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编辑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网络技术论文
1基于网络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特点
编辑前阶段是编辑部进行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阶段,这是编辑为学术期刊的文稿编辑加工设计之前的准备阶段。编辑中阶段是编辑流程中的核心步骤,这一阶段,编辑者需要对文稿进行评审、加工整理、设计、编排,因此在这一阶段内,编辑部通常会增加多个流程和环节来审查和决策文稿是否采用和是否有出版价值,一般会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个阶段来决定文稿是否进入最终流程。编辑后流程是整个编辑过程的收尾工作阶段,主要包括出版和对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学术期刊编辑的网络化给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工作模式下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进行的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校对的工作通过网络化整合,通过网络就可以将几道工序在网络上进行整合、完成,据统计,一名大学学报的编辑用传统模式每天使用信息软件校稿的效率比传统人工校稿的效率提高了70%。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其快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编辑部的编辑流程,节省了编辑时间,并且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学术期刊的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
2基于网络技术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创新
2.1选题、组稿方面的创新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选题,传统的选题策划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网络信息的便捷性使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变得十分简单。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根据学术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策划和开发选题,不断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水平。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网络上通过关键词、主题词等的词频搜索、检索可以快速掌握选题在国内外其它刊物上的发表信息,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其它刊物的文献资料掌握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编辑部通过策划、比较、分析和选题确定,及时评价选题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使读者参与网络互动,分析市场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组稿计划和编辑方案。在网络化的帮助下,学术期刊可以将组稿计划及时在网络上公布,给期刊读者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编辑部通过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与专业学术条件符合要求的专家学者约稿或组稿,能够提高组稿效率。通过网络技术,编辑部既能快速、高效地组稿、约稿,同时读者又能够参与编辑过程,有利于读者群体的扩大。
2.2审稿方面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种科技文献资料,同时利用数据库的高速运算机制提供的检索功能,通过关键词、主题、期刊来源、参考文献等条件进行定向检索,进而审查稿件的学术价值、论文水平和创新之处,提高了审稿的工作效率和稿件质量。同时数据库上提供的强大的抄袭和复制率查询使稿件的可信度和防止稿件抄袭有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稿件整体质量,避免学术剽窃。针对学术期刊的复审和终审,编辑部无需再用传统的会议或当面审核的方式,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的方式,网上优选的专家或审稿人,即使身处异地,同样可以审稿,编辑部在网络上综合专家或审稿人的意见。网络审稿的方式节省了审稿时间,降低了审稿费用,并通过优秀专家和审稿人提高了审稿质量,缩短了审稿周期。
科技期刊编辑引导作者撰写优质论文
稿件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扩大稿源,广泛吸引大量优质稿件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页码和刊文量不断增加,有的甚至翻倍,促进了行业学术的繁荣,而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没有明显改善,甚至面临优质稿源缺乏的困境[1]。一方面,因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学术水平较高的文章首先投的是国外知名期刊,大量优秀稿源外流;另一方面,有些作者没有掌握撰写论文的方法和技巧,不能很好地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科技期刊的论文一般来自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有的论文选题新颖,写作条理性强,语句通顺,实验数据充足,论述透彻,作为优质论文首先被编辑们选出。而对于潜在的优质论文,如选题好,研究工作充分,但撰写水平差如中心不突出、逻辑性欠佳、语言不通顺等,往往不被编辑们看好,选中的几率低。笔者认为,对于此类稿件,编辑们不要轻易淘汰,要耐心地与作者沟通,指导作者根据主题修改充实相关内容,将论文完善好,给作者修改后重新投稿的机会,与作者一起努力将其修改为优质稿件。除此之外,科技编辑应与读者和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行业的热点出发,结合期刊的规范和专业方面的创新性撰写优质论文,可以扩大期刊稿源,提升期刊的来稿质量和学术水平。
