者基于个人词汇储备进行直译,忽视了其实际使用语境,因而极容易导致读者的误解。如在我刊录用的某论文摘要中,有“经费保障机制”一词,作者原稿译为“financialsupportmechanism”,但是根据语境,“mechanism”常用来表达实体的机械装置,并不适用于管理学中的“体制”“机制”。最终建议作者将“mechanism”修改为“policy”,这样就能够较为贴切地表达出中文的含义。又如英文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在翻译中需要选择最为准确的词汇才能实现有效表达,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在中文中常用的“解释力”一词,许多作者翻译为“interactive”,意在体现能够有效交互,但是这一词汇常用于社交场合,而在学术领域,则常用“responsive”来表示较强的解释力。
(三)语法表达不规范
高校学报的特点及作用探讨
高校学报的特点
1.学报的学术性
学术期刊的共性是指他们的学术性,但是在高校学报中,又体现出它的个性。因为高校学报是属于某一个高校的,它主要反映本校的科研成果。因此,学术性受到所属学校情况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水平。内容方面,不同的院校专业设置不同,有些学校在某一个学科方面的科研非常突出,这些必然会反映在学报的学术性上。水平方面,学校的等级不同,决定了不同高校学报学术性水平的高低。
2.学报学科的综合性
由于高校学报反映的是某一个学校的科研成果,而每所院校都设置了不同的学院,每个学院又有不同的专业,开设了不同的课程,而且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建立了很多新的学科,因此高校的教学和研究范围也变得广泛,从而决定了学报所发表文章的广泛性、多科性和综合性。
3.学报文章的局限性
既然高校学报以刊登本校的科研成果为主,因此,立足于本校是学报区别于其他刊物的特点。立足于本校,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稿源是否充足,稿源质量等。为了尽可能减小这种局限性,高校学报应适当发表一定数量的外稿。
医学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要求
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在完成一项研究或想要分享一些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时都会撰写文章并向医学杂志投稿。医学学术期刊为学者提供学习讨论的平台,其运作机制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新颖性,同时也是证明作者工作首创性的依据,为推动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医学期刊种类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医学学术期刊的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真实性、全面性、逻辑性、实用性、可读性,其形式应规范化。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有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等。一名专业医学期刊编辑应该具有系统的医学、编辑出版方面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1医学期刊编辑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是论文创新性科学性和规范化的保证
接受过系统医学专业教育的编辑会对文章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判断,初审阶段应避免将有严重缺陷的稿件送给同行外审专家审阅,稿件退修阶段需要编辑理解专家的审稿意见,并且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简单明确地转达给作者,必要时还需要为作者进行解读。《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一本综合性医学期刊,投稿作者主要是医学院校的科研工作者与临床各科室的医务工作者等。目前,学科交叉现象较普遍,临床医生会与基础研究人员合作,从分子水平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尝试新的治疗方法。这就给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人能够了解所有的学科知识,因此必然需要团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编辑还应该有终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编辑还应该了解相关统计学知识。很大一部分医学论文会涉及到统计学分析。尽管医学期刊聘请统计学专家审校稿件,但编辑仍需要给作者退修统计学审稿意见并核对作者修改情况,有时还需要向作者进行解释,例如,对超过两组的数据比较,即使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不用%检验,而要用方差分析。近期在《学报》编辑部有关诊断评价数据的统计学培训课程中,统计学专家提到某篇稿件中作者得到较好的阳性预测值,计算过程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如果不再用Bayes公式进一步推算,它的适用范围只是针对特定的抽样人群,所以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结论部分不能扩大使用范围。此外,作为编辑,必须学习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熟悉编辑出版的执行标准和规范,认真参加编辑资格考试,每年72学时的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课程必不可少,尽量多阅读编辑方面的书籍掌握编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把有价值的文章用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认可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有利于文章的传播。
2医学期刊编辑具有临床或者科研工作经历是论文可读性的保证
向《学报》投稿的作者中,除了一些有经验的作者外,还有一些是初次投稿、写作尚不规范的研究生或者医务人员,编辑若经历过临床或者科研工作并且自己有过写作投稿经历,则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写作投稿的难点在哪里,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予以适当的引导。比如,如何列写作提纲,研究性论文应分为前言、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对于已经完成前期的实验工作,首次写论文的人先从材料与方法入手可能更容易一些,结果部分不应该包括数据的解释而应将其放到讨论中,如何规范地列出参考文献,如何使用EndNote等写作软件等等。
3认真履行职责恪守编辑职业道德是论文真实性的保证
为了保证期刊的质量和公平的学术环境,《学报》采用双盲的审稿方式。编辑应认真履行职责,收稿阶段不能对熟人的稿件降低要求,送审阶段应避免送给有利益冲突的审稿人。同时,编辑应有意识地尽量杜绝剽窃行为而不能完全依靠审稿专家。出于想省事,有的压力,能力不足等等原因,剽窃行为屡禁不止,剽窃种类繁多,如抄袭文字、数据,窃取别人的想法等,前者可以通过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避免。《学报》编辑部要求作者开具加盖公章的单位介绍信,并在收稿时先进行,重复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的文章还需要编辑和初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判断,决定是否送外审。而窃取别人想法的剽窃行为比较难判断,只能靠编辑、审稿专家的经验,或者制定一些严厉的政策避免。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新趋势
1665年,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的编辑首次引入了同行评议模式。作为一种学术评审的方式,同行评议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学术交流和科研进步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近年来,国外的同行评议无论在理念还是方式上,都出现了许多创新,包括针对评议不透明问题采取的开放式同行评议,独立于编辑部进行“”评审的同行评议外包模式,以及旨在激励审稿人积极性,记录和认证审稿贡献的同行评议信息平台的使用和推广。本文简要介绍有关同行评议模式的新进展,分析其特点和优势,以期对国内期刊编辑更好开展审稿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1趋势一:公开透明的开放式同行评议方兴未艾