一、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的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学术素养。1.要认真学习科技期刊的政治标准、技术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严格遵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2.要有规范的语言文字修养。编辑质量首先是文字质量,即文字表达质量。科技期刊要做到“语言精练”,文字加工需符合如下标准:遣词造句准确、流畅、表述清晰,名词术语规范、统一;文字删削、斧正、润色及图表、公式、数字、标点符号的加工订正工作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编辑不仅要选择出符合规范的稿件,而且要尽量发现论证严密、充分,表达准确、流畅、清晰,并且具有科学与学术审美价值的高水平稿件。3.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行业内在不同阶段的热点问题。以分析化学行业为例,目前分析化学已由早期简单的称量、滴定分析阶段发展为多学科交叉阶段。随着色谱、质谱、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分析化学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目前分析化学的研究难点与热点集中于生命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目标日新月异,科技编辑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调整选题内容,报道行业的热点内容,增强刊物的可读性。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保证编辑的知识结构与学术期刊的发展能够跟随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
二、科技期刊编辑要引导作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技论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论文写作的规范化,作者要按照期刊规范要求撰写论文,这就要求编辑对作者要多一些引导和指导,尤其是对于初次投稿的作者,要帮助作者了解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论文结构等,研究性论文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摘要。科技论文摘要的形式主要是报道性文摘,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内容要具体,不能太笼统。(2)前言。主要内容是研究背景、国内外现状、研究意义、创新点。(3)实验部分。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原理、方法等。(4)结果与讨论部分:条件试验、实验数据、结果讨论等,该部分是重点内容,实验数据要充足,讨论要到位。(5)参考文献。文献量要大且有近期文献,要按国家标准进行文献著录。其他方面,如计量单位要使用国际按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物理量符号用斜体,正确标注符号的大小写和上下标;插图、表格大小要适宜等。论文的学术水平是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科技期刊专业性很强,大部分以实验为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实验的操作、大量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实验现象的深入讨论等,编辑要引导作者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文的创新性、实验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讨论部分的深度方面下功夫,使论文既符合撰写要求,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编辑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来稿研究不深入,随意下实验结论,缺少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引导作者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对研究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发表,供业内同行共享。
三、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发现潜在优质稿件的能力
所谓优质论文是指具有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性、实用性,以及写作具有规范性的论文,对于那些选题陈旧,缺少创新点,可读性不强,即使内容丰富,写作规范,语言流畅,但也不能算作好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没有刊登价值。在编辑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来稿选题新颖,论文的内容是行业内的热点项目,但在写作技巧方面条理性欠佳,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学术水平方面,研究讨论不到位,实验数据不充足,实验结论缺少数据支撑。对于此类稿件,不要轻易放弃,要与作者进行耐心沟通,询问作者研究的方向、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等,提出论文修改意见,引导作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论文主题补充相关实验,完善论文内容,经过编辑与作者的共同努力,将论文修改为优质论文。科技期刊编辑除了编辑、排版工作外,要经常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认真听取相关专业的学术报告,分析研究相关专业学科和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充分了解目前学术研究的重点、热点或难点课题与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学术动向与读者需求,根据专业发展充实各栏目的选题内容,建立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动约稿,争取优秀稿件,拓宽优质稿源,把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介绍、报道给广大的读者,提升期刊的社会效益。
期刊编辑具备能力与培养方法
一、大传媒环境下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大传媒环境下,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策划能力
编辑人员的策划能力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新时期的编辑人员如果想做一个优秀的编辑,首先就要做一个优秀的策划者,策划出论文的主题进而引导舆论的导向,并且为大多数读者所喜欢。也就是说,编辑不仅要有传统的质量意识、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建立规划意识、导向意识、效率意识、价值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现代意识。新老编辑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新编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跟时代潮流,比如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论文、期刊的推广及后期服务,如建立专门的期刊网站,网站内容可以设立作者注册、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模块,这样就可以增加期刊的知名度。编辑者完全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策划能力来把论文写好,把期刊办好。
(二)前瞻能力
编辑人员每天要接触很多的科研论文,所以会对某一方面的研究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最近几年浮躁的社会风气造成了科研论文的粗制滥造,其中不乏有重复投稿以及实验还没做完就的现象。编辑人员在进行文章改动的时候就应该具有前瞻能力,严格遵守工匠精神,在初读论文,初改论文,初审论文等每一个步骤中严格把关,发现规律及问题,避免重复发表及错误论文的发表等现象。现在有很多的学生学者会有一稿多投的现象产生,如若编辑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前瞻能力,没有工匠精神就很难,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学生作者方面,编辑部或期刊社可以与研究生院、教务处、研究团队合作举办“学生与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或在网站编读园地举办“作者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征文或讨论,以提高作者的品质意识。编辑可以将本刊或国际顶级行业刊物的优秀论文作为样板,以身边的优秀作者、优秀论文为示范,塑造作者及编辑的工匠精神。
(三)求实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流程
0引言
随着融媒体从一种理念到一种媒体的清晰界定以及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已经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学术成果的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编辑流程再造问题,这也是高校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流程再造与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
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精简以实现流程化管理,流程再造以追求全局最优为目标,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的。流程再造的模式主要有迈克尔•哈默的四阶段模式、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五阶段模式、威廉姆•J•凯丁格的六阶段模式等。以上模式从不同侧面比较完善和详尽地设计和描述了流程再造的步骤,既各具优势又相互补充。流程再造的原则有迈克尔•哈默的八原则、阿什利•布拉干扎的十原则、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十五原则等。按照上述模式和原则并结合实际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如果流程再造科学合理,适用于企业,将给企业带来高回报、高收益。学术期刊要实现融媒体转型,就必须进行编辑流程再造,才能达到融媒体传播的目的。融媒体时代学术产品传播首先要解决学术论文生产的多介质化和多媒体化问题,收到的论文必须是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多介质元素的论文。第二,责任编辑要对收到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价值、创新价值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传播渠道判断。第三,要构建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传播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使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达到“一次采集,多渠道传播”的目的。第四,要解决学术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将变为用户,学术期刊还要建立学术产品的推送模式,以短信、微信等预告学术产品的发生并号召用户及时使用并积极参与到改进该学术产品的过程中。
2高校学术期刊传统媒体编辑流程
高校学术期刊传统编辑流程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出版。选题策划是编辑流程的起始环节,选题策划是编辑结合期刊办刊宗旨、行业现状、读者需求等进行的一种全面系统的编辑活动。传统媒体时代,选题策划通常采用检索查新、关注科研基金项目、关注学术会议、问卷调研及专家咨询、从自然来稿中选题、从优秀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中选题、从行业单位活动中选题等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系统分析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形成具有预见性、引导性、实用性的选题。传统媒体时代,组稿一般采取向高被引作者和知名专家约稿、联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联系高等院校、联系科研院所、联系重点实验室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针对热点问题利用学术会议进行组稿、针对填补学术空白的问题进行组稿,还可以结合办刊特色在期刊及网站上征稿通知,接受自然投稿的方式组稿。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审稿程序一般先由责任编辑对纸质稿件进行初审,在纸质审稿单上填写初审意见后,连同纸质原稿送交复审、终审人员审稿。采用投稿平台后,在投稿系统中审稿,实现了审稿实时化。传统媒体时代,最初,学术期刊来稿多为纸质手写稿件,原稿经编辑修改加工后,送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样稿,编辑再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编、校环节是分开的。采用投稿系统后,编辑在电子版稿件上直接编辑加工,边改边校,实现编校合一。编校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的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图表、参考文献等进行修正,一般是“三校一读”后送印刷部门。出版是编辑流程的终端,只有通过出版,期刊的功能才得以实现。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程序较为繁琐,出版周期较长,只有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纸质版学术期刊印数少,发行量小,影响力有限。网上检索或在线阅读虽然打破了阅读的时空局限,大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但还存在传播途径单一、只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翻版、创新不足的问题。
3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