传统的同行评议,广泛使用的一般是单盲和双盲两种评审方式。单盲审稿是审稿人知道作者的姓名和单位等信息,而审稿人相关信息对作者保密。双盲审稿则是审稿人和作者都互不知道对方的信息。无论是单盲和双盲,审稿人以及审稿信息对作者都是不透明的。审稿由期刊编辑主导,期刊编辑决定将投稿给哪几位评审人,审稿人返回评审意见后,再由编辑将不同评审人提交的审稿意见进行整理后反馈给作者。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在作者,编辑,评审人之间产生不信任感。作者在收到自己不认可的审稿意见时,有可能怀疑是因为评审人与自己有利益冲突或对自己存有偏见;编辑在收到作者针对评审意见修改后重新提交的稿件后,认为再次送给之前的评审人核查是否评审人给出的问题和建议都已落实是非常必要的,这其实也折射出编辑对作者的不信任。不同的评审人对同一篇论文有可能评论相左,有的持肯定态度,有的给出了否定的意见。这种情况下,编辑会再次送审,根据第3次或第4次的评审意见决定拒稿或录用,无论是拒稿或录用,都会与前面的审稿意见之一相悖,由于审稿意见不透明,再次送审的评审意见并不为前面的评审人所知,因而也会导致审稿人对编辑产生不信任感。由此可见传统的评议模式中,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信息的不透明。有别于传统审稿,开放式同行评议的最大特点在于透明。作者知道评审人的身份和信息,审稿信息也是透明的,不仅作者和编辑可以看到,其他的评审人也可以看到。作者可以和审稿人实时互动,审稿人之间也可以互动,就别的评议意见自由发表意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最早的开放获取出版商BioMedCentral旗下的很多BMC系列期刊采用的就是透明同行评审的方式。比如BMCMedicine,该期刊的作者和审稿人都互相知道对方的身份。评审人会对审稿报告签名,审稿报告和作者对审稿的回应会跟随着文章同时发表。所有的读者都可以看到审稿信息及作者的回应。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andySchekman创办了一本刊物eLife,该期刊不同审稿人的信息也是公开的,评审意见直接在网上可见,评审人可就别人的审稿意见发表评论,审稿人之间可以互动。审稿流程中,让审稿人在网上进行讨论,然后给出统一的审稿意见。编辑根据审稿意见直接评估修改版质量,不再送第二轮外审。有别于过去冗长的评审过程中作者-编辑-评审人之间繁琐的转换和传递,开放式评议过程节省了作者时间,审稿流程得以简化。法国科学院的ComptesRendus系列期刊中的ComptesRendusGeoscience期刊从2013年开始,尝试了一种新的审稿方式,在作者投稿之前首先对其论文进行审查,并指定某位期刊主编/副主编来处理其稿件,然后向该刊提交简短的预提交版本。作者事先自己推荐4名审稿人,并征得他们对其论文进行审查的意愿。若该刊主编/副主编接受了作者预提交的版本,并认为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合适,接下来的审稿会由作者直接联系评审人完成。作者直接向这2名审稿人提交论文全文。评审意见也由评审人直接向作者发送。作者如果决定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修改论文,向期刊编辑部提交论文时,除了审稿意见和针对修改意见的说明,还必须包括审稿人审阅的初始版本和按照审稿人意见修改后的最终版本,后者需清楚标明所有的修订痕迹。该刊最终出版的论文中作者会致谢列出审稿人的姓名。编辑部将论文的最终版本和作者对审稿意见的详细答复发送给审稿人,以供其参考。除了上述出版前的开放评审,还有出版后的开放评议,典型的是PubMedCommons的开放评论,它是PubMed2013年推出的类似论坛的实名用户评议平台。文章被PubMed收录的作者都可实名注册成为会员,会员可接受邀请加入PubMedCommons平台对PubMed收录的2000多万篇出版物进行开放的、建设性的评论。会员可发表,回复评论,还可将评论分享到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
2趋势二:独立于出版商和作者的第三方同行评议机构出现
独立于出版商和作者的第三方同行评议机构可以被称为外包式(Portable)评审公司,它不是出版商,但可以完成同行评议。这种公司独立接受作者的投稿并完成同行评议,然后根据评议结果向作者推荐投稿期刊,或向相关期刊推荐作者论文。简单而言,可以这样理解国外独立式同行评议机构创办的初衷:既然作者认为评审周期长,出版商主导的评审有可能存在不公正现象,同时出版商也会面对审稿难,评审意见前后矛盾,重复审稿等难题,那就交给我们第三方好了,我们可以帮期刊编辑省去找审稿人的精力和时间。中立于作者和出版商的第三方立场,是否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和公正且有效率的同行评议呢?目前有几家代表性的独立同行评议公司。一个是创办于2012年的Rubriq,是美国公司ResearchSquare的分公司,创办者是ShashiMudunuri和KeithCollier.Rubriq。其客户可以是期刊出版商,也可以是作者。