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的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传播媒体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本旨在推动学科建设的科技期刊,也同时在体现着一个国家相关领域的技术实力。因此,努力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每一个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本优秀的科技期刊也需要有一支良好的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笔者就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具有的政治素质、基本编辑素质及新形式出版方面应具有的素质等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在编辑出版数字化及新媒体出版方面应具有的能力,以期对科技期刊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提高编校质量、适应新形势发展有所裨益。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科技期刊尤其是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中报道的一些正面的观点或科学的技术要点都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一些论文作者的错误言论也有可能通过我们提供的平台传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涉及国家主权问题的错误,还是以“科学”为幌子的骗局,一旦公开发表,必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科技期刊正确的导向性关系到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客观的信息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期刊媒体具有天然的导向属性,科技期刊也同样如此。每一篇科技论文除了有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外,也有着编辑对于论文主旨的选择,其选择标准代表着其主观立场、价值判断以及政治倾向,并通过编辑的选题策划及实施等得到具体体现,最终影响读者和整个社会。一个负责任的科技期刊编辑应对自己的政治立场有清醒的认识,并对期刊论文选择、判断以及表达负责,增强导向意识,自觉担当起舆论引导的义务和责任。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先进的思想和社会意识,为社会和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正确科学的资料信息。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交流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媒体平台,其编辑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倡导积极健康的舆论主题,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以及对科学本质、结构功能、运动机制和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2具有过硬的编辑素质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外,为保证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还应具有较好的基本编辑素质,具体应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把握所负责栏目及领域论文的全局能力。一是要能把握论文题目是否鲜明,主题是否明确;二是要能把握摘要是否充分真实概况和体现论文所研究的内容观点、方法和结论;三是要能把握论文观点是否正确,方法过程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行等。②科技期刊编辑要能基本把握论文科学水平。科技期刊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一丝不苟,且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科学观点的提出都应有其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前提,而每一项新技术的也都应有其完善的试验数据作为基础。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相关领域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以便正确分辨论文中观点的对与错;另外,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和延伸自己的专业知识,强化所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及广度,以便敏锐地在论文中解析出所含技术的对错与旧新,进而给予作者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否则就很难加工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发挥不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所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做好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扎实的专业知识对科技期刊编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③科技期刊编辑要具有较强的编辑技能。期刊质量是编辑素质的延伸,有高素质的编辑人员才会有高水平的期刊。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科技论文编辑修改应该是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检验编辑工作水平最主要的方面。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和较强的文学修养,要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系统学习编辑学理论与实务,练就较强的编辑加工技能,追求更高的编辑学术水平,做到对科技论文文字问题的严谨和明察秋毫。诚然,科技期刊编辑要靠长期的工作积累和博学多才才能完成好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且编辑加工是编辑的基本功,熟练掌握基本功是做好编辑工作的有力保证,这些均需要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④科技期刊编辑要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优秀的期刊编辑,不仅要做好期刊内容的把关和编辑加工工作,还应做好期刊的作者及读者工作。简单讲,作者是期刊内容的供给方,是稿件的撰写者和提供者,是期刊稳定满足读者需求的根基,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的稿源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期刊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源泉;而读者是期刊内容需求方,是期刊内容传播的对象,通常也是期刊发行的对象。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基本是等待自由投稿,根据内容找读者,而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走出去,不断研究社会需求。应该说,要使期刊内容的供给和需求均保持活力,就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加强与广大科研作者及读者的联系与交流,充分了解广大作者的研究方向及进展,以利于科技期刊获得高质量的优秀论文;同时,不断做好读者需求调研,更多地了解社会需求,期刊的报道选题有的放矢,期刊才会获得更多的受众。
3应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子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新媒体等技术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技术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纸媒期刊的发展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形势逼人。这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一是要善于捕捉最新科技信息,多渠道、多途径地了解科技前沿及有关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掌握学科发展新动向;二是积极学习新型出版技术知识,如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新媒体出版等新的出版技术、方法及手段,提高编辑出版工作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及办公自动化水平,积极强化微信公众号、APP、流媒体出版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转变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三是积极引入“现代纸书”的数字出版模式,探索适合自身期刊发展的传统纸刊数字化途径,拓展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相融合的程度,提高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总之,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除具备上述几个方面以外,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还需具备一定的美术编辑技能、良好的交流和攻关能力、编辑管理能力、期刊经营能力等。科技期刊编辑必须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和新方法,以更好地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
融媒体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融合探索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度应用为特征的融媒体时代。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各自角色定位与相互作用关系,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科学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在不断演变。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在学术论文的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编辑校对、出版传播四个环节,实现了开始融合、加深融合、深度融合、高度融合的发展过程。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未来将呈现出更加多彩的态势,值得学术共同体持续关注。
关键词:融媒体;学术期刊;作者;编者;角色;融合
一、前言
学术论文是人类探索自然和思考社会的思想成果和理论结晶。学术论文组合成为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LeJournaldesScavans(可译为《学者杂志》)于1665年在法国创刊以来,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各自角色定位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就随之产生了。学术期刊作者和编者的角色的连接纽带,是刊发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一般认为,作者是学术论文的创作者,编者是学术论文的加工者。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之间的关系,随着学术期刊本身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从高度重合,到逐步分离,再到相互融合,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在学术期刊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诞生和成长的起始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高度重合。在学术期刊产生后的一段时期,作者与编者的角色是高度重合的。无论是欧洲历史悠久的学术期刊,还是中国早期出版的学术期刊,“作者即编者,编者即作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学术期刊随着社会工业化而不断壮大的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逐渐分离。从工业革命时期到二十世纪末,科学技术实现了若干次跨越式创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岗位设置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逐步分离,重合之处日益减少,即“作者是作者,编者是编者”。在学术期刊伴随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转化为融媒体的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相互融合。在融媒体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术论文研究、写作、编校和出版传播的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在工作上的交流沟通日益增多,角色开始相互融合。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表现为在学术论文的构思、写作、编校到出版、传播的流程中,在各个环节上,作者与编者自身学术活动的范围拓展和相关各项工作的相互介入。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融合,反映了学术期刊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广泛深入使用的结果。作者受到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激励和约束,需要尽可能多地发表学术论文;学术期刊拥有建设学术品牌的动力和面临评价体系的压力,力求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在发文数量上有所控制。这样,形成了作者投稿数量多而期刊发文数量少的结构性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作者与编者必须实现角色融合,才能实现作者投稿与期刊发文的精准匹配。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度的应用,为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提供了支撑。作者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编者编辑校对、出版传播,作者与编者的沟通交流,都随着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生了深刻的模式变革。特别是作者与编者的联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式更加多元化,使得作者与读者的角色开始不断融合。