它的审稿流程是:作者提交文章到Rubriq后,Rubriq首先会进行初筛,进行文章等筛查;然后每篇文章分配三位评审人进行评审,系统评审实行双盲制,公司给评审人提供的评审打分表非常的标准和细致,评审人对评审论文在选题新颖性、表达质量和科研质量等三方面进行打分,并按照要求提供规范的评审报告,给出综合得分;最后,公司根据评审得分向作者推荐合适的期刊。公司向作者收费,一篇文章大概700美元,其中100美元交给审稿人。另一家是创办于2013年的AxiosReview,创办人是美国的TimVines,这是一家非营利独立机构。它的审稿流程是:作者将论文发给Axios,并提供4个自己想要投稿的目标期刊;Axios的学术编辑挑选审稿人;审稿人评审论文,并检查目标期刊是否合适,审稿是单盲制;Axios编辑根据评审意见决定要联系哪个期刊;询问合适的目标期刊是否对论文有兴趣;作者修改论文然后投稿到有发表意愿的期刊。该公司同样是向作者收费,但只是在文章录用后才收费,每篇文章250美元。评审人没有收入。Axios拥有一群水平很高的编委会,由编委会的成员严格审查作者的稿件。候选期刊尽管是由作者提出的,但如果Axios的编辑觉得投稿与目标期刊非常不匹配,可以建议作者修改,然后Axios的编辑负责去联系合适的期刊。尽管由于种种原因,Axios在2017年3月1日已经正式停止“式”的同行评议业务,但它的负责人声明“Axios的评审非常有效,其评审过的文章,被作者感兴趣的期刊接收的比例提高到了85%,超过一半的文章不需要再进行评审就被接受了。”另外一家公司PeerageofScience创办于2011年,芬兰的Janne-TuomasSeppanen,MikkoMonkkonen和JanneKotiaho为创始人。不同于前面两家面向作者收费的模式,PeerageofScience对作者免费,只向期刊出版商收费。它的评审流程:首先作者上传论文,并自由设置审稿的截止日期;第二步,审稿人收到稿件推送,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投稿;第三步,审稿人之间互评其他审稿人提交的审稿报告。第四步,订阅PeerageofScience的期刊编辑可以实时查看审稿过程并且给感兴趣的稿件作者发送出版邀请。
3趋势三:旨在认可审稿人贡献的同行评议信息平台受到关注
Publons创建于2013年,创始人是来自新西兰的AndrewPreston博士和DanielJohnston.其创始初衷是让广大科研人员分享、探讨和获得同行评议的认可并激励参与评审学术研究。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信息平台,只要科研人员在平台上注册自己的账号,Publons可以一键生成个人审稿报告帮助审稿人记录自己的审稿行为,并使其获得学术期刊的公开认可。2017年6月被科睿唯安公司收购。并购仪式上,科睿唯安首席执行官JayNadler表示:“在短短5年内,Publons开发了全球最大、最值得信赖的审稿人发现工具,收购Publons表明我们致力于为研究者、出版商、研究基金和学术机构开发权威的独立于出版商的客观平台,从而让参与同行评议的专家获得应有的认可。截止2018年4月,已有来自全球超过33万的学者注册使用该平台,来自25000种期刊超过180万条审稿记录被公开认可。近2000种期刊成为其官方合作伙伴。Publons平台设有排行榜,对排名前3名的审稿人和一些特定领域和机构中的顶级审稿人进行奖励,包括软件使用权、免费或折扣使用Mendeley网站(文献管理和社交网站)和GitHub平台(管理软件及代码托管平台)服务等。为进一步激励评审人的积极性,让评审人通过积极参与审稿获得学术荣誉,Publons还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种学术证明,如Publons同行评议奖章等,目前,国外有很多著名科研单位在对科研人员进行工作评价和职位晋升时,都要求申请人把过往的审稿报告作为其学术贡献指标之一。著名的出版商Elsevier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期刊出版商,其旗下的期刊数量众多,其中有很多影响因子高的知名期刊,其拥有的作者,同行评议专家在相关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同样因为欣赏“同行评议需要认可和激励”的理念,Elsevier也研发了审稿人认证平台(ReviewerRecognitionPlat-form)。在2014年推出的Elsevier审稿人认证平台测试版中,Elsevier出版社旗下约40种期刊的审稿纪录都可以自动添加,并将逐步添加更多期刊的审稿信息。非Elsevier期刊的审稿纪录,只要评审人愿意,也可以手动添加进该审稿认证平台,作为审稿人所有审稿行为和结果的全面记录和认证。Elsevier审稿人认证平台可以让审稿人追踪本人5年的审稿记录,与Publons平台一样,审稿人可以选择公开或者保密自己的审稿意见,但无论是公开还是保密,Elsevier审稿人认证平台根据审稿人的审稿数量给审稿人颁发“已认证审稿人”(recognized)或“杰出审稿人”(outstandingreviewer)的奖章、审稿历史报告、确认证书和Elsevier网店折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