二、课题研究环节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
作者的思想和知识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思想和知识来自科学研究。在融媒体时代,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学研究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通常以课题立项的形式拨付)作为保证。这使得学术论文的“生产”大多依赖于课题研究,即论文的完成需要大量的课题经费支持。可以说,在融媒体时代,作者没有课题,论文难以产生。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论文受到课题经费支持的情况,也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设定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时,明确列入了“基金论文比”(学术期刊发表的受到课题经费支持的论文所占比重)。为了实现作者投稿与期刊发文的精准匹配,作者与编者需要相互“发现”,即编者寻找目标作者,组织稿件,作者确定目标期刊,投出稿件。作者和编者需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课题研究环节,凭借融媒体的各项技术,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融合。
(一)作者在课题研究环节的角色。在课题研究环节,以课题的申报、研究等工作为基础,作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编者的角色靠近。作者应当明确,自己不仅是课题的研究者,更应当成为课题的宣传者、论文的推荐者。进一步树立打造个人学术品牌的意识。作者应当积极申请各种类型的课题,尤其是国家级课题,争取成为课题的主持人或者参与者。课题立项开始运行后,收集整理数据,依据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构思可能的创新方向,凝练创新之处,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期刊评价成果,例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遴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推出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等,确定投稿的目标期刊。除了传统的信件往来和电话联系,作者应当使用融媒体时代的先进技术,例如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及时向目标期刊的编者介绍课题立项情况和论文主题侧重,特别需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
科技期刊编辑的老师与学生角色
科技期刊编辑的两大主要基本职能是对科技论文进行审查把关和加工整理,这要求编辑既应善为人师,即做作者的老师,帮助作者提升论文的学术和写作质量,凸显论文的闪光点;又应善于做学生,向别“人”学习,以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编校技能,这里的“人”不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还包括书本、网络等。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兼有老师与学生两种角色。目前,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学生角色的论述较多,许多编辑同人探讨了编辑学习的意义、重要性、途径等[6-9],而对编辑老师角色的论述较少,而将两种角色结合起来的论述则更少。为此,笔者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老师与学生角色做以浅析,以强化编辑同人对自己角色的认识,在工作中能时刻扮演好这两种角色,发挥好自己在科研成果传播中的应有职能。
1科技期刊编辑的老师角色
1.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编辑为人师的前提
科技期刊编辑需具有甘愿为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其为人师之基础。认识决定行动,编辑应对编辑工作的社会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职业荣誉感,这样才能全心全意为这份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试想如果编辑对自己的工作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认为编辑是剪刀加浆糊、是为人作嫁而自己衣不蔽体的工作,甚至认为编辑在奉献的同时也应适当给自己捞点儿好处,那他肯定干不好本职工作。人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网中的,编辑也不例外,在日常的工作中,编辑经常会碰到自己同学、同门、朋友、老师的稿件,在处理这些稿件时,若编辑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则会走歪路,想方设法(直接或间接干预专家审稿、选择审稿较宽松的专家审稿)使原本达不到发表要求的稿件顺利发表。另外,当前的论文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与部分编辑部工作人员在金钱面前丧失职业道德不无关系。因此,编辑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本着对社会、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态度,守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篇稿件,做到以质取文,不徇私情,自觉抵制论文。编辑工作是一项劳心费神的脑力劳动,工作辛苦、劳累,在处理写作质量欠佳的论文时,难免会上火生气。这时编辑要学会换位思考,需认识到作者和编辑在科研成果创造和传播中职能分工的差异,在书写修改意见时要措辞温和,与作者电话沟通时语气要平易近人,对作者的帮助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不可高高在上,对作者横加指责,更不能恶语相向,以免伤害了作者的感情,使作者对编辑和刊物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编辑对作者耐心、亲切的态度也是其必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1.2深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为人师的专业保证
科技期刊不同于一般的大众读物,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编辑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成果的传播中发挥审查、把关的作用,在编辑加工文稿时才能提出专业、中肯、易为作者接受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如笔者在处理一篇动物遗传育种方面的论文时,发现作者提供的一张电泳图片的目的条带形状很规整,亮度非常高,笔者根据自己做电泳试验的经验判断作者可能对目的条带进行了修饰,遂与作者进行了沟通,作者承认其确因原图效果不理想而用作图软件对目的条带进行了处理。笔者随即建议作者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前提下重新进行电泳实验,最后作者提供了一张效果非常理想而且可信的照片。另外,笔者在处理畜牧兽医方面稿件的工作实践中,还经常遇到作者将基因与蛋白混为一谈;对试验步骤介绍不连续,中间出现跳跃,有些重要的试验步骤被缺省;将电泳图片DNA标样的图注误写为DNA分子质量标准,或将DNA标样各条带长度标反等错误。若编辑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此类错误是很难发现的。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是其为人师的专业保证。
1.3精湛的编校技能是编辑为人师的职业保证
期刊编辑防范学术不端的必要性
国际科技期刊屡次曝光震惊学术界的学术不端论文撤稿事件,引发国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极大关注;但相较于引人瞩目的国际期刊撤稿事件,国内期刊的撤稿显得悄无声息。比如郭佳楠剽窃论文在CNKI消失,刊载刊物连撤稿声明都欠奉。张培福等统计发现,《近代中医》期刊“一稿多刊”的作者占全部样本作者的73.1%,重复刊发的文章数占样本作者发文总数的10.4%。某作者2015年2月15日和20日分别在《江苏理工学院学报》《中州大学学报》发表了题名同为《数字化出版视域下传统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考》的文章,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事实表明,国内科研出版环境并非天朗气清,也存在大量剽窃、抄袭、伪造篡改、自我抄袭、重复发表的稿件。107篇学术不端论文撤稿后,中国科协约见SpringerNature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指出:期刊与编辑对学术不端撤稿事件负有责任。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学术论文出版最终的把关者,既肩负着科研成果出版的重任,又肩负着维护科研诚信的使命,是阻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工作举足轻重。很多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思考、总结了大量高价值防范学术不端的技巧和方法,然而,没有刻意的培养和训练,再有价值的技巧和方法也仅限于文献。笔者工作之初,由于没能及时树立学术不端防范意识,又缺乏工作经验,对返回审稿意见迅速、评价正面的审稿专家充满感激,不曾意识到其间可能存在学术不端;因此,本文中,笔者阐述培养和加强期刊编辑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及策略的一些浅见,以期对与笔者一样的新编辑顺利成长为更好的学术守门人有所帮助。
1收益巨大,学术不端行为难以根除
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之一,是许多国家科研规划机构、高校和科研单位都认可的、可以明确界定科研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的要素之一。发表足够的学术论文能使作者进入“充裕的科研经费、大笔的奖金、迅速地晋升、各种头衔及名誉的获得和更充裕的科研经费、更大笔的奖金、更迅速地晋升、更多的头衔和名誉的获得”的良性循环,发表学术论文已成职业刚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依靠抄袭、剽窃、篡改数据无异于“空手套白狼”,利润何止300%,必然诱导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因此,我国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等部门对撤稿事件的彻查和雷霆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学术不端。但国内期刊界应有悲观而冷静的认识:只要学术论文依旧是衡量科研能力的刚性条件,的巨大利益回报就不会结束,就不应心存学术不端能彻底消除的幻想。阻止学术不端行为将是一场持久战,每位期刊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增强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2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非万能
调研结果显示,很多科技期刊利用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来防范投稿者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该系统强大的识别重复字段的功能确实极大地提高了期刊编辑排除抄袭论文的效率,但同时也有人指出这项技术目前对图表和重义篡改还无能为力。吴昔昔等指出,很多低重复率的文章源于作者有意识“修饰”“加工”和“改装”,或者剽窃他人观点、套用他人设计思路等。赵秋民、陆宜新发现,只要作者改换抄袭剽窃内容和观点的描述次序、句式等,即可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中“隐形”。笔者曾利用学术不端检测技术定量测试一段篡改的文字,在没有原文作为“触媒”的条件下,即便是简单的字序更改都能避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23]。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技术逐步成了一柄“双刃剑”,在正直的人手中是帮助净化科研出版环境的工具,在别有用心的人手中是规避期刊学术不端防范工作的利器。很多作者利用付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提前检测论文,根据结果精确修改来规避期刊的学术不端检测;所以,期刊编辑在防范抄袭行为上过度依赖该系统而降低对稿件内容的警惕不可取,必须时刻保有防范意识,才能当好学术传播的守门人。
3学术不端行为日益隐蔽
出版物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使用之后,原文复制粘贴的学术不端文章基本能被期刊拒之门外,但技术的更新使得造假伎俩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难以识别。比如:机构和作者利用期刊网络采编系统漏洞操纵期刊同行评审,通过虚假邮箱顶替专家为自己的论文审稿,提供有利的评审意见;利用翻译平台(Google翻译、Baidu翻译等)将复制的中文翻译成英文,再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略做修改以规避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利用释义工具查找一个词的解释或同义词对原词进行替换,造成不重复但重义的抄袭;将他人论文中的文字描述绘制成图片和表格瞒天过海。识别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需要期刊编辑警觉的防范意识,还需要期刊编辑过硬的识别能力。随着国家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惩罚力度的加大,以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手段的更新,学术不端还会更加隐蔽和复杂。期刊编辑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防范意识,掌握识别技巧,以应对日益艰巨的防范工